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与方法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与方法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与方法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否证法 企业战略 科学方法论

前言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理论,是现代哲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科学的本质和结构、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的方法论。19世纪中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后,成为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心内容之一。主要流派有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学派和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在一定科学观指引下,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意义上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获得、科学理论的建构和科学的检验等方面的基本问题。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证实法);50年代以后的批判理性主义方法论(否证法);60年代以后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它们分别以卡尔纳普、波普尔、库恩为代表。科学哲学方法论对企业的战略选择有着重大而又完全不同的影响,而企业在作出战略选择时,也总是不由自主地受科学哲学中的某种方法论指导。对于一个现代企业而言,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科学哲学方法论对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行指导,将会受益无穷。本文将对波普尔的否证法在企业战略选择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与论证。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理性、演绎的作用,而轻经验、归纳的作用;强调批判的态度,反对独断的态度。他从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的科学方法论出发,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可证伪性的科学方法论,认为现代科学的精神是批判的精神,不断旧理论,作出新发现的科学活动都是理性的活动。科学的发展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猜测(假说),不断遭到反驳(证伪)的过程。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知识的可证伪度越高,越有价值。根据证伪主义的观点,波普尔把科学看作是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认为科学知识增长一般经历如下四个程序:(1)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家开始思考;(2)针对问题,科学家提出各种尝试和猜测(假设与理论);(3)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相互批判,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在检验中纠正错误,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题。用图式表示:P1(问题1)――TT(尝试性理论)――EE(消除错误)――P2(问题2)。而新问题又要求新的猜测,接着又是新的反驳、检验,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科学的发展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猜测和反驳,这就是可证伪性的猜测-反驳的科学方法论,即否证法。将否证法运用于战略选择,会使企业充满活力,同时也面临着新问题。以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

1. 激发企业活力,使战略选择具有创新性

企业发展战略通常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如5年、10年,依据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考察、评价,从关系企业发展的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要经过的阶段以及实现上述要求而需配置的资源条件和采取的重大策略。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实力以及生产经营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势必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适合于各类企业的统一战略。因此,我们要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否证法将企业从证实法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企业的视野变得开阔,使战略选择具有创新性。由于否证法强调对已有的战略选择进行批判,企业将不再有意识地选择有利的经验来维护过去,而是尽力去寻找与企业现状相矛盾的实事来开创未来。这必将使企业对外部环境、对市场中的微小变动具有敏感性,利于企业捕捉到新的发展趋势、新市场,学到新的经营方式。并且,这种战略选择方法使企业中的职工处于不断接受挑战的境地,积极性得以调动,企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2. 使企业战略选择具有前瞻性

日本索尼公司在作战略选择时,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一般程序。50年代中期,当它决定进入美国消费者市场时,首先它提出了问题:“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是什么?”针对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假设。在对每一猜测进行分析批判后,他们发觉:当时的年轻人总是携带着很重的唱机和带蓄电池的电子管收音机去野餐或郊游,很不方便,肯定还存在着一种尚未满足的对轻便、价廉、性能良好的设备的需求。于是它制造了手提晶体管收音机,在美国市场站稳了脚跟。而晶体管的发明者贝尔研究所却只知沿着过去的路走,认为顾客只需要安装在一个地方的设备。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田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索尼创业50多年来,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哲学,那就是要找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存方式,为公众提供意想不到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着产品的个性化,并希望能给消费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这就是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这种使企业行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要靠P1(问题1)――TT(猜测)――EE(排除)――P2(问题2)的不断循环来得到。

3. 使企业勇于革新,轻装上阵

否证法贯穿着敢于批判的精神,敢于“否定”或“革命”的精神,可以使企业尤其是已获成功的企业保持警惕,不固守过去,勇于淘汰,勇于更新。被誉为“长寿公司”的杜邦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它敏锐地探索着19、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政治、技术和社会方面变化的主流,制订相应的策略及时应变。杜邦公司很早就在美国的炸药生产方面居领先地位,但在二次大战期间,它迅速转变业务,率先进入玻璃纸包装、塑料的开发生产,当研制出尼龙后,它又对业务构成进行了大胆调整。否证法运用于战略选择,会使企业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向前发展。

4. 易使企业陷入多样化经营的困境

否证法把企业带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企业看到广大的市场、众多的机会,同样也使企业面对多样化的诱惑。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好的选择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些选择往往不兼容,有时甚至不相关,但在利润的驱动下,企业时常会作出多样化的战略选择,且这种选择常具有短视的特征。90年代初期,当房地产热在中国升温后,许多企业为扩展业务范围,把自己的大量资金投入这一有利可图的领域,不久便在“降温”中纷纷套牢。多样化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挑战,因为它将使企业面对完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顾客、不同的营销方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技术、不同类型的职工,这无疑会分散企业的资源,削弱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使企业经营变得复杂,信息交流变得困难,增加管理的难度。因此,企业在作出多样化的战略选择时要十分慎重。但否证法的精神实质是要不断批判,不断创新,在对新事物的追求中,企业很容易偏离自己的现实状况,作出不当的选择。

5. 易使企业陷入分歧

否证法鼓励大家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大胆猜测与假设,但在对各种假设的分析与批判中如何使大家的观点趋于一致却绝非易事。如果这一环节处理不好,结果可能会比证实法的墨守陈规还要糟。每个人在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作出假设时,都认为某些结果是重要的,而其他一些结果则无足轻重,如果没有一条基本思路来指导他们作猜测,如果没有公正合理的标准对各种猜测进行评判,大家很可能对最终选择不服,并各行其是,使企业陷入分歧。

结语

否证法作为科学方法论之一,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如逻辑实证主义把“证实”绝对化是错误的,把“证伪”绝对化同样也是错误的。将否证法运用于企业战略选择,在鼓励分散性思维后,企业常常会面对众多选择。问题的关键就变为“如何进行取舍,即取舍的标准是什么?”正如上文第4、5点所述,按照否证法进行选择, 很容易使企业偏离轨道,产生混乱。因此,在进行企业战略选择时,我们要把证实与否证的方法结合,使二者对立统一起来,甚至还要借助于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否证法在企业战略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琪延.世界名牌公司扩展史.台湾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3]王晖.方法论新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哲学与方法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元语言;元翻译;理论哲学;语言描述

元语言(Metalanguage)指我们在谈论一种语言时所使用的语言。与之相对应的是对象语言,即谈论一件事物时作为对象表现所使用的语言。语言研究就是将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而研究者使用的语言就是元语言。二者是一对相对概念:当被用于谈论对象时就是对象语言;当被用来讨论一种语言时就是元语言。因此,所谓“元语言”,就是一种言说语言的语言,即针对文本或者言语行为而进行思维、言说、写作与的语言。

一、语言分层理论与翻译意识

塔尔斯基和卡尔纳普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提出来将语言分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两个层次。起初,卡尔纳普将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视为建立人工语言的逻辑语形学之前提。对象语言是指进行描述的语言,而元语言则指用以描述对象语言的语言。比如说,当我们说“蓝色的苍穹”,我们用的是对象语言,因为我们用语言来谈论非语言实体――天空。而当我们说“苍穹是蓝色的”时,这个命题就包含了四个词,我们用的就是元语言,因为这句话论及的不是“苍穹”这个非语言对象,而是谈论描述这个对象的语言本身,而“命题能够发挥其在哲学总体中所需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功能”。[1] 我们随后卡尔纳普将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用于语义学研究,并认为语义系统的规则赋予了对象语言中语句以成真条件,进而决定了这些语句的实存意义。我们对世界事物的范畴决定了彼此的实存意义,而“我们的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理性地认知这些事物”。[2] 换言之,语言的认知规范与语义系统规则所涉及的是对象语言,只是它们本身是以元语言来进行表述。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语言意义的存在价值―以意义真值为基础,而意义的真值基础,也是以人本主义意识为本真的。

内涵符号学把“元语言”与“内涵概念”紧密地联接在了一起。它从内在属性上揭示了元语言对对象语言发生作用的过程与本质,并扩大了元语言的研究范围,打开了一个宏观的视野,纳入了人文科学与社会文化因素,同时注重生物与物体等涉及人体语言等自然科学的语言学研究。从人本存在的角度来看,人类语言历史的存在就是一个元语言的历时发展过程,是一个对象语言变成元语言、再由元语言变成对象语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完整意义上的符号学分析除了涉及被研究系统及经常承担该系统的外延语言之外,还调动着内涵系统及应用于该系统分析的元语言。因此在遭遇翻译时,我们不应只执迷于对现存文本作为对象语言的研究,而更应注重其历史文化性,对其进行历时的元语言生成意义与变异发展的研究。

二、语言分层理论对于翻译哲学之意义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由于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常常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述,因此人们通常情况下意识不到区分了层次的语言,而混用了两种语言,从而导致了“语义悖论”的产生。

从这意义上来说,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极有可能为最终消解“语义悖论”找到一条希望的途径,因为语言分层理论在区别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之后为针对事物自身的研究提供了语言表述基础,为跨语义意识转换提供意识哲学上的基础。同时也从语言意识层面回答了当代哲学反复提到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有条件的属性陈述成为可能?” [3]

元语言的特征是自称性(self-referentiality)和反身自称性(self-reflexivity),也就是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是语言符号本身。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sign)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心理行实体,它把概念和音形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了“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的联合体,使得符号因此自行产生意义,才能代表它在“任意性”关系上的约定俗成所与对应的具体物体和对象(referent)。

翻译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存在必然是以真值为存在基础的。当然真值的存在并不是以局部虚值为逻辑依据,而是以系统的合法性与对应性为特征的。“翻”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而“译”则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其中需要语言的稳定性作支撑,对跨文化语言进行元语言表述,同时又需要以变异性为波动幅度,以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进行人本差异的心理适应,进而促成从而使得语言的“内在特定意义在自我的可译性中进行彰显”。[4]

三、元语言的属性与功能

语言为人类所独有,它也有了人本主义的多重特性。人类能够用语言来谈论与谈论语言,这也是语言的设计特征,也是元翻译的初始特征与可能实现性基础。语言的“任意性”、“音义双重性”、“创造性”、“移位性”等特征赋予“元语言”两种功能:把语言作为对象语言的概念”(language-as-object-conception)的功能与“把语言作为第二级反映/思考”(as second-order reflection of language)的手段”。基于语义数据库的语词翻译并未以元语言的本体性特征为根本出发点界定元语言,因此,翻译的起始源头―元翻译并非主体阙如的绝对准确性翻译,而是考虑文化、社会与人本体因素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也是人类精神回归本我的主体意识的自然彰显。

【参考文献】

[1]Scott Soames: What Is Meaning?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P7.

[2]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Basic Books:1999,p21.

哲学与方法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中学;图书馆读者教育;方法

书籍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集中向人们提供书籍借阅的场所,对于人们自身素养的提升着重要的作用。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图书馆不但汇聚了相关的专业书籍,丰富的文化书籍对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职业中学的图书馆利用率并不高,所以研究职业中学的图书馆读者教育方法便成了很多职业学校关注的重点。

1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中学图书馆藏书丰富,但是因为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职业中学的教师很少会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图书馆,而新兴的培养学生文献资源利用意识的图书馆读者教育方式,在职业中学的课堂之中就更为少见了。要在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在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的重要性。

1.1教学改革

新课改大纲对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的同时,对于职业中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职业中学的教学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进行课程改革的难度更大。要顺利的开展职业中学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做的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的能力。职业中学的教师要逐渐的改变自己以往以教材为主,配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职业中学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1.2学生知识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尤其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职业中学教授的只是当时或者是落后的技术知识,而更新的技术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只用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要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而最好的引导方式,就是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文献信息,指导学生熟悉掌握文献信息,并且学会利用文献信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保证学生的技术更新能够跟得上知识进步的速度。

1.3图书馆建设

职业中学因为教学侧重点和普通高中不同,所以其图书馆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及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只有在图书馆的实际使用过程之中才能够被发现,并且及时的得到修正。职业中学开阵图书馆读者教育,可以提高图书馆的馆藏使用以及基础设施使用频率,在图书馆建设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才会渐渐的暴露出来。只有逐步完善的图书馆建设,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

2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的问题及方法

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其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要完善职业学校的图书馆读者教育,不但要及时的发现在读者教育之中存在的不足,还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发展职业中学图书馆读者教育。

2.1馆前教育

职业中学学生入校之后,对于新的学习环境十分的陌生,再加上他们本就比较薄弱的文化课基础,使得职业中学的学生对于图书馆普遍不感兴趣。此外,刚刚入校的学生对于图书馆的使用流程并不了解,对于图书馆所能够提供的书籍类型也并不清楚,这都将影响学生使用图书馆,从而影响要在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开展图书馆读者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于学校的图书馆有所了解。例如,在新生入校的时候,开展图书馆入馆前教育,让学生对于图书馆所能提供的图书,所有图书的分类,借阅流程以及文献阅读、使用方法等有所初步的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使得学生在了解了图书馆的适用流程以及文献借阅、使用方法的之后,有兴趣能够自主的去图书馆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提出和学生专业有关的问题,并且留作课后习题,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进行完成。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兴趣,还能够吸引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为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做好前期准备。最后,在对于学生进行馆前教育之前,要对于所用到的信息和多媒体精心准备,使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在入馆前的教育中能够接受到必要的信息。

2.2课程开设与图书馆建设

现阶段,职业中学的课堂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以教师为课堂主导,以教材内容为主要的授课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大的打击,对于图书馆读者教育的开展,也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此外,职业中学将建设重点放在了职业技能培训所需的设施以及场地之上,对于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并不注重,这就导致了职业中学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更新速度延缓,馆藏图书较为落后等问题的出现,这也严重制约了职业中学图书馆读者教育的发展。

虽然在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进行职业中学教学改革,但是一如既往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职业中学图书馆读者教育的开展。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改变以自己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并以此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职业中学应该开设相关的图书馆文献阅读和使用课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了解文献的阅览和使用,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献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3.结语

职业中学开展图书馆读者教育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提高技术性人才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想要完善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职业中学教师不断的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炎辉.职业中学图书馆读者教育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3):7-8

哲学与方法论范文第4篇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作为一门个别学科,既有与其他科学知识体系相同之点,又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就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来说,“一般都由经验要素、理论要素和结构要素构成”[②],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知识体系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作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经验要素,主要是文学工作者通过审美体验而得到的关于一切文学现象的经验材料,它构成本学科的基石。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要素则产生于对经验材料的抽象,它表现为本学科的特定概念和范畴,构成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结构要素则是作为方法论的原则从文艺学知识整体性中升华出来的,用以揭示文艺学的内容、属性和规律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知识体系的结构要素就是方法论。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结构要素与理论要素和经验要素不同,它不是明显存在,而是蕴含在其他要素之中。从形式上看,它不是形,不实在,似乎无法抽象出来,构成独立的研究对象。其实在考察了文艺学研究的历史之后,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文艺学流派林立,学说繁杂,分支众多。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根源之一,就在于各流派方法论的不同。柏拉图以“直观的甚至神秘的哲学思辨方法”开创了哲学美学(其中也包括文艺学)。亚里士多德以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演绎法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影响了西欧文坛两千多年。19世纪泰纳以社会学方法建立了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19世纪末叶德国美学家费希纳运用心理学实验方法创立了实验美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西方出现的精神分析、语义分析美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无不与它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逻辑起点有关。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方法论的确立,往往意味着一个新的学派的崛起”。[③]

为什么方法论能够成为流派的标志?这是因为结构要素是一定文艺学流派的叙述原则,是文艺学内容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联系的方式。当代科学表明,系统是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的集合,确定一个系统的质由要素和要素连接的方式——结构所决定。因此结构要素就能确定流派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体系的结构要素虽不具形,只要有客观性,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就能够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将它抽象出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与文艺学的其他门类,如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并列。因此,文艺学的结构要素——方法完全能够成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二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内容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内容包括本学科的指导思想,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学科根据,各层次研究方法的特征、功能、价值以及它们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三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世界观,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提供原则、出发点和理论基础,集中表现在本体论问题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指出:“美学观念上的不同,只是整个思想方法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结果。”[④]哲学基础决定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又制约和影响研究方法。历史上各文艺学流派所采用的方法,无不与其奉行的哲学有关。泰纳的社会历史方法出自实证主义;风靡一时的接受美学,其思想渊源是现代阐释学,其理论动力导源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8和19世纪发展起来的历史归纳法,与旧唯物主义机械论有关;现象描述法是18世纪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物;精神分析法导源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直接与非理性哲学相联系,如此等等,都说明了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的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探寻方法的时候,切记一切研究方法手段、认识工具都是从“研究文学本体的成功经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那种拘泥于封闭的先验框架里作抽象思辨而产生的方法”,是没有活力的。

我们说哲学的世界观指导和制约研究方法,并不等于代替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文艺学这门科学的方法论同一般的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不同的地方,不仅在于它把初始的哲学原则具体化了,而且[⑤]在于它包括了特殊的方法”。[⑥]文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个别学科,有适应自己对象特点的个别学科的研究方法,还有从其他学科移植过来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所代替不了的。

四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分类

文艺学方法论是“诸种研究方法的手段的学说化的理论”,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面对如此众多的研究方法,如何确定它们的层次地位,这涉及到分类标准问题。到目前为止,分类标准不一,有的则从历史角度,有的从功能价值角度,有的从适应的普遍性范围及程度的角度。从功能价值与适应范围及程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4个层次:

(一)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处于方法论系统的最高层次,它适应一切科学,“表现为一种思维定势和原则,对文艺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有规定作用”。[⑦]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指出:“美学观念上的不同,只是整个思想方法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结果。”[⑧]哲学基础决定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又制约和影响研究方法。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方法都与其奉行的哲学有关。比如泰纳的社会历史方法之于实证主义哲学;接受美学之于现代阐释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历史归纳之于机械唯物主义;现象描述法之于18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精神分析方法之于非理性哲学等等,都被某种哲学所设定,都与其相应的哲学遥相呼应。但是方法论有其相对独立性,并不与哲学等同划一。哲学对方法论的作用只表现为一种指导和制约的作用,绝不能取而代之,它必须通过个别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具体化,才能够与各研究方法同文共轨、同条共贯、行之有效。钱学森同志曾对哲学、一般方法、各门学科的具体方法之间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哲学要指导各门学科,但这种指导既不是取而代之,又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是通过一般研究方法这个中介起作用。比如哲学通过自然辩证法去指导、联系自然科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联系社会科学;通过数学哲学指导联系数学科学;通过系统论方法去指导联系系统科学;通过认识论去指导联系思维科学;通过人天观去指导联系人体科学;通过军事哲学去指导联系军事科学;通过美学去指导联系文艺理论;通过社会论去指导和联系行为科学。一般研究方法“可以使低层次的具体科学方法论得到拓展、深化和提高,进一步密切相互之间更广阔、更多方面的联系,又有可能使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论充实、丰富和发展”[⑨]。同时保证了哲学方法论指导作用的正确实施。

总之,各种研究方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原则的指导与制约,又不能为它所代替。正确的哲学原则确保各种方法的先进性、合理性,先进的科学方法又可以深化、丰富一定的哲学。我们切不可将哲学方法与其他方法对立起来。其实,任何“对立”的做法在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二)一般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是能为多种学科所采用,处于中介环节的研究方法。它处于方法论系统的第二层次,主要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逻辑思维方法。

(三)特殊研究方法

特殊研究方法亦称具体方法。它是某一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或者是某一学科从某种角度的研究方法。特殊方法取决于该门学科对象的特殊性,表现为“对文学的切入视角,一般都成为特定的文学流派”[⑩]。特殊研究方法包括:运用于美学的美学方法;由文学心理学派生的文艺心理学方法;由文学信息属性衍生出来的符号学方法、语义学方法;由文艺价值分化出来的艺术价值方法;由读者所决定的接受美学方法等等。

(四)具体的研究手段

具体的研究手段严格说不属于方法,而是组织加工材料的科学方式、技术措施,是属于方法论的工艺部分,或者是科学本身的研究手段。具体的研究手段能为不同方法论的流派共同运用。比如定量和定性、观察和实验、调查、统计、模式化、比较法等等。

上述划分是就整个方法论的结构体系而言。文艺学的方法论体系的划分在参照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又有其独特性。

文艺学研究方法与文艺研究的对象有紧密的关系,特定的研究对象要求特定的研究方法。从文艺学研究的历史看,流派林立、方法纷呈,似乎无迹可迹,但用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的“作品、艺术家、宇宙、读者”四要素论来衡量,发现各种方法的产生都与研究对象的转移有关。而对象的转移,无论是按照下列哪种模式,如艾布拉姆斯的模式,刘若愚的模式,或叶维廉的图式(图缺),都无法超出“作品、作家、读者和宇宙”四个重心。所以以作家为重心的研究,就诞生诸如传记研究方法、各种文艺心理学方法(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荣格的原型研究方法等);以作品为本体的研究,就产生了诸如符号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新批评方法、结构主义方法、叙述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等等;以读者为研究重心相应出现了文艺现象学方法、文艺阐释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等等;以宇宙和社会为中心的研究形成了社会历史方法、社会学方法、新历史主义方法、解构主义文化美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等。

文艺研究方法本身多姿多彩、丰富多样,像天上的星河灿烂,但又都遵循宇宙原动力,星罗棋布,各在其位,各行其职。文艺学研究方法随文学艺术大系统中子系统的不断被发现、被认识,必将呈现出一幅立体多样、变化无穷的动态发展景观。

[①]陈晋:《文艺学方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辨析》,《语文导报》,1985

[②]李武:《社会学的方法论与社会学的发展》,《新华文摘》,1985年第3期

[③]陆海林:《方法论放谈》,《文艺理论研究》第7卷,第4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④][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第167页,三联书店,1958

[⑤][苏]布什明:《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⑥][苏]布什明:《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⑦]陈晋:《文艺学方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辨析》,《语文导报》,1985

[⑧]《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第167页,三联书店,1958

哲学与方法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大学生就业;唯物论;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01-02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2009年将有6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哲学理论的研究生,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并且将其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研究,值得我们探讨。

一、什么是方法论

要认清什么是方法论,什么是哲学方法论,首先就要明晰和理解哲学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和差别性。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简单来说,它是研究哲学方法的应用问题的理论。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根本的方法。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通过方法论来探求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这种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原则性的,是可操控的、有趋向性的理念。

1.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是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个东西。这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时代,来满足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是本体和功能的特殊的统一体。亦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关系,是功能和本体的关系。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还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上。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方法论是机械还原论的方法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所形成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把事物从总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要求人们从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去看待事物。简言之,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性质,哲学方法论的变化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变化。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还体现在哲学世界观向哲学方法论的转化上。哲学世界观同哲学方法论的转化,这不仅是哲学世界观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这是哲学世界观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式。哲学世界观只有转化为哲学方法、哲学体系才能实现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发挥指导人们行动的重要功能。哲学世界观要转化为哲学方法,这是从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上来说明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的一致性。

2.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首先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差别性上。哲学世界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者说任务,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哲学世界观体系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联系的认识所达到的标志。哲学方法论也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哲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面对客观世界应该怎么办、怎样行动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利用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问题。

二、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各种哲学关于自身方法的专门学说的统称。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作为主体理性所把握到的关于存在的存在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知识,在一定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中,必然潜存着体现着它特有的哲学的思维角度和意识取向。真正的哲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和体现,是人们借以进一步认识未知事物的最高依据和支撑点。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原子、气、人是万物尺度、万物皆流、本体和变体、质料和形式、潜能和实现等范畴和观点;近代哲学的感觉经验、反省经验、实体、第一性质、自我设定非我、历年的实践活动等范畴和观点,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结构、内容和形式等范畴和观点,以及各种哲学自己特有的范畴、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同样都具有它们自己特有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研究哲学世界观如何发挥其方法论功能的一般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发挥哲学世界观的方法功能的内在规律性。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这是说哲学世界观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和功能,它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在这里,大致从唯物论、辩证法及价值观几个方面在接下来一个部分里结合具体当前就业形势来进行分析。

三、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可以用“压力空前,危中有机”这几个字来概括。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与年俱增,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同时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从社会大环境上来看,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国际市场竞争所产生的下岗失业人员,是冲击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使得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其次,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非发达地区吸收能力相对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

1.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论最根本的一条原理,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23%的毛入学率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7%)的1/3,但为什么每年却有100多万大学生就不了业?是人才的“现实”需求赶不上经济学家们阐述的“理论”需求,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抑或是高校没有培养出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其实我们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不难发现:首先,中国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要依靠粗加工,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对路,因而吸纳大学生极为有限;其次,近年大学生竞相应聘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并非就业难的主因。以上两点的排除,意味着唯一的可能就是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2.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还有一条重要原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一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自身造福。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我们自身本着消极等待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或者仍然自视为“天之骄子”,过高估计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那么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能是被早早的淘汰出局。所以,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我们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3.事物是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

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对于这些人的就业选择,我们是否就该大惊小怪,嗤之以鼻呢?其实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参考文献:

[1]倪志安,辜堪生,谭辉旭.哲学方法论[M].南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幼樵,吴永瑜.哲学方法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李柯勇,吕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EB/OL].新华网,2009.

[5]汪昊,梁功平.这样找工作:名牌高校毕业生求职心路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