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行业新兴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原因;数字化;网络技术普及;市场导向

引言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检测系统的广泛运用,建筑施工过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借助于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也得到加强,并使得建筑企业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建筑企业得以实现网上竞标、招标,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支出和成本的监控,有利于优化建筑施工过程。

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原因

1.客观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传统的以人工计算工程造价的计算方式、手工描绘工程图纸的设计方案以及单纯的依靠人工体力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行为,以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建筑施工方面,引进高科技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是市场经济环境对建筑施工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主观原因

我国加入WTO之后,为了增强国内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打破传统的“以政府分配项目,建筑公司承包”的建筑施工模式,促使我国的建筑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对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采取了“投标竞争”的形式,以谋求在建筑施工领域有步骤有层次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进而促使建设施工企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虽然国家在建筑领域内的这些改革,提高了我国建设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参与实际的市场竞争时,也遇到“投标中标难、回笼资金难、验收结算难、项目低价中标后成本控制难”的难题。并且,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竞争机制的还尚未完善,这一社会现实更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解决这四大难题的难度。由于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既然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改变市场竞争体制,为了寻求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从改善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入手,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从创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经济结构、投资方式等方面入手,建立包括办公信息系统、企业资源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四部分的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体系。这四部分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建筑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通过建筑施工企业的这些改革创新的举措,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促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施工企业中,利用高新信息技术对建设施工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渠道,使施工企业从产值效益型转变为管理效益型的有效途径。

三、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趋势

1.全面数字化的趋势加强

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过程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在国内建筑施工行业中,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渗入到了建设施工的资源配置、建筑施工的财政管理、建筑施工的人员利用、建筑施工的日常安排等各个方面。其中,我国国内的很多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商机,打赢这场现代市场的信息战。更是充分地利用企业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建筑施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方面,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信息高新技术和设备,为施工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硬件环境。并且,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建设施工企业更是注重了数字信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软件环境。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这不但为包括建筑企业在内的众多生产经营部门实现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还为这一趋势的推动提供了必要性。谁先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谁就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机遇。

2.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的发展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的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借助于互联网,建筑施工能够得到更便捷的信息数据支撑,而且对于建筑项目的管理来说,网络同样提供了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有效途径。此外,在信息交换方面,借助于内外部网络则实现了对建筑施工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交换和共享,并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建立,为便捷的检索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子商务也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发展趋势。

网络及电子商务的操作性强、可复制和存档的便捷性也在建设施工企业的企业重组,企业合作中凸现出来。传统的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注重了“人”的主观地位,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整个建设施工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而网络及电子商务的运用,加强了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即使没有当事人的参与,整个信息系统由于自身完善存档工作而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转速度,也能在短时间内,综合有效地信息,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而也降低了人的主观重要性。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实现,节约了建设施工企业出门洽谈业务的经费,节约了企业资金。

3.信息里用的科学化趋势加强

建筑施工企业统一的工期信息可分别为生产计划、材料供应、预算等方面。建筑施工统计部门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进行检索,而数据库规模和种类的增加, 使施工人员不但可以及时掌握施工项目自身的信息, 还可检索到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与管理规定, 获得全面的信息支持。此外, 检索结果还可加工为各种需要的格式输出, 支持办公自动化。在信息利用方面, 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 引入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信息进行自动深加工, 进一步产生支持决策的有效信息。例如, 可提供工期、质量、成本分析工具软件, 分析比较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 排定下一阶段生产计划; 发现质量通病并查找原因; 及时汇总成本, 找出节支或浪费发生的主要环节。

4.市场导向性趋势加强

施工建设企业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形式,常常根据中标项目的水准完善市场价格数据库。与此同时,根据市场人工机械成本, 主材、周转材消耗水平建立市场定额库,进而修正企业内部定额数据库,另外在建设施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完善企业技术资料储备。建立基于企业内部定额及市场价格基础上的投标报价分析决策系统;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在不同标的、交易规则、业主、对手构成特定市场条件, 分析不同市场环境对投标人及投标技术、价格的影响, 分析价格变动因素,对照企业成本价格, 得出工程结算利润的变动规律, 再根据测算竞标对手出价范围, 结合几率分析判断修正报价。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拓展企业自身的信息渠道,以真正做到以市场发展为企业发展的标杆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依据市场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市场应对策略,促进建设施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进高新信息,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管理、施工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速度。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方杰;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 科技资讯,2011(02)

[2]马智亮,陈娟. 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施工技术,1998,(04) .

[3]高友弟.论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 2007,(10)

[4]张奇伟;浅谈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2)

[5]甘雄锋.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探索[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9)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范文第3篇

笔者作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这门课程的讲授人,在钢筋施工实训室开展钢筋工程施工实训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结合平法图集G101系列和钢筋排布图集G901系列的识图能力,根据结构施工图编制钢筋配料单的能力以及制作钢筋模型的钢筋放样与检查验收能力。最终根据学生考勤及提交的手算、电算钢筋配料单和钢筋实体模型成果,综合评定学生钢筋施工实训成绩。经过2007.2008两个年级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兴趣浓厚、实践动手能力加强、经济效益显著。在2009年12月21日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中期检查时,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并相互交流了教学改革经验。

案例:2007级建工3、4班的一组学生钢筋工程施工实训;载体:院育贤阁结构施工图纸中一根两跨的楼面框架梁。

创新一:手算、电算(G101.CAC)相结合,编制钢筋配料单等表单(软件免费下载)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育贤阁建筑工程施工图纸为载体布置项目任务一基础、柱、墙、梁、板和其他零星构件等基本构件的钢筋配料单。首先采用手算,即纯手工法,掌握钢筋翻样的基本原理(弯曲角度、弯心直径、量度差、末端弯钩增加值等),结合规范、标准图集根据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完成下料。这是最原始的传统方法,也是比较可靠的方法,也是电算的基础,任何软件的灵活性都不如手工,但手工的运算速度和效率远不如软件。

在掌握手算技能的基础上,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网(chinabuilding.com.cn)下载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3.0学习版,《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是与国标图集03G皿一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和06G901-1《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详图》相配套,提供简单直观的操作方式完成施工图信息录入,准确地完成钢筋翻样、优化下料、原材料用量计算并根据钢筋施工流程,输出钢筋配料单、钢筋优化断料单、钢筋加工单、钢筋料牌等多种实用表 单。应用《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大幅降低钢筋加工损耗,节省钢筋。经过手算、电算结果比较分析,分析偏差,总结经验规律。见表1为2007建工3、4班一组学生根据平法钢筋下料软件G101.CAC编制的钢筋配料单表单(部分)。

创新二:根据钢筋配料单等表单,用电线按比例缩放下料,制作钢筋模型,节约钢材,降低成本(见图1)

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一钢筋工程实训过程中,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学生:2007级建工3、4班一组学生(0人)耗材:蓝色、黄色、绿色、红色四种颜色的BLV6电线(6_2铝芯线)、20-22号绑扎铁丝(根据院批准的土木系耗材申报计划,由土木系实训指导老师岳文志老师采购)教学工具:粉笔(号料)、钢卷尺(m、5m)(量尺寸)、老虎钳(断料)、钢筋钩(绑扎铁丝)教学过程:学生小组自主分工任务,如:手算、电算、钢筋下料(如蓝色线代表上部筋、黄色线代表下部筋、绿色线代表腰筋、红色线代表箍筋)、绑扎安装、检查验收、评价。

教学目标:具备识读结构图纸、熟悉钢筋加工工艺、质量检查验收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态度,体验钢筋工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有自信心;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标准规范的科学观;在与同学、钢筋工、老师的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中,获取反馈,改进方法,取得进步。

通过这一创新的教学手段,笔者作了一个经济比较分析,一根两跨的楼面框架梁,用绑扎的钢筋骨架实体进行施工教学,Y25、$12.910.96.5四种直径的钢筋和20-22号绑扎铁丝共计3824.92元左右(还不包括运费等费用),而用BLV6电线代替钢筋按照纵横两个方向不同的比例缩放、制作的钢筋模型共计270元左右,成本只相当于前者的1/14左右,一根梁节约成本3554.92元,如按一个教学班2007建工3、4班学生共计70人计算,分7个小组,共节约3554.92元X7=24884.44元;如按一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共4个教学班计算,一个钢筋工程施工项目实训共节约24884.44元X4=99537.76元,即10万元左右,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经济比较分析。

具体比较分析见表2两种钢筋工程施工教学用具表2:两种钢筋工程施工教学用具经济比较分析

结语

回顾总结这段钢筋模型制作教学改革的历程,收获颇多。一方面学生在单项课程实训中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日后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学生走出校门面对市场才会更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04]15号)的文件精神,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列为教育部、建设部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对象[3。作为省级示范专业,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07年、2008年先后被批准建设省级、国家级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中央财政立项将资助投入设备经费150万元,目前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如何用最少的钱办好事,让学生既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又节约经济成本。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连;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党的十首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等“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科学决策,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创新,凸显出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各层面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极具成长性、渗透性和再生性的战略新兴产业,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庞大牵引力和巨大驱动力的智慧产业,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1998年起的短短15年间,已经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推动大连跨越式发展,实现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2 发展速度(Speed of development)

从1998年到现在,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由一个销售收入仅仅2亿元、出口额为千万美元的小产业,一跃成为销售收入总额突破1000亿元、出口额突破30亿美元的支柱性大产业(图1),创造了500倍和300倍的增长奇迹。其增加值对城市GDP的贡献,也由1998年的0.2%上升到2012年的8.2%。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产能过剩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旧独领,保持30%以上的惊人发展速度,成为带动城市经济腾飞的主力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大连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1]。

图1 1998—2012年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和出口收入

Fig.1 Income of import and export of Dalian

software & information service in 1998—2012

3 带动功能(Driving function)

十年磨砺,2012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接近20%,成为拉动第三产业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也提升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2],使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推动石化、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可以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对其他产业渗透和带动作用最强、引领大连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另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不断崛起,也拉动了商务写字楼、房地产开发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活环境、教育卫生、文体娱乐等方面向高品质、高层次发展。一些大企业、大项目的入驻,也吸引了其他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的投资和建设。这些方面产生的连锁反应,对经济的增长的贡献甚至远远超过产业本身。

4 品牌效应(Brand effect)

凭借着大连速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大连赢得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信息服务外包行业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城市”等荣誉,软件和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为了支持产业发展,大连市委、市政府,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英明决策,在绵延30多公里的旅顺南路专门规划出软件产业带,建设大连软件园、大连软件园腾飞园区、东软国际软件园、大连天地·软件园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产业园区。随着产业集群效应增强,辐射规模不断扩大,IBM、惠普、DELL、爱森哲、东软、海辉、华信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陆续聚集大连,全球领先的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有一多半已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40多家世界软件跨国巨头在大连设立软件研发和服务中心。大连已经形成了以国际化为鲜明特色、服务外包为产业主导,软件开发、教育培训、创业服务等综合配套的产业环境。企业规模也由1998年的105家上升到2012年的1480家,就业人数从当时的0.3万人上升到现在的15.6万人,其中90%以上是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汇聚,也为大连人才强市建设、打造城市品牌增加了重要砝码。

5 创新驱动(Innovation driven)

然而,随着工作人员工资的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昔日凭借着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历史将不复存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逐渐呈现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的趋势[3]。面对此变化,88.5%的大连软件企业已经将目光放到自主研发上,力图破解低端发展宿命,实现向价值链高端战略升级。2011年,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达到36.9亿元,软件企业新登记软件产品达到510个,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软件与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软件在工业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等方面的应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众多新兴业态的出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纷纷加快转型和技术升级步伐,涌现出华信软件和服务外包云、东软健康云和中小企业云、哥伦布航海物联网管理系统、泰德煤网电子商务平台、东北亚现货交易平台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产品,成为带动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先行者。

6 对策建议(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由于我国正处在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4]。虽然大连作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早的城市,获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由于产业本身具有门槛低、技术更新快、企业淘汰率高、经营风险大等特点,如稍有松弛和懈怠,就可能在新一轮“腾云驾雾”的竞争中被后来者超越或赶上。因此,大连必须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其他城市不停追逐的压力下,开拓创新、加速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形成产业高端、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为此:一要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列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的重点,依靠开发新产品换代旧产品,提高竞争力。如:依托公共云平台建设,在软件和服务外包、电子商务、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电子政务等领域推动软件研发、生产、服务走上云平台,形成新的产品创新体系。二要引导外包走向高端。将知识外包、系统分析设计外包、数据挖掘外包等高端外包作为外包业务转型升级的目标;在开拓日韩市场的同时,开发欧美市场;在提升离岸外包的同时,发展在岸外包。三要发展高端软件。继续立足大连的优势产业,发展特色高端工业软件;加大数据来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推进政府、金融、医疗、保险、通信、交通、广播电视等方面软件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四是要在商业模式、产业组织形式等方面开拓创新。利用当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优势,走差别化发展道路,在高端软件、动漫游、电子商务、数字文化等领域形成特色,在不断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大业态创新,提升发展动力。五是要抓好环境建设。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完善产业环境、亮化政策环境、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更新服务环境,为产业发展做好服务、提供保障。

7 结论(Conclusion)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表明,哪个城市掌握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动权,哪个城市就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占据优势。因此,大连必须增强紧迫感,跟上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才能不断赢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优势,成为持续引领城市发展的引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江亲瑜.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J].软件工程

师.2007,(10):30-32.

[2] 陈庆江.国际服务外包对接包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

山东大学.2012.

[3] 江小国.我国服务外包内需市场发展趋势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03):73-76.

[4] 来有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机遇与挑战[N].经济日报,2013-06-21(13).

[5]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研究院.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16.

作者简介:

赵 伟(1982-),男,博士,经济师.研究领域:产业生态与城市经济.

周智涛(1979-),男,博士,工程师.研究领域:信息产业与区

域经济.

建筑行业新兴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温技术;建筑;墙体材料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开始将关注点从生存问题转向生活问题,即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增长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才能生活的更加舒适。建筑行业的发展便是典型代表,尤其是墙体施工技术的进步,如何在提高建筑使用舒适度的同时满足建筑的使用性能要求,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墙体材料工艺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了节能建筑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助力。

作为我国环境节能政策执行的重要内容,建筑节能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针对该项内容进行了各项政策发挥以及强制性的技术标准以及文件的制定,通过不断的研究,不断提高节能标准,并进一步加大节能材料以及新兴技术的开发,并逐步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标准推广到新兴住宅的建设中。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水平还远不足,单位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倍。因而对建筑墙体材料以及保温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新型材料概述

现代建筑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使用质量,还包括建筑的能耗问题。建筑墙体使用的主要是对环境污染小且不会破坏生态并不破坏消耗耕地的材料,是建筑行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相应。新型的建筑材料不但能够适应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并且还会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是对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基本性能也可以有所提升,是现代化建筑发展的基础。其中新型墙体材料主要指除了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粘土实心砖意外的建筑材料。

针对新型的建筑墙体材料,我国制定了专项管理办法,这里依照建筑的实际应用状况,以及材料的特点将其分为六大类:首先为建筑砌块,这里主要指小型空心砌块以及。其次则是非粘土砖。另外建筑板材以及预制混凝土墙体、现浇混凝土前提也是应用较广的建筑材料。而原料中参量大于30%的农作物秸秆、淤泥、工业废渣等墙体材料也是应用较广的墙体材料。而钢结构以及玻璃目前也是新型建筑中应用较广的材料之一。

2 材料应用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中,主要遇到了一下问题:首先墙体保温材料的档次相对较低,生产保温材料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使用的生产设备相对落后,并且不具有配套的生产力。另外目前所使用的保温材料中实心粘土砖的生产主要以牺牲土地资源作为代价,虽然降低了材料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不但破坏了环境,并且由于该种材料的技术成本相对较低,其他的新型保温材料的成本相对较高,因而新型材料的推广便受到了阻碍。并且材料技术工艺以及检测手段还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性规范,因而对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保温技术的推广和技术开发造成了不良影响。

3 新兴技术应用分析

作为世界资源第一大国,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还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资源紧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速度也受到了限制,而通过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战略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建筑节能的推广,是我国实行这一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建筑节能中,主要使用的手段包括墙体的保温,下面便针对两种主要的保温手段进行了分析。

3.1 常用内保温材料以及内保温技术分析

作为外墙保温技术中使用较广的技术之一――内保温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墙体内部结构上设置保温层。该施工方式操作简便,施工周期短。且使用寿命较长,具有完善的施工技术,且检验标准以及技术标准相对较为完善。我国建筑大部分使用的都为外墙内保温技术。使用较为广泛的内保温技术包括以下几种: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

3.2 外墙外保温材料以及外保温技术分析

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节能材料属于保温绝热材料。绝热材料是指用于建筑围护或者热工设备、阻抗热流传递的材料或者材料复合体,既包括保温材料,也包括保冷材料。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而用于建筑外保温的节能材料主要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及XPS)、岩(矿)棉板、玻璃棉毡以及超轻的聚苯颗粒保温料浆等。以上各种材料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材料内部都有大量的封闭孔,它们的表观密度都较小,这也是作为保温隔热材料所必备的。岩(矿)棉和玻璃棉有时统称为矿物棉,它们都属于无机材料。岩棉不燃烧,价格较低,在满足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但岩棉的质量优劣相差很大,保温性能好的密度低,其抗拉强度也低,耐久性比较差。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建筑所采用的各类新型墙体材料,除了要针对其节能保温效果进行研究外,还需要对其造价进行考量。节能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革新,其性能的优越性已经凸显,并为市场所接收。但是只有进行全面的材料应用分析,结合经济特性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够真正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建筑材料,才能得到社会的持久关注。因而在进行建筑材料的开发过程中,不但需要依照显示的市场行情进行分析,还要依照今后的产品发展趋势、各地区建筑的种类特征等进行研究,真正将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