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1篇

心理素质优化声乐演唱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及提问等环节都特别的重视,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音乐演唱效果仍存在不佳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困惑来促进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

所谓人的健康,指的是既包括了人的身体健康,也包括了心理的健康。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教育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对于相关学科认知、学习、掌握的能力,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音乐是一门艺术教育学科,它既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技巧、能力等方面的讲解和培养,更需要教师把握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在音乐演唱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作用对于演唱效果的好坏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与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心智往往处于萌芽期,没有达到成熟,对于自我心理的调整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弱。并且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集万千宠爱与一身,平时娇生惯养,养成了许多缺点,自身的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较差。

就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演奏、教唱等方式进行。但是,心理素质与小学音乐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好坏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往往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存在畏难、犯懒等情况。所谓畏难情绪,就是一种心理素质较差,自我控制力和求知欲较差的表现。所谓犯懒,就是学生心理存在过多依赖,更愿意依托别人进行学习的现象。等等这些心理不良现象都很容易看到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声乐演唱而言,许多学生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不敢大声演唱、怕唱错丢人、怕自己走调等状况。这种状况是学生缺乏自信心的种种表现,与学生的心理素质休戚相关。如果教师能够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把握学生在上述问题产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然后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相关心理意识,那么学生音乐方面的学习特别是演唱方面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如何运用心理素质优化声乐演唱

针对学生在音乐演唱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关几点建议和对策。

1.教师要根据学生类别能有针对性的把控学生的心理

任何学科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可能遇到优、良、中、差等四个等级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特别是音乐演唱的教学中,更不例外。对于优等生而言,教师要以鼓励和激励两种方式进行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沟通。所谓鼓励,指的就是对于这种优等生的演唱技巧和演唱水平进行肯定和褒奖,让这些学生感到自己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优势,使其有更加的动力去进行音乐学习。对于中等生而言,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敲打。因为中等生存在一个学习倦怠的问题,自己时常认为自己学习还可以,对于学习缺乏必要的追求。在音乐演唱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类学生的心理,对这类学生演唱的技巧进行严格要求,同时要进行诱导、鼓励等方式启发他们对于演唱方面的更高追求。而对于学困生而言,心理因素是影响他们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演唱训练过程中,学困生常常由于缺乏对于音乐的热情,不愿意去歌唱。同时也可能由于自身嗓音等方面的缺陷,怕在演唱过程中出现错误而遭人嘲笑。种种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其自身心理因素作怪。因此,教师要根据学困生这些心理困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热情去热爱和投身到演唱中,使学困生逐渐摆脱自身的缺陷,掌握更多的演唱技能。

2.结合学生心理安排声乐演唱教学内容

教师在优化声乐演唱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心理来安排教学内容。所谓注重学生心理,就是指的是结合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来探析学生对于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因素。教师在音乐演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性格活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节奏和旋律变化较快的歌曲来安排学生演唱。这样能使这类学生更愿意进行音乐演唱。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旋律缓慢,意味深长的歌曲来进行演唱。比如,教师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安排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朗朗上口,主题鲜明,旋律轻快。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虫儿飞》这类节奏较慢但旋律悠扬的歌曲来进行演唱,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和性格。

3.采用对抗分组教学,提高学生演唱意识

教师在优化音乐演唱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分组对抗打擂台等方式,来提高学生演唱意识,进而优化学生音乐演唱。所谓分组对抗打擂台,指的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来进行音乐演唱比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许多学生在分组后增加了自我组织的荣誉感,趋势学生更加愿意的去进行相关演唱练习。而这种调动学生心理的方式使的学生演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的心理恐惧也逐渐的消失,整个音乐歌唱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心理来优化学生音乐演唱的效果也显现出来。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声乐演唱的教学中,教师要能主动的发现学生心理中的疑虑和困惑,通过调动学生心理来优化演唱教学。同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安排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于音乐演唱的主动性能够大大的增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各项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声乐演唱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心理本质上热爱音乐,热情音乐演唱,使整个声乐演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廖欣.乐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4,(06).

[2]田中瑞.素质教育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04).

[3]孙.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音乐教学[J].考试与评价,2014,(04).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2篇

杂志社每天都会收到许多热心读者的来信,诉说教学中的一些困惑,针对读者们普遍关心的课改问题,我们选出两位老师的来信,本刊主编吴斌老师在沙龙为大家做详细的解答。

您好!我是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自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中国音乐教育》便一直陪伴着我,至今已经有五年了。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教师,我热爱着我的职业,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在这里我想请教编辑老师一个问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理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这是否意味着学生的音乐体验可以同教师或课本不一致呢?

赵丹吉林省通化市铁路第二小学

赵老师:

您好!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显然,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不同意老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理解,这才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像力的发展过程。

吴斌老师:

您好!课改已经实施四年了,在这几年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它带给我们的新气息,但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却一直困扰着我,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解答这一问题。

孙美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

孙老师: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困惑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8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而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又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商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功效。音乐对人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发扬好的一面,改进不好的一面,使音乐课堂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胜教材音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音乐教材的歌曲对他们的吸引力呢?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据调查,某小学五年级某班57位同学有47位同学喜爱流行音乐,5人喜爱戏曲音乐,3人喜爱军营歌曲,只有2人喜爱教材歌曲。

另据某中学进行的音乐课调查问卷显示,喜欢流行歌曲(音乐)的比例高达100%。

笔者觉得,上述这种现状是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巨大冲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甚至有些狂热,只有小部分同学喜爱教材歌曲。其主要原因是流行歌曲无处不在,不在影响他们。而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从而产生很多弊端:第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追星族,他们整天只关心明星的动态,不关心学习。第二,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有些还摇头晃脑,这样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危及到他们的生命。第三,他们整天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满脑子都是情啊、爱啊、苦闷、抑郁等,从他们身上已感受不到青春少年那种纯真。

虽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正面作用:第一,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教育的作用;比如那首《中国人》,歌曲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流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第二,一位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上一点镇定剂、清凉油。”第三,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流行音乐。正视并勇于接受现实,按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把流行音乐中部分优秀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只要把握得当,笔者认为这会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带来生机,甚至是质的飞跃问题。

2 提高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

学生不喜爱音乐教材歌曲的原因除了他们无法抗拒流行音乐的诱惑之外,还有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问题。

首先,有些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着缺陷,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例如,教学进行到和为题材的《游击队歌》等历史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历史课还没有学到这些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正确地表现歌曲。我们很多经典歌曲创作的意义在于歌颂祖国和人民革命,如果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那么这类音乐就失去了其创作的意义。再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有老师反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因为学生对少年先锋队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不透,歌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且篇幅过大,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让人无从下手。如果只教歌曲的表演与演唱,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如果先说一段关于少先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歌曲再去表现歌曲,根本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业务量。音乐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无连接性,给音乐课堂的如期进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教材中外国歌剧的内容过多、过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歌剧本身就是一门较深奥的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由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没有达到去理解如此复杂歌剧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重的负担感。且学生在歌剧音乐中感受不到快乐,反而觉得压抑,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何谈喜爱音乐课呢?但歌剧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教材中需要安排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剧片段,比如,歌剧《卡门》选段《街头少年合唱》,因为这段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当学生看到演唱者与自己年龄相仿时,就有亲近感,自然就对此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教材中对西洋歌剧的安排不宜太难,且歌剧选段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再次,教材的歌曲特点是:第一,音域太广。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声音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声音浑浊、沙哑,声带易充血、损伤。如果让他们大唱特唱音域宽广的歌曲,他们能唱好吗?唱不好他们会感兴趣吗?第二,内容太陈旧。很多音乐教材内容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有脱节感。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除了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外,还因为流行歌曲的内容现代感强、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跟唱的兴趣。这也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喜欢这些歌曲而不喜欢教材歌曲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要注意时代性、适龄性、适宜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课改专家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观念上确立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时尚流行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天堂》、《我的朋友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有呼唤友谊,有歌颂生活,有赞美家乡,有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3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艺术的升华

音乐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跃,受孩子们的喜欢呢?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第二,教师发挥自身特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小型乐器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箫、笛、葫芦丝、打击乐等,让这些乐器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层次才会更丰富,也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教具和CIA多媒体课件,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表现音乐作品。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结合唱、奏、跳、小品、绘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表现春天里的花与草、猫与狗、春雨与万物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现春天了。

第四,教师可以在“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加入群体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现形式,这种互相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设计必须新颖、活泼、层次丰富,课程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灵活多变,重点、难点合理搭配,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六,在课外,可以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搭建开展文艺活动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社团,如:吉他社、舞蹈队、合唱小组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等。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在音乐欣赏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启智力、活跃思维、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等功能,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和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材的课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横向连接各个学科,纵向结合时代气息,制订出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特点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材。这样,离真正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兴趣;过程;微笑

    目前,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作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小学生电子琴教育不仅能使幼儿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还能使眼、脑手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功能,开发智力,是深受广大小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智力开发项目之一。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活动站电子琴教学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及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建议。

    一、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性格可塑性较大,所以在每一节课,我都从他们熟悉的、喜欢的、需要的方面出发,寻找兴趣基点,创设学习氛围,让他们高兴、愉快、想学,愿意去学。

    二、重视教学过程,多种教学形式互相结合

    艺术课的教学和文化课的教学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兴奋、活跃而又不疲乏的状态确实很难,所以在教学中,我扎实备课、寓教于乐。

    1、五线谱知识与简谱知识同时进行

    学生在音乐课上只接触过简谱,对五线谱一无所知,但现行的电子琴教材中,我们选用的是《电子琴初级大教本》,里面是以五线谱呈现的。所以从一开始我就用简谱和五线谱同时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能自己识谱,并能在琴上弹出音高。

    2、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节奏训练是电子琴教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节奏感不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越来越吃力,甚至厌学。所以在开始教每一首曲子时,我都让学生用脚或点头点着节奏弹。这样做,学生对音的长短也能很好的把握,往后学,就可心里数节奏。所以节奏训练是学电子琴的训练项目之一。

    3、试唱教学,培养学生的乐感

    对于初入门的小学生来说,一味地让学生去弹,学生对曲子的识记程度远远不如让他们先学会唱曲谱再去弹。在这里,我尝试先让学生会唱,然后边唱边弹,学生弹奏曲子的速度会有很大提高。同时这样做,学生对乐曲中音的长短也能很好的把握。

    4、“一帮一”的学习方法

    针对一个班学生学习层次不一的情况,我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分组,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带两个相对较弱的学生,既让学得快的学生有发挥优势的场所,又让学得慢的学生不灰心,两全其美。在老师进行示范之后,自己先独立练习,弹会的学生可给老师表演,过关后,老师可让其指导两名学生。同时,我也逐一指导。在这样做了之后,我发现课堂上的气氛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而且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了。

    三、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我认为:责骂学生,还不如用一句话去鼓励所起的效果好。有一句名言这样说:优秀学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在电子琴教学中,我始终保持微笑,从不责骂一个学生,对于个别调皮的学生,我也会想出一些对策,做到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让他们知道自己错了。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了弹奏任务,还没多大功夫,一个小男孩就开始玩起来,还时不时地影响他人。我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笑着走过去,问他:“你会了没有?”他回答得很干脆“会!”我让他给我弹一遍,他迅速地坐到琴凳上弹起来。他的确弹得很熟练,我表扬了他。但我又话锋一转:“你学会了,可不可以当个小组长指导其他同学?”他很高兴地答应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再也没有看到过他捣乱,相反,看到的是他忙来忙去指导同学弹琴的身影。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接受能力比较慢,我也不灰心。除了集体示范之外,对这些学生我会一个个进行单独指导。我的付出没有白费,好多家长都说孩子喜欢我,越来越喜欢弹琴了,我感到十分欣慰。总之,老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也教育着学生。人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电子琴辅导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要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学生,艺术之花才会遍地开!

    以上几点是我在电子琴教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在农村城镇活动站开设的电子琴教学班都只有一个,还存在这样的困惑

    1、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较快,有的学生接受能力一般,学习比较慢。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既定的时间里充分的吸收营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2、当前学生使用的电子琴五花八门,有玩具琴,还有一些功能很少的琴,一些琴的音准很差,在不同程度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大的不便。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困惑范文第5篇

一、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当然,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音乐欣赏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学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也能更好的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乐欣赏是了解和学习本民族音乐精华的现实要求。从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民族意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学阶段重要教育目标。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发挥音乐欣赏课程的优势,实现上述教育目标。

第三,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一首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明快、跳跃和震撼之感;一首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抒情曲,可以给人美的享受,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有人听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见,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教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

音乐欣赏课教学想要取得成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关键。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内容要素、曲式结构非常清楚,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分析记录,这是绝对不可少的案头工作。传统的欣赏教学总要以为每首乐曲都得从头至尾全部听完。但有效的欣赏并非完全如此。应该是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再撷取音乐当中有表现特色的段落,作重点的深入赏析。对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归整体,以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特征以及乐曲整体的面貌。

(二)把握音乐主线

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像,以音乐来教音乐。强调音乐情感的审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要强调内心深处的体验,而不能仅仅停留再外化的层面上;强调音乐想象的个性体验,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丰富的想像空间,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三)强化欣赏,适当引导

一些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讲故事或过多语言解释音乐,其本意是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使教学背离了音乐的主线,背离了欣赏教学的规律。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听赏为主,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而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流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音乐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音乐绝不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

(四)以学科综合为教学手段

在音乐欣赏课实际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聆听很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相互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话剧、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同时让学生在知识的牵引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增强其学习音乐课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

要注意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避免狭隘地强调专业性。比如,很多教师习惯在欣赏教学时,先为乐曲划分详细的曲式结构图,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唱之前能够对歌曲的详细结构和特点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歌曲,进而学唱歌曲。这种教学方法从教师主观来说是为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透彻,但在客观上却给小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困惑,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进行音乐欣赏的最佳方式是聆听,而不是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入手去了解它的专业结构。

(二)避免以灌输为手段的音乐教学

在前文论述中,就教师的适时引导进行了阐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避免灌输式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音乐的欣赏,不是以自己聆听的感悟为主,而是以教师主观灌输的观点为主,在这种所谓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是教师主观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音乐有何种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如何把握好引导方式与度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去进行探索。

(三)注意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

在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课外知识拓展的方式,对于音乐背后的人物故事、创作经历、背景等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介绍,目的是要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可是,这种对于音乐背后故事的过多关注反而使得学生对于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因此,这实际是削弱了音乐本位,失去了音乐欣赏课本身所要达成的目标。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应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性,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强化欣赏,适当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