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存在问题;建议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是一国根据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按照复式记账原理,系统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它反映了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分析一国的贸易状况、资本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有着重要作用,是判断一国总体经济走势的重要数据。本文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入手,分析我国2007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状况。
一、中国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分析
(一)经常项目分析
经常项目主要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项目,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服务贸易逆差31亿美元,下降44%;收益顺差129亿美元,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增长28%。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货物贸易的顺差大幅增加是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较上年同期增长78%的最主要原因。2007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贸易平衡,但国内储蓄率高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投资增长带来产能过剩和进口替代能力增强,加上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调整、对部分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政策执行前抢先出口,使得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另外,收益顺差的大幅上升也是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收益的顺差主要来源于雇员报酬和投资收益的顺差。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到海外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劳务收入有所增加;同时中国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QDⅡ规模日益壮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大幅增加,利润、利息等投资收益不断增长。2007年上半年,收益项目顺差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倍。其中雇员报酬净流入17亿美元,增长1.1倍;投资收益净流入112亿美元,增长2.9倍。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分析
资本和金融项目主要是对金融资产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项目,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2007年上半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其中,金融项目下直接投资顺差509亿美元,增长64%;证券投资逆差48亿美元,下降83%;其他投资顺差426亿美元,增长21%。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直接投资顺差和其他投资顺差是造成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与全球各国经济合作的深入,还有中国在劳动力价格方面的优势和推出的各项吸引外资的政策,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加。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7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为627亿美元,同比增长54%;净流入583亿美元,增长56%。此外,其他投资顺差也是造成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其他投资主要包括贷款、贸易信贷、货币、存款等项目。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3278.02亿美元。中国外债的增加导致了其他投资顺差乃至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大幅上升。
(三)储备资产分析
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汇率稳定而持有的在国际间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流动资产,即狭义的国际储备。它主要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IMF的储备头寸和外汇储备等项目。2007年上半年,中国储备资产增加了2661亿美元。从表1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储备资产大幅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2007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2663亿美元,比中国储备资产的增加还多。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出口创汇收入大幅增加。此外,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也造成了外汇储备的增加;随着中国对美元的不断升值和中国利率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大量“热钱”以经常项目和对华投资的名义
潜入中国套利,这也是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国当前国际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对中国2007年上半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国际收支存在着两个最主要的问题
是双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本文将分别对这两个问题做具体分析。
(一)双顺差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增加趋势。
形成双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经常项目下贸易顺差和收益顺差的大幅增加,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顺差的上升都是导致中国形成双顺差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中国居民传统的高储蓄思想和中国对外投资相对于引入外资力度的不足以及国外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也是导致中国形成双顺差的重要原因。
双顺差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好处,它可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可以提高中国抵抗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中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保障。但它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一方面,中国顺差的增加意味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伙伴国的逆差的加大,这会引起贸易伙伴国的不满和报复,加剧中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近几年来中国与美国、欧洲之间纺织品贸易争端就是一个典型;另一方面,中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带来了大量的外币收入,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国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本币以收回外币,结果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产生。
(二)巨额的外汇储备
早在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663亿美元。通过第一部分对储备资产和上面对双顺差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是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巨额增长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实际上就是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结果。
拥有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一方面,它反映了中国对外有较强的货款偿付能力和债务清偿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国应对国际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它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方便中国对外融资,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关键领域改革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但如果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也会对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它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央行被动增加投放本币,对冲操作压力加大,货币政策主动性减弱,流动性管理更加复杂,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它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方面使得国内外汇市场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进一步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后,它还会加大国际资本冲击风险。中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如果未来市场预期发生逆转,将会导致跨境资本集中流出,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三、关于双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问题的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数额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影响现阶段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它们对中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运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针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现象,我们应该大力调整中国经济、产业结构,以减小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和扩大进口。一方面中国可调整出口退税,降低或取消钢材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另一方面中国还可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进口信贷优惠等手段,鼓励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和关键部件,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设备。
(二)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调整,同时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针对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现象,一方面应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进行调整,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更多“两高一资”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禁止目录增列那些取消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同时加强信贷管理、严格环保评估、提高准入门槛,实行“区域限批”等,限制一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应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从事农、林、渔业等对外直接投资,在前期费用、设计咨询和境外高技术研发、项目贷款贴息等给予资助或优惠利率。同时,活跃相关的证券投资活动,完善QDⅡ制度,放宽商业银行境外投资品种,以推进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针对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现象,除了可以实施以上两种方法以减小国际收支双顺差从而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外,还应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当增加汇率弹性,增加国际投机资本流动收益的不确定性,这将有利于遏制资本大规模单边流动,减缓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我们要不断完善汇改后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制度变得有弹性,才能有效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动向,及时披露真实的金融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市场干预。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R].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2007-10-31.
9月17日,商务部召开例行会,介绍1-8月份的商务运行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十二五”运行过半,除个别指标外,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大部分达到或者超过预期进度要求。商务运行总体平稳,商务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沈丹阳介绍“十二五”运行情况时表示,国内贸易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两年年均增长15.7%,高于15%的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接近预期目标。前两年生产资料销售额年均增长17.7%,高于年均增长16%的目标。今年上半年,生产资料销售额同比增长11.5%,但预计下半年增速会提高。2012年连锁化率达到19%,比2010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与五年累计提高2.6个百分点的最终目标仅差1个百分点,超过了预期。
对外贸易方面,前两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高于年均增长10%的目标,我们“十二五”外贸的年均增长目标是10%,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速8.6%,略低于年均目标,但是两年半按照平均增速来算,这个增速仍然高于预期目标。服务贸易前两年年均增长13.9%,高于年均增长11%的目标;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3.7%,超过了预期。在服务贸易方面,前两年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年均增长52.6%,高于预期年均增长目标10.6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国际服务外包金额为193亿美元,同比增长39.7%,也基本达到了预期。
对外投资合作方面,两年半来,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达到了2778亿美元,已完成规划目标的50%,超过了预期。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累计达到119.3万人,前两年年均增速为11.6%,也超过了预期年均增长7%的目标。2012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为9.9%,比2010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已经接近了五年规划目标,这个也远远超过了预期。
利用外资方面,2013年1-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97.7亿美元,同比增长6.37%。7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08亿美元,同比增长24.13%(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8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7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62%。
沈丹阳表示,中国今年利用外资情况横向较好,8月使用外资额增速回落主要与去年同期基数有关,个别月份数据变动不足以反映整体走势,并且,如今利用外资更看重质量、结构、效益。
“这一变化主要和去年同期月度吸收外资的基数有关”,沈丹阳指出,吸收外资金额去年7月较少、8月较多,而今年7、8两月情况正好倒过来。
据分析,去年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75.8亿美元,而今年7月,由于部分投资额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出资集中到位,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94.08亿美元;去年8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36亿美元,而今年8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83.77亿美元。由此,7月数据同比增长率高达24.13%,而8月数据同比增长不到1%,表现出了较大的增幅差异。
沈丹阳强调,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去年以来全球跨国投资总体相对低迷,而今年2月以来,中国连续7个月单月吸收外资保持正增长,1-8月同比增长6.37%,已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及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投资环境的认可。
但同时也有两个负面的变量,一是南海局势发酵,东盟整体对中国贸易规模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尤其是菲律宾、越南同中国之间的贸易增幅下降较为明显;二是人民币贬值预期开始出现,香港人民币存款和债券发行波动较大。
贸易增速回落
截至二季度,中国仍是东盟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对东盟主要国家的贸易总额仍显著超过日本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特别是泰国作为东盟国家中对日贸易的第一大国,本季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日本。因此,总体上东盟的贸易环境仍有利于中国。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对东盟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速在2012年二季度有所回落,并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首次低于日本,而且日本对东盟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增长有明显加快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日本经济已经慢慢走出去年大地震的低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南海局势持续发酵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季度菲律宾和越南同中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同比增速下降明显,尤其是菲律宾对中国贸易规模增速两年来首次低于日本。从结构上看,中菲之间的贸易受影响较大的是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这与我国二季度加强对菲律宾农产品进口的“贸易制裁”高度相关。
东盟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创新高
虽然二季度东盟对中国贸易总额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并低于日本,但是东盟对中国的贸易整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仍然远超日本,尤其是东盟对中国的整体贸易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都创历史新高,在2012年5月分别达到17.33%和18.58%。
泰国和印尼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正在逐步超过对日本的依存度,而除了泰国,其他东盟贸易大国对中国的进口依存水平都明显超过了日本。虽然菲律宾和越南同中国的贸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增长有所减缓,但是两国对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且高于日本。因此,因导致的中国对菲的“贸易制裁”会恶化菲国的贸易收入条件,但尚未结构性改变菲律宾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
根据R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1)的研究结果,一国对外的贸易量越大,表明世界市场对该国商品的需求程度越大,该国货币的交易成本就越低,从而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一国贸易覆盖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其货币能在多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因此,目前东盟对中国较高的贸易依存度,有利于人民币接受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民币海外使用途径转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1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12年二季度,人民币结算贸易额达到6715亿元,占中国整体贸易额的比重在2012年6月达到12.5%,其中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项目分别达到4520亿元和2195亿元,环比分别增长8.5%和34%。
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服务贸易的增长明显提速,表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结构正趋于成熟,从过去的货物贸易占主导逐步转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平衡发展的阶段。
自2011年1月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允许境外机构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的试点以来,该项业务发展迅速,2012年上半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已超过2011年全年水平,并且占中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也从12%快速上升至25%。
从总体上看,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得到了市场主体的高度认可。根据中国银行今年对其境外20多家分支机构和200多家机构客户进行的调研,有67%的客户已经使用或在未来的跨境贸易和投资中考虑使用人民币办理业务。
2012年以来,境外人民币贷款增长迅速,5月当月首次突破1700亿元,同比增长13.18%,在2011年月均15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人民币境外信贷市场是人民币成为金融交易货币的基础,该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提升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增加境内外企业之间进行贸易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频率,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香港人民币市场初见成效
2012年初,香港财资市场工会开始公布香港最大三家银行的人民币同业拆息牌价,以推动人民币离岸贷款市场的发展,这标志着向离岸人民币同业贷款基准利率的形成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举推出以来,香港银行间每日平均人民币结算量快速攀升,至2012年6月已经达到1230亿元,甚至超过了美元日结算量。香港银行间市场人民币融资活动持续升温,显示出在港人民币业务正呈现多元化平行推进的发展趋势。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定于2012年6月在香港发行23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自2009年首次在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国债后,财政部第四次在港发行国债,此举将进一步推动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并能巩固香港作为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在市场目前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财政部此举也可以向国际市场彰显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决心。
香港人民币债券业务同样也受到了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影响,上半年发行量波动较大,2月至5月都呈现出环比负增长,但是2012年6月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达到431.99亿元人民币,环比大幅上升156%,人民币债券占香港CMU整体债券发行规模的比重攀升至74%,美元债券占比下降至8%左右。
市场物价上涨,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7%,其中食品类涨幅较大,上涨8.0%。
(三)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3亿元,增长65.4 %,完成年计划5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79亿元,增长183.8%,房地产投资3.39亿元,增长54.7%。
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工业项目方面:中星石化重交沥青项目油罐区桩基工程和综合楼基础建设已完成;8万立方米储油罐项目已完成罐体、管线、库区道路和码头建设;德信消声器、东胜矿业和和鑫水产等项目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将开始试产;信威公司木材物流加工项目已完成征地工作,前期工作正抓紧进行;信威木门厂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建设,计划9月投产;湛江临***港工业园首期征地和华港小区第二期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开始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商贸项目方面:国贸新天地项目开始打桩施工;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改建项目已获得省发改委备案;民大国际商贸大厦、财富广场、广州湾时代广场、“渔人码头”、湛新市场改造和益民农资物流中心进行前期工作。旧城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拆迁面积6422平方米,争取8月底完成汉口路西侧房屋的拆除。小街小巷改造方面:上半年共投资480万元完成了岭南路、区府路、荷花路、社坛路等13条小街小巷改造,目前建设路等16条小街小巷改造相继启动。特呈岛生态旅游开发、海峡两岸农业示范基地、城郊农业开发基地等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五)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14.9%,完成年计划55.9%。地方财政支出1.46亿元,减少1.2%,完成年计划46.3%。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区经济运行情况看,全区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但是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速度与预期目标尚有差距。上半年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年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以来物价水平出现加快上涨的势头,加上国家统一调高了相关产业的调整系数,扣除物价指数后,致使gdp的实际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降低,其中第三产业受影响较大,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11%,低于全年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
(二)工业(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仍欠理想。我区重点项目建设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一些项目仍存在征地拆迁难、建设资金缺口和配套工程、规划、环评滞后等突出问题,影响工程进度。例如湛江临港工业园区和华港小区二期开发,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大量资金投入,目前筹措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资金缺口较大,土地难于及时三通一平,交付项目建设用地时间推后。
(四)商业网点经营业态单一,内部竞争加剧;消费热点市场不多,关联度低,互动支撑作用弱。
(五)市场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水平,尤其对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较大。
三、全年经济预测
下半年,我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将陆续推出和得到落实,消费品市场活跃态势有望延续,此外,重大项目落户建设等因素将有力推动投资保持合理的***增长。但是,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高企以及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紧缩信贷规模,严控土地审批,调整税收政策,对我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我区发展也将面临着土地、融资等要素制约,工业缺乏大项目带动等诸多挑战。
总体来看,下半年,我区经济发展环境趋势尚好,面临的机遇多于挑战,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根据上半年的发展态势,展望下半年:
主要经济指标中,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有固定资产投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三项经济指标。由于下半年新开工项目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稳步推进态势,预计全年可完成16亿元的目标。在地口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属地口径吸收外商直接投距离全年还有611万美元,下半年如能对全区利用外资存量进行入资落实,全年的预期目标有望实现。一直以来财税部门加强财税征管,不断培育税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持续增长,必能完成全年的预期目标。
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形势较好,只要下半年富虹油品、粤海饲料、富昌水产和龙威水产等骨干企业生产正常,全区单月产值能保持5个亿左右,全年可望完成或超额完成51亿产值的预期目标。
上半年销售市场旺盛,商饮业发展势头兴旺,下半年商贸业会延续畅旺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增长19%的预期目标。
外贸出口总额受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出口退税调整等影响,下半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完成预期目标的难度较大。四、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全力以赴做好湛江临港工业园区首期和华港小区二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吸纳集体资本、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努力解决临港工业园开发的资金问题,确保年内完成湛江临港工业园区首期和华港小区二期土地的“五通一平”,使项目尽早进园动工建设。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各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制订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抓开工、抓推进、抓协调,千方百计提高开工率、进度率、竣工率、投运率。对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改建、国贸新天地、民大国际商贸大厦、财富广场、广州湾时代广场等商贸重点项目,应全力以赴确保其建设顺利推进,为我区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提供载体。
(三)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 “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不断加快我区招商引资的步伐。要开拓新的投资渠道,创新招商方式,盘活所有闲置土地,进行功能规划来招商。依靠园区,利用湛江港集团的商户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直接与国内乃至欧美、中东的石油巨头建立联系,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努力改变我区缺乏大项目带动的局面。
(四)着力做好外经贸工作。针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影响,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及时正确调整应对策略,确保外贸出口总额如期完成
全年计划。对信威工艺品、富昌水产和力帝贸易三家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要保证其稳步增长;对龙威水产、粤海中纤板、四宇水产、康年橡胶橡胶制品等出口新亮点,积极理顺关系,协助做大做强,打造成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同时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对在建的外商项目要加强跟踪协调,确保建设进展顺利,为完成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打好基础。
[关键词] FDI 就业 安徽省
一、引言
随着中国对外资引力的增强、“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加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需要,安徽省利用FDI的规模逐步扩大,自2004年到2007年底,利用FDI总额累计562798万美元。自2008年1月~6月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7965万美元,同比增长47%。同时,大公司、大企业来皖落户逐年增多,法国家乐福、泰国易初莲花、美国沃尔玛、台湾好又多、德国麦德龙等知名服务企业已经进驻安徽,外商投资的领域逐渐拓宽。然而,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人口众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反馈资料显示,2007年我省常住人口为611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132129万人)的4.63%,居全国第8位。劳动力剩余而资本相对缺乏,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分析FDI对安徽省就业的影响显得很有必要。
二、FDI对安徽省就业的直接贡献
三资企业同省内资本一样可以提供就业机会,1995年~2006年12年间提供了90.8万个就业机会,其澳台投资企业34万人,外商投资企业56.8万人(见表1);从三资企业年底就业数占全省就业总数的比率来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有波动,其波动基本上与安徽省外商投资的阶段相一致;然而三资企业提供的就业数在全省的比重较小,最高的年份(1996年)也只占到0.33%。这说明, FDI对安徽省就业的直接贡献不大。
三、FDI对安徽省就业间接影响的定量分析
下面利用1995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就FDI对安徽省的总体就业、三大产业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研究。这里引入FDI、总体就业总体人数(Y)、第一产业就业人数(Y1)、第二产业就业人数(Y2)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Y3)这五个变量,以此来考察FDI对安徽省三大产业就业的不同影响。
首先,为了保证变量的平稳性,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来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2ADF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FDI、Y、Y1、Y2和Y3在5%的置信水平下。这说明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平稳的,因而它们之间能够进行简单的回归,其回归模型如下:
Y=2921.1+0.011FDI (1)
R2=0.66
Y1=2022.159-0.0022FDI (2)
R2=0.37
Y2=438.32+0.042FDI (3)
R2=0.72
Y3=460.63+0.009FDI(4)
R2=0.69
从回归模型可以得知, FDI与安徽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呈反向变动,但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之间呈正相关性,并且在三大产业中,FDI与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关性最强(R2=0.72)。总体上,FDI与安徽省的就业形势呈正相关性。
其次,再对这五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3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 FDI除了与安徽省第二产业就业之间存在相互因果关系外,与其他两大产业以及安徽省总体就业水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FDI在安徽的投资结构失衡:统计数据表明(见表4),来安徽省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商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1996年~2006年间,第二产业利用的FDI占流入安徽总量的73.7%。2008年上半年,利用FDI的产业仍以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为主;新核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二产项目77个,其中,制造业项目73个,外商投资57387.6万美元,占全省的67.9%。
表4 安徽省FDI的行业分布情况表(万美元,%)
数据来源:1997年~2007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四、结论及建议
1.FDI与安徽省的总体就业形势呈正相关性,即FDI增加时可以促进安徽省的就业。
2.FDI与安徽省各个产业的就业情况
FDI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反向变动,即FDI的增加反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的减少;FDI与第二产业人数之间呈正相关性,也就意味着FDI的流入增加了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就业机会,并且在三大产业中FDI与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关性最强;虽然FDI与第三产业人数之间也呈正相关性,但是FDI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却远小于其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3.FDI与安徽省的第二产业就业存在相互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FDI的增加可以带来第二产业就业的增加;相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FDI。FDI与安徽省第二产业就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总之,FDI带动了安徽省第二产业的就业,对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就业也有所带动;但由于FDI与安徽省第一、第三产业,以及安徽省总体就业水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而没有带动安徽省的整体就业水平。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安徽省第二产业吸收就业人员能力的增强,部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第二产业。
但是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也是构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所以我们在引进FDI时,既要注重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引导FDI流向第一产业,通过外商投资加强安徽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安徽省第一产业的科技水平。“在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 ,应兼顾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吸引外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另外还要注意,外资既有增加就业的创造效应,又有摧毁效应。外资企业对就业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作用的高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过,其作用的有限性日益明显。但是跨国公司的前后向联系在不断增强。因而大力发展当地的配套企业,促进本地产业与大型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创造间接就业,也是提高FDI对安徽省就业效应的良策之一。
参考文献:
[1]安徽招商网ahinvest.省略
[2]安徽新华网 ww.ah.省略
[3]安徽统计年鉴1986-2007安徽省统计年鉴编委会.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