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有效性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又称为“自然哲学”。旨在通过研究大自然中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实验是对一些特殊现象的模拟,是一定条件下重现研究对象的一些特点及规律。物理离不开实验,而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因此,初中物理分组实验需要广大教师引起重视。然而,在目前一些实验过程中,农村大多数学生不能进行科学且规范的物理分组实验,农村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较差,实验效果不理想,从而难以达到物理实验的学习目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分组实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目前初中物理教学课时紧张,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较弱,做实验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尤其是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省去不少麻烦,以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甚至“黑板实验”、“多媒体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成了旁观者。即使开出的实验仍有不少问题。导致课堂实验探究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如何提高分组实验的有效性,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通过几年的思考和实践,就如何提高分组实验教学有效性做了如下总结: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师要针对所要进行的分组实验的课题内容精心准备导学案,提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教师课前要根据学生特点精心分组,优差搭配,互帮互助。课堂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所学,人人有所获。其次,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做好第二天实验课的预习的准备工作。注重实验中所需要注意的细节和问题,提前了解实验中所要接触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的事项。例如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前,提前一天和导学案一起每组发一个放大镜,预习部分设计让学生拿着放大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讨论并分析你看到不同像区别与原因在课堂上先由学生讨论,学生首先在感性上对所成的像有所了解,有倒有正,有大有小,然后引出新课,在什么条件下会成倒立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会成倒立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会成正立放大的像?最后,教师要多多加强分组实验的巡视,以及制止学生的危险操作和错误操作,特别是对于某些大众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

二、明确探究任务和目标

实验课是初中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点优势,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想方设法突出实验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确实验课的目标,减少实验的盲目性。但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是单靠一两个实验就可以成功的,每个探究实验应该有培养学生某一项或两项实验能力的作用,不要奢望一个实验把实验中涉及的问题都解决,那样只能是师生都疲惫不堪。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都害怕上实验课,学生对物理课不感兴趣甚至带有厌倦情绪。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突出这次实验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这项实验能力,使学生的某一项或两项实验能力得到提升。其余的不要过分延长,以免干扰学生的视线。

三、教师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注重其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效课堂还是要求我们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客体或对象,他们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亲自参与动手使用实验器材、观察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亲自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决不暗示”的原则。

四、注重课堂评价,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 提高效率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切实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多年来我采用学生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我深刻认识到,要加强实验教学,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一、从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谈起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个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时,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知识和体验,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预设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物理新课程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毕业班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5.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O%。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问题,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边学;边实验;边贯彻理论

一、边学、边实验、边渗透理论思维教学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

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边渗透理论思维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边渗透理论思维是一种学生负担轻、教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十多年来,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边贯彻理论思维教学给学生新鲜、趣味、知识的感觉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在学生所学的6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 改变角色; 主体;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10-001

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只要对它们合理应用,必定能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过,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教师做的演示实验无法替代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在分组实验中,“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的现象时有出现。对此,我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了简单梳理,期待有的放矢的纠正一些实验弊端,让物理实验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一、如何搞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1.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变换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演示实验的绝对主角,整个实验过程都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讲台变成了教师的舞台。这不仅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变换自己在实验中的角色,把教师演示变成学生演示,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真正的参与其中,更直观的获得感性材料。

例如,在进行《电阻》实验时,教师在准备好电源、灯泡、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可以先讲一下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来演示实验过程,并且在演示过程中,一边提问相关问题启发学生,如:滑动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怎样连接它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实验操作,必定会全身心的投入进来,这肯定要比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效果要来的好。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连接方法,以及如何改变电流大小的相关原理,同时因为学生亲手操作,激发起了大家主动求知的欲望,遇到类似实验大家都会想亲身体验,课堂气氛自然也就活跃起来。

此外,有些演示实验并不是很直观,甚至有的还很抽象,这就要求教师把一些抽象的物理原理配合实验制作一些幻灯片,然后配上适当的、幽默的旁白,或者在实验现场进行口头演说,这样能变抽象为形象,激起学生操作和演示的兴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光线的传播方向等实验,利用多媒体能把实验效果发挥的更充分。

2.让学生成为分组实验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新的物理课改要求,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变成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分析、归纳等探索手段,提出各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求证。在以往的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证明早就设好的问题,实验只是机械的重复而已。而现在,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自主的去探究获取知识,变成分组实验的主体。

例如,在进行《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任命一个小组长,让大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组讨论,猜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的学生群策群力,把合理猜想都列了出来,如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等。等每组归纳完毕之后,我又让他们带着猜想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最终,学生经过实验验证,再通过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齐心协力,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和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在分组实验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组员必须要合理搭配,小组长要精心挑选;在实验之前也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如果在实验中,有的学生能提出一些很独到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在整个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

3.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小实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物理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分析其中包含什么物理现象,是什么物理原理。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可以在课外操作并且没有危险的课外小实验,以此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学生在多做小实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认识,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相关物理原理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做人工制霜的小实验。简单可行的小实验让学生对霜的形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原来霜不是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欣喜自己实验成果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二、做好物理实验的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比起枯燥的课堂讲授,物理实验不仅直观,还能通过一些神奇的实验,引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时间久了以后,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来。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物理实验都是配合相关原理进行的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对物理原理的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作用范文第5篇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1.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2.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

二、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的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