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044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学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实现教育学课程基本价值的有效教学方式。教育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共同发展的学科,所以在进行教育学教学时要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就是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的,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突出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

1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教育学主要是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教育素养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等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可以看出教育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教育人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对教育学功能的认知和利用,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完善和提高。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方面就是教育学课程的基本价值,也就是育人,就是通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明确教育学的教育目标。教育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哲学观基础的,它在理论方面的价值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和深入。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理论学科,而教育学的实践价值就是在师生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的实践价值是其理论价值的客观影响因素,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学科,是指导教师实践行为的重要理论工具。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互补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学本身的价值[1]。

2基于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哲学。我国始终坚持着以为基础,哲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人的本质是实践的活动,实践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应用,那么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时间也会冲淡他的所学,但是通过实践来巩固加强丰富理论知识,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理论知识真正的消化,为自己所用,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真才实学的教学目的。实践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快得到反馈,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氛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应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技能。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彻明白。当然,对于所学的知识应该及时的更新,不能一直停滞在某个阶段,理论知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社会活动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把实践停留在落后的理论中[2]。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应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不能让学生把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作为人生的全部,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当关注人的身心。不应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生活,应该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得不到丰富,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比如在学生中出现的叛逆和厌学的消极现象,这说明长期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健康而服务,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另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增加与学生在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同时,逐渐让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理性文化和规范行为,也就是说教育学不单单是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从传统的思维中摆脱出来,不能一直以过去的经验为主,应当寻求更好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主题的能力决定着教育实践的成效,彰显教育理论的价值。课程实施中,形式化与盲目性都是为我们所杜绝的,那样的教育是机械式的,有的老师与校长在自己的岗位累倒,老师与校长这样的奉献自己的人生,确实值得我们赞扬,但不应提倡[3]。

3结束语

在教育学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是并存的,在进行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实践教育,因为教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是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的过程。所以,根据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在进行教育学课程改革是要注意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安权.论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传统与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69.

[2]高洪.认知与行动:对教育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2,(21):3-7.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瑜伽:课程设计

瑜伽,作为一种生活哲学,最终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完美平衡的发展,增进人在体质、精神、道德和心灵方面的锻炼与修养。随着瑜伽的流行与推广,该项目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在各类健身俱乐部、瑜伽馆等广泛开设。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瑜伽专选课程,旨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熟练掌握瑜伽基本理论知识和动作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从事瑜伽教学、教练、健身指导、美体塑形指导等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瑜伽的姿势和呼吸法来制定可行的健身计划,在瑜伽运动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养,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瑜伽专修课程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瑜伽课程设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手工及搜索,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字库里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章,对瑜伽课程设计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和网络信息等方式,对该领域的专家、教师和瑜伽培训机构高级导师进行访谈,对瑜伽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2.结果与分析

2.1教学设计依据与思路

2.1.1教学设计依据。目前,国内已涌起一阵狂热的瑜伽潮,本专业开设瑜伽专修课程主要是顺应时代和市场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瑜伽课程是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健身指导和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瑜伽师的职业标准来设计教学内容。

2.1.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瑜伽项目的特点设计了教学模块。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健美操专选的学习,具备了很好的身体素质学习条件,学习动作不再占有大比重。因此,在本课堂的学习中技术项目和技能项目比例相近,在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重点学会教学指导技能与创编技能。

2.2瑜伽专修课程相关分析

2.2.1职业岗位分析。本课程职业岗位分布在健身俱乐部、专业瑜伽会所、舞蹈塑形工作室等场所,主要从事瑜伽教学、教练、健身指导、美体塑形指导等工作,因此要求瑜伽教练必须掌握瑜伽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与技术原理,具备瑜伽健身指导及瑜伽教学能力。

2.2.2学情分析。瑜伽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非常时尚的运动项目,通过动作的展现,给人们带来身体形态、耐力、力量、柔韧等方面的视觉享受与心理调节的功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此外,我院专修班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健美操、爵士舞、街舞、踏板、搏击、现代舞等项目的基本技能,对动作的伸展性、协调性、对美的表现力和音乐的理解能力都有了很好的基础。

2.2.3课程资源分析。在教材使用上,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姜桂萍编著的瑜伽教材,该教材遵循人体健康科学原理以及人体运动学习的规律,符合本课的教学要求。在备课过程中,还参考了省内权威瑜伽教练培训机构的教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入瑜伽网、瑜伽论坛等网站,使他们了解瑜伽项目的相关信息,搜索一些经典视频、新颖图片以及瑜伽练习的感悟来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2.3教学目标设计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目标,紧密连接职业岗位,提高学生能力。瑜伽专修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能掌握瑜伽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作的技术,培养学生的教学指导与创编能力,达到专业瑜伽教练的基本要求。

2.3.1知识目标。通过瑜伽专修课程学习,使学生必须掌握瑜伽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瑜伽的发展史、概念、流派与分类、特点等,掌握不同人群练习瑜伽的注意事项和误区,能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体式的健身原理,能掌握瑜伽课程的教学特点、基本手段、教学常规与课堂组织等,从而达到专业瑜伽师的理论水平。

2.3.2能力目标。学生能准确掌握并完成瑜伽的各个体式,能正确掌握瑜伽呼吸与动作配合的技巧,能从专业的角度引导体式的动作过程、要领和功效,掌握瑜伽的语言引导技巧,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瑜伽健身计划。

2.3.3素质目标。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发展身体柔韧性和整体协调性,培养学生克服疼痛、突破自我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及其能力,培养学生运动美的欣赏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4 课程内容设计

瑜伽专修课程的内容设计主要针对岗位能力,确定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知识、技术项目和技能项目三大模块。表1是本课程的内容设计。

2.4.1 理论知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修班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瑜伽教学、教练、健身指导、美体塑形指导等工作。因此在理论模块,主要设计了瑜伽的理论知识、瑜伽哲学思想、瑜伽脉轮介绍等,旨在全面掌握瑜伽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瑜伽文化的认识,能从哲学、解剖学、生理学的角度专业剖析体式背后的认知和解读,全面提高学生瑜伽理论水平。

2.4.2 技术项目。呼吸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也是瑜伽练习的关键。冥想是一种控制心识的活动,经过冥想透彻洗礼会让人更加平和与宁静,从而达到身心联接、统一。呼吸和冥想是我们进入练习之前的必要环节,是让学生调整身心进入课堂的重要准备,更是专业瑜伽教练引导水平的体现,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会贯穿到我们每一堂课程的练习当中。法的学习以动作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法。在各级法中,再将动作根据身体重心分为站立、坐与跪姿、卧姿和要求身体力量与平衡的倒置类与平衡类法,根据本课程的进展,依次进行教学。

2.4.3技能项目。技能项目中主要内容以现代派瑜伽各类分支的理论和现代派瑜伽法编排为理论支撑,以组合创编为实践,以角色扮演为主要组织形式,训练学生科学创编组合和教学指导技能的能力,主要是为学生顺利从事瑜伽行业做好准备。组合创编不仅只注重各瑜伽分支的课堂教学创编,还要能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如: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心肺功能等人体内在的锻炼,和对人体各关节、肌肉、韧带、协调等相应部位的提升等。在教学创编过程中,依据人体解剖学原则,符合人体生理学规律,运动强度逐渐加强,在课堂结束部分,编排动作时应考虑心率逐渐回到开始状态的动作强度。

2.5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围绕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根据相应的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为达到教学目的,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

2.5.1讲解与示范法。讲解是教学当中的第一个环节,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动作背后深意的认知和阅读。示范是学生在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运用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规律和固有的模仿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讲解与示范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直观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要领,形成理性认识。

2.5.2练习法。在实践教学中,首先会以身带动,带领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初步掌握动作技术。此外还会采用分组练习、一对一练习、分组练习等不同的练习法及根据不同人群存在的个体差异,针对性教学。通过这些方法,是为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组织、教学和纠错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2.5.3典型示范法。典型示范法是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选择最有效的手段,及时进行典型示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典型示范并及时纠错,使学生能正确感知体式对身体产生的刺激,掌握动作要领,为接下来的教学指导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

2.5.4播放语音引导录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专业瑜伽师的语音引导录音,一方面是创设上课情境,让学生快速做到调身、调息、和调心。另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专业导师的语言引导技巧、描述情境的意念等。

2.5.5观看视频与挂图。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视频欣赏,让同学们学习视频中瑜伽师的语言引导技巧、动作的优美与舒展,以及完成动作的过程中提示注意事项、动作要领和健身功效的恰当时机。此外,还通过挂图、展示图片,提高学生对运动美的认识与欣赏能力,及自己在进行体式练习中有标准的对比,提高动作的舒展度和优美度。

2.5.6角色扮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手段,创设模拟会员课堂的情景,让学生充当瑜伽师的角色进行教学指导,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体式的动作要领掌握情况和语言的引导技巧及纠错能力,从而达到专业瑜伽师的要求。

2.6考核方案设计

根据瑜伽师的职业标准,确定课程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主要侧重与三方面。第一,考核学生对瑜伽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该环节主要以卷面形式进行;第二,考核学生动作的基本技术,该环节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检验学生对瑜伽动作要领和呼吸与冥想以及瑜伽放松术的引导技巧的掌握情况;第三,考核创编组合与教学指导的能力,该环节主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定相应的能力项目,现场进行组合创编与教学指导,主要考核学生对瑜伽解剖学与生理学掌握情况和科学创编组合的能力,以及所创编动作背后深意的认知和解读。以上三个环节旨在全体检验学生对瑜伽专修课程的掌握情况,切实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瑜伽教练。

3.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院瑜伽专修课程开设背景的研究,对职业岗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案进行了完善的构思。总体设计主要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健身指导和管理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瑜伽师的职业标准来设计教学内容,最终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瑜伽教练,为使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蕙兰.瑜伽[M].人民出版社,2008

[2] 姜桂萍.瑜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历史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素质、专业基本知识素质和其它相关知识素质。

一、基本理论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有:基本原理,主要是的认识论与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学科原理,主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等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原因和结果,共性与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每和观点,给我们指明了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又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特殊作用,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专业基本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时间、重要人物等。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民族各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还应阅读一些基本的历史文献,如中国史应选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以丰富知识构成,使历史教学有广泛的内容。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历史知识。教师不论学历有多高、教龄多长,都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文物考古有了新发现,学术研究有了新成果,现实生活中提出新课题,必然会影响或推动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不应对此孰视无睹。对大纲、课本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它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每字每句奉为神明,是在尊重它的前提下驾驭它、运用它。

三、相关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应当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因为历史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涉及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说明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而不是孤立僵直地了解,才能达到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一些与历史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有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音、体、美等基础知识,另外,还应具备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知识。

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一般包括语言文学及中外文学知识、中外哲学知识、中外政治经济学知识、民族学知识、法学知识、伦理知识、社会学知识、宗教学知识及民俗学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在中学历史教材的每一课中几乎都涉及到一些。例如,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自古以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对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了解,才能更好的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发掘时代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相关的理工科专业基础知识,一是指地理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知识,含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是因为历史上一些民族的变迁,一些自然山川的变迁,一些市镇地名的变化,在历史教材中是经常遇到的。二是数学知识。古今中外历史中,都有大量有关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中国历史中的《九章算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等,世界史中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古阿拉伯人的代数学等。历史老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把它们讲好。三是物理学、化学、医药学、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讲好物理学家牛顿和他的运动三大定律、化学家门捷列夫和他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医药学家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建筑学家李春和他主持建造的赵州桥等问题。

历史老师还应有一定的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因为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各时代的文化和世界历史上很多国家各时代文化,而在文化中,音、体、美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多,只有掌握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对聂耳、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及一些名曲有所了解;才能对围棋、足球、摔跤等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运动的产生发展有所了解;才能对齐白石、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和其作品有所了解。只有教师对此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把它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转变理念;问题探究;发散性思维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担当的主要是教材内容的复述者,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是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复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其实对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领会,也难以灵活地应用,因此,在创新教学上,应当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转变为“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加大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堂提问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难度及提问的频率,过于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太过频繁的提问又易引起学生反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单一地提问概念或者哲学原理、

枯燥地背诵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厌烦,而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利用课文中“风吹动经幡,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后,由每组的代表分别对本组的观点进行简单的阐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背诵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一些趣味性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基本理论去分析时政热点、方针、政策,促使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指导学生将抽象、概括的理论与具体的材料结合起来,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如,以“金融危机”为案例组织材料,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汶川灾后重建取得的成就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进行阐述,揭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让学生就所举的案例,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利用不同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者们还应当积极地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学习,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为科学合理有效,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哲学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 硕士研究生 概况 对策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概况

1.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学科不断涌现,尤其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交合产生的新兴学科, 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了一股重组浪潮。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也经历了一个交合和重组的过程。199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版)中,新增了管理学门类,下设了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5个一级学科和14个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又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以及土地资源管理这5个二级学科。由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于1997年起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1.2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主要任务是探索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的关系,用管理理论分析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的资源配置,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管理的运行规律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的变化。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 年版) 一书阐述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其具体内容为: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

1.3培养存在的困境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设立以来就备受争议,无论是其成立的必要性还是合理性都引来各界的积极探讨。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数量也与日俱增,人们纷纷关注该学科的发展以及前景,总结了该学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与错位的培养目标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队伍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课程体系陈旧,影响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 第三,评价机制不科学,影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2)全国统一招考制度为生源质量埋下隐患。(3)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在对教育经济与管理褒贬不一的形势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策。黄海群、孙曙光(2009)提出,要明确目标定位,实行分流教育,建立以“应用型为主,学术型为辅”的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和重视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知识水平和增强工作能力并重。建立“协作式”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3“教育原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价值

3.1对教育原理内涵的认识

“教育原理”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内涵的理解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对其内涵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哲学”;第二种理解是将“教育原理”等同于“教育基本理论” 或“教育理论”;第三种理解认为“教育原理”是在理性层次上研究教育的主要关系。综合各学者的观点,本文采纳方展画教授对教育原理的见解。“原理” 一词在汉语中系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并且是可以作为其它规律之基础的规律”。因此, 教育原理应该是有关教育的一般性规律的知识体系, 对教育之一般性规律的揭示与认识成果, 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即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的推论性知识系统, 这类知识发挥着对教育实践的预测、导向乃至科学调控等功能。

3.2“教育原理”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来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三个方面:(1)政治理论课;(2)外语课;(3)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的设置面向专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基本技能等相关课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必修课一般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原理、教育法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教育统计学等。

教育原理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各学校有所不同。以广西大学教育学院为例,教育原理这门课程参考三本教材,分别是孙华的《高等教育学概论》、王保星的《西方教育十二讲》以及弗兰克・M・弗拉纳根著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以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既有基础理论性,又有应用指导性。通过教师授课、学生制作并讲解专题以及师生互动来共同完成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引路人, 也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在讲授原理知识时,教师会列举历史事实以及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纷纷热烈讨论;对于学生发表的看法,教师客观评述;另外,教师还会用简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思考, 以扩展知识面, 丰富思维, 增强自学能力。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三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原理精髓,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研究生应具备的学术思维,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

3.3“教育原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

根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正与这一目标相吻合。虽然教育经济与管理运用的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教育原理是一门原理性课程,包含系统、全面的关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快速全面地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并且,教育原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建立学术思维体系。因此,掌握教育原理可以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个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据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院(处)中,基本上是一直按照培养教育理论研究者走路。因此,“教育原理”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课程,但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发展中也必不可少。它的开设不仅为培养硕士研究生夯实基础,也为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埋下伏笔。

4总结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其中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各院校对其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但教育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习中还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关于教育的理论知识的普及,对学生的思维和逻辑也是一种培养。另外,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其培养目标和方式有待转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 方展画.关于“教育原理”的一种新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