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音乐教育

数字化音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音乐教育

数字化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音乐 教育 理论课程

一、国内数字化音乐教育理念

数字化音乐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乐器编辑、处理制作出来的音乐,数字化音乐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的标志性音乐形式,其体现在教育方面的最大标志是具有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教育平台。1987年刘健与吴粤北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首创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培养能运用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完成音乐作品的创作及制作的全能型音乐人才。该专业在全国艺术院校的同类专业种处于领先地位。随后很多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相继成立了电子音乐教育体系。

专业音乐学院中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的学科系统化建设体现在各专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共性和各自专业发展的个性方面,包括“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录音”三个专业。它们都是音乐与高科技的交叉互补,但是各自专业的发展方向又各不相同。如“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学术创作型专业人才;“电子音乐制作”专业是培养技术全面的应用创作性专业人才;“音乐录音”专业是培养素质全面的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中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2001年开始设立“新媒体艺术”专业,目的是为了强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从层次上看,电子音乐可以分为实验型、社会型、家庭型三种类型,各种类型的电子音乐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普通高等师范大学中以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数字化音乐教育主要表现在专业选修课开设,以扩大高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事电脑音乐的制作与录音教学、电脑制谱及其在音乐专业学术论文中的乐谱绘制技术的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综观国内电子音乐的发展势态,各大音乐学院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电子音乐专业结构的建设已经形成共识,主要音乐学院在未来电子音乐学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龙头地位,将依然引领全国普通高校电子音乐教学的方向和前进步伐。

二、理论课程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学方法的使用

视唱练耳、电脑音乐、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音乐院校学习专业课程的前提条件,为学生进行声乐与器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数字化音乐系统应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MIDI键盘等数字化教学系统,还必须安装了Auralia视唱练耳软件、CakeSonar音乐制作软件、Sibelius乐谱制作软件和红蜘蛛网络软件,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能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是高师教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视唱练耳教学方面。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包括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按高师教学要求其中视唱部分包括构唱、视唱、背唱和弹唱,练耳部分包括单音、音程、和弦、节奏与旋律的听记。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利用MIDI键盘演奏旋律带学生进行视唱,也可在Sibelius软件中输入视唱曲的五线谱,然后点击播放,让学生跟着唱。先把视唱部分全部跟唱几遍,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视唱抽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老师制作好的视唱曲目跟着视唱,至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弹唱部分的教学,学生可以打开Sonar软件,结合MIDI键盘边弹边唱。还可以利用Sonar软件的录音功能学生录制自己视唱的声音,再进行对比,方便掌握在节奏与音高方面是否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其他理论课程方面,电脑音乐课程教学方面,主要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作曲、配器、复调、多声音乐分析与写作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面,主要使用Sibelius软件等软件完成作曲与配器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红蜘蛛软件的人机对话功能实现学生的提问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抽查。利用Sonar等软件软件结合MIDI键盘相结合进行辅助功能的教学,使用MIDI音乐的制作与乐谱的绘制。利用Sonar软件与Midi键盘制作MIDI音乐,使用Sibelius软件绘制与打印乐谱,完成作曲与配器等课程的作业,利用多媒体以实现学生在创作中对乐队的实际音响效果的把握。从而避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将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声乐等主专业和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该研究项目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服务,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旨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数字信息化多媒体手段全方面引入理论课程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功能,能实现基于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多媒体同步教学,并实现完整的课堂影音再现,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能有效的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Cubase Sx与Nuendo电脑音乐制作》卢小旭,编著

[2]《Cakewalk Sonar从入门到精通》颜东成,编著

[3]《电脑音乐MIDI与音频应用技术》陶一陌,编著

数字化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音乐教育 文化功能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音乐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同时,积极摄取其它民族音乐文化的长处,让我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以鲜明的个性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氛围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并有回、瑶、侗、白等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孕育了当地原始、纯朴的民族文化风情,可以说湘西自治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极其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在这种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其音乐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与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意识息息相关的,隐含着深刻的内在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产物,是当地人们自身生命观、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珍贵的音乐文化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状态。湘西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面临着被冲击、渗透、同化的危险。面对这一现实,笔者认为,要尽快、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富有特色的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艺术,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成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间传承的重要补充,通过实施其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弘扬、创造、发展拓宽思路。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音乐文化的主要任务。但是,专业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伴随着世界音乐教育的正规化而出现,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得以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因此,如何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当前乃至今后民族音乐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积淀

现行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西方音乐语言或音乐形态学的理论来进行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等构成了以“西方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而由于西方音乐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文化深沉背景上的不同,在这种音乐教育体系中,必然会使少数民族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被掩盖,不仅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也会使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丧失,最终带来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所生成的文化积淀仅是针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灾难性后果。

多元的文化使得各民族相互学习交融,也使人们更加强调各自文化的民族化特征。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将民族音乐纳入其中,给予其主体的地位,确立以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淀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学科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对民族音乐保存、发展的目的。

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传递

由于少数民族音乐和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融为一体的结构特征和传承方式的口头特征,使我们无法从有很多文字记载的史料中去认识、熟悉它。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递都是靠其独特环境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方式进行的。在湘西自治州,各民族中口传音乐的传递方式是非常普遍的,这种口传音乐通常是一种非正规的、即兴的文化信息表达,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而是自然生成的,通过在与长辈、同伴、环境等诸多交流形式中进行的,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民族音乐传递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也与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是相吻合的,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音乐固有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随之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给少数民族音乐在民间的自然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各少数民族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更多的与学校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平台,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递成为一种理性化、系统化的习得行为。

当然,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牺牲民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为代价,恰恰相反,少数民族学校音乐教育应尽可能维护民族音乐的“正宗性”,将其文化中的精髓完整的传递下去,只不过传递方式可多样化,既可以是专业性的教学与研究,也可以深入到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语境中,进行非专业性的文化实践活动等等。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相互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内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裂变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一次空前的全球化的文化整合正在悄然进行。正是在这种文化态势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却陷入了“自我中心论”的狭隘的价值观当中,“自我中心论”是一种以自我价值为最高价值,忽视、否定和排斥相关联事物价值,它与全球化的整体性、依存性相悖。这种缺乏世界眼光、排斥外来优秀的音乐文化、闭关自守、自我满足的文化价值观,必然会导致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停滞落后。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危机,唯有通过开放的、系统的当代音乐教育来完成,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既得天独厚的拥有当地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又能从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高度俯瞰这些资源。因此它能根据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一方面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不能简单采取“利用”和“发掘”的方式,而要把民族音乐已具有的独特个性和完整音乐素质的那部分音乐精华筛选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平等的音乐艺术来看待,才能使它们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湘西苗族音乐的特点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一个“b3”音,“画龙点睛”的一个音恰恰展现了与其它民族音乐的不同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民族的音乐特色,然后在结合听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音乐内在的节律和韵味,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准”或是“莫名其妙”的音响,达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境界。另一方面加强对异域音乐文化的交流、吸收。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西方音乐理论体系,无论从完整性、规范性上来看,都是值得我国音乐教育借鉴、学习的。所以,对少数民族音乐不断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实现本土音乐与异域音乐的多元共存,将是今后民族地区音乐教育长期奋斗的目标。

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创新

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存发展确实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笔者始终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在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中还只是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强调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进行创新的能力。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我们看到其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这样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也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确实责任重大,但创新才是我们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比如:吉首大学舞蹈专业的教学正是不断的从当地少数民族中的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特色中提取舞蹈元素,大胆地对民间音乐文化加以创新,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如《猴儿鼓》、《扯、扯、扯》等,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以,民间音乐文化对于前人是一种创造、一份承载,而对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则是一种资源、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是简单“保留”、“维持”,而是一种不断赋予民族音乐文化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过程,也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总之,唯有利用民族音乐教育推动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才能使之艺术长河生生不息,永远流淌。

如上所述,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承担起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重任,这既是它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发展的需要。正如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所说:“通过生活本身,传统将缓慢地但不可避免地从人民生活中被抹去,企图阻止这一点,就等于阻拦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是徒劳无功的。现在,接受传统、保持传统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中一个积极的部分,这是受过教育阶层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数字化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中央音乐学院建院70周年之际,第五届(北京)国际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暨“中俄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将于5月10-1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活动邀请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库兹涅佐夫教授、瓦蓝佐娃教授出席。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联盟协办、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办公室、迪索音乐科技承办。在众多承办单位中发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这个单位,数字化音乐教育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音乐性

成为死角

赵易山向记者介绍:“我国的视唱练耳在国际上是以技术领先的,然而音乐性却总成为大家诟病的死角。提到中国音乐学子,演奏,唱法都无懈可击,但是听上去总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就是音乐性的问题。传统视唱练耳练习要求学生精确地听辨音高、和弦、节奏,最终形成机械性的条件反射。这其中并没有音乐性的教育。”

在以往的基础课教学中,教师会对一些内容数字化要求,如速度,拍子等,但进一步的数字化分析往往被注重音乐表现的客观要求所忽略。(如节奏的准确性,音高;力度的数值分析等)虽然作品中的节奏要根据不同乐曲的风格进行音乐处理,但就单纯的节奏而言,其演奏时值应该是统一的。

“在视唱练耳的教育过程中只能按照老师的言传身教,有些感觉的部分,老师只能用‘悲伤,欢快,明亮’的形容词告诉学生,至于能否领悟,能否运用在实际演唱中,这都是一个未知数。”赵易山说。

数字化

融入音乐性

将数字化带入视唱练耳教育中是赵易山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数字化的视唱练耳借助软件的分析,使得每个音高,音色都有固定的量和标准,和传统的视唱练耳相比,更加准确和清晰。赵易山表示:“技术训练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准确,只有准确地完成每一个技术要求,才可能较好地体会到音乐表现力。而音乐表现力的完美体现,跟完美的技术是分不开的。”

通过数字化视唱练耳可以在视唱练耳阶段更接近作品。让音乐性从音乐基础教育时便成为重点,通过数字化的分析后,大师们的原唱,名家、名作、名奏的音乐变成了更具象的数据,一个音高,一个抖动,甚至是呼吸频率,都可以通过音频的震颤来体现。学生可以拿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数字化对比,很快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哪怕是细小的变化都清晰可见。赵易山还提出“学有所用”的口号,他认为,数字化的视唱练耳帮我们实现了“作品进入课堂”愿望。摆脱了早期各种器乐类型都要靠教室内一架钢琴来模拟的教学手段。

数字化

数字化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一)现代传媒的特征

现代传媒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它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的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兼有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图书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文化传媒系统的总称。现代传媒是网络数字化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作用的结果,呈数字化媒体形态,对于信息传播具有时效性、时空性、全球性、跨文化性、海量储存和传播性等明显优势。

(二)现代传媒作为音乐艺术传播载体的明显优势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仅有创作没有传播的音乐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音乐的价值和发展生机取决于大众欣赏,而大众欣赏的前提是音乐的广泛传播。所以,音乐艺术的生命力也即其作用就在于音乐能够感染和打动受众、被受众悦纳、感动和广泛乃至于恒久流传。在现代传媒出现以前,人类对于音乐的传承活动局限于靠口传、心授、手抄的简单做法,在传承过程中失真、失传的问题不可避免,且难能在广袤范围得到传播,正如我们历史上曾经生发过的很多的优秀民族音乐遗产传承不足的道理一样。当人类传媒业随着人类创造和利用科学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进入到现代当代尤其是当下,音乐艺术如鱼得水,成为现代传媒传播的重要内容,音乐依靠传媒来传播,传媒依靠音乐来丰富,二者相得益彰。在现代媒体中,广播传播技术承载着音乐传播给收听受众,让音乐从高雅的艺术殿堂快速的传递给受众,让受众的收听反馈促进音乐的创作和制作。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环境后,数字广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广播通过有线网、卫星网、互联网等实现了跨区域跨时空的无限传播,音乐作为广播传播的主要内容可以瞬间各地,音乐拥有了不受民族和国界限制的广泛传播,各民族音乐的交互传递奠定了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条件,音乐艺术通过电视平台实现了广阔发展。再随着远距离传送电视信号的微波中继干线的建成,以及数字电视的应用普及,电视音乐成为各种音乐形式中最为下能接地气,上能吸引音乐艺术家投入创作的潮流,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广阔舞台。所以,最能体现现代媒体作为音乐传播载体优势的是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传播。

现代传媒对音乐艺术的高效传播助产了音乐艺术新的生命特点:一是欣赏者的全球化,打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形成了“地球村”的欣赏人群。现代传媒以载体形式将音乐传递给所有喜欢欣赏的受众,无论生活在哪里,无限网络的应用使得喜欢欣赏音乐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利用网络来获得自己所要听取的音乐,即便是因为民族传统的影响,对他民族音乐的欣赏缺乏感情和经验,也会因为现代媒体的“无孔不入”和“无时不在”,极有可能会出现由无目的听取他民族音乐到被所听到的音乐所感动及至到喜欢上所听到的音乐。二是创作者的个性化。数字化手段为所有喜欢音乐和有音乐创作欲望的人提供了个性化创作条件,可以以自己的意愿作为音乐创作主体,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构思音乐,五彩缤纷的个性音乐艺术作品有了展示和推介的园地。如我国电视节目中播出的“中国正在听”“中国好歌曲”节目,足见音乐创作人的个性化创作是如何通过现代媒体所传达出信息、绽放其魅力的。三是音乐表现形式的扁平化。在视觉媒体作用下,音乐以滚动播出的形式传达给受众,且传递速度快和信息容量大,音乐的外在的东西先入为主的传达给受众,深层涵义的传递同时直白起来,受众不用如同过去一样的仔细品味,几乎仅仅通过视觉就可以了解音乐的深层意义,音乐变得扁平化起来。

二、现代传媒对音乐艺术发展的变革性影响

(一)变革音乐创作观念

音乐主体的创作活动更加便利和高效音乐艺术的创造源泉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必定都要来自于生活。现代传媒构筑了一个信息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和文化宝库,创作主体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既可以深入到真实生活环境中去,又可以借助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浏览、筛选来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创作元素,那么,音乐创作主体对于收集音乐创作素材的观念就必须随之变革,要重视到生活实践中去,也要注意利用网络中点指之间可获得的信息。数字化传媒为创作主体展开了一幅随即可开启的音乐画卷,开启这部画卷就会看到当今世界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作品及其生发历史、观赏评价都包容其中,对于每一个可圈可点之处无论是粗放的浏览,还是仔细的品味都十分便利。而且,创作主体若想即时获得受众对自己的创作作品的感受和评价也可在通过媒体这个载体的情况下在点指间去读取和体会。现代传媒使音乐创作走向个性化、生活化、娱乐化。

(二)变革音乐制作方式

将音乐制作带入数字化与自动化传统乐器时代音乐作品的制作局限于作曲家谱曲,演唱者和演奏者把乐曲表演出来,现场录音来完成,是以音乐制作的专业化来实现的,对录音设备、场地和演唱、演奏人员的要求很严格。现代传媒下的音乐制作技术者是音乐专业者和音乐爱好者兼而有之,传统的音乐制作方式不再,数字化与自动化取代了手工化,电子计算机、电子合成器等相应软件的使用可将创作人员简约到一个人或几个人,只需通过音乐制作技术,就可以便利高效自由地创作具有个性风格的音乐,同时也可以制作出不同效果的动画,辅助表现音乐效果。

(三)变革音乐审美观念

将音乐欣赏带入到视像化和自得其乐中由于现代传媒技术的支撑,音乐审美观念从过去的时空封闭中突围出来。一方面,网络传媒使音乐与声音、画面、影像融为一体,使音乐的表演效果更吸引人和感染人,对于欣赏者视听感官的刺激更直接更明显,欣赏者的欣赏美感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另一方面,欣赏者可以有更多种欣赏途径来选择,欣赏心理需求可以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如可以选择音乐播放设备,电视播放、电脑播放、智能手机播放、数字音响播放、CD、MP3的播放等等。

(四)变革音乐教育方式,推进音乐教育的开放性和人性化

数字化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和声学 教学手段 数字化 音序器 软件 硬件 MIDI 多媒体

科学与艺术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自远古时代起,人类的艺术发展就不断地从科学的进步中获益。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开始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运用,随着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代表——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这一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中,冲击和替代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人们充分利用了它的省时、节资、实时、便捷等特点,建立了数码钢琴教室、多媒体教室,部分课程改“一对一”授课形式为集体授课,大大缓解了我国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师资不足的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人们的欢迎。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声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和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和声学》的教学质量,是高师《和声学》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以往高师院校的音乐系科里,黑板和钢琴一直是《和声学》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由于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许多高师学生在入学前并不了解什么是和声。面对如此的教学对象,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和声谱例在学生心中难以形成和声音响的听觉联想,因而几近于“纸上谈兵”;而钢琴上弹出的和声音响瞬间即逝,学生因看不见其乐谱形式,故而又等于“对空弹琴”。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常常有“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困惑。尽管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辛苦,但学生最终得到的常常只是一些抽象、繁琐的清规戒律。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避免平八、平五、声部交错、四部同向等书面作业错误这一教学误区之中,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没有对音响的听觉感性认识,没有音响的优劣比较,思想上很难形成良好的和声思维习惯,学到最后,多数人终于失去了对《和声学》学习与应用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之关键所在。

为解决和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难以沟通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引进了计算机、MIDI和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视、听一体化的多媒体和声教学。下面分别从前提条件、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延续课堂等视角,介绍在《和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数字化”教学,以期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数字化”教学的思路,使数字化教学手段更好的为高师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一、前提条件

1.MIDI协议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即乐器数字化接口,它实际上是一个通过电缆将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电子音乐设备连接起来的协议,使它们之间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1981年,Sequential Circuit公司的Dave Smith首先提出通用乐器数字化接口的设想,1983年美国和日本的几家大的电子乐器生产厂家共同制订了MIDI明细规格,即MIDI 1.0 Detailed Specif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MIDI协议。此协议的提出,使得不同厂家的电子乐器之间能保持一定的硬件兼容性。

MIDI音乐,则是在MIDI协议下,给一个或多个音源(电子乐器)传输一组指令性的数字信号,指挥这些音源发出的音响序列。MIDI音乐的创作,即是这些指令性信号的书写。所以MIDI音乐就象一些文本文件(TXT)一样,所占用的存储空间非常的小。以前20张CD的音乐(WAV),现在用一张软盘就能装得下。《和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谱例,MIDI的出现使谱例——音响的转换,变得轻松自如。

2.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的构建

组建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a硬件

电脑

CPU(中央处理器)主频越来越高,硬盘容量越来越大,传输效率越来越快,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使电脑普及率大为提升,使数字化音乐教学的主要硬件设备有了保障。

MIDI接口

MIDI设备中,有一到三个端口,它们分别是MIDI In、MIDI Out和MIDI Thru。MIDI In接收其它设备发来的信息,MIDI Out发送本设备生成的MIDI信息,MIDI Thru将从MIDI In接收来的信息发送到另一台MIDI设备上。MIDI接口有专用的也有集成的。根据资金与设备的多少,可选择一进两出、两进两出……八进八出等型号,也可用MIDI电缆,直接连接到多媒体电脑中的声卡上。

MIDI键盘

MIDI键盘是用于输入MIDI信息的设备。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在编曲软件里用鼠标输入各种MIDI信息,但实际上比MIDI键盘要烦琐得多。假如资金允许,最好还是要配备MIDI键盘。有MIDI接口的普通电子琴,也可以作MIDI键盘使用。新加坡Creative公司最新推出的普及型MIDI键盘非常适合于高师《和声学》课堂教学。

音源

音源是MIDI音乐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资金条件,配置音源可以有如下方案:

经济型:普通声卡 + 软音源(GigaSampler、Reality等)

普通型:中高档声卡(附带有音源)(Creative公司LIVE系列声卡、YAMAHA724、744等)

专业型:专业外置音源(Roland公司的SC系列、YAMAHA公司的MU系列价格适宜,功能强大,在国内广泛使用;更专业化的顶级音源有Roland JV-2080、Akai EWI3020等;广州凯诺公司推出的DY系列民乐音源是民乐MIDI音乐实现的保障)

调音台、音箱、投影仪

调音台、音箱主要用于示范演奏,投影仪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的替代教具。在一个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中,调音台、投影仪各一,音箱一对就行了。此外,每生配备耳机一副用于个人作业试听。

b.软件

乐谱编辑:Encore4.X、Finale、MW3等。

MIDI制作:Cakewalk9.X、Cakewalk SONAR v1.31等。

音频编辑:Cool Edit、Sound forge等。

课件制作:Power Point等。

批改作业:Tonica等。

二、课件制作

1.文字录入

录入相应章节内容。注意标题、要点、重点、难点的字体、字号、颜色等的选择与编辑。

2.乐谱制作

用乐谱编辑软件制作谱例。

3.MIDI编辑

把乐谱制作软件生成的文件另存为MIDI,用MIDI制作软件重新读出,作精细编辑。

4.文、谱、音、像多媒体混编

把乐谱制作软件制成的乐谱,用抓图软件(如SNAP等)实现乐谱——图片的转换(FINALE本身具有乐谱——图片转换功能)。把乐谱图片插入课件。

把MIDI制作软件生成的MIDI文件,以MIDI(或用音频编辑软件录制成WAV,或转换为MP3)的形式插入到课件中。

把相关视频文件插入到课件中。

5.添加动画

为课件中各种事件,添加动画效果,增强趣味性,作最后综合编辑。

三、课堂教学

1.用Power Point播放课件

采用数字化的课件教学时,老师的粉笔变成了鼠标,烦琐的板书在这里也变成鼠标的轻轻点击。老师的教案不用再做第二次的抄写,学生就能轻松阅览教学内容。十年前的科幻小说中的叙述,今天变成了现实:老师带一张光盘来到教室,打开电脑、投影仪、音响等数字化设备,本章节的标题经过渲染处理,象电影一样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许许多多的参考书被集成到一张光盘上,有内容的文字说明与语音讲解,有每个例子的影音实况,预先设计的播放效果,吸引了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按动课桌上的按扭,进行电子举手提问题。老师随意检查着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后轻触键盘发送给学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愉快地组织课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信息量,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又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有序而默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气氛也变得非常的活跃。

2.利用Encore的乐谱显示功能进行课堂讲授

Encore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例如,对某种具体的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位置、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和声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己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所弹的各种连接形态作出自己的音响审美判断。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判断的自信心。

3.利用MW3的乐谱编辑功能进行习作示范与作业讲评

MW3的乐谱编辑功能是非常出色的。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习作示范时,利用该功能常能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例如,对和弦连接中最常出现的平行、反向及隐伏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可以利用乐谱编辑中的拷贝(Copy)功能,将包含上述错误的和弦连接片断拷贝到下方相邻音轨的同一节拍位置,并在新音轨上利用编辑功能将多余声部删除,只留下构成平行进行的两个声部,学生视、听后就会对问题一目了然,无须再作过多的说明。

在做习作示范时,教师可将同一条习题拷贝到同一节拍位置上的不同音轨中,通过启发讲解,让学生对同一习题做出多种不同的和声配置。然后,利用MW3的单轨放音功能,把通过课堂讨论所得到的各种和声配置方案分别放音让学生倾听,视听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及和声思维能力,并培养其高雅的和声审美趣味。

在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分析讲评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习题原样输入到计算机内并拷贝到不同音轨,在新的音轨中对习题进行分析改错(不同的改正方案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音轨里,各个音轨中的改正方案均可随时单独放音倾听)。改题结束后,通过新旧配置方案的音响对比,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法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利用Tonica学习不同类型的和声风格并帮助进行和声改题

Tonica是一款专门用来学习四部和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与其他软件相比,虽然Tonica的界面设计不太友好,但对于和声教学来说,Tonica专有的练习功能仍可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将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为旋律(或为低音)配和声的例题或学生课后作过的书面习题,利用Tonica的自动配和声功能,选择不同的和声风格另做几次不同的和声配置,让学生体会不同和声风格之间的技术差异。另外,可以将学生的和声习作以MIDI文件的格式导入Tonica,利用它进行和声作业的技术性改题。在目前许多院校的《和声学》教学采取大班上课的特殊情况下,采用tonica帮助进行和声改题无疑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和声教学方法。

5.利用Encore和MW3的实时录音功能进行键盘和声弹奏指导

键盘和声弹奏是高师和声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眼看和弦标记、心想连接规则、手弹四部和声,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弹奏时往往顾此失彼,弹错了音而自己却不知道。利用Encore和MW3的实时录音功能,在学生弹奏之前按下录音键,弹奏与录音就会同步完成,并即时生成乐谱,这样,转眼即逝的键盘和声弹奏转换成了具体存在的五线谱形式。以学生现场弹奏即时生成的乐谱为依据对其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问题。另外,为加强键盘和声练习与即兴伴奏课程的衔接,教师可将学生弹奏的四部和声在新音轨中演化成常见的伴奏织体(或简单的伴奏音型),通过四声部的和声轮廓与伴奏织体的鲜明对比,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延续课堂

数字化音乐教学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实时便捷性和可延续性这两点上。在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中,学生下课后,也就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束,学生在课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延续学习,这种延续的学习过程很难保证学生不走“弯路”;而数字化教学手段则不同,有着优越的延续性特点。具体实施的手段为:

1.课件复制

课件是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基本上反映了老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的要点、难点等。老师可以把教学课件轻松复制给每一位学生(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很难达到这一点),也可到校园网,供学生随意下载使用,方便学生查阅、视听。

2.建立《和声学》教学网站

建立《和声学》教学网站也是延续课堂的一个绝佳的途径。在《和声学》教学网站中,老师可以远距离、多方位地随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作业以及作业批改信息。这样,教师的课堂授课可以延续到课后的任一时间,学生课后的练习可完全建立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保证了学生不致于在课后练习中走过多的“弯路”,使得学生的学习效力大幅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保证。

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