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27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46-04
2006年10月16日,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fro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为题,了《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指出:长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现在,情况开始变得多样化,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新特点就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蓬勃兴起。2005年,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亿美元。2005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投资来源地依次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湾、巴西和中国内地。中国在吸收外资保持世界第三的同时,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已经引起全球注目。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中,中国跨国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50家。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1]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其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而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此,本文在分析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以全球化的视角对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
一、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力争在近年内对外直接投资大项目上有所突破,特别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项目;力争在对外劳务合作层次上实现劳务人员输出由普通型向专业型、技术型升级;力争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本土跨国企业;力争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打拼的复合型人才。
在此战略目标下,2006年上海全年新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75个,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4亿美元。迄今为止,上海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投资企业和办事机构。“十一五”期间,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望年均增长30%左右;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合同额累计超过280亿美元,约为“十五”期间的3倍多。此外,上海已于55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与10个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上海将充分利用“友城”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服务。[2]
此外,近年来上海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从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
二、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
上述分析可见,近年来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那么,导致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快速增长的动因是什么呢?本文认为,这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相关。下文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20世纪末的最后10多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在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新的动因,这与传统的跨国公司FDI动因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对传统跨国公司FDI理论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定,提出了许多观点各异的跨国公司FDI理论。这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海默(Stephen H. 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尼克博克(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的寡占反应理论、巴克莱(P.J.Buckley)的内部化理论、邓宁(John 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等。这些跨国公司FDI理论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行列中,并且呈现出迅速增长之势:1981~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仅占世界FDI总额的2.2%,但到了1993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达到了7.2%,其绝对数量的增长更可观,在1981~1985年期间平均每年只有10亿美元,而到1993年己高达140亿美元。2005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00亿美元。[3]上述传统FDI理论对于大批涌现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无法解释。本文认为,传统理论所依据的环境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类社会经济状况。而这种状况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伴随着这种变化,企业战略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巨变必然对现有的跨国公司FDI理论提出众多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取技术和融入全球供应链。
1.获取技术。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具备了垄断优势,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Stephen H. Hymer,1960)[4]。上海大多数企业不具有垄断优势,在技术上往往处于劣势。上海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为了获取技术,加速技术累积的速度和动态效果,从而获取垄断优势。
以技术获取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依赖于这样一些条件:①某技术先进地区拥有生产X所必需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技能)T,这是因为技术先进地区具有产生T的R&D环境;②某技术后进地区拥有生产X所需要的某种重要要素L。假设:①技术或管理技能T的交易成本很高,因此技术先进地区向技术后进地区许可并由技术后进地区组合T、L进行生产的方式被排除;②技术先进地区企业到技术后进地区从事FDI的可能,因跨国成本高(含跨越“国界”成本和技术内部转移成本)和害怕引出潜在竞争者,而被排除;③技术后进地区为得到T,可到技术先进地区从事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当地雇佣工程师、收集信息、设计和开发技术或管理技能T1。
我们把T、T1,刻化为时间t的函数,易知T (t) > T1(t)≥0,t ∈[0, t,] ,用T(t)- T1(t) =G表示技术差距,则学习过程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为:
而策略竞争(博弈过程)能够维持的必要条件是,对任取t≥t1,存在某个充分小的技术差距(G ),使得
G(t)=T(t)-T1(t)≤G,t∈[t1,+∞](2)
以技术获取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本身使企业在短期内(0, t1,)遭受的损失(C)和长期(t1,+∞)在世界市场利用新技术T1所获利润π分别为:
这里r为贴现率,i为某国(i=1, 2,・・・,n),π1为拥有T1的技术后进地区在(T1,+∞)期在世界第i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所获利润。显然,关于(3)式?坠C(t)/?坠G(t)>0,t∈(0,t1) 这表明,技术差距越大,损失越大;关于(4)式,π只与某个固定常数G有关,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表明t∈(t1,+∞)时,技术差距已不构成技术先进地区和技术后进地区之间特定的竞争优势,这些地区的企业所获利润与技术差距无关。
最后,用倒推法(backward),当π>C,t∈(0,+∞) 技术获取型FDI在(0, t1)发生,意味着会出现逆向投资;当T(t)-T1(t)≤G,t∈[t1,+∞]时,意味着技术后进地区企业通过逆向型投资已成功获取某项技术T。
上文证明了技术后进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是现实的,强调了技术后进地区是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有所作为的,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直接投资。事实上,以技术获取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实践中也完全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对当前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在技术上存在的巨大差距,上海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外跨国公司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而上海企业被迫成为技术标准接受者。因此,与世界级的大公司相比,上海企业最为突出的缺陷正是缺乏核心技术,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模仿阶段,不能自主开发出引导市场需求、领先于同行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而出于保持与增强垄断优势的需要,跨国公司无论在技术转让还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对关键技术都十分敏感,避免技术扩散,增强竞争对手能力。因此,上海企业也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外资的方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正因如此,上海企业要想获取技术这一产业竞争中最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利用“走出去”获取技术,即开展以技术获取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大化地利用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并将海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迅速转化、投入生产,使“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实现“研发在外、应用在内”的格局。上海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并购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与当地拥有先进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合资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外“硅谷”技术集聚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同时,海外研发机构更能将大量技术信息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上海公司总部,有助于上海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调整企业技术研发方向。以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提升上海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能促进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加速上海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上海企业实施以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型企业,成为以技术获取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先驱者。以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1991年2月,该公司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AIDO)合资成立上海中和软件有限公司,同时在东京成立研发公司――中和软件株式会社东京支社;1994年3月复华实业全额投资成立美国环球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与生产UPS产品并将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加速国内产品的更新换代。
2.融入全球供应链。传统跨国公司FDI理论认为,企业的跨国发展与国内市场发展相比,面临着更高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是具备某种竞争者所没有的优势,这是传统跨国公司FDI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其实,这里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非全球化的条件下,绝大多数的企业在各自的国内市场里可以生存与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并非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非全球化时期里,对外直接投资只是企业成长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上海企业必须做好全球竞争的准备,而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是上海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全球供应链的概念是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化业务拓展而产生的,是研究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供应链优化的问题。以在华跨国公司为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全球供应链延伸到中国,在中国建立新的大规模生产基地、设立新的合资公司及销售网络,以期降低其运营成本、更贴近消费者,并提高市场份额。举例来说,进军中国市场较早的摩托罗拉和爱立信公司,在把整机带入中国的同时,也发展了一大批配套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国外知名企业在华投资建立的合资企业。2000年摩托罗拉在华采购金额为75亿元人民币,2004年达到120亿元。摩托罗拉产品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比例高达65%,有700家供应商;同样,爱立信公司在中国也有24个办事处、9家合资企业和4家独资企业。中国已经成为爱立信全球四大供货基地之一,设在南京和北京的两家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不仅提供给中国市场,也提供给亚洲乃至全球其他客户[5]。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采购和销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延伸至全球每个角落。在此背景下,上海企业不能等待观望,而要积极参与,争取尽早融入到全球供应链的环节中去,这是经济全球化对上海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上海企业尽快融入全球供应链。
随着近年来上海商品竞争力的大幅提高,上海企业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直接把商品卖给国外消费者,而融入全球供应链是必然的选择。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要在全球范围进行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这就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国际供应链。这些跨国公司每年的采购额十分可观,而且一旦选定供应商就轻易不会变动。客户不稳定、订单不稳定一直是上海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这些企业不得不按照中间商的指令进行生产,企业成了中间商的“打工仔”。如果能够进入全球供应链,就相当于获得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就可以摆脱中间商的控制。上海企业在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经济环境等指标上都相当不错,完全有条件进入全球供应链。随着上海企业的不断壮大,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上海企业不仅能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而且还能成为新一代的全球供应链的“链主”,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上海企业尽快融入全球供应链之中。总之,融入全球供应链是上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又一主要动因。
事实上,一些发展壮大了的上海企业为了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已经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他们制定了国际化战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全球市场。在实践中,宝钢公司在打造全球供应链方面颇为成功。宝钢生产钢铁所需的原材料,绝大部分必须依靠进口。这一点使宝钢较早地考虑了原材料的供应问题,在采购上采取战略供应链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近几年,宝钢相继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公司等合资办矿,确立了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并与多家世界知名船东签订长期运输协议,确保了原料资源的稳定供应,保障了运输能力。2004年,宝钢决定对外直接投资80亿美元在巴西建设一个钢铁厂,产品主要为当地汽车工业服务。这一计划吸引了巴西淡水河谷矿业公司、法国钢铁集团阿赛洛的参与,是迄今我国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之一。[6]宝钢此举不但进一步巩固了与国际矿业巨头和钢铁巨头的战略联盟,也直接嵌入了美资巨头主导的全球汽车供应链条之中。随着上海企业的不断壮大,以融入全球供应链为主要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会被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所采用。
3.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近年来,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 1/10、1/20和3/5。[7]而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人口多、地域小、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弱,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更为突出。由于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经济对资源的需求迅猛增加。伴随着上海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对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供求缺口日益凸现。资源的国内供给率将进一步下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这些因素都迫使上海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以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也就是说,上海在进一步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应该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让更多的上海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去获取资源,利用全球资源发展壮大,同时缓解上海的环境压力。这既是上海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的有效出路。
结 语
近年来,中国在吸收外资保持世界前列的同时,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其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而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上海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取技术、融入全球供应链和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上海企业要善于利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物色良好的合作伙伴,更为大胆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获取先进技术,尽早融入全球供应链之中,同时也可以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带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也必将成为全球FDI来源大国之一。
[参考文献]
[1]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6:FDI from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EB/OL]. 省略,2006-09-16.
[2]吴 宇.上海市今后4年对外投资规模可望超过30亿美元[EB/OL].新华网,news.省略,2007-2-9.
[3]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06[R].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 省略/,2006-09-10.
[4]Hymer Stepher H. (1960),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I.T. Press.
[5]白木.中国将成为全球制造工厂[J].党政干部学刊,2002(5).
[6]柯兆发.中国企业转向全球供应链[N].中国交通报,2005-2-23.
[7]顾海兵.“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分析[N].中国税务 报,2006-3-31.
The Motive of Shanghai Enterprises’FDI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He Ju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近20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呈高速增长态势。然而,进入2001年以后,由于新经济泡沫在美国的破灭,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衰退,并影响到西欧和日本,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不仅复兴无望,反而雪上加霜,全球性经济衰退也进一步加剧,外国直接投资也由此出现了大幅下降的局面。根据联合国2001年9月18日发表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全年投资将下跌到7600亿美元,跌幅近1/3.
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角。自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伊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角。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中地位一度有所提高,199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占全球的比重在达到了16.1%,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占全球的比重在1994年达到了39.9%.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趋势却又急转直下,发达国家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统计数字表明,1995-2000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自3058亿美元增加到10463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2034亿美元增加到10052亿美元,分别增加了242.2%和336.3%,都超过了同期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的速度。结果,发达国家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提高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86.1%提高到了91.0%,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61.4%提高到了79.1%.相比之下,同期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就明显下降了,其中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由13.8%下降到了8.6%(1998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曾下降为4.8%),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由34.2%下降到了18.9%(1996年曾回升为38.4%)。
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非常活跃。1995-1999年,美国和西欧的相互投资由840亿美元增加到2863亿美元,增加了240.8%.其中,美国对欧盟的投资由488亿美元增加到582亿美元,欧盟对美国的投资由351亿美元增加到2281亿美元,分别增加了19.3%和549.9%.由于美国和欧盟间相互投资的迅速增加,其相互投资占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按对内直接投资额计),就由1995年的25.3%提高到了1999年的33.1%.另外,欧盟各国间的相互投资也非常活跃,1999年达到了3180亿欧元,2000年又达到了4360亿欧元,约相当于1995年630亿欧元的6.9倍,占欧盟对内直接投资的60%以上。
二、中国面临的新课题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表明了经济全球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不仅意味着世界已从过去的贸易市场一体化发展到金融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阶段,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也随之急剧变化,传统上的“国界”对经济分割和屏蔽作用不断弱化,整个人类的生产效率获得了提高。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新特点表明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是资本流动的目的所在。资本追求利润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必然在最大范围内流动,寻求增值的最大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带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并购、重组愈发活跃,迭起。国际直接投资之所以出现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倾斜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的技术优势、广阔的市场优势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优势等,资本流向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有效地分散和化解风险,并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对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很快,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但对外直接投资相对缓慢。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为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契机,也提出了挑战。
1、伴随经济金融全球化而来的是对经济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
贸易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以及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我国置于更加广阔的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国必须参与到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之中去。换句话说,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为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客观压力。与此同时,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又意味着全球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大大增强。不仅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和经济结构调整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也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和影响。这无疑使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极大地增加。
2、中国加入WTO要求中国必须积极主动地“走出去”
中国已经加入WT0,根据中国与WTO各成员国达成的一系列的协议,中国必须按照世贸组织体制的要求修改规则、开放市场,允许其他成员的商品、资金、技术进入,展开竞争,优胜劣汰。
也就是说,中国市场将成为世界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将大大改善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市场开放也使国内市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我国企业不出国门,就将同国外产品和企业短兵相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即便是采取关税保护的产业,外国竞争企业同样可以用到中国投资设厂的办法绕过这些壁垒。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什么市场面对外国竞争者是绝对安全的。因此,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
球FDI的特点及中国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全球眼光,实现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的彻底转,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利用两种资源(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那么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的、“走出去”的方式、“走出去”的战略等等。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于1979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中央和地方的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综合经营类企业、甚至民营企业也加入对外投资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1年9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贸易与非贸易企业累计为6513家,协议投资额117.95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79.03亿美元。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因应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变化,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我们应该明确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这一观念
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要获取微观经济利益,还必须兼顾宏观经济利益。一方面,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投资利润,还要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安全,抓住机遇,更多地投资海外,开发和利用国外资源,尤其是要注意石油、铜矿、铁矿、森林、橡胶等中国十分缺乏但却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物资的储备;另一方面,“走出去”要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需要。中国有一些行业,近几年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形成了大量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国内生产能力总量大大超过需求。
2、我们应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而培育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经济主体
跨国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微观经济主休。这主体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水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数仍然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一方面,“定指标”、“下计划”式的发展思路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企业的机制已经发生转变,但“预算软约束”问题然存在,争投资、争项目、轻效益、轻风险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对于那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松懈、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的企业来说,进行境外投资,很有可能成为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的新渠道。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微观因素即企业自身的特点是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转机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才会有长期不懈的“走出去”的内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坚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一、定义
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为取得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效控制权而输出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
二、现状
1、多地区、多领域“全面开花”
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且聚集度较高。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亿美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资覆盖率达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六大行业,这些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2、民营企业大步前进
面对国际产业重组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中国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逐步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延伸,通过跨国并购增强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和跨国管理能力,在化工、机械制造、汽车、电子、食品、服装、家电等行业并购交易数量、金额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产品牌的竞争力,进而对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推动作用。如2011年9月汉龙矿业以约17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上市企业SundanceR esources Ltd.公司、2010年8月吉利以15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全部股权。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正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亮点。
3、建立对外经贸合作区
对外经贸合作区是指在境外有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建设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工业、农业或服务业园区,以吸引中国或其他国家企业投资兴业。对外经贸合作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内建设开发区的显著成就,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向我国提出建设合作区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正在13个国家建设1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亚洲6个国家7个合作区,非洲5个国家6个合作区;欧洲1个国家2个合作区;南美洲1个国家1个合作区。通过建立对外投资根据地,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搭建平台,转移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降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成本。
三、原因
1、充足的外汇储备。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量的30%,而中国2011年中国全年进口约1.7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进口的需求,中国完全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基础。
2、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小。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的海外资产达4万多亿美元,对外净资产为1.77万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约3172亿美元,占海外资产比不到10%,占对外净资产比不到20%;而我国持有美国国债达1.1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34.6%,为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9倍;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对外投资的安全性,迫切要求中国从“债权投资”为主向“股权投资”为主转变,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
3、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从投资流量方面看,根据中国商务部、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但与美国相比较,仍存在巨大差距,201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200多亿美元,比我国全部存量加起来还多;从存量规模上看,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亿美元,居全球第十七位,然而这一数字仅相当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6.5%,英国的18.8%,中国与传统投资大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在全球寻求与中国的GDP相适应的投资影响力,客观上也要求中国进行持续的、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
4、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对外贸易增长密切相关,可以说“入世”十年,中国已经逐步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全球对外贸易大国。至2009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占全球出口约10.4%份额,在世界对外贸易中的份额达到9.6%,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975万亿美元,超过德国,全球第二,与居全球第一的美国差距约3000亿美元;2011年的最新数据尚未出来,但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的统计数据,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差距已经进一步缩小,据美国商务部估计,2011年美国对外贸易总额3.734万亿美元,而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642万亿美元,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到区区920亿美元。在这一过程中,外贸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意愿不断提高,他们希望通过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
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
1、可拓宽我国外汇储备利用渠道,有利于减轻我国对美国国债的投资倚赖,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
2、对外投资资源性行业,可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材料等供应。
3、通过对投资国的投资,影响其经济、文化、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有利于巩固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为保障我国的稳定发展提供有益的外部环境。
4、可以开辟新市场、扩大销售渠道、获取先进技术、获取经济信息、提高管理水平等,不断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五、风险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诱发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在两个层面体现:
1、宏观方面
据国际知名金融数据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率为全球最高,达到12%;2010年,这一比率降至11%,但仍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国和英国公司2010年海外收购的失败率仅为2%和1%。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尚不成熟,投资失败风险相对较高。
2、企业微观方面
对企业自身而言,普遍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过多考虑短期的价格因素和难易程度,较少考虑投资目标是否符合自身整体发展需要,短视状况较普遍;二是对国际市场的投资游戏规则尚不熟悉,处于摸索阶段,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做决策,而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往往不足,导致成功率不高。
六、建议
展望未来,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风险,但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这过程中,为了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反辅国内经济发展,保障中国的顺利崛起,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从国家战略上,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一是有关部门对所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及市场情况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积极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加快建立海外保险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从而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二是发挥在全球拥有2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多提醒、多监督、多检查,并可必要时代表行业与驻在国有关部门进行面对面的谈判、沟通、协调,协助企业“走出去”。三是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优势,明确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任务,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扶持民营企业、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欧美等发达国家从本质是不愿看到中国走出去,与他们的企业在国际上同台竞争,特别是对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更是利用种种借口百般刁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因积极推动、扶持民营企业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拓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
3、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发达国家的法律政策比较成熟、经济总量较大、科技较发达等,投资的政治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减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安全性。
4、采取多种方式对外直接投资。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些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进行刁难、限制,如美国、澳大利亚、蒙古等;因此,为了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只要符合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投资方式上,可灵活多样,如可实行合资、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也可建立生产基地、农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设立境外设立投资基金等形式。
1. 中国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我国正逐渐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金缺乏,坚持“引进来”战略,给予外资超国优惠,从而大量吸引外资在我国投资建厂等。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出口能力的大幅增强同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迎来腾飞,资金不再缺乏,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外汇缺口”逐渐消失,国内有大量资金缺少好的投资机会,高储蓄、贸易收支顺差为我国对外投资准备了必要条件。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产。我国不仅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改革开放初期不成熟的债务国发展为今天成熟的债权国。
2015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指南,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迅猛发展。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 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9.9%;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0 978.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4%,名列世界第八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增速大幅回落,世界经济普遍缺乏发展动力,全球投资增速显著放缓,然而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却大幅增长,由2006年906.3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0 978.6亿美元,十年间增长逾10倍,平均每年增速高达31.94%。由于我国对外投资底子薄弱,起步较晚,全球份额仍然偏低。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25.04万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存量的4.4%,远低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全球份额,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别结构方面,我国对外投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亚洲各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数年份在对外投资总额中的占比超过70%,其中香港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中转地。我国实行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后,合理自用资源、生态友好发展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与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强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近几年,拉丁美洲逐步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总体上看,发达国家聚集的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的投资一直较少,但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供给侧改革,出于补短板的需要,我国加大了引进技术、提高质量和获得品牌的步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行业分布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出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保障生产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提供对外贸易所需的商务服务和营销网络。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制造业成为我国优势产能向国外转移、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制造业占比开始升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超过70%的对外投资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份额提升到8.37%。
从对外投资规模和行业发展特征看,我国对外投资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1980年~200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处于引进外资的阶段,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规模比较低,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足300亿美元。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7年),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两者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行业多分布于门槛并不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第三阶段为超常规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外资产价格普遍偏低,我国企业到海外抄底购买资产增多。此外,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倡导国际产能合作,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对外投资的发展。行业特征是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抓住机遇扩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通过并购获得一些国际品牌、国内急需的技术以及国外高端服务。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显著超过吸引外资的水平。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 356亿美元,同比增长6%,位列全球第三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 456.7亿美元,较同年吸引外资高出100.7亿美元,首次实现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我国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已经从单向引资大国演变为双向投资大国。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资本净输出将成为新常态。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一带一路”的海陆两个维度,将同时提升向东和向西开放水平,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对外开放的前沿,进一步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人口约有44亿,占全球人口的比例高达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禀赋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制约沿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这意味着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在未来10年中,整个亚洲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需要8.22万亿美元,而其自身只能提供4 000亿美元的资金,整个资金缺口多达4万亿美元。
共商、共建、共享是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准则,我国明确提出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在“一带”上建设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即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以及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一路”上从中国沿海港口沿南中国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中国海到南太平洋加强互联互通合作。
“一带一路”上的投资热点覆盖了多个领域,从诸如港口的基础设施到囊括诸多行业的工业园区,再到主要方向为能源电力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巴经济走廊已成为中国同周边互联互通的旗舰项目。瓜达尔港作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则是两国签署的20多项合作协议中的重中之重,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前往俾路支省主持了由中国投资的瓜达尔港开航仪式,我国从西亚进口的原油通过石油运输线将缩短85%的路程。在新亚欧大陆桥上,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同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中白工业园,已有华为、中兴等15家公司首批入驻园区,投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我国倡导“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理念,加大投资,推动各领域合作,在能源供给特别是电力、油气、新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
实际上,从2015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增长非常迅速,以区域划分,中国对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和独联体7国接受的直接投资存量都增长了10倍以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纷纷制定与之对接的发展计划,随着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沿线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我国在沿线20多个国家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同时为东道国增加了约18万个就业岗位。近10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存量总额占比也由2006年的5.27%提高至2015年的10.14%。中国的直接投资受到了东道国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伴随着投资、货币流通规模的扩大,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源源不断地进行交流。
3. 现阶段我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难题。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面临国家风险的压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国,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沿线64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差异较大,客观上存在不容低估的地缘政治、宗教民族和经济金融三大风险,换言之,许多国家的政治风险或国家风险很高。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一带一路”国家长期处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和不同民族、种族冲突的暴风中心。自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不少沿线国家出现了资本外流、货币大幅贬值现象,经济金融脆弱性增加,加上长期困扰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较大、外汇储备较低、财政赤字较大等问题。毋庸讳言,从投资者视角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风险非常高,许多评级机构亮出了投资红灯。
直接投资大而不强。无论流量还是存量,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从直接投资规模看,我国都名列世界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直接投资大国。但是从直接投资结构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基本上处在国际产业链中低端,难以掌握金融、贸易交易的定价权,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具有直接投资大而不强的特征。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达到43.65%,排名第一;采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紧随其后,占比超过10%;其后依次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基础设施、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优势产能向国外转移,高端制造业输出石头强劲,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从传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转移,投资结构有所优化。这反映在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86%)、制造业(16.46%)、批发和零售业(15.83%),其后依次是采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采矿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我国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优化配置要素和资源的发展新理念。
对外直接投资大而不强,中低端行业分布使得我国的跨国公司难以在贸易中掌握定价权,难以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这就要求我国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针对国内,对外直接投资业要?M行供给侧改革,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发挥直接投资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枢纽作用。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最大行业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比例偏低,应依托中国正在逐步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国际上的产能合作,做大做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既要以我国的优势行业为主,输出比较优势较强的行业,还要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同时调整对外输出的产业结构,通过直接投资占据对外贸易的鳌头,掌握更多的国际营商话语权。
此外,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超过2/3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投向政治稳定、开放度高、投资收益稳定的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是投资者首选的目标,主要目的是实现产业内、产品内国际分工,获得更加精细化的比较利益,这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贸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因此主要集中在亚洲,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亚洲占比达到76.43%,存量中亚洲占比达到72.14%。由于亚洲集中了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富有活力,风险叫发达国家更高,这样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收益较高,风险较大,由于我国投资的亚洲国家几乎没有主要国际货币,如果我国能够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扩大贸易定价权,就有机会在直接投资和贸易两个渠道扩大人民币的使用。
直接投资企业本身的跨国财务与管理经验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相对落后,财务管理观念相对淡薄,财务预算制度建立并不成熟,且海外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更加难以进行规范。从管理方面来看企业领导也往往重视经营管理,忽略财务管理。对此,应该:(1)在投资前,应综合考虑预期财务效应,从投资对象、财务预算、资金来源、投资成本的收回等多个方面进行财务的综合管理和考量;(2)创新评价方法,尤其是在海外公司的财务管理上结合东道国具体情况进行财务评价方法的创新和改进;(3)强化信息披露。跨国公司要自觉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化程度,制定相关管理细则和实施办法;在技术上可以建立母子公司的信息数据库;跨国公司要加强治理,严格把关信息披露,防范其做出有损利益相关方利益、公司形象和国家形象的行为。
二、 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们仿照Borensztein和Gregorio(1998)文章里的方法,?M行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根据文章中的模型,可以得到:
g=c0+c1FDI+c2FDI*H+c3H+c4Y0+c5A
这里g表示人均GDP的增长率。FDI变量由FDI的流量占输入国GDP的比例来表示,人力资本(H)由公民受到中等教育的平均年限来表示,初始收入(Y0)由初始年份的美元人均收入表示,这里的A代表其他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这里由采用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表示。
从OECD网站上得到了1970年~2014年OECD国家对发展中国家FDI的数据,然后从Barro和Lee网站上获得了中学教育的平均年限(Average Year of Secondary Schooling)的数据作为人力资本数据,其他初始收入和政府支出等数据从世界银行网站获取。其中FDI数据本文进行了规模化处理,即将FDI和GDP的比值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后做OLS回归。得到结果如表1。
此时主要变量都是显著的。
其中虽然FDI的系数为-8.804,似乎FDI对GDP增长的推进作用为负,但是交叉项FDI和人力资本乘积的系数为3.328,意味着只要人力资本大于2.65,FDI对一国的GDP增长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力资本要显著大于2.65,因此我们可以断定FDI的流入对一国GDP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现阶段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仍然较少,占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很低。根据上面的实证结果,较发达国家对较不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会拉动较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其GDP增长率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增长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对被投资国的经济起拉动作用。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随着分工国际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将会以更快的进度推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加快。
2、一些发达国家受到次贷危机冲击较重,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次贷危机对发达国家一些大企业的生产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企业要重新思考发展战略并积极引进外资来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3、人民币升值减少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目前各国纷纷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复苏,低利率会带来进口的增加从而降低本国汇率,相较之下,我国具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并实施了渐进式的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加大,走上了升值的道路,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
(二)面临的挑战
1、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复苏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竞相采取不正当手段来提高贸易保护壁垒,在进出口、投资等领域设置诸多限制和障碍,这不利于各国经济的交流发展,尤其对企业的跨国投资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东道国政治敌意。由于一些国家对我国开展跨国并购产生政治上的敌意和对我国企业性质认知上的模糊,往往使一些大的并购案件“流产”。
二、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
(一)投资增速波动化
总体而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不会骤减,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投资增速会出现一定波动。由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受到较严重的经济冲击,一些大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会重新考虑投资实力和投资成本,因而影响投资决策,导致资金在全球重新进行分步。
(二)投资地区扩散化
尽管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贷危机的泥淖,但是他们统一的地区市场、熟练的劳动力、成熟的供应商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不会改变。越来越多的资金将流向有着广阔市场、丰富资源以及良好经济表现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将持续成为投资热点。
(三)投资领域集中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投资领域也将发生相应变化。以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为例,1990年投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FDI存量分别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1%和49%;2006年,两项指标则变为28%和62%。这种存量结构的变化表明服务业已经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通信、运输等基础设施领域以刺激经济、拉动内需。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自身战略调整,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使得涉及商务流程外包、物流以及后台支持等服务领域业务将增长迅速。可以预见,对外直接投资将更加倾向服务业,特别是向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领域集中。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趋势分析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以来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其中以国有企业居多。具备规模的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占据投资主导地位必将成为新的投资趋势。
(二)投资方式多样化
首先,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以跨国公司并购为主,因为其进入市场和获得资产的方式快于绿地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在较长的时期内仍以绿地投资和合资企业为主。其次,由于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投资方式将越来越复杂化,不再单一采取用资金直接购买股权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会更多地采取股权置换、私募股权投资等方式提高对外投资的水平。再次,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正在与国际同步,由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在不断增强,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有利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三)投资区位多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