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关系

20世纪后期,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已经赶超国际贸易和生产的增长。同时,国际贸易的主要的内容就是与资本流通相呼应的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全球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在产业内实行大规模的内部贸易及平行分工,使国际贸易得以发展壮大。所以,在宏观层面上,以“走出去”战略为依托,研究和探讨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贸易与投资理论研究

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对于贸易与投资关系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贸易投资替代论和贸易投资互补论是现存的两个主要观点。

1957年经济学家蒙代尔首次在“国际贸易影响因素”这一文章中提出“贸易投资替代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有贸易壁垒存在的经济环境下,各个国家进口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出口本国相对富足要素生产的产品。能够支持这一论证的参考实例很多。例如,在1967年,格鲁伯等人就以变量方式分析和研究了美国在1962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得出了美国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投资与出口之间起到了替代作用。同样,在1972年,霍斯特也利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美国对加拿大的直接投资,结果显示,二者的投资与贸易自检是替代关系。但是,日本的经济学家小岛清却不完全肯定蒙代尔的理论论断。他认为,资本的流动并不能完全代表对外直接投资,技术与管理的总体转移也是直接投资的主要内容,他重新建立了有关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宏观框架,进而提出了另一个经济理论:贸易投资互补理论。1981年,利普西等人利用美国的贸易与投资数据得出这样的结果:美国对多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中有80%的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系数为正;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中有93%的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系数为正,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主要是互补。这个实例更加证明了贸易投资互补理论的正确性。

此外,各个经济学家也开始逐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工作。例如,在2001年,张毓茜进行了对中国在1983年至199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沈克华深入分析了我国建国初期至今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基础设施投入等之间的关系,结果同样显示,我国出口总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直接投资。

总体看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要依赖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和贸易的进出口结构都会受到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控制对外的直接投资。

经济一体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和推进的同时,也形成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走向和趋势。新时期,我国的贸易和投资都在飞速增长,可以利用计量经学方法来探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模型

对于时间序列变量间存在的协整关系研究是近年来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理论突破。但是,经过多次的研究分析,格兰杰等人发现,“伪回归”现象的造成是因为时间序列变量的不平衡性。个别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出口(被解释变量)与贸易(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时间滞后性造成的。1980年,西姆斯提出了VAR模型即动态的联立方程组,也称作向量自回归模型。具体来说,在VAR模型中,包含若干个方程(被解释变量),如果K表示滞后阶数,那么,VAR模型的理论公式就是:

Yt=A1Yt-1+…+ApYt-p+B1Xt+…+BrXt-r+£t

在这个公式中,m维内生变量向量即是Yt,d维外生变量向量即是Xt。待估计参数为Ap  、Br。随机干扰项为£t。

根据这些理论模型,我们可以进行实证检验,从而验证,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既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又存在不小的贸易风险。

三、影响与作用

中国的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迅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力量。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持续走高。国际贸易环境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产生了巨大变化,为中国创造了有利于出口贸易发展的良好条件。但同时还应注意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贸易的发展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例如,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加剧的贸易摩擦;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贸易保护主义。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正面临严峻的形势,比如说近年来的反倾销现象。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来发展对外贸易。

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使传统技术得以消化吸收,还可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快过剩生产能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带动贸易出口,特别是可以增加制成品等出口额。对外直接投资要想推动中间产品及机电产品的出口,可以利用以下几个途径:

1、 为推动设备的出口,可以进行以设备作价的投资。

2、 以向国外企业提品原料和中间产品为途径拉动出口。

近年来,通过企业的一系列实践证实,对外直接投资拉动了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出口。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已经拥有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

首先,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以及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同时,我国的企业集团一部分已经开始壮大并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和加快。

其次,我国已经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优势。例如,我国拥有实用的技术优势,这些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接受;我国还拥有中医药、食品等传统产业优势;在航天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科技领域,我国也占有独特优势。此外,我国还具备良好的管理优势、国际信誉。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一个国家的国际信誉、国际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着经济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垄断、经济霸权一直采取反对态度,在 获得辛辣与支持的同时,还赢得了与发达国家合作的机会。中国要结合对外投资发展的现状,加快海外投资办厂的步伐,以投资占市场。

总结: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它既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减少贸易摩擦,加大对贸易投资国的经济干预和控制,从而提高经济实力和经济话语权。但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贸易抵制,使国际投资产生动荡,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因此,企业必须紧紧把握世界经济脉搏,适应各个国家的投资政策及本国政局;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为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5).

[2]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马库森,J.(2002):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综合国际竞争优势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模型构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是以企业为核心,在企业自身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宏观国际竞争优势三种内在力量的作用下,使投资主体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看作是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三种作用力是对这一产品的生产投入,借鉴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CCA)用函数式可表达为:

,其中CCA表示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CA表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IA表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NA表示宏观国际竞争优势。f表示CCA不是CA、IA、NA的简单加总,而是这三种内在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结果。λ、α、β、γ是大于0,小于或等于1的常数。λ表示CA、IA、NA三者对CCA的综合效果,即假设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不产生冲突、摩擦,达到综合最优。λ=1,说明这时CCA 是CA、IA、NA三者的作用所能形成的最大值。α是CA对CCA的作用贡献,表示CA对CCA的作用占CA、IA、NA对CCA综合作用力的比例;β是IA对CCA的作用贡献,表示IA对CCA的作用占综合作用力的比例;γ是NA对CCA的作用贡献,表示NA对CCA的作用占综合作用力的比例;如果把对CCA的综合作用力看作1,即α+β+γ=1。

CCA的形成受CA、IA、NA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但这三种优势即使在经济发展的同一阶段,其作用力也不是完全相等的,即在某一阶段CCA的形成会主要受到某种或某几种优势力量作用,而其他力量作用较弱。并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三种力量的强度大小会发生变化,即对CCA产生主要作用的优势力量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改变,从而体现出CCA成长的阶段性。如果能找到现阶段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成长的α、β、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的调整CA、IA、NA对CCA的作用力度,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更快地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本文将从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CCA特征分析出发,探讨现阶段α、β、γ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综合国际竞争力特征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不论在总量上、数量上,还是在分布的行业和区域的广度上,都有了飞速的进步。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在现阶段的成长过程中,CA、IA、NA对CCA的作用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较弱。

从平均水平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单项投资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平均金额是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53万美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投资额的9.5%,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投资额的12.67%。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还没有形成综合性力量,从而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以取胜,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企业雄厚的综合实力和规模优势。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高,这说明中国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CA对企业综合国际竞争力CCA的贡献α较小。

2、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作用不明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是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制造为主的行业,缺乏具有国际经济主流产业特征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这一产业结构导致的结果是投资收益低下。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尚未形成,中国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作用不明显,产业国际竞争优势IA对企业综合国际竞争力CCA的贡献β较小。

3、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国家宏观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的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一直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直至2004年,中国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35%,但从行政级次划分看,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所属企业;从专业分类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和地方专业外贸公司和大型生产型国有跨国公司。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在长期国家支持及相对垄断的经营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所有权优势,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些聚集着大量国家垄断行业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的企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无不体现出中国明显的国家宏观国际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GDP总值位居世界第四,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甚至超过5000美元。截止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9000多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这些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保障,提高了外商与中国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竞争优势。

现阶段,国家宏观国际竞争优势对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仍然非常明显。国有企业占整个FDI主体的比重较高就是实证。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中国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成长阶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成长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宏观优势发挥主要作用。然而,政府的作用和角色在发生转变。政府正致力于为更多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更全面、有力的法律咨询、保护,旨在为走出国门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环境。政府的这一作用将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不断成长,尤其在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成长的初级阶段,宏观国际竞争优势NA对企业综合国际竞争力CCA的贡献γ较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的主要组成。

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在现阶段的成长过程中CA、IA、NA对CCA的作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1、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完善宏观支持体系。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该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坚实后盾。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强有力的外交,完善的法律体系,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等构成中国宏观支持体系,国家宏观国际竞争优势NA对企业综合国际竞争力的CCA作用将通过宏观支持体系体现。

2、整合企业资源,做强做大有基础的产业。应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有序竞争,形成有一定企业基础的产业优势。产业优势是企业优势的整合体现,而企业优势也会在产业优势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力。所以,应该制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区域投向、投资主体选择等指导性文件以及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合理投资布局,加强监管,避免重复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产业优势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3、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中国企业成为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真正企业,这是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另外,企业自身的所有权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应通过自主研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这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本文属于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权缺失与江苏省风险资本发展路径研究”部分成果,批准号04SJD79003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76.

[2]赵玉娟.浅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的构成[J].当代财经,2003.2.

[3]商务部.国家统计局。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3篇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并非源于精巧的战略设计

很多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者和民众往往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从战略角度加以解读,认为中国政府精巧的战略设计是重要的政治前提,这是非常典型的误读。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实际上源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的“双缺口”理论,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着储蓄短缺和外汇短缺的“双缺口”问题,管制对外投资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这两个缺口的扩大。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外汇储备增加,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出现了“双过剩”格局,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必要的经济政策调整,逐步放松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一是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二是放宽了审批与管理制度。2011年2月,国家发改委将境外投资资源类限额从3000万美元提高到3亿美元,将审批时限缩短至20个工作日。外汇使用的自由度也明显提高,取消了人民币购汇的限制。三是实施了一定的鼓励政策,但是资金鼓励的规模却非常小。

除了管制政策的放松,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世界范围内局部动荡不断,但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外投资发展。一方面是危机中为应对本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在一些领域放宽了对国外资本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危机中很多国家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办法来规避相关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2007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65.1亿美元,而2008年后迅速上升至500亿美元以上。

二、获取目标国的能源资源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

实际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以上这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商业服务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一般来说,这些行业主要是面向消费者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消费者服务质量,扩大消费者的选择集,能够提高消费者福利,这些基本上与国家安全无关。以采矿业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只列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第三位,这主要是受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以及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现状影响。

从资源禀赋来看,世界矿产资源总量很丰富,但分布不均衡,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国经济已经迅速融入地区或全球生产网络体系,成为“世界工厂”,生产供全世界消费的各种产品。而中国的资源禀赋则难以承载起作为“世界工厂”所需要的资源与能源需求,需要利用全球的能源和资源来保持对全球产品的稳定供给。

而全球资源供应及定价则相对集中在少数企业,国际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以能源资源为对象的金融投机活动增多,使很多能源资源价格脱离基本供求关系出现剧烈波动,不确定性增强。为减少能源资源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行合资、收购、控股或参股海外能源与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生产,就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保证全球商品市场稳定供应的要求。

三、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力的国有企业并非政府的化身

虽然近年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份额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力。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央企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占中国全部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且仍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中国的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相对较低。

中国企业发展不均衡是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原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力逐步显现。整体上看,通过持续改革,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正在形成。2002年时,资产总额过千亿元的中央企业数量仅为11家,2009年则达到53家。2009年入围美国《财富》杂志500强的中央企业户数达到30家。国有企业实力的增强,极大地提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全球拓展的能力。

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政府完全控制的企业,将执行政府的命令,体现政府的意图则是流行的误解。中国的国有企业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是不同的,政府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实际上,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重要的经验就是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进行干预。因此,中国国有企业普遍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其目的就是大大增加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权利,让企业成为不再听命于行政指令的市场主体。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的董事会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新加坡人等。

从经营目标看,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约束,也就是必须要赚钱,因此其行为方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公司没有任何差别,存在拓展国际市场的压力,也面临着激烈的相互竞争。中国国有企业到什么地方去经营,决策不受政府的任何控制,政府也无权过问企业内部的经营策略。

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核心技术,资金实力不强,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加之国内市场利润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外直接投资动力不足。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等学习型投资所占比例更低。相反,采矿业等资源寻求型投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还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结构表现出较明显的初级化特征;再次,从投资主体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很大一部分投资属于政府政策性对外投资,由此会造成国有资本与私营资本比例失调,私营资本积极性受挫,也容易滋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险患。

(三)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跨国经营意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且不具备真正的全球观念和跨国经营意识。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为眼前利益驱动,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减免,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和交易的比较利益;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四)缺乏核心技术且科研创新能力较弱。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偏低,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当中我们并没有多少自主的核心技术,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而且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大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1%,仅有极少数大企业能在3%以上,这样低的开发投入维持生存尚有困难,更谈不上与其他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竞争了。

(五)缺乏跨国经营人才。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缺乏高素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派出的境外经营人员很多难担重任。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海尔总裁张瑞敏也坦率承认,即使像海尔这样在海外已有所成就的企业,仍然缺乏懂得海外市场及其操作的管理人才。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几个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没有一定的规模,就难以实现较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更难以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首钢集团),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国内规模优势,运用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指导,使企业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相互兼并等措施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二)优化投资结构

1、投资地域多元化。针对现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集中于周边国家和地区,长远看来,投资东道国应该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因为发达国家投资环境规范,非经营性风险小。虽然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贸易壁垒也相对较多,我国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毅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双方有互补性,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就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然,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也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市场。

2、行业选择上突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首先,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既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目前,我国的机电制造业、纺织业、家电制造业等行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扩大这些行业的投资不仅能优化国内产业、产品结构,促进劳务和设备产品出口,而且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既要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以培养更多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歧视,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和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三)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明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指导原则、产业导向和重点区域等,从而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力地利用国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更好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企业要把创新能力和发展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及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大力培养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境外企业派遣、用人和选拔制度,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吸纳具有丰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的海外和东道国人才为我所用;其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选派人员到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实施跨国经营人才培养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人员进行培训,以实施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战略,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对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伊玲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0.8.

国际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引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于2010年7月22日在北京了主题为“投资低碳经济”的世界投资报告。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推动了新兴产业的诞生,而且提高了劳动就业率,如向清洁和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转型,每创造一个直接的工作岗位,就业的乘数效应为2.5~4.1。此外,还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如建筑领域的节能降耗。正是由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增加就业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实际上,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全球积极开展低碳投资。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09年全球流入三个主要低碳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循环再利用领域以及与环保技术有关的产品制造领域)的低碳fdi就达到了900亿美元。跨国低碳投资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其潜力将不可限量。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对中国odi的重要影响,因此,深入探究低碳经济下的odi发展新思路对我国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以领域广泛、方式多样、水平提高、增长迅速为特点。据商务部相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 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 588亿美元。2011年1~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68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7亿美元。对中国而言,继续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海外投资)已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假说,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1∶2的比重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升至1∶1。中国即将进入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的影响

(一)消费观念的变化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企业的赢利机会都是以消费需求为转移的。因此,消费内容的变化影响企业投资的方向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是以低碳消费方式为根基的。我国企业应该看到,开发和提供低碳节能和环保的消费品,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金融环境的变化

目前,各国政府和金融界正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项目的开发,如绿色信贷。显然,未来金融资源将重点流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

(三)政策环境的变化

当前各国政府正在酝酿和制定一系列政策性工具来推动本国乃至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这些工具包括:减排目标的制定和减排指令向企业的下达、碳税的开征、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资金支持计划等。在减排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已确定了行业的具体减排目标。在碳税方面,欧盟将针对所有会员国统一征收碳税,同时将对来自环境标准过低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碳税。美国已提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在碳交易市场方面,通过给温室气体排放定价,各国政府创造了新的资产类型——碳排放配额。

三、低碳经济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在地区结构上,我国投资相对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集中于港澳地区,我国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贸易性投资占70%以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不及20%。投资地区不尽合理,无法实现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布局。在产业结构上,我国海外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较强的产业投资,对外投资与国内生产企业的断档和分割,致使对外投资风险加大,总体经济效益低下。

(二)技术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自身的低碳产业虽然已具雏形,但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低碳领域技术水平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有限,势必导致中国低碳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竞争能力不强,减少了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分享低碳经济成果的机会。

(三)企业在投资低碳经济方面比较被动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投资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来自企业方面的反响却比较微弱。显然,这将使企业丧失很多投资、融资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甚至有可能被淘汰。目前企业在投资低碳经济方面比较被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基础上,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这必将导致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与低碳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

(四)国际合作面临诸多困难

由于各国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不同,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同,再加上科学和经济上的不确定、合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全球低碳领域的合作道路并不平坦。如何找到各国利益的平衡点,寻求国际间的友好合作,成为低碳经济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得不面对的复杂现实问题。

四、低碳经济下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建议

低碳经济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思路应该是抓住低碳经济兴起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重合的历史机遇,以低碳技术为支撑,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下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一)政府应扮演的角色

首先,政府要起到“引路人”的作用。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投入,加深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二要加强对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各国低碳政策的变化,定期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报告,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环境分析的依据。三要利用好外汇储备设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帮助企业走出去。

其次,政府要做好“服务者”的工作,完善促进低碳领域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体系。建立低碳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支持相关领域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低碳技术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低碳领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用汇和融资上的优惠;允许企业以在国外获得的经过认证的碳减排成果抵消国内的碳减排任务或目标。

(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战略体系。当低碳社会构建已成为必然,环保已经上升到了企业经营甚至战略层面的问题,企业只有运用战略眼光进行财务管理,建立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和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才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并获取竞争优势。

2.注重搜集整理,关注政策导向,把握低碳经济带来的新机遇。跟踪低碳经济下的投资热点,用好中国政府的鼓励、引导和服务政策,深入了解东道国的国情和阶段特点,紧密研究东道国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法律动向、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利用自身优势找准重点领域,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3.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要根据不同产业特点、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的动机进行选择。还要考虑东道国的法律制度、文化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我国要注意到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所包含的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发展新兴型低碳产业,灵活选择投资方式。低碳背景下,中国传统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着重考虑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直接买下拥有先进低碳技术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技术和相关生产设备,迅速进入市场,同时还可以减少市场竞争。

4.低碳责任日益强化,企业应加强意识,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当低碳经济浪潮袭来时,对企业投资来说,经济因素已不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环境、社会责任问题同样纳入了东道国吸收外国投资的衡量准则。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东道国投资政策、市场条件、生产成本等主要因素外,还应承担起低碳责任,注意对投资所在国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避免做出一些有违外部环境利益的行为,造成外部不经济。否则,不仅对外投资行为无法获利,深陷诉讼泥潭,而且有损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不利于今后对外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jeffrey a dresdner. designing effective incentives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m]. california: doctor dissertation of the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1999.

[2]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

[3]英国贸工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j].现代电力,2005,(4).

[4]王宇鹏,孔凡亮.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商界,2010,(8).

[5]刘忠庆.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体制的建立与完善[j].研究与探讨,2011,(3).

[6]黎富兵.低碳经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及对策[j].commercial acc ounting,2011,(4).

[7]程慧.抓住低碳经济机遇 发展中国对外投资[j].国际经济合作,2011,(2).

[8]赵伟,江东. odi与中国产业升级: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