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学习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
关键词:职业建筑师;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1前言
就建筑学这一专业的本质而言,其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教学质量也是对学生发展造成最为直接影响的系列课程。而建筑学专业开设目的就是培养职业建筑师,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分析,也可以说要保障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落到实处就必须保障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符合社会对职业建筑师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文章围绕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中心,从现状和对策两部分展开了细致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
2现阶段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集中表现于三个方面:其一为在学时和学分上受到限制,学分不够高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而学时过短则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难以细致完整地授予学生,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其二为学生主动性不足,就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创作,其需要学生大量的精力。但往往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英语、高数等基础课程的任务过于繁重,进而在建筑设计上的学习动力便存在不足的问题。其三为教学条件不足,就建筑设计而言其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图书资料、独立的设计楼。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开设建筑学专业的学校中,在该方面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学场地十分紧张,进而教学的气氛也就难以营造,教学效果自然不佳[2]。
3以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3.1细化教学目标,采用任务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的学习需要耗费学生的大量精力,因此在每个学期的初期,教师都需要分阶段地对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比如和四六级考试错开,和高数期末考试错开等等。将一个整个学期分为各个阶段,然后采用任务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主动学习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措施,因此在以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上也需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可增加学生的自我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然后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主动找出不足之处,再主动进行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正向的引导,让学生转被动为主动。其次在考核的方式上,通过过程考核,强化学生在各个教学阶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公开评图,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充分表达和自我展示。
3.3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气氛
基于一些学校自身在建筑设计上的教学硬件不足问题,可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扩大学生对建筑设计的接触面,继而在整体的学术气氛上进行提升。比如可开展“建筑沙龙”活动,形成跨年级设计兴趣小组,由高年级的学生带领低年级的学生一同进行设计,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使学生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上少走弯路。此外,也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师、校友,在校内进行学术报告和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气氛。
3.4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在以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上,还需要在目前的教学课程体系上,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社会对一位职业建筑师的要求,并通过设计院职业建筑师的实践教学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扩充。在具体的措施上,一方面需要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另一方面学校还需要和设计院进行合作,保障学生可以到实际的设计院中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切身的观察,去了解一名职业建筑师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进而在自身的学习中有目的性地以职业建筑师为目标进行学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建筑设计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建筑师,因此在建筑设计的开展上,必须围绕这一目的展开。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建筑设计教学上却存在学时和学分受限、学生主动性不足、教学条件不足等不足之处,导致以培养职业建筑师这一教学目的难以落到实处。而基于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社会中对一位职业建筑师的切实所需,细化教学目标,采用任务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气氛、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切实有效的以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值得我国众多开设建筑设计课程的学校在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充分合理地使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的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建筑师。
参考文献:
[1]白鹏真.职业建筑师如何获得自我认同——基于对当下中国现代化建筑设计环境的分析[J].门窗,2016,(8):222-223.
一、现有建筑设计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教育主要引用西方建筑教育的方法、模式,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且教学改革多是“针对建筑学知识结构和设计问题的探索”(贾云艳等,2008)[2],忽视了本土学生的特色和他们的接受能力等人的因素,尤其是在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中这一问题更加明显。例如,西方国家在中学阶段就设置有相关的建筑教育内容或建筑实践环节,这使得他们的学生在一年级专业阶段的起步和平台就高于国内,而我国中学课程中没有建筑教育内容,直接引用西方的方法和模式,容易脱离实际,教学上可能会拔苗助长。再如,从国内应试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的建筑学一年级学生,大多数习惯于被动学习,还停留在“按照老师的规定和安排”去学习的阶段,难以主动建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的贯穿,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联系、运用能力较差,学期,甚至学年末时,仍感不知所学。这对于一个以创造性设计能力为基本职业技能的专业来说,既大大影响设计的创造力,也不利于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链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采用链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在认知规律下如何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和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科学的自主学习;做到既教授建筑设计所需的各种基本知识,又能提高作为建筑师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正确学习设计的方法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竞争力强的毕业生打好基础,实现建筑设计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链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专题化的设计单元”链接课题训练和将“项目-产品”模式导入设计环节中,来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学习。
(一)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指导教学
过去由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的传授及动手能力的训练上,没有把重点放在来自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怎样能够有效、科学的学习上,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输出与转化难以呈现高效、动态的循环,无法扭转一年级学生较重的应试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应首先考虑怎样选择符合学科和专业特色的科学教育范式?在众多教育范式中,建构主义被公认为“是当代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代表了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变”[3]。链式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科学教学的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找到促进其学习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的科学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个体(认知主体)自主(主动)建构的[4]。也就是说,知识是凭借认知主体的个人经验和感受,由认知主体来主动理解并建构的,而不是靠教师传授的。因此,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不同以往。它认为教师的知识讲授,实质上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建构知识。教师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际上,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要比教会他们设计的技能和理论重要得多[5]。学生只有学会自我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使知识和能力自然融通,达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以“专题化的设计单元”链接课题训练
要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所学知识的框架和体系,知识点的输出与转化是关键环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升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通常会遇到所学知识点输出与转化的困难。链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技法训练为主线、课题作业各自独立的点式设计训练方式,而以专题为单元(表1)有序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这种“专题化设计单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的方式突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专题的凝聚作用,使庞大繁杂的课程内容纲要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把握教学脉络,做到学而知、知而学。每个专题单元又可围绕专题训练有序设计多个小课题作业,课题作业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与学生对建筑设计认知过程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点间的逻辑与承接关系,做到明确、有序地学习。
(三)将“项目-产品”模式导入设计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建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怎样能在入门之初,给学生建立起对建筑学习和建筑设计过程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可在第一个课程作业中即导入“项目-产品”这一普适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模式指建筑物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需经历设计立项、市场调研、资料检索、现场踏勘、设计立意、草图演化、构思研讨、设计完成、建造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设计的完整过程。上述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是被部分加以强调。链式教学将“项目-产品”全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环节,导入创作型课题作业训练(如空间限定与组合、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小建筑设计等)中,使学生在初入设计时,就建立“市场(使用者)需求”的概念,以“问题”为设计导向,去了解与“问题”相关的设计解决对策、技术与学科前沿的知识,再通过设计线条的物化,完成设计,最后完成与建造环节相类似的成果模型。在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完整导入“项目-产品”的普适模式,除能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设计方法与程序外,还强调学生要关心设计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初步树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并将这一普适模式自觉地带入后续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动手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链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链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晰地图解设计知识的结构与知识点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搭建所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学会建立能够自如输出与转化的设计知识平台,最终把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习惯转变为自觉、积极地自主学习。
(一)在方法上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与关联
对于刚迈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应试”思维还来不及转变,就跨入无指定教材和无标准答案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失去了高中阶段有指定教材与标准答案的评价参考系,犹如进了旋转仪。因而,如何启蒙学生对建筑的认知,以及如何引领他们去认识并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结构,为后续建筑设计学习打好基础,是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结构在学习中有助于形成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态度、与已有知识产生联系,更重要的是形成学习过程中对刺激物(知识)作有意义的联系[6]。链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明确“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为教学目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创建相互连贯的课题作业,形成作业内容连贯、知识点逐渐升级并环环相扣的链式教学组织。链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加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搭建起设计基本知识的骨架,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不同课题所讲授的知识在骨架体系中的位置,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其整合所学知识并学会自觉运用的能力。如讲授完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即以立面重构作业来完成对它的运用。在空间训练主题中,从空间的限定循序过渡到空间组合上(图1),依然要重复强调对构成知识的运用,并明确指出课题作业中对空间新知识与已有的构成老知识如何在运用中结合,使同一知识在相邻(a)空间限定作业(08级刘吉利)(b)以空间限定作业中的封闭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为原型完成的空间组合作业(08级刘吉利)图1空间专题中作业的连续性课题作业中以链状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其重复运用,加深理解,以廓清对该设计知识在不同层面的认知,有助于在自主建构的知识骨架中,将其置于合理位置。其次,链式教学在廓清设计知识结构上,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有序、逻辑和一体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使知识的讲授、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课题作业完成的手段等都存在内在关联,有如链子般连接和延展开去。如通过名作模型既可练习平立剖图的识图,又能实现从二维图纸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再以制作出的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对该建筑的分析作业,增进对该建筑的进一步了解和初步学习建筑构成的手法和手段。在对该名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之后,任选该建筑一立面,运用讲授的平面构成知识,完成所选立面的重构。最终形成一个作品贯穿三个课题作业(名作模型、建筑分析、立面重构)的链式教学(图2,表1)。三个课题作业由浅入深地安排,层层深入,逐渐全方位认识并理解建筑。引导和敦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应贯穿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整个学年的教学。第一学期,课题作业安排从基本的人体行为尺度、平面造型,到立体构成和空间塑造;第二学期,通过采集建筑、城市的色彩来完成色彩构成的课题,进而从室外环境设计,再到综合的小型建筑设计,这样从点到线、再到面来完成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这一明晰的教学脉络使学生比较容易识别出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以及内容框架,再辅以教学中对自主搭建设计知识框架的反复强调和课题训练,使“自主建构”的概念在一年级课程教学结束时落地生根。
(二)在策略上搭建自主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
链式教学策略下,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搭建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首先,教学中应明确地提示学生要学会结构化的知识表达或用一定形式来组织知识,如用图表、纲要和关系图等来搭建知识框架。例如关于外部空间的结构化知识表达,教师可运用简练的词汇示范“外部空间”中重要的知识点,以框图的形式逐级引出上一级关联的下一级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图3),并且向学生讲清楚这一框架搭建的依据、重点,以及日后如何来丰满这些骨架。结构化知识表达的训练可通过同学间交流读书笔记、授课笔图3外部空间的结构化知识表达示意记来完成。其次,组织学生温故知新式地链接前后学过的知识,提示他们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正在进行的课题作业中。这种提示是建立结构化知识表达间链接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组织中是要贯穿始终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明白无误地表述出课题作业的目的、与其他课题的关联,而且在课题设置和课题辅导中要不断地督促学生将整理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如果说结构化知识的表达是“珠”、温故知新式地链接是“琏”的话,那么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建构设计知识平台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决定“珠琏”存放的形式,是封闭抽屉式的、线形柱状的、还是生长形树状的?教师的身份始终都是促进和引导者,要送给每个学生一棵树,引导其在自己的树上认真地、自下而上逻辑地挂放自己的“珠琏”,并引导他们在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中自觉地坚持下去,使用更多课内外的“珠琏”,让这棵树丰满壮大起来。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在21世纪的当今社会,信息经济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各种新思潮的涌入使得当代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与开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建筑文化也面临着挑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行业水平就需要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度。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所在,需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1当前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建的初衷是希望学生通过建筑设计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对建筑区域规划和设计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在一定建筑设计方法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现有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下,建筑设计的实效性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分析现在建筑设计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教学方式过于陈旧。教师在课前对设计任务书进行简要的说明,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概述性的讲解,并结合一定的案例对教学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补充。教师作为课堂的核心所在,学生只是知识的机械接收者。教师缺少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自然也不够深入具体,在进行设计方案的自行构思时也大多胡乱应付了事,走走过场。其次,缺少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忽视对建筑文化及背景方面的阐释,对于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特性与环境关系缺少深入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大多只停留在形式,功能等显性层面,很难继续深入下去,在设计理念,设计深度上做文章。最后,教师在教学时“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理念也对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时缺少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和严格规范,等到正式交图阶段,学生才草草的做出设计图,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简单的抄袭或模仿了事,设计图纸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细节性的错误。
2对建筑设计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的既定要求或已经定制好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学生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也只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在新的时期,需要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的竞争意识。而建立“师生互选”的教学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将一整个班级的成员分为几个小组(一般为3~5个),小组中分别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教师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教学主题的选择。互选教学机制的形成使得教学更具灵活性与选择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量身打造”教学形式与内容,而学生也能遵从自己的兴趣或薄弱点进行学习。当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能进行“转组”,调换到自己所希望的学习小组中去。
2.2采取“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过度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取得好教学效果的唯一关键性因素。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的今天,广大的教育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需要积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时要形成“互动研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从别人的意见和教师的指点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建设设计能力。同时,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留有一定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3试行“设计工作室”教学制度
很大程度上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制度属于古代“师徒制度”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时不妨从古代“师徒制度”中汲取一定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交流环境。“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制度就是由此出发打破高年级的建筑专业学生的分班教学,而是将其划分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建筑设计工作室。在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时首先在课堂上对一些课本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统一讲解,但是针对一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内容安排多年级的导师对其分别进行指导和讲解,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建筑设计制作中去,通过不断交流迸发出新的创意,加深对建筑设计要义的理解。
2.4开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建筑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的讨论中去不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专业中汲取灵感,也能够有效促进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尽快解决。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有一次“实战”的机会,在提升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3结语
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与漏洞,在新的时期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对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建筑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魏媛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1:85+89.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1构建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发展难题,经过对建筑业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发展绿色建筑是破解以上两大难题的“金钥匙”,势在必行。究其原因,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获得预期的目标,都离不开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撑。针对建筑学教育来说,培养能够设计绿色建筑的人才是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应及时对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
2建立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
2.1建筑学原有教学方法的剖析
建筑学一直看重建筑的艺术性表达,建筑学教学中自然侧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教学设置基本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这一主线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艺术表达为核心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建筑技术基本上是从属地位。要设计绿色建筑,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注重建筑技术的绿色建筑要得到应有的发展,就需要结合建筑技术要求的提升来实现建筑艺术的表达。把绿色建筑的人才需求导向纳入教学,改变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为艺术的模式,而是要强调教学中建筑艺术性和建筑技术性的双重统一。要达到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就须把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进行整合。
2.2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解析
图1是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示意图。技术和艺术双轨并行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像高铁的两条钢轨一样,为钢轨上融入绿色建筑教学的建筑设计课的学习、掌握、应用的快速进行提供基础和保证。打破原来重建筑艺术,而轻建筑技术的教学格局,从而保证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重点突出,使建筑设计课中的绿色建筑教学获得实效。
2.3摆正建筑技术课程的地位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学习的核心和主线,建筑艺术性培养和建筑技术课程都是要为建筑设计课服务的,各建筑学院校大都一直强调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建筑技术只是陪衬,建筑学学生自然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与艺术相关的建筑空间和造型等方面,至于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知识的学习则不够深入[2]。到了绿色建筑将成为主导的时代,设计绿色建筑需要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建筑技术的支撑,只有学好建筑技术课程的应用,才能实现绿色建筑进而实现其艺术性表达。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换代对绿色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建筑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拓展整合建筑技术教学内容,增设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技术专题。
2.4强化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互动性
强调建筑技术的重要性,不是要减弱对学生建筑艺术的教学,而是要强化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学习的互动作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建筑形式的实现都离不开建筑技术,建筑要达到艺术的高度更需要精巧的建筑技术做后盾。如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建筑师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使建筑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形象。可见没有悬索屋顶结构,无论如何代代木体育也达不到现在的建筑艺术高度。对于绿色建筑,要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对建筑技术应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对建筑艺术的表达也需要特色鲜明。
2.5实验教学模式的延伸
实践出真知。建筑学专业有大量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构造实验等来为建筑技术的理论学习提供支撑,但却并没有延伸到建筑设计课程中,也就是与绿色建筑教学的需要不接轨[3]。要打破以上的弊病,就应延伸实验教学模式到建筑设计课上,使其真正为绿色建筑设计服务。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把不同阶段的建筑实验和学生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相对应,并要求学生必须依据实验结果或数据来进行设计,从而加深对建筑技术的理解并提高其应用能力。让学生的实验结果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以展现,这也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
传统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往往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注重言传身教,以学生一套设计图纸来定学生的成绩,再有就是通过一张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是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设计原理,学生抄绘、收集资料,接着完成从草图到正图的设计,对于绿色建筑的问题缺少关注。
3.1体验式教学方法
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互动的教与学模式,师生之间注重彼此的情感交流,强调师生的双边情感获得。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同一个设计题目,共同解决设计中的绿色建筑问题;师生交流设计体会和感受,让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提高[4]。
3.1.1实践教学法
对于需要建筑技术支持的绿色建筑,其涉及建筑技术的内容多是实践应用。因而在建筑技术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把原来集中完成的实习分成小的专题,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老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实习和实践。如参观建好的或者是在建的绿色建筑,建筑技术的任课老师或邀请工地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建筑采光、建筑材料等)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明白绿色建筑技术理论的同时掌握实践应用,达到对绿色建筑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1.2分析教学法
建筑学专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分析各种成功案例来讲解绿色建筑技术原理和实践。在今天进行技术资料收集已不仅仅局限于书籍,网络支撑的手机、电脑等平台快捷、方便。老师把设计案例、技术应用等分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比选;经过多次分析教学法的学习和理解,分析法自然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
3.2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具体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是一个完成的体系,要注重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每一步的过程评价和最终的结果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2)强调评价的针对性。绿色建筑的技术涉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内容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科学的。3)体现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指导老师的评价角度和学生的评价角度不同,要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成分,实现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化。
4结语
建筑学专业必须以培养未来的绿色建筑师为己任,踏实、认真地进行绿色建筑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为了跟上绿色建筑发展的需求,为了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和实现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就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研究和实践符合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把绿色建筑的学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对原有教学方法的继承,也是为适应绿色建筑教学需要的必要拓展。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周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3]葛坚,朱笔峰.绿色建筑教育为导向的建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5(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