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师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1篇

论文内容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已经在全国推广使用,作为承担着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音乐教育师资,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改革建议。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2篇

首先,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第一步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唱,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声乐入门,可以概括为声乐技术的掌握。众所周知,对声音的训练是必要且循序渐进的,包括呼吸的支持、声区的扩展,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如天生的嗓音条件、学生的喜好、对声音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声乐这门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等等,老师在教学生掌握声乐技术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心态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因素,唯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其次,声乐的综合素质是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完全体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艺术修养,才能感染和启发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就好比一面镜子,既能照出自己,也能折射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生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竟然如出一辙,虽然看似巧合,但认真思考一下还是有原因的,对高师声乐教学的老师而言,声乐方面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只有自己重视了才能影响学生去重视和积极对待。比如,声乐表演专业配有专门的钢琴伴奏,也叫艺术指导老师,所以不用担心伴奏的问题,而在高师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很少有专门的钢琴伴奏来为同学们合伴奏和指导,基本都是声乐老师全权负责,这就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老师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有利的,如果老师不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有可能得不到解决,当他们踏入工作岗位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声乐的综合素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在我们欣赏很多好的声乐作品时,打动我们的都是那优美、扣人心弦的文学语言,是它们给这门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生命和动力,也直接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对声乐中思想素质的教育也会对学生的情操、思想、品格、道德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发挥一定的作用。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自身的综合能力,至此,也可以把大家觉得深沉的内容以简单通俗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

最后,在课堂中教学素质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一般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教学的信息,即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通过加工处理,掌握了声乐技术以及相关的声乐理论知识;其二是声乐课的观摩是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效果是很显著的。根据笔者调查研究,一般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育专业课为一对二,也就是2个人一节小课,而地方院校很多则是一对4或者一对更多,虽然老师的教学量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把声部相同、问题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笔者才开始教学的时候就遇到过此类问题,始终能不到解决,后来想到这个方法,把学生调到一起后,效果是很明显的,而且学生之间也更有沟通的机会和学习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较快地拉近了教学上的差距和不足。此外,教师在跟不同的学生授课的时候,特别是程度相差很大的学生,就一定要跟学生讲解为什么你和他不一样,为什么我要求你这样做。因为很多学生在观摩他人上课的时候,很少会去找自己的问题,倾听自己的声音,往往都是在看他人的问题,模仿他人的优点,但是声乐是因人而异的,有时一个误区就可以耽误一个学生几年的光阴,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把不同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否则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会有很多问题,这样下去很可能物极必反。另外,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本专业的特色,体现教与学的运用,可以多变换演唱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声乐教学中来,如齐唱、重唱、合唱的练习。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其实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模式还是很感兴趣并且能够较好完成的,而且这样的训练能够让他们提高团队协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带动不自信或者有问题的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他们自己来指导训练,参与训练,正如在我们音乐教育系统中五项全能比赛包含合唱指挥这一项,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当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和水平的时候,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应战和舞台实践的训练了。我们每一年都会举行教学班音乐会,其中有学生担任独唱或合唱的任务,可以在音乐厅,在社区,在广场或者更多的地方进行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在准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为他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师声乐的“教”与“学”体现了这门课程的双重性,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日益完善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从而让更多的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受益,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和市场,做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韩悦单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3篇

一、发声练习

提到发声,首先得强调一下气息和位置的重要性。在日常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多多少少都和气息和位置有关。例如:漏气、音量过小、声音不通等,所以,在歌唱前充分且正确的进行发声练习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针对高音的教学,有很多练声曲可以选择,针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水平,以及在课堂上的经验所得,笔者发现良好的呼吸在歌唱发声中尤为重要。众所周知,没有呼吸就没有了发声的原动力。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古今中外的歌唱家都很重视呼吸在歌唱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有人强调:“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可见呼吸对于歌唱有多么重要。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练习能相对容易的让学生接受且行之有效。比如,哼鸣练习和琶音练习。哼鸣,不但是一种锻炼呼吸极好的预备练习,而且是声音准确进行高位安放的极好促成手段。它相当于运动前的预备动作。开口哼鸣,即在张开嘴巴的基础上,将气息从鼻子哼出。闭口哼鸣,要求将鼻腔充分打开,让它充满空气,发声时鼻子先出气,嘴巴在准备呼气的时候闭上,出声时感到上部共鸣区有轻微的震动。琶音练习是把和弦分开,一个音一个音的唱出来,使之变成旋律,用速度较快、练习音域较宽的发声练习能有效的扩展音域,从而更好地掌握高音技巧。正确充分的发声练习是提高高音发声技巧的基础条件,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控制速度,慢慢来,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将速度逐渐加快且扩展音域,总之,良好的发声训练可以为高音训练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针对性的选曲

歌唱中如何选曲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效果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听到学生说“音太高了。感觉唱不上去。”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遇到此类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有难度的歌曲暂时性降调练习

有的歌曲音高难度较大,学生短期内唱起来确实有困难。但是这类曲子,有的通过学生稍加努力,外加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完全有可能胜任的。这时,我们便可在练习中适当的降调,但是要把握一个度,不能降的太离谱,破坏了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

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如果所练习的歌曲是为学生所喜爱的,相信会获得更加好的学习效果。有的歌曲在音高上稍有难度,学生本身对自己高音的把握不是很自信,但是如果学习的这首歌曲他们特别的喜欢,那么相信就算有一点难度,大家也是愿意克服困难,更愿意尝试去攻克高音上的技术问题。

(三)避免咬字难度大的高音乐句

高音音高相同的歌曲,往往学生感觉难度是不同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咬字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字发音方式不同,演唱起来感觉难度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唱长音时,要“站住”一个并不是很好咬字的音,对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所以要尽量避免此类问题。

三、歌唱的心理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就是人脑对于声乐教学中客观现实的反映。声乐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反映,比如听觉、知觉、意志、情绪等等。在幼师生的声乐课教学中,意志和性格反映出的心理问题相对较为集中。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的的支配来调解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每一个幼儿师范生都对自己的声乐学习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在短短的三年幼师学习生涯中,每个人付出的努力程度都是不同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特别是声乐技能的学习,更需要多动脑、多思考、多练习。意志力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声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喉咙痛、身体不适或者练声不当等都会对歌唱的水平和歌唱效果造成影响。有些同学很努力的学习歌唱,但是不得技巧,比如喉部不能很好的放松,歌唱吸气太过着急造成气息上浮等,这些可能会让本身好学的学生心生沮丧。学习声乐的过程是曲折的,这时就需要良好的意志力来调试。作为教师,可以对学生多进行肯定和表扬,并且给予正确的发声引导,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使之坚定的学习下去并一点点的获取成功。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具有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性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青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该树立正确乐观的观念,热爱集体、礼貌真诚待人。虽然说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可以朝着心理的既定目标去努力,更加完善自己。声乐的学习上更要努力钻研、深入探索。笔者有一个学生,本身嗓音条件和乐感都很好,自己也很喜欢唱歌,但是性格上比较内向自卑,音域稍高一点的歌曲便不敢尝试,总觉得自己唱不上去。这是制约她声乐学习的一大困难。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开导下,试着让她打开心结,努力主动调适心态,克服掉心理障碍,最终获得了不错的学习成果。另外,懒惰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乐观的态度才会摘取胜利的硕果。

四、跳音唱法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4篇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高师声乐教学中缺少民族音乐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打好基础,作为音乐教育必修基础课程声乐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能进行正确的歌唱,对于歌唱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中,专业化的倾向比较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一直遵循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基础,这种由西方的声音概念而生成的唯一的“科学”和“规范”的教学体系,致使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内容主要以美声唱法为主体,多选择歌剧咏叹调、西方艺术歌或我国现代创作歌曲,而民族民间声乐作为我国传统声乐却很少被关注,导致高师声乐教学中缺少民族音乐。虽然也有少数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教授民族唱法,但是主要局限于民歌演唱这一范畴,极少涉及民间说唱、戏曲等民族音乐。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师声乐教学教师只注重进行单一模式声乐教学,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及实际教学目标,这就影响了学生在民族民间声乐演唱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基础音乐教育中,缺失民族民间声乐演唱能力。

(二)理论建设薄弱,教学内容片面化

在教学上,高师声乐的教学体系长期效仿专业音乐学院,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声乐歌唱技能的训练,觉得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胜任音域更宽、难度更大的声乐曲,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选择歌剧咏叹调、西方经典声乐曲、或我国现代创作歌曲,很少关注民族民间歌唱内容,就算是选择了民族声乐歌唱内容,歌唱民族旋律时也也多采用美声唱法,如此的声乐教学内容,无法彰显,民族音乐蕴涵的特色、韵味,所以,也无法培养学生们民族民间歌唱兴趣。还有,高师声乐教学把重点放在了歌唱技能上面,对未来职业相关的儿童及青少年歌唱特点、儿童及青少年歌唱心理以及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甚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综合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师音乐教育过分关注声乐技能提高,就会忽略专业音乐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上,会影响学生中外声乐曲目的积累以及声乐作品审美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近些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声乐教学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一对一”方式,集体声乐教学“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这一点,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由于专业化的惯性,不少声乐教师在在声乐课堂上还是重点关注声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不少声乐教师仍按专业院校标准进行教学,按照男(高、中、低)、女(高、中、低)声分类,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单独纠正、个别指导,一对一的方法,所以,声乐集体课学生学不到东西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学生不被关注,上述个别指导以及过细的分类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高师声乐教学不是培养专业的声乐演唱艺术家,是培养中小学音乐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让学生胜任将来的职业,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声乐教学的民族化,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很少关注我国民族民间歌唱。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的必要性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打好基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师声乐教学要么教授通俗唱法,要么教授美声唱法,要么教授民族唱法,其结果是唱通俗的学生不会唱美声,唱美声的学生不能唱民族,随着声乐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声乐演唱方法已经不再对立。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经说:“只要你掌握了正确扎实的基本功,既有科学的歌唱机能调节能力,又能把握各种作品的不同演唱风格,是完全可以横跨民美两界的” 。从本质上说,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没有界限和区别。由于受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高师声乐教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声乐演唱技能上,这显然偏离了国民本土音乐诉求,因此,很难完成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尽可能引导学生浏览不同体裁民族民间声乐曲,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歌、戏曲、曲艺、创作歌曲、艺术歌曲等歌唱内容。以凸显民族音乐的主体性。另外,高师声乐教学还需要关注自弹自唱、教唱、范唱以及准确的语言表达等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教学生‘唱’的能力,同时还要教学生‘教’的本领”, 体现艺术性和师范性的结合。声乐教学不能墨守陈规,教学方法要灵活,要把握好民族化的音乐特色。声乐教学的民族化,不仅体现在民间音乐内容,还体现在与地方语言的紧密结合。要突出体现民族声乐韵味美感,这样,学生才能够略到民族声乐的文化蕴涵。

高师声乐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师声乐问题 实践

一、声乐教学模式单一

作为主要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突出的作用。高师院校应从阻碍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发展上,转变到强调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在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中注重教学技巧的培养,使实践能力能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具备这些能力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基础。

声乐课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主修课,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长期以来高是声乐教学基本上沿袭了音乐学院声乐教学“一对一”模式,如果学生遇到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科学,声乐技能高超的教师,对于提高声乐水平往往很快。但是,教师授课方法与进度的不尽相同,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单一的采取“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师范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高师声乐教学单一模仿专业音乐学院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已经暴露出极大的局限性。声乐的个别课主要针对学生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单一的采取一对一授课形式,对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已存在局限,高师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刻不容缓。同时,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师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歌唱的技能技巧培养,忽视了“师范性”,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将导致学生难以达到师范教育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在教学中实践机会少之又少,而且大多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这使得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相距甚远,最终使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1]。所以,在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能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创新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二、不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法在高师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高师院校几乎没有,基本上大多数院校是通过毕业前的讲座形式和学生实习前的笼统讲授,许多教师也没学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教授教学原则,与基础教育实际严重脱节,使学生学无所用。

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应尽可能的体现适合师范教学的特点,更多的针对师范类音乐学科的生源、师资情况和培养目标来进行现实的研究,教学方式也应该具有更鲜明的注重培养教师的特点。高师院校不能与音乐院校进行盲目的专业水平比较,而应该在技巧训练的基础上,注重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实际,让学生尽早了解如何进行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懂得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声乐教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要学会“唱”,更应该学会“教唱”,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声乐训练中的各种问题,并具有解决各种问题的教学能力。声乐教学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关系到整个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前景和全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

三、艺术和教学实践能力薄弱

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应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有严谨的教学过程,又要重视艺术实践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活动中获得宝贵的演出经验,各方面素质与技能技巧的全面发展,使理论与实践能有机的结合。课堂教学离不开艺术实践,学生不能从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将无法圆满地完成声乐教学任务。学生是通过艺术实践,使所学的声乐理论知识与歌唱技能技巧达到理性地统一,然后通过总结经验进一步进行理论的再修整和学习,通过歌唱实践来检验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是否正确,在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实践能力,从而总结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2]。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最世界的途径,通过丰富的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歌唱技能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艺术实践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更具有师范性的优势。

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声乐教学应包括丰富的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升华,课堂教学是艺术实践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声乐教学需要参与舞台艺术实践活动,只有在演唱实践中具备善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歌唱心理素质,才能进一步提高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力。声乐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实践和应用过程,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声乐理论的讲授和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进一步全面、透彻地理解理论,学会运用理论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即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又推动了声乐技能技巧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了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人才,主要是针对教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中的磨练,增强学生技能技巧的教学能力与艺术实践的组织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具有师范的教学优势。因此,大量的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控能力在艺术实践中能得到鲜明的体现。大胆的进行艺术实践,给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归到理论,从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和消化理论的过程,为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声乐教师除了运用声乐教学方法外,还要注重多元化音乐文化的传播,让学生多听、多唱、多看世界各国优秀的声乐作品,接受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和认识声乐艺术的客观规律也是如此。声乐教学和演唱如果不经过实践,是得不到教学方法和舞台经验的第一手资料的,通过声乐艺术实践,往往能在有限的舞台艺术实践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在声乐教学中,应通过丰富声乐艺术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排练与演出中,这样的声乐艺术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表现力,突出实践在声乐活动中的重要性已成为高师声乐教学的当务之急,给学生提供实践展示的平台,巩固并消化所学的专业知识,使高师声乐课教学更加贴近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四、教材的使用不切合实际

近年来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声乐教材的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普遍使用的声乐教材基本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起点过高,各级声乐作品难度跨度较大,初、中级作品匮乏,大大超过了师范教学的能力范围。教材的大多声乐曲集对曲目的注释不够充分,没有对综合音乐特点和演唱的难易程度分级,对于基础较浅的学生自学较难,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专业院校的教学教材硬搬到高师音乐教育中,对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优势性十分不利。现在中小学音乐教材已按新课程标准出台,高师声乐教材已明显不具有先见性,因此,对高师的声乐教材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