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当前俄罗斯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前景 当代俄罗斯哲学“国家意识”的困惑及其启示 俄罗斯国家企业模式的演变及其解释 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 浅析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俄罗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践路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征 浅谈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启示 服务外包企业无形资产存在环境和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其管理 体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 论体育法的基本特征 体育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与构建策略 精英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他 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 苦瓜基本特征及其自交系的选育 CBA篮球宝贝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研究 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Доклад об итогах работы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 спорта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го края за 2014 год и задачах на 2015 год по развитию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 спорта в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м крае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коллегии.[EB/OL]. [2016-05-22]. http://static-2.rosminzdrav.ru/system/attachments/attaches/000/025/298/original/Доклад_итоговой_коллегии_для_размещения_на_сайте.pdf.
[12] утвержденные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30.05.2013 № 456. Правила оказания адресной финансовой поддержки спортивным организациям,осуществляющим подготовку спортивного резерва для сборных команд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EB/OL]. [2016-05-22]. http://consultant.ru/document/cons_doc_LAW_114239/.
[13] утвержденная распоряжение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7 августа 2009 г. № 1101-р.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 спо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EB/OL]. [2016-05-22]. http://consultant.ru/document/cons_doc_LAW_90500/.
一、考点归类
1.第一单元经济生活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考点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考点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考点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考点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考点14:消费类型。考点15: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考点16: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2.第二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考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考点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考点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考点5:企业的含义。考点6:公司的含义及形式。考点7: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点8: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考点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考点10:储蓄存款的种类。考点1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考点12: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考点5:我国财政的作用。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考点7: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考点8:税收的含义。考点9:税收的基本特征。考点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第四单元面向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考点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考点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考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考点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考点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考点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考点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考点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考点10: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二、学习方法
(一)经济学
1.对于经济学除了要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计算,对于知识点大家只要记住,就可以了。但是,计算题,需要你掌握好计算方法,比如,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方法,得自己去理解,不可胡乱计算。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需要我们自己整理出要点,在头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
2.我把知识点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个就是知识体系,学完每一章都要做好知识体系,要不然你的知识在头脑里是凌乱的,考试时也是乱的,答题时就没思路。
(二)哲学板块
建立知识体系,掌握好各个原理及方法论,只要能记住那些理论,考试就没问题。
我把哲学核心考点整理如下: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三)高三政治学板块
1.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2.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1)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关于答题的方法
1.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你很肯定你选的是错的,否则别乱改。
哲学是科学。我们关于科学的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18、19世纪,那就是将科学看作是绝对真理的典型。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经常会听到“你这样说有科学根据吗”、“你的理论不够科学”、“要讲科学”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意思是说要讲道理,要有逻辑,要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要有普遍必然性即真理性。虽然20世纪以来,西方人关于科学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认识到作为绝对真理的科学是不存在的,但是崇尚科学的精神并没有变。于是,人们通常总是用衡量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哲学。 哲学不具有任何科学的基本特征,因而哲学不是科学,这是批评哲学的人的一件百试不爽的致命武器。而维护哲学的人则千方百计试图证明哲学是科学,哲学将是科学,哲学至少在理论上是科学。我们必须承认,哲学的确不具有科学知识的基本特征,因而它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知识。不过,哲学不是科学并不意味着哲学一无是处,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恰恰相反,哲学不是科学,正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自认为无知的人追求的东西.他必须是知识上没满足的人)显然,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就不聪明,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有智慧。实际上与通常的观点正好相反,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不是让人有智慧,而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不仅如此,事实上自有哲学以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越是争论就越是争论不清,因而哲学非但没有让人聪明,反而越来越使人糊涂了。哲学家们争论来争论去,不但争不出个结果来,甚至越追问越争论问题就越多了。有人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的确,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产生出来的问题,而是人产生出来的问题,不过它们并不是哲学家闲极无聊制造出来显示自己智力的东西,其实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情可能是自明的,在哲学家看来却大有问题,例如“我是谁”的问题。成龙有一部电影叫做《我是谁》,主角因为大脑受到伤害,失去了记忆,结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看起来我们都知道“我是谁”,然而“我”在哪里呢?“我”究竟是心灵还是身体,抑或是心灵与身体的统一?心灵在成熟,身体也在生长,这是不是说“我”也始终在变化呢?如果“我”是变动不居的,“我”与“我”自己有没有同一性呢?……只一个“我”就可以问出一大堆问题来。实际上,日常生活中许多看上去不证自明的东西都是经不起追问和推敲的。
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这话固然不错,但也要看对“讲道理”怎样理解。不只是哲学,实际上所有的科学都是讲“道理”的学问。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相对于其它学科,哲学是讲“大道理”的学问。于是,按照“小道理”服从“中道理”,“中道理”服从“大道理”的推论,哲学应该是一切科学的科学,许多人的确按照这个思路,把哲学看作是所有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推论,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这基本上是20世纪以前传统哲学的观点,20世纪以后的哲学家们早已经不这样看待哲学了。例如,我们把辩证法看作是宇宙万物普遍的规律和法则,也是我们论证说理的工具,然而却经常会听到人们嘲笑辩证法是“变戏法”。由于我们的误解和教条化,使得这同一套方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甚至对于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事物,都可以说得通,都能够言之有理。显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也没有总是有理的道理。如果真有这样的道理,它一定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哲学看作是“分析”道理的学问。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实践 提纲 哲学
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博士论文》时期,他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其次,他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并强调提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离不开外部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第三,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真正的实践是“显示的和实证的理论条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们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提纲》一文,马克思突出表达了自己在哲学世界观上的新观点,即实践的观点。首先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改造的对象,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是指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主要是指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其主要代表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而新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则区别旧唯物主义,它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过程,认为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是建立在改造被改造的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反映、认识客观事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马克思继而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不能对人的能动性作出合理解释,这样就给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的能动作用留下了空间。唯心主义把实践看成纯粹的精神活动是错误的,因为实践是
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相统一的活动。
同时,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尽管费尔巴哈主张研究人和自然界,特别把人提到哲学研究中心地位,有时似乎也强调实践的作用,但就其基本立场来看,他是贬损实践,抬高理论的,他只是把理论活动,而不是把实践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批判》一书的第二卷《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中指出:“马克思在1845年,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提纲》中“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和思维反映的对象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方法途径问题;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费尔巴哈在真理及检验的标准问题上,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在纯主观范围内或纯客观范围内,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都是无法得到证明的。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进而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教会中的基督教哲学,它用繁琐的形式主义和抽象思维方法论证基督教教义,后来人们就把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习气叫做经院哲学。
关键词:伽达默尔 语言哲学 哲学诠释学 生活世界
真正的哲学都是要回到事务的源头的,需求性的问题和客观的事物构成的事务性对象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不同时空的相同对象和相同时空中的不同实体面前。在此,对象和实体的主客关系是不确定,但是哲学思考的实体期望并且相信回到那个源头或开端来更为恰当地理解和解释那些流传到现在的事务的或者现在事务的过去性。
一、哲学诠释学研究对象和目的的“过去性”
江怡在其论文《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语言的理解》中强调,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是语言问题,而且书面语言是其解释学对象的决定因素,在《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中,伽达默尔从艺术领域过渡到精神科学领域,然后关注语言的本体性特征以此说明诠释学问题最初是从个别的科学,尤其是神学和法学出发,并且也是从历史科学出发发展起来的。然而哲学诠释学试图批判的超越关于方法的讨论,并且扩展诠释学的提问立场,不像以往那样只关注科学,而且也关注艺术经验和历史经验。伽达默尔在面对广泛意义上的“文本”的理解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表现了哲学诠释学的“过去性”之维度。哲学诠释学以语言为工具同时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这可能说明了西方哲学整体性的语言转向的趋势,表达了一种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沟通的可能性方案。伽达默尔在《文本与解释》(1983年)一文中表示“文本总是在返回自身时才真正地在那儿”[1]。这表示理解要求回到原始的和本来意义的文本,在返回自身时才能真正“在那儿”的这种话语,从自身出发实现文本的真正意义:它们说话。最后他提出要让“提出其理由的解释者消失,唯有文本在说话”[2]的要求。他在这篇文章中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从隐喻语言出发把这种在场理解为现成在手的当下性,或者从可客观化概念出发来理解,这就是一种谬误。这不是一种适合于文学作品的当下性,它甚至不适合任何文本。”[3]这从侧面反映出文本的过去性特征对理解的重要性。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在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上都透露出过去性的维度。
二、哲学诠释学研究方法的“过去性”维度
伽达默尔在《诠释学与历史主义》(1965年)中论及诠释学和历史主义的关系时说道:“自我理解应该指一种历史决定而非指某种我们可支配和掌握的东西。”[4]我们只能在历史的客观性中获得同历史传承物的更恰当关系,更好地把握存在。我们在经验的世界里,存在物是被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和知性统筹到的。如果只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存在是不可以被理解的,更何况是恰当的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主张一种历史主义的认识态度,在历史中显现存在的意义——历史距离对历史传承物有一种特有的诠释学创造性。“毫无疑问,历史事件的意义和艺术品的等级是在时间的距离中才获得可见性的”[5]成为了反应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性之维的名言警句。伽达默尔认为西方著名政治哲学家斯特劳斯以一种间接的方法对诠释学理论做出了更为重要的贡献,“他研究了一个特别的问题,即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出于官方或者教会的迫害压力而有意地隐藏起来的真实意见在多大程度上能被注意到。”[7]这种被伽达默尔称颂的贡献正是对历史文本真实意见的深入理解,这种注意也是一种历史维度的趋势。
伽达默尔在《作为哲学的概念史》(1970年)一文中认为哲学的概念史构成了哲学的本质。哲学中的观念和实证科学中的概念的有着巨大的区别的,实证科学概念的有效性是按能获得被经验控制的认识来衡量的,而哲学中根本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来衡量。唯有西方哲学传统可能包含对这个问题的历史答案。虽然他提出“哲学语言的理想并不在于从语言的生命中分解出一种专业的术语的、清晰的规范概念,而是把概念思维语言及存在于语言中的真理整体重新联结。唯有在真正的讲话或者谈话中,哲学才有其真正的、它自己的试金石,除此之外,别无他途”[7]的哲学语言形式的表达要求;但是回到哲学开端的历史需求也是跃然笔下,他将柏拉图的对话以及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指导的谈话誉为打破僵化概念的艺术典范。回到柏拉图虽然没有明显提出,但是意蕴所在只能有我们说破。
理解本身表明自己是一个事件。从哲学上看,诠释学的任务就在于探究,这样一种本身是被一种历史的变化推动着向前发展的理解活动究竟是怎样一门科学。理解作为一种逗留于某个传统进程中的前提活动,历史的过去性向度是不可避免的。哲学可能都回到过去,但是有明显的历史性向度的哲学,一定是不同于研究存在物的科学的哲学式的人文哲学的。
注释:
[1]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441页。
[2]同上:第453页。
[3]同上:第447页。
[4]同上:第512页。
[5]同上:第5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