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美术的教育

儿童美术的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美术的教育

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第1篇

2009年初,有幸参观了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那是一家以美学教育为灵魂的儿童美术馆,短短一天的徜徉使我对儿童美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亮点1:尊重作品的原创性

从苏荷儿童美术馆陈列的几百幅作品中,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作品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每幅都有大师级的风范,画面夸张,线条流畅、自然,极具表现力,丝毫没有成人指导的印痕。

原来,这里的老师极其重视孩子的原创作品,他们教孩子画画不出示范例,更不会随意在孩子的作品上作任何修改。其体现的是对孩子作品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孩子作品的认可。

亮点2:处处都有巧心思

在美术馆里,你能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各种美的场景,不是通过机械传授的方式,而是将“玩美术”的理念很好地进行了传承和创新。

老师们利用废旧的CD片和CD盒,在上面涂上薄薄的颜料,一个小男孩拿着红色的CD片放在黄色的CD盒里,原本黄色的CD盒立即变成了橙色,孩子发现了颜色的变化,反复地试验,开心极了。

通过装CD的游戏,孩子认识红、黄、蓝三原色,以及其它颜色的属性和混色的效果。在游戏中,孩子感受到了冷暖色调的不同,懂得了同一颜色的深浅变化和明暗对比,绝对是“玩美”体验。

亮点3:多样化的体验方式

同样画静物,美术馆的老师会很用心地布置情境:

有不同的教具让孩子用手去摸,感受物体的纹理,感受不同块面的变化。

鼓励孩子观察整体和细部,甚至让孩子多挪动脚步,以不同的角度:仰角、侧角、俯角来观察和作画。

事先,老师从不同角度取景(往前看、往后看、往左看、往右看、往上看、往下看等),将静物的照片先拍摄下来。然后,让孩子按照喜欢的角度安排画稿。

美术课上,孩子学到了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还学会了自己动手做、用手摸、用鼻子闻等多样化的体验方式。要培养孩子整体的艺术观,只在教室里练习绘画技巧是不够的。带孩子走进生活是最自然的教育手法,将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受益……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非凡的心眼手的配合,就是这样练成的。

亮点4:小手玩创作,体验团队协作

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第2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人终身发展的起点,美术教育――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音乐、舞蹈、美术、队列操练及口语表述等基本技巧和能力,是决定教育活动开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尤其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对美的感知。有关美术能促进人发展的研究,一直是众多专家所关注和研究的。而作为人的发展之启蒙阶段的幼儿美术教育更是备受关注。从美术活动能全面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基本假定出发,心理学家们运用各种实验结果、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美术活动的促进作用。我们尝试对学前美术教育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进而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质。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

1.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美术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美术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的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1.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学习美术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在20世纪早期,英国美术教师史密斯他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德国的美术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师示范,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在明治初期,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上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指出在美术课中应让儿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更不应干涉,他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到优美的环境中去,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不给予任何指导。在开始画画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他们的创作。加登纳也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开展。通过欣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应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美术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2]王洋,赵英辉.从彼此颉顽抗衡到相互借鉴发展――对工具论与本质论的评价及二者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网络财富,2010-11-23.

[3]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4]苏慧红.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如何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探索,2006-12-30.

[5]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儿童美术素养、提高儿童审美意识、激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表达评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谐的开展人际交流活动,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实验活动,使他们首先产生愉悦感,并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顺应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完成儿童对外界认知作出表达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造成儿童学画思维的死板化、程式化、单一化,影响到儿童天性的释放。因此,必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创新。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有效地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化

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仅局限于纸面作画,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并示范—儿童临摹—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重模仿,轻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和临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感受、认识世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比照范画,甚至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取得好的画面效果,运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会”他们画画。教师的仔细讲解、具体演示、忙碌穿行、强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描绘、创作的机会,使他们朝着学校设定的方向发展,导致美术活动的自主性、人文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片面化

儿童美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和重视绘画技能的培训。检验美术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能不能完成一幅画,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活动知识、技巧和能力,培养儿童基本的自我表现能力,使其产生最初的审美情趣,是儿童美术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却非最终目标,儿童美术教育应通过借助美术活动这一形式载体,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控制、个性发育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知识、技巧和能力只是达成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之一,美术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儿童用自我创作的形式来展现内心感受,产生快乐,陶冶情操。所以只有把美术作为儿童表现自己观察客观世界角度的工具,才能够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的成人化

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开拓孩子的视觉方式,形成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或家长不是立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去思考,往往以成人的视觉和经验对儿童美术作品给予评价,脱离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去认定儿童作品的好与坏。而这种判断往往被誉为权威、专业的判断,以与客观事物“像不像”作为标准,打击儿童的创作的兴趣,遏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作品陷入“被观看”“被审美”的尴尬境地,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平衡。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过:“不要把自己的意象加在儿童的身上,除了儿童自己的表现方法外,其它均为他所不了解的,我们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识的任何方向去影响和刺激他的想象力,儿童有其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应依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通过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手段完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作品中本能的情绪和感觉的诉说。

(四)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

受国外儿童中心论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界也存在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这一倾向,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创意独一无二的潜力,每位幼儿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展露其天才。每个人的目标在于充分表达自己,从创作中实现完整的自我”。这一主张在儿童其他表达手段尚未发育健全的低幼阶段有一定的适用性。在这一年龄阶段,绘画是其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进而忽视甚至无视美术知识、技巧合能力的教授,与儿童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则是不可取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思考

(一)以儿童为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两种观点之争。前者强调教育中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通过儿童的自然表现和创作,促进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后者则强调美术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主张以严格的教学活动,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单纯的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已不能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美术素养的育培以充分关注。美术素养是指完成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想象的意识和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儿童视觉经验的积累,提升其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创造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理解和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引领儿童在广阔的文化视域中形成对美术的特征的基本认识,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欣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中的美术作品,领略美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儿童用开放、宽容、尊重的心态去接纳、欣赏文化的多元性,并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

(二)引导并不主导,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儿童的一同参与,随着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经验倾向的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学科倾向的教育观。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更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和技巧的要求已经退居其次,儿童的审美经验已经成为构建儿童美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与技巧的教授为主要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以儿童兴趣培养为起点,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的引导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参与度的把握很重要,不能干预主导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职责在于点拨和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孩子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大小应体现儿童自身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教师有一套成熟的美术技法和审美取向,但其作为成人的认知与审美,与儿童世界的认知与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因其稚嫩而轻易加以否定,并随意加以修改甚至另起炉灶。儿童的画作是极富创作性的,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不应简单的用好不好或像不像来判断,更不能因此而对其批评,打击他们的创作兴趣热情。而是应以平等的身份、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共同创作,肯定他们富有个性的构思和表现,欣赏作品中的美感,支持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做到适可而止,不限制儿童内心直觉感受的表现,引导儿童画面效果不断提升。

(三)灵活与多元,激发儿童创作热情

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受美术学科发展的影响,随着美术学科范围的拓展,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内涵早已得到很大的拓展,不同的媒介材料扩充到儿童教育内容中,当延展的内容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就需要美术教育者去选择和组织,以顺利完成其课程化的过程。儿童美术是儿童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映射的是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完全是按眼睛看到的事物颜色、形状、结构去表现,而是根据内心世界对把握和理解进行表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早的教授专业化技法。很多老师为了凸显自身的专业性,过早地去教授孩子专业技法,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容易使之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鉴于此,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量抛开成人化、专业化的美术用语,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避免简化、模式化图像,多给学生展示实物照片或者动作视频,让学生在了解其特点后再去表现。同时降低临摹物品和画作的使用频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教学素材、作品表现形式,激发儿童热爱美术、热爱创作的热情。

(四)多方联动,形成师资培养合力

儿童美术教育早已不单纯是艺术活动本身,其更加注重艺术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交融,也不再只单纯追求儿童绘画技能的提高,愈发重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表达,这对儿童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立足该学科教研活动,注重实践体验,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多元互动平台,采取个性化、精准化、内涵式的师资培训措施。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美术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等专业师资力量,与儿童美术教师形成科研合力,实现各学科间的联动,形成理论、实践间的互动;其次,要立足实际、重视学科教研活动,避免不接地气的盲目科研,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困难,立项研究,在项目中实现儿童美术教师的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再次,根据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成果,设立专门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专业性、常态化的互联网研究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师多元互动,有效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并非教授技艺、培育艺术精英的教育,而是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使儿童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达至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白金花.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发展;健康和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55-01

一、美术教育能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儿童具有美好的情操与人格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儿童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形成尊重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像美术课中的欣赏评述活动及在教学中及时融入的欣赏教学,就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审美素养。比如在学习《水墨游戏》一课,伴随着轻松优美的古典音乐,一幅幅富有笔墨情趣的作品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冠中的《春》……孩子们定会为大师们高超的笔墨技巧所倾倒,陶醉在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祖国的传统艺术得到了传承。

二、美术教育能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而智力包括感知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感知能力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每个人情感的生成、智慧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感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的,美术是诉诸于视觉的艺术,儿童以他们独特的视觉,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

在《魔幻的颜色》一课中,教师展示的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在红、黄、蓝的交流互动中,体验着色彩的变化,感知着世界的丰富与神奇,激发着创作的灵感: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美丽的彩虹,五彩斑斓的生活用品……在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一些物体的形态、结构,需要儿童耐心细致地观察,才能表现,像螃蟹几条腿、蝴蝶的花纹的分布……通过美术教学就很好的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表现力。

三、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我们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作为艺术的学习,要善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更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象通过实践转化为成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他们眼里,房子可以是水果做的,自行车可以长出翅膀,小朋友可以在天空自由地玩耍……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催化剂,面向未来的想象,就是人类创造之源。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想像,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与想象的神奇世界,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大胆地表达。

在教学中你经常可以发现创新的思维,创意的表达,在一次进行剪纸的教学时,多数孩子用红纸去剪,有一个孩子他没有用传统的红纸,而用白纸剪,然后贴在红纸上或其它彩纸上,然后根据形象的需要在背景上画一些底纹作衬托,这样,作品更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气息!这是个有新意的做法,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它体现的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一种创新。每次在做树叶拼贴画,虽然是同样的叶子,但还是有新的发现,多数同学用简单的拼贴方法,有一个同学还是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把树叶一片片卷起来,拼贴成一个跳舞的娃娃,造型独特,还充满动感,虽然做工稍显粗糙,但他与众不同的技法,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赞赏,对其他同学也是个极大的启发,大家纷纷用手中的工具对树叶进行折、挖、卷、刻、撕……结果,作品异彩纷呈!通过动手实践,有效地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领路人,要充分给予他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勇敢地飞翔,才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

美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发展要求进行创作。教师要尽量地鼓励孩子们地艺术表现,强调表现自我,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潜能。在宽松自然、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里,如果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而去画画、制作,他们会将心中所想的最美的感觉通过情感流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展现,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使人完美而充实,艺术是我们儿童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把学习美术的权利和选择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成长!

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审美;美术作品;培养策略

美术教育是儿童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教育,根据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对儿童有计划地进行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培养,以此提高儿童对美的认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帮助儿童学会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找到其内心的情感需要,并且完善其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一、美术教育与审美能力

学龄前的儿童在感知事物时,往往凭借自己的直觉或对象的整体性进行非理性的分析和综合。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够完善,身体条件并不准许他们进行复杂的绘画等美术技能。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让其感受美、欣赏美,能够用儿童独特创造形式来表现美,并能够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审美可以看成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形体、色彩等多方位直接感性的欣赏和创作,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的活动。审美不仅包括审美态度,还包括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可以通过多种审美体验,让儿童领悟审美的内容和形态,从而完善儿童的审美心理,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二、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策略

1.创设丰富的美术教育环境

美术教育环境不仅包括美术工具设备等物质环境,还包括教育理念等非物质环境,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交融。对于儿童而言,一日生活皆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影响儿童的审美理念和审美习惯。所以,家长给儿童提供一个具有审美情感色彩的生活环境,在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自由环境中学习和发展,这本身就是在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不只是因为满足了儿童的生理需求,他们才会对美有所追求,美术教育的环境也极为重要。如,家长可以为儿童提供多种不同的美术工具,让其在不同工具的欣赏和使用下产生相异的审美感受;或是通过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事物引导儿童体验美,并扩大他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范围。教师让儿童在绘画等活动前多接触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动植物,让其不仅仅对人类有美的感知,也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产生美的感知和情感。

2.多给儿童创造体验美和创造美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让儿童欢呼雀跃,他们喜欢放大对事物的感受、对美的喜爱程度。儿童脑海中对自然和事物的奇特想法与感受大人无法理解。如,儿童天生就有绘画的需要、创造新事物的本能,这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绘画的需要不断提高,喜欢在任何地方涂涂画画,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线条,一片不成形状的线条即可叠加成画面。即使在成人看来毫无美感的画,但在儿童眼中,这些画面都是美好的,那是他们对自己世界的一种阐述,也是对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

所以,在儿童的日常美术教育中,家长需要积极鼓励儿童,让其把审视和体验到的美表达出来,不用着急否定儿童的审美观,多让儿童去体验和表达,他们才会不断地在做中学。如,看到美丽的风景时,家长不必给予过多地引导或心理暗示,可以鼓励儿童大声说出自己眼中的风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3.用美术教育作品激发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人们常常将大师或者大众认可的美术作品视为最好的。其实不是只有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才可以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要学会选取适合儿童发展的作品。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和情感体验的美术作品让其欣赏。在美术活动中,儿童通过欣赏成人的美术作品或其他儿童的创意美术作品来获得对这些作品的审美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儿童的美术创作欲望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从别人的作品中看到的构图及色彩,不仅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并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还可以对周围的环境有新的角度与看法。直接实质的美术作品,给儿童一个直观真实的感受,不仅可以丰富儿童对美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现代的教育,都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已不仅仅是个体对道德的规范和行为上的实践,而是在教学活动和生活中都对儿童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教师通过对儿童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能透过事物的外表看到其本质。教师选择适宜儿童学习发展的美术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使儿童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去寻找更多美好的事物,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