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山东省;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16-02

1 山东省利用FDI的概况

1.1 FDI的引进规模

近十年来,山东省引进FDI规模的增长十分迅速。1995年,山东合同利用FDI仅占全国FDI总量的5.1%,实际利用FDI只占全国总量的6.9%。2005年,合同利用FDI达到全国总量的14.5%,实际利用FDI比重也上升至14.9%,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4.5%,位居全国第一(表1)。2006年,山东省区实际利用FDI达1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总投资过亿美元的项目7个。

1.2 FDI的国别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投资,其中香港在山东省累计FDI达145.3亿美元,韩国累计投资161.2亿美元,二者的累计投资比重之和占总量的50%以上。2006年,韩国、中国香港投资仍居前两位,占全省的57.9%。新批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6个,其中美国国际纸业、法国标致等首次投资山东。

1.3 FDI的投资方式

1979-2005年,按实际利用FDI金额计算,外商独资企业占全部FDI总量的55.1%(表2)。随着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独资方式在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外商投资股份制几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主导方式。

1.4 FDI的产业构成

FDI 具有非常明显的行业集聚效应,第二产业一直是山东省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2005年,实际FDI 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 3.0%、88.1%、8.9%(表3)。2006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4%,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热点,其中外商在房地产业投资比重最大,占服务业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1.5%。

1.5 FDI的地区分布

山东省在利用FDI在空间上存在极大的差异,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67%。FDI 的空间差异还体现在山东省两大经济区中,即传统的东西部(东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南、淄博、日照、东营;西部包括济宁、德州、临沂、滨州、菏泽、泰安、枣庄、聊城、莱芜)之间(表4)。2005年东部地区吸收的FDI占全省的89.39%,而西部地区仅占10.61%。

2 山东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从实际利用FDI的总量上来说,还是从单项投资规模来看,山东省与广东、江苏等省市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和问题。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山东统计年鉴》计算和整理。

(1)山东省利用FDI的综合实力和规模不如其他省份。截止到2005年,山东、广东和江苏利用FDI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4.5%、20%、16%。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名录中,山东省有23家,而广东省则有126家之多,位于前60位的主要也集中在上海、广东和北京等市,可见山东省利用FDI实力与广东、江苏等省份有一定差距。

(2)山东省利用FDI的来源地较为单一,所利用的FDI主要来自韩国和中国香港的制造业转移,资本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是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地,资本技术密集度高,山东利用这些国家的FDI仅占14.03%,低于江苏省(16.71%),这种情况限制了山东省引进外资的层次和规模。

(3)外商在山东投资仍以中低技术的生产性投资为主,多集中于第二产业,且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05年,第二产业利用FDI占全省利用FDI总额的88.1%,第三产业仅占的8.9%(表3),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FDI重点流向第三产业的趋势不一致,是山东省利用外资相当薄弱的环节。

(4)外商投资区域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由于地域、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相对优势,FDI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仅青岛、威海、烟台三个市引进的外资就占山东省吸引外资总额的67%(表4)。

3 提高山东省利用FDI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FDI规模

由于跨国公司非常看重投资环境,因此山东各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改善基础设施状况,重点放在法制、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等软环境的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吸收管理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使其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对外承诺相一致。优化外资统计体系,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环保、节能等绩效指标,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环境。

3.2 调整利用FDI重点,促进产业升级

山东省应明确利用外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保持一定引资规模的基础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注重吸引资金向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转变,从引进加工工业向引进高新技术转变,从注重工业利用外资向服务领域转变。

3.3 加强对FDI的区位引导

山东省应把FDI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实行梯度发展策略。一要发挥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优势,支持沿海地区积极发展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山东西部地区,要加快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产品加工等项目及投资软环境建设,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和行业限制,增强引资能力。二是对已经成熟和衰退的产业,通过财政、信贷、税收等调节机制,引导其向扩散转移。三是重点吸收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改善山东省外商投资来源地的结构,促进外资空间分布合理化,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3.4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加入WTO后,按照“国民待遇”原则不能强求外商转移技术,由此,外商可能会做出只卖产品不转移技术的选择。所以要坚持重质量、重投向、重效益的原则,克服片面追求指标的错误思想,加强立项审批管理,提高项目风险意识,保证外商投资的合法性、真实性,对资金的到位情况及时追踪,实行责任追究制。

3.5 发挥经济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山东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目前还存在盲目追求大、高、新项目,产业同构化明显,产业配套性、链接性较差的问题。今后应该从园区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与分工。严格按照投入、产出核定来供应项目建设用地,推行供地量与投资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相挂钩,实行招商用地向大项目、好项目、成熟度高的项目倾斜,逐步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重点引进市场竞争力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能耗和污染低的制造业行业进入开发区。另外,还要抓好开发区内环境的建设,打造“数字环境”、“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宏燕,于振涛.山东利用外资的区位优势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5,27(3).

[2]张木亮,赛晓序.山东与江苏、广东利用FDI的差异分析[J].科学与管理,2007,(1).

[3]翟凤霞.山东与江苏两省吸收利用FDI的比较分析[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20(4).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市场 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就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企业在全球对外投资领域中已然成为新的代表者,在维持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国内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国际市场上的不确定成分也在逐年变大,国际经济总体局势不是很令人满意。

一、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和现存的问题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部分缺乏相关策略。由于现阶段还没有较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可以与国内国情相符,这极大的制约了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进步。基于这样的形势,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某些企业是在冲动和偶然的情况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自身发展到某种程度后自然生成的。

其次,企业组织制度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由于国内的部分企业没有明确员工职能,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况且在处理风险问题时也没有相应的能力,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成功。除此之外,国内企业的制度和结构问题不够清晰,造成企业盲目的对外进行投资。

再次,大部分企业缺少专业技术。在国内很多企业都是依赖劳动力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的资金所占的比例远没有发达国家的比重高,且大部分企业缺少重点技术和专业性技术,这样不仅使得企业的研发能力低,还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处于低端位置。

最后,投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量的平均水平相比,国内的还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要国内企业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由于投资的规模比较小,所以部分企业不能产生规模经济,不能通过增大规模来削减生产成本。国内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得资源利用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二、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第一,营造一个有助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氛围。一方面在免于双重征税上增强政府的工作力度。当前,中国已经和60多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免于双重征税的协议,而且对于境外加工的物质应该作为实物投资的出境物质,实施出口退税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应该依据开展对外投资策略的需求,加速和相关国家或地区签署关于免于双重征税的协议。另一方面应加强国家间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的工作力度。中国已经和10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条约,首先应对其充分利用,进而继续推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双边投资保护的商谈,从而保障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除此之外还应充分施展政府的外交职能,促进大型项目的合作。

第二,增强对企业跨国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迅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放松外汇管制,让条件符合的跨国企业拥有一定的海内外融资权,健全国际投资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融资,同时减小申请程序的复杂程度,简化审批过程,降低企业成本。

第三,激励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获得更多的专业技术、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解放已趋于饱和的国内生产力,并依据投资的最终目标使资金流向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是合资和收购,但多数都是独资企业,因此合资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备受关注。

第四,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会限制企业海外投资,为减少这种负面效应,同时顾虑到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因此海外投资的有关信息要具备公共产品性质。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不仅要努力实现驻外使领馆和代表机构的作用,还要积极提高各种进出口商会、国内外行业协会以及外大型企业等的工作热情,充分利用它的技术性强、接触面积大、消息及时等特点。我们应该尽早迅速完善信息服务制度,形成以政府服务为前提、中介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的信息网络,帮助企业及时把握住对外投资的机会。

第五,培养企业自身优势,构建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国际化的形成是由出口开始的,直到该产品成为受欢迎的品牌,并在出口市场上占有一定的比率,才在这个市场上进行投资,予以生产和出售。在竞争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利用其技术,通过产品差异化策略,进而拓宽本国的市场空间。通过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联合技术、共同挖掘等方法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进而在本国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得自身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国内的制造业出口规模比较大,部分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出口市场上已占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企业如果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就会有较明确的市场,需要的营销成本也会比较低,因此这些企业的对外投资应备受关注。

第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它的外在体现。构建保证品牌发展策略的管理制度,例如现代企业体系的构建,除此之外提升产品的价值,加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都有利于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

第七,增强对跨国经营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容量。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当前,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策略。要想使自身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就应注意人才的培育和招纳。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国内市场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以及策略的提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远.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0).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范文第3篇

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升级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产业产值增加迅猛,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方向。

(1)产出结构变动

从产业角度看,农业的作用尽管非常巨大,但它的贡献度一直在降低;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拉动, 而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 包括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建材工业等等;第三产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上升趋势,应运而生各种各样新兴的服务业,其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度会继续上升。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4441.9亿美元、37543.0亿美元、26988.1亿美元,到2010年,相应的数据为40533.6亿美元、187581.4亿美元、173087.0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80.6%、399.6%、541.3%,其中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明显落后。我国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比例一直呈现“二三一”类型。

(2)就业结构变动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例关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基本趋于一致的。从各产业安置的就业人数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最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正逐步流入到第二、三产业。

改革开放后,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79年的69.8%下降到2010年的36.7%;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吸纳劳动力比重稳步上升,分别从1979年的17.6%、12.6%上升至2010年的28.7%、34.6%。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结构

我国大部分的外资来源于中国香港,且呈逐年稳步上升态势。截止2010年底,港资占我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41.18%,占比最大。虽然欧盟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地区,但对华直接投资比重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外资来源中,一些自由港国家,如维尔京群岛、毛里求斯、开曼群岛、萨摩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4个国家的投资共占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14.67%。

(2)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显著不均衡。东部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其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外商直接投资比较活跃。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按省划分吸收外资前四名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均属于东部沿海地区。截止2010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的83.33%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吸收外资比重为10.68%,而西部仅仅只占5.97%。

(3)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1.外商直接投资三次产业间构成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并逐渐向第三产业倾斜。据2011中国外资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62.08%,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5.87%,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5%。2010年三次产业间第三产业占比为51.39%,第一次打破了长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中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2.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内部构成

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内主要分布在工业部门,在工业中又多数集中于制造业,截止2010年,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为14001.41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30%。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内主要分布在房地产业,截止2010年,房地产的外资金额为3702.3亿美元,占整个第三产业外资比重的4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约为13.8%;金融业的比重也大幅上升。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总体影响分析

1.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影响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

在2003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部门的倾斜加深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但在2003年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以及外资的逐利性特征,外商投资开始由第二、三产业转移,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逐渐缩小。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及201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2003年,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的资金额由3256989亿美元上升至8515331亿美元,其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也一直稳定在72%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达到了46%;第三产业的外资使用额虽然在逐步上升,但其占比却一路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产值的平均比重维持在38%的水平。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偏重于第二产业,其外资占比及产值占比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第一、三产业的产值占比在远低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2003—2010年,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2004年的1405258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4996992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23.2%上升至47.3%,其产值占比已上升到42%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外商投资额从8515331亿美元下降至5386037亿美元,其外资占比由74.0%下降至50.9%,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下降至46.8%。在此期间,由于商直接投资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外资占比及产值上升幅度巨大,三次产业间差距逐渐缩小。

2.增强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带动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通过提升出口商品需求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了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金额2010年为8623.06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9718.4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中国出口的半壁以上江山,约在55%左右。外资的进入不仅有效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而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三次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就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都超过了70%,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外商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 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第三产业走出国门。

(2)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具体影响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是中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了中国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优化。

外商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中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1990—2010年间,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产值从448.9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191792.80亿人民币,其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5.87%。外资企业的迅速发展,给保持中国工业经济持续、高速、稳定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外商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前来我国投资,对我国工业包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头作用。

2.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第三产业内某些行业的扩张。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全球跨国投资数额最大、比重较高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虽然远不及对第二产业的投资,,但仍对第三产业中的某些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外商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在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在40%以上;社会服务业次之,比重在20%左右,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扩张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与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有很大关系。

3.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优化了农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农业所占比重很小,但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农产品的出口。外商投资农业的项目多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为我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外商直接投资把先进种植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引入农业部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1)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有重点采取政策措施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优化外资的产业投向。

1.引导外商增加对我国新型主导产业的投资。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增长效应、带动效应、就业效应及可持续发展效应。引导外商投资我国新兴主导产业,不仅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工作。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要继续对外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外资企业所需的高层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3引导外商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的投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改造国内传统行业,引进外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鼓励外资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措施

1.健全管理体系,建立公平、完善的投资环境

加快国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拓展外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中西部地区投资硬环境的改善工作;健全投资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障中外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营造有利于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

2.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继续引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提高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引导外资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对华投资;加大引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力度,注重提供与发达国家投资相适应的技术和人才环境;利用对内投资方式多元化,除了继续通过合资、合作和外资独资方式引进直接投资外,还要积极探索和采取新的投资方式;加大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力度,提高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建立产业集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冯正强 张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2 期.

聂立志: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产业经济.2010年第7期.

王燕飞 曾国平:FDI、就业结构及产业结构变迁.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赵红 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范文第4篇

摘要:河南作为一个中原地区的大省,利用外资是河南省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虽然在引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际金融;引用外资;投资环境;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陶琳琳,女(1986-),满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209-01

作为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外资的利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资本形成难、资金短缺是中原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河南省“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从而实现中原等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一、河南省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 利用外资快速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签订项目个数2013个,比“十五”时期多了225个;五年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累计249.4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2.2倍;五年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9.85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4.8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加,促进了经济转型,拓展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空间。

(二)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平稳

“十一五”时期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都较“十五”时期平稳,相比较而言,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更加平稳。“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合同利用外资,特别是2009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合同利用外资低于2008年,但实际利用外资仍保持19%的增长速度。

(三)利用外资的方式以独资经营为主

随着河南省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利用外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和规范,外商直接投资方式逐步向独资经营转变,独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十一五”期间独资经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三种经营形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7.8倍、2.6倍和2.3倍。其中,2010年以独资经营形式实现的实际利用外资为36.6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8.7%,分别比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投资股份制等经营形式实现的利用外资比重高28.1、49.3和57.4个百分点,独资经营成为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二、河南省利用外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资流向结构失衡。来河南投资的外商资金主要流向了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3.9:72.4:23.7,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7成以上,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不足4%。而同期全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1.8:50.9:47.3,虽然第二产业仍是全国利用外资最多的产业,但比重仅为5成,与河南明显不同的是全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较高,与第二产业比重比较接近。

(二)招商引资的方式滞后,工作着力点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多以印发招商项目册、召开信息会和参加经贸洽谈会等传统方式招商,真正把握招商引资内在规律的新型招商方式运用不够,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十五”规划项目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明显不足。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软硬环境尚不完善。从硬环境来讲,能源(水、电)、交通(铁路、航空)通讯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外商的需要;现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影响了外商投资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好,失去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机会和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从软环境来讲,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科学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状况、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法律保障、政策措施等社会综合因素尚不能满足外商直接投资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外商投资的发展。另外配套服务和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河南省利用外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对策

(一)创新投资环境

各地区都要不断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一批跨世纪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为21世纪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加强基础设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二)从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抓紧制定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

为提高全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水平,必须在坚持正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国内外经济发展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抓紧制定符合河南省实际、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划。制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划,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真正明确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二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与提高并举的方针,以量的扩张推动质的提高,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三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坚持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同时,从只注重近期利益的短期行为转为注重长远利益,要着眼于21世纪,把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四是要处理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适时适度地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采取多种多样利用外资形式

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与“三外”齐上的外向型带动战略是一致的。“三外”齐上的目的是推动我省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放开国内市场,放宽投资领域的目的是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提高我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放开国内市场,要与放宽投资形式结合起来。在创办“三资”企业中,重点发展合资企业,因为与合作企业、独资企业相比,合资企业更利于双方接受。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行业和长期出口创汇项目,大胆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应当更多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股份有限公司形式,通过允许外商建立控股公司吸引外商投资。要积极探索BOT(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外商信托投资方式、外商投资公司等各种吸引外资的方式和其他符合国际惯例、并有利于提高河南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其他新的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 曾一军.河南省利用外资整体评估与比较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刘敏.河南省利用FDI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 储祥银.经济合作实务[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东盟;PVAR模型

一、引言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对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提供契机。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相似性,都在通过扩大开放程度,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最早的5个东盟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情况,分析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额、经济增长三者的关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促使国内企业更好地依靠中国-东盟自贸区,参与东盟国家的建设开发。

二、东盟五国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关系的现实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东盟国家加快开放进程,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东盟五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危机影响消减后,外商直接投资数额上升,东盟五国依旧是外商直接投资吸引较大的地区。从投资数额上看,新加坡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最大,人力资源丰富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也较强,相对来说,菲律宾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较弱。目前,对上述东盟五国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目前,外商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涉及农林渔业、矿产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制造业、采掘业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而从长期来看,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所青睐的热点。以外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等形式进入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拓宽了东盟国家的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为东盟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岗位,为东盟国家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选取最早的5个东盟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数据,主要变量如下:资本形成额占GDP比重(k):体现一国资本形成状况。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fdi):体现外商直接投资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幅(GDP):反映一国GDP的指标。由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式在基于传统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估计和检验时将失去通常的性质,故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综合面板数据特征,选取滞后期二期,运用stata 11.2软件,采用PP检验、IPS检验、fisher检验、Levinlin检验分别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初始面板数据不平稳,但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面板数据均平稳,面板数据的平稳性为PVAR模型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二)数据来源

本文出于数据完整性和代表性等原因,选取1981-2011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资本形成额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比重、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等指标,分析上述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数据均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为本文的模型研究分析增加可靠性。

(三)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计量方法对东盟五国数据进行分析,所用程序为采用stata11.2中连玉君所编程序。

其中为系数,i表示国家,t表示年份,为随机扰动项。面板VAR模型包括以下步骤:(1)利用System-GMM方法对东盟五国数据进行估计,研究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2)生成脉冲响应函数,通过脉冲动态反应图来观察各变量对冲击的反映情况。

1.System-GMM估计结果。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资本形成额作用显著,对第一期的资本形成额呈负相关,说明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国家的资本形成有挤出效应。这主要因为东盟国家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实力较弱,短期内外商直接投资会减少其发展机会。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与第二期资本形成额呈正相关,长期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盟经济增长,带来崭新的投资机遇,拉动其国内资本增长,促进东盟国家形成新的资本投入再生产。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后两期外商直接投资呈负相关,表明一定时间内流入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有限,主要原因是东盟国家开放程度有限,阻碍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一期GDP有正的效应,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第二期GDP反映结果不显著,无法判断其对第二期GDP的影响。

GDP的变动对第一期的资本形成额和第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作用显著,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从经济学角度,体现了要素的边际作用递减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东盟国家的开放程度有限,外商直接投资可以进入的范围较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形成障碍。

2.脉冲响应分析。为进一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额、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使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直接影响。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最初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会减少东盟国家的资本形成,即发生挤出效应。但第一期后迅速回升,并在第二期时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促进作用达到最高,之后影响逐步降低。原因在于外资企业进入东盟国家后,会相应的拉动配套设施的建设,带动当地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为资本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外商直接投资对东盟国家资本形成的作用时间较短,说明当前东盟国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效率不高,投资结构局限,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投资周期短、利润回报快的行业。在此类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迅速转化为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促进经济增长。但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利润的汇出,对资本形成额造成负面影响。此外,面对资本形成额的变动,外商直接投资长期内变化不大,表明东盟国家资本形成额对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无影响。当前东盟国家资本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其国内发展仍需要大量资金扶持。

(2)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间接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有限。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下一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呈负相关,东盟国家目前的开放度有限,在行业准入和项目审批上,对外商直接投资造成限制。而从长期看,上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动对下期无影响,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东盟国家的局面不会改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形成额的直接影响仍将持续。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变动促进第一期GDP增长,第二期后影响逐步趋于零;而在分析中,GDP变动对第一期资本形成额影响为负,第二期后影响逐步趋于零,综上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了投资周期短、利润回报快的行业,不利于东盟国家长期资本形成。GDP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呈负相关,表面上看违背市场规模与外商直接投资正相关的规律,实际是由于GDP统计口径中包含外资企业汇出本国的生产额,致使GDP统计指标未能正常反映其国内生产状况,此类状况在分析中也有体现。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System-GMM估计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笔者发现东盟国家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存在以下关系:第一,短期内外商投资对东盟国家资本形成存在挤出效应,长期内存在挤入效应。第二,东盟国家资本形成额短期内促进其经济增长、长期内对经济增长作用有限。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促进东盟国家经济增长,长期对东盟国家经济增长贡献有限。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流入东盟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多投资于投资回报高、回报快的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未能全方位调动国内生产要素,造成资源错配。因此,东盟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应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扩大开放程度,加快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保证外商直接投资长期的长期流入,形成生产资本,拉动经济增长。东盟国家经济要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政策非常必要。国外资本实力较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可以给本土的企业带来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其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行业,调整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甄别,对与国内产业具有较大关联性的外商直接投资实施优惠政策,从而鼓励其进入。同时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的挤出,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外商直接投资配套措施,使外商直接投资更多用于其国内生产。

再次,完善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保障外商企业利益,同时完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平台,更多让外资企业了解自己,吸引更多外资。此外,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及时反馈外商直接投资状况,以便适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资金性质,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最后,东盟国家需加强对其国内私人资本的扶持力度,东盟国家市场经济起步晚的国情决定其国内私人资本并不发达的现状。本土私人资本和国外大型企业相比,还是显得非常弱小的。东盟国家发展自身经济时需要练好内功,强大的私人资本能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其的促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