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思想 后进生 转化 给力

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表明,学校里最让教师头疼的工作是德育工作。其中德育工作中最棘手的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们知道阳光、空气、水、花草、树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大自然不会因为花不如树实用、草不如树高大而冷落花草。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认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位著名学者在一次讲座中说道:“要做育苗大师,不做拔草专家。”如果你习惯发现孩子的缺点、劣势、短处、不成功之处,并且因此经常性的批评、指责、否定孩子,你就会看到:孩子会越来越表现的像你所批评的那样,越来越符合你所指责的那种不成功的形象,孩子的缺点也会越来越多,会离成功越来越远【1】。纵观在校的部分教师,他们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孩子在“我不行”、“我是坏孩子”的心态中成长。于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陡然暗淡无光了,言行举止也就随之“笨”起来了。与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多赏识、少批评、以退为进,切记单刀直入”的观点恰恰相反,不仅不能使后进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并且严重时会把问题引向万丈深渊。下面笔者谈一谈个人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贝尔效应——上锁

“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在内心形成”。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我一定会成功、我一定要成功”的思想牢牢的锁在学生的心中。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他身处何处,无论做什么,他从来未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不断的告诉自己会成功,应该出人头地。经过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教师应该搜集一些这样的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名人成功的事迹,挂在教室的后墙上,让学生共阅,最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资料的搜集工作上来。相信学生每天有这些成功人士的陪伴,“我一定会成功、我一定要成功”的思想自然就会在学生心底根深蒂固。

二、南风法则——解锁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风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法则给我们的启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讲究方法。教师在处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尤其要学会变通,解开“严”字当头、冷眼相对、冷嘲热讽……的思想枷锁。应该多一些温暖、关心,多一些“人情味”,多在“感”上下功夫,“情”上拉近距离。记得一节课上,笔者巡视学生做物理综合练习册时,一位女学生神色慌张,迅速想把综合练习册从桌面上挪走,突然手机从中露了出来。笔者见状,只是面带微笑、温柔的说了一句:“这么高级的方法,你也能想出来”。这位女学生也不好意思的笑了。从此,这位女生再也没在我的课堂上玩手机。

三、牢骚效应——去火

牢骚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组织的一次有价值的“谈话实验”。具体做法就是专家们找霍桑工厂的工人个别谈话。规定在谈话过程中,针对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专家要耐心倾听、不准训斥、不准反驳。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该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牢骚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对那些未实现的意愿和未满足的情结,切莫压抑克制,要千方百计的让它宣泄出来。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的不满、抱怨及时的发泄出去,可以准备一个牢骚瓶,把他们的唠叨装进牢骚瓶,及时灭掉他们心中的火。最好再准备一个许愿瓶,把他们的愿望收录瓶中。

四、鲶鱼效应——助火

鲶鱼效应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不少渔民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但是,由于沙丁鱼不爱动,捕上来不一会儿就会死去。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渔民误将一条鲶鱼掉进了沙丁鱼鱼舱里,回到岸边打开鱼舱时,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的。原来鲶鱼进入舱后,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把整舱鱼搅得上下浮动,使水中氧气含量充足,保证了沙丁鱼活着进入了渔港。鲶鱼效应给我们的启示:竞争越是激烈的地方,越是活力十足。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如果班级里面多几个积极向上、乐观,敢于发言、善于表现,像“鲶鱼”一样的活跃分子,推动整个班级的空气,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火”起来,越烧越旺。那些“沙丁鱼”们像触电似的,也就跟着动起来,自然也会积极、主动的跟着学起来。相反,没有“鲶鱼”的班级,课堂则是死气沉沉,百呼而无一应。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培养出几个“鲶鱼”来,使课堂气氛活、动起来。

五、马太效应——正心

在《圣经》中的《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载的一个国王和三个仆人的故事,道出了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事实“赢家通吃”。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名人和无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往往前者名利双收,后者却无人问津。在现实教学中,“马太效应”的现象也十分明显。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成绩好的学生,更引人注意,更有魅力、个性,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一些“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校园新星”等头衔都佩戴在他们的头上,使他们更加耀眼夺目,一好百好。相反,成绩差的学生,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了拳脚相加,还有无礼的谩骂,什么“猪都不如”、“真不要脸”、“人渣”等秽语都强塞给他们。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摆正心态,一视同仁。勿以分数论英雄,勿被白纸上的一个小黑点而遮住双眼。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进行表扬,表扬要真诚、发自内心。永远相信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句恰到好处的称赞会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屠格涅夫的一句:“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使一个青年人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花,找到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观,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下去,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2】。

六、罗森塔尔效应——偏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找到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经过抽样,他们向校方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名单中随意抽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旦知觉对方好,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希望,对方也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就是良好的心理暗示在罗森塔尔效应中应用。因此,只要教师多把心思偏向后进生一些,对他们多一些关怀、帮助和谈心,有时哪怕只是一个悄悄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回小小的奖励,都足可以让后进生自由地张开腾飞的翅膀【3】。

总之,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育艺术,不断思考,找到后进生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促进后进生积极、乐观、快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任恩刚,张卫萍。赏识学生[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5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第2篇

吕叔湘曾经说过: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事实上采用了活的方式,课堂上就会显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思路也易打开。当然“活”的方法多种多样,执教者应因人而宜,因教材而宜,各显神通,持有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在这里就试从解析语文题目入手谈点看法。

(一)

现在的教学,比较重视导入,普遍认为,精致的导入,能创造课堂气氛,扣紧学生的心弦,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有些教师在创设情景教学上花了不少精力,他们采用故事导入,背景介绍导入,诗歌吟唱导入,学生演讲导入等等,这些确实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我们认为题目切入法也不能忘记或轻笔带过的。它抑或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叙述中的人物对象,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说明文的诠释对象等等,对我们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极为重要。记的于漪老师在讲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是从题目切入,从中心语“桥”到“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修饰语在不断增多,外延在不断缩小,让说明对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理解把握课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我在教冰心的散文《小橘灯》时,就从题目入手开始引导学生考虑:你能从“灯”想到什么?用“小橘”修饰“灯”说明什么?学生们通过思考会联想到“微微的光”、“朦胧的光”、“照不了多远的光”等等,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作品的主题。这对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实际上就是在写于勒,这一点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也可能误以为于勒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了。但我们从题目上再往下探索一下:使其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导致了这一人物的悲剧,那么这条线也就让学生抓住了,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白了作者写作的意图。

曾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学了《安塞腰鼓》的文章后,谈一点体会时出了这样一个偏差,他认为,文章中还涉及到个民族关系问题,作者就是想借此文来说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共同发展。显然是对文章的主线、中心把握还不够。如果老师站在文章的高度让学生把握中心,就不会有所偏而出现错误的认识。

有些老师虽然也讲析题目,不过是阐释题目属什么体裁,作者情况的介绍和写作背景的交待。真想透过字面来品味其中的奥妙还得我们老师动动脑筋,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们的智慧,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促进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

从题目入手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很讲究,如果执教者能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思维、探索、联想,也会增加对学习文章的浓厚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去钻研、去探讨、去追求,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带来了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又促进了语文课堂的变革。不少地方已减少课本知识的考查,逐步增加课外阅读分析理解的考查。在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种阅读的能力必须在平时的课文(课堂)教学中逐渐养成,日积月累,提高能力。采用何种授课方式,执教者应具有创新思维,如何把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出孩子们分析问题的悟性,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其中关注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线脉络中心重心,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近两年上海中考试题中就有这样两篇文质并茂的好文章《亲近自己的双腿》和《成全一棵树》,学生倘若能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透过题目理解文章具有的深刻内涵,这对分析文章,能起到高屋建瓴的效果。不会出现由于没有读懂文章把握主题,解答文章所给的问题中,少部分同学那种:“我们要好好地使用自己的双腿、踏踏实实地走路、尽力发挥腿的作用”的回答,这着实让我们老师看了啼笑皆非。

诸如目前的试题中,常会出现:“本文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用一句话概述全文所述内容”,“从全文看……”等试题和字样,都是让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且题目(也有无题的)起了重要的作用。如《精神手杖》一文,第一题就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本文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分析题目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扣住“精神”二字,“手杖”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是针对人生道路上的支柱而言的,它是抽象的手杖。再看全文,都是针对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困难、失败,如何面对、如何去克服,需要精神支柱,要有坚定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勇气,这就是“精神手杖”。以此来把握就很少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三)

从题目入手对阅读有帮助,对学生的写作同样不无裨益。不管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都有一个审题的要求。如果审题出现了偏差,要写好作文,符合出题的要求是难以想象的。不少学生有时偏题走调,个中原因就是审题立意、材料与中心的问题。

比如,半命题作文《______,是我的快乐之源》,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就是把题目填写完整,在空白处写上自己最乐意表达的内容,诸如:读书、旅游、交友、音乐等等,然后考虑怎么写,进而考虑到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等。这其中,围绕的就是能不能扣住题目。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第3篇

在斯坦福大学有个课程,就是“二十岁早该知道的二三事”,这是教你怎么样做人的课程。

当你是一个学生或者以后在社会里做事情的时候,应该从你的思维空间跳出来,把你的眼光、你的思想放开。老师告诉你们的大部分是对的,但是小部分是不对的。不要把老师讲的都接受,你要发问,唯有这样才有创新的思维。

要创新的话,眼光要宽一点,要在不同的领域都有一点知识。在斯坦福课程里面,老师说给你5块钱,给你两天时间,怎么样用5块钱在两天时间赚更多的钱?大部分人想的方法都是怎么样去用这5块钱。这个问题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只有5块钱,另外一个是只有两天时间。最好的答案是不用这5块钱,因为买不到什么东西。

在斯坦福,很多人是用自行车的。摆一个充气摊在路当口,什么人过来都可以充气,然后从家里让妈妈准备了一些柠檬水,打气的时候问那些人要不要喝水。

这个非常地受欢迎,在两天之内,原来的5块钱没有用过,然后就赚了很多很多钱。不要让老师给的条件把你限制了,你可以跳出这个限制。

打开你的眼界和思想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给了我们一些机会,但我们所看到的事情是很窄的。中国的学生包括香港学生的特点,是单单看我们书里面的知识,其他的事情都不管。现在年轻人除了课本以外就在网上看,没有好好看其他的书,其他跟考试没有关系的书,这些书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哈佛大学校长这样说:毕业10年以后,你念过的一半知识是错的。但是很可惜,我不知道哪一部分是错的,因为科学是改变的,我们现在认为对的事情,5年――10年之后可能是错的。所以你要是没有把你的眼界打开,思想打开,到了5年――10年以后你就落后了,你跟其他的学生谈话的时候,你就很贫乏。

失败是成功的必经阶段

在你的人生过程里面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有没有觉得为什么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什么用了所有的时间,用了所有的智慧和努力还是没有得到应该有的结果呢?但是,失败和挫折是我们非常需要的课程。失败最重要的是给我们开了一个新的门。

现在给你看一个最有趣的例子。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讲,不要管你的出身怎么样。他是一个养子,父母也没有念过什么书,生在不太富有的家庭,所以没有念完大学。他说最重要的是找到你最爱的是什么。我想请问大家,有没有人知道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除了男朋友和女朋友之外。你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单单工作。不要让你的爸爸妈妈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医生,你应该找到自己最爱的,然后你一直去追求这个东西,不要放弃。

可能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有失败,你会碰到钉子,你感觉前面好像没有路可以走。所有人都知道乔布斯被自己的公司开除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做成了最大的公司,所以才有今天的产品。他最后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天过的时候好像是自己最后的一天,这种感觉告诉你每一天都是珍贵的,然后你会努力去做事情。

人生的重要不是看他活得长还是短,而是看他活得有没有意思,是不是一个灿烂的人生

现场提问:我想问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您作为医生,接触过很多垂危的病人,有一句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讨论到人性的问题。您认为在您接触的这些人当中,尤其是和死亡如此接近的时候,您对人性的感受是什么?人性到底是美的还是丑的,是善的还是恶的?

沈祖尧:这是一个非常深入的问题。我觉得人性是美的。我在医院里面发现,不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轻的,他们患上重病的时候,都会慢慢想到家人对他的爱是怎么样,对旁边人的感觉是怎么样;一生里面他做的事情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他会慢慢发现人生的重要性;而且人生的重要不是看他活得长还是短,而是看他活得有没有意思,是不是一个灿烂的人生。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第4篇

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法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半途效应。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累的交互作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空白效应。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一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达方面留白,针对某些问题,班主任不妨先不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实践方面留日,给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应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面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在批评方面留日,批评之后,留有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究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

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音乐;语言;孤独;信念

音乐的力量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地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走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

一段死亡的经历可以描述得如此唯美的,就只有吉塞佩•托纳多雷。三十余年的海上音乐之旅,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甚至,除了MAX之外,再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位天才钢琴师,他的故事永远尘封在历史的长河里。

艺术家并不创作其他人认为是美的那样的作品,而只是创作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作的作品。

我想,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另一个唯美的自我艺术化,它放大了纯洁灵魂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自由。至今无法忘记1900那孤独却不颓废的眼神,无辜、彷徨,令人同情。说同情1900,我们真的没有资格,疲惫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记得有位伟大的艺术家曾预言:电影在未来将成为新的世界语言,凡看者都能理解。如今,此预言真的应验了。电影不仅可以娱乐心情,也是一种毋庸置疑的教育工具。借助一部部电影,人们得以深入了解异质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不同的时空所产生的老少皆宜的心智教育作用。在电影中,电影人将智慧幻化为影像,令身为观众的我们只需保持一颗开放包容的心以及一份向往和渴求,便能时时惊艳于这些导演创意十足的天赋与才气,这些正是艺术家述说的人类精神的共同语言。

在这个全民看电影的年代,电影对一些人来说意味着时尚和潮流,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意义却远远不止于此。这些人看电影的时候一般选择在夜的深处: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如同十二点整对着镜子削苹果那样不能被打断;好的电影坚持看到字幕结束,觉得那是对一件艺术品最起码的尊重。在片尾曲里静静地回味刚刚看完的每一个画面,在网上搜索关于该片的影评和幕后花絮,收藏它的海报,查看电影的导演和演员……无论多忙,每个周末的晚上定要保证看一部精心挑选的电影,否则,心情很容易便秘;一有可能就买喜欢的电影的正版DVD收藏,不惜倾家荡产。为什么电影有如此的魅力?当我真正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起也开始爱上电影这个神奇的东西而无法自拔时,才悟出只有能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大片,真正的好电影。从此,我开始钟情于一些没有大场面和大特技的电影,看后会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并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荡气回肠。这些影片相比动作大片来说,更像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慢性剧毒,令人上瘾,欲罢不能。这才是电影魅力不衰的生命源泉。

不过,我想,每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要具备相当的鉴赏力。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对于那些曾经被众多影迷喜欢过和赞赏过的华人导演,如今却拍出一山更比一山低的影片,实在令人伤心。难道他们不知道,如此下去,不仅将会成为他们身上永久的污点,还会让他们不断失去曾经的追随者。因此,不难想象,经常会有一些人在谈电影的时候,表现出一种炽热的爱,完全沉沦于神奇迷离的光影世界里,偏执着自己心中的爱与恨。当你觉得电影只是一种消遣和时尚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明白,电影的真正主题和潜在意义。

吉塞佩的电影总是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徘徊在似真似幻的回忆中。他的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亦是如此,让一批批的影迷为他们潸然泪下。这就是回忆的魅力。它能勾起人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地方,在毫无防备之时被突然戳到痛处。

1900的一生注定是孤独的,从他被发现遗弃在头等舱的那一刻。他注定是桀骜不驯,与世人格格不入的,从他那句“Fuck the regulation”开始。同时,它又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暴风雨的夜晚,他可以闲庭信步地走在船舱里,优雅地随着钢琴在大厅中滑行,像一个华尔兹舞者。在那一刻,全世界为他沉寂,纵使外面有再大的风雨,1900的内心也是静籁的。

Playing Love一首即兴的随想曲,记录了1900的情窦初开。美丽的少女在对窗照镜的时刻没有想到,窗子里正有一双柔情似水的目光被她深深吸引。三等舱内羞涩的一个吻,甲板上最初也是最后的交谈,内敛的1900是不善于交际的,纵使千万乐迷为他的音乐疯狂,他,仍旧是那个永不下船的小男孩。

“世界太大了,那些错综复杂的街道,一个个陌生的面孔,让我恐惧。钢琴只有88个键,我可以适应他们。”

1900是属于海洋的,属于音乐的。他宁可永远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辈子不下船,甚至不知道“妈妈”是什么。

就是这样的1900,沉醉于自我世界的1900,为什么在这个物质世界里生活的我们,不能被这种纯粹的感情所打动?

或许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也有这样一种渴望,渴望着真正的人性能够像1900的音乐,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指引着前方的路。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尤其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语言的表现力

电影诞生之初的具体意义何在,现在已无从考究,但我尤其喜欢一句话:“电影应该尽量艺术地来到我们面前。”

众所周知,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称为“回家”的三部曲,是一个关于“回归”的系列作品。

1900扮演的是一个游走于现实之上的天使或者精灵般的角色,这样理解或许更能解释他在钢琴弹奏上的无师自通以及最后时刻的决然,而高明的导演所要讲述的正是一种遁迹于世却又超然于世的艺术大师的胸怀。整部影片语言精炼,却能更深切地表现人物的鲜明个性,经典台词正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真实独白。

“But 2000 people at a time,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1900用他无比清醒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匆匆过往的世界,为每个人寻找一种别致的钢琴协奏曲,或许是优美的咏叹调,或许是诡秘的变奏曲。他并不以自己狭隘的心去度量过往世界的轻重,而是以他无限宽广的音乐艺术容纳着世界的炎凉美丑。

All that city you just couldnt see an end to it。The end?Please?Can 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 ends?In all that sprawling city,there was everything except an end.There was no end.Christ! Did you see the streets?Just the street――there were thousands of them.How do you do it down there?How do you choose just one?这正是许多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影片的内涵所在,他们只能理解只有1900上了岸才能继续弹奏钢琴的鲜明事实,却永远无法理解当1900的双手行云流水般翻飞于虚空中的绝美瞬间,1900说上岸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可以看得见的城市的纷繁而在于看不见的城市的边缘,虽说离上岸开辟另一种生活近在咫尺,但最终还是永恒的信念战胜了世俗的渺小,上天注定他只能拥有一种生活,一种与音乐相伴、永远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孤单却不寂寞的生活。

It was all very final on that gangway and I was grant too in my over coat.I cut quite a figure,and I was getting off,guaranteed.That wasnt the problem.Take a piano,hmm?The keys begin,the keys end.You know there are 88 of them.Nobody can tell you different.They are not infinite.You are infinite.And on those keys,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I like that.That I can live by.上岸,或许能得到荣华富贵甚至美满的爱情,但他的音乐肯定会因此迷失于世界的嘈杂和无尽的欲望。1900的清醒之处不在于他看清了过往人们的内心与过去,而在于他看清了自己的未来与归宿。他明白,只有孤独才能滋养他的音乐;只有孤独才能成就他的梦想。解读1900,不能说他对大海或者漂泊的过分依恋,更不能说是对陆地或城市的极度恐惧,而应当看到一个对音乐艺术的无比虔诚的朝圣者的形象,始终与孤独相伴,执著于信念之争。

I was born on this ship,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But 2000 people at a time,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You played put your happiness,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I can never get off this ship.Im blessed I can step off my life.Forgive me,my friend,but Im not getting off.在浩瀚的大海上体验飘泊,在悠扬的音乐中领悟人生。这就是1900带给我们的启示,这就是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影片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世界很小,从船头到船尾,舞厅中的钢琴,从左到右,总共88个琴键;世界又很大,那一片碧海蓝天下,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融入世间百态,宽广无边。吉赛佩的《海上钢琴师》给我们描述了一段诗意浪漫的人生传奇,从生至死,伴随1900的只有海、船、钢琴、音乐以及一种朦胧的最终没有得到的爱情,1900的一生是悲哀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弹奏自己钟爱的音乐并且有人欣赏,1900的一生又是幸福的。

不知哪位哲学家说得好:经典好比一个油田,有巨大的价值。不同在于,油田总有采完的那一天,而经典作品只能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的价值。

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恰似一叶小舟,载着我们离开平凡的生活,驶向精神的彼岸。学会欣赏电影是一种幸福,那些撼动人心的经典之作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共鸣和灵魂的升华。多少年来,这些优秀影片伴随着人们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与影迷们携手共同在电影艺术的殿堂里品味思绪,感悟人生,从而令我们人类的生命更多地沐浴着艺术的光华,绽放出了别样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民兵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解放军报社

现代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敦煌吐鲁番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