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传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播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19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提升,各种科学技术在新闻媒体当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而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在丰富文化内容的同时,大大提升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在新媒体的发展当中,文化传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新媒体自身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更深度的挖掘。所以说,通过强化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在增强文化传播力当中的作用,为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
1新媒体的含义
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建立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将各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充分的融合进入,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新媒体的形式十分的广泛,包括触摸媒体、数字报纸以及数字杂志等等,@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时间以及地域现实,用户能够利用互联网实时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在地域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每一位用户在互联网覆盖的区域内,都可以了解到全球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其次,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能够实现跨时空的高速传播,为人们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
2.1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有着很强的互动性,每一个用户都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迅速的交流,这就使得新媒体逐渐的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交流传播方式。通过新媒体作用的发挥,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安全感与匿名性,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新媒体当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改变自身在现实社会当中的角色束缚,在信息的传递当中获得更为高度的自由,在促进沟通效率提升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大众文化认同感以及向心力的形成提供可靠的保障,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2.2对传统的文化传播系统进行整合
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能够利用自身快速便捷的传播手段,对传统的文化传播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对文化传播力产生影响。在新媒体环境当中,人们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与手口相传的方式,而是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更为便捷快速的信息传递,从而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种便携式的智能移动终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这也就为文化传播的路径优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其市场空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3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对接
在新媒体的应用下,文化传播不仅能够改变以往的时间以及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极大的便利,进而对传统的文化传播力产生明显的影响。首先来看,在进行新媒体的研发当中,操作的便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一直是设计者十分关注的内容,通过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操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用户体验。其次,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种西方文化的传播,使得新媒体当中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它作为一种载体,能够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对接提供可靠的保障,更好的提升多元文化之间的传播效率,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新媒体在提升文化传播力当中的途径
3.1加大新媒体技术的研发
在目前的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一些新媒体在运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出新媒体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必须要加大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不断的开发与应用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传播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产生变化,如何适应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必须要关注的重点。而通过强化对于新媒体技术的研发,能够充分的发挥出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提升新媒体技术的同时,为文化内容的丰富提供有利的支持。
3.2提升新媒体的适配性以及智能化水平
在新媒体的不断应用当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其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必须要努力的提升新媒体的适配性以及智能化水平,将各种新媒体技术完美的融入到文化传播当中,发挥出其所具备的智能化优势。因此,必须要对新媒体的载体进行不断的优化,将人们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充分的考虑进去,更好的适应社会当中丰富的资源,提升新媒体的适配性。初次之外,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在降低企业创业成本的同时,为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不断的推动文化设施的更新换代,为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3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观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的促进文化传播力的提升,必须要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观,为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引领其他领域的发展,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民族。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构建先进的民族文化观。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我国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借助新媒体的作用,能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途径,同时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供可靠的保障。
4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文化的传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各界对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当中的影响与提升有了更为密切的关注。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的传播有了更为丰富的途径,这就使得文化传播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增强,新媒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得到了更为明显的发挥。应该看到的是,在新媒体的发展当中,文化传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当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促进文化传播力提升当中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新媒体自身的潜力也没有得到更深度的挖掘。所以说,通过强化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研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其在增强文化传播力当中的作用,为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张琰.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
[3]彭小年.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促进性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
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指利用网络、数字、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卫星等传播渠道,通过手机、电脑、移动终端设备等,向受众传播各类信息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亦称为“数字化媒体”,它更注重文字、影音等综合信息的整合传播,力求让受众获取视、嗅、听、触、动等全感的信息获取享受或体验。此外,新媒体注重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受众可以广泛、深入地参与信息传播全程。因此,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也是新媒体最具魅力的地方所在。
二、视觉传达设计在新媒体视域下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的传递效率大大降低了。为了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让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也高效地传递,它在新媒体视域下有了如下新发展。
1.设计由平面空间转向立体空间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书籍装帧、海报、招贴、包装的设计等,多是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文字、图案、色彩等信息载体的编排。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了更高效地粘住受众,视觉传达设计采用了各种新颖的设计形式,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如在各类平面设计中加上的二维码设计,只要用智能手机扫一扫,马上就能进入有视听的三维传播了。此外,随着受众对新媒介的了解与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还可进入四维时空的传播情境中。例如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融入时间概念,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风貌与意境,传播出不同的主旨宣传信息。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其市中心摆放了一个“正在融化的北极熊”,它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融化露出了骨胳,警示人类关注气候变暖。
2.视觉传达设计由静态转向动态受众若长期接受各类静态图像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对之产生视觉审美疲劳,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固定框架内带给受众的视觉感染力,也会大大地削弱。因此,新媒介的进入使平面设计的主体逐渐转向动态设计,增加了许多动态的视听信息,这也极大的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内涵信息及意义。如受众通过二维码能进入虚拟的动态信息中,受众在虚拟的购物沟通平台上进行二维码信息验证,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3.信息设计时单向传播向交互传播的转向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网络新技术及移动终端的出现,使受众也更加重视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体验。视觉传达设计也适应此潮流,调整了信息设计中的传播方式,迎合受众的交流需求进行了互动性的设计转向。信息的交互设计使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受众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时还能感受互动的愉悦感,这也要求设计师要更关注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4.设计超越了视觉,使信息传递走向多感体验受众接受外界的信息可通过五官六感来体验。虽然,视觉是人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感官途径,但味觉、听觉、触觉、嗅觉也能辅助人获取各类信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的视觉每天沉浸于大量的信息中,单纯的视觉信息传递已很难迅速进驻大脑,也无法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但如果视觉传达设计中加入了其它感官体验,信息传达的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如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场地背景设计上,就充分运用了新媒体语境下多元化的视觉传达设计模式。其设计通过悠扬的现场音乐、唯美的背景画面、动态的故事影像、雪绒花装点下盛开的奥运五球等设计元素,将在场受众置身于一个多元化、多感体验的信息场之中。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
先说个案例。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但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浙江大学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
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理解生态
【关键词】体育人口曲靖教师人群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其职业所要求的付出超出常人的想象。21世纪的老师还需要面临不断的知识更新,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教师的身体健康是影响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甚至疾病状态。因此,提高教师人群的体育认知水平、有计划的引导他们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增进教师整体健康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与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同国家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有较大差异,我国对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为:每周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活动强度中等强度及以上。此判定标准符合我国多数居民的实际情况,是可行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曲靖市城区部分学校的在职教师(包括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从图书馆和中国知网,进行资料收集,并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体育锻炼、体育人口的硕士论文和数十篇期刊论文。
1.2.2问卷调查法
遵循社会学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师的特点,设计了《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现状调查分析》问卷。样本为随机抽取,一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402份,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90.9。
1.2.3数理统计法
对曲靖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现状调查表,运用excel以及卡方检验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输入、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7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因素分析
2.7.1余暇时间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余暇时间也叫闲暇时间,是工作或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支出后,剩余下来的时间可由个人自由支配。[2]在被调查的382位教师中认为余暇时间非常少和比较少的教师,占总人数的45.1,接近半数。
2.7.2体育态度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人们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体育态度是对体育活动的客观要求在心理的反映。[3]
影响体育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单位、同事、朋友等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认知等自身的一些因素。要转变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的体育态度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
1.说服教育与说服者的态度。将正确的体育观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当然,说服者本身对体育的态度是能否改变被说服者的关键所在。
2.对体育活动价值、意义的宣传。在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时,宣传方的态度是否诚恳、坚定,影响着教师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
3.教师的体育活动实践。组织教师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让教师体验过去没有感受到的体育情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他们原先没有认识到的体育活动的价值。让实践影响态度的转变。
2.7.3学校体育教育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在对学生时代是否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行调查,在被调查的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382人中,自认为有锻炼习惯的329人,占总人数的86.1。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绝大多数人在学校都是被动参与体育者,即处于某种压力下被迫进入或在特定的环境下被卷入体育中来的参与者。[4]一旦压力消失和特定的环境发生改变,这些人就可能退出体育锻炼的群体。因此,学校体育如何为社会体育打基础,社会体育如何与学校体育相衔接,使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终身体育者,最终成为终身体育人口,是值得我们全社会关注的。
2.7.4大众传媒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影响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新闻传播工具;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5]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育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也离不开体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业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人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的影响。[6]调查得知,11.5的教师认为大众传媒使自己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50.8的教师认为大众传媒使自己增加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说明大众传媒对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中的大部分教师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因此,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正确地引导曲靖市城区教师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能够为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
3.1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的体育人口比例较低。男性体育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女性体育人口数量。体育人口在31-40岁年龄段的比例最大。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单位体育设施。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是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的首选形式。参与的项目多种多样,而投入少、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受到青睐,参与率较高。
3.2曲靖市城区教师体育人口的运动动机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促使教师运动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动机同时发挥作用,其中又有一种或几种动机占主导地位。
3.3影响曲靖市城区教师人群体育人口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余暇时间、体育态度、学校体育教育、大众传媒。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2]夏怡然女性闲暇生活状况――以福建省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杨占明某师范学院体育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72
[5]彭业依.从“杜梅达尔”现象看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1
何谓“地方主义情结”
国内学术界已有学者对体育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地方主义”进行了关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俊德教授在《试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误区》中认为,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主义,是指地方新闻媒体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与态度,在体育报道中以有利于本地与本方作为取舍事实的出发点与标准。①
“地方主义”通常指个体、群体或组织机构在处理问题时,将本地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甚至破坏全局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情结”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反映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由此,“地方主义情结”可理解为个体、群体或组织机构在处理问题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冲动,促使其将本地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甚至破坏全局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地方主义情结”,则可以这么理解,指传媒从业人员、传媒组织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受强烈的地方主义情感驱使,过多地强调、关注本地体育运动者、本地体育事件,并以本地利益为出发点对事件进行评价。
“地方主义情结”的表现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主义情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从数量和篇幅上过度关注本地体育运动者
以2009年10月16日至10月29日全运会期间《南昌晚报》的体育新闻报道为例,在14天中,《南昌晚报》共刊登了107篇体育稿件,其中,国内体育新闻报道97篇,国外体育新闻报道10篇。
从下表可以得出:关于江西体育运动者、体育事件的新闻报道不仅篇幅长,报道分量重,并且频频运用新闻编排元素加以突出,本地体育运动者是关注的焦点,版面对于本地运动员不惜投入大量的版面进行报道,而对于其他一些精彩但与本地关联不大的体育赛事报道,报道很少,甚至不报道。
2.新闻叙事语言流露地方主义情感
作为叙事性的言语成品,体育新闻的“地方主义情结”往往还通过体育新闻的用语表现出来。
以“掌击门”事件为例。2010年4月18日晚,全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总决赛第二场在广东东莞进行,在终场哨响时,广东队队员杜锋和新疆队外援查尔斯出现了肢体上的冲突。导致杜锋一度昏迷。
事情的原因、经过尚不明朗,4月19日,《羊城晚报》就武断地将查尔斯认定为施暴者,把杜锋认定为受害者,A15版以《头顶头后,查尔斯拳击杜锋》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报道用语流露出对广东队的偏爱,一面将查尔斯描述成一个野蛮、抵赖打人事实的恶人形象,一面对杜锋的伤势进行夸张渲染,甚至还加入杜锋弟弟痛苦的细节描述,并将查尔斯的掌击描述为“史上最暴力的一幕”。
“地方主义情结”产生的原因
1.受众的需求成为“地方主义情结”形成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新闻媒介的职能是真实、客观、公正地记录新闻事实。但是,新闻报道却是编辑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活动,体现着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这就不可避免地掺入主观倾向性。
另一方面,体育受众作为体育信息的接收者,有着强烈的倾向性和归属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划归在某一特定的接受群体之列,他们从心理到行为都将自己视为某一特定群体的一员。这种刻意选择的过程就向编辑和记者反馈了这样的信息:我们想看到的是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于是,编辑和记者就自觉与不自觉地根据受众的反馈对报道方向及力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地区性媒体主要以当地受众为服务和销售对象,当地受众喜欢自己的球队,关注他们的胜负,报纸就不能不重视对本地球队的报道;球迷心系球队,胜了他们高兴,败了他们痛心,报纸当然也就不能无关痛痒。
2.“区域文化”是造成“地方主义情结”的根本原因
现如今,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区域文化的建设,区域体育事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利于提升区域特色文化软实力。与此同时,地区报纸的体育新闻报道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例如,江西省以前是一个“体育贫困省”,体育传播事业也相对滞后,尽管一些报纸都开辟了体育版,但报道内容都是转载国内外一些综合赛事消息,也就无所谓“地方主义情结”。2004年八一恒源足球俱乐部迁至南昌,成为江西省第一家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过六年的努力,南昌八一在2009年底以中甲联赛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冲超,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支征战中国顶级联赛的运动队。省内球迷数量剧增,不仅主场比赛上座率可观,就连客场比赛时看台上也经常能看到醒目的“红霸方阵”。省内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使得报纸报道本地体育新闻成为可能,也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地方主义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
正确看待“地方主义情结”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地方主义情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狭隘的、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表现,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传媒用于追求新闻本地特色、吸引本地受众的一种手段,也是传媒从业者受“地方主义情结”的影响而不自觉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这是因为,体育新闻报道对传媒业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受“地方主义情结”的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偏爱而写出的体育新闻作品,不仅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并且感情丰富,能争取到大量的本地受众;但同时却剥夺了本地受众获取更多体育信息的权利,也干扰了受众对于体育事件的判断。因此,“地方主义情结”如果表现得恰当,就可以为报道添色,表现不当就会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这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体育新闻报道的“地方主义情结”,找到地方新闻和客观报道的平衡点,这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是合理规划体育版面,尽量做到本地体育新闻与外地体育新闻数量、质量、篇幅上的平衡。
二是做到报道内容多元化,尽量保证读者拥有体育新闻的最大知情权。
三是报道立场要不偏不倚,在报道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时不宜使用倾向性很强烈的言语,也不宜偏颇、故意不报或放大某些细节,只需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叙述即可。
四是叙事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本地体育新闻的报道始终是地方媒体体育报道的焦点,是地方媒体体现自己与众不同、吸引本地受众的一大法宝。除了报道比赛以外,媒体可以深入挖掘一些有价值、体现人文精神的新闻素材。比如可以策划球队队员、教练的系列报道,每期专访一位队员或教练,谈谈他们的经历和个人生活,也谈谈他们对体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引导受众来关心与关注,而不是将焦点放在比赛的输赢上。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