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务业;FDI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服务业就开始了迅速崛起的历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代表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部门。服务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大市场范围,必然导致服务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总额的一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占三分之二,这已充分表明服务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正在成为FDI结构中的主流。基于此,本文就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状况作论述。

一、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FDI越来越成为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FDI的一般含义是指居民(含自然人和法人)以一定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国并相应获取管理权的一种跨国投资活动。其核心内容体现在: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生产要素,可以是有形要素,也可以是公司品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投资方拥有足够的经营管理权。关于服务业对外投资的界定比较复杂。一些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行为可以使用传统的股权控制定义进行界定,如跨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贸易服务公司在国外设立办事处等。但有许多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过程,难以实现或不宜使用股权控制模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标准(各年的标准有所不同),FDI涉及的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8类。

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并有加速的趋势。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FDI总额的比例在24%上下波动,但2006年增幅较大。服务业实际利用FDI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同时,数据还显示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实际利用FDI的很大的比重(见表2)。金融业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2004、2005、2006年三年金融业FDI占我国FDI的比例分别为1.8%、1.5%和1.5%。

二、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作用

从FDI结构来看,我国这些年所吸引的FDI在中低端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绝大多数,高科技比重偏低。而且绝大多数FDI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流入现代服务业的FDI比重偏低。这一点与发达国家所吸引FDI的结构有明显差别。今天,主流经济学肯定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吸引FDI被认为是落后国家缩小差距、实现追赶战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种共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以及经济快速成长国家的发展案例所支持。FDI对我国服务业的作用虽然没有制造业那样辉煌,但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表现在:FDI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例如房地产业。FDI有利于促进国内服务行业增强忧患意识,打破垄断与封闭,直面竞争与开放,增强了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我国电信业较早地打破垄断,建立竞争格局,从而使我国的电信整体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提高了我国电信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由于电信业、交通运输的竞争力的提高和服务业的天然的外向性低的原因,这些行业FDI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的提高而减少。

三、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占我国利用FDI的比例偏低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利用FDI占我国利用FDI的比例在24%左右,但有上升趋势。这与国际上服务业FDI占FDI的份额是不一致的。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4,在这之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务业的跨国直接投资不断升温,跨国投资逐渐成为服务业国际竞争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份额日益增多。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7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二产业占首要地位,其份额达45.2%,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只占31.4%;1985年,服务产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达42.8%,超过第二产业的38.7%;到1990年,服务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达50.1%。发达国家服务产业所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1970年仅为23.7%,1990年达到了48.4%。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中一直呈占据半壁江山以上的格局。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过程明显慢

我国国内市场越开放,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意愿就越强。我国的内需市场增长前景与潜在规模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对外国投资者有最大的吸引力。我国服务行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发展滞后,开放度较低,完全可以开放得更多、更快,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以房地产业为例,服务业相对于有形商品的外向性低而房地产业的外向性在服务业里又是较低的,然而房地产业利用FDI约占整个服务业利用FDI的一半,到2001年底,上海房地产业累计利用FDI占整个服务业利用外资的63.9%。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房地产业基本上是完全开放的,这是房地产业吸引较多FDI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忧患意识

由于服务业外向性低的天然屏障和我国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我国服务业缺乏忧患意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利用FDI的水平也较低,从而使我国整体利用外资水平上难有大的突破。事实上,国际上服务业FDI的主要形式跨国并购发展很快,以1999年为例,金融业的并购占全球并购的份额为23.22%,占服务业内部的比重是41.65%。运输、仓储及通讯部门的并购额占全球并购额的16.49%,占服务业内部的比重是29.58%。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服务业外向性低的天然屏障的作用可能会大大削弱。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

(四)服务管理体制滞后

服务业是由一些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要求一国对其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而目前我国服务业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现为:服务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中央和地方有关服务业的政策和规章不统一;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在管理中多头、交叉管理和条块分割;服务业各行业管理部门只局限于管理直属系统,对直属系统实行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现象多有发生;有些地方政府越权审批外商投资服务项目,一些企业协助外商变相进入我国服务市场,从而造成承诺条件和实际市场开放程度相差很大。另外在引资政策方面,只注重开放与扩大准入领域,对后续管理、市场规则与产业标准化管理和监督不到位,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服务业引资中的体制障碍。

(五)法律法规不健全

2004年我国在完善服务贸易领域法律法规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按时兑现了分销的承诺;《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金融、保险的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和持股比例限制,简化了核准程序;《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开放了汽车融资金融服务市场,这些都是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立法方面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但到目前,包括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立法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完整的立法体系尚未完成:缺少一部统一的包括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服务贸易领域基本法;对一些重要的服务行业如旅游、电信等领域投资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另外,许多法律法规条文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同法规之间存在漏洞和矛盾,相互冲突,损害了法律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有的规定主要是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低,严重影响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充分认识到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的现实,充分认识FDI是落后国家缩小差距、实现追赶战略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努力创造条件,扭转服务业实际利用FDI占FDI总额的比例偏低的问题,实现我国利用FDI新的突破。

第二,服务业进行改革,打破垄断与封闭,切实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为更好利用FDI发展我国服务业创造条件。

第三,服务业内部利用FDI作进一步的引导和优化。加快完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规范,健全统一规范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重点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现代化理念、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手段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这有利于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水平。

第四,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长期以来我国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主要偏向制造行业,这不利于我国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外商投资我国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当前应确定以下方面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业、餐饮业、文化卫生业等;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代表整个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各类专业服务业等;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教育和公共事业等。

第五,对直接投资加以引导和调节。在控制第二产业外资规模的同时,提高第三产业的FDI存量和比例,已经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必然选择。从另一方面看,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素质,从本质上提高我国服务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我国服务业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提供有利的资源支持。

第六,时机成熟时可以采取“以我为主”的策略,提前兑现某些承诺。

参考文献:

1、俞梅珍.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发展及其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陈宪,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上海的经验[J].上海经济研究,2003(10).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2篇

我国从1979年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度达6224亿美元,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其中地理位置、市场情况以及生产成本等是其研究的重点,然而,在所积累的大量文献中,专注于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较少,而这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一、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贬值,外商投资所需资金也就相应增多,那么会对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1人民币升值对现实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潜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不同

(1)对现实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从资本核算方面,人民币升值,促进了对现实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投资收益转为新增投资,而不是汇出境外。这是因为,转为新增投资,其在资本核算时,所获取的收益以外币表示会相应增加,这种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收益会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对已经来华投资并需要增加投资的企业,如果是以盈利部分转为新增资本的,汇率几乎没有影响,因为这部分企业将其在中国获利的部分增加投资,实际上是人民币形式折算为美元。如果其增加投资的部分超过了其收益部分,则增加的部分会受到汇率的影响,但从其增资行为看,其产品的预期利润必然会大于受汇率影响的因素。

从产品出口方面,随着人民币升值,减少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相对于人民币升值之前,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升高,价格的升高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又多半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2)对潜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许多FDI的投资者都预期人民币升值。但是人民币升值的现状,究竟会对潜在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目前升值的幅度是不是符合投资者的预期。如果投资者认为人民币目前的升值幅度没有达到他们的合理预期,即在长期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他们就会抢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之前,将大量投资引入我国,以规避进一步升值后在投资所带来的汇率折算损失。例如一些外资企业采用独资或者合资的方式,采取注册资本金快速到位的方法。因此,现期人民币的升值,未必会抑制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

2投资目的不同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升值的反应不同

对于具有真实投资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外币的购买力下降,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以外币计价的本国资产价格上升,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外资企业在我国当地购买设备、厂房等前期投资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也会增加。这样,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都会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在国内的独资和并购行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引起了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许多没有真实投资目的的“热钱”乔装在资本项下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我国,暗赌人民币升值,以期获得升值后的投机利益。于是,人民币升值的现实和预期越强烈,越能刺激这类没有真实投资目的的外资流入,进行套汇。

3外商直接投资“采购一销售”渠道不同,人民币升值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同

对于“国内采购一产品外销”型跨国公司,人民币币值低估的时候,它们把一部分生产放在我国国内进行,以此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然后将产品出口,在强货币或币值被高估的国家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销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但人民币升值后,外销产品返销国际市场时相对价格较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减弱。尤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企业收益受损,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这类跨国公司的优势策略难以发挥,他们可能将资金移至货币低估的国家进行投资,导致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下降。

对于“两头在外”的制造加工型企业,他们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而生产出的成品也主要是出品,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在降低了出口收入的同时也降低了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所以人民币升值并不会明显地减少这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

对于“本地生产一本地销售”的跨国公司,人民币升值后,公司在我国国内采购原材料的成本提高、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但由于在我国本土销售,产品价格不会由于汇率折算而过高,但是,如果投入我国的产业存在进口替代效应,人民币升值,则进口商品的实际价格就会下降,进口商品将具有比国内商品更高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

二、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如何保持FDI持续健康的增长

目前,引进外资是我国应当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引进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近年来,面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比如:外商收购兼并增多,外商钻我国政策和法规的漏洞而谋取暴利等。所以,如何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合理利用外资、保持外资流入和健康发展,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1人民币实现小幅度升值,保证外商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在近期内,我国仍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人民币对外币的大幅度升值,以便使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的吸引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黄金时期,由于加入WTO的效应以及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大量的外资正涌入我国。我们应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近期内调整好我国的外资政策,解决好使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对其过分的优惠。使外资政策更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使引入的外资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小幅度升值,可以为外资提供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这对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并使中国的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向上要注意把握好总体尺度。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虽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进人仍能保持良好预期,但也要警惕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拐点时外资的逆转。在宏观调控取得预期成效的情况,如果宏观调控部门再度强调“宏观调控仍在关键期”,就会持续给市场送去“继续紧缩”的寒冷信号;如果宏观调控使得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一定程度,则会给国内相关产业带来紧缩压力,给尚未进入我国的外资带来投资成本的增加;再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动,如投机性货币有可能减少并且撤出,从而被动性地减少货币效应,则形势的急转直下就可能发生。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政策有必要从行政调控转向经典的参数调控,以把握宏观调控方向和程度,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FDI;结构;产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85-03

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向我国的流入,而FDI作为一个资本、知识、技术投资的复合体,在过去2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其在资本形成、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可以说,FDI与经济系统的市场化这个因素一起成就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一、我国利用FDI的基本现状

从1993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就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在2002年还一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1979―2005年,我国共利用外资8 091.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达6 224.29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的76.92%[2]。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10月16日的《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增至72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2006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也高达694.68亿美元,虽然较往年同比下降4.05%,但仍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了解现状:

1.投资来源方面

就我国FDI的总体判断而言,无论是外商投资协议额,还是实际利用额,我国所吸收的FDI中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北美和欧洲紧随其后。其中,亚洲部分,港澳台成为直接投资的代表。

2.投资去向方面

我国是一个工业基础较好、工资水平低、制造业有明显优势的国家,制造业又是优先对外开放的领域,因此,必然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领域。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74.1%和24.7%。2005年,全行业吸收FDI合同项目共44 001个,制造业就占了65.74%。(如表1)

3.地域分布方面。

由于我国鼓励外商多投资于沿海开放城市,使得利用外资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截至2004年底,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6.25%、9.16%和4.59%,东部地区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4.投资方式方面

从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比率情况表(见表2)来看,1982―2004年,不管是东部还是中部,抑或是西部地区,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都占据了较大份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多于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但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外商独资企业发展迅猛,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3]。

二 我国利用FDI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引资优惠政策存在负效应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优惠政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为代价,使得其负效应也日益突出。其负效应表现在以下方面:由于特殊优惠政策使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条件之下,造成不公平竞争,进而导致市场价格和企业行为的扭曲[4]。再者,由于一些靠吃“优惠饭”的中小外资企业只要优惠期限一到就转移投资,以便继续享受优惠政策,造成外资短期行为。

2.核心技术含量不高

从我国引进外商投资的情况来看,所引进的技术大多数属二流技术,真正属于世界领先技术的很少,这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目标相差甚远。即使有些外商提供了高新技术,但也没有真正将最新的、关键的技术提供给中方。如果中国在技术上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产业的技术上总是处于落后地位,那么将无法和国外竞争,这将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3.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总体上看,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地域分布过于集中、技术层次偏低、规模过小、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过多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引进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反而会使未来结构调整的难度更大,代价提高。在外商投资中第一产业较少,第二产业则集中于一般加工业,而中国目前急需发展的能源采掘业外商投资比重较小,科技水平含量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极低。第三产业则集中于房地产业,而房地产业沉淀的资金则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很多跨国公司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环境污染的限制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把我国当成了“污染避难所”,将其母国消耗资源或环境效益较差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可以说,很多外商投资项目都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污染控制技术较低,给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的环境状况本来就不容乐观,这一类FDI的进入对我国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和成本加大。

三、关于解决我国利用FDI中存在的问题的若干对策

1.规范优惠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在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要以不牺牲财政收入为原则,以不牺牲公平竞争环境为准绳,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首先,要在优惠政策上作出调整,取消一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不适当优惠,还国内企业以应有的平等权利,使国内和国外企业处在竞争的同一起跑线上;其次,规范地方政府的引资行为,杜绝一些地方政府为赚取政绩、盲目招商、乱给优惠的现象,加大对地方政府所引进外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与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需要的审查力度;最后,努力创造优秀的除优惠政策以外的招商引资“软环境”,诸如便利的交通环境、先进的信息通讯设施、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使得外商投资在享受完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之后,还能够保持资本不转移而进行再投资再生产。

2.鼓励技术研发投资,提高FDI“含金量”

首先,国家要对有关FDI投资项目的科技研发优惠政策的相关衔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配套和细化,特别是要明确和到位有关的合理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商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资;地方政府也可以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结合中央有关政策,加快出台配套措施和相关管理条例,以进一步鼓励和规范跨国公司在本地区研发方面的投资。其次,要加大对我国企业研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尤其对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与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可以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相互联系、研究开发的联合体,还可以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切实快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和企业的吸收、消化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再次,要加快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打破垄断,鼓励、保持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给“市场换技术”赋予新的内容,因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竞争越激烈,跨国公司在竞争压力迫使下,自然会越发提高在我国的研发、使用新技术的程度,增加研发投资,进而形成产业或行业的集聚效应和加速发展的格局。最后,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服务机制,为投资研发供给人才、吸引人才,获得人才流动的双向效应。

3.调整FDI投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转型

外资投向的结构性调整政策无疑要兼顾国内产业区域政策的目标,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协调一致。首先,从推动我国结构升级的角度看,“十一五”时期,需要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引导外商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其次,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科技水平,以适应和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最后,加大对外商投资更多流向一些薄弱的第三产业部门的引导力度。目前,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而对不仅关系到国内需求的扩大,也关系到其他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金融保险业、社会福利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投资仍较少,所占比重很低,我们有必要有步骤地引导外商增加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以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率的提高[5]。

4.加大环保力度,引导和支持FDI“绿色投资”

绿色投资,即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要加大对FDI投资项目的环保审查力度,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项目不予以批准进入。对已投资建设的FDI投资项目,如果不符合环保原则,可以令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企业要加大处罚力度。在不损害国内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给予合乎环保原则的FDI投资项目更多优惠政策,加大对有利于环保的企业的支持力度,实行区别对待,以引导FDI项目的正确投向。

参考文献:

[1] 崔光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效应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7,(3):18-20.

[2] 商务部.2006中国商务年鉴[M].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6:11.

[3] 桑百川,李玉梅.外商独资化:动因与影响[J].开放导报,2006,(8):50-53.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05-0192-02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

在世界经济前景黯淡、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世界各国似乎都看好我国为理想的投资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有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有利的经济投资环境。

(一)我国的市场规模巨大

市场规模由多种因素构成,它与人口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由它所反映的我国市场潜量的巨大是勿庸置疑的。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 054亿元(约合9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7.5%左右,约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而根据我国政府的发展规划,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以上。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9万亿元。

(二)我国政治环境优越

我国将会长期保持稳定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路线,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改革开放在我国已是民心所向,成为一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我国改革的决心和政治、社会稳定的现状,保证了我国长期稳定的投资环境。

(三)我国经济环境良好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国家在前期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见效后,近几年又不断改善宏观调控,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不仅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更注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资金投向,加大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加入WTO为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好的预期。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国根据WTO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修改或重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外商投资进入及其生产经营更有利于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进行,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

二、当前我国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吸引外资业绩斐然,但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微不足道的,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东部地区投资比例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太低。外资投向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上文对区位自素的分析以及投资环境评价结果的分析,就我国本身而言,在吸引外资方面,我国的投资环境区位因素方面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政策仍不够开放

从政策上来看,我国以往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表现在地域上是先点后面、先沿海后内地的递进式开放;表现在产业上就是先制造业后服务业,制造业开放幅度大而服务业开放限制多。我国多数制造业领域生产能力供过于求,经济发展重心已由原来的主要是扩大生产能力转为提高有效供给能力,这就要求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重心也应进行相应转变,由原来的鼓励生产型外商投资转为鼓励能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商投资。而原有的这种战略模式是近年我国吸收美商投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导致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因为多数重要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对外资进入限制过严,使得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顺利进行。

此外,我国对对外开放的理解不够全面,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不足的考虑较多,而对如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借鉴美国企业先进经验,利用美国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渠道和国际市场灵敏的信息重视不够。

2.涉外法律和市场体系等支持因素不够完善

法律体系方面,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规定,不能跟上外商投资不断发展的需要。执法观念淡薄,尚未形成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致使一些合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市场经济环境方面,如资本开放市场的局限,国内市场的地区分割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3.缺乏吸收外商不同投资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收购、兼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导形式。跨国收购、兼并所以能够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需要有值得收购、兼并的企业;二是有适宜的基础设施,使外资进行的收购、兼并能够顺利实施。由于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至今为止我国引资的主体都是国有企业。但完全市场化的外商投资与国有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并且近年尚未合资的国有企业优质存量资产也越来越少,导致近年外商控股甚至独资越来越多。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另外,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待投资环境的优劣势因素,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地理位置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对于吸引来自亚洲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优势因素;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进一步吸引来自美国、欧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投资就成为不利因素了。

三、FDI与我国投资环境的优化建议

东道国投资环境与FDI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因此,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利用FDI的水平和效率是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FDI对东道国产生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政府应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市场建设等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跨国公司的投资信心。

1.政府要确立好自己的功能定位,尽量降低企业经济活动的“政府成本”,减少企业的寻租活动,为企业的经营提供良好的产权保障。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尽量减少外商直接投资个案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明确的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外国投资者行为的指导,使投资者本身能够根据容易获得的外部信息预见政府对投资活动的审批。同时政府也应当提供适当的上诉渠道以解决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争议。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推动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盗版及侵权行为的广泛存在源于执法力度的不足,以及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的不够重视。为了进一步吸引欧美等国家的高技术含量的直接投资,政府创立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3.外资政策应当广泛地与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在逐步实施国民待遇的前提下,将外资优惠与产业优惠结合,使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及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次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不可避免,同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客观上要求吸引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这将对当前我国外资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外资转型的关键是将外资战略与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投资优惠应向优先发展的行业倾斜,促成外资的顺利流入。

4.利用我国投资环境地区不平衡的特点,实现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内部的产业转移,逐步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同时可利用外资实施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能源交通型基础设施的开发。

5.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国际评估机构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评估,避免自身的封闭,吸收与借鉴国际评估中的正确成分,对明显的歪曲应当给予有力的回应。这样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对吸引国外中小型跨国企业的投资是十分重要的。

对外直接投资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发展我国而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投资资金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投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向发达国家出口其产品的市场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在推动发展国家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生产分工,促进本国产业升级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怎样提高本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增加直接投资的资金流入,优化国际直接投资结构应当是我们给予重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投资环境的作用:自身强大的比较优势(市场与劳动力),符合国情的外资政策,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但是目前许多国家正在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提高我国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为进一步深化利用外资,实现从单纯“规模扩张”到利用外资“质量”的转变,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同时,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我国投资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已受到重大影响,经济因素自不待言,制度环境所面临的改进任务最为紧迫。因此,政府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在最优化协调我国投资环境优势的前提下,为外商直接投资创造出一个透明、高效、公平的运营环境将会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 贺灿飞.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物流业;对外贸易;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51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国际化日益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确分析外资结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确定新的引资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吸收FDI结构特点及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情况

1.我国吸收技术密集型外商投资比重增加,从而促进技术制成品的出口。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不但在总量上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2001年和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吸收的FDI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的535.05亿美元的外资水平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4年,我国批准设立外资企业508941家,实际利用外资5621.01亿美元。2006年,高技术行业吸引了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1.4249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业、光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高达61.40%、50.97%、48.63%。FDI对我国贸易结构从以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为主演变成以低、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为主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2.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非金融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增长加快。

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开放度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如在通讯领域,我国承诺加入世贸组织的《基础电信协议》,承诺不仅开放基础电信市场,还要开放增值电信市场;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承诺开放完全的分销领域;在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承诺视听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股权限制降低;在金融领域,承诺参加《金融服务协议》,2~5年后逐步开放资本市场。这些新开放的服务领域是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使得外商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投资比重有很大上升。2006年,非金融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上升近4个百分点。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0.77亿美元,同比下降5.6%,所占比重下降6.78个百分点。2005年以来,未批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外商投资新项目或扩大产能项目。2006年,钢铁、水泥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41亿美元和1.09亿美元,呈现大幅下降,降幅分别为66.67%和55.67%。

3.外资投资中国物流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006年我国物流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534个,其中独资企业392个,大型项目59个,并购项目14个。2006年物流业投资总额44.4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2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随着外资物流企业将其物流网络作为原有战略联盟关系的一种延伸扩展到中国,将中国物流市场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我国吸引外资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对外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我国在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FDI主导的加工贸易不利于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主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8311.27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6.2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5214.6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4.97%。而加工贸易不仅附加值较低、价值链较短、易加剧贸易失衡,而且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的利润大部分流向欧美发达国家,因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并不高。

(2)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放慢。流入我国的FDI主要投向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外资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放慢、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3)物流业部分领域出现外资垄断现象。2006年,荷兰跨国物流商TNT以“购买式”兼并华宇物流企业; FedEx以4亿美元收购了和大田合资的快递公司; UPS以1亿美元的代价同中外运协议分手,出现外商独资化举动。2007年,阿联酋迪拜世界港口公司获中国批准,在中国青岛港兴建集装箱码头,工程竣工后将成为中国第一家由外商独资的码头。快递方面,荷兰天地快运(TNT)的服务已覆盖中国200多个城市,网络超过2000个,使中国市场成为欧洲以外的最大市场;德国敦豪公司(DHL)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物流市场80%的业务归于国外巨头门下。

2.我国吸引外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外商直接投资做外跨国公司经营资源的综合体,通过示范效应、培训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对我国企业进行技术溢出。而这种技术溢出并不一定能够全部为我国企业所吸收。企业吸收这种技术溢出的程度取决于其吸收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

(2)扩大基础产业优势,培育吸引外资的新的、更高的平台。吸引外资既要注重发挥我国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但更要注重培植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最大程度上增强我国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把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方法摆到更高的平台上。

(3)加强对外资的产业投向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环节,积极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提升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外商投资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严格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的外资项目进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还应增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延长国内产业链。

(4)政府深入研究物流业的外资进入问题,适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认识外资进入物流业对我国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全球供应链的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将后患无穷。因此,要准确评估外资物流企业的潜在威胁性和真实威胁力,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业的统计工作,并强化进入之后的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

(5)培育竞争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步伐,通过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尽快培育竞争性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通过规范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导外商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转让,不断提高生产制造与研发活动的水平和层次。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中国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48-50.

[2]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2,(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