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job training programs to adjust the demand for higher vocational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djustment to find a basis.
Key words: talent demand;professional reform;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52-02
1 专业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1],要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2]近年来,大家对于传统的基于传播知识的教学体系一直在试图改变,也做了大量的调研。目前高职教育体系正处于从传统的大专教育向现代高职教育转变的关键几年,更细致的调研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3]
2 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发现,根据初次就业岗位的不同,建筑行业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建筑企业的初级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所需具备的能力有所侧重,分别简述如下:
2.1 对施工员的能力要求
施工员首先要要能看懂图纸,看懂施工图是施工员必备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建筑识图的基本能力。其次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能合理控制工期、准确地调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使企业所获得利润最大化。此外还需了解一些诸如资料整编、简单工程图的绘制、常用工程软件的使用等。
2.2 对材料员的能力要求
材料员须具备建筑材料采购验收能力,建筑材料存储方案的制定,建筑材料的运输方案制定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管理等。
2.3 对测量员的能力要求
测量员需能够测绘地形图,能进行施工测量以及竣工测量,能按照监测方案进行安全监测,变形观测,能进行建筑施工放样等。
2.4 对监理员的能力要求
监理员要熟悉建设监理的政策、法规,熟悉所监理的工程项目的合同条款、规范、设计图纸,熟悉工程施工的承包单位所投入工程项目的人力、材料、主要,对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质量、造价、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督促。
2.5 对质量员的能力要求
质量员应能进行工程图识读,能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测,能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能够参与建立各级质量监督体系,具备进场材料的质量、规格、型号的z查能力,能够对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和验收。
2.6 对安全员的能力要求
安全员须熟悉国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政策法规,能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能进行日常的安全检查,撰写安全检查记录,能根据现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技术方案,能对安全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2.7 对资料员的能力要求
资料员须熟悉资料体系的编制,熟悉工程资料的审核和收集,能够对工程资料保管得当,熟悉工程资料的归档要求,能够按照目录编制合适的完整全面的审查资料,熟悉档案移交的手续等。
2.8 对预算员的基本要求
预算员须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具备建筑工程预决算的能力,准确计算工程量,能根据施工方案进行工程预算,能根据合同进行工程量的计算,熟练使用相关软件。
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供需有一定的规律性,总结如下:
3.1 施工员仍然是建筑企业需求人数最多
施工员是企业需求人数较多的岗位,也是毕业生喜欢的初次就业岗位。因为相对来讲,施工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且具有较多不可预见性,在企业中成长较快。
3.2 短期内安全员需求数量急剧增加
由于广西更加重视安全生产,要求安全员不得同时服务于两个项目,存在“锁证”问题,所以需求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很多毕业生传统地认为安全员没什么知识含量,学不到东西,不情愿从事安全员的工作,导致供需存在很大缺口,有的企业甚至在探讨在学校对口开办安全员订单班的可能性。
3.3 预算员需求较大
由于目前专业的工程造价的毕业生比较多,导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预算员的竞争上处于比较劣势。
3.4 测量员存在一定的短缺
主要是专业的测量员一般不想去比较小的建筑企业,更愿意去专业的测量公司或者市政企业。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课程设置,学校仪器等的限制不胜任测量员的工作,需要学校在测量员的培养上加大投入。
3.5 其他初次就业岗位需求暂无明显变化
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质量员岗位供需比较稳定,没有趋势性的变化。另外比如机械员、劳务员、标准员等需求数量较少,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没太大拉动作用。
但是要成为称职的项目经理,必须具备多工种的工作经验,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每个岗位的重要性。企业一般采用合理轮换岗位制度,以使每个人才得到综合锻炼,成长为复合型的高端技能人才。
4 结论
本文探讨了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为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调整找到依据。
参考文献:
[1]邰沛沛.高职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审视[J].中国农业教育,2011(01):23-24.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性;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校企共同制定发展规划
成立了由校企双方负责人、 主要业务骨干组成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研究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所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1.2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 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专业建设规划,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体现了为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服务的特征。
1.3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 校企共同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施工员等执业资格标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力求体现产学结合的内容。
1.4校企共享智力资源
本专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形成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常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专家或客座教授来本专业举办学术报告,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为企业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进行科技咨询,提供技术改造服务,从而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1.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本专业在学院内建立了建筑实训中心,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进行建筑施工工种技能训练和模拟施工现场实训。 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协议和学生实习基地, 做到实训进企业,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施设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6校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本专业邀请了相关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最后一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
2、加强产学合作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2.1产学合作教育,从制订教学计划开始
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相关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次研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调整修改教学计划, 使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2.2互补双赢是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新思路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是针对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工程专业的技术性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实践性操作与学习,帮助工程专业学生在建筑领域实现自我的工作能力,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际操作知识与能力,帮助自我快速的实现建筑领域的发展,提高自我的学习动力,帮助自身快速成长,成为本专业的社会实践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实践教学改革,产学合作教育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 职业能力培养是这种教育层次的主线,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以培养“强能力、高素质”学生为出发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动学生暑期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毕业实践,开辟产学合作办学新途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一直都强调与实际工程挂钩,强调以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 之外,我们还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聘任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毕业答辩评判工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毕业设计教学。 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系的这种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肯定。
2.4成效明显,产学合作教育结硕果
近年来,我系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 多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多次获得各级奖励。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多年保持高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达95%。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改革了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探索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合理设计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完善了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养校企合作的实际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全新的高校与企业结合的发展目的,加强了学校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转变了传统的发展策略,提升了校企结合办学的全新思路与建设理念,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变了发展观念与思路,在校企合作之中,完善了新型的工程建筑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现了正确的学习与生活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校园与企业的实际社会训练,不断加强自身素养与专业性技术能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工作的经验,熟悉全新的发展机遇,帮助学生与老师体会到社会的发展环境,了解发展的不足与缺陷。
而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就能引企入校或者在企业成立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就能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他们能更快的融入企业,由此一来学院就会为购买设备而节约很大一笔经费。企业一般拥有行业最先进的设备而学校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教师在授课之余可以利用这些先机的设备进行科研创作,把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
参考文献:
[1] 赵国君.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9.05
[2] 崔广兴.校企合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2:30-33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istance of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and the actual post dem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fundamentally, we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and testing". This teaching method will make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unify,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项目化;实践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project;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87-01
0 引言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若是采用传统的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实践是满足不了本专业的需求的。本文针对“教、学、做、考合一,项目驱动”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浅谈我们的一点经验和心得。
1 推行“教、学、做、考合一,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分析
1.1 我们从建筑工程技术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商丘、永城三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表1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1.2 以综合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以突出能力培养为特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
2 开展多样化教学
2.1 课程内容设置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遵循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采用项目化教学和工学结合的方式,紧密结合与省建总公司等多家生产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建设的资料与经验积累,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研发课程体系,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在紧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的前提下,选取最适合我国当前建筑企业生产施工一线操作岗位必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2.2 教学思路 ①以实际任务为导向,采用项目驱动法,实施“教、学、做、考合一”。在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设计时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建筑行业施工和管理一线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充分体现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设计思想。与企业配合,以一个或多个在建的项目为载体,对项目的内容进行分解,围绕项目实施课程教学内容;即以行动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把工作过程转化为行动领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②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出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施工现场、仿真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教学,让学生在看和干中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坚持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按照一般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理论教学强调采用实际案例分析、技能训练和现场岗位知识点的对接。③边教边学边做边考。开展边教边学边做边考,以任务为导向,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来,由被动到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学习中乐趣,而且还变成了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这些过程中感觉他自己是在逐步完成一个实际工程,哪怕是一个分部分项工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实际意义。
3 课程内容安排与组织
①实训模块安排:围绕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采用“职业训练与职业岗位技能鉴定相接轨”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本课程对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②校内教学资源的利用:例如识图与构造这门课,就可以利用我院的实训条件,选择多个典型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工程为载体,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图,并对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形成纪要,教师检查效果、解答、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图纸会审能力。③工学结合:邀请建设行业专家讲课或在建设领域取得相当成绩的校友回校做专题报告,介绍建筑业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并结合其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④综合考核: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最后教师评价的方式来代替以往的老师评价单一模式。
4 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做、考合一”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与探索,发现学生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有了质的提高,90%以上的学生能取得“双证书”。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普遍反映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真正做到了毕业即就业的要求。
5 结语
总之,教学做考是一件事,而不是四件事。我们要在教上做,在做上学,在学中考,对每门教材充分整合,列出项目,创设情景,根据自身的实训设施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摸索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化教学路子。
参考文献:
[1]邱小雅.素质教育“内化”意识略论[J].教育评论,2007(5).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能库 优化建构 行动领域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42-02
1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也是国家级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重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技能性很强的专业,早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之前,就有了建筑业“五大员”的岗位职业资格认证,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评定考核体系。但是现有的职业教育中,还未能“颠覆”理论为主的教学体系,技能培养的优势未能显现,整个教学停滞于“教师-粉笔-黑板―考卷”模式。
基于建筑工程专业关键岗位的技能库优化建构,将从根本上颠覆这一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体系。将以就业为导向,建设专业技能库,明确培养目标。将结合职业资格取证建立技能库,确保上岗从业的顺利开展。将重组教学方法,以仿真现场教学和任务实操教学为主,在技能实训中训练牢固的职业技能。将通过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库的教学实施,毕业生取得“双证书”,进一步缩小专业教学与岗位的距离,凸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开创“零距离”上岗的新局面。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构优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库框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建筑业高等职业教育关键环节――岗位职业技能培养。
2 专业教学与建筑业关键岗位的关系
从市场调研的结果来看,适于高职毕业生的建筑业关键岗位主要是土建资料员、质检员、造价员、施工员、制图员和放线员。当我们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料时,或者学生要考取这些证书之时,却要重新上培训班才能考取。导致这一结果根源是什么?
2.1 背离关系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碍于现有的教育体制或制定人本身不熟悉职业教育,在大纲编制、课时分配、方法选择、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限定,致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专业课的教学授课既不考虑实际岗位技能的需求,也不管对相关课程的支撑依赖。深入进去,学生的疑惑越深,偏离的轨道越远。在出现这种严重的背离关系,应及时制止。
2.2 平行关系
当某一种非常实用的专业技能已经被新型技术所替代时,教学中没有及时跟进更新,按照大纲或者几十年的经验,乐此不疲的讲授。在学生看来,既然是大量篇幅所授之识,当然勤学苦练,实用之时发现已被淘汰。好在有职业资格考试,这样的考试大纲与新技能、新工艺的联系相对紧密,参加取证考试的同学才能及时弥补遗漏。
2.3 交互关系
众所周知,现有的教学过程“背离关系”“平行关系”比比皆是,不但延误了学生的学习,降低了毕业生的质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很大的阻碍。为此,我们应重点研究专业教学与建筑业关键岗位的交互关系,搞好岗位人才需求市场调研,不光是专业主任要搞,每位专业教师、教学团队也要搞,做到“教学目标很明确、技能点很清晰,岗位对应很准、学生取证很容易”。
3 技能库优化建构的基本内涵和框架
打破原有以“课程为主体”教学模式,建立以“专业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进行技能库优化建构的前提,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这类人才是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艺),善于把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实施和管理的所谓“灰领”人才。这类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双证书”制,并将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
3.1 技能库训练直接与岗位需求挂钩,技能训练以行业标准为基准,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库以建筑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职业技能标准为目标,以上岗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技能库的形式,推行“双证书”制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凸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强化建筑工程专业技能训练的核心体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3.2 结合专业市场调研,分析现有技能库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完善和发展专业技能库内涵建设与技能实训
(1)完善和改进《测量能力》技能库,突出新型测量仪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技能,紧密结合“测量员”取证。
(2)完善和改进《施工技术能力》技能库,突出建筑施工技能项目法施工能力,以“土建工长、土建质检员、土建资料员”取证为突破。
(3)完善和改进《AUTOCAD绘图能力》技能库,突出AUTOCAD绘图能力在工程建设相关专业的应用,以此强化“制图员”取证工作,为学生就业做好技术储备。基层项目经理部中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能够看懂基本的建筑图,识读结构图,还需要会使用CAD准确的绘制出拆筋、配筋图。
(4)完善和改进《建筑工程招投标综合训练》技能库,突出国家最近招投标法律法规熟练应用能力,增加对FIDIC条款的认识,结合“土建预算员、造价员”的取证。
(5)挖掘和拓展建筑类专业实用的新型技能库,突出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能力。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新建建筑投资占建筑总投资的40%,旧房维修改造占60%[1],发达国家的建筑业现状暗示着北京等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建筑修缮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多。在我国建筑业,大量需求建筑水暖、建筑给排水等高技能人才[2],技能库拓展潜力巨大。
3.3 坚持以培养“一专多能”或“几专多能”的专才为原则,实现“多能交叉、分合有序”培养目标
将建筑工程、建筑装饰,城市建设等专业;或者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交叉起来,如建筑构造与建筑施工技术、城市规划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而对建筑工程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装饰及楼宇设备与智能化等多个专业实施特殊的“一专多能”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3.4 实现技能库构建与岗位职业技能、资格和素养优化配置,构建专业技能库实践框架
4 行动领域中构建专业技能库的流程
学生在行动(实践)中培养目标领域技能的过程,是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工程类职业教育很难突破的瓶颈,究其根因在于学生很难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即便参与工程产品的生产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考核评定很难确定。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专业技能库过程成为复杂和重要的环节。
企业的实际行动领域是非常复查的体系,只有充分了解行业信息,选择典型的企业,提炼关键行动环节和任务目标,通过专家座谈分析,不断反馈修改,才能分解出技能点,确定技能延续方向,拟定技能考核要点,满足职业技能要求。
实际操作时,首先要告知被选企业访谈目的,并具体提出与企业哪一级别人员访谈,随后进入企业访谈。首先与企业一线人员单独访谈,然后考察工作流程,思考流程中出现的主要技能环节;之后与相关技术负责人座谈,提出观察到的技能环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补充缺漏,经评价成型后,形成技能库;反馈到企业,征询意见(是否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教学试验实施,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参照企业对毕业生评价,再到企业调研、修改完善,在动态中建设专业技能库。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22
0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上述会议精神为我们科学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与研究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为土建施工现场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人才的传统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并且要求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系统化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调研,笔者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忽略了实践能力的系统化;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
2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
笔者通过深入剖析相关职业标准,明确该专业应承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重新整合各专业课程内容,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再通过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以及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通过对该方案的实施、验证并优化,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见图1)。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3.1 人才培养定位
本课题组对就业企业及往届毕业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研,并做如下分析(见表1,表2):
根据统计报表不难看出:可以将“施工员”岗位定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3.2 适用的职业标准选取
依据专业方向、学历层次、目标定位,笔者认为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以下称《职业标准》)应作为本专业对接的职业标准。该标准详细的规定了,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一系列施工一线基层岗位人员,应该遵守的岗位职责,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对相应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做了相应规定。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得出的结论,笔者选择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重要依据。
3.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本专业采取两年在校教育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以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依据,以“贯穿项目”作为每门课程共同的情境载体,以项目实施全过程作为参考系,进行培养方案构建,力争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形成相对完整而系统的方法体系;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施工现场管理岗位群为实习岗位,全面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考核,检验学习成果,实现零距离上岗。
3.4 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题梳理整合《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以“贯穿项目”为内容支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思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 施工员在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职责 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完成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素养 若干门项目化课程排序形成课程体系。
3.5 课程开发
本专业各阶段课程,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贯穿项目”为内容载体,进行情景设置,设定学情境,设置相关联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前后顺序,设计系统性实践任务,最后参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考试系统,制定符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方案,最终实现双证融合。
3.6 方案的形成
通过以上过程可初步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条件准备后,在2-3个学年进行实施,通过调整优化后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4 保障条件
实现本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拥有应用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教师下场实践培养,从施工企业引进,以及聘请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形式解决;“贯穿项目”工程资料包应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取得;校外实训基地,应尽量建立在大型房建企业,并能提供相应岗位及实习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