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第2篇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中,各种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各种经济危机不断的涌现而出。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是当前人们探究的重点,更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所在。其在发展中是利用当前科学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法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提高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措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

1.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本文由收集整理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企业和公司迅速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使得当前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局势。

1.1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2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增长,当前世界各种发展数据和发展形势飞速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发展的良好契约和机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增长在过去各个时代中都要快,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控制措施的不断应用是当前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1.3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4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2.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2.1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2.2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2.3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

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3.1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

3.2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3.3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29-02

1 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

1.1 投资规模小

根据2003年底的数据计算,我国企业海外累计平均项目投资额为153万美元,而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则达2528万美元。

1.2 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据外经贸部一项调查表明,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中,非洲占32%,东南亚占20%,拉美地区18%,以下依次为中东9%、东欧9%、中亚8%及其他地区4%。

1.3 投资以开拓市场为主要目的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投资以开拓市场为主要目的,在许多产品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企业纷纷把眼光瞄向了国外。

1.4 投资方式以合资为主

由于国际化发展的经验相对缺乏,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开辟东道国市场,我国企业多采取合资方式。在目前的中小跨国公司中,有56.3%的企业选择中方控股51%以上的合资方式,独资的占29.1%,只有11.7%的企业中方占49%以下的股份。

2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政策和经营管理状况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市场调研不充分

由于自身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较低,许多中小企业在开展海外投资前缺乏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分析预测,没有对目标国政治稳定性、经济结构、汇率变动状况、有关法律条文及风土人情、工会力量、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做充分的调研。

2.2 缺少优秀的跨国经营人才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法律,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导致海外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跨国经营人才缺乏也与中小企业不够注重企业的本土化有关 。

2.3 融资能力低下

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在国际上,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本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例如美国建立的“出口援助中心”、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等。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存在“惜贷”现象,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资金支持很难。

2.4 研发水平普遍较低

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即使在我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浙江和广东两省,大量中小企业依然在使用国外70-80年代的生产设备,许多中小企业也基本不具备研发的能力。国际上一般认为,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l%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企业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为0.71%。

3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3.1 努力改进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管理

(1)做好投资风险防范工作。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既要注意东道国当前的市场容量、竞争态势等必要因素,也要对中远期市场发展趋势及汇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做到对历史沿革、当前现状和未来前景了然于胸,做到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合理结合。

另外,作为投资主体的我国中小企业要遵守东道国法律规定,办理符合东道国法律规定的手续,建立符合当地规定的财务制度。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作的方式。对外投资的中小企业一定要与合作伙伴签订合营企业的合同和章程,以确保在出现利益纠纷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除了充分利用国内资金外,还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我国政府设立了“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同时,世界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等国际机构也在我国设立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机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应尽可能的加以利用。

(3)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的企业,可以暂时采用引进外部成果和模仿创新的模式缩小与国际技术水平的差距。有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在海内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与其它企业及科研院校合作开发等渠道进行创新活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

3.2 注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1)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一些工业产品如纺织、服装、机电、家电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另外,发展中东道国劳动力往往非常廉价,自然资源丰富,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可以获得比较低廉的生产成本。

非洲和拉美国家是期待开拓的投资市场之一。加勒比地区在内的拉美国家共有4亿多人口,是经济十分活跃的发展中地区,其中一些国家如巴西、乌拉圭等,己经进入中等收入的国家的行列,这些国家和地区矿藏丰富,水产资源充沛。东南亚地区拥有大量人口,有相似的语言文化背景,且这一地区的华侨对中国传统产品有比较强的偏好。这一地区已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同时东盟和中国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与中国具有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2)积极开展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中小企业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针对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中小企业可以专注于生产某种特色产品,以产品的新颖求生存。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网络体系和营销方式。实际上,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追踪行业的前沿技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谨慎开展对转型国家的投资。

转型国家主要包括东欧、俄罗斯和其他一些独联体国家,这些国家长期同我国保持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我国一些企业对这些国家的产业技术和社会环境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一些消费品工业,如传统的轻工、纺织、食品、新兴的家电等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这些国家由于政治不稳定,法律不健全和市场经济不完善可能会带来的投资风险。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的中小企业在这些国家进行投资时要谨慎决策。

3.3 慎重做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1)以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作为境外投资的突破点。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依靠这些优势对那些国内市场有限、劳动力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另外,在一些规模经济不显著的行业,如食品、餐饮、华文出版等行业中,小型海外投资项目也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2)适当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选择在国外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提升产品的高技术含量。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层次有差异,中小企业境外投资产业选择的重点均有所不同。一般地说,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产业选择以制造业为主,向其提供适用技术;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以高科技行业为主,旨在获取其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回流。

3.4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1)“跟随式”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一些实力雄厚、信誉度较高的企业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专业外贸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之后已经建立了较大的市场网络。我国中小企业可以依托这些公司进行跨国投资,填补其产品的缺口,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双方优势互补。中小企业在此过程中减少了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市场调查,降低了海外投资的风险,同时充分利用了大型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的各方面的便利,产品的销量有一定的保证。但这种投资方式会使中小企业对于大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过分依赖,使中小企业缺乏独立性。

(2)“市场先导式”对外直接投资。

所谓市场先导就是在国外设立以名、优、特产品为主的商品专业市场,然后以这些市场为中心进行直接投资,建立相关制造企业。近年来,浙江已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设了一系列专业市场,如海宁皮革城在莫斯科建立的“海宁皮革专业市场”,以温州企业为主在巴西设立的“中华商城”,在马来西亚设立的“中国商品贸易中心”,在南非设立的“中华门商业中心”,在阿联酋设立的“中国产品交易中心”。以这些专业市场为中心,辐射和带动一批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些中小企业可由行业的关键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调组织有关的银行、供货商、咨询机构和服务企业齐头并进,在东道国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投资”。

(3)“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以及该产业相关产业中小企业在有限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集群本身是一种共生的状态,是一张无形的产业网络。集群中的主导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会引导原来集群中的企业一起走出去,最终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东道国,对于这其中的企业来说,企业经营中的每一环节都有自己熟悉和适应的伙伴。我国浙江的中小企业集群特征最为明显,这也是浙江中小企业能够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4)“独立开拓式”对外直接投资。

这种方式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经验,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的中小企业,对企业的各方面要求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可以尝试采用三外联动的方式进行国际化发展。三外联动即一个企业既搞外贸生产,又办合资企业,还到国外办厂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这较之单一外向型企业国际化程度高,市场信息灵敏,既可以利用外贸出口销售,又可以利用自己生产的产品赢得利润。这种方式的市场领先优势比较明显,但这种投资方式也伴随着比较大的投资风险,建议中小企业谨慎采用这种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上官学进,胡凤玲.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J].国际贸易问题,2003,(8).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03-02

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 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176.3亿美元, 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截至到2006年年底,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6亿美元(见图1)。

图1

资料来源: 根据商务部《200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字计算并绘制

1.2 投资区域分布集中于亚太和拉美

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两年的情况,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2006 年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分布虽然广泛, 但是呈现明显的集中倾向, 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流向目的地(见表1)。近两年, 90%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在亚洲、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到了总对外投资存量的九成;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

1.3 投资方式和领域不断扩展

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已从初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资源开发投资、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国际通行的形式发展,其中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

目前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其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七成。

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 导致贸易摩擦增加

2007 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非金融类) 为783.39 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187.2 亿美元, 流出与流入比值为1∶4.18。这样大幅度的流出与流入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摩擦,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我国经济有积极影响, 但是, 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 与连续多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 使我国对外贸易形成“双顺差”的格局, 对外造成贸易摩擦增加。

2.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许多产品的制造业都处在成熟期, 有的甚至呈现衰退迹象,比如纺织品和制鞋,劳动力资源已经缺乏明显优势, 此时将它们转移到东南亚等较不发达地区生产制造,就可能是合理的选择。但从实际运作来看,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比重却相对偏低,因此应逐步扩大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 同时更多地选择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对外投资, 以期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2.3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单一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相当一部分投资流向了传统避税地区, 比如2006年我国企业在开曼群岛、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15 %。以国家和地区来看, 中国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阿联酋、越南、澳大利亚、德国的聚集程度最高, 集中了中国近一半境外企业。本来不多的境外直接投资如此集中在少数地区,对于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整体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理想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应根据投资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以转移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应流向缺乏该种竞争力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 比如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3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议

3.1 正确选择投资的地区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首先考虑东盟国家,这是因为首先东盟十国与中国存在一定产业梯度,应成为中国转移“边际产业”的重要场所,其次东盟十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投资,最后它们的投资环境好,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另外,独联体及波罗的海国家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又一重要地区,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畸形,轻工业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但消费市场容量巨大,且其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人才资源丰富,因此我国的轻工业产品在这里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再者,非洲也是较好的投资选择地区,我国与非洲诸国的关系一直很好,非洲大部分国家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我国的很多产业在许多非洲国家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

3.2 正确选择投资的方法

采取正确的投资方式是一个国家的跨国投资活动积极稳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条件。

具体来说,对于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这是因为这些产业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成熟阶段,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因为其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3.3 政府积极发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作用

(1)调整针对不同省市特点的投资管理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省份加快对外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各省市所处的投资发展阶段不平衡,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省在对外投资方面位居首位。东部省市的优势地位显著,发展潜力较大,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大力引资和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考虑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适当倾斜,以有效地发挥东、西部地区的不同优势,促进经济大发展。鼓励和支持东部和其它具备对外投资优势的省市在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海外投资,充分发挥其在 “走出去”战略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引进来”的进展,扶持地方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优质产品的成长,提升这些省市的经济实力,这也是海外投资的必要准备。

(2)通过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产业“走出去”,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要兼顾培育和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产业,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同时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中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加强劳动密集型成熟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加快边际产业向国外转移。这样做既可以转移国内部分产品的过剩供给、提高这些成熟产业的利润率,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能源安全框架下发展资源开发类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铜矿等工业生产资源的主要需求者,而在未来 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这一趋势都不会改变。因此,国家指导和支持资源开发类企业在海外建立资源供应基地,将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积极培育高新技术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带动力量。国家应加强对国内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提高我国在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

(3)着力改善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中小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不具备规模经济等特点,海外投资风险较大。政府应从改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入手,弥补现存劣势,推动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步伐。国家可以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加大对其海外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创造比较优势。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减少海外投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此外,应构建以政府服务为基础、中介机构和企业充分参与的信息网络,为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对外投资的商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孙娟,张坚.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1).

[2]宾建成.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切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面对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新变化,传统的对外投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这不仅是我国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走出去” 方式 思路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明显实效。从初期的国有外经贸专业公司、工贸公司,发展为国有、民营、中小企业齐头并进,投资方式和合作主体日趋多元化的格局。从初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当今的绿地投资、海外并购,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增长,能源资源合作增多,投资合作方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资本流动、跨国投资与并购活动急剧萎缩,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呈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但没有放缓脚步,反而飞速增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同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主要国际、地区组织,我国企业目前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对外投资。中国不仅成为当前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成为全球对外投资输出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金融危机后我国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风险和全新挑战。为此,探索研究危机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现实与预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

自中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1.2万家境内企业或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是2000年的4.5倍多。从2000年到2008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5.72亿美元上升到433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速达54%。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首,名列全球第五位。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金额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喜人的佳绩。

(二)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主要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方式也不断创新。从单纯的绿地投资逐步向跨国并购转变。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显著。当前,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对并购的深入认识,企业跨国并购的频率日益加大,效果显著。目前,我国的并购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电信、交通等国家资源和基础设施行业。而此次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上的新贵,其增速、规模和影响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虽然2009年的金融危机使海外市场大幅收缩,但中国企业却凭借丰厚的外汇储备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仅2009年上半年,在全球跨国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额却同比增长40%,仅次于德国,位居世界第二。并购的区域涉及北欧、北美、南美、中东、东南亚、非洲、中亚、东欧等传统区域,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由此可见,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宏观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市场,将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和培育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且拓展对外投资合作区域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愈加广泛。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是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相符合的。为了减少或规避对外投资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前提下,力图在投资区位上实现多元化。

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积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不仅有利于尽快熟悉和适应当地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和享受东道国推行的外资优惠政策,而且有利于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减少或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投资与经营风险。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IBM等公司在跨国投资与经营中获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遭遇抵制、罢工或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与企业海外经营本土化相对滞后不无关系。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逆势上扬,再创历史新高,基本形成了以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的多元化格局。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上亿的国家地区较上年增加9个,中国香港、开曼群岛、澳大利亚、卢森堡、新加坡、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当年投资净额的九成。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出于政治、成本、贸易壁垒等原因,发展中国家依然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亚洲和非洲国家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

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已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由单一的国有企业为主,逐渐转变为地方政府企业、民营企业、中央企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格局,即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中央和地方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在2009年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到存量份额的90%左右;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占80.2%,地方企业仅占19.8%。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区域不断拓展,投资主体多元化。针对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提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战略就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机制创建思路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不仅增长速度很快,且在其迅速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代表了我国对外投资的新趋势,也显现出构建我国对外投资新机制的迫切性。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要想“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实际需要,就必须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增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意识

金融危机将我国企业全面推上了对外投资的大舞台。对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出现的投资风险,我国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后来者与既得利益者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就更要有应对风险的平常心,做好应对风险的各种准备。作为对外投资的企业,一定要认真分析风险的来源,采取更为智慧、理性的策略和方法将风险纳入到自己可控的范围,减少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海外营销网络,是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和外贸出口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到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或高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到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海外市场设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增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增值的营销环节的延伸。这样,既可促进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可获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更大收益。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外投资领域和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阶段,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原有的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新要求―在产业结构上实现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所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也要顺应这一变化,在原有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尽快跨越对外投资的各个阶段,最终实现在高附加值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在继续发扬传统对外工程承包方式的基础上,把握当前以跨国并购为主的对外投资主线,积极推动国内企业以更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当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对并购方式的深入了解,并购已被国内企业广泛采用。此次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应抓住这一危机所带来的潜在机遇,通过并购方式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金融危机后,不少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中国对外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大增。大部分经济体中企业市场价值大幅缩水,资源、技术、品牌、渠道等价格下降,为中国实现低成本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金融稳健、外汇储备丰裕,具备抓住机遇的基本条件。

当前,中国以海外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我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达238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40.3%,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等。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主动整合外部资源与市场,低成本获取海外的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渠道,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四)加快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凭借廉价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迅速成长为制造业大国。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和参与国际分工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从事对外投资,扩大海外经营,就迫切需要加快银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步伐,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保险等服务,尽快改变我国主要依托加工制造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的转变。

总之,中国的对外投资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加快,以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参与国际投资的热情和信心将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之势。

参考文献:

1.刘阳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1

2.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09.4

3.马金成.金融危机背景下境外并购的价值追求与实现[J].宏观经济研究,2009.6

4.冯鹏程,仲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J].理论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