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艺术基础

文学艺术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艺术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艺术基础

文学艺术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中学数学;初中生;刍议

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有解决此问题的欲望,就会有助于初中生形成探究能力,初中生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去搜集各种资料,开发大脑,互相询问,做出各种推测和实践,从而探究问题的最终解释,最终得出合理结论和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生具有了问题意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做出各种假设,会时时观察、时时思考,这样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进而不断地质疑、分析,积极思维,提出新问题,积极思维、探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使中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初中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努力地去探求,去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数学教学方法,要善于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引入初中生感兴趣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特别是联系一些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以及发生在初中生周围和身边的问题,使每堂课都有新异的信息,并通过图画、录像、多媒体等多种数学教学手段来让初中生掌握,避免内容的枯燥和方式的呆板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初中生无疑可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发现问题,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初中生发现问题,提出想问的问题。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使中学生敢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中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素养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初中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初中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就拉大了。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初中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初中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初中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数学问题素养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营造良好的激励平台,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被束缚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下,乏味而又单调的学习,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初中生提出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初中生的依赖心理,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初中生提问的重要性,原因就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认为上课不讲话、不“捣乱”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一来,为了争做好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沉默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正在努力通过一些途径来调动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激励平台,例如把学生的提问纳入平时成绩中,奖励积极提问的学生等。

四、为鼓励学生发问,适时对“乐问”作出评价

初中生由于基础不同,性格存在个别差异。更重要的是初中生由于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发育到青春期的问题,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乐于提问,喜欢对新事物不断地追问。如,对于那些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没信心。笔者对这样的学生的提问,会说:“太好了,你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你太聪明了。”对于平时很犹豫的学生,当他们能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学生有反对的,但依然能提出的,笔者会要用赏识的眼光鼓励,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优秀生的发问,笔者会顺着他们的思路加以更深层次的引导,并提示他们方法自己探究模式解题思路。这样的评价能给不同学生以成就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问题意识。

五、营造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不受拘束地进行学习。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却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倍感压抑,从而严重地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今天,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必须改变 “一言堂”的课堂状态,以一种愉悦的氛围充分调动初中生提问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飞.龙培养中学生数学问题素养初探[J].新课程,2010(7).

文学艺术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重要性;指导意义

一、问题意识的初探

为什么提出问题往往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呢?解决问题主要依赖的是对前人知识进行总结与提升,或者从经验中获得更加快捷的方法。而提出一个问题则不仅仅需要总结,更需要一种高瞻远瞩的思维,需要从逻辑中发现薄弱环节,还需要从混乱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性内容。因此,解决问题是提出问题的最终归宿,而提出问题则是解决问题的动力所在。有了这个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使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不断更新,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持续进步。解决问题似乎在这个社会前进过程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提出问题才是最根本所在。那么,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刻意培养自己这种提出问题的意识,不断练习。问题意识,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提出问题的意识,时刻想着要从客观问题或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意识。然而说到底,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实际上,提出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不叫有问题意识,只有看出了问题,看到了缺陷与不足,才能够提出真正的问题。不得不承认的是,愚蠢的问题并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以及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一定要明白,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更开放、更敏捷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时刻保持对知识、常识的质疑态度。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会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把握更加准确。

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培养问题意识呢?这就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问题意识是学生摆脱平庸的有力武器。如今的中国社会可以这样说,处于“中间水平”的人数量非常多,而且有时候从某种程度来讲,“中位数”“大多数”就意味着平庸,对于学生来说也一样,每个班级六七十名学生当中,一定会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而正是这种缺乏导致学生不断趋于同质,无法表现出独特的一面。应试教育使学生之间的异质性越来越弱,而同质性却越来越强。学生无法特立独行,特立独行在学校并不受欢迎,甚至有时会感到孤独。问题意识正是打破这种趋同性的有效手段,它使得学生注重思考,培养大脑内在的逻辑,不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感知能力。这样一来,尽管学生在外表上看起来大致一样,但是在思维方式上大相径庭,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问题意识的作用。第二,没有问题意识则欠缺创新思维。创新的本质是什么?不破不立?打破原有的陈旧观念或既定规则,从而引领新的思维程式、建立新的制度?还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去尝试,从而以缓慢的量的积累来取得最终质的提高?实际上二者都是创新过程,只不过是不同领域的不同创新方式。问题意识说到底就是在看似完美的现象或事实中寻找不完美的蛛丝马迹,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取得更大进步。当然,提出问题并非过分计较细节,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要掌握好尺度。

三、拥有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意义

可以说,养成了从问题出发,来寻找问题并且去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问题意识通过不断引起学生的质疑,而使学生思维更加严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常可以听到语文老师说,背诵古诗或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帮老师一起批默写的小考卷子,效果会超乎想象的好。从这一点我们可以以小见大,挑出别人的不足或错误,可以使自己避免犯这样的错误,而日积月累指出他人的失误,则可以有效使自己摆脱这种失误。这就是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来使自己获得经验,避免前人的错误。第二,问题意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其中涉及意识向着能力过渡的问题。意识如何过渡到能力?需要后天的大量练习,更需要学生自身的悟性。倾向于去发现问题,则可以时常使自己处在一种不唯上、不唯书的状态,而只相信真理。向着真理迈进,则可以发现更多问题,将问题意识转化为发现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意识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教师要及早进行培养,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应对日后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问题,还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基础范文第3篇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和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壮丽的三峡、浩荡的长江、汹涌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蓝等等,学生不仅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和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可以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由于学生生活范围狭小,看到的听到的不多,所以写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学生还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写好作文,通过查看资料(图片、文字等),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作文评议时,通过网络的传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为别人的文章进行评改,如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添加或删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评改后计算机上不留任何痕迹。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文学艺术基础范文第4篇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 “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 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艺术素养、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司 1999.6

[2]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

文学艺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提问艺术;对策;研究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

(一)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对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来说,目的性是其基本前提和要求.每一节都有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仅仅围绕其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特别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进行了培养和锻炼.

2.全面性.对于教师来说,问题的设计应是针对全班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通过有效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及时鼓励他们对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要敢于直言[1].

3.适度性.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问题数量以及难易程度对于问题设计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精心设计的问题最好保持在三个左右,且设置相应的情境,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的次数或频率应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难易程度应适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4.发展性.设计的问题应有利于学生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自信等精神状态或心理状态方面也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深度理解教材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提高问题设计质量最关键的便是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深层底蕴,及对学生进行深度培养与创新的内容,并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其次还应在充分挖掘教材基础之上,具有梯度性进行问题设计[2].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使之掌握数学知识.

2.以学生为本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了解学生当前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问题探究或发现.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精心设计的问题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实例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这也为教师进行教学加大了难度.但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充分的运用语言艺术,将枯燥无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进行数学问题提问的过程中,语言本身的艺术感可以有效感染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但语言艺术的博大精神,使得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太理想.对此我们应注意,在进行提问时,首先语言要简洁、明了,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明白问题的含义是什么.其次还要注意问题尽可能的贴近生活,以便学生更好得力理论联系实际.

(一)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艺术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会认为要学的内容困难,从而产生不自信或是消极的心理,对此,教师应注意问题设计的着重点,以便更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在进行该课教学时,我拿出一张厚度约为0.1 mm纸,并对其进行对折,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请学生猜一下,在对折32次之后会有多厚”等.这时便会有许多学生纷纷发表不同意见,比如,“比教学楼还高”“比摩天轮都高”等[3].这时我会告诉学生“它将会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许多”.学生或许不信,或震惊万分,此时便可以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告诉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便可以得出其是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许多的结论了.如此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二)课堂中旧知识复习的提问艺术

对旧知识进行提问,不仅使基础差的学生更好的进行后面的学习,还能有力促进基础好的学生“温故而知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其提问艺术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我们以直线、线段、射线复习为例,进行分析[4].

在进行该知识点的复习时,由于学生极易混淆这些概念,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种问题进行提问:直线长还是射线长呢?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垂直的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垂直的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的吗?这样的问题不仅使学生了解其关键点、重点、疑难点等,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旧知识复习质量.

总之,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通过对问题设计原则,以及提问艺术特征的了解和把握,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语言艺术化,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玫.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J].中学教学参考,2013,(11),331-332.

[2]胡晓漪.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设计[J].读与写,2011(10),89-91.

[3]方培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J].华章,2012(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