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抗震加固;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caused th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of the people, the work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f our country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is better, improve the integral seismic level and capacity building.

keywords: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抗震加固的施工技术方法

关于抗震加固的施工技术有许多,抗震加固施工的基本要求,抗震加固首先要遵循我国现有行业标准及各项施工规范,符合加固设计要求。一是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建筑构件及原建筑结构间表面的完整清洁无损,并能固定结合一起运转。二是若发展施工过程中出现与加固设计不一致的情况要停止施工,与设计单位会商更正。三是对建筑进行加固时,要确保施工安全,不要出现裂缝、歪斜、坍塌等现象,尤其是在拆改结构和替换构件的时候。本文以单层和多层砖混结构建筑为对象展开论述。

1.1 加设圈梁法

主要有钢筋混凝土圈梁及型钢圈梁2 种。

1.1.1 钢筋混凝土圈梁

混凝土的等级强度不能小于c20,而且钢筋要i、ii 级,截面尺寸要大于180x120mm,配套钢筋6、7 度时,要大于4ф8,8 度时要大于4ф10,9 度时要大于4ф12,箍筋要大于ф6,之间的距离要低于200mm。外面加设圈梁要在楼、屋盖标高或者说紧靠着楼、屋盖,在同一水平标高交圈闭合。在阳台、楼梯间等圈梁标高的变换处一定要有必要的加强措施。销键和圈梁宽度及墙内深度要大于180mm,配筋4ф8、箍筋2ф6。锚筋直径要大于ф1。胀管螺栓的直径m10-16,主要应用于砌筑砂浆等级强度高于m2.5 的墙体。

1.1.2 型钢圈粱

关于型钢圈梁的标准规格要大于8 或者75×6 来设计,而且每隔1-1 和墙体间用锚杆螺栓拉结,直径要大于ф12。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要安设联结件,其次在安装之前,要刷一道红丹油,还要除绣;三是确定好各个联结件和钢圈上的孔位;四是圈梁拐角处是45 度斜角焊接;五是用1:2 的水泥砂浆将型钢和墙体间的缝隙填满;六是拧紧好联结件螺栓,刷上2 道防锈漆;七是焊牢型钢圈梁应和柱两侧的钢板。

1.2 钢筋混凝土柱法

这是提高房屋建设整体搞倒塌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混凝土的等级强度不能小于c20、尺寸一般控制在240×180mm2至300x150mm2,在纵方向上采用4ф12 或者4ф14 的钢筋,箍筋ф6,间距控制在150-200mm;如果是扁柱的话,柱的宽度要小于700mm、厚度控制在l00mm 左右,在房角处宜用600mm 等边角柱,它的厚度要大于110mm,纵方向上的钢筋要采用12ф12,并排放置,箍筋是ф6,间距控制在2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500mm、以下500mm 处,间距控制在loomm 以内。外加柱要和墙体紧紧相连,要在墙体上每隔500mm 就装上胀管螺栓和锚筋等,同时在外加柱地坪高和墙体的大放角的地方设置销健和锚筋,和墙体相连。外加柱和墙体相连的钢筋和锚键要按照以下要求来设置:一是拉结钢筋ф12 长要大于1.5m,在墙体的外面布置,拉结筋连接外加柱与横墙,锚固长要大于拉结筋直径15 倍,并且外加柱和横墙上的孔洞要用混凝土灌实。二是锚键截面是240mm×180mm,进入墙体的深度180mm,锚键要用4ф12 与ф6 箍筋,而且要和外加柱浇灌。三是压浆锚杆在柱横墙内锚固长度要大于35 倍锚杆的直径,锚浆要用水砂浆调和配置。四是锚筋要用高于m2.5 的实心砖墙体、ф12 钢筋,锚孔直径ф26,锚固入墙深度控制在150~200mm 的范围内。

1.3 钢拉杆法

砌体建筑在地震后墙体外倒、屋架、梁端外拨时,通常采用拉杆对墙体进行加固。一般情况下会采用钢筋拉杆与小尺寸钢筋混凝土拉梁。钢拉杆直径一般大于ф14,对于横墙内的钢拉杆应该位于两个外纵墙之间或圈梁内。单面内走廊拉

杆在走廊两侧的墙上锚固,纵横墙端部设置钢拉杆的长要大于两开间。同时,钢拉杆的质量等级为i 级钢筋。花篮螺丝用成品,不能用非建筑结构用品。

1.4 梁、柱的外包加固法

外包加固法是我国建筑领域内一般采用比较多的加固方法。

1.4.1 框架梁、柱的外包角钢加固法

梁、柱角钢的结构要包括角钢要紧贴梁和柱的四个小角,还要用焊接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架构,柱四角的角钢要比楼板延长出一部分;角钢要大于62×7,扁钢缀板要大于39mm×3mm,角钢构架和梁、柱混凝土要粘结的牢固。在钢材的表面上要刷上一层防锈漆,同时要在构架的侧面涂上不低于25mm 厚的1:3 水泥砂浆。

1.4.2 柱钢筋混凝土外套加固法

混凝土应该要用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比原构件的等级强度要高,不能比c20 低。新加的纵向的钢筋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钢材标准,柱四角的角钢要比楼板延长出一部分并且相互连接起来;新加的箍筋应是一级钢标准,直径要大于ф8,间距要小于200mm。加固后柱的高度要低于柱净高的1/4。

1.4.3 砖柱外包角钢加固法

纵向角钢不应小于56×5,横向缀板的中距要小于40 倍角钢最小回转半径,其截面要大34mm×4mm,两端面和截面附近的缀板要经过加密;角钢和砌体要紧密相连,不能有缝隙,下面部分延入到地下不能低于300mm,上面部分要和顶端圈梁等连接;铁件的表面要涮防锈漆进行防锈处理。

二、增设抗震墙法

增设抗震墙有砖抗震墙和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两种,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但是同时按修复加固烈度水准要求却需要增强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抗震法,它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的传力途径来增强抗震性。

2.1 砖抗震墙

砖抗震墙的墙体厚度最低不能超过240mm,砌筑的砂浆的强度不能低于m2.5,而且它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原墙一级,钢筋网片或者配筋细石混凝土带可以以在墙体中现加浇配。墙体的宽度应为计算所得值的1.15 倍并且墙体应该有自己的基础,它的埋深程度应与相邻抗震墙相同。在墙体的顶部应加一道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顶梁与墙体等宽,高度为120mm,配筋可以是4ф2 而箍筋ф6,它们的间距应为150mm,并且楼盖的粱或板应该与其连接,一般说来要用ф12 锚筋,间距在500mm 到700mm 之间,还可以用m12 胀管螺栓锚入压顶梁的内部,而另一端锚入原粱内。增砌墙要在沿墙高每500~600mm 处用2ф6 长度不大于lm 的钢筋与两端原墙用螺栓或锚筋相连接,墙体中如果有混凝土带或者是钢筋网片时,应该在相应的位置处外加2ф12 拉筋,500mm 应该为锚入带内的最低长度,而拉筋的另一端应该锚在原墙内或者外加柱内;在新砌体与原墙间也可以加设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内柱,用锚筋、销键或螺栓把柱体与原墙连接,柱的顶部与压顶梁相连接。在增设墙砌到设计标高时就可以浇筑细石混凝土带,等到混凝土终凝后就可以在上面砌砖。

2.2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分以下两种:

(1)多层砖房增设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这种抗震墙应作基础,一般是用构造配筋,原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的最低值应在m2.5,混凝土的厚度在120 至150mm 之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该为c20;混凝土墙应该连接着原墙、柱和粱板。

(2)框架结构增设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抗震墙应该设置在框架的梁柱之间,并且在靠近框架轴线的位置为最佳。增设的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和柱体宽度的1/4,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最低为c20 并且不能够低于原框架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增设墙与原框架梁、柱可用直径为10~16mm 双排或单排锚钉相

连接,与粱、柱边缘的距离不能低于锚钉直径的3 倍,排距不能小于锚钉直径的5 倍,沿梁、柱轴线方向的间距应为100mm到300rnm;锚钉与抗震墙钢筋需要焊接,来到抗震墙各自方向的钢筋截面面积的总和应该比锚钉的总截面面积少。在原有粱、柱的钻孔内锚钉应用环氧树脂浆或环氧树脂砂浆锚固住,锚入深度不宜小于锚钉直径的10 倍。锚孔的直径比锚钉的直径大4mm 最为相宜。

三、结束语

抗震加固工作是一项工程量大,技术性强,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抗震加过工作中深入调查、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科学实施价值观重要的。本文对抗震加固施工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研讨,希望对现代建筑抗震技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立平;贾

;厂区管廊破坏原因的分析及修复方法[j];纯碱工业;2010 年01 期

[2]陈朝煌;某医院旧病房楼外加医梯的改造设计[j];重庆建筑;2009 年03 期

[3]李科,魏延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述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 年04 期

[4]林玮;李巨文;多层砌体房屋抗震加固方法述评[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 年06 期

[5]彭菲菲;电厂主厂房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设计[j];电力建设;2010 年06 期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抗震加固;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一、抗震加固的施工技术方法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建筑工程纷纷出现在城市乡村。一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以单层和多层砖混结构建筑为对象展开论述,抗震方法如下几点:

1.1 加设圈梁法

主要有钢筋混凝土圈梁及型钢圈梁2 种。

关于型钢圈梁的标准规格要大于8 或者75×6 来设计,而且每隔1-1 和墙体间用锚杆螺栓拉结,直径要大于Ф12。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要安设联结件,其次在安装之前,要刷一道红丹油,还要除绣;三是确定好各个联结件和钢圈上的孔位;四是圈梁拐角处是45 度斜角焊接;五是用1:2 的水泥砂浆将型钢和墙体间的缝隙填满;六是拧紧好联结件螺栓,刷上2 道防锈漆;七是焊牢型钢圈梁应和柱两侧的钢板。

1.2 钢筋混凝土柱法

这是提高房屋建设整体搞倒塌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混凝土的等级强度不能小于C20、尺寸一般控制在240×180mm2至300X150mm2,在纵方向上采用4Ф12 或者4Ф14 的钢筋,箍筋Ф6,间距控制在150-200mm;如果是扁柱的话,柱的宽度要小于700mm、厚度控制在l00mm 左右,在房角处宜用600mm 等边角柱,它的厚度要大于110mm,纵方向上的钢筋要采用12Ф12,并排放置,箍筋是Ф6,间距控制在2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500mm、以下500mm 处,间距控制在lOOmm 以内。外加柱要和墙体紧紧相连,要在墙体上每隔500mm 就装上胀管螺栓和锚筋等,同时在外加柱地坪高和墙体的大放角的地方设置销健和锚筋,和墙体相连。外加柱和墙体相连的钢筋和锚键要按照以下要求来设置:

一是拉结钢筋Ф12 长要大于1.5m,在墙体的外面布置,拉结筋连接外加柱与横墙,锚固长要大于拉结筋直径15 倍,并且外加柱和横墙上的孔洞要用混凝土灌实。

二是锚键截面是240mm×180mm,进入墙体的深度180mm,锚键要用4Ф12 与Ф6 箍筋,而且要和外加柱浇灌。

三是压浆锚杆在柱横墙内锚固长度要大于35 倍锚杆的直径,锚浆要用水砂浆调和配置。四是锚筋要用高于M2.5 的实心砖墙体、Ф12 钢,锚孔直径Ф26,锚固入墙深度控制在150~200mm 的范围内。

1.3 钢拉杆法

砌体建筑在地震后墙体外倒、屋架、梁端外拨时,通常采用拉杆对墙体进行加固。一般情况下会采用钢筋拉杆与小尺寸钢筋混凝土拉梁。钢拉杆直径一般大于Ф14,对于横墙内的钢拉杆应该位于两个外纵墙之间或圈梁内。单面内走廊拉杆在走廊两侧的墙上锚固,纵横墙端部设置钢拉杆的长要大于两开间。同时,钢拉杆的质量等级为I级钢筋。花篮螺丝用成品,不能用非建筑结构用品。

1.4 梁、柱的外包加固法

外包加固法是我国建筑领域内一般采用比较多的加固方法。

1.4.1 框架梁、柱的外包角钢加固法

梁、柱角钢的结构要包括角钢要紧贴梁和柱的四个小角,还要用焊接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架构,柱四角的角钢要比楼板延长出一部分;角钢要大于62×7,扁钢缀板要大于39mm×3mm,角钢构架和梁、柱混凝土要粘结的牢固。在钢材的表面上要刷上一层防锈漆,同时要在构架的侧面涂上不低于25mm 厚的1:3 水泥砂浆。

1.4.2 柱钢筋混凝土外套加固法

混凝土应该要用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比原构件的等级强度要高,不能比C20 低。新加的纵向的钢筋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钢材标准,柱四角的角钢要比楼板延长出一部分并且相互连接起来;新加的箍筋应是一级钢标准,直径要大于Ф8,间距要小于200mm。加固后柱的高度要低于柱净高的1/4。

1.4.3 砖柱外包角钢加固法

纵向角钢不应小于56×5,横向缀板的中距要小于40 倍角钢最小回转半径,其截面要大34mm×4mm,两端面和截面附近的缀板要经过加密;角钢和砌体要紧密相连,不能有缝隙,下面部分延入到地下不能低于300mm,上面部分要和顶端圈梁等连接;铁件的表面要涮防锈漆进行防锈处理。

二、增设抗震墙法

增设抗震墙有砖抗震墙和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两种,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但是同时按修复加固烈度水准要求却需要增强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抗震法,它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的传力途径来增强抗震性。

2.1 砖抗震墙

砖抗震墙的墙体厚度最低不能超过240mm,砌筑的砂浆的强度不能低于M2.5,而且它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原墙一级,钢筋网片或者配筋细石混凝土带可以以在墙体中现加浇配。墙体的宽度应为计算所得值的1.15 倍并且墙体应该有自己的基础,它的埋深程度应与相邻抗震墙相同。在墙体的顶部应加一道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顶梁与墙体等宽,高度为120mm,配筋可以是4Ф2 而箍筋Ф6,它们的间距应为150mm,并且楼盖的粱或板应该与其连接,一般说来要用Ф12 锚筋,间距在500mm 到700mm之间,还可以用M12 胀管螺栓锚入压顶梁的内部,而另一端锚入原粱内。增砌墙要在沿墙高每500~600mm 处用2Ф6 长度不大于lm 的钢筋与两端原墙用螺栓或锚筋相连接,墙体中如果有混凝土带或者是钢筋网片时,应该在相应的位置处外加2Ф12 拉筋,500mm 应该为锚入带内的最低长度,而拉筋的另一端应该锚在原墙内或者外加柱内;在新砌体与原墙间也可以加设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内柱,用锚筋、销键或螺栓把柱体与原墙连接,柱的顶部与压顶梁相连接。在增设墙砌到设计标高时就可以浇筑细石混凝土带,等到混凝土终凝后就可以在上面砌砖。

2.2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分以下两种:

(1)多层砖房增设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这种抗震墙应作基础,一般是用构造配筋,原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的最低值应在M2.5,混凝土的厚度在120 至150mm 之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该为C20;混凝土墙应该连接着原墙、柱和粱板。

(2)框架结构增设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抗震墙应该设置在框架的梁柱之间,并且在靠近框架轴线的位置为最佳。增设的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和柱体宽度的1/4,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最低为C20 并且不能够低于原框架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增设墙与原框架梁、柱可用直径为10~16mm 双排或单排锚钉相连接,与粱、柱边缘的距离不能低于锚钉直径的3 倍,排距不能小于锚钉直径的5倍,沿梁、柱轴线方向的间距应为100mm 到300rnm;锚钉与抗震墙钢筋需要焊接,来到抗震墙各自方向的钢筋截面面积的总和应该比锚钉的总截面面积少。在原有粱、柱的钻孔内锚钉应用环氧树脂浆或环氧树脂砂浆锚固住,锚入深度不宜小于锚钉直径的10 倍。锚孔的直径比锚钉的直径大4mm 最为相宜。

三、结束语

抗震加固工作是一项工程量大,技术性强,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抗震加过工作中深入调查、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科学实施价值观重要的。本文对抗震加固施工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研讨,希望对现代建筑抗震技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立平;贾彪;厂区管廊破坏原因的分析及修复方法[J];纯碱工业;2010 年01 期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汶川地震;JICA(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抗震;隔震;减震

2010年6月-8月,我有幸赴日本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中日抗震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该项目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中日两国首脑确认的“总体合作框架”中就“城市建设”领域开展的灾后恢复重建合作项目,由中国科技部及住建部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签约实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建筑抗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借鉴日本建筑工程抗震领域的先进经验,以提高中国建筑抗震防灾能力,并推动中日两国在建筑抗震技术领域的深入全面合作。项目于2009-06-01启动,2013-05-31结束,为期四年。

通过两个月的研修,了解了日本的防灾减灾系统,日本抗震 设计法的发展历程,并对中日两国抗震设计有了细致的比较,学习了日本在隔震,减震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及抗震加固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首先简要介绍日本的防灾减灾系统:注重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和加强; 防灾知识普及常抓不懈,从我作起; 政府对既有建筑尤其是生命线工程和民生工程(学校,医院,聚居的住宅等)的抗震性现状调查常态化,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抗震化鉴定和加固制定计划和目标,不因为大地震再现周期长而导致对抗震加固犹豫不决的态度,和侥幸的心理;提高地震应急判断和评估水平,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使灾区能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日本的抗震设计法的发展历程:1916年 佐野利器博士提出震度法概念(考察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经过研究发表《建筑物抗震结构理论》中提出用震度乘以房屋重量来计算水平地震惯性力); 1923年 关东大地震,砖石结构破坏严重,(80%以上)从此该类结构从日本新建建筑舞台消失;同时因混凝土结构倒塌和发生严重破坏的较少,其抗震性能被认可;1924年 震度法被正式采用,K=0.1,地震作用取为建筑物重量的10%(容许应力度=材料强度的1/2);要求超过50尺(大约15m)的建筑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 ;1924~1950年间日本结构抗震领域展开“刚柔相争”(以刚度抵抗,或韧性顺应) 1950年颁布《建筑基本法》调整水平地震作用,K=0.2(容许应力度=材料强度);1971年修订《建筑基本法》,规定柱箍筋间距≤100mm。加强对柱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旨在提高砼柱子的延性;1977年,制定了抗震诊断基准与修复设计指针,提出既有建筑加固办法 1981年颁布“新抗震设计法”,提出二次设计的要求(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并提出保有耐力的设计计算法 ;1983年,隔震橡胶在日本应用于民用建筑,开始出现隔震建筑 ;2000年 增加“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法”(极限承载力计算法)95年阪神地震很多建筑虽未严重破坏,但塑性变形过大使修复成本过高或丧失正常功能;2005年补充“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设计法”(主要用于钢结构)地震输入能量=弹性应变能We+塑性应变能Es.,建筑物必须吸收的最低能量=地震输入能量-弹性应变能We。

日本建筑物按规模和高度进行安全性与分类 :第一号建筑物:高度超过60m的建筑物,即超高层建筑物; 第二号建筑物:高度低于60m建筑物中的大规模建筑物(高度一般指31m以上); 第三号建筑物:高度低于60m建筑物中的中规模建筑物;第四号建筑物:以上一号至三号以外的小规模建筑物,无需进行结构计算。日本的抗震设计原则主要是:

60m以下的建筑物:

1)新抗震设计法,二次设计方法,满足小震不坏(地震加速度约80gal,建筑加速度反应约0.2g)、大震不倒(地震加速度约400gal,建筑加速度反应约1.0g),采用容应 力 度计算法+保有耐力计算法。从1981年沿用至今,概念清晰,方便操作。

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法(极限承载力计算法),实际应用不多。

3)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设计法(主要用于钢结构),理论较深(能量法),实际应用很少。

60m以上的建筑物:

必须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验证其抗震性能,设计文件送交国土交通省大臣指定的审查单位进行审查。(类似国内的超限高层的抗震专项审查)

而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的制定则是经历了一下几个过程:1974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 规定建筑物遭遇到相当于设计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允许有一定的损 坏,不加或稍加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1978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基于唐山大地震,输入的水平地震动较大,采用基底剪力法;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增加震源距的影响(近震、远震),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200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引入设计地震分组;2008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汶川地震后基于抗震概念设计的修编(震后调查,楼梯间作为逃生通道或安全岛采取构造加强措施等);2010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对一些有专门要求的建筑结构,允许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

我国抗震设计的方针是: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 。所谓三水准性能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增加了性能化设计目标,即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影响,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高度低于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采用底部剪力法,除此以外用阵型分解反应谱法,对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或高度超过抗规表5.1.2列高度的建筑。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从而实现“大震不倒”;同时采用二阶段设计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目标: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取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值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验算及变形验算。既满足了在第一水准下强度要求,又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设计: 采用第三水准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并结合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从中日两国抗震设计基准以及抗震鉴定抗震加固促进法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得到的启示:在每一次大地震的震害调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适时对现行设计基准作出必要的修订和改进,找出差距,调整思路,从而使建筑的耐震化不断加强,建筑物的性能在地震后的维持与恢复能力也不断提高。 在这一点上我感觉中日两国的做法基本相仿,中国曾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害调查中发现砌体结构如有很好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约束系统,由此系统提供延性,也能在大震后裂而不倒。此后结构科研人员据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试验,对74抗规进行修编从而完善了砌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搓施,这在08年5.12汶川地震的震后表现中也得到了检验;在对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和分析后,《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把中小学校舍及医疗建筑的设防标准提高到重点设防类,01抗规的08版又对一些条文进行了修改补充,如楼梯间的相关构造等。

对日本隔震减震结构的几点认识:1.基于能量法的原理以及性能设计的要求,阪神淡路地震后日本的隔震减震结构迅速发展起来,包括新建和抗震化改修建筑都多有利用,半主动,主动减震系统,各种形式的隔震支座和耗能支撑也不断被开发;2.隔震结构因其极大的降低了地震动向隔震层上部结构的输入,使构件截面尺寸及配筋等比先前单纯抗震设计时大为减小,尤其在处理不规则结构无缝设计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隔震支座的布置应该注意上部柱子的内力,对于周界等有可能出现弯矩而产生拉应力时不可选择纯滑动支座。(我们现地参观的东京品川御殿山工程以及三洋化成的隔震加固等项目);4.耗能减震支撑可以结合结构型式合理选择,尽可能多的减少结构自身的反应,达到其耗能的目的;5.隔减震结构在震度较大的地区应加以推广应用,在我国随着隔震层以及耗能支撑材料的不断开发,在设防烈度较高的区域应是可推行的非常优越的结构体系。

另外,日本的抗震加固方法也是非常多样化,从原理上分可以是韧性加固,也可以刚度强度加固,甚至对于一些特殊用途和要求的建筑可以采用隔震,减震等的加固方式,从降低地震动的输入着眼,即从根本上卸载不堪重负的原结构构件所需承担的水平地震力,从而使其满足要求。从形式上讲可以是改善原结构的延性,也可以加大墙柱等抗侧力构件截面,增设带框支撑,增加混凝土墙,加设减震器或增加耗能支撑等等措施。隔震加固因为施工难度大,间接成本过高,除重点文物等保护性建筑以及因其他因素而使加大截面或增设构件满足不了抗震要求的,一般不建议采用隔震加固。

从日本现阶段抗震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以及日本国内建筑材料及施工技术的发展我有几点感想:1.结构设计不但要保证构建筑物的安全,同时应满足性能要求,并且在震后能尽快恢复,修复的成本也需考虑。即安全+安心。(性能设计);2.结构方案的选取可多样化,不必拘泥于结构型式和体系的限制,只要能满足两阶段设计的各项指标,限高通过批准,地震动输入适合,时程分析计算满足要求即可。可以刚柔相济,以柔佐刚,也可抗震,减震,隔震协调并行,这样就给建筑的平立面设计创造了非常宽广的施展空间,也为我们的城市带来更多亮丽的风景。(这点应该是我们的抗震设计规范非常有必要借鉴的地方)3.高强混凝土的开发和高强钢筋的利用以及减震结构的实施(能量原理),使得延性框架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我们现地参观的东京东池袋丁目的高层住宅,189m高,纯框架,在6~22层位移较大的搂层使用了低屈服钢的减震柱)4.先进的施工工法,精良的施工设备使建筑的工厂化成为可能,加快了施工速度,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5.结构的概念在施工安装中的构造处理应用:为了减轻隔墙对框架柱可能产生的约束作用,尤其是通条窗或柱边框们的下护墙或上顶壁,隔墙都在梁上下设置卡口固定,使其与柱子脱开;预制大孔板的应用,有效的减弱了板对梁的约束,使得梁的屈曲更易实现。

建筑抗震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从建筑选址开始就必须慎之又慎,应注重对活断层的判别,规定活断层近前的建筑及市政设施的限制;要深入研究地基,地基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构计算时输入的地震动参数要适合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抗震等级以及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等,抗震加固时要对建筑物抗震性能余力进行再评价,要刚柔结合,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被加建筑的功能再利用。

现阶段地震的发生不可预测,但做好建筑物的抗震及加固,做到有备无患则是我们结构抗震工作着必须担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抗震设计标准Ⅱ2010年中国耐震建筑研修课件》神户大学,孙玉平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抗震技术 民用房屋  加固

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seismic technology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buildings housing, Some reasonable methods should be followed in design and Seismic strengthening method of masonry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through effective set house structural columns, ring beam, steel rod integral reinforcement method,Hope this article can make the designer plays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To promo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housing,To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people living。

Key words: Seismic technology Civil building Reinforcement

1引言

民用房屋设计中,抗震设计是房屋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水平及合理与否直接决定房屋的质量。目前我国民房存在大量的砖混结构房屋,原因是这种建筑结构易于取材、施工简单且成本低、工期短,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要模板,耐火性耐久性较能好,因此被我国的大多数民用建筑所采用。但是砖混结构的材料及连接方式决定了其延性较差,变形能力小,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在历次大地震中都发生了严重的破坏,比如说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发生的玉树大地震中,绝大多数砖混结构发生倒塌,没有倒的,全部开裂成为危房,尤其是教学楼,房屋开间大,房屋面积大,墙体面积小,结构单薄,抗震性能较差,对其抗震的加固也就尤为重要。

2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第一,在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上要求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保持一致, 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都应做到规则、简洁。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不规则,其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往往较难重合,在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强烈的扭转效应,地震的破坏力度将明显加剧。建筑物的设计方案应尽量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立面、偏高的重心、错落的立面结构等问题,同时还应严格控制建筑物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尤其是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能过高,以避免在地震发生时产生鞭梢效应。为了达到抗震的要求,建筑物不应有过多的不规则设计,如果不得不做不规则设计的时候,应该在建筑物的相应部分设置防震缝伸缩缝,这样既能实现建筑物造型的美观、简洁、大方,又能保证建筑物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第二,要保证所有砖砌体房屋的高度和总层数复合抗震标准,因为,砌体房屋高度越高,层数越多,地震中受到的破坏程度就越大。第三,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来提高抗震性能,可以通过使用在建筑物恰当的部位增加构造柱、添加构造钢筋、设置配筋圈梁等办法和措施来实现。第四,适当增加墙体面积合理提高砂浆强度,多层砖混的房屋其抗震能力和墙体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和所使用的砂浆强度也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提高墙体面积以及科学合理地提高砂浆强度级别来实现。通过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对于六层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其顶层的抗震能力较好,基本很少受到地震的危害,而位于建筑底部的一层及二层,是抗震能力最薄弱的层数,因此,可以提高其墙体面积和砂浆强度等级来实现加强抗震能力的效果。比如可以将墙体由240mm增强为360mm,砂浆等级由原来的M5提高到M10,这样就提高了底部薄弱层的抗震能力和抗震效果。因此是一种比较操作方便的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3.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当遇到较大地震,如果拆旧建新费用较大,为了确保人民财产安全,充分利用原有旧房,节省开支,我们对旧房进行抗震鉴定,加固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可以采用植筋技术及相关节点构造措施,对砖混结构房屋增设构造柱,钢圈梁及钢拉杆进行加固,增加构造柱和钢圈梁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另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发了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技术,加固砖墙, 它是对开裂或未开裂墙体实施单面或双面加固,以提高其抗震性能的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实践证明,凡是在震前经过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建筑,在地震中损坏程度明显轻于未加固的建筑,随着结构加固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家逐步了有关结构加固的规范规程,《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房屋建筑抗震加固》09SG61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等。

4结论

综上所述,民用房屋结构设计中抗震技术的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砖混结构朝着轻质、高强、大型化、多功能的材料方面发展,设计人员希望研究出更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构造类型,以适应多层、高层建筑和地震区的要求,通过相关的结构设计、把握抗震原理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所带来的灾害,通过抗震鉴定与加固增强房屋的抗震能力,为人们提供安全的有保障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小虎,王丽霞.探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建筑设计[内蒙古水利].2010(1)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范文第5篇

该建筑为二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抗震等级为二级,防火等级为Ⅰ级,防水等级为二级。采用框架结构,其中地上八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7424.18m2,首层建筑面积911.82m2,总建筑高度24.458m。该建筑于2012年受到过6.3级地震的影响,为了验证其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和相应的加固。

二、抗震性能的鉴定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中对抗震鉴定项目进行了规定,抗震鉴定时,下列薄弱部位应重点检查:6~9度时,应检查局部易掉落伤人的构件、部件;7~9度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检查梁柱节点的连接方式及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连接构造;8、9度时,除符合上述要求外,尚应检查梁、柱的配筋,材料强度,各构件间的连接,结构体型的规则性,短柱分布,使用荷载的大小和分布等。

且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宜符合下列要求: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主体结构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或歪扭。另外,钢筋混凝土房屋可按结构体系、结构构件的配筋、填充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及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对整幢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两级鉴定。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和9度时,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当砌体结构与框架结构相连或依托于框架结构时,应加大砌体结构所承担的地震作用,再按本标准第5章进行抗震鉴定;对框架结构的鉴定,应计入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相连导致的不利影响。砖女儿墙、门脸等非结构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小房间。由于该建筑受到过地震的影响,现要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科学检测和鉴定,以明确其使用年限和强度指标。检测的项目主要有:填充混凝土砌块墙、砂浆和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填充混凝土砌块的强度尚未降低,但使用的混合砂浆和混凝土均有较大的强度降低现象,这些降低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降低。

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次鉴定,鉴定结果如下:一、首层和第二层边框架柱抗剪强度低;二、电梯井处的构造梁强度降低;三:中间走廊上部梁挠度稍大,针对以上情况,需要采取二级鉴定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随后,通过二次鉴定,首层结构和第二层结构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不满足抗震要求。最后进一步通过结构验算,得出初次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为了更加直观的对其结构抗震进行分析,有必要采取室内模型振动试验进行研究。

三、室内模型振动试验

室内模型振动试验主要采用TT振动试验机进行,结构模型的制作按照相关规定结合结构原始尺寸采用小比例缩小。模型尺寸为长88.4cm,宽41.4cm,高49.0cm。通过施加正弦波和三维振动对其抗震性能进行试验,振动时间设为20s。通过对震后结构的仔细检查和分析,结果证明:首层和第二层的边框架柱存在变形较大;电梯井处构造梁有破坏迹象;走廊上部构造梁下部裂缝较大,且挠度大。充分证明了抗震鉴定和结构验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对其进行稳固处理。

四、加固措施

针对以上鉴定和验算结果表征的潜在隐患,采取相应的加固稳固措施迫在眉睫。在参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和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各个薄弱环节的位置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加固措施。边框架柱的加固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其水平抗剪性能,采取墙外扶壁柱加固法,不仅提高了框架柱的尺寸,增强了结构的整体刚度,更增大了其水平剪切面积和美观性,抗剪性能的提高利于结构的抗震。

电梯井处的构造梁采取植筋并适当增大其截面积,或用U型槽钢板通过对拉螺栓进行加固,施工方便。走廊上部的构造梁由于属于“准暗梁”,即下部超出楼板的尺寸较小,植筋和U型槽钢板加固均无从下手,主要使用角撑型钢,其中型钢一端施加于走廊两旁的框架柱上的卡口中,另一端通过浅U型钢支撑于“准暗梁”上,采用分段间断支撑。通过以上加固措施,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要求对其结构进行了再一次的鉴定检验,结果显示加固措施是有效的,满足工程抗震要求。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