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施工技术 教学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测量学、工程力学、建筑材料等诸多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对于帮助学生熟悉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形成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专业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现阶段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高职类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滞后,多数教师都未从事过建筑施工实务工作;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或是沿用本科教材,或是无伤大雅的适当更改,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案例教学的失衡,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理论教学内容呆板枯燥,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走马观花,等等,都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如下几点构想,并进行了尝试。
1立足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搭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设置目标是定位于培养大批具备优秀实践操作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银领”。课程设计理念就必须切合3个基本点:①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教学大纲设计应切合工学结合的专业实习教学需求,在归纳行业企业发展及职业岗位所需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筛选、编制教学内容;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应以建筑分项工程施工为线索,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分类将技术课程完整地建构于项目模块教学上;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要坚持校内实践操作教学、校外实习与案例教学相统一的办法,使学生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提高,更加适应于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立足于就业、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发展要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开发突破了“学科完整”的教学体系束缚,将教学改革重心调整向“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构设。具体来说,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将依据“多项目、活模块”的学习情境及单元划分原则,整体课程被划分为5个学习领域,包括土方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防水工程施工,以下就具体细分为20个学习情境。在课程内容的筛选、简化方面,以“必需”、“够用”作为基本的度量标尺,随着工作任务由简至繁、层次递进,课程重心也逐渐由理论知识性讲授内容转化为工作任务,使学习单元的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更加具体化,更容易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工作技能。以“混凝土结构施工――混凝土柱、墙施工”的学习情境为例,就将该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继续细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如柱、墙模板设计,安、拆,质量检验等。
另外,为保证课程开发适应行业发展现状及新工艺、新标准的应用实际,在课程修订方案过程中,我们征询了相关行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力求专业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
2构建立体化知识体系,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统一
2.1课堂讲授与零距离现场教学相结合
根据教学进度,在《建筑施工技术》理论教学的间隙,教师应注意安排好现场教学计划,通过实地观察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建筑施工现场,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施工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鉴于建筑工程项目存在季节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零距离现场教学的组织很难找到可使学生能从头至尾得到参与的工程。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训模块中,对核心职业能力的课标要求可分为三部分层次递进: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与行业管理能力。在无法联系到合适建筑场地时,就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工程实训场地,通过师傅操作、学生观摩提问与教师讲解的互动流程,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到各项施工工艺的技术标准,对重点内容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实践操作。此外,对于学习单元的工作任务,观摩前学生应填写好理论知识学习内容;操作后要加以总结归纳,使教材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2.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生产实习组织方式多元化
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形成全面的感观认识,实地的观摩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这一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可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组织形式。
集中实习即组织专业学生由指导教师联系、分配至各实习工地。这里所提到的集中实习方式,包括两方面内容:对大跨度结构安装、大型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等典型工程项目,应由教师作现场教学指导;请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就施工现场的工程案例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分散实习的做法是则是由校教务处发给实纲、联系公函,由学生自主联系接收单位,但施工企业资质、工地施工进程应由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公函才能正式批发这主要为解决集中实习的安排难度,同时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2.3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穿插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设计在很多内容上都涉及到施工环节与概预算、施工工期与成本间的关系,但课程的人为割裂,使得施工技术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由此,在理论教学穿插相应概预算教学内容的同时,在分散组织实习的过程中,应在实纲标注好人、材、机的消耗量计算,工期方案调整等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施工技术的同时,对施工组织设计形成初步的感知认识,并具备对应的经济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就业所需面对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是相适应的。
3注重过程考核,完善学生应用能力考核标准
尽管多年来高职教育始终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单一的考试形式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就此,笔者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强调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技能考核也应相应地提高到与期末考评相平齐的地位。在传统闭卷考试的形式之外,应当将过程考评划分为3个子项:素质考评10分,工单考评15分,实训操作考评45分,总分70分。笔试与过程考评分的比例为3:7。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地巩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体而言,经过模块化教材的序化、整合,学生接受了理论知识学习与课程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素质结构大为完善,学以致用的满足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建筑工程技术类课程的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仍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完善,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才能使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影响;促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进步,也在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更是十分明显。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能够更好地把握该门专业的进步。
二、研究科技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影响的意义
1.是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总结,在很多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都已经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依据点,而且建筑环境就是把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住宅需求达到了先进技术的设计和创新理念的应用,而且能够把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发展相结合,给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且才能把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全面的空前提升,通过自动化和专业化的技术改进,把各生活基本条件带动起来。
2.是对先进技术进一步引进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条件,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要把与居民生活最基本相关的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的专业进一步的利用,也带动了建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为建筑环境管理就是给建筑工程本身点明了注意事项,所以建筑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给建筑事业的单一性增添了更多的实际增分点,因为建筑事业的开展必须要有建筑环境的全面规划和科学分析,再加上设备工程对建筑物的不足之处进行的填补,从而给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实际意义。
3.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人才未来发展走向的具体表现,实施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能够促使高校开设相关的技术专业,给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应对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利用和开发中,相关专业的开展例如:电气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管理、空调制冷技术等一系列的增强建筑环境实际质量的面向现代化的新专业不断涌现,也加快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
三、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备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良的技术环境。计算机能对建筑热湿过程及空调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使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最优化决策及运行中的最佳化调节和管理成为可能。此外,通过CFD模拟能使空调气流组织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保证工作区空气环境的情况下,减少空调负荷和扩大进排气温差。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设计方法正在发生从静态的设计情况的分析到动态过程的研究的转变,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网络技术的介入与应用成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时代特征。
现代科技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要求已越来越高,住宅不再是只向居住者提供吃住的场所,而是朝着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交、工作以及享受全方位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现代化装备和最新的高科技成果都已被运用到智能化的住宅中,信息社会的所有特征都能在这样的住宅中找到。我国也已经明确要求21世纪商品住宅的建筑都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智能建筑的出现和发展。智能建筑首先在美国出现,美国智能建筑学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通过对建筑物几个基本要素即从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服务性的大楼。我国则以大厦内所配置的自动化设备来衡量智能建筑。新加坡规定智能大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节大厦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室温、湿度、灯光、保安、消防等,以创造舒适的环境;二是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能在大厦内进行联网;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讯设备,并向国内外进行联网。
四、现代科技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影响的结晶――绿色建筑
建筑是人类文明和人类科技进步的一种基本体现。随着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现代,人类的建筑也经历着由被动地适应大自然到主动地寻求舒适的进程。然而,在人类不断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现代工业的弊端也逐渐地显现。如大自然遭到了难以弥补的破坏,人类已经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建筑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工具和文化体现,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建筑就随之而生。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具备了“绿色”性态,即适应大自然的一类建筑。它在能源消耗上,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少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等;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利用构造处理技术来达到舒适的内部环境,而少利用设备力量满足人类需要;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地少占用土地。
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所有或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提高建筑的保温能力和空气密闭能力,充分利用土壤蓄能、水分蒸发吸热、“烟囟”效应、建筑绿化等自然空调手段来改良室内热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通风装置和人工照明系统,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2.现代科技为绿色建筑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们的祖先虽然为如何利用大自然作了良好的阐释,但由于缺少现代科技的支持而无法实现。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需要大量的建筑设备支持。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发了大量人性化的建筑设备,使建筑实现真正的舒适,可以说现代科技造就了“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在建筑中尤其是建筑使用阶段合理采用可再生新能源,对改变住区能源消费结构,节约采暖、空调等生活能耗,降低环境污染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综合节能技术途径有:①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②通过开发新型建材提高门窗气密性。绿色建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使之成为现实。现代科技将成为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成果,成为21世纪的建筑设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1.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调研
在开展专业建设的活动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开展调研工作。可以派专人去一些名校进行调研,收集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资料,还可以观察并了解他校的教学结构体系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以便为学校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做一个铺垫,为学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调研后的反思
我国高校在1952年创办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当时全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四十多后,一些高校才陆续建立该专业。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1998年国家教育部研究决定,将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这就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这个专业的由来。到了21世纪,全国有许多高校已设立了该专业。
3.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
为了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上,我们要加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的课件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建设等等。为了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如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适当的培养模式,构建两个体系,对于核心课程要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等。
六、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影响与促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更好地把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脉”,就要更为深入地探究现代科学技术对其造成的深刻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从严,吴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88-89.
[2] 孙世国.21世纪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发展趋势刍议[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3):101-102.
[3] 吕志涛.新世纪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与可持续发展[J].江苏建筑.2013(11):25-29.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2-01
建筑工程施工在现今社会中十分常见,学习建筑施工技术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更熟练。
一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的教材有大部分内容对实际施工没有指导意义,在实际中已很少被使用,而新技术和材料等又没有及时编到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与实践脱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但由于实践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操作脱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难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由学校再进入学校的过程,缺乏实践的经验,且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快速发展,使教师的实践方面的缺点更加明显,在进行教学时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 改革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施工的材料、技术也在快速的变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及时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的最新发展状况,根据实际问题对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施工情况相适应。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师要为学生补充一定内容,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其对知识的学习更扎实。同时,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加入实际的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单、双排钢管脚手架的问题时,教师引入案例:某建筑公司承接了一栋综合楼的施工任务,该综合楼工程,地下1层,地上12层。地下为贮藏及设备用房,1、2层分别为3.6米、4.8米,3层以上部分层高为3.6米,结构高度为48米。该公司拟采用双排钢管脚手架、密目网全封闭。让学生探究单、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限度值是多少,规范对双排钢管脚手架横向水平杆的间距有哪些要求,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若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且有些课程的学习如果不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多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实践操作,在这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课堂上无法遇到的问题,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接触的知识。学生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在讲解各砌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和防治内容时,可带领学生到实际的施工现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感受,了解工程的质量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到质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且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现场解决。
2013年上半年的对本门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由以往的理论考试更改成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且技能考试分值占60%,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在本次的试验中发现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也收获很多,让学生体会到施工的实践含义。
四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能力素质高,在给学生授课时,能启发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而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加深建筑施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建筑施工的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到建筑施工工地进行实际的考察和操作,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教学现状,所以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建筑施工有关的图片、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建筑施工的整个流程和技术手段,了解不同地区、国家在建筑施工上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且通过多媒体中图形动态的转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更直观地讲解,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更容易,且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
六 结束语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实际的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建筑施工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以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nstruction mode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was described, the course content reconstruction scheme and "work-learning alternating eight-step learning method" were propos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情境创设;建构主义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ourse construction;situation creation;constructivism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20-03
0 引言
情境教学在各国职业教育中已引起广泛关注,情境教学是利用情境来认知学习理论,通过创设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情境,是高职教育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1]。而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重要核心课程。如何把情境教学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照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结合“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的建设实践,阐述该课程的建设思路,提出建设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一些浅见。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协作性的学习[2]。这种学习过程更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因此,在我院“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1 情境 情境要素强调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必须要创设符合职业特点的学习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情境创设应该成为教学设计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1.2 协作 协作要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要体现团队协作精神。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施工技术的合作练习到学习成果的评价,每个过程都应该由团队共同完成。
1.3 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会话与协作学习是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通过会话在学习团队中形成共享。
1.4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来说,意义就是传统和先进的各种施工技术及相应施工机械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团队协作和会话,完成意义建构,即收获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必须强调学习者是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者,即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意愿。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基础。鉴于此,教师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教授知识转变成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和通过会话、协作来辅导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基本模式
通过以上建构主义和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分析,教学设计应遵循“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学习——自我评价”的基本过程。本文将这个过程概括为“STAR模式”,作为我院“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
STAR (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原是应聘面试中,面试官对应聘者使用的一种提问技巧,用以了解应试者对应聘职位的能力。其原意为:情境、任务、行动、结果。STAR的本质与职业教育宗旨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因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将STAR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模式。具体可表述为:
2.1 情境(Situation)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只是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条件,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将学生放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中,把“情境创设”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选择结构由易到难的不同工程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学习情境,通过虚拟再现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场景,将学生引领进入一个仿真的工作情境中,从而展开各项工种施工技术内容的学习与实践。
2.2 任务(Task)驱动 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要求教学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将新知识点巧秒地隐含到一个个的任务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将“任务驱动”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将课程内容分配到X项工作任务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X项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1项技能综合训练,即形成“X+1”的学习模式,通过8个学习情境,实现螺旋渐进方式[3]的学习。
2.3 协作学习行动(Action) 指多人组成团队共同完
成一个任务。学生与周围同伴和老师通过会话实现交互作用,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团队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团队中,相互协商,通过群体思维与智慧,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
2.4 自我评价结果(Result) 自我评价是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评价体系,除了能起到学习结果诊断作用外,还能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技能、态度)得到改善。自我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自己和周围同伴在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中起到什么作用?在团队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他是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根据“STAR模式”,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建筑结构由简到难进行重构,共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和43个学习任务。希望能让学生增强课程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内容。具体方案如表1。
4 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建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STAR模式”,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提出了贯穿理论和实训学习过程的“学工交替八步学习法”。
第一步:跟随学习情境,进入学习状态。针对每个学习情境,通过典型工程案例和实景光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团队进入课程内容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学习情境复习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要点,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准备。
第二步:明确任务。在学习内容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以及该任务最终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在实际施工中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步:知识准备。即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及引导性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完成实践该学习任务的必要知识准备。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分组构成学习团队共同协作完成,最好在多媒体教室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实施。
第四步:实训计划。在学习任务和知识准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将制定好的实训计划传达到各个学习团队中。
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锻炼学生在教师给定的实训总体计划基础上进行团队实训操作分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感。
第六步:动手实施。实训计划和学习团队操作决策作为基础,要求每个组员在实训期间完成各自的具体实训任务,并促进这个团队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
第七步:三方评估。三方评估指的是“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通过三方评估要求每个组在完成每个学习过程后都要进行学习质量检查,并通过互评和点评进行监督。借此过程也锻炼了学生注重工作质量的职业素养。
第八步:问题反馈。当一个学习情境完成后,由各个小组和教师对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纠正不足,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促进后续学习情境的教和学的效果,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工交替八步学习法”的实施需要配合情境化的教学内容,通过X项工作任务和1项技能综合训练的螺旋渐进方式进行循环,实现学做合一,学工交替。
5 教学条件建设
5.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为目标,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①建立后备人才库,扩大课程建设组。②对课程建设组成员制定学历提升计划,鼓励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促进职称提升。③对课程建设组成员制定假期培训及工地实践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④鼓励课程建设组参与教学科研,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2 教材及教辅资料建设
①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课题组自主开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手册》作为校本教材。②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编制“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计划进行整合,与《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手册》配套使用。③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课题组自主录制不同结构类型施工全过程的实景教学光盘[4]。
5.3 实训条件建设
①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群,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训需要。②构建校内“建筑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为仿真教学提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条件。
5.4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将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络平台。
6 课程建设实践及效果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坚持以课程内容改革为中心,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改革为基本点,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和建设。学生“施工员”考证通过率有所提高。学习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学效果较改革前有一定程度地提高。
7 结论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学校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内容,比如学习情境创设的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优化等,希望通过重点课程建设,能推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带动高职院校其他课程进行大胆创新,共同将学生打造成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建设.基于建构主义的职业情境创设理论研究与实践[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
[2]徐玮.建构主义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关键词】:科技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的深入,管理信息化就成为了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适应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有明显的提升。然而,尽管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但是其信息化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因此,建筑施工行业需要通过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在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一、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 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
由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普及时间较短,建筑工程信息软件现在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只是部分企业小规模的采用了信息技术,这严重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2.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陈旧和落后,大多数工程管理混乱,管理模式单一,孤立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某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大部分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而施工信息技术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信息技术普及率不高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大部分工程管理人员对项目信息化的规范工作流程、实时监控项目、统筹调度资源等功能没有概念。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到丰富的信息来源的影响,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较为深刻,而位于经济欠发达或偏远地区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则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相对偏弱。
4. 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
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基础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仍然依靠管理人员的处理能力和经验进行施工管理,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没有形成施工管理中现场的跟踪检查制度化,随意性大,跟不上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二是目前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宽,未能实现网上信息、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以及材料采购等;三是建筑行业应用计算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单机板软件为主,使用单机操作,没有形成网络信息的自动传递和共享。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
1、建筑工程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原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建立在已知施工方法的基础之上。除应在施工管理中了解计划方法之外,对各项工作的组织及工艺还应有所了解,依据网络计划的特点和性质,并不是应用了网络计划方法就能任意的缩短工程的期限,它实际上只限于为管理人员提供关于哪些工作可以合理赶上工期及与物质技术条件和成本。因而,管理人员制定的进度控制的计划必须紧密结合工程技术人员。
(1)应用工具软件和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
在建筑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辅助管理工作和计算机作业,办公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的自动化系统(投标报价、工程量计算、标书制作、编制工程进度网络、造价计算、施工平面图设计);设计计算机系统(深基坑支护设计、脚手架设计、模板设计、施工详图设计);项目管理系统(日常信息管理、质量、项目成本进度管理)等。
(2)整体考虑一项工程
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个工程进行合理安排、整体考虑。在施工中推广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部分地方取得的效果较好。通过计算机网络计划所特有的反馈作用,改进和调整施工管理的工作,进而使施工全面达到快速、节省和优质的要求。施工的实践表明,一般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管理与组织施工能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并保证质量。如预伴混凝土上料的自动控制、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采用同步提升技术对大型设备和构件的整体安装以及幕墙的加工与生产、整体爬升脚手架的提升等。
2、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举例
建筑项目在当今时代变得越来越复杂,信息交流的速度和效率是项目取得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传统工程项目的信息交流方式,只能使信息以纵向沟通的形式进行,限制了项目成员的工作效率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和流动性,项目信息门户的出现却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项目信息门户PIP是指在集中式管理实施项目的全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在Internet平台上为项目参与的各方提供一个可以获取个性化项目信息的单一人口,进而为工程项目参与的各方提供一个协同工作和高效率信息沟通的环境。到2004年在全球建筑业市场中的10%业务额将在Internet上完成,其中,采用项目信息门户进行项目信息沟通已成为建筑行业利用Internet主要的形式。。
三、加强建筑工程中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措施
1、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流程
建筑工程管理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最终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各级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强化培训,使其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管理的流程。首先,在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之前要针对工程项目特点, 信息管理实施人员和相关业务的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 利用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 结合项目管理软件, 和现场施工经验, 标明关键路径与关键工序,准确的把握进度、资源、费用的相互关系。其次,要使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采用工程组形式管理工程,对各工程之间人、材、机等生产要素统一协调, 充分利用资源, 在工程组层面进行分析统计。接着要对工程管理信息进行编码分类。项目信息编码包括工程项目分解结构编码、自定义编码、作业代码、费用编码、作业代码分类码、资源代码、日历代码等等。然后项目进度管理人员将工程分为四级进度计划, 进行控制与管理。
2、推进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只限于使用财务管理、工程招投标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单项应用软件,系统集成水平低, 信息化的总体水平不高。要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就要大力推进施工管理四个控制过程(安全、质量、成本、进度)相关软件的应用。例如在进度控制方面,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相互制约关系、机动时间、关键工作的特性。及时根据施工进度进行时间优化和 资源调整,以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这类软件目前已较为成熟。在质量控制方面,工程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技术难度高、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优越性非常突出:结果的可靠性高, 处理时间短 ,质量管理软件系统可用于施工过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评定,从而为质量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最终达到建设工程项目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岭峰. 浅谈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及应用[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