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电子商务行业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产品 信息 大众传媒 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O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15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已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15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15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5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瓴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广”、“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4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
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徊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匮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专业发展
本文对广西高职高专“十五”时期的专业现状、“十一五”时期的专业规划做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三大趋势的同时也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存在三大隐忧。基于此,课题组对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五大对策。
一、发展趋势:三产类为主、跨行业拓展、财经电子成热门
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目录》),高职专业按照产业、行业、职业分类,共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2个专业种。截至2005年7月,广西共有52所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高等院校。经分析研究广西各高职院校“十五”时期高职专业现状和“十一五”高职专业发展规划情况,可以看出,广西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发展上呈现出如下趋势。
1.高职院校仍偏重发展第三产业类专业。广西举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共有52所,按隶属关系分为三类:本科高职(15所,含2006年上半年专升本院校)、行业(部门)所属院校(20所)、市属及民办高职(17所,未含2005、2006年升格备案高职院校),形成“三分天下”格局。若从区域布局上来看,52所院校中有31所即将近60%的高职院校集中在桂南经济区,而这又主要都集中在省会南宁市,很显然是个“一头沉”的结构。课题组研究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专业布点上,64%的专业集中在文化教育、电子、财经三个大类,在开设专业种数上,第三产业类专业占据近2/3。广西的52所高等院校举办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共设有专业点948个,涵盖了三大产业的19个专业大类,分属66个专业类的248种专业。与《专业目录》对比,广西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大类覆盖率为100%,专业类覆盖率为85%,专业数覆盖率为 47%。在已开设的248种专业中,第一产业类专业18个,第二产业类专业68个,第三产业类专业162个。248种专业覆盖各产业的比例分别为:第一产业7.3%,第二产业27.6%,第三产业 65.7%。专业数排名前四位的专业类为:文化教育类、财经类、艺术传媒类、计算机类,均属于第三产业。
2.专业覆盖面扩大,跨行业发展的院校趋多。根据广西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按产业门类分布情况统计表明,计划到2010年,广西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总数达到363个,在现有的专业数基础上增加46.4%。涵盖三大产业的19个产业门类,分属69个二级专业类,共设有专业点1479个。与“十五”期末相比,第一产业规划增加11个新专业,增幅为61.1%,增幅居中,增量最小;第二产业规划增加46个新专业(含4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67.6%,增幅最大,增量居中;第三产业的规划增加58个新专业(含16个目录外专业),增幅为35.8%,增幅最小,增量最大。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开设情况来看,“十一五”期间,广西区内平均每所院校将覆盖7个专业大类,比“十五’’期末的校均覆盖5.8个专业大类有较大发展。其中“一业为主”(一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25所下降至17所;“二业为主”(两个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17所,比“十五”期末增1所;“多种经营”(三个以上专业大类存量占本校专业多数)的院校由“十五”期末的11所增加至 18所。
3.电子信息、财经等专业成热门走向。从各院校的“十一 37'专业发展规划来看,各院校的专业跨类发展主要向电子信息和财经专业大类进军,80%的高职院校涉足电子信息大类, 78%涉足财经大类,一小部分院校继续保持原有“一业为主”的特色。
二、发展隐忧:供求信息不足、专业结构欠优、发展特色不够
从各院校“十五”时期的新增专业和“十一五”时期专业发展规划分析的情况来看,广西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隐忧。
1.在专业开发上相对缺乏高职人才培养的供应信息、就业需求信息的分析支持。各个院校在专业开发时注重社会调查,听取行业、企业人员的意见,有些院校还专门成立以企业、行业的现场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对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论证。但这种社会调研基本上局限在验证性过程,调研所得到的信息对开发专业来说是不充分的。部分院校的部分专业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一味地追求专业的设置数量,而不考虑学校本身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不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的需求状况。这势必会引发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问题。从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来看,现有专业布点超过20个以上的有6个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30、文秘28、电子商务24、市场营销23、应用电子技术22、商务英语20),从专业设置科学性上来看,应限制新设布点,可仍然有学校规划设置。这样,在就业市场需求量增幅不大的情况下,今后的生源、就业竞争系数将进一步加大,势必会对这些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成较大冲击。
2.专业发展规划的产业结构与广西“十一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十五”时期,广西高职高专教育新增了不少专业和专业点,在三大产业上都有布局,尤其是为适应广西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少院校开发了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在高校扩招和满足第三产业的人才急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十五”时期广西高职专业结构中与第三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仍然偏大(约占专业总数的65.7%),专业设置结构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第三产业类专业中的“轻型”专业居多,“科技”含量不大。按照广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广西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推进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加强开发面向农村、面向工业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应用型专业,以推进我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按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高职院校的第一、二、三产类专业比例为8:31.4:60.6,而2005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2.3:39:38.7,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广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8:44:38,广西高职院校在一产、二产类专业发展规划上,与广西建设新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具有盲目向财经、电子信息大类模式化同构化拓展的倾向,缺乏专业特色。从课题研究的结果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十一五”规划有向多专业大类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综合化”成为时尚,而“一业为主”的行业所属院校数量在下降,绝大部分院校“跨行”发展趋势明显,行业高职院校的特色有逐步丧失的可能,而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有弱化“文化教育”的倾向。广西高职院校在专业拓展上出现模式化倾向,主要模式有:“本业+3(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本业+2(电子信息、财经)”、“本业+1(电子信息或财经)”等模式。如综合类院校,一般采取“本业十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模式;文教师范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即文教)+电子信息”,部分采取“本业+财经”模式;工交类院校,主要采取“本业+电子信息”模式,部分采取“本业+电子信息+财经”模式;农林类院校,采取“本业+财经+电子信息”模式;财经类院校主要是“财经+电子信息”模式;政法类院校已开始由单一法律专业大类向“法律 +财经+电子信息”发展。
三、发展对策:加强三个外力支撑,加强院校特色化发展
1.政府加强“五厅委”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扶持重点。首先,政府应建立由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厅等政府部门领导组成的“五厅委高职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还可以考虑将分散于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将其合而为一,构建统筹管理的“广西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年度人才人力使用情况的政府公告制度,通过对企业、事业、政府等用人情况的定期汇总统计,建立定期人才人力资源就业状况和需求信息,以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指导学生的专业报考选择。其次,政府应合理规划院校专业布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专业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再次,政府应尽快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按照教育部自2006年起建立每年统计和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制度,广西可以建立“高职高专基本状态公布制度”,定期《专业就业年报》《专业布点年报》和《专业开发指南》,以强化政府对专业开发的指导,以增强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最后,政府应对急需专业实行“扶持院校、扶持学生、扶持就业”的三扶持政策。一是扶持学校开办某些有很好的市场需求但由于专业建设成本高的急需专业;二是扶持学生就读某些学生不愿意读或者是读不起的急需专业;三是对某些急需专业学生担心就业不保障,政府可以协调用人单位与学生签订培养就业合同等方式来支持。
2.组建行业联会加强中介服务,建立专业评价和专业预警制度。首先,组建行业联会。近年来,政府部门的分化整合和院校办学的跨类发展,呼唤着新的“行业联会”出现。国外的“大行业 (产业)协会”(如农业协会、工业协会、商业协会、服务业协会等)的做法值得借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可以在现有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将若干个相近的行业协会联合起来组成“行业联会”,由“行业联会”协调“行业协会”制定“高职专业人才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纲”,协调建立行业、产业的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分析、定期公布人才需求信息,为各高职院校提供更好的指导。其次,加强中介服务。成立“高职专业评价中心”等为教育服务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其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作用。(1)定期进行高职专业评价并向社会公布结果,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高专业质量,为社会、家长、学生提供客观的高职专业质量信息,以此加强社会对高职专业质量的督导。(2)进行就业岗位情况和趋势的定期分析并公布分析报告。包括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3)进行高职专业预警分析并面向社会公布分析报告。做好全区的专业战略发展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和高等院校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又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趋势。
3.成立“广西高职研究会”,组建“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广西有“广西高等教育学会”,还有“广西高等成人教育研究会”,但却没有专门的高职学术研究组织。因此,广西的高职院校应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联合,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或“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如暂不适宜,可在现有的“广西高教学会”中,成立“广西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总之,要尽快成立广西高职教育学术组织,为高职专业规划、建设、发展提供统筹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专业大类”的教育教学研究。目前教育部已组建了全国性的高职高专教育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广西应在成立“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学会”的基础上,组建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分类指导。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依据政府有关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对全区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进行全面的、准确的、系统的指导和调控,受权审议全区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方案,指导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及专业基地的建设,评估现有专业的适应度及竞争系数,专业的需求程度等级及专业的预警等级,为政府提供专业建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的参考意见。
4.高职专业规划应遵循“六道程序”,注意“五个把握”。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上应遵循以下“六道程序”:一是调研。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人力资源供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调研。二是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具体、明确。三是规划。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政府由决策机构进行宏观规划,或由决策机构主持,聘请独立机构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四是决策。决策机构既包括区域内的教育行政机构、行业协会,也包括学校的决策层。规划的思想要通过具体政策加以体现和贯彻。五是实施。在政策的引导下,学校负责专业的建设和实施。六是评估。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分析出专业运行中的优势和问题,并及时反馈到学校并加以调整,或反馈到分析环节并调整规划,推进新一轮的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应做到“五个把握”:把握经济方向、把握市场需求、把握专业布点、把握自身条件、把握长远发展。所谓把握经济方向(即趋势),就是把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是什么?所谓把握需求,就是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急需什么专业?所谓把握布点,就是谁举办过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办得如何?所谓把握条件,就是能不能、该不该举办这些专业?所谓把握长远,就是要主动规划专业、引领专业发展新方向。
5.构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行业特色、职业特色和办学特色。(1)加强专业大类规划,以突出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高职院校的产业特色体现在其主体专业大类是定位于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还是均衡发展。(2)加强专业类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在高职19个专业大类中,一半的专业大类基本对应政府单一部门,另一半的专业大类则是对应政府的多个部门,如果按照行业来对应,那么多数的专业大类对应的是几个行业。因此,要突出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就应该做好重点发展专业类的规划。(3)加强专业种规划,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有 1838个细类,除去“其他”职业,实际职业总量为1496个。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共列有高职专业532个,理论上每个高职专业平均对应2.8个职业。应通过重点专业规划,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专业、支柱专业、重点专业,以此为主干结构,构建科学、合理、全区性的专业结构框架,并进而带动其他专业均衡协调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重点经济领域、支柱产业的职业人才需要。
【本刊讯】近日,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第十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先审议了国家三方会议及办公室组成人员调整建议,同意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担任国家三方会议执行主席的部级领导调整为邱小平副部长。会议听取了国家三方会议2012年工作总结以及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专项行动和集体合同制度彩虹计划实施情况总结的汇报,审议了国家三方会议2013年工作要点。
2013年,国家三方会议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分析研判,积极推动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贯彻落实,深入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邱小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不断健全,三方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逐步提升。当前,我国处于劳动关系矛盾的多发易发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家三方必须进一步明确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相互理解、信任、包容、支持、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人社部首次网络创业促进就业报告
【本刊讯】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向社会了“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网络创业就业已累计制造岗位超过1000万个,有力缓解了近几年的就业压力,并日益成为创业就业新的增长点。
人社部此次调查研究的网络创业就业对象包括三种群体:一是创业者,即开办网店的业主及合伙经营者;二是直接从业者,即创业者本人及其雇佣的从业人员;三是间接就业者,即与网商有紧密联系并由其经营链条直接带动的其他行业新增的从业人员。
人社部有关司局和中国就业促进会历经8个多月调研结果显示,从地区分布上看,目前我国网络就业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分别占抽样总数的57.4%和85%。
研究报道显示,网络就业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生产业和生活业。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年龄和性别分布上,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军,以男性居多,占76.6%;教育背景方面,高中、技校、中专占33.4%,大专占29.2%,大学本科占19.7%;人才需求方面,目前网店对电子商务营销、管理、技术和法律人才的需求迫切,分别占81%、34%、34%和20%。
人社部的研究认为,网络创业增加了就业市场选择的自主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将工作家庭化变为现实,使人们纷纷从工厂和办公室走出来,带来了就业方式的革命。
研究报告提出了推动网络创业就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将现行的积极就业政策和对实体经济的创业扶持政策向网络创业就业延伸。包括放宽经营范围,解决好经营场所问题,允许在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场所进行网上创业;提供资金、信贷支持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对具有成长潜力的网络创业进行投资,对符合条件的网络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给予税收优惠和社会保险费补贴。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统计数量首次下降
【本刊讯】据近日国家统计局的消息,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过去的一年中出现了相当长时期以来绝对数量的首次下降,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了345万人。
“中国劳动人口的变化与中国人口出生的变化有关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预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至少在2030年以前,会稳步、逐步有所减少。
马建堂指出,这一变化是否意味着多年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尚存在争论。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总量是9.37亿人,尽管减少了345万人,但总量依然很大,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资源优势。
马建堂认为,中国人口和劳动力供应格局出现了一些变化。要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国策的同时,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研究适当的、科学的人口政策。
全国医疗生育保险工作座谈会提出八项重点工作
【本刊讯】日前,全国医疗生育保险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出席会议并讲话。
胡晓义指出,医疗保险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着力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努力使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服务更加健全、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为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提供更可靠、更稳健、更公平的制度保障。
会议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全民医保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和创新医保管理服务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制,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大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会议提出,2013年医疗保险工作总的要求是巩固成果,稳量求质,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会议要求着力做好8个方面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高参保和保障质量;扎实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深化医保门诊统筹机制探索;落实付费总额控制,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监管;推进生育保险工作;积极参与医改各项工作。
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成效显著
【本刊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现场会上,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总结了过去5年来的调解仲裁工作,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了2013年工作任务。
邱小平指出,5年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建设和机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初步建立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法律政策体系,强化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前端性作用,有机整合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两大系统资源,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和仲裁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显著加强。5年来,全国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案件602.3万件,是2003年至2007年处理案件总量146.7万件的4.1倍,涉及劳动者近800万人,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实践证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作为多元化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邱小平强调,2013年调解仲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以提高争议处理效能为工作主线,以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制度机制、基础保障建设,进一步增强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努力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要切实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和办案机构实体化、争议预防调解、仲裁办案规范化和信息化、调解仲裁队伍建设、调解仲裁行风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全国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培训实验班在京结业
【本刊讯】全国自主择业干部就业培训实验班于日前在京举办了结业仪式。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副组长、人社部副部长何宪和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蒋家革出席实验班结业仪式,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并讲话。
何宪指出,实验班探索了自主择业干部就业培训路子,搭建了就业推介服务平台,扩大了自主择业工作和自主择业干部的社会影响,是对自主择业干部就业培训工作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蒋家革强调,此次实验班紧密围绕自主择业干部和企业管理的特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体现了各级政府对自主择业干部的关心爱护。他希望自主择业干部珍惜机会,珍惜荣誉,在新的岗位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据悉,自2001年国家实施自主择业安置方式以来,全国累计有12万名干部选择了自主择业。参加此次推介会的40名实验班学员,全部是2012年转业的自主择业干部。在实验班培训期间,他们先后参加了24门课程集中培训,到6家企业进行了参观学习,到企业进行了15天实习,分别撰写了培训和实习体会。
北京:人社部门或介入药品采购
【本刊讯】日前,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在北京市“两会”的新闻会上透露,继公立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后,新医改将专门针对药品流通领域再出大动作。
“今后北京将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改变以往的药品招标由卫生局主管进行、各医院再分别根据需求和中标目录进行单独采购的局面,探索医院可联合集体团购的方式进行采购,以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韩晓芳说。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正式启动医药分开改革的公立医院先后包括友谊、朝阳、同仁、天坛、积水潭等5家医院,主要措施是药品零加成并设立医事服务费。医管局内部人士认为,取消药品加成虽然解决了医院和药品之间的利益关系,但仍然没有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而2013年通过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有望进一步挤出不合理的价格水分。
天津:首期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刊讯】由天津市体育局人才交流管理中心举办的首届“优秀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班”日前圆满结束。这是天津市体育局首次针对退役运动员开展的专门职业转换培训。据悉,本次培训为期3天,课程设置包括职业转换过渡期政策解读、职业指导、心理调适、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认知等模块,邀请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相关工作负责人、心理学专家及企业培训经理等讲师有针对性地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为运动员讲解政策、调适心理、传授经验、答疑解惑。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天津市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培训工作的正式开展,为天津市退役运动员的择业开拓思路,开辟渠道,搭建平台,指引方向。
河北:将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
【本刊讯】据近日河北省人社厅公布的消息,2013年河北省将对各类困难群体实施积极就业扶持政策,做好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各地将按照不低于一般财政收入1%的比例足额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的规定,落实就业资金预算。
据悉,河北省将对各类困难群体实施5项积极就业扶持政策。一是突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工作,集中开展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活动;二是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春风行动”等有针对性的专项服务活动,与京津加强劳务协作,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经验,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三是突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做好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登记认定和一对一帮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并加强管理,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四是有针对性地做好产业调整企业职工安置;五是落实残疾人、妇女等特殊群体就业扶持政策。
辽宁:总工会启动免费技能培训
【本刊讯】日前,由辽宁省总工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优质免费技能培训服务第二期开课。据悉,本期包括维修电工plc免费双证培训班、月嫂、育儿嫂、催乳培训等课程,参加培训人员毕业后颁发国家认可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免费推荐工作。
四川成都: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可享社保补贴
【本刊讯】据近日召开的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消息,2013年成都市将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出台一系列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更优惠社会保险待遇、更完善工资调整机制。具体政策包括小微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可享受一年社保补贴;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的宏观监测系统等。
山东青岛:将建养老护理职院年培训4000人次
【本刊讯】在青岛市人社局近日公布的201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创新青岛颐养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运行机制,培养更多养老护理人才。
在青岛市人社局2013年工作要点中,促进家庭服务业做大做强是重要的一点。青岛市人社局提出,要完善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政策,对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开办家庭服务机构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出台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商业综合保险补贴办法,出台示范性家庭服务机构奖励政策,实施“家庭服务素质提升计划”,该计划将年培训4000人次。
河南焦作:增发小额贷款,孵化万名老板
【本刊讯】据河南省焦作市日前召开的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获得的消息,2013年焦作市将加大扶持创业就业力度,包括增发小额贷款、引进千名人才、实施万人创业计划、实施10万人次培训等。此外,焦作市还将加快推进公共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加快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实名制“一卡通”,对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