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演艺术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淮剧;小生;表演;意义;内容;手段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67-01
淮剧作为流行于江苏、上海、安徽部分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表演艺术也分为生、旦、净、丑诸行当。而小生作为生行之一,是重要的行当。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从事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对淮剧小生表演艺术进行系统化研究,以求对于淮剧小生表演艺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具体来说,淮剧小生表演艺术,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解读与研析。
一、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
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第一个理论层面,是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表演艺术在戏曲中的重要意义。中国戏曲以表演艺术为中心,这与西方戏剧艺术以导演艺术为中心形成明显的艺术区别。从这一点而言,表演艺术毫无疑问便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生命。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明确指出:“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剧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欧洲的戏剧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再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1]
(二)淮剧小生的重要意义。小生是淮剧的重要行当之一,尤其是淮剧作为地方小戏,素以“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其主要特点,这就更加凸显出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了。
二、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第二个理论层面,是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一)实现人物塑造。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最高任务”,同所有戏曲中所有行当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实现人物塑造。前辈大师们早就说过:“演人不演行。”其用意就是行当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不要为行当而行当,而应当为人物而行当。在人物塑造中,重中之重是表现剧中人物情感的独特性、丰富性、复杂性,要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倾情投入,全身心地入戏。
(二)体现剧种风格。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指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2]。淮剧发源于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最初由当地民间曲调“门谈词”和敬神的香火戏相结合,吸收了徵剧的表演方法与剧目发展而成。其风格以朴实、粗犷为主要标志。因此淮剧小生表演艺术要充分体现这种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风格乃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想充分体现剧种的艺术风格绝非易事,非下苦功夫钻研不可。
(三)展现文化意蕴。淮剧小生的表演艺术,必须有文化底蕴和意蕴,而文化则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作为民族戏曲的淮剧,其文化意蕴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特色,包括写意传神、中正平和、以一总万、心身合一等等。
三、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必要手段
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第三个理论层面,是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必要手段。
(一)功法。淮剧小生的表演艺术也同所有戏曲的所有行当表演艺术一样,都以“四功五法”为必要手段。淮剧的唱腔有“靠把调”(受徵剧唱腔影响)、“老淮调”(乡土音乐色彩浓厚)、“春调”和“小开门”(吸收扬州地区民间音乐元素)、“自山调”(进入上海后形成的新唱腔)等等。唱词原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后来又有所突破。淮剧的其他功法,除了具有戏曲的共性特点以外,还有本剧种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是淮剧小生表演艺术的必要手段。
(二)虚拟化。淮剧小生的表演艺术同所有戏曲的所有行当一样,都以虚拟化表演为必要的手段。所谓“虚拟化”,指的是虚拟动作,即“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动作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虚拟地进行表演。戏曲表演中运用尤多,大多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和美化,具有一定的规范化和舞蹈性,常见的如开门关门,上下楼梯,骑马行船等”[3]。
(三)程式化。“程式”是程式动作的简称,是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如“起霸”“整冠”“走边”“趟马”“圆场”等等。它们的技术性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从本质上讲,程式化就是演员表演的一种法式。当然,随着新的题材、新的人物的出现,程式动作也必须不断地创新。
(四)舞蹈化。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所以戏曲表演是无戏不舞、无人不舞、无时不舞、无处不舞,舞蹈化是其必要的艺术手段。演员在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无不具有舞蹈化特点。因此淮剧小生的表演艺术,当然也以舞蹈化为其必要的艺术手段。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1-652.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 教学模式 创新 实践
在整个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不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和表演技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必须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创新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思想观念、任课老师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不仅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今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这种思想观念,推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创新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者的不断追求,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改变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当前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坚持以老师为中心,忽视实践锻炼,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大理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教学中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采取相应的策略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开展音乐表演艺术的各项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他们的成长也有重要作用。音乐表演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表演技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正因为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此足够的重视,并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结合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具体工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要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例如,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对音乐表演的动作要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好的掌握表演技巧。教学中在对基本动作讲解的时候,还要做好示范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进行实际表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艺术院校观看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彩排、课堂训练等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知识和基本动作的认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了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情境熏陶法、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让学生感悟到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和学习的魅力,在表演和排练中不仅熟练的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还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加强教学中的实践锻炼,重视音乐表演艺术活动的交流。为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效果,加强实践锻炼,进行音乐表演艺术的学习和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该重视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对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把握其中的动作要领,掌握表演技巧。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还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形式。通过课堂实践锻炼和不断的演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注重开展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具体方式是:鼓励学生参加音乐表演艺术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培训和演出活动,在学校组织音乐表演大赛等等。通过组织这些学习和交流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知识的理解,扩大音乐表演艺术的影响,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重视教材编写和建设工作,更好地指导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工作。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任课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科研工作,编写完善的教材体系,指导教学活动。要协调好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中可以开设选修课,将理论教学和音乐表演艺术的排练、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提高音乐表演艺术任课老师综合素质。任课老师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为了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效果,必须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推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果。音乐表演艺术任课老师除了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演练技巧等内容之外,还要加强科研,关注教学的现实问题,以新的理念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更好的指导教学活动。任课老师还要加强交流与学习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推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实师资力量,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者的不断追求。今后在教学中,任课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小兵,李曙.关于高职艺术教育音乐表演专业办学特色的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06).
[2]杨芳.音乐教学模式的多维构成及模式创新研究[J].学苑教育,2014,(05).
关 键 词:钢琴艺术 表演 时代化 个性化 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转贴于
“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 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 冯效刚 人民音乐 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 音乐探索 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 《卡里哥纳》H·里曼著 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 第4期
【关键词】篮球 表演艺术 身体艺术
篮球表演艺术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一个概念,以独特的精神特质和社会体验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形成了系统化的表演艺术体系。篮球表演艺术淡化了竞争意识,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篮球表演艺术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比如我国开展的“中国艺术篮球节”是明日阳光、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组委会联合建立的“秀王”贫困儿童篮球发展项目,其作为集篮球、艺术、慈善为一体的大型艺术公益活动,不但筹集了慈善基金,而且推广了篮球表演艺术。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篮球表演艺术进行了概述,讲述了篮球表演艺术的存在形式。
一、篮球表演艺术概述
篮球表演艺术融合了篮球、舞蹈和音乐,扩展了艺术表达力度。舞蹈属于体育美学的范畴,将身体、动作和意识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运动美、意志美、品质美、智慧美和风格美。并且结合音乐,让飘逸、潇洒、优美的篮球动作随着音乐“流淌”出来,给观众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篮球表演艺术以篮球为媒介,不但包含了动作要素,更是一种表演语言,形成了竞争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现出人们对生命和情感的追求。篮球表演艺术凝聚了社会体验和社会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而且促进了价值多元化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篮球表演艺术通过不断提炼、加工、美化篮球表演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和力量,将篮球运动融入到表演中,形成具有情感和意义的技术动作。篮球表演艺术和音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韵律和动作的结合,而且音乐律动多为欢快奔放、节奏强的音乐,能够感染人,让人融入其中,陶冶人的情操。
二、篮球表演艺术的存在形式
(一)人体美和技术美
篮球表演艺术的人体美和技术美是和谐且统一的,篮球表演艺术将形体美、姿态美、韵律美、气质美集于一身,如同清泉流淌、清风拂面。人体美包括形体美、姿态美和造型美。其中,形体美作为人体美的基础和关键,可以通过训练塑造,通过必要的训练练习,将人的形体和姿态塑造成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的形态,并且可以通过形体、相貌、服饰表现出来,展现生命的韵律美。篮球表演艺术将对称均衡的形式美和身体形态的韵律美相结合,通过控制身体姿势、动作力量和动作幅度实现对篮球的控制,并且通过自我加工美化形成具有语言功能的技术动作。篮球表演艺术具有天马行空的发挥部分,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做出动作,经过加工、改造,实现某种特殊的展示目的。
(二)情感要素
艺术只有蕴含了某些深沉的感情才能够表现出艺术性,篮球表演艺术也是如此,只有在身体语言呈现的基础上加上精神特质,其艺术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篮球表演艺术展现了系统化的动作,本身也涵盖了表演者的情感,如奔放、热情、拼搏的精神层次,提高了篮球本身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艺术形式,丰富了篮球运动的内涵。篮球表演艺术不仅仅指篮球表演本身,而且包括和观众的互动环节。篮球表演艺术并非无规则的篮球表演,而是应该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动作有机组合起来,突出成套动作。此外,发展适宜的难新动作,不断更新篮球动作,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层的强烈情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感体验。
(三)表现形式
篮球表演艺术并非无规则地恣意妄为,而是应该经过编排表现,将篮球的表现通过乐曲和动作具象化,把篮球的表现美展现给观众,实现动作美和旋律美的融合。在阳刚中揉入柔美,在快速美中加入慢性美,将动作的起承转合结合,充分展现刚柔美。篮球表演艺术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各自特色,这些不同内涵的篮球表演形式展现着世界不同文化的精神面貌,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让整个篮球比赛更加流畅,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不影响精彩程度的前提下,表现得更加美。
(四)音乐元素
音乐是篮球表演艺术的灵魂,给表演者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烘托了艺术气氛,调动了表演者的积极性,而且给观众以音乐美感,扩展了感官范围,激发表演者激情,增强动作感染力,每一个动作都受到音乐旋律、节奏的烘托。观众不仅通过球场表现来感受篮球的艺术魅力,通过自我实际体验才能够切身感受篮球的生命力量,深入体会篮球运动的内涵。正是社会体验的吸引,篮球运动从赛场渗透到每一个人生活之中,并且演变出丰富多彩的篮球形式,如街头篮球、花式篮球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深入到篮球运动中去,感受品味其中的美好回忆,并且磨练自己的意识,增强自我承受压力的能力。
结语
篮球表演艺术构建了一种艺术与体育的恰当融合形式,实现了篮球表演与艺术的最佳融合。不但丰富了篮球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艺术的外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篮球表演艺术削弱了篮球的竞技性,增强了篮球的艺术性及观赏性,并且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滨,金生伟.篮球表演艺术思考[J].体育学刊,2010(2).
[2]安阳阳.高校篮球赛事中啦啦队表演效应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陈华.浅析艺术体操美的形式及其审美评价标准[J].当代体育科技,2013(4).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形式;符号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40-03 收稿日期:2015-12-30
人类生活在大千世界,面对着纷杂而繁乱的客观事物,总会产生一种无序感。因而,人们也总在认知、思考和判断各种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寻找一种可以彼此隐射的替代物。符号,也便应运而生。当我们把视角缩小到声乐表演艺术,这一与艺术联系极为紧密,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门类,若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研究时,我们不妨也将其与符号挂钩,进行一种思维和行为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对比诠释,诚然,更是一种艺术与符号的对话与交融。
一、声乐表演艺术
1.声乐表演艺术定义与理解
表演艺术是一门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声乐表演艺术与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识,讲求美学原理。那么,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能让我们去衡量、判断某个作品美或不美。声乐表演艺术从定义上来看,不难看出,它具有十分广义的涵盖面和广识度。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于物质之中,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表现出来的勃勃的生机。表演就是将艺术又上升到了一个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的层面,因此构成表演艺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演唱者本身就是运用自己的身体各个机能的调动,这也是区别于其他音乐门类最大的一个特殊性。再加上演员自身对文本的二度创作和理解,将声乐表演艺术进行一种无限的升华后,让观众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遐想出无限的空间,拥有视听一体的享受。
2.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分类
声乐这一门艺术,在中国可以说是与历史同步的一种艺术门类。追溯这千年的历史,阅尽这千年的变化。声乐艺术的代代相传已然变成了一种不可从生活中分离的传承。那么随着最原始没有记谱的口口相传,再到歌谱的出现,声乐艺术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加之世界形势的全球化,艺术文化的传播也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放眼世界,众多的声乐艺术交织于一起,才有了世界舞台上一次次美丽的绽放。声乐表演艺术也有了具体而明晰的分类。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从名字上来看,必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就中国而言,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等。民族声乐的衍变必然与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以及民族风俗有着极大的联系。从风格方面来看,地处北方的民歌要豪放粗犷一些,南方的民歌则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居民声音高亢嘹亮许多,平原地区民歌则要舒展自如一些。由于民族唱法的产生,孕育在了民俗声乐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因而,演唱形式也是多姿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声声乐表演艺术,美声准确来说,起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意大利,是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和灵活准确的声乐技巧的歌剧唱法。论歌唱方法之本意,它不仅仅是一种唱法,还是一种表演形式和一种声乐学派。毕竟起源于国外,因而演唱过程中,不仅仅是方法的区分,更多的是因为母语的不同,所以演唱的位置也有所不同。因为其采用了比其他唱法的喉头更低的发声位置,因而声音凸显着金属般的色彩,浑厚,以柔为主。通俗(流行)声乐表演艺术,从字面来看,就是一种风靡于社会的风格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追求自然、随意,强调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去演唱的一种歌唱艺术。由于它与前两种歌唱表演艺术相比,较为接近生活,贴近人们的说话习惯,所以,很多的人都可以加入演唱过程中,流传度和传唱度非常广。随着专业性的通俗唱法进入各大专业院校,其得到了真正的研究和普及,因而作品的难度和技巧的难度都有了增加,越来越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原生态声乐表演艺术,来自我国民间极少数人的口中,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原生态的歌唱方法接近于人类的自然发声方法,发声原理就是接近于新生儿的啼哭。所以原生态的声乐表演艺术的出现,对我国的民族声乐乃至世界声乐的发展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是声乐表演的一大特色。
二、声乐表演艺术符号的诠释
(一)艺术符号的特性
艺术,自古以来都是文艺百家不懈探求的问题,正是因为艺术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经济社会也有必要的助推作用以及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人类才努力去揭示艺术的本质和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符号的产生,其实是一种思维、审美意识、精神的诠释,更多的是人类对于艺术主观意识的态度强调。艺术符号也深化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同时成就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和产业。纵观古今,艺术符号贯穿始终,各种艺术门类的领域,各个艺术形式的符号,都拥有时代性的烙印。当然,艺术总是具有审美特性的。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是一种精神的高层产物。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的美一定是真的,为了达到艺术符号的最高境界的呈现,就必须不仅仅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偏离自然,体现更为崇高的情感和意义。人们常说,艺术就是反映人类情感,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形式,艺术符号往往会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在某种情景中展现出来,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穿透事物的本质。
(二)声乐表演艺术符号的理解
提及声乐表演艺术符号,我们不得不从表演艺术符号来进行了解和分析,不得不认真地提到一个符号学大家埃罗•塔拉斯蒂,他认为表演符号学是他毕生最致力研究的“存在符号学”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人生就是一场从生到死的表演,表演就是人类由内而外的展示。而当表演作为一个文本示人的时候,它便有了一个值得每个人为之深思的起点和文字的终结。表演者就是文本中分离出来进行演出的部分,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过程。声乐表演符号的载体是身体,当然我们将其与体育运动相提并论也并不为过。因为任何一种表演,即便是一种机械性的表演,也需要身体做功,也是具有身体性的。尤其是声乐表演,站在舞台上那一个定点的开始,便已经开始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艺术的呈现。表演者的身体感觉是控制表演符号表意的行为的基础。作为声乐歌唱者,当然会明白,艺术的呈现,是收缩自如,强弱分明有对比的音乐,才算是完美的表演。此外,表演艺术符号还体现内心的一种控制。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一位实力了得的歌者在舞台上表演,作为一个专业的歌唱学习者,总会不经意间进行内心的模仿,欲求自己也如此华丽地表演。这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内模仿”,这种表演符号的替代是在观众的心里去表现和完成。那么这样的一种身体感性,必然也算作表演符号的内在感性和接受。总而言之,身体感觉是表演艺术符号的核心,没有身体性无所谓表演符号的形成,当然这个特性也就是区别于其他符号特性的最重要的一点。表演符号,让艺术符号产生至今,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的意义。人类一直去寻找属于符号的定义和差别,而表演符号则是运用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呈现方式,让人类有了新的理解和定义。
(三)声乐表演艺术符号的传达
既然我们一直强调表演艺术符号其核心是身体性,同时,声乐表演艺术又是非常符合这一特性的表演艺术门类,那么与之相伴而来的身体性所引发的自然反应必然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究和分析的内容。当然表演本身就是一种传达的过程,这种传达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1.身体性与控制性相辅相成
声乐演唱难度的大小,以及演唱者专业技巧的能力和舞台经验的丰富与否,都会使身体性产生不可预知的情况和反应。这也就是所谓紧张性造成的肢体和心理的变化。但是适度的紧张,却也是表演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因素。这种紧张性必然可以控制身体性,随着剧情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花腔女高音演唱,这是一种极富舞台展现力的歌唱,由于起源于意大利的歌剧演唱,随着美声事业的发展,它的流传延续了美声伶人演唱时的技巧和花样。在《图兰朵》当中,夜后的歌唱可以说是花腔女高音作品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夜后出场时,伴随着非常灵魂性的歌声出现,我们不仅仅为夜后的声音所打动,更重要的是歌曲演唱的连贯性、面目表情的泰然自若,以及高难度高音断唱,给人以非常美的展示和表达。这样的歌唱表达必然要与歌唱者自身身体性的控制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才会展现出高超的效果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声线表达。
2.“外化”与“内化”和谐统一
提到声乐表演艺术,不能不提出对声乐表演艺术主体的研究,那就是歌唱者。在上文也提出,表演艺术符号的核心是身体性,那么将其付诸实践的便是歌唱者。歌者要融入表演当中,就需要“全身心地与角色合一”,当然,许多人会提出,这是种悖论性的提法,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点是表演者所必须达到的基本的歌唱素质之一。当然,这一个基本点对于歌者的要求就颇高了,需要演员从剧本的线性中看出外化之物,而与自身内在“合一”,那么要展现出来的“合一”便是所谓的“外化”与“内化”的和谐统一。例如歌剧艺术表演,这是诸多艺术门类最为直观的以歌者的主体形式呈现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基本特征就是歌剧演员创造舞台角色形象。歌者要做到的是在舞台这个空间来展现时间的延续。在演出过程中,不仅仅简单地表达出角色外在所处的情境,而是要深刻地了解角色与角色的关系、角色在表演过程中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作品的走向究竟在何处。这些看似是连贯性的过程,都需要在时间不断延续发展的过程中,由外而内地展示出来。
3.“即兴”与“不确定性”相依相伴
关注声乐表演符号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演的“不确定性”。任何艺术表演都有在表演过程当中出现意外的可能,因为表演本身就是持续性的、连续性的、进行中的,甚至可以说是可变性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时候也会在表演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表演艺术中经常提到的“即兴性”,这一点,在很多的表演艺术门类当中都会出现。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曲的呈现必然要与其年代背景和作者当下所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进行紧密的联系和呈现。但是所谓的艺术呈现,都会如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每个人对待作品的不统一性,造成了诸多作品表现出来的包罗万象,造就了一首作品的不同演绎。比如中国原生态演唱作品,由于它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差异性,另外各个地区方言不同,造成了艺术整体呈现出独特的差异性。甚至可以说,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歌手演唱,对于旋律的把握大致一样,但是棱角性的音符、装饰性的音符会随着个人的理解而进行改编,甚至临时性地改编加花。这种表演艺术的“不确定性”并不仅仅出现在不同人演唱同一首作品,甚至同一个人在演唱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阅历,都会给声乐的演唱带来不同的效果呈现。所以“即兴”也成为表演艺术符号的关键词,使艺术表演的魅力指数极大增长。
三、声乐表演艺术符号之真谛
声乐表演艺术,通常被许多人认为是歌唱者的工作,其实不然,每一类型声乐表演都是源于人类对生活中平常不过的说话语言进行的升华和提炼,并且在人类身体机能可以调整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升华创作。对于表演的渴望、想象才造就了如今在各大媒体、舞台上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绚丽无比的精彩歌唱表演。若说声乐表演是一种舞台的升华,那么这一观点恰恰与艺术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就表明,声乐表演是艺术划分出来的一个分支,如果歌唱表演仅仅是一种空洞乏味的表现,那么这样的生活已经具有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观众会与舞台上的歌者一同感动,一同流泪,就是因为在这个微妙的空间,产生了一种叫做共鸣的“磁场”,恰恰将歌唱中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与观众有了新一轮的互动。所以经典的歌唱表演艺术才会永垂不朽地印刻在人类的脑海当中。符号学这一门较为广义的学科,与各种门类都可作一种深化的结合。与声乐表演艺术的对话,会让作为学习者的我们更加明白艺术符号的真谛和艺术符号以媒介形式传达给我们内心的真实表达。这些文化学科的融合,必然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冯钢.艺术符号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袁立本.演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王丽慧.歌声中的文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4]黄华新.符号学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陆正兰.表演符号学的思路———回应塔拉斯蒂的《“表演符号学”:一种建议》[J].符号与传媒,2012,(2).
[6]姚丹.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