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文化艺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公共艺术教育逐渐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开始被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得到继承与发扬,让其在历史的舞台上永葆青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使之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本文主要探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遗产传承与发展教育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
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 传承 经验
中国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47-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一直是普通高校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普通高校将其作为公共教育课程,所以公共艺术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课程结构方面、教学形式方面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都迫切地需要进行相应的深化改革。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肓过程中应该将一定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从而树立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使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华文化。同时,也保护相传承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团队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了促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我国教育部先后颁布实行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意识课程指导方案》等条例,加快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程,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们在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得到的重视程度却比较低,甚至没有配备专业的老师,存在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情况。另外,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落后,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的环节,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上课的目的主要是凑学分或者是单纯地觉得好玩,很难达到艺术教育原本的教学效果。
二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以一个悠久的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古代中国到现在经济、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很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社会礼仪、节日、风俗等方面,与艺术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国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普遍热衷于追求快节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如果任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无法体会到优秀非物质文化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之魂在世界上长盛不衰。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还能发挥艺术的熏陶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应当实现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让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
(一)树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主要引用的是一些正统的文化和艺术,忽视了对本土非物质文化的引用,还没有正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体系中,因而造成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脱节现象。高校公共艺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逐渐养成“文化自觉”的思想,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出现代价值,不断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实现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劳动人民生活与劳动的积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提炼,挖掘其中的艺术内容和教育价值,并融入到高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继续发扬光大。高效公共艺术教育要实现与民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等的融合,不断拓展其题材和内容,吸引更多学生的眼球。
(三)建设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队伍
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他们大都毕业于正规的艺术院校,正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较少,很难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融合。针对这样一种情况,高校要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鼓励他们深入研究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课题,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和能力,为艺术教育效果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实现课堂教学与参观实践的结合
非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其艺术载体展现出来,如果单纯依靠老师的讲解或者是欣赏图片、观看影响的形式,则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走出课堂的限制,让学生近距离与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在辅助以必要的讲解,把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艺术思想传达给学生,教会学生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新颖的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于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融合的实际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经验。
1 将公共艺术教育当作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平台,并将其纳入专业课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陕速发展,这个教学平台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知道,知识应该更新换代,并不等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遭到抛弃,与之相反,对其传承与发扬理念应当贯穿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始终。
2 在教学中抓住校内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教学的基础元素,积极践行设计实践、采风实践以及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并且带率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样可以将民间工艺美术在校内外得到广泛传承和发扬。
3 使用多媒体以及校内刊物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教学的平台,配合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窗口和栏目,征集理论上有创新学术上价值的观点和论文,以便辅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设计的教学效果,达到设计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民间石刻 民间文化艺术 政府调控 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0
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在民族文化历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性。目前全世界各民族,都在申遗热潮下力争使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大环境下, 2010年5月16日,继2008年底先后公布的两批共10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国向社会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共349项(其中新入项目190项,扩展项目159项)。这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契机,也加深了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很大程度上促进、加强了民间艺人创作的积极性,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在保护的同r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民间艺术的“自发性”和“分散性”以及艺术创造团体的身份等特点,民间艺术形式一旦与社会、人、自然的发展产生矛盾,且这种矛盾是民间艺术无法自身调整r,这r政府的“调控”将变得尤为重要。下面以山东嘉祥县的石刻艺术为例谈谈笔者对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一、嘉祥地区民间石刻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嘉祥民间石刻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现在,该地区以民间石刻为基础,不断发展周边相关产业,如石材建材、水泥厂、石灰厂等消耗石材的产业,并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原材料消耗度迅速超越石刻产业。与此同r,现代电动工具的应用不断给民间石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民间石刻艺术的发展,加强其社会适应力。在民间石刻艺术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生产力的同r,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
2010年末,嘉祥县政府为了解决石材相关行业所带来的问题,制定了2011年封山政策,而这次封山面积所占原开采量面积的3/4以上,这项政策对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确实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却使今后民间石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民间艺人将面临的是原材料供给的问题,制作规模将迅速减小,大型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将更难获得生存空间。
(一)粉尘噪音污染
现代电动工具在民间石刻艺术行业中的普遍应用,在提高生产力的同r,也急剧加重了粉尘噪音污染。同r由于社会需求加大,工具日益易操作化,工序日益简单化,很多地区的民间石刻已经形成了产业化链锁式的发展模式。一旦这种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某一区域绝大多数家庭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这种“电子元件式”布局的生产模式,对这个区域造成的粉尘含量噪音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的压力将是难以想象的。山东嘉祥县自县城东侧起向南形成了一条长达近20公里的石材、石刻产业带,几乎全部是在民住宅区不远处或者干脆就在居民区内部,并呈点状或片状分布,也正因如此,粉尘、噪音问题变得尤为严重。
(二)道路拥堵
由于石刻艺术加工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在沿住宅区而建的生产区域,堆积大量石材,严重影响了周边人们的出行。有这样一句话较形象地形容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这种分散的生产模式,随着市场竞争加大和传统工艺复兴步伐加快,会更加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如长此以往,生存环境将陷入不可控制的脏乱差局面。
(三)市场混乱
由于现代电动工具的大量应用,几乎完全代替了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但民间艺术传承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多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而非集中式的。这样的方式,所教授的人数有限。为了争取利润最大化,绝大多数艺人的作品逐渐公式化,模式化而缺乏创新精神,使得传统工艺不断向求量不求质的方向发展。这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惯性思维不断的扩大化,将严重影响传统艺人的社会存在力,r间越长这种赋有本区域特色的传统石刻艺术便将会越来越少,最终随着传统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而失去该区对外界的艺术影响力。从这种角度看,该区域的石刻艺术品当下看似昌盛,实则在不断地丧失创新能力、生存能力,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由于民间石刻艺术不被认可,更多是由于市场的混乱、制度的不完善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片面性理解所致,当然经济社会化进程加快也是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
(四)对原材料无节制高速开采
由于生产模式的改变,一味地追求数量,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石材、石板加工等大投入、粗加工、低效益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域石板石材生产企业是15年前的至少10倍以上,至少有50家,对原材料的消耗占到总额的70G以上),这样的发展模式使得周围矿山的开采速度急剧加大。15年前该区域青石矿山开采量仅是冰山一角,而15年后的今天,除几座政府明令禁止开采的几座矿山得以幸存外,绝大多数几乎不剩二分之一,有的索性被夷为平地。照这种态势,本区域的民间传统石刻艺术生产将很快失去原材料的供给。而民间石刻艺人、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艺人是最富有民间本土气息的创作成员,他们的经济购买力是难以承受过多附加经济支出的,有能力的当是大型石刻公司,而这类大型石刻公司完全商业化、不断融合各地石刻艺术特点的操作模式,已经使其生产的石刻产品逐渐的失去本区域的艺术特色,如果长此发展下去,将会导致该区域民间石刻艺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境地。
二、民间石刻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市场混乱、资源浪费等现象,要改变这些现状则需要政府的强力“调控”,同r,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必须在尊重“本源性”的前提下,对每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加以具体分析,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统一规划生产区域
民间艺术行业,虽大多数都源于自发,但对于已经形成产业的民间艺术行业进行生产区域规划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对靠近生活区并具有较强污染性的行业。2010年国庆期间笔者去兰州,看到该地区已经实施了生产区域的统一规划,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民间艺人的生活质量、扩大了民间艺术的影响力,而且拉动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兰州的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笔者认为,对于民间石刻生产区域的选址应该把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不影响该行业的正常发展为重要的参照系,以更好地促进本区域艺术与人及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交流,增强发展
定期组织民间新老艺人之间进行交流,加强对新成员的技能培训,以加强创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对资源无意义的浪费,为具有市场的民间艺术形态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加强区域影响力,达到保护与发展共存。
(三)调节产业单一化造成的环境压力
调整靠单一产业吃饭的问题,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尽量使该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发展,减轻从业人员过渡拥挤、恶性竞争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
(四)原材料的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对原材料输出的管理,严格控制用于建材生产等对原材料大投入、粗加工、低效益的杀鸡取卵的生产盈利模式;对于水泥厂、石灰厂等可以让其消耗石刻产业剩余的残料,既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从而控制生产成本的同r,又可以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进而形成原材料石刻艺术残料水泥厂、石灰厂建筑材料充分利用的良性发展模式。
结语
民间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一味的保护,更应该让其回到生活,焕发新的光彩,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唯有如此才可能保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⒈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
2.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刘锡诚.非遗:一个认识的误区〔J〕.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4.罗伯特.莱顿.少数民族与民间艺术的非物质与物质遗产〔J〕.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5.唐家路.民间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设计艺术〔J〕. 2003年03期
作者简介
[关键词]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价值;节能设计;框架结构
光谷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是对文化内涵的解析与重构,文化作为时展、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也是人类进步、适应生存、智慧体现、行为方式的展现,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与内涵,通过社会进步与发展,逐渐体现自身价值。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和建设,是对文化内涵进行解析与重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须以文化作为基础与发展的前提。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对文化的融入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打造文化艺术中心,挖掘文化价值,推动文化发展。
1项目背景
光谷文化艺术中心建筑基地位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核心区,是城市标志景观区域的重要地段,兼具城市客厅、文化绿岛的作用,规划图书馆、文化馆、剧院等文化功能,重在满足光谷市民文化需求(艺术生活、陶冶情操),辐射周边区域,定位高层次人才,对接国际,打造东湖高新区文化中枢。既要符合文化艺术、节事演艺、科教培训、商业休闲等特色功能,又以区域功能的整体联动实现区域文化,商业与娱乐的交织穿插,展现现代文化休闲区的独特魅力。建筑形态被新月溪公园环绕,包括教育、文化、城市公园等综合性人文建筑体系,使人文、自然两个维度相互融合和衬托,以打造一个东方未来主义的新城市地标。
2设计难点与方向
设计需解决的问题是在自然生态公园与高科技新区城市双重场所中恰当地介入建筑,使其与自然景观巧妙平衡。北部地块剧院从绿色斜坡地块中凸现出的不规则尖角是对高新科技信息工业新锐性、未来性、科技型的一种象征,南部地块图书馆的流动曲线则是对南部山水环境最好的呼应。无论南北建筑均从西面的城市CBD向东面的山水河道、绿化带、生态公园倾斜,自然地融合到自然环境中,体现出“逐光而行——科技、共享”的生态,科技创新主体,辐射并集聚光谷不同高科技企业。
3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具体设计
以文化内涵的解析与重构为核心,将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设设计划分为以下几方面(图1)。
3.1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因为其建筑面积与地理位置的影响,加上文化艺术中心功能的发挥,需科学的道路交通系统给予支持,所以道路交通系统设计非常重要。光谷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光谷五路东侧和神墩三路道路交叉口,被神墩三路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地块。为方便文化艺术中心交通运行,装卸货均选择单向车道,从神墩三路路北进入,待到达地下1层后便可卸货停车,货物主要供北部剧院管理所用,南向至南部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卸货停车使用,然后由神墩三路路南上地面。北地块的最北端与南地块最南端均设有小汽车停车场,位于地下3层,双车道出入口,当然地下3层停车场之间相互连通,目的在于增加可停车辆空间。目前预计可停车辆为499辆,帮助文化艺术中心落实人车分流。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为其文化价值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并且协调车辆与人行道间的关系,保证整体设计结构感。人行道根据光谷文化艺术中心需设计为2部分,光谷五路、神墩三路路面与建筑之间为第1部分,地下2层与新月溪公园河道之间的地铁位置为第2部分,中途会经过景观坡道,并将台阶设计在室外,可以直接到达地下1层、地下2层与地上。
3.2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设计主要包括幕墙、建筑、结构等内容,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传递文化价值、传承文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其结构设计须从多方面突出文化内涵。3.2.1建筑设计文化艺术中心综合资源条件,为给交通与资源共享提供方便,地下1层进行南北连通设计,地下3层采取有效手段实现南北地块连通,扩大停车场面积。周围商业与人行区同样需相互连通。综合周围新月溪公园、地铁口等地理位置,衔接亲水平台,这样就可形成文化艺术中心、公园景点、交通等结构整体。由于引入自然采光通风,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相关功能也相应布置,为文化艺术中心服务提供更多方便,丰富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地块北部位置设置建造剧院,场地座位约1600座。剧院的中心位置为剧场,观众服务主要集中在南部,舞台支持等集中在北部。剧院地下设置成商业区,以艺术主题为核心,还包括艺术展厅及设备用房等。地下1层则包括汇景间、装卸平台、各种工作室及升降乐池底坑。为方便文化艺术中心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剧院化妆间、售票厅等都设置在1层。剧院的休息厅与前厅则设置在2层,还包括观众厅与服装库、硬景库、候场抢妆、场务等。剧院3层主要为贵宾提供服务,具体设计包括贵宾楼座前厅、贵宾楼座、贵宾吧台及后台的舞台支持房间如化妆间、演员休息室。4层与5层主要包括演员休息厅、演出办公室、舞台管理及会议室等。为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与规划协调性,建筑设计中合并图书馆与文化馆,其中文化馆集中在北部,图书馆集中在南部。其中1层为该建筑主入口,包括咖啡厅、餐厅与儿童阅览室。2层与3层包括游艺娱乐的儿童活动室、老人活动室、目录检索、报刊库和普通报刊阅览室、辅导培训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独立学习室、多媒体视听区、基本书库、综合阅览室、开架书库。4层与5层包括辅导培训室、音乐学习室、书法学习室、曲艺学习室、电子文献阅览室、多媒体视听教室、开架书库阅览室、行政管理用房、业务用房。3.2.2幕墙与结构设计光谷文化艺术中心幕墙设计中,剧院因为拥有观众厅与舞台,所以布置以南北向为主,幕墙设计至关重要。根据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选择三角形材质金属铝板幕墙搭配大片倾斜的玻璃幕墙,及时将城市景观引入观众厅,增加剧院的亲和力。舞台北侧则与南侧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采用凸凹材质的石材,整个建筑被河水反射出晶莹的建筑形态。结构设计中,防震缝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增强屋顶抗震性能。为节省用钢量,减轻建筑结构自身重量,以钢交叉斜撑的方式完成悬挑部分设计,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并且结构设计简洁,节省文化艺术中心造价。
3.3景观及绿化系统设计
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景观与绿化系统设计至关重要。为突出文化设计内涵,景观与绿化系统设计以“云中漫步”为理念,“一片萦绕在山间的云”,将传统文化中东方韵味与象征的符号作为绿化系统设计标志,有效融入现代化文化艺术中心设计中。绿化贯穿整个文化艺术中心,从地上到地下、从室内到室外。模糊室内与室外景观界限,营造更形象与宽广的对话平台,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元素传导文化。其中北部剧院区域因为紧密衔接城市,所以景观设计应以封闭式为主,通过科技动感折线的搭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南部图书馆位置因与新月溪公园自然生态相邻,景观设计偏开放式共享空间,设计不同标高的台地跌宕起伏,均与亲水面和城市道路产生有趣的景观空间。绿化延伸至屋面,不同高度的建筑体量加以连续和过渡,自然生成1个连绵起伏、联系自然与科技城市写意的屋顶形态。景观实轴集中在光谷五路、神墩三路,增加生态山体、绿化植被,扩大绿化带面积,打造完美的生态绿化体系。
3.4生态节能设计
生态节能设计是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须注意的重点,生态节能是当前建筑设计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结合建筑设计可发现,剧院建筑屋顶虽然表面设计复杂,但是其各项功能的设计与合作在建筑中都能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剧院舞台部分,为满足表演需要,剧院部分屋顶的高度设计不小于38m。根据剧院具体情况及观众厅、休息厅情况,将实际高度灵活调整,下降到24~18m,这样就能够减少剧院空调能耗。宣传文化与丰富艺术形式基础上,节约更多资源,节省剧院成本。本项目用Sefaira建筑节能计算软件进行了能耗分析和采光分析,根据建筑体形、朝向和窗墙比的多方案对比便于设计决策,避免浪费,最终设计出能耗更低、效能更高的方案。
4结束语
城市现代化建设与文化发展,对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文化传播、交流、服务及展示的重要场所,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展示基本文化内容的同时,还要以更突出的形式进行文化宣传,营造多层次交往空间,不断挖掘文化中隐藏的价值,激发想象力,为文化宣传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须综合地域性、地方文化等元素,实现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充分发挥周围环境与建筑的价值,为未来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设与规划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向宁,陈剑飞.文化内涵的解析与重构——大庆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C].新形势与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邵芊,徐渊.城市设计背景下面向实施管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武汉光谷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6,34(12):76–79.
[3]向科,王扬.文化建筑中文化性、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综合叙事——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建筑设计方案[J].华中建筑,2016,24(11):21–24.
[4]赫菲,姜涛,丁舒.文化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为例[J].规划师论丛,2019(4):79–89.
[5]凌克戈,王兴田,聂欣,等.“观演建筑的设计、运营与发展趋势”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5(22):6–13.
[6]徐宗武,顾工.基于文化自觉的建筑设计——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创作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9,613(10):76–79.
一、传统陶瓷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最的传统文化艺术符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传统文化艺术为我们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无限灵感,指导我们更好的创作及陶瓷艺术发展中的先锋标杆。在强调美感的状态下,也要迎合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情趣。我国人民一直有一个良好的文化传统,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吉祥。因而,传统陶瓷大多都表现为喜庆、幸福的祥瑞等题材。自古至今,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和一个基本文化特征。民间陶瓷主要以劳动人民为满足器用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创作的陶瓷制品。民间陶瓷功用广泛。造型丰富,装饰方法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当中,中国民间陶瓷的匠师们极尽工巧,辛勤努力创作为现代陶瓷作出了学习榜样,更创造了中国陶瓷辉煌的陶瓷文化艺术成就。中国一直享有盛名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也是世界上又一次壮举。在英文中“瓷器”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因此,陶瓷民俗文化对中国陶瓷文化有着支撑和完善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陶瓷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享有世界“瓷都”之美称的陶瓷发祥地―景德镇、有着悠久陶瓷历史的佛山等一些古城为我国陶瓷文化艺术以及中国文化都在描绘着美妙的一笔,是中国文化令世人所瞩目。中国的陶瓷艺术文化为世界上文化增光添彩,丰富了世界文化,传承了陶瓷文化艺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宝藏。
二、现代陶瓷
现代陶瓷的题材愈加多样化,创作想法和制作不单单是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更加注重审美价值和审美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用来装饰居室空间、气氛的营造、环境的美化都起着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人民对陶瓷文化艺术情操的追求和人民古往今来的美好愿望。各种陶瓷陈设品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特别是有一些具集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等于一体的装饰艺术陶瓷,已经成为许多人民群众热衷的装饰用品中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艺术陶瓷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生活当中更多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追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审美追求和增添生活情趣。现代陶瓷继承和发扬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特色,即要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也要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追求,为中国的人民提供更好的陶瓷装饰品,为增添人民在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祥瑞景象及艺术审美的追求。为世界人民带来丰富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节拍的步伐加快,物质生活的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审美追求。欣赏情趣不断有新的需求,人民群众在满足使用功能地同时更加注重居住环境中艺术美的享受,人民群众“回归自然”的心态也愈见浓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陶瓷创作美术设计,自古以来是自然美的最好传播者。陶瓷创新设计与自然美有机结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自然界中净化心灵的艺术盛宴。好的陶瓷艺术设计都需要发现自然美并体现了自然美,反映大自然的灵气,显示大自然的脉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现代陶瓷艺术发展中,陶瓷艺术作品一直是美学设计上的一块净土。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工艺在变、创新不断更替、材料也有变化,但陶瓷艺术作品仍然展现大自然美的功能从来没有改变过。广大人民群众在陶瓷艺术作品中能感受到山清水秀,去听鸟叫虫鸣。作为陶瓷艺术设计者不能为迎合世俗眼光,去设计违背自然的艺术作品,陶瓷艺术设计如何能够更好的呼应自然,去繁从简,返璞归真,我想这是我们每个陶瓷设计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陶瓷艺术工作者更应该注重陶瓷艺术美与大自然相结合,才能要创新出更完美的作品,为中国陶瓷艺术上创造出新的篇章。
从哲学层面理解区域音乐,是指区域性音乐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区域音乐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固然不能如等同于理化公式那样加以实验及定理。特定区域的音乐文化我们一般视之为区域音乐的活动地域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作为音乐艺术主体的——“人”,为区域音乐文化的展开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制约着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演化的进程;另一方而,区域中所强调的空间范围,也成为“人”在创造音乐的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表述方式。
一、安徽民间音乐的区域性个性特征
江淮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往今来,淳朴的淮河儿女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劳作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些作品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仍有不少音乐文化资源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安徽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陶冶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性情,孕育着安徽各族人民的民族心理,调适着各族人民的社会制度、生活秩序,丰富着各族人民的情感,给人们以滋养和慰藉。因此,对这些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安徽音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同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稀有性是它的特点,是安徽民俗文化中一个色彩缤纷的文化遗产宝库。但由于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使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任务显得日益紧迫。当今,我们在遵循一般保护原则基础上,结合安徽民族文化生态背景和特点,理应探讨一下该如何传承安徽民间音乐这一珍贵遗产。
二、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区域性传承之我见
民间音乐的区域性传承在现实生活中,对其展开讨论和研究的力度远大于真正执行操作的力度。其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理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社会对民间音乐艺术的冷漠是思想认识问题的具体体现。安徽民间音乐的传承需要社会氛围,尤其需要社会干预这种特殊的本文由收集整理途径。而现实社会中,我们身边的媒体很少有安徽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平台,教育层面也很少涉足这方面的教育与科研。
当前,随着流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安徽很多传统民歌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令人忧心的“冷遇”处境,而是濒临消亡的“悲惨”险境。对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的区域性传承,其方法措施在理论上应是一个系统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并且应当以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给予音乐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保护问题,更是传承的问题。
首先,宏观角度来看,比如,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在政策干预层面加强引导和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民间音乐文化,这是对文化传承的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盛大节日,安徽各地都上演着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歌舞,这既是挖掘、展示、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最佳契机,更是激活音乐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充分挖掘音乐文化遗产所蕴涵的经济文化功能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成为保护与传承的主导力量,加强对音乐文化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之被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学习、研究和传承。让人民有对本土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体执行时,可以有文化主管部门因地制宜的成立相关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心,比如“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①、“皖北花鼓灯艺术研究中心”②、“凤阳花鼓艺术研究中心”③等等。同时聘请部分退休的科研人员以及一些有名望的民间艺人担任课题任务,并且培养艺术研究人才的梯队建设,做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编辑出版必要的关于安徽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书籍和论文,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
其次,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民间音乐实施永久性的底层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是目前较流行的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做法,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进行采录,然后以各种载体加以保存。这种做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它将传统的收集、采录的方法与现代科技优势很好地加以结合。此举虽然使得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得以存留,达到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但这样的做法却使原本扎根于民众生活中的音乐文化艺术日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其内在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也随之削弱和消亡,最终只能成为后人阅读观赏的史料文字和历史片段,这种结果违背了传承的初衷。由此可见,要使得音乐文化遗产生命力不衰,始终保持鲜活的因数生命力,只有让它始终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当中,始终在人民的口传身教当中,才是万全之举。
再者,专才教育也是传承民间音乐音乐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何在现代教育中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是当代文化多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这当中有一个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问题。安庆师范学院地处安徽地方戏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市,该学院于2011年有教育厅牵头,整合相关学校的学科门类,成立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隶属音乐系,旨在服务于地方戏曲黄梅戏的挖掘、传承与发展。该学院从招生、人才培养、艺术实践、人才输出等各方面都因“区域”制宜、因“戏种”制宜做了很多个性化的调整和改革。
三、余论
纵观地域性艺术的发展,一个地方乐种或区域音乐文化大多是由或大或小的、作为艺术主体的“人”在操控,他们“操纵”着艺术的萌生、沿袭、发展、变革以及消亡。因此,“人”是民间音乐创作的主体,是本源;但是在音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人”也是音乐艺术传播的途径和源动力。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强势文化的剧烈冲击,朴素的安徽各族人民在接纳现代音乐文化的同时,如何正确认识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稀有性及其在多元化环境里的价值,进而身体力行地对其加以发掘、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普通音乐工作者、民间艺人、院校学生、甚至是每一个欣赏者迫在眉睫且意义深远的工作。
注释:
①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是安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是集研究、创作、排练、演出、展览、艺术制作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研究与演艺中心,2009年5月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