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出发点,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次把“语文教育”提高到了“审美教育”的高度,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立足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审美教育摆在了教学的重要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明自己的看法。

(一)真善美一体。美育是育人的一个环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具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必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体。美与真善密不可分又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忽视学生明辨是非、区别真伪的能力,不可忽略学生感知好坏、区别善恶的能力。况且,真善美是主体人对客体自然社会的特定关系,马克思在《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中认为:当主体以认识把握对象时,对象就是“真”的对象;当主体以行为把握对象时,对象就是“善”的对象;当主体以情感把握对象时,对象就是“美”的对象。真善美是主体与外界关系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共通的。在美的层面上,情感是核心,分析把握情感特征是审美的关键。文学的教育作用是由于文学表现了真、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它所描绘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照,通过对真善美的肯定,对假丑恶的否定,能使读者在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中震动感奋、求善向上,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变得高尚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或艺术家不能不是一般的人,因此,对于他所描写的事物,他不能(即使他不希望这样做)不作出判断,这种判断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就是艺术品的新的作用,凭着这个,艺术成了人的一种道德活动。”作家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总是渗透着他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他对生活的评价与看法,表明他的社会思想,而读者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总是与读者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一般来说,一个作家思想愈高尚、情感愈纯正、境界愈开阔,对生活的表现和评价愈正确、深刻,他的作品教育作用便愈显著,愈有成效。

(二)审美活动应从情感入手。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我们应如何运用这些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呢?我们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创造过程来看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文学主要是以情动人,满怀情感表现人。伟大的作家都是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高度去看待人,他们为人的堕落而忧虑,为人的不幸遭遇而悲泣,为人的进步而欢欣。他们笔下的人物无不饱含着他们的爱憎情感。作家在情感的驱动下塑造形象,创造作品,我们阅读鉴赏作品就应是从作品塑造的形象中提炼情感,进而通过情感品味,进入作家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接受作家的教化,接受作家“美”的熏陶,在与作家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如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在和鲁迅先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和蔼”的刘和珍身上我们得到的是人性美。这种美是善的认同,当这种认同被践踏时,我们的情感就随着鲁迅先生的情感一起激荡起来,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我们进入了鲁迅的情感世界,也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在这种教育感染下,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达到提高修养的最终目的。所有这些都是以情感为中介进行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常用景渲染、烘托情,或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 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语学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 实生活中的美景。所有这些美景的鉴赏,都是以情感为焦点进行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审美活动中,要着眼于美,联系真善,落脚于情感,通过反复的品味,提高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创造的能力。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材 人性美 挖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92-01

所谓人性美,是指人的求真、向善,勖朗侨死嗟奶煨裕人性美外化为人的内在思想、品德、情操,与外在的体态、容貌、言谈举止的内外结合以及辩证统一。在人类发展史上,人性美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程,也是文学艺术所要折射的终极意识和理念。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科涉及面比较广,涵盖了语言表达、文字积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科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呈现着一定的人文色彩与背景。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性美因素,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素养。以下是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关于如何挖掘人性美而开展的实践探索。

一、以学生为主体,诠释课文人物性格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一切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展开教学。传统语文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学生的自主探索比较少,其自主探究能力较薄弱。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大量名著名篇,教师可以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下,诠释课文人物性格,将人物性格真善美的闪光点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在学生品读课文之后,笔者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们分析刘备的性格特征。学生品读句子,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绳子就把他捆来了!”可是刘备很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就不要你去了!”学生很快领悟出刘备是一个诚心诚意之人,他对于人才充分尊重,求贤若渴又尊重别人,最终他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由此得来,学生从中感悟:这就是一种人性之美,真诚的人性光辉感动了别人,赢得了他人的诚心以待。

二、以德育为线索,引导学生提升素养追求人性美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育教学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根本,也是育人的最本质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以德育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点的过程中挖掘人性美的因素,提升自身的素养。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这篇课文从作者的好奇发问切入:为何奶奶的头发是白的,而自己的是黑的呢,结合奶奶的回答“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作者很快想到如果不让奶奶为他操心,这白发是不是很快会变成黑发呢?课文展示作者的心路历程,呈现出一副母慈子孝的场景图,这是人性美中最为自然、真实的部分,笔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是如何关爱我们的,你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发?学生们懂得了要做一个不让长辈操心的人,要学会尊重和关心长辈,学会为别人着想。笔者以人性美为主线,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提升个人素养。

三、以自由平等为核心,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

自由平等是以生为本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文学是人学,人作为文学审美表现的中心,不仅要提升人的理性,使人求真,更要引导人寻求生活的本真,体验生命的善良和美好。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自由平等的核心理念,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一直以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并非无章可循,教师只要坚持将人性美渗透并贯穿其中,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灵感。在具体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在构思、写作过程中怀着真善美的心境去挖掘和发现人性之美,会让学生写作时“下笔如有神”,比如对长辈的感恩、别人的无私关怀、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发现美、表现美、升华美的过程中达到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第3篇

一、走进作者,深度解读文本――对曲解文本的解读说“不”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往往传递着一定的文化观念,这是作品解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是用中国文化心理去解读西方文学作品。这样的文本解读,容易造成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安徒生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同时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因此,他的童话里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歌颂真善美。正如他在《我的一生》中这样写道:“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管着风暴和海洋。”从安徒生的自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名基督徒,他的作品所流露的是基督教情结和对真善美的歌颂。

但遗憾的是,执教《丑小鸭》的年轻教师只是按照一般的解读方法解读文本: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可怜的丑小鸭离家出走,经受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丑小鸭遭遇如此凄凉,但他最终还是变成了一只天鹅。按照这种解读,童话中的丑小鸭是在受到讥笑、受到追赶的情况下才不得不离家出走。由此引发笔者的担心:丑小鸭这样的“榜样”作用,会不会让一些耐挫力较差的孩子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也突然来个离家出走,同时还幻想自己也会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呢?

因此,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真正走进安徒生,走进《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中,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丑小鸭在离家出走后,当他冻僵时,没有好心的农夫把他带到家里,那么,丑小鸭的命运又将是怎样呢?也许他可能没有等到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就已经冻死了。还有,和他一起出生的哥哥、姐姐那时都还小,都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才会讥笑它,但不管其他人怎样对他,鸭妈妈还是一样疼爱它,这是世间最珍贵的母爱。而农夫救了丑小鸭,也说明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别人。应该说,这才是《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真正要向我们传递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安徒生童话突出的特点――歌颂真善美。

二、走进文本,注重品词析句――对远离文本的体味说“不”

大家都知道,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位年轻教师在教学《丑小鸭》“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句子,并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后都知道很多人欺负丑小鸭,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哥哥、姐姐是怎样咬他?公鸡是怎样啄他?养鸭的小姑娘又是怎样讨厌他?”教师话语一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都用极其刻薄的语言攻击丑小鸭。接着这位教师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哥哥、姐姐怎样欺负丑小鸭。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栩栩如生,那只受伤的“丑小鸭”自始至终都是低着头,默默站在座位上。表演过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句子。这样的品词析句与《丑小鸭》所要传递的情感是大相径庭的,更有悖于安徒生童话“真善美”的特点。

笔者以为,在品词析句时,一定要关注文本价值取向,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揣摩身处逆境当中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笔者在教学“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这一句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句子,并想一想,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读后都知道丑小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时,我话锋一转:“哥哥、姐姐为什么会这样做?而鸭妈妈又是怎样做的?”学生联系前文,读后都知道鸭妈妈依然爱丑小鸭,哥哥姐姐都还小,都是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丑小鸭此时的心情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有的安慰丑小鸭,有的劝告哥哥姐姐,无不体现着故事的主题“真善美”。此外,我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羡慕”一词,先让学生说说“羡慕”的意思,并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羡慕”,试着说说丑小鸭“羡慕”什么?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也促进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身处逆境的丑小鸭内心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立足文本,适度拓展延伸――对脱离文本的拓展说“不”

近几年来,阅读教学兴起了一股“练笔热”之风,练笔似乎成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前面所述的那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来到树林里”这一段后,也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丑小鸭在树林里还会遇到哪些危险?老虎会他,狮子会他,还会他。”学生都是围绕着动物们怎样欺负弱小的丑小鸭这一话题进行说话。这样的拓展与文本所要表达的价值取向明显不符,而且长期进行这样的练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第4篇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描述

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青春团体,其人格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不断认知与构建的动态过程中。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学生人格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有社会使命感与伦理正义感,在大学相对独立的成长阶段,他们既注重物质需求,又崇尚精神向往,并迫切地追寻着个性的独立与自我价值的确认与实现。然而,在对大学生精神风貌给予正面肯定同时,必须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样是非常突出的,这些问题正亟待高校素质教育采取积极的手段加以干预。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价值取向问题等,不断呈现出与传统价值理念的碰撞,甚至相悖,尤其是社会中许多有悖道德伦理行为现象的大量出现等,这给正在形成独立人格的大学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个性”的确立正在成长为大学生天经地义的价值理念,狭隘的内心精神正在使他们成长为“自私”的一代,尤其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物质诱惑,情感困顿时,这些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的大学生,在个人情感世界与物质压力的诱惑中,容易出现失掉自我,丧失判断力,思想行为走向片面与极端。轻易放弃或剥夺他人“生命”已经成为高校严重的社会问题。如2010年9月初,贵州某高校开学初,便有女学生由于失恋而跳楼自杀;多年前的马家爵事件;还有由于家庭、生活、学习、爱情等方面的各种原因,几乎所有的大学每年都会出现精神分裂的学生等等,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造成这些现象除了社会的原因外,与大学生正在成长中的脆弱人格极具关系。

大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人格主体的不成熟。第二,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1]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从家庭走出,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这是一次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彻底的从心灵到相对自由精神的转型期,他们迫切地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与成长。然而,由于主体心智的不成熟,各种社会因素、价值理念、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干扰,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之对自我的认识、反省、评价、目标追求,处在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困惑中。开放的社会环境,已经成就了他们自由、平等、独立、竞争的人格个性,但多元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金钱观念,又干扰了他们内心的精神渴望,这是精神价值最为痛苦的一代。但任何因素仍不能完全掩盖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崇高的精神渴求,他们渴望对自己内心深处理想价值理念的确认。因此,在此阶段,对极具可塑性的当代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人文关怀的引导、培育,具有积极的人格健康干预与极为重要的构建作用。

电影艺术中主流价值与大学生人格成长需求

大学生是个性相对独立,心理意识较强的青春团体,如果对他们的人格成长采用传统教育的干预方式,必然遭到他们的反感与内心抵触,说教会令当今具有开放意识的大学生不可接受,而通过电影艺术鉴赏的人格疏导方式,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即对人类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高度逼真,可以使大学生在银幕世界中,以精神性生命体验的方式感受不同的人生与体验,从中收获不同的人格影响与主流价值引导。那么,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运用好电影艺术鉴赏这一人格干预与人格构建媒介,首先必须厘清什么是主流价值观及其在电影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

正如徐金超所说“社会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所以在社会中所存在的主流价值观就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必须为此社会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可的起着正价值作用与影响的主流价值观点,如自由、平等、竟争、独立、自强、爱国、奉献等观念,就是业已形成的我国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观念,而统领和践行这些主流价值观念的,则应该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生命价值追求。因此,世界观、人生观、生命价值追求则是一个人具有生命终极意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往往决定着事物的走向与成败。

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与繁荣,小到它意味着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所谓的电影艺术主流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中业已形成的被社会普遍成员接受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而且这种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艺术作中最理想的审美意义,就是应具有某种生命超越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生命价值理念是一个人主流价值观的灵魂与统帅,即他的世界观、人生态度、生命价值取向等,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行为、表现与其所有主流价值观念的践行。至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培养是健全其健康人格的根本。

然而,大学生虽充满生命的青春与活力,但他们的人格既具可塑性又极为脆弱,因此,对他们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与健康人格引导与构建,必须是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否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事与愿违。如上所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一是人格主体的不成熟;二是人格成长的多因素影响。那么如何在电影艺术鉴赏的过程中,使其人格得到成长,逐渐走向成熟;并且又能够剥离多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的生命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呢?

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构建作用与策略

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要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其人格的构建作用,就必须从大学生带来根本性质的生命价值理念入手。

首先,应是具有人格根本意义的价值理念爱国精神;其次,在人格中代表着人性真善美本性的开掘与建构;第三,代表着人类生命价值与理想意义的生命超越精神等。因此,给予大学生电影艺术主流价值鉴赏的关键是影片的选择,即要必须选择与主流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方能实现预期目的。

1、“爱国精神”的激发与人格构建

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今天,要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精神的激发与构建呢?因为爱国精神,是一个人的人格根本。一个人没有爱国精神,他的生命就缺少灵魂,其任何价值观念与追求都找不到活着的真正意义与生命的归依。因此,这是人格成长与构建的根本点与出发点。近年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主流佳作主要有《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大业》、《钱学森》、《甲午大海战》等,其中《钱学森》极具代表性。

电影《钱学森》,描绘了一个为中国火箭、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及其与妻子蒋英长达62年之久的旷世爱情故事。这部影片说教色彩在其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对之的感动,是一种发自内心久违的爱国精神与民族信仰共鸣。这部影片的出现,似乎给这些迷茫前行的大学生指出了生命的价值航向,激发了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与压力下,沉默已久的爱国激情与民族信仰。

由于电影中钱学森那种充满人格个性与精神品格的力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钱学森在逆境中、在困难面前,不为任何人或事,所能干扰的民族气质与事业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与创造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切地体验到了什么是爱情精神与民族信仰;什么中国人的国格与尊严;什么是科学精神与敬业品格以及什么是一个的人格魅力与生命价值所在!可以说电影《钱学森》,是一次中国主流价值理念的心灵盛宴,它让这些正在努力又在迷茫前行中的大学生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航向,也使原本可能模糊或脆弱的本性和人格,获得了一种生命价值的方向与坚定的精神力量。

2、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

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最完美最优秀的品格与本性,它代表着人类最完美的人性理想,对人性真善美的开掘与完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幸福和谐的终极价值之根。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在人的本性中不但有“真善美”,同时伴随着人性的“假恶丑”,这两类品质在人类的成长中相生相融,铸就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无限美好的同时,也有大量的丑陋现象破坏着社会的秩序与发展。所以,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必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秩序准则等,以惩戒或遏制人性的“假恶丑”现象及其的发展膨胀,以保证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进行其人性“真善美”的终极价值理念的开掘与完善,同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意义。

与这一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电影作品有很多,如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刻画了一个品质高洁,具有慈母般温情的伟大女性冯晴岚,她用其一身,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与痛苦,坚持着在时期她和丈夫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用最艰苦最朴实的方式和超人的意志品格,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类“真善美”的伟大品格。

对该部影片人性“真善美”的主流价值鉴赏,大学生们最后必然会被冯晴岚这一极其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深深感动,会令其人性中虚假的丑陋的东西,在这一平凡女性的面前顿然无形或感到羞愧与自责!从而使大学生收获人性中“假恶丑”本性的荡涤与人类完美本性“真善美”的神圣开掘与塑造!

3、“生命”的价值与超越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都是极为宝贵的。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死亡则意味着对于个体生命的全部终结,因此保障生命的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起点。但仅仅是活着,不能完全诠释生命的价值与内涵。

对于大学生而言,也许与之讨论“生命的价值与超越”过于抽象,我们可以用这样一部电影,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也许能更好地诠释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与超越?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是电影史中具有重要艺术里程碑意义的片子。影片描绘了同样是纳粹份子的商人辛德勒,为发战争财,来到了纳粹份子管制的犹太人集中营,雇用了犹太人在其厂里生产战争日需品,目的是不付或少付工钱。

可是这个贪财、好色的男人,随着纳粹屠杀计划的展开,其亲眼目睹了一个个被肆意杀害的无辜生命,辛德勒那尚未被泯灭的良知,受到了人性的深深伤害与震动,于是,他开始了最大努力的营救,周旋在纳粹与犹太人之间,最后他倾其所有,终于营救了1000犹太人的生命。

战争结束了,身为纳粹份子的辛德勒也遭到了追捕,被营救的犹太人们要和他们的恩人分开了,因为他们的恩人要开始他的逃亡之路了,于是犹太人们用其唯一值钱的一颗金牙齿打了一个戒指送给辛德勒,上面刻着希伯来文:“救一人即救全世界”,同时还送给他一张签着被救犹太人名字的名单,说万一他被捕了,也许这张名单可以救他。

文学价值中的真善美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育理念高中语文古代散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15

美育不单是审美教育,美育是结合了多种美学元素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对学生可以起到整体性教育作用。美育的实质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将学生的智商发展与情商发展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美育作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导航,注重个体性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将美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以言简意丰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追求散文的语言美

在古代文学中存在两种重要文体:散文与诗歌。其中,古代散文主要是以简单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言简义丰的语言特点,往往会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简洁有力、畅快淋漓的美感。高中古代散文大部分选用了名家的代表作,如《稚子候门》《松菊犹存》《僮仆欢迎》等,充分体现了古代散文语言的简洁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另外,高中语文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为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启示:由于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说话嗦、词不达意的人,这类人语句条理不清,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古代散文这种“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主动追求散文的语言美,抓住说话重点,并通过简单的话,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在生活实际中表现出来,增强自身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以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学会充实写作技巧

古代散文中,作者为了丰富作品内容,增添文章色彩,往往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一方面可以为文章润色,吸引读者,另一方面往往能够凸显所描绘事物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魅力,掌握修辞手法的使用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修辞手法包括:对偶,可以使句子对仗工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比喻、排比、夸张等,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场景和事物,有利于突出主题和表达情感。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散文中的修辞手法,通过深入研究修辞手法的应用技巧,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从而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奠定相应的基础。

三、以真情实意的情感特点,带领学生体会和追求情感美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古代散文作品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不同的审美观点。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以引导者、组织者等角色灵活转换,带领学生体验和追求情感美。抒情类古代散文,拥有极其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思想,而作者通过描述场景或事物的方式,向读者传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并没有直接抒发自身情感,而是通过描述场景的方式,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高尚情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古代散文时,从作品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内容中,深入了解文章背后所表达的真情实意,从而学习其高尚品质,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四、以丰富多彩的散文体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