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辅导含义及内容
(一)学校心理辅导内涵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教育者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给大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学校心理辅导内容
1.学习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的重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学习动机、学习成就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学习辅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与学习习惯进行训练与辅导。
2.人格辅导
这里的人格是指与个人对己、对人、对事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它着重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3.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通过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日常生活技能辅导等,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这对于大学生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在的影响,同时对他们发展个性、增长才干、提高学习效率也具有有力的迁移作用。
4.生涯辅导
升学与择业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事关个人前途的重要事件。生涯辅导是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为今后顺利踏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但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时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分裂。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上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困扰直接导致了诸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长期处于心理障碍状态的大学生极易出现精神分裂。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方面。社会方式的巨大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陷入迷茫和焦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复杂度,大学生容易因此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沉迷虚拟网络;大学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容易引发焦虑。
第二,学校方面。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的纽带,课堂活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课外活动又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推到另一个高度,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
第三,家庭方面。家庭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结构健全、家庭和睦下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上表现良好;反之,如果大学生成长于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则其可能存在自暴自弃、难以与人相处的问题。
第四,自身方面。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个人身体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与情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都是源于大学生自身未能正确认识自己,以致于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个性严重缺失。
三、基于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把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摆在同等位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形成以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只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时诊断常规心理问题,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是高校教师,主体是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让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互相尊重。高校教育者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侮辱、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大学生,使其健康学习、健康发展;大学生也应该尊师重教,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展与教师合作的能力。
第二,以爱与责任为宗旨。高校教师应该恪守爱与责任的宗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健全自身职业道德;大学生也应该承担起社会给予的责任与义务,认识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矫正自身心理问题。
(三)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大学生与集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集体教育中完成,同时,教育者又需要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体辅导。所以,我们可以将心理辅导分为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他们的辅导方法主要有行为改变术、认知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改变术主要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改变大学生行为,包括良好行为的增进,以及不适当行为的矫治或根除的方法;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大学生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则是通过为大学生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气氛使大学生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展自我潜能并且回归自我,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发展都只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本人的自我调适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控制好自身情绪,以稳定的情绪情感为人处世,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心理调控方法。
【参考文献】
[1]潘石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2):12-13.
[2]韩继莹,钱宝山.浅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6-57.
[3]刘鹏飞.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10-111.
[关键词]朋辈 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应用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236-01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1、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
朋辈心理辅导是从朋辈辅导衍生出来的概念,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不但可以帮助心理辅导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可以使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辈心理辅导处理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谈心聊天,也赶不上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是它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想象不到的效果,一般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及面宽,受益者多
在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中,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咨询,都采取预约的模式,受时间、地点、环境、咨询人员等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达不到咨询的普及率。而朋辈心理辅导则没有这些限制,可以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各个领域。
(2)发现及时,防患未然
我们知道,现在高校大多都是辅导员模式,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大学生朋辈则不一样,生活、学习在一起,每天每个同学有变化都一清二楚,信息掌握准确,能及时发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3)反应灵活,实效性强。
朋辈心理辅导不用事先预约,只要双方同意,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朋辈心理辅导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更能体现比专业心理辅导的优势。
(4)简便易行,参与广泛
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都是同龄人,很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只要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好朋辈辅导员。
(5)助人自助,共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灵净化,健康快乐成长。朋辈心理辅导和专业心理辅导工作理念一样,都是助人自助,以达到共同成长为目的的。
二、 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系
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各高校也都各出高招,基本都形成校、院、班级三级工作体系。但由于从事心理健康人员相对少,学生多,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心理辅导诞生了,有效弥补了上述不足,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心理咨询和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筛查、心理测试、心理沙龙、心理讲座等,形式有些单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使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
3、补充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
据资料统计,我国高校的咨询人员能够提供咨询的服务能力相比较低,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咨询辅导覆盖面低。朋辈心理辅导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提高了学校心理咨询的整体效果。
4、实现了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大家相互间在年龄、学习内容、生活环境等方面相近,对一些问题能感同身受,可以快速建立信任关系。搭建学生自我教育平台,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实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5、提高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简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组织起来容易,提高了学生们的咨询率,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解决了很多心理问题,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 在大学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1、建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样,朋辈心理辅导同样建立四级网络,即:学校-学院-班级-宿舍朋辈心理辅导网络。这样一个多级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层面,促进了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2、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心理辅导工作有兴趣,责任心强;具有稳定健全人格,为人真诚亲和力高;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等。
选拔时以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朋辈心理辅导有兴趣为主,自愿参与。选拔后进行严格的心理学培训,同时多组织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在实践中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相关工作经验。
3、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网络宣传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举办朋辈心理讲座、心理沙龙、演讲征文等,营造“关爱心理、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4、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的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可以通过朋辈团体辅导来实现。个体辅导主要针对特殊问题的心理咨询,可以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和面谈等方式。个体辅导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辅导形式多种多样,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方便快捷。
5、发现心理危机及时干预
通过心理委员的了解和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神经症、应激失常等心理异常情况。当发现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或面临心理危机状态时,心理委员会及时反映上报情况并将其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向专业教师寻求心理帮助。
四、 对朋辈心理辅导的几点思考
1、朋辈心理辅导与专业辅导相结合
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要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及时监督,确保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有效的开展。而朋辈的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辅导,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要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辅导。二者要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这样才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2、高校重视与学生自发自愿相结合
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晚,开展时间较短,规范性和专业性不够强,服务范围和对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些高校一直沿用专业的咨询辅导,对朋辈心理辅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用专业的心理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这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纷纷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应运而生,备受关注。积极组织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学习、培训等。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应该积极参与,特别是优秀的学生干部,自发自愿的参与进来,在帮助他人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快乐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应该得到高校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与有效利用。高校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心理与就业辅导,2003(9)。
[2] 胡远超,朱建征。朋辈咨询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08(8):153-155
[3] 蔡小军。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70-71.
[4] 张淑敏。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8,(8):117-118.
[5] 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泉,贾楠. 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31 (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公共课 SCL-90
1.问题的提出
Blos阐述了青少年在青春期末和成年早期,个体通过构建自体影像迅速发展,包括职业生涯的概念、其他能力、价值观,最终迎来自体和客体恒定性的确立,实现超我的整合。[1]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2]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国内一些教育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从不同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证实了它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研究者多是对自愿参与的群体进行研究,而能否把团体教育辅导活动推广到所有青少年身上,特别是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课程体系中,解决大学生常见和共有的一些发展性问题,当前的研究还不深入。[3]
本研究试图探讨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公选课的教育环节,它能在哪些方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以便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2.研究方法
2.1对象
选取某高校1764名学生。实验组510人,其中男生213人,女生297人;对照组1254人。平均年龄18±2岁。
2.2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测查包括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的测验。团体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自编问卷《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测查。
2.3研究程序
2.3.1根据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辅导方案
研究者所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数据表明,一年级学生人群中多出现新生适应问题;二年级学生是各类心理问题较多产生期;三年级较多表现在个人发展、人际等的冲突;四年级则以择业考研的困惑为主。研究者根据本科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2.3.2活动流程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共6次,每周一次,每次2.5―3小时。每次活动的框架:(一)热身活动;(二)主要活动;(三)结束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1)建立团体阶段,首先给大家讲解团体的意义和流程,然后通过“刮大风”、“微笑握手”、“超级访问”,“滚雪球”营造团体、和谐的气氛;再建立小组,确立组名、组歌、小组规范。通过纸笔练习收集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憧憬和入大学以来令你最不满意(或苦恼)的事情;最后全体高唱歌曲《明天会更好》。(2)以“我的自我我最知”为主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3)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为主题,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最关注的东西,自己的价值观。(4)“经历风雨,方见彩虹”,通过与优秀学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5)“我真的很不错”,让大家学会接纳自己。(6)“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大家总结团体辅导中的收获,对未来充满希望。
2.4统计分析
使用Excel整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结果分析
团体辅导结束以后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调查,有430人参与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7份,男生148人,女生209人。调查结果显示有292人(82%)表示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比较满意,52人(14.6%)表示非常满意,14人(3.4%)表示不满意。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在了解自我、了解他人、关心他人、自信心、开放自己、责任感这6个方面的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具体人数及所占比例统计如下:
表1 团体心理辅导自评问卷6个维度上得分的结果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每个维度上都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自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有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了解他人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自信心方面获得改变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
3.2SCL-90测查结果分析
3.2.1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表2 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2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3.2.2团体辅导前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
为避免成长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辅导结束后对团体辅导组与对照组进行了SCL-90的测查。
表3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上的比较
注:P
表3的分析结果表明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4.讨论
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会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生在了解他人等的能力上获得提高。而其他因子如强迫症状影响因素比较多,可能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在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公共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心理学理论知识宣讲,轻心理素质训练实践活动,渠道简单、手段单一,学生虽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但在提高自身心理素养方面效果还不够理想,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技巧。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缺乏前瞻性。将团体心理辅导巧妙融入心理健康公选课程中,优化心理健康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工程,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Blos,P.The concretization in adolescence.The adolescent passage.New 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9.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关键词 : 朋辈心理辅导;非专业;大学生心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也逐渐加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如对大学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控制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迫在眉睫。而相对于专业的心理辅导,朋辈心理学作为当下的一种新兴辅导方式,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同时也是专业心理资讯的补充,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课题。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含义及其作用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同辈”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朋辈心理咨询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非专业工作者通过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等手段的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不同形式带来更有效的效果,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同辈间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过程。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其辅导理念为朋辈互助,助人自助,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和友谊性、普遍性、简便有效性和直接干预性。调查表明:在困惑时向同龄朋友诉说是目前大学生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见的求助方式。被辅导者在年纪相仿的同学面前不会感到拘束,他们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助人者也能设身处地地为被辅导者着想,易取得对方信任。朋辈心理学不同于专业的心理辅导,它是同龄人之间互相开展的心理互助活动,是受过一定训练的同学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和关爱的活动。它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由于其具有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较快的特点,在心理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朋辈辅导是由受训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相对专业心理咨询而言,被称为“准心理咨询”或“非专业心理咨询”。
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推动了高校心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产生原因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开展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的不断增多,世界各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被介绍到内地,给内地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和促进。这其中,“朋辈辅导员”概念的引入,港台地区高校对“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使用等做法和经验,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很多的思考。特别是针对内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迅速、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员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心理需求的实际状况,如果能将“朋辈辅导员”这一做法引入内地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于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推动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机制和监控系统,无疑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这个想法的指引下,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本着融汇创新、适应本土、为我所用的原则,尝试对已有的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使用和督导等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对情绪的认知情况较少,但随着负面情绪引发各类事件的不断增多,大学生们开始想到寻找各方面的帮助。国内有关研究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扰,大多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选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因此,朋辈辅导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而成为大学生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辅导形式。它既不同于同伴间的互助,也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易接纳,影响力较大。
朋辈辅导员与咨询者之间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对许多问题都容易沟通和理解,彼此比较容易接纳,容易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在咨询中朋辈辅导员提出的分析建议能够切合咨询者实际,能够很好地影响咨询者。
(二)适应性强,推广较易。
在大学校园中有许多同学都可以接受专业的培训后成为朋辈辅导员去帮助他人,并可以在更大范围里发现和帮助需要解决心理问题的同学,适应性强,容易推广。
(三)时效性强,效率较高。
朋辈辅导员就生活在同学之间,对自己周围同学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帮助,能够高效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危机。
(四)自发帮助,义务性强。
朋辈辅导绝大多数是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同学互帮互助的体现,也是关爱同学的表现。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朋辈辅导员不仅可以得到助人的乐趣,也可以在解决他人问题中提高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四、高校实施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网络。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员网络体系,即学校一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学院一级成立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在每个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其中主要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选拔朋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性格教育探讨外向,热情开朗和力较高,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为人幽默、真诚、友善对心理辅导活动有一定的理解;善于与人沟通,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具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二是对选拔的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中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咨询示范、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等。三是精心设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项目。这是开展朋辈辅导的主要载体。如有针对性地设计新生适应与发展、贫困生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动力、情感与情绪处理等辅导专题,专题下又有不同针对性的活动。朋辈辅导员培训后应做到如下:
1.能够细致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朋辈辅导员需和其他同学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并且具备相关技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及时了解和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2.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初步采取相应措施。
一旦朋辈辅导员发现有同学心理明显异常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协助学校采取措施,使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危险降到最低。同时,朋辈辅导员要收集当事人所处环境的信息,了解其真实心理状态及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判断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解决方案。
3.悉心指导,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在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中,朋辈辅导员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安全。朋辈辅导员可临时成立监护小组对危机当事人进行适当的监护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朋辈辅导员首先应与危机当事人建立联络和初步信任关系。朋辈辅导员可以运用语言及行为上的支持、理智的分析及真诚的安慰来稳定当事人情绪。其次,要通过适当的抚慰和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帮助其适当释放情绪,恢复心理平静。朋辈辅导员专注地倾听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思考力和判断力、缓和过激情绪。最后,如果可能的话,要为当事人提供有关事件的信息。
4.给予当事人持续关注,提供长期帮助。
当事人危机的急性期过去后,朋辈辅导员还需要对其进行关注和进一步帮助,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还需做好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重建学习、生活秩序。
(二)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这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人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和相互合作中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从而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征文、讲座,出版校园心理刊物、墙报,开设校园心理网络,举办各类团体辅导活动和集中学习的心理互助活动等。
(三)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救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所普遍关心或部分同学所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发生。
五、结语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项新兴的心理辅导形式,今后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朋辈咨询能够扩大高校心理服务的广度,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提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崔建华,苏兆成,李石.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大学出版社.
[2]许素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科学出版社,2010,3.
[3]杨巍.析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实施途径[J].工会博览,2010,9.
一、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笔者连续三年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7、2008级各专业新生入学后第三个月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主要内容涉及到自我意识、人格、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性心理、择业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女生较男生有较多的心理问题。一是抑郁状态,主要表现为缺乏热情和积极性,悲观、思想不集中、情绪起伏过大、爱操心、感到自卑等;二是强迫状态,主要表现为莫名其妙地不安,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过于拘泥等;三是神经衰弱现象,主要表现为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常常失眠等;四是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现为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缺乏判断能力,办事畏首畏尾等;五是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在乎别人的视线,总注意周围的人,为脸红而苦恼等。笔者综合分析认为:大学新生的共同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自我意识等三个方面。
1.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是困扰新生的主要诱因,一些城市里的学生比较自我,不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导致同学之间关系不佳,自己内心也很苦闷;农村来的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据调查数据分析,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隘学生的不快。本来他们远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进而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如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有的新生受习惯心理影响,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往不能自然进行,甚至相互隔离。也有的同学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问题
在大学生活适应上出了问题,没有习惯高校里学习的方式和节奏,属于大学新生中常见现象。调查中近一半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为理想和目标的失落。有些大学新生形容中学阶段的生活“就像在黎明前漆黑一片的隧道中赛跑”,高考就是前方那一盏最明亮的灯,同学们你追我赶地向着这一目标奔跑,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天虽已大亮,但高考这盏明灯却也熄灭了,生活中也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周围全然一片陌生的景观,大学生活反倒显得失落和茫然。这种后无动力前无目标的情况,导致近半数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考试pass即可”。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经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由于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在中学时站在山顶“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表现出对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尤其突出的矛盾是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及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如何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关键。也有一些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学习动机的强度发生疲软,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及其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
3.自我意识问题
据调查,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高校有许多学生组织,有许多社团活动,班上也有各种活动,新生对这些既新奇又困惑,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一些社团,由于缺乏经验遭受挫折,从而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的深渊。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辅导方法
调查中,许多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心理困惑时,都相信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能够顺利度过这一心理困惑期。那么教师应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有效地疏导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力量。这一环境来自于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共识。如果说全校参与辅导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那么全校可以先一起努力,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首先,对全校的学生工作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况,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各种学生工作。其次,可发挥校报、校刊、广播站等舆论宣传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调适作用和凝聚作用。
2.坚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
传统的心理辅导侧重矫治,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只是对个别问题的抉择困难。预防性原则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我都抱着较高的评价和期望。而进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
3.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其更健康地成长。我们可利用校园网开辟“心灵有约”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非面对面的心理问题的探讨;对有相同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组成心理小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现场心理咨询等。学校应采取措施,拓展这方面工作。
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还得心药治”。有了心理问题,人们自然是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但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慢慢融入大学生活,许多心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韩翼祥,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0-148.
[2]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311-382.
[3]曾凡龙,湛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4:2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