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血压;疾病知识;认知;海岛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5_0387_03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5.24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为了解海岛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为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200 9年1月至2010年4月,本文对本科160例住院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男98例,女62例,年龄43~73(59.47±10.36)岁;职业 :渔农民63例,工人57例,干部40例;居住区域:城镇74例,渔农村86例。均符合[中国高 血压指南]2005年修订版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1.2 调查内容:是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初步问 卷,经3位心内科专家和2位护理专家审核修改正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 资料、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1.3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按患者文化程度划分为低学历(文盲和小学)组、中学 历(初中、高中和中专)组、高学历(大专和本科)组;按月经济收入分为低收入(<15 00元)组、中收入(1500~3000元)组、高收入(>3000元)组;按职业性质分为渔农民组 、工人组、干部组。调查工作由科内同事帮助完成。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向所有调查对象解 释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避免使用暗示性语言,调查卷由患者自行填写,文化程度低的患者 由科内同事或笔者逐句向患者解释,使其完全理解后填写。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 回收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2.0版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学历职业收入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比较:见表1。各学历组对高血压危 险因素的认知比例的比较,低学历组明显低于中、高学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中学历组与高学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渔农民对高血压危险因 素的认知比 例的比较低于工人、干部(P<0.05);低收入组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比例的比较低 于中、高收入组(P<0.05)。
2.2 不同学历职业收入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比较:见表2。各学 历组对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比例,低学历组明显低于中、高学历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遵医嘱治疗、有氧运动的认识比例中学历组低于高学历组( P<0.05);渔农民对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比例的比较低于工人、干部 (P<0.05);低收入组对生活方式对高血压防治重要的认知比例的比较低于中、高收 入组(P<0.05)。
3 讨论
3.1 海岛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状况分析: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总体较差。表1显示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水平偏低;表2显示改变生活方式与行为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的认知亦不理想,知晓率
3.2 重视健康教育:海岛高血压病有以下几个特点:(1)舟山海岛地区人群饮食结构偏咸 ,平均每天摄盐量超过5g为高盐摄入[1],长期高摄盐量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 [2]。(2)海岛渔民多,交通不方便并且出海时间长,就医与获取信息率低。为提高 海岛高血压患者及广大公众对高血压的疾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必须加强健康教育。(1)护 理人员向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情绪稳定;分阶段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增加高血压相关 知识的知晓率,改变生活行为中的危险因素,提高对疾病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 性[3],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倡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4],如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合理膳食、保持大便通畅、控制体重。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文化 程度因材施教,教育方式可多样,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工休座谈会、发放宣传手册、健康教 育处方、设立宣传栏,利用电视、甚至电脑网络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 水平,对中、低等学历患者,尤其是来自渔农村患者,宣传资料应浅显易懂,图文并茂,使 其容易接受。(2)加大公众教育投入:本次调查显示海岛住院高血压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 水 平相当低,以此需要本地各级部门、医务人员重视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以普及高血压的疾病相 关知识。舟山市已成立海岛专家巡回医疗组,定期通过对渔农民、城市居民各种形式的讲课 教育、体检、义诊、合理用药指导、随访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并自觉采 取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Perloff D, Grim C, Flack J, et al. Human blood pressure detem in ation by sphygmomandetry[J]. Circulation,1993,28(5):2460.
[2]林韩立,郑杨剑,朱素芬,等.舟山海岛社区老老年高血压病调查分析[J].心脑血管 病防治,2010,10(2):133-134.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时空认知观;大学英语;学习者影响
一、任务教学法的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任务教学法,并迅速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很多。在任务教学法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均将重点放在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持续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其语言学习效果。Prabhu所提出的Bangalore Project第一次针对该问题进行尝试,其进行任务的设计与安排时凭借自身对任务的直觉来进行,不过Skehan和Robinson则认为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其具体的复杂度进行排序,因为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十分有限,无法同时关注到任务的流利性、准确性以及复杂性,三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互相抵消的关系。总之,任务比较复杂,认知要求高,再加上注意力资源比较有限,所以会将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向任务内容的关注方面。而Robinson所提出的认知假说,则认为任务不同,其认知负荷不同,相应的语言表现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在Robinson的观点中,其认为任务的复杂度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源指向任务,即通过任务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资源与记忆力资源可以进一步满足语言功能与语言本身的要求;另外一种则是资源消耗任务,基于该维度所设计的任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认知资源产生消耗作用,主要是注意力与记忆力资源。此处我们所讨论的主题即根据Robinson的理论基于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的角度对任务复杂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大学英语学习者基于“彼时彼地”条件下是否高出基于“此时此地”条件下的语言产出。
二、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实验设计是单因素组间比较,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36人,两个实验组水平相当,均为大一新生。针对两组实验组实验人员先进行测前实验,要求此时此地任务组与彼时彼地任务组在半个小时内各写一组看图作文,再将统计数据输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5中,采用单因素方差对两个实验组写作产出的准确性、复杂性以及流利性进行分析,结果差异不明显。
在任务实验过程中,第一组基于此时此地的任务条件写作,而另外一组则基于彼时彼地任务条件进行写作,并向学生公布考试说明。本研究中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等任务条件为自变量,而受试写作过程中产出的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等维度则为因变量。统计方法如下:所谓流利性是指基于特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使用词汇与语言结构,在实验过程中测量流利性时,针对受试作文文本中平均每个C单位的单词产出数进行计算;而准确性是指产出语言与目的语的一致程度,得分越高证明准确性越高;复杂性则分为两部分,即句法复杂性与词汇多样性两种,其中采用每个T单位中小句测量法对句法复杂性进行计算。将学生的写作文本划分为T单位和小句,再将T单位和小句的数量统计出来,小句数量占据T单位数量的比例即为复杂性的值,结果越高证明句法的复杂程度就越高;针对词汇多样性则采用类符的平方与型符之比即WT2/W的计算方法进行测量,从而使得统计数据不会由于文章过长而不准确。
三、结果分析
由试验结果可知,任务认知的复杂性越高,写作的准确性就越高,基于彼时彼地的任务条件时,受试学生所产出的作文的准确度要明显高于基于此时此地的任务条件,并且差异明显。这是由于基于彼时彼地的写作条件,笔者将图片收回,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且负担要重于完成此时此地的任务,因此学生要努力的提取脑海中的程序性知识,才能完成对图片内容的准确描述,并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流利性的影响不明显。而句法的复杂性也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不过词汇多样性与任务复杂度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基于彼时彼地的任务条件,受试着采用数量较多的词汇类型完成任务,证明任务的复杂度越高,激活大脑中记忆提取词汇的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音乐教育 实践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由“审美”至“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转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众多学者对音乐教育哲学的专门研究中,以贝内特・雷默为代表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和以戴维・埃利奥特为代表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逐步形成两大阵营,彼此间展开了持续的颉颃对垒。
1.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
20世纪中叶,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西方美学的学理基础上开始萌芽,强调音乐本体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美,这种独特的属性即为音乐教育的基础。由此,持此种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学者们便达成群体共识,认为音乐教育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作为其主要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学生多进行音乐听赏,通过往复的过程获得相应的审美经验。
谈到审美音乐教育,不得不提及的便是美国的贝内特・雷默,他在20世纪下半叶便成为当时提倡此种哲学观的关键人物,其享誉全球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最大的学科贡献便是构建了基本的审美音乐教育理论框架,并且他两次对原版作了补充修改,这三个版本的相继问世反映出雷默的思想趋向和主要观点,也由此被视为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音乐教育的哲学》的第一版、第二版中,雷默运用绝对表现主义哲学,针对审美教育可细描和表达人类情感的价值功能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观点,并指出两者的内在价值具有统一性。此外雷默指出,在把审美品质视为基础和前提,把发展和培养审美感受力作为首要任务的同时,还须严格遵守审美音乐教育的原则:第一,若以年龄区间来划分,那么无论哪个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音乐,都应当是真正能承载情感的音乐;第二,体验是认识音乐审美意义的惟一途径,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平台,提供彼此分享审美意义的机会;再次,音乐教育关键的作用就是可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类音乐要素的敏感度;最后一点便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所属的年龄段问题,选用与其年龄相匹配的学术语言,并与最终的音乐教育目的相契合,从而准确明晰地向学生说明音乐的表现性内涵。[1]
虽然审美音乐教育观在音乐教育事业的稳定与统一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问题与缺陷,比如否认了音乐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审美经验脱离了日常经验等,所以,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开始不断遭到学界激烈的批判,最终导致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出现。在这样的格局下,雷默对《音乐教育的哲学》先前的版本作了修改并出版了第三版。此版本对审美音乐教育观进行了重新建构,相较前两版,他在最新的改动中对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描述花了较多笔墨,认为后现代思潮已经渗透到各个人文学科领域,音乐教育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雷默承认当今音乐教育哲学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最能体现其远见卓识的地方在于,他意识到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文化维度的插入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必须安放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依托各自的学术话语体系进行。
2.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20世纪90年代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遭受激烈批判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它是在亚里士多德和新实践论的学理基础之上被建构起来的,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它的本质并非简单地从美学角度就可挖掘出来。它认为:积累学生的音乐体验经历才应该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比审美经验涉及的范围宽广得多;且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非“表演”莫属。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最重要的思想内核便是强调音乐听赏和音乐实践的核心价值是在音乐愉悦自我的基础上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并最终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埃利奥特在《关注音乐实践》的目录中就非常鲜明地提出:要走向一种新的哲学。关于它的称呼,埃利奥特开宗明义地指出:“简单地说来,本书中提出的哲学就是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他还声明,“这种实践哲学与以往音乐教育所谓的‘官方哲学’――审美哲学”从根本上来讲是没有交集、互不相容的”[2]。
埃利奥特在书中着重阐释了“音乐本身的概念应是开放的”观点,此外,埃利奥特还特意针对易混淆的音乐体验和审美体验概念进行了区分。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人对同样音乐的体验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体验是由其自身所处文化与语境所决定的,是多样化的社会建构,包括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个人的等多个维度,其辨识度最高的一点特征便是个体在聆听与制作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异常的专注与投入。所以,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语境性的、社会性的,甚至是政治性的实践,它是无法脱离具体真实的音乐语境、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制度、、个人情感而独立存在的,只有承认这些因素的微妙作用,才是当今生活实践的常态。
另外,实践音乐教育哲学非常强调表演,认为“表演就是一种行动,并非沉思性的感知;表演就是创造和生产,而不是接受和消费;表演就是参与,而不是疏远与隔离;表演就是演奏;表演是过程性的、当下的活动;表演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身体经验;表演是个体和集体身份的阐述”[3]。不过,“表演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它是一种需要身体参与到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直接参与体验到音乐生产过程中而使自我感到充分的满足”[4]。
二、由“实践”至“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转向
1.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的世界,音乐文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更加多样和复杂,大家逐渐认识到来自不同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音乐教育必须全面考虑的,无论哪种教育均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更多的应是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状况包括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来具体分析、因材施教。音乐教育者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兴趣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多元化,“准确地说,多元主义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它致力于解释艺术实践和语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5]。因此,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炙手可热。
随之“热起来”的当然还有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它也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国际化的局面,但之前两大研究范式的格局都面临着来自内(音乐人类学)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部的挑战,甚至出现以保罗・伍德福德提出的自由音乐教育作为“第三种范式”的倡导,然而他的观点在很多方面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共通的,所以还不能被认为是第三种范式,可以将其看作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纵深发展的产物。
2.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自由音乐教育观”――伍德福德《民主主义与音乐教育》
2005年,保罗・伍德福德出版了著作《民主主义与音乐教育:自由主义、伦理和实践的政治学》,在音乐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该书提出了在民主社会中构建自由教育的主张,甚至连坚持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埃里奥特也称伍德福德的著作是“关于教师和学生民主观念的典范”。这种自由教育关注政治、道德义务等的介入和对话,认为“无论是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还是大学中的音乐教育,都应该致力于探究、批判及调和各种哲学、音乐和教育学观点”,以迈向民主社会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针对审美音乐教育和实践音乐教育两种显得比较对立的教育观点,自由教育则采取了一种比较中立的路线以“更切近地倾听对方,避免走极端”[6]。事实上,伍德福德所提倡的就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音乐教育应该有一个全新可行的目标,通过音乐教育者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去更主动地、更有选择性地塑造他们的小世界,并在此过程中追求相互的理解、协调、尊重和谅解。
另外,伍德福德提出自由音乐教育与基于表演的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是相对的。这种自由主义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有思想的对话,允许学生自由发展,而不是像实践音乐教育那样“仅仅是为了表演”。
三、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过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视“音乐中的审美经验”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共性机制,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是起缘于西方传统的,对于西学“舶来品”,我们如何看待它所带来的“损”和“益”?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它与我国音乐教育国情的“对接”关系?是完全照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去构想么?事实证明,这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我们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便看到了让人可喜的变化。较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而言,“新课标”不仅在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价值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与跨越,另外在学习领域方面也大胆迈出了步伐,其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重构了音乐学习领域,提倡积极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等,笔者以为,引入文化维度的本意,可以更好地说明各种音乐真实的存在状况,这无疑是对音乐学习质量的一次极大提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个体。且现今语言学转向引起的多个人文学科转向,音乐教育应更加注重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音乐交流和相互理解,而并非是一种主体对客体审美的固定学习模式。如果忽略了对相关文化和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的音乐学习只会止步于感受――审美层次,无疑是对今后音乐知识的教与学,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种下了“病毒”。
如果说“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存在弊端的话,那么实践音乐教育范式亦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知道,将实践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的音乐教育,目前仍仅仅囿于小空间――教室实践之中,这样的“实践”实质上是与文化相脱节的,也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文化信息,如音乐功能、文化价值等。“审美”与“实践”固然重要,但不能全权替换音乐的其他功能,这样只会导致非艺术价值的日益“黯淡”,甚至有可能导致多种音乐价值在人们心中分崩离析。
就普通音乐教育而言,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专业化的学习,再加之当代音乐教育必须结合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和文化表征,因此,我们需把学校音乐教育过程还原为一个更为有机的文化过程,尽量做到视阈间的交融,真正思考人类学家提出的“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之思想内核。简言之,即将审美、实践、多元文化教育最大限度地“无缝贴合”。
审美范式和实践范式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紧密联系,因此都具有自身的重要历史意义。但随着世界的急剧变革、文化的多元发展,这两种范式都面临着挑战。审美范式面临的挑战更多来自于其哲学基础以及它所依存的认识论,而实践范式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深入地建构和充实的问题。
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想很好地适应当前的文化教育发展,就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哲学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学生才是音乐的创作者和意义的阐释者。音乐教育应着眼于人的一生,在教授技能的同时,更多地传承音乐文化。如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始终将审美作为核心,最终的结果将会使得学生音乐生活经验边缘化。另外,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首先我们应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现象学意味的还原,并且在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精神,在音乐理论或实践学习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顺利地表达自我。当然,一定需要注意的是切勿操之过急,难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小学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 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J].中国音乐,2008(1).
[5] 李渝梅,李方元.解读“功能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4).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健康管理;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076-03
Multi-center study of three managements to blood pressure, lipi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HAN Lizhen
Cadre Outpatient Service Ward,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 160 cases of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08 to June 200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53 cases),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53 cases), control group (54 cases).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guide and health education. Patients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ere given medication the 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ere given person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ir personal situation including four asp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lifestyle guidance, medication guidanc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was supervise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2-year follow-up to observe the situation of life habits, blood pressure, lipids and other indicators. Results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ere less than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and events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ere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in 2-year follow-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BP, DBP of three groups all declined, pulse pressure (PP)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and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declined too, but the pulse pressure of control group slightly increased. SBP, PP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3.934, 4.021, P < 0.05), and SBP was lower than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t = 3.267, P < 0.05); PP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2.791, P < 0.05). TG, LDL of three groups all decreased, HDL increased, but LDL, TG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5.719, 4.361, P < 0.05), LDL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4.015, P < 0.05). Conclusion The health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Health managem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常见病,是导致老年人心衰、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年人群的增多,老年高血压及其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明,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有效的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1]。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遵医行为较差,血压控制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老年患者的健康管理极为重要[2]。综合健康管理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结合,对患者心理、生活、疾病认识、用药等进行综合管理,以期达到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目的[3]。本文笔者对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综合健康管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其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61~76岁,平均(68.4±6.5)岁。全部患者经临床诊断为老年高血压,无心、肝、肾功能异常,无意识精神障碍,无躯体运动功能障碍,无其他严重老年合并症,全部患者均可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健康管理组(53例)、药物管理组(53例)、对照组(54例),入院时调查患者病史、家族史,检查患者血压、血脂、体重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54例患者来院就诊时,给予高血压常规处理,指导患者进行药物降压治疗,简要告知高血压相关知识及生活保健知识,定期随访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对其生活方式等不强加干预。
1.2.2 药物管理组 药物管理组53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专门人员负责监督服药情况,定期随诊调整用药,对生活方式不强行干预。
1.2.2 健康管理组 健康管理组53例患者制订个体化管理方案进行管理。①制订管理方案。患者入院诊断为老年高血压后,由高年资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并对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制订干预计划。②健康教育。每月2次举办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发放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读物,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电话、门诊、入户随访等监督管理方案,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③用药管理。根据患者定期复查时检查的血压、血脂等指标评定血压控制效果,由专科医师进行用药调整,并经高年资医师审核,嘱咐患者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④生活方式管理。每2周1次随访,了解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睡眠习惯等,对于未明显改善或不达标者,进行强化健康教育或嘱咐家属协助干预。⑤心理管理。每次随访时根据患者心理情况不同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心理情绪对血压控制的重要性,避免情绪波动,嘱咐家属注意避免对患者的情绪刺激,尽量使患者保持心态平衡、情绪放松。
1.3 观察指标
全部患者随访2年,随访中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本文心血管事件主要为因高血压住院/猝死或发生与高血压有关的并发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5±2.0)个月,健康管理组患者随访2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药物管理组和对照组,药物管理组低于对照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其中对照组2例患者随访19、21个月时发生猝死,其他两组无猝死患者。
表1 三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n(%)]
2.2 三组血压控制情况
干预后三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健康管理组和药物管理组脉压降低,对照组脉压略微升高。健康管理组收缩压、脉压低于对照组(t = 3.934、4.021,P < 0.05),且收缩压低于药物管理组(t = 3.267,P < 0.05),药物管理组收缩压、脉压低于对照组(t = 3.748、2.791,P < 0.05)。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三组血压控制情况(x±s,mm Hg)
注:与对照组比较,aP < 0.05;与药物管理组比较,bP < 0.05;1 mm Hg=0.133 kPa
2.3 三组血脂改善情况
三组干预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均升高,健康管理组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显低于对照组(t = 5.719、4.361,P < 0.05),药物管理组低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t = 4.015,P < 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血脂变化情况比较(x±s,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 < 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老年高血压是近年来我国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4]。因此有效控制血压对减少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改善患者晚年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临床对老年高血压的控制着重于药物治疗,对于非药物因素对血压控制的影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结合的统一管理则更少落到实处。有文献报道,社区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很长一段时间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得到医生关于高血压治疗的合理建议[5]。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年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戒烟、限酒、低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保持良好心态,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6-8]。本文健康管理组患者给予综合健康管理,包括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及时有效的用药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管理、心理管理,结果显示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药物管理组及对照组,患者血压控制良好,收缩压、脉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收缩压显著低于药物管理组,此外三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通过本研究可见,在系统用药指导的基础上配合科学、有效、切实的非药物因素干预,在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控制血压、改善血脂方面效果优于药物管理组及对照组。
另外,本研究提示健康管理可以控制患者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对于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此外该管理模式仍是医患单向管理,加之老年患者生活行为习惯已经固定,改变困难,因此能否再此基础上推行医患互动、护患互动、患者自我管理、病友互助、家属参与的更全面的管理模式还需要各级医院及患者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在现有条件下,系统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明显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是一种相对可行的管理模式,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毕慧敏,吕水香,项波.老年高血压病人社区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1,15(5):303-304.
[2] 吴宪红,姚晓伟,吴贵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原因与对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1):5.
[3]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52.
[4] 周书明,尹秋生,曹少军.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6-8.
[5] 王增武.社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7):46l-465.
[6] Li G,Zhang P,Wang J,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a 20-year follow-up study [J]. Lancet,2008,371(5):1783-1789.
[7] 麦玉明,汤耀斌.健康责任员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行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11,11(9):154-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 05_0344_04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5.05
Analysis of Cause and Prevention of Cardiac Arrhythmias in 105 Patients with Mai ntenance Hemodialysis.DAI Zai_you, YAN Hai_hong, CHEN Xia, et al.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the First P eople's Hospital of Wenling,Zhejiang 317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methods of cardiac arrhythmias during dialysis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 dialysis(HD).Methods The data of 105 HD patients during the dialysis in threemonth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on cardiac arrhythmogenesis and its causes . ResultsIn 105 patie nts, there were a total of 3614 cases times of hemodialysis, 513 cases times ofarrhythmia, 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arrhythmias in the dialysis patients was14.19%. The premature ventricular,atria premature beats, sinus tachycardia anda trial fibrillation were common in the arrhythmias events. The risk of arrhythmia s correlated with the patient's age, hypokalemic of post_dialysis,ultrafiltratevolume,anemia and cardiac disorder.ConclusionsThe causes of arrhythmia in the HDpatients were various.The arrhythmias during dialysis might be preventive and t reatable if the risk factors were positively reduced.
[Key words] Hemodialysis; Cardiac arrhythmia; End_stage ren al disease
血液透析过程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平时显著增加,美国HEMO研究显示,在纳入维持性血液 透析患者1846例,经平均2.84年的随访观察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1%[1]。 西班牙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共纳入血液透析患者1710例,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 为11.6%[2],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可高达50%,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很差[3 ]。透析相关心律失常不仅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猝 死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防治透析相关心律失常,对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期、保障透析安 全至关重要。本文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发生原因 和防治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血液透析室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5例, 所有患者入选时已至少血液透析1个月以上、病情稳定、且已建立并开始使用长期通路,其 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21~88(58.51±15.83)岁;透析时间1~96个月,每周透析8~ 12h。原发病包括慢性肾炎51例,高血压肾损害10例,糖尿病肾病15例,梗阻性肾病5例,狼 疮性肾炎3例,多囊肾6例,痛风性肾病3例,肾移植术后5例,其他原因不明的7例。排除合 并有严重并发症(如血红蛋白≤60g/L、心功能(NYHA)Ⅳ级、急性冠脉综合征),既往无 心律失常史。
1.2 方法: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或右颈内静脉长期导管,常规肝素化抗凝,透析液温度 37~38℃,血流量200~28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血液透析采用瑞典Gambo透析机 ,透析器为Gambo聚砜膜,河北紫薇山制药厂标准配置重碳酸盐透析液,其中透析液钾离子 浓度为2.0mmol/L,钙离子浓度为1.5mmol/L。必要时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相应的抗心律 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入组患者在每次透析过程中由专职护士定期观察患者症状、监测血压及心脏听诊,如发现有 心律失常,即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专职医生诊断心律失常类型,必要时行床边心电监护。 记录患者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大汗等,并记录下发生的 时间,同时检查血电解质。所有患者的观察期为3个月,每个月检查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 后血电解质、心电图。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软件分析,所有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生情况:105例患者共血液透析3614例次,其中出现心律失常513例次,发 生率14.19%。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室性期前收缩147例次,占28.65%;房性期前收缩109 例次,占21.25%;窦性心动过速115例次,占22.42%;心房颤动82例次,占15.98%;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2例次,占8.19%,窦性心动过缓18例次,占3.51%。发生心律失常时无 伴随症状者276例次,有胸闷、心悸、大汗者98例次,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者107例次, 下肢肌肉痉挛者32例次。
2.2 血液透析中不同时段心律失常类型:将血液透析过程中第1~4h,平分为4组,各组所 发生的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分布见表1,可见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速常发生于血液透析第3~ 4h,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血液透析第1h。
2.3 不同年龄段患者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随着年龄增长,血液透析中心律失 常发生率也增加,与
2.4 血电解质紊乱与透析相关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根据血液透析中有无心律失常分为心律 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将3个月中每月1次血液透析前后血钾、血钙合在一起作比较,发现 透析前两组血钾、血钙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组的平 均透析后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无心律失常组(P<0.05),见表3。
2.5 有、无ST_T改变在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根据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心电图 有无ST_T改变分为ST_T改变组和无ST_T改变组,结果显示有ST_T改变的患者较无ST_T改变的 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出现心律失常概率更高,见表4。
2.6 血液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透析月龄、高血压病 史、透析中低血压、超滤量、冠心病、血红蛋白为自变量,以透析中发生心律失常为因变量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年龄偏大、透后低血钾、每次超滤脱水量 ≥3Kg、血红蛋白
2.7 治疗与转归:对血液透析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首先是去除诱因,对症治疗,有低 血压或血液透析失衡症状者,予减慢血流速度,停止超滤,给予高渗葡萄糖或静脉输注生理 盐水。经上述处理后,若症状仍不能缓解或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则酌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物,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在2h内缓解,部分患者透析下机后需要继续治疗。本组观察期间无透 析相关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病例。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进入血液透析前大多已出现心肌病变、心力衰竭、心室肥厚、酸碱失衡 及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等并发症,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并且在血液透析过 程中由于体外循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电解质浓度、pH值的快速变化,引起心肌缺血加 重以及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更易诱发心律失常[4,5]。本组资料显示血液透 析过程中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19%,与国外报道的发生率基本一致。同时发现,随着年 龄增长,透析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有所增加,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常并发高血压、糖尿病 和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心肌供血不足,心脏代偿能力下降,对血容量的突然变化,调节与耐 受能力差,导致低血压,加之多伴有贫血,因而加重了心肌缺血缺氧,反射感神经张力 提高,使心肌异位兴奋性增强,致心律失常发生。
血液透析中最重要的电解质紊乱是血钾紊乱,可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高血钾时,心肌兴奋 点下降,心肌收缩无力,造成心力衰竭,高血钾会造成房室交界区传导阻滞,使窦房结冲动 下传心室受阻,出现窦缓或房室传导阻滞;高血钾还会造成心室异位起搏点兴奋性提高,出 现室性期前收缩。所以本组观察到,血液透析第1h内发生的心律失常,常见的为室性期前收 缩、窦性心动过缓。低血钾时,心肌细胞自律性和兴奋性增加,有效不应期缩短,易于产生 心律失常,多为快速性心律失常,此外,低血钾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血液透析 第2~4h常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速,与透析中血钾纠正过快、过低等 有关,对于部分高血钾倾向或血液透析前低血钾患者,采用降阶梯钾浓度透析液、较高钾浓 度透析液或可以减少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6,7]。
本文显示,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透析超滤率大亦有关,提示短期内血容量下降过 快,会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是已有心功能减退患者。故应限 制患者血液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小于干体重的5%,并降低超滤率,对于高容量负荷的心血管病 高危患者可通过序贯透析、增加血液透析次数或延长透析时间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律失常的表现及伴随症状多种多样,部分患者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因此加强血液透析中对 患者的观察,尤其是监测这些患者每次透析到中后期的心率、节律、脉搏的观察尤为重要。 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与S_T、T改变有关,其中部分与心脏基础疾病有关,必须积极治疗原有 心脏病,改善心肌缺血,改善患者贫血及营养不良状态,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心脏的储备功能降低、血液透析相关的心肌缺血、钾代谢紊乱所致,同时与患者合并贫血、 血液透析超滤量大等有关。对于透析中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积极合理纠正可控制高危因素 ,尤其是治疗原发心脏病和改善心功能,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个体化的透析液钾离子浓度方 案,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Cheung AK, Sarnak MJ, Yan G, et al. Cardiac diseases in maintenancehemodialysis patients: results of the HEMO Study[J]. Kidney Int,2004,65(6):23 80-2389.
[2]Portolés J, López_Gómez JM, Aljama P.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emodialysi s in Spain: prevalence,management and target results(MAR study)[J]. Nefrologia ,2005,25(3):297-306.
[3]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01-108.
[4]尹晓红.血液透析中并发心律失常范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 :56.
[5]Buemi M, Coppolino G, Bolignano D, et al. Arrhythmias and hemodialysis:roleof potassium and new diagnostic tools[J].Renal Failure,2009,31(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