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1篇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外商直接投资(FDI)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201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11亿美元,同比增长9.72%;2012年1—4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8.8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

    1.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国别(地区)结构。剔除英属维尔京、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和巴巴多斯等自由港对我国进行的投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主要为亚洲,前10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1.61%。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201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两者占比近70%;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74%)及批发和零售业(6.24%);其他行业所占比重很小。

    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外商独资的方式,近几年来占比均超过75%;外商合资经营的方式占比约为20%;两者占比为97%左右。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很小,约为3%左右。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以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外商出资额计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依次为江苏(19.2%)、广东(17.3%)和上海(13.5%)。该三省合计占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0%,东部地区10省市(指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占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83.2%,而西藏、青海、宁夏、贵州、甘肃和新疆六省/自治区合计不到1%。

    二、当前我国利用外资直接投资的主要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引进、产业结构演化、就业和税收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在引进外资直接投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表面上的问题有资金来源国不尽合理,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对较高,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偏低;投资的方式结构不合理,国际上流行的参股并购偏少;投向的区域结构不合理,中西部地区投资太少。同时,也存在如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问题。目前FDI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支持“污染光环”说,认为进入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必须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加剧我国的环境压力、甚至在环境保护方面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如黄菁(2001)、郭红燕,韩立岩(2008)、张彦博,郭亚军(2009)、包群,吕越(2010)等。另一种是支持“污染和治理的资金”,一方面提高了东道国人们的收入水平,使人们对环境健康的要求也上升,环境改善投资也加大。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使得东道国治理污染的技术有所提高,处理污染的标准也上升。第二类是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制比发达国家要松得多,因此发达国家常把淘汰的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持这一观点的包括吴玉鸣(2006)、陈凌佳(2008)、沙文兵、石涛(2006)、苏振东、周玮庆(2010)、王冬梅、何青松(2010)等。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应一分为二。客观上的确有些外资企业投资于低污染甚至于无污染行业,或引进先进技术、新产品、环境管理制度从而降低了污染。但是,如果据此否认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环境的负面影响则显然是不全面的。

    今麦郎等三家外资企业2008年因污染环境遭环保总局点名批评;江苏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喷涂车间排放出的油漆废气的污染,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当地居民对其进行了长达5年的污染投诉;康菲蓬莱19—3号油田溢油事件造成了渤海湾高达5500平方公里污染面积,使渤海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养殖户及海洋渔业损失,而且从长期来看,在海底的油积泥会在较长时间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存在油积泥中的有毒物质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从这些典型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不遵守我国的环保法规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客观上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污染。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影响表现在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于主要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MPIIs)的比重较高,如造纸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等,2010年其资产份额占该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高达45.47%、34.97%和33.56%。

    2.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一般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内涵方面主要包括金融安全、资源(如石油、粮食和人才)安全、产业安全、财政安全、信息安全等。

    (1)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商股份制企业占外资企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25.3%上升到2010年的80.8%,这说明外商取得企业控制权的倾向明显。外商在取得企业控制权的同时,对市场的控制权明显加强。目前外资对我国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市场平均控制率已接近1/3(ccnews.people.com.cn/GB/10975596.html),超过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为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76.63%,远远超过50%的警戒线。同时,目前我国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中的技术依存度和资本对外依存度这两个重要指标较高。技术依存度过高反映出我国某些行业的核心技术仍然被国外所掌握,存在着较大的不安全风险。而资本对外依存度高,一旦外资撤离而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及时注入,将危及产业的生存安全。

    外商投资企业在逐步垄断我国市场的同时,还通过并购控股中资企业后减少中方品牌宣传费、减少或中止技术开发投入、降低产量等手段,使国有品牌渐衰落甚至消失。这一点在洗涤用品、移动通讯、饮料等行业尤为突出,例如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中华”牌牙膏、“美加净”化妆品、“熊猫”彩电等。

    (2)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致税收的流失。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关联交易,高价从国外关联公司购入原材料和设备,低价出售其产品,从而转移利润,造成我国税收的流失。二是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因为企业做大做强急需资金或是出于管理者持股的目的,引入外商“战略投资”。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引进外资,不惜降低引资条件、低估国有资产价值、高估外商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价格,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如原大连电机厂曾是我国最大的电机企业,生产规模、质量和技术国内领先,Y系列、Y2及派生系列产品在国内的机床、通用机械、冶金、轻工、纺织等行业有良好的信誉,市场占有率很高,20%多的产品出口。上世纪90年代,由于行业不景气,加上内部管理出现漏洞,大连电机厂陷入困境,1996年与新加坡威斯特合资,大电机资产作价1亿元,中外各占50%股权。企业有人认为国有资产严重低估,至少应该是2~3倍。由于外商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合资企业连年亏损,导致一半以上职工失业,地方政府贴钱承担职工分流、银行债务减免利息,税收大量流失。

    此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竞争能力,造成人才和技术的流失,使我国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并引起通货膨胀,增强了国家对产业宏观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等等,这些方面都将导致我国的经济安全面临威胁。

    三、政策建议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出:“优化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投向中西部地区。丰富方式,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境内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优化投资软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做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纲要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今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提出了要求。

    1.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1995年颁布实施至今到2011年第五次修订,17年间使用了5个版本,平均三年多修订一次。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目录》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形势、市场环境和技术水平的变化,导致该限制的没有限制,该鼓励的没有鼓励。所以有关部门应在平时采取类似于海关公告形式随时对目录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以保护环境为主的外资进入产业目录,以适时调整外资产业政策,有利于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应及时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2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国际流动日趋频繁,直接投资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本生产要素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迅猛发展,FDI在弥补资本形成不足、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外商直接投资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由此极大的促进了国内产业发展和出口扩张,但是由此导致的副产品――污染排放也为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理和原因分析

从近代经济史来看,人类社会共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而中国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潜在的庞大市场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1.1 低廉的劳动成本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最初,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化纤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抢占国际市场,而本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给发达国家的企业造成了很大困境。与此同时,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最初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城市中涌入大量从农村走出来的低成本劳动力。由于产业转移的重点是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操作简单机械,不需要很高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积累,因此一般的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空间,低廉的诙力成本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宽松的政策环境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本推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弥补我国资本形成不足的缺口,我国为外商投资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例如,免交土地使用费,减免企业所得税等。在环境管制方面,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标准。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日益严格,从事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要承担高昂的治污成本,特别是石油加工、造纸、金属冶炼等行业,污染控制费用已经占到企业总成本的30%左右。因此,为了节约成本,许多跨国公司都将这些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在国际产业转入国和转出国生产执行不同的双重环境标准。据悉,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转移了40%以上。

1.3 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庞大市场

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后恢复和其后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后,发达国家开始将国内已经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里的边际产业可以是指在投资国已经处于衰退期的产业,也可以指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生产环节,如研发、加工、营销、售后等属于边际性生产环节。由于投资国在技术、资本上的领先优势,这些“边际产业”对于投资国来说是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则是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企业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发达国家通过将“边际产业”依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保留发展尖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得到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

随着上世纪末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质量令人堪忧。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和产业特点

在投资区域方面,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如表1所示,从2010年到2015年间东部地区集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接受外商投资较少,几乎不足10%,中部地区外商投资额有所增加,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在产业分布上,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有442249个,占所有FDI项目的70%,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788.68万美元,占全部FDI金额的62%。由此可知,制造业是我国FDI的主要投资对象。而事实上,工业是被公认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第一、三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比较少,因此,为了探究FDI是否由于大量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而带来环境污染的转移效应,下面将继续观察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情况。

2.2 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分布

在参考夏友富(1999)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严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引进外资的实际情况,可计算出在各个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包括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外资的投资比例。在我国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份额都达到了40%以上。其中,在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52.58%,在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44.17%,这两个行业属于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其生产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染物,污染防治困难,环境成本很高。平均来说,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外商投资份额已经超过30%。另外,从2006年到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显示,除了个别行业外,大多数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外资投资份额呈明显增加趋势,总体投资份额提高了5.08%,部分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总的来说,FDI在我国污染型产业中的投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

3 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环境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通过污染性投资给中国的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其传导机制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3.1 过分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环境质量

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告诉我们,污染一旦形成,治理成本很高。FDI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在评价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是GDP。作为总量核算的核心指标,GDP在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GDP核算体系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危及到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GDP是“灰色”GDP,因为它只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创造了GDP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同样惊人,据中国科学院统计,每年新增的GDP中至少有13%是通过生态环境透支实现的。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然而传统的GDP核算在衡量经济增长时,忽视了污染所导致的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对人类健康、财富的影响,甚至于有时用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也被当成国民收入、社会财富的增加来加入核算,但事实上,这些费用只应当成为社会成本的增加。只有扣除生态环境损失之后的“绿色”GDP才是真实的GDP,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使我们在引进外资时,过分的追求GDP的数字,而忽视了环境质量。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政绩,往往给外商直接投资方很多优惠的政策待遇,其中自然也包括对环境质量下降的容忍:一方面对污染工程不重视,不给予积极的治理;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这时一种政府的短视现象,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许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往往为了短期形式上经济增长的目的,而牺牲了长期的环境利益。

3.2 过于宽松的环境标准引致污染性投资

根据环境比较优势理论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标准低的国家会成为污染避难所。首先,若将低环境标准看作一种生产所需的要素,一般的,假如有国家A和国家B,国家A的环境标准相对低,则国家A具有低环境标准比较势,将生产和出口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而国家B将生产和出口非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污染产业的FDI会从环境管制严厉的国家转移到管制宽松的国家。面对发达国家越来越严厉的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的生产正在成为其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较低,这就吸引发达国家将污染性产业转移出去。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在相对宽松的环境要求下,FDI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型投资,制造业吸收了60%以上的投资,其中大多属于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对于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很少。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2013年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30582家,占全部外资企业的40%,其中投资于高度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7740家,占一般污染性投资的一半以上。这组数据说明FDI对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有较大的投资偏好。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则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有害生命健康,促使环境恶化,影响生态质量,并且污染防治较为困难,需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处理系统,营运成本较高。事实上,中国目前已出现了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畸形生产结构,即中国进口原料(如石油、铁矿石)经加工后出口成品(如化纤服饰、化工和电子产品),污染性的生产过程则基本在中国进行,中国从事的是生产链底端的“边际环节”,也是经济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被喻为“世界工厂”。中国只赚取一点菲薄的加工费,而这些加工费与治理污染所需费用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3.3 对外资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监管不力

在污染发生后,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不到位也是促使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首先,我国缺乏一套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的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难以进行监控和测度。其次,缺乏合理的企业环境污染披露机制,当环境破坏发生时,往往难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企业,最后不了了之。最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规制体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对短期经济业绩的追求,地方政府往往对中央的环境政策非完全执行,对所辖的外资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往往惩罚不力。

综合看来,传统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导致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过分追求引资规模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于是在较低的环境标准下,外商投资者具有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倾向,进而导致环境效率的下降。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改善FDI造成的环境成本。

参考文献

[1]Amdreoni,J&Levinson.The simple an alyties of the environmen talK

uznets curve[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739,1998.

[2]Gentry,B.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oon or Ban for the Environment[J].Pollution Management discussion note:InFocus,2000,(09).

[3]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109-123.

[4]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04):19-26.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变化 现代农业

引言

一直以来,农业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是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在经济长期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大力度解决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合理化融合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化,对加快农业经济稳定增长,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我国农业资源短缺。

首先,我国是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仅达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亩,距世界人均耕地面积4.8亩少3.6亩,仅为其25%。其次,我国城市化不断扩张,生活成本提升,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劳动力成本增加,现多数为中老年耕种,土地大量荒废。再次,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供求问题尖锐,根据我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的国际贸易逆差开始不断扩大。农业自主性,安全性受到很大影响。(如下表)

年度 出口数量(万吨) 进口数量(万吨) 出口值(亿美元) 进口值(亿美元)

2012 3,438.82 12,800.41 632.89 1,124.79

2011 3,387.08 10,417.62 607.51 948.72

2010 3,291.78 10,559.85 494.1 725.54

2009 3,397.42 8,593.75 395.89 526.99

2008 3,382.47 6,947.45 405.07 587.7

2007 4,032.45 6,437.39 370.13 411.97

2006 3,402.89 6,372.56 314.09 321.67

2005 3,616.57 5,876.66 275.82 287.87

2004 2,824.98 5,475.78 233.95 280.88

资料来源: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少和失衡。

自1978年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占比国内生产总值由最高的33.4%一路跌落至10%左右,第二产业平稳持续占比国内生产总值45%,而第三产业由最低的21.6%大幅度提升到44.6%。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是随之而来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和限制。截至2012年止,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24925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117.16亿美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农、林、牧、渔业合同项目为882个,实际使用金额为206.22亿美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仅占全国使用合同项目数的3.54%,实际使用金额仅占18.46%。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例过低,如何扭转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短腿”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问题

(一)农业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

2012年底,我国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投资总额中占比高达50.73%。而西南、西北地区仅占4.57%和1.55%。比重相差巨大,地区分布严重失衡,“东多西少”明显。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农业开发潜力巨大,本应为外商直接投资重点开发区域。

投资总额(地区) 2011年 2012年

全国 29931(100%) 32610(100%)

华北地区 3523(11.77%) 3751(11.5%)

东北地区 2102(7.02%) 2317(7.11%)

华东地区 14145(47.26%) 16543(50.73%)

华中地区 1293(4.32%) 1430(4.39%)

华南地区 5045(16.86%) 5368(16.46%)

西南地区 1296(4.33%) 1491(4.57%)

西北地区 394(1.32%) 507(1.5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

(二)政府对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支持不够。

当前,我国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免征地方所得税。经营期十年以上的工业、交通、农、林、牧等生产行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规定的减免税期满后,生产企业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达70%以上,经税务机关审查核准,当年减按10%征收所得税;先进技术企业的减半征税期可申请延长三年。既是先进技术企业又是产品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农业生产周期长,趋于完全竞争状态,此外仅大力支持外商投资培育良种等风险大的行业,对外商通过垄断或者优势获得较大规模收益带来很大弊端,因此很少有外商青睐投资。

(三)我国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恶劣。

从基础设施来看,一些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差,供电和供水方面跟不上,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网络铺设也受到阻碍,大量农田荒废,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大大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信心。此外,我国政府在切实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到我国农业方面的政策并没有明确提及。更有很多地区规章制度和内部文件立法透明度低,没有明确解释。造成很多外资企业受到不合理对待。降低了外商对该地区投资的兴趣。

三、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农业天生的完全竞争状态为企业带来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国的重要地位又要求其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我国农业在自身资本不足、技术落后的巨大缺陷下,外商直接投资于农业部门难以获得巨额利润,不足以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转移技术和资金,完善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能够更好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自身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大跨度进入国际市场,扭转长期存在的我国农业贸易逆差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是能够改变提成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当前我国农业如何更好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未来仍旧需要探索。因此,只要政府加强重视,合理调控,引导外资流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必将有所缓解的。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4篇

[ 关键词 ] 外商直接投资 投资环境 关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我们一直致力于吸引国外的资本来推动我国的建设事业,这种努力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取得了长足进步,从1993年起连续保持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国的地位。截止2006年底,我国已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18.97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这其中,福建由于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区的特性,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出现快速的增长,而福建本省的发展速度也会呈现动力不足的状况,外资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拉动力。但是,在我国经济转轨进入中后期、经济增长方式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有一个更加清醒和客观的认识,既要看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不能忽视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一、各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分析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首次引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指数(Inward FDI Index)概念来评价各经济体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成功度。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该指数进行了简化和修改,重新命名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UNCTAD 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为某经济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球份额与其GDP占全球份额之比。

2000―2003年期间,广西、辽宁、山东3省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值在0.8―1.2之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与其经济规模基本相符;海南、广东、福建、上海、北京、江苏、天津等7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值大于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明显大于其经济规模;其他省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明显小于其经济规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值

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1.方法介绍

(1)向量自回归

向量自回归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所有变量都被假设为是内生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不带有任何事先约束条件。含有个变量滞后期的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是n维内生变量,∏p是待估参数矩阵。是随机扰动项,也被称为新息,与自身滞后值和解释变量无关。

(2)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向量自回归模型还可以用来估计脉冲响应函数,即确定每个内生变量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反应的。以双变量 滞后1期的VAR模型为例:

如果新息在t=0时增加1个标准差,不仅当前值立即改变,而且还会通过当前值影响到和今后的值,脉冲响应函数正是描述这些影响的轨迹,显示任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如何透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方差分解是另一种表达模型动态特征的方法,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为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2.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79至2007年的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2008》及《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8》。经济增长用GDP反映。将福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FDI数值用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采用1978年为基期的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两个变量进行缩减,并取自然对数,为LnGDP和LnFDI,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为LnGdP和LnFDI。

(2)模型分析

福建省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其经济发展(GDP)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起初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滞后,该影响会逐渐增强。经济发展对外资吸引的作用也是逐渐增强的。两者的相互响应在前期有小幅波动,但在长期却呈现稳定的正向关系,并且福建经济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要大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经济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给予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殊的法律保护,我国的成本优势明显,获利空间大,因而外资蜂拥而入。当如今中国市场的成本发生变动并进而侵蚀到外企的利润时,选择撤离就成为外资最原始的商业冲动。对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对优惠政策较为依赖的加工贸易型中小跨国公司来说尤其如此 。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更影响了当前外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已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于2009年2月指出, 2008年全球外商投资流量较2007年至少减少了20%。随着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发展,2009年外商投资流量将可能进一步减少。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外商投资流入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923.9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58%,但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吸收外资呈现回落态势,2008年10月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出现同比负增长。例如,2008年11月当月实际利用FDI为53.2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6.52%。2009年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96家,同比下降48.7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75.41亿美元,同比下降32.67%。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53.7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70.03%。

四、改善投资环境的策略

1.优化投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各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合理引导外资行业分布,可以有效的改变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应注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鼓励外商投资节约、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资项目准入。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生产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注重新型服务业发展。

2.引导外资项目分布,促进外商投资地区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照当前的发展情况,外商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将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以福建省为例,闽南沿海地区和福州具有优越的政策、区位、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先行改革开放的体制优势,仍然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为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平衡,必须采取以地区倾斜政策为主转变为以产业倾斜政策为主,同时辅以对福建北部、西部地区一定程度的地区倾斜,从而在全省逐步形成基本统一的、稳定的和透明的外资政策。福建北部和西部地区应该紧紧抓住外商投资企业因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工资、地价等生产成本提高而向内地的产业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北部和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改善引资环境,吸收更多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当区经济的发展。根据2008年福建年鉴统计结果表明,2007年台商实际到资5.51亿美元,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台资项目有25项,集中在厦门、福州、漳州、南平4市,其中南平市1项,合同台资3220万美元。说明了在实施的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福建北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倾斜政策的作用下,这些地区将在短期内实现利用外资的跳跃式增长。

3.树立绿色GDP观念,加强政府科学调控管理

绿色GDP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是对GDP的一个补充和完善。GDP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了经济发展,却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容易过高地估计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给人一种扭曲的经济图像。特别是对依赖于开发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获得重要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开展资源环境核算,对GDP进行相应的调整就更为重要了,这就是提出绿色GOP的背景。比如采伐林木,经济总量增加了,但过量采伐后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破坏,相应的成本就应在经济总量中扣除。再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应从经济总量中扣除。

发展绿色GDP,首先是要根本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只有地方政府改变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才有可能使地方政府集中精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只有把环保方面的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使环保业绩直接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环保战略才能够得以有效实施,环境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当然这并非否认经济发展的作用,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发展仍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发展绿色GDP,其次是要开展地区环境污染调查,查清污染源,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补救污染现状,彻底取缔污染企业。对福建省突出的江河流域的跨界污染问题,要加强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协同努力解决跨界污染。各行政区应改变独善其身的环保思想,树立自己的利益是建立在他人利益基础之上的意识,在互利互信基础上合作,实现区域整体的环境利益。

发展绿色GDP,应在抓好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扶持以生物医药、绿色苗圃、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经济。事实上,具备绿色意识的省市可从优美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除了风景区的收益,良好的环境可吸引更多的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绿色产业”。

2010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各省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工作方针,努力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把创建投资新环境、形成竞争新优势作为工作重点,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东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优劣势差异的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 2008年第8期

[2]常玉珍:改善投资环境的措施分析.财税金融.2007年第14期

[3]杨劲松: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第1期

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范文第5篇

摘要:河南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的大省,利用外资是河南省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在引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际金融;引用外资;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陶琳琳,女(1986-),满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209-01

作为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外资的利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资本形成难、资金短缺是中原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河南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从而实现中原等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一、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 利用外资快速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签订项目个数2013个,比“十五”时期多了225个;五年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累计249.4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2倍;五年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平稳

“十一五”时期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都较“十五”时期平稳,相比较而言,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更加平稳。“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合同利用外资,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合同利用外资低于2008年,但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19%的增长速度。

(三)利用外资的方式以独资经营为主

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利用外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十一五”期间独资经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三种经营形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7.8倍、2.6倍和2.3倍。其中,2010年以独资经营形式实现的实际利用外资为36.6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8.7%,分别比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投资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实现的利用外资比重高28.1、49.3和57.4个百分点,独资经营成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二、河南省利用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资流向结构失衡。来河南投资的外商资金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3.9:72.4:23.7,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7成以上,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不足4%。而同期全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1.8:50.9:47.3,虽然第二产业仍是全国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但比重仅为5成,与河南明显不同的是全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较高,与第二产业比重比较接近。

(二)招商引资的方式滞后,工作着力点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多以印发招商项目册、召开信息会和参加经贸洽谈会等传统方式招商,真正把握招商引资内在规律的新型招商方式运用不够,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十五”规划项目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明显不足。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软硬环境尚不完善。从硬环境来讲,能源(水、电)、交通(铁路、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商的需要;现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影响了外商投资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好,失去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机会和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从软环境来讲,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科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状况、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保障、政策措施等社会综合因素尚不能满足外商直接投资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外商投资的发展。另外配套服务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河南省利用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创新投资环境

各地区都要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一批跨世纪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为21世纪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二)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抓紧制定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

为提高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水平,必须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抓紧制定符合河南省实际、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划。制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真正明确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二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与提高并举的方针,以量的扩张推动质的提高,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三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坚持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同时,从只注重近期利益的短期行为转为注重长远利益,要着眼于21世纪,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四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适时适度地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采取多种多样利用外资形式

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与“三外”齐上的外向型带动战略是一致的。“三外”齐上的目的是推动我省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的目的是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提高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放开国内市场,要与放宽投资形式结合起来。在创办“三资”企业中,重点发展合资企业,因为与合作企业、独资企业相比,合资企业更利于双方接受。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行业和长期出口创汇项目,大胆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应当更多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通过允许外商建立控股公司吸引外商投资。要积极探索BOT(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外商信托投资方式、外商投资公司等各种吸引外资的方式和其他符合国际惯例、并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其他新的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 曾一军.河南省利用外资整体评估与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敏.河南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储祥银.经济合作实务[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