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筹学的发展史

运筹学的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筹学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筹学的发展史

运筹学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硕士 系统科学 复杂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课程设置在MPA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员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指导学员的工作实践。我国MPA课程设置尚处于初步完善阶段,课程结构一般分为核心课、选修课、社会实践与研讨。本文讨论了面向MPA开设系统科学选修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并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在开设相关课程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必要性与意义

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学科基础是作为公共部门管理及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是研究公共管理机构的组织机构设置、管理过程、管理手段、管理效能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公共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其理论和实践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①

公共管理研究对象复杂是公认的,而且其研究重点、范围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学者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变形虫”。②单一学科、简单还原论的方法是难以满足公共管理科学这种“变形虫”式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围绕社会公共事务的解决,研究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整合来自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未来学和系统分析等。多学科交叉与方法融合始终伴随着公共管理的发展,非还原论研究策略也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公共管理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目前对方法的关注主要来自统计学、数学、管理学等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当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方法论研究为特点的系统科学发展并日益受到其它研究领域关注的时候,公共管理学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也不十分系统,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尤为突出。③④

系统科学是一门研究事物整体的学科,是一门从事物整体性的角度观察世界、研究事物、认识问题的学问,是人类对于系统规律认识的总结。⑤系统科学作为横断学科,比一般的交叉学科如生物物理等涵盖的范围更宽。系统科学把事物看做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大量实际经验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人类认识、描述、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一般性的理念、方法与具体步骤,是各门学科的方法论和基础。系统科学以系统论为哲学基础,一般系统学作为基础理论,运筹学、控制学、信息学等为基本方法,以系统工程为工程技术,为人类从整体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

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各国的高等学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如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加强通才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素养,重视文理相通,扩展学生的视野,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MPA学员作为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除了学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还非常有必要学习系统科学这类通识性选修课程,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系统科学的思维。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MPA学员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的系统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得MPA学员掌握构建、管理、运行公共组织以及合理高效处理公共事物的方法。(3)系统科学的工具。通过系统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得MPA学员掌握相关系统建模、分析、仿真的工具。

2 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国防科技大学是在钱学森倡导下在国内最早开设系统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遵照钱老的专业建设思想和规划,经过20多年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⑥依托相关学科优势,作为全国首批试办MPA的院校之一,国防科技大学自2001年招生以来,开始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动态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以及系统工程方法论,使学员具备初步运用系统思想、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中的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

按照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结构,系统科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座桥梁”,其中系统学为基础科学层次,信息学、运筹学、控制学等为技术科学层次,系统工程为工程技术层次,系统科学哲学为连接系统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如下。

第一讲: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

重点介绍系统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包括系统的分类、结构、行为、功能、状态、演化;系统科学的概念及内涵;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讲: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介绍古代系统思想的萌芽;近代科学中的系统思想;现代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讲:系统学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确定动态系统理论,包括轨道、暂态和定态解、轨道稳定性与结构稳定性;随机动态系统理论,包括随机过程与随机涨落、主方程与福克普朗克方程;自组织与他组织、序的概念与内涵;静态有序、动态有序;耗散结构与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的应用等。

第四讲: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主要介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Agent及其相关概念,包括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构筑快;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观点,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的主要特点。复杂适应系统整体建模方法,包括刺激响应模型,包括规则的表示、适应度的修改与确认、新规则的产生;回声模型,包括资源、位置;复杂适应系统软件平台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人工生命等。

第五讲:复杂网络理论。

该部分内容主要有复杂网络的结构属性,包括度分布、小世界性、积聚性、度关联性;复杂网络的结构模型,包括规则网络模型、随机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模型、无标度网络模型。复杂网络同步动力学、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复杂网络交通动力学、复杂网络抗毁性等。

第六讲: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

控制、控制论、控制系统;控制的任务,包括定值控制、程序控制、随动控制、最优控制;控制的方式,包括简单控制、补偿控制、反馈控制。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度量、信息的传递;信息论的概念、信息论的历史、信息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运筹学的概念、运筹学的发展、运筹学的分支。

第七讲:系统工程概述。

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等。

第八讲:系统工程案例。

系统工程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以及当前国内外的热点大工程项目等。

2.3 教学方法

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MPA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其中理论、技术与方法是核心,实践是理解消化理论、技术、方法的重要途径。系统科学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甚至被学员戏称为“MPA的哲学课”和“MPA的数学课”,很容易陷入“听不懂、没有用”的尴尬境地。

考虑到MPA学员哲学、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除了第一讲、第二讲以理论讲述为主外,本课程教学内容均以实际案例作为入手点,通过案例引出理论、技术、方法,通过理论、技术、方法归纳总结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第三讲动态系统理论我们从计划生育政策讲起,第三讲自组织理论我们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讲起,第四讲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我们就从股市震荡、大规模讲起,第七讲系统工程我们就从三峡工程讲起。

此外,我们还引导学员结合现实世界中的热点问题利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我们在课程中讨论了“从系统科学角度看中医”、“从系统科学角度看风水”、“从系统科学角度看科学发展观”、“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等等。同时,我们还鼓励学员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去理解和认识系统科学,并把它作为开卷考试的论述题。

3 结束语

MPA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位教育,为培养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同时也应看到,MPA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尤其薄弱。为此,必须不断进行教育创新,以促进MPA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探讨了面向MPA学员开设系统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及意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开设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希望与广大从事MPA教育的工作者们一同探讨。

注释

① 查尔斯・蓝伯.公共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公共管理学报,2006(2):60-69.

② 刘霞.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2004(2):38-43.

③ 杜海峰,李树茁,朱正威,白萌.公共管理与复杂性科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9(3):13-20.

④ 朱正威,杜海峰,李树茁,白萌.公共管理中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以农民工流动研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9(4):114-119.

运筹学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职;数学教学

1.数学文化的定义

我们知道,广义的文化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文化是超自然的。最早对于文化的定义,公认的是英国人类学家BE・泰勒,他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阐释了对文化的理解。在泰勒的观点里,文化就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人类所有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当然,不同学科对文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

数学是一种文化。最早提出数学文化的是美国学者R・Wilder,他认为数学实在独立于个体意识而存在着。张维忠教授在《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一文中指出:数学是抽象思维的集合,数学世界的规律独立于人类思维。虽然对于数学文化的说法众说纷纭,至今对其也没有确切的定义。但从广义上来看,笔者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与人文有机结合,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不论是数学的对象,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概念定理,还是数学本身的发展,数学史等等。

2.数学文化在高职数学中的重要性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数学是量大面广的公共课之一,数学课程通常被定位于两种功能,即“服务”功能和“提升素养”功能。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那么在它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素养”提升的要求就体现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实质和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另外,运用数学文化增强人文素养,丰富的数学文化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最后,数学文化可以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怀,数学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等无不时时刻刻熏陶着学生的审美情趣。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等数学知识,但他们文化基础差,学习起点低,对于一些教师而言,教学组织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像数学这类学科,高职学生常带有畏惧心理,经常表示“听不懂”。因此,只有让数学的理性思维、数学精神、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等深深印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才能使学生在此伴随下受益终生。同时,在数学文化的角度进行数学教育也符合《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3.如何在高职院校更好的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

3.1革新传统数学教育观念,树立高职数学文化教育观

在数学文化的视域下审视高职数学教学,高职数学教学的目标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精神和态度,受到数学思想的启迪和熏陶,能够把数学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对数学的应用、欣赏、创造和创新。十多年来,高职数学教育一直在推进改革。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职数学教育仍是沿袭传统的“知识教育”,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仅仅局限在工具和应用性方面,为改变这个现状,首先教师就应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形成全新的、文化型的数学教学观,促进高职数学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旧的数学教学观只是单纯强调数学学科知识,展现的是单调的数学计算和证明过程。而文化型教学观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关注相关的史料背景和发展状况,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革新旧教育观,形成新的数学教育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3.2尝试开设专门的“高职数学文化课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可尝试增开“高职数学文化课程”。“高职数学文化课程”选修课的开设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素养。课程内容可以纵观古今中外,从历史、文化、哲学等角度讲授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理论教授方面可以选取在数学发展史中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起着重要作用的里程碑式的主题,通过一些数学家的探索与创新来体会数学精神。实践层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可以分小组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写数学文化小论文等等。高职院校可尝试开设该类课程,但注意要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此同时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储备自己的数学文化知识,不仅仅是靠个人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知识积累来教授这门课。

3.3激发积极性,丰富数学教学活动的形式

为了使数学文化更好的渗透,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融入一些数学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极限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运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例子,当圆内接正多边形与圆是合体的极限状态时,“则表无余径。表无余径,则幂不外出矣。”来解释极限概念。还可以采取多种学习方式,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例如在学习分形几何的科克曲线时,可以从数学家Mandelbrot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入:“英格兰的海岸线有多长?”,为了加深对“自相似性”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分形图形或者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分形图形。运用数学典故,例如韩信点兵与中国的剩余定理结合,田忌赛马与运筹学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认识和亲切感,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科克曲线

(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3]陈晓江,刘业,胡胜生,张海峰.基于技术和文化的高职数学课程模块结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杨立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4)106-107.

运筹学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历年的高考题,对数学猜想、数学猜想的基本方法以及数学猜想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等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 数学猜想;高考数学题;解题方法

一、数学猜想

数学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试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形式。这样的推测性命题是否正确,尚需通过验证与证明,而这种验证的过程就是能力提升的一种学习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许多数学问题可以根据题目所述条件对结论进行猜想。事实上,猜想在数学思维上,有着广泛的作用。猜想不仅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而且能激起学习数学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二、数学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的想象大胆进行猜想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在广阔的数学领域,许多重要定理的发现,无不与大胆猜想有关。猜想是数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纵观数学发展史,很多的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如:歌德巴赫猜想、欧拉猜想、四色猜想等,它是解决数学理论自身矛盾和疑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科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只是在高考中,在初高中和大学的学习中,我们也会发现数学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实用的数学思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有利于更为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的特点是严谨、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注重了知识的表层,或者去死记硬背知识,这样在运用知识时就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但不会用”这样的情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地理解所学知识,并掌握这些知识。而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是只记结论而是逐步地猜想这些知识,了解它的背景和领悟其实质,这不失为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比如学习讲解“闭区间内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我们一般通过列举几种区间、轴和开口变化时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效果似乎也不错,但是,如果我们试着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猜想”,我们会发现学生会理解的更好。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关于“定轴、定开口、动区间”的的例题,完成后提示学生思考:二次函数的最值的取得主要与哪些要素相关?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例题“猜想”:根据影响二次函数最值取得的三要素,还将可以有哪些类型的求闭区间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的题?这时同学们就会列举出:定轴、定开口、动区间,或者定轴、定区间、动开口,以及“两动一定”类型的题,然后让他们自己求解。在编题的过程中,我们把同学进行分组,并进行组间评比,同学们思维积极主动,争先恐后,表现的异常活跃,虽然叙述的语言并不十分准确,但确定闭区间上二次函数最值的三要素关系给出的非常清楚,更主要的是:整堂课几乎都是由同学们自主活动,同学们课后反应,印象最深刻的是。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一个学生当他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想方设法地去解决本学科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他在学习中能寻找到一种轻松感、愉悦感和成功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而猜想有时会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如在教授韦达定理时,教师不是直接把定理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每人写出一个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只要学生说出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教师就会马上“猜出”这个方程。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在不自觉中喜欢学习数学,学习的动力就会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柴可夫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这句话说明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求异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敢于猜想。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让学生敢于猜想。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闪光的猜想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猜想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猜想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分析、猜想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该怎样解?”或者“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思维。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猜想作为一种直觉思维活动,虽然有时它不一定正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灵感或超前的思维,但是他作为一种思维活动也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数学教学应积极提倡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数学猜想确实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本顺.数学猜想集[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

[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于强.数学解题中运用数学猜想的探索[J].师范教育,2002(6)

【作者简介】

运筹学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Liu Zhi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德阳 618000)

(Sichu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Deyang 618000,China)

摘要: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国家示范高职课程改革的需要,借助张景中院士开发的“Z+Z”数学教学软件,阐述了高职院校文艺类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教育的必要性,就如何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育方法、以及如何因地制宜降低教学要求,加强高等数学教材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Abstract: Aiming 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 combining national demonstration vocational course reform need, using the "Z + Z" mathematics teaching software developed by Zhang Jingzhong academicia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for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rts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 the education method, and how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strengthening reduced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nd so on ,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ath teaching mode.

关键词: 文艺类高等数学 高职院校 z+z软件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Key words: artsy advanced mathematic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z plus z’software;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13-02

0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大力发展(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家也对所有的高职院校提出了质量要求(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创新,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我校进行示范建设的过程中,“高等数学”作为全院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文本主要针对文艺类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借助张张景中院士开发的“Z+Z”的数学教学软件,对开设“高等数学”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方向和新措施结合我校的改革经验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高职院校文艺类学生开设“高等数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高等数学的学时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甚至有部分文艺专业不开设高等数学。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将重新阐明高等数学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文艺类专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1.1 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高职教育首先姓“高”,这是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作为各行业中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应当在其相应的岗位上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应当在学校培养扎实的职业技能、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广泛的文化底蕴。高等数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人类优秀科技文化传承,科学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训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众多专业课程的坚实基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1.2 数学与艺术数学作为哲学,区别于一般的自然科学,它是人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的总结和升华,它集中体现了人类处理问题的逻辑美,简洁美。它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高度的现实抽象,揭示着现实世界,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完美展示。

艺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生活做出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个别性与概括性相统一的反映,把创造性的生活与表现情感结合起来,并用语言、音调、色彩、线条等物质手段将形象物质和外观,塑造为审美对象。它是人类感性认识的重要体现。

数学和艺术都是创造性活动的载体,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表现,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相互补充,陶冶人的情操,共同推动历史的前进。因而高等数学的渗透,对文艺类学生的特长发挥,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的意义。

2高职院校文艺类“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高职院校文艺类专业中开设“高等数学”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学生数学基础差文艺类学生普遍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抽象能力较弱,对数字,符号运算不敏感,对数学计算有明显的畏惧心理。目前高职院校中,高等数学课程是主要涉及微积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以及他们之间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强调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以及艺体生和特长生的设立,降低了对数学的要求,致使招入的大部分文艺生的数学基础相当薄弱。显然,要他们进一步学习传统高等数学具有相当难度。

2.2 教材不实用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高等数学》几乎都是以本科院校所用教材为导向,以减低知识难度,缩减知识范围为目标的基础上编写的。这类教材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很不实用。首先,它传承了本科院校对教材的严格要求,如抽象的数学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繁琐的数学计算,其次这类教材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对文艺生而言,这类教材很难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更加加强他们对数学的错误理解,从而偏离了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初衷,让高等数学课程失去了的其文化意义。

2.3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滞后众所周知,高等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学科,它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导,因而现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沿用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一般都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忽略学生的特殊情况,忽略他们的专业特点。当然,出现这样的教学局面,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如学时的缩减,教学进度的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确实能有效的完成任务。当然,它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磨灭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的同时,更误导了文艺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从而阻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专业课提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也为高等数学的改革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以实用性,目的性为显著特征的职业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观念也在强烈的矛盾中不断探索,在我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经过对学生以及任课教师的调查,普遍认为对于文艺类的学生,高等数学更应当倾向于一种文化传播,而非传统意义下的知识传播,教学的手段应当以直观为主,抽象为辅,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加强课堂的活跃气氛。

3高职院校文艺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对高等数学进行课程改革,但对于文艺类的高等数学改革研究甚少,下面我们结合张景中院士所研发的Z+Z智能教育平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文艺类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3.1 Z+Z智能教育平台介绍及其特点“Z+Z”智能教育平台是由张景中院士主持研发的一种超级画板软件,它比一般的几何画板功能更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Z+Z”智能教育平台可以满足立体图形的智能画图,动态测量等多种需求,立体图形的旋转、拆分、侧面展开等效果。②“Z+Z”智能教育平台充分考虑了我国新一轮数学教学改革中教材的变化对教学的深刻影响,它能满足统计、概率等对数据处理的需求。③“Z+Z”智能教育平台不仅能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他还能进行符号演算。④“Z+Z”智能教育平台提供的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功能反映了我国数学家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⑤智能画图更为简洁,这不仅表现在平面和立体图形,还表现在函数图形的绘制上,同时为用户设计了编程的环境,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以上的功能特点是平面几何画板所没有的,因此,研讨如何借助“Z+Z”智能教育平台推进新一轮数学教育改革是十分有意义的。

3.2 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改革思路教材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书,一本好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文艺类学生的数学基础很薄弱,他们对学数学的热诚几乎没有,可以这样说数学是一门令他们非常头疼的课程。如何编写一本学生喜欢看的高等数学教材,成为我们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着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教材内容分为数学理论知识和“Z+Z”软件知识介绍及实践操作,其中数学理论知识部分我们将高等数学的内容分模块进行教学,如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解析几何等模式。为避免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每一块新模式的前面,我们将适当的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文化史,添加与数学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同时每部分知识的后面,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简单程序,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教材的最后部分,结合高等数学理论知识集中讲解“Z+Z”软件。

3.3 结合Z+Z教学软件,探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经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文艺类学生在传统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逃课,睡觉是普遍存在现象。因为对他们来说,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总是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讲解。如何使得课堂活跃,有趣,成为我们教学过程改革的重点。形成了“数学史引入―图片静态展示―软件动态演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改革,我将首先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在前缘科学当中的重要作用,关闭学生恐惧数学之门。接着,在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我们将借助Z+Z软件演示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极限,导数,积分,解析几何中的相关定理)。最后,在讲解完Z+Z软件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简单的程序,画出不同形状的图形或则是创超一些新的图像应用到艺术设计当中,从而让高等数学与他们的专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反映,类比于传统教育下的学生,采用对软件的兴趣较高,对曲线(函数)的理解更加清晰,对积分这类概念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4结束语

高等数学的改革关乎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等基础性问题,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入高质量教学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都将成为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景中著.超级画板自由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张楚庭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肖前军,周金玉,邓总纲,欧阳章东.基于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

运筹学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一、会计形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个相对独立领域的背景

从今天的眼光看,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一般是以会计为主体。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个重要领域。但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形成这种格局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开始形成于20世纪,并得到相应的发展。

现代公司制度、市场与会计具有共生互动性(注:胡玉明:《试论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共生性》,《会计》,1996年第6期。)。企业组织形式沿着独资、合伙和公司制度的轨迹发展。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环境下,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企业为主。这时,会计只是在一个企业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会计基本上也只是簿记,主要是记帐和算帐,报帐不是主要的。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扩大了会计的服务对象,使其不仅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且还为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服务,同时,会计的内容也得到了拓展,会计不仅要记帐、算帐,而且还要报帐(按公认会计原则编制会计报表)和查帐。

以股份公司为基础而出现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对现代会计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刻的。正是基于两权分离,适应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现代会计才逐步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管理会计(Management or Managerial Accounting)与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

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为外界与公司存在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服务。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财务会计正是从这些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要求出发,集中研究有关的会计,并着重通过正确提供各种财务报表来满足上述各有关方面的不同需要。由此产生了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会计观”,从而形成了“财务会计”这个概念。由于那些与公司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都不直接参加公司管理活动,他们只能从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中获得有关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间接材料。为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他们要求财务会计一定要站在“公证人”的地位,客观地反映情况,以保证有关资料的真实可靠。于是财务会计从日常的财务处理到提供财务报表,都要严格遵循符合公司外部各有关经济利益关系人利益的“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之精华体现于公司财务会计之中。因此,完全可以说,财务会计是一种社会化的会计,其提供的信息是一种社会化的公共产品。

管理会计则不同,它继续保持其原有的“阵地”,主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即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相关信息。如果说财务会计是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会计观”,那么,管理会计就是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会计观”;如果说财务会计是社会化的会计,那么,管理会计就是企业化或个体化的会计。它只是为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正所谓“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Right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o 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 time)。

如果说,管理会计主要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那么,会计一开始就是以服务于经营管理为目的而产生的,因此,会计一开始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管理会计”。尽管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会计分支。但是,会计发展史却表明,最早期的会计就是管理会计。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财务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记帐、算帐)也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甚至被公认为财务会计典型特征的复式簿记(推而广之包括总帐与明细帐的平行登记、帐证、帐表以及表与表的核对等),从本质上看,与其说是一种科学的记帐,不如说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它同样也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由此可见,财务会计体系中,记帐、算帐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只有报帐才是财务会计之本质。财务报表只是核算结果的表格化而已(注:当然,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财务会计社会化要求,公认会计原则对会计核算具有规范作用。历史成本原则尽管“四面楚歌”,屡受指责,但其地位依然如故。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还需要它。)。“从完整的意义上说,财务会计首先同时是管理会计(广义的管理会计)。它服务于企业管理,是以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资料,为企业的高层领导服务”(注:余绪缨编著:《管理会计》(修订本),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4月版,P.15.)。

综合上述,市场和公司制度的产生和,促使原先只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管理会计”),突破了只为一个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局限,走向,分离出一个侧重于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化会计——现在人们所说的“财务会计”。从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别按各自的性质和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已经发展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会计学科领域,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属于会计的“同源分流”。

二、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

尽管会计一开始就是以服务于经营管理为目的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管理会计”,但是,自从财务会计从管理会计分离出来之后,作为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管理会计本身也得到了发展。在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注:有关两个阶段的划分和论述了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效益的学科》,《经济》,1983年第4期。)。

1.20世纪初到50年代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发展起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管理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便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于是,“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入管理会计,成为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从1918年开始,哈里森(G. C.Harrison)一直致力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to AidProduction)、《新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inthe New Industrial Day)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Scientific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1957年更名为全国会计师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成本的开展。到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还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注:参阅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PP4—7.)。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为了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著名会计学家奎因坦斯(H. 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Managerial Accounting)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相继问世(注:杨宗昌等:《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 114.)。美国会计史学界认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已有初步统一的理论。

但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管理会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它只是被看成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传统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一门新的学科的创立不仅要有本学科中的一些新的因素的成长,还要有相邻学科的配合和它赖以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或条件。所有这些在当时是不具备的。

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为主要的管理,其基本点是在的战略、方向等重大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果问题。我们知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的高低,通常可借助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来体现。把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纳入会计体系中,通过严密的事先与事后分析,促进企业用较少的材、工、费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其综合表现就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生产经济效果。可见,以泰罗的管说为基础的管理会计,对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和外界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因而,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还只是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历程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尽管管理会计的发展起源于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但是,管理会计的真正发展却是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了所谓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被大规模地于生产领域,从而使生产得以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企业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市场情况瞬时万变,企业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情况和环境,对企业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即迫切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就显得非常被动,其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不能与之相适应。首先,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着眼于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把重点放在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方面的高度标准化,为尽可能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创造条件,但是,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则很少考虑。这种在新的情况下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其次,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不把工人当做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人,而是把他们当做机器的奴隶或附属品,强调管得严,才能提高效率,使广大工人处于消极被动和极度紧张的状态,势必引起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因而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正是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的根本缺陷,不能适应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它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也就成为的必然。现代管理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它由“管理科学派”和“行为科学派”这两大理论学派组成。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在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1958年,美国会计学会在一份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60年代,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化。1962年贝格尔(Becker)和格林(Green)发表了《预算编制和职工行为》(Budgeting andEmployee Behavior)一文。该文对管理会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行为会计作了精辟的论述。进入70年代之后,又有柯普兰(Caplan)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Science)、霍普伍德(Hopwood)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行为》(AnAccounting System and Managerial Behavior)等优秀著作问世。上述这些著作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意义。到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管理会计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真是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管理会计》(Modern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认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注:杨宗昌等:《简明西方会计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PP.148—151.)。

至此,管理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其中,“决策会计”居首位。因为计划是以决策为基础的,它是决策所定目标的综合体现。

进入80年代,由于“信息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和“”(Agency ory)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新的。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被广泛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然有些过时落伍。为此,以美国会计学家卡普兰(Kaplan)教授为代表的创新管理会计学派致力于管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由此迎来了一个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的“作业管理会计”。90年代是一个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新时代,管理会计进入了“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时代,并将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可见,管理会计是在新的条件下,以管理为基础,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它们引进、应用到管理会计中,形成一个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包含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看,与执行性管理会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尽管管理会计首先在美国得到发展,但是,它很快风靡西方世界,为许多国家所引进和发展。虽然我国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但是,客观地说,新的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班组核算和60年代的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1978年之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在20年年的企业改革过程中,我国企业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由此,我国责任会计进入一个期。不过,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90年代以前的管理会计应用侧重于企业内部,没有明显的市场特征。进入90年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有所突破,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可谓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成功典范。

综合上述,管理会计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科学的,扩充了会计的传统职能,展示了会计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的作用,标志着现代会计科学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完全崭新的历史阶段。因此,管理会计的发展可以视为20世纪会计科学的重大事件。

三、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