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画的教学过程

画画的教学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画画的教学过程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23-01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佳效果,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优素质”,我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此谈一些体会,以期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一、必须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

1、全面性

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

2、适度性

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

3、区分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二、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

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必须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取得教学的“最好效果”,就要通过最佳教学方法来实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关键。

1、教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

2、学的优化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第2篇

(一)生存环境方面:有社会学家认为,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本民族的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英国,作为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航海历史悠久,使得许多英语语言来源于海洋生活。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各民族的语言恰好表现了该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2]。(二)方面:就语言文化的发展过程而言,宗教在该过程当中,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不同的对语言和文化的发现的影响则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佛教在各宗教派当中占据核心信仰地位,已经存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社会群体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人类是由佛祖来主宰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更多的人还是信仰基督教的。《圣经》作为基督徒们的圣书,是西方国家文化艺术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基础。(三)思维方式方面: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思维是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性机制,而思维又以一定的方式作为媒介,最终表现出来———以某一种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语言的差异的根本性因素。就拿我们汉民族来说,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事实总是以最为直观的思维作为模版来加以记忆,又或者是复制,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则更多的会注重科学,通过理性来加以分析和实证,更多在乎的是培养本民族人民对于相对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力的运用。据研究分析,有这样一种说法:英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而我们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型的。同时,英民族的思维更偏重于抽象,而大汉民族更偏重于形象。这样的思维差异表达在语言文化上,就形成了这样的表现型的差异:汉语使用的一般性规律是:利用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形象性的词汇,表达相对而言比较虚幻的概念,而英语的使用规律则更多的是擅长于用相对比较抽象性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会给语言文化带来风格迥异的影响。如:我们汉语表达一个人的心情:他听到这个噩耗时,犹如晴天霹雳,万念俱灰,感到自己一下子从峰巅跌到了山谷。(Whenheheardthebadnews,hesorrowedoutwithtears.)综合而言,英汉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构成和使用,甚至可能改变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在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充分地重视语言知识本身的基本框架结构,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与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联的跨文化的社会文化类因素,最终最大程度地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完美结合,得到效益的最大化。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很微妙,它们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沟通的工具。”[3]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从而来获知整体的文化构架。对一个民族文化背景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想要全面并且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明白,语言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教学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时刻加强学生们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明白:语言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文化的学习过程。同样,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之间,其实是存在有一定的共性的。共性在语言文化中占据了绝大多数,但这些共性都是不可取代差异的。由于各族人民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样使得它们在语言文化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明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积淀,它积淀着使用此种语言的那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淀着民族世世代代人的智慧,当我们使用本族语言的时候,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启蒙性学习,除非特别有人提醒,我们可能无法真正领悟到母语的博大精深,就像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外语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母语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如果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加倍地留心观察和欣赏此种语言所承载的异族文化,并且能够把它和母语所承载的本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就会得到大大加深,那么我们学好该门外语的兴趣和决心也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三、文化差异意识的树立

中国和英国都有着相对比较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但是就不同民族而言,都有着他们不同文化差异的形成特征。一般来说,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有着两层相对而言较为深刻的含义:一层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共同拥有的概念层面的含义;另一层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并且只有在本民族范围内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运用层面的含义,该层包括它的文化意义。前一层产生文化的相似性,后一层则产生文化的差异性。民族与民族的文化之间必然会存在着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共通点,这些相同以及相似之处的产生,在学术上被称为是文化的偶合现象。主要原因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当中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体验以及生活经历[4]。这种相同之处或者是相似的地方必然会被反映到语言当中。除去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以外,各国家的风俗习惯,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都形成了相对比较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为强化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必须要适时地向学生们介绍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正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对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跨文化交际的积极能动性。

四、针对英汉文化的差异对整个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建议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第3篇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学生大多科学知识的获取是在课堂上,因此,在第一节化学课上教师就要提出认真听讲

并且勤记笔记的要求。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困生并不是其智商比其他学生低,其成绩差正是因为听课习惯的原因。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好动,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在化学课堂上就要求化学教师经常关注这类学生。必要时可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多问他们几个为什么,多几句表扬(教师一定不能吝啬赞美的语句),让他们觉得老师一直在关心着自己。这样可以先让他们喜欢上该老师的课,自然在课堂上就不会神游九州了。

另外,化学课程中有许多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可以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能够化枯燥难记的知识点为学生喜欢的“歌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化合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课本上的化合价的表格,而老师有要求记忆时,所有学生都会发出怨声载道的声音。如果这时老师把课前编制的顺口溜告诉学生,他们都会乐于接受。

所以,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想出一些新奇的招数或者通过自己的亲和力将学生吸引住。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活动和探究实验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能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对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中,笔者改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4人为一小组,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药品请学生在课本实验完成之后,再试试看用其它药品能不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同时,针对本实验,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且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对于个人不能完成的问题请组内讨论看能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中,对于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我要求学生在回忆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组内讨论,在交流中反思,这样能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对个体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像木偶一样,怕动脑筋思考,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学生刚接触化学式就要求学生要勤动脑,多交流,多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提问,特别是在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之后,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增加了“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其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应该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质量增加了,有的质量减少了?”。又如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看到洁净的铁定放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教师就要提出“红色物质是什么?”和“这说明了什么?”的问题。同时还要检查不爱思考的学生的实验结果,请他们回答教师经常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问,渐渐地他们就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了。

四、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讲,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后要及时巩固复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呢?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第4篇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当今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如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时,我就问一个学生:“Who is the most handsome in our class?”这个学生边找边说:“Wang Xiaolei is.”这下全班同学大笑,因为王小磊的外号就是“小帅哥”。这一问之后,学生个个争着举手,情绪高昂,争着回答另外比较级、最高级的问题。这样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为了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自信,完善自我意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2.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

3.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三、优化合理的课堂结构是关键

主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课堂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

2.把好单词关。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直观教学,增强感官印象;总结规律,记忆单词。

3.过好导课关。“温故而知新”,在复习基础上,巧设情境,引出新语言项目,再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由学生尝试去总结悟出新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充满活力,勇于表现,积极竞争。竞争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达到高质量英语课的前提

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画画的教学过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性教学;教学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出现了质的改变,随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逐渐变为现实。众所周知,人民素质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育,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

高等教育固然重要,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伴随着大众化趋势的推进,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在落实“量”的提升的同时实现“质”的增长成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又一新生问题。

为此,本文准备以强化过程性教学为切入点,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问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效果是衡量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学效果不好,很难培育出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尽管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不断攀升,一定程度上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人员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等都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作为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反思发现,这其中除了个人原因外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生源水平相对下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资源逐渐走向公平。但伴随扩招也带来了另一些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下滑,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也出现滑坡。这便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直接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如何针对学生现状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对大学学习的价值判断参差不齐。一类学生认为作为学生就应当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管大学不像高中压力那么大,但仍要认真努力,让四年过得充实有价值。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大学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人生阶段,要让自己过得精彩。因此他们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相对放松,通常考试及格即可。而将其余经历放在校内外各种活动、打工等方面,甚至这些活动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最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大学教育一定程度上仍重成绩轻能力。传统的“一卷定终身”思想依然在课程考核中占核心地位,很多课程的考核都是在学期末进行,而且卷面分数占到本门课程结课分数的一半以上。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大学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一卷定终身”的方法却很难体现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重新厘清教学过程设计。

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应当积极行动,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进而有效改善和提升教学效果,落实高等教育目标。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首先,每位教师在授课前应重新安排好教学设计,突出过程性教学所占的比例,强化师生互动。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课程特点和目标要求对该课程定性,明确该课程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还是理论实践一体课,从而明确教学目标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明确要求。

其次,了解学情。任课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安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整体情况和学习基础每年都有所不同,特别是扩招以来,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有所下降,为此教师应重新设置教学内容、知识难度和达标要求,以适应学情变化。基本做到在大部分人能达标的同时在课程难度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拓展,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基础,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目标要求。

最后,从教师到学生重新定位考试的价值。考试的目的是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这既包括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也包括对他们价值观与能力的培养。这不是简简单单地通过一张试卷就能了解和掌握的。为此我们既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通过加强对过程性教学的关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可以根据课程的结构特点分为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当突出知识的系统性,结合实际情况和一些典型案例将其讲清楚讲透彻。而对于应用能力培养部分可以尝试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转变一直以来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具体而言,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以“专题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来完成,最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由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梳理。这样学生清楚每一次课程的任务以及要求其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要点并能将其很好地融会贯通,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不再枯燥无味,学习过程不再应付了事,而是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积极动脑不再是被动地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升,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相信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学生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良性互动,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必将得到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也将更加趋于理想。

2.根据课程特点调整结课成绩构成比例,突出教学过程中考核所占的比重。既然教学效果的高低不能仅仅通过分数的高低进行判断,那么在结课成绩的给定上就不应该仅仅通过一张试卷来评价。例如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课程,不要将结课考试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可以考虑突出结课考试所占的比例,最多不要超过总成绩的60%。然后其余40%的成绩来源于日常的过程性教学中,如:课堂提问、专题任务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并努力提升学习效果。当然这离不开教师对每门课程教学设计的调整。此外,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进一步调整其结课成绩的构成比例,突出对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效果的考核比例。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将学习过程中任务完成的情况,课上的表现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在结课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至70%,降低期末的结课考核比例至30%。甚至对于一些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可以考虑取消对其期末的考核,而将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的任务完成情况等各项成绩作为最终成绩,以此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认识到任何一门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考评。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遏制考前突击、甚至是考试作弊的不良习气,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严格规范考勤。强化过程性教学固然注重学习过程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忽视最基本的课上出勤问题。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课上出勤决不能放松。教师每一节课都应当严把学生出勤情况,对于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课时的学生要坚决取消其本门课程的结课资格,要求其重修。这样对于一贯课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而言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对于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同学而言是一种提醒和警示。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方面的调整,相信学生会深刻体会到要想取得好成绩就不能单纯依靠原先的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而必须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从而实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家庭育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颂雅风艺术月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