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第1篇

钢琴家薛啸秋和指挥家李心草,一个是新晋钢琴偶像,学起斯诺克和魔术不遗余力;一个是全国一流指挥家,却在业余时间演电影、电视剧,客串综艺节目评委。

薛啸秋

青年钢琴演奏家,2010 年签约环球音乐,成为环球旗下最年轻的古典艺术家。薛啸秋也是作曲家,《无声曲》、《独奏者的秘密》都为原创音乐专辑。他的原创音乐流行感强,但依旧是演奏技法很扎实的古典音乐,被称为新古典音乐。

李心草

现任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韩国釜山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中国少年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等职位。在古典音乐家中,李心草属于“兴趣广泛型”,参演电视剧、话剧和电影,担任综艺节目评委。

话题一:古典音乐家的生活是怎样的

李心草:可能大家在台上看到我们的音乐表现,会幻想我们音乐家平常的生活是不是多彩多姿,或者是很浪漫。其实我的职业生涯是很枯燥、很辛苦的。我在舞台上特别累,因为我要控制一个乐团,自己是没办法享受音乐的。平常的生活,不光是枯燥,还可以说是非常艰苦。指挥家最辛苦的时候是外人看不见的时候,也就是在家里研究总谱的时候,这点可能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

如果是工作期间听音乐会,我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会下意识去挑毛病,或者是担心台上的音乐家出错。经常有人说,“我一点都不懂音乐但是我很喜欢听”,那么我会说,你比我幸福 100 倍。他不知道什么是错,反而可以单纯地沉浸在音乐里,哪怕台上演得按照我们的标准来说已经是一塌糊涂了。反倒是平常在生活中我听到流行音乐会觉得非常放松和享受。

薛啸秋:我觉得我的生活和每个年轻人没有什么特别不同。只是我觉得会有一点和常人不一样,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做的是艺术这一块,所以对很多事情都会特别敏感,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看的书或是在街上走着,有些气味、温度,或者是一点点差异都会让自己很敏感。另外让我觉得很困惑的是,比如说,走过一条马路,我看到了一个觉得令人费解的现象,就会停在那里看,完全没有办法做其他事情了。

李心草:我想插一句,可能啸秋他自己不太清楚,但是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指挥和独奏者不一样,指挥虽然辛苦,但是我们每天排练都是面对着一群人,都有交流。在舞台上也是有交流的。但是独奏家不一样,而且他又是身兼独奏家和作曲家,那么他大部分工作除了在舞台上面对观众以外,其余时间都是面对自我,而且他又这么年轻,所以我觉得成功的独奏家要耐得住寂寞,尤其像他这么年轻能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薛啸秋:我平时也有娱乐活动,但是讲给同龄人听,他们会觉得很闷。比如说如果可以去三里屯看场电影啊,和朋友吃个饭啊,如果还可以去钓钓鱼什么的,那就太快乐了。但是好像讲起来,同龄人会觉得太老旧。我的消遣就是半夜两点多一个人特别闷,然后出去开车溜一圈,这就觉得已经非常幸福了。你懂我这样的感觉吗?

我习惯在夜里作曲。前几天凌晨 5 点多,有邻居敲门,我以为要投诉,可他先跟我握手,然后说“薛老师我非常喜欢你的音乐,你怎么弹琴怎么创作都没有关系,我上班睡不好也没关系”。我的楼下就是他的主卧,他说我半年多都没有上来敲过门,就是怕你在创作的时候被敲门声打断了。我当时就特别感动。他拿出手机,打开语音备忘录,全是我这半年弹的乐段。因为他听我弹不下去了,就想能不能帮我,一条条放给我听。我自己都忘了。这个时代有这样的邻居太不可思议了。

李心草:我现在经常开玩笑,半认真半不认真的那种,我说我现在最痛恨的两件事:第一是坐飞机,第二是穿演出服。哦,再补充一点,就是住酒店。

薛啸秋:对。坐飞机有件事你肯定有同感,就是有时候去机场换登机牌,会说不出具体要去哪里,可能是因为出行太频繁了吧。比如你把身份证和护照给人了,人家问你去哪,你却讲的是上一个地方。

李心草:对,有时候会想,唉,去哪来着?我有几次差点坐错飞机。因为我很少去东欧,那次我要去华沙,但我是从法兰克福转机的,我直接就奔着去柏林的那个口了。然后那个人也愣了半天说不对啊,你是去华沙不是去柏林。

薛啸秋:还有一个就是在酒店醒来的时候不知道身处何方。半夜醒来,或者一早起来也会觉得是之前那个地方。

李心草:而且古典音乐家的生活里也不是只有音乐。我在 15 岁的时候差一点去学相声,但是我妈不让我去。我小时候就喜欢表演,还演过先生的话剧《原野》,演的是里面那个最小的角色,白傻子,从头到尾就 5 分钟的戏,但越傻的角色越难演。我还演过歌剧《波希米亚人》第一幕只出现了 5 分钟的一个角色,就是那个房东,很色的一个老头。后来我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同时也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那会儿没现在这么难考,还真给我考上了。再到 1995 年,我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中戏导演系当时的系主任鲍乾铭老师给我开绿灯,要我去考中戏的导演系研究生,把我的蓝图全部都规划好了。但是后来维也纳的留学机会来了,我还是走了。再接着,陈凯歌导演拍《和你在一起》,我也在里面露了个脸。2003 年的时候真正触电了,“非典”期间音乐家都不能演出,一个很巧合的机会我就去安徽待了 3 个月,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出演了一号男主角,名字改了好几次,现在叫《夜幕较量》,网上还能搜得到。

薛啸秋:在学琴的同时,我还学过好多东西,把每个兴趣都很认真地、自尊心很强地去练,然后练到一个很高的段位。我学过 6 年魔术,有段时间每天苦练斯诺克,差点没去打职业比赛。我还喜欢摄影,2011 年在成都办了摄影展。

话题二:古典音乐教育哪里出了问题

李心草:我有一个亲身经历,是我在维也纳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去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一个大师排练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坐在我旁边大概有 3 个人,一 个是父亲,跟我现在年龄差不多,带着两个小男孩,一个大概 十来岁,一个可能只有六七岁。两个孩子非常安静地坐下来,父亲从包里拿出三本很小的总谱,就是指挥用的那种总谱,两个孩子一人拿了 一本。那两个孩子听得特别认真,音乐到哪谱子就翻到哪。中间休息的时候,小的那个就去问他父亲,说爸爸我们前几天在家里听的时候你给我听了这个大师的版本,还有那个大师的版本,好像有些地方和现在处理得都不一样,哪一种更好一些?相当专业的问题。他爸就非常正常地回答说,哪个都对,只是个人喜好不一样。我当时在旁边就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走过去,我说您的孩子这么小就能看总谱,可以提出这么深刻的问题,一定在学钢琴或者小提琴之类的乐器,而且学得很好。他说,不不不,我们的理念跟你们东方人不一样。我们重视的是怎么让孩子去欣赏真正的音乐、真正的文化,至于学不学乐器,他们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就不勉强。比如我大儿子,去年他说想学长号,那就让他去学,学了 3 个月他说不想学了,那就不让他学了,长号拿到二手市场给卖了。我对这件事感触特别深,同样这个岁数的孩子,在中国,可能考级已经达到几级几级,音乐上面却没有多少真正的文化艺术熏陶。包括其实我们专业音乐学院培养职业音乐家的时候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都已经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了,问他一个非常简单的音乐史上的问题,一问三不知。我们只注重表面的东西不注重真正的文化。

薛啸秋:我在四川音乐学院开设讲座,也给创作系的学生开了一门叫做“即兴创作与演奏”的课。这是第一次在学校开这个课,从将近 400 个大学本科生里选出了 5 个尖子生来上课。他们每个人都弹得特别好,技巧都特别完善。我说那你们都给我弹个《月亮代表我的心》,很多人都不会了,那我问《生日快乐》会弹吗,也不会。确实,学习古典钢琴就是学习肖邦、学斯特,但是你弹的都是肖邦的开心和难过,李斯特的开心和难过,你就不会弹一段你自己的音乐吗?

以前作曲家和演奏家是不分开的,但是现在不知道怎么,就慢慢变得作曲家不演奏,演奏家不作曲。现在作曲家不太会弹琴了,弹琴的不太会创作了,就让我觉得很遗憾。我们就一直用自己所学习的技巧来一遍遍勾勒和临摹,看谁更像肖邦,更像柴可夫斯基。

李心草:我觉得现在古典音乐的学习圈子里有些现象非常不好,像追风一样。当年我离开维也纳的时候还没有什么私立的音乐学院,我上的维也纳国立音乐大学以及另一所维也纳城市音乐学院,都是全世界最难考的音乐学院。但是现在维也纳遍地都是私立音乐学院,而且基本都是中国学生,只要出钱就可以去上。关键是在这些私立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他们在国内连任何一所音乐院校都考不上才出国。

薛啸秋:现在很多孩子都被父母逼着练琴,可我学琴基本上没有被父母逼过。5 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去挑乐器,完全是觉得我太调皮了,有个乐器让我安静一会儿。那时候我根本连乐器都不认识,我以为是买玩具,就挑了个个儿大的。别人问我那你 5 岁的时候有没有立志成为一个钢琴家?其实我 5 岁的时候连钢琴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找老师教我就不愿意了,觉得怎么一个大玩具就变成了学习工具。但是父母也不逼我,反正我不在他们跟前晃悠就行了,我出去踢球他们也不管,我弹琴他们也不管。12 岁之前一边跟着老师学,一边弹一些谱子上没有的,比如说弹一些儿歌,别人老弹练习曲,我就弹《机器猫》。那个是没有谱子的,但是很好地训练了我的耳朵。所以在 12 岁之前基本上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在日本那段时间是快乐教育法,所以从小对音乐就没有排斥过。

李心草:我学音乐是家里不让我学,我自己非要学。而且等我考上了艺术学院以后,我妈妈还不让我去,最后是我的启蒙老师专程坐了三天的汽车到我家去说服我妈妈,我妈妈才放我去,从老家云南宝山到昆明去上云南省艺术学校,最后走上了音乐这条路。但是上了学以后就特别苦,在同龄人里没有见过比我更拼命的了。因为我学得晚,12 岁才开始学音乐。而且我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己差一点就不行,一定要赶上。

薛啸秋:刚在日本学琴的时候,教我的大柱惠老师就觉得我是个很考验老师的学生,因为老师知道我不太练琴,就发明了很多教育方法,比如听一个曲子想到什么就画下来,再回去弹这首曲子,要弹得很像这幅画。但是 12 岁以后回国学琴,师从但昭义老师,那就是很科班的教育,开始要重新打基础。到了 18 岁高中毕业以后,已经拿过奖,也开过几场音乐会,但我父母还是觉得我是不是该去国外念一个别的专业,他们在 18 岁之前从来没逼迫我一定要在这方面干出点什么。

李心草:我比较了解啸秋,所以知道他确实是属于极有天赋的钢琴家。倘若是一个正常人,在他这个年纪,想要拥有这么成熟的技术,从 5 岁学琴学到 20 多岁,如果每天不保证 6 个小时练琴,是不可能达到的。关于这点我有一个理论,俗话说天才是 99% 的勤奋加 1% 的天赋,但是对音乐家来说,在最关键的时候,那 1% 的天赋要比那 99% 的努力重要得多。所以我就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艺术门类,包括音乐,需要 100% 的天赋加 100% 的刻苦,这两个 100% 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这个门类尤其是音乐的条件实在太苛刻了,特别是音乐上的天赋。那个没有办法,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话题三:古典音乐可以不那么高高在上吗

李心草:古典音乐有一种特质,因为所包含的内容太多,去欣赏的时候需要一些思想,思想就会给人带来负担。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尤其在中国这种经济发展这么快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太大,是不适合去听古典音乐的。我也是这样,人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投入地欣赏古典音乐的,我也喜欢去听流行音乐,因为不费脑子,很轻松。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古典音乐市场比较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薛啸秋:我从 5 岁开始学习古典音乐。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刚上高一的时候,有小伙伴戴着很大的耳机,听的都是流行音乐、摇滚乐什么的。大家认识以后就会问你是学什么的,我就说我是学习古典音乐的。他们就露出很鄙夷的表情,就是说,咦,你怎么会去做这么无聊的东西?那时候我已经学了 11 年古典音乐了,但是突然被同龄的小伙伴这么说,觉得特别心酸。当时有几个我很喜欢的钢琴大师来深圳开音乐会,上座率真叫惨淡。除了赠票,只有像我们这种学习古典音乐的会去观摩学习,而场内真正来听古典音乐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李心草:我可能在古典音乐界里面思想相对开放一些,会有小部分同行说我不务正业、跨界。我说我不是跨界,就是业余时间轻松一下。因为我去参加了一些娱乐性的节目,现在就能碰到很多年轻观众,他们不是为音乐而来,而是为我而来。其实这也是当今推广古典音乐的一种手段。不是去照本宣科,做一场古典音乐的普及音乐会,介绍作曲家的背景等等。对不起,一点百度谁都能看得见,不用你去做这些。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給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第3篇

大卫・葛瑞特(David Garrett)――这位“传奇”小提琴王子,在音乐界声名显赫,在他还未到达媒体会现场时,大家都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大牌”持观望态度,心中有几丝急切想和这位音乐天才交流的兴奋,更多的却是生怕他首次来上海,不愿多谈。但当“提琴王子”大卫・葛瑞特(David Garrett)迈步会现场时,大家的心都放下了。

大卫带着微笑,一派绅士作风,非常礼貌地站着向所有的人员问候了一番。因为前一晚飞机刚刚抵达上海,故而大卫略显疲惫,但他不乏幽默地表示,因为大家都站着欢迎他,他也应该站着跟大家问候。因为时差的关系,他不知该问候大家午安还是晚安。

在正式的互动前,大卫拿起了他那把“灵魂伴侣”的爱琴,与吉他手一起,为大家现场演绎了《Smooth Criminal》。激昂的曲调,娴熟的技巧,专注的神情,一曲便让现场的气氛High了起来。

随后整个互动过程中,大卫一直非常认真地回答笔者的每一个问题,也非常努力地配合摄影师的拍摄。不得不承认,大卫这位“世界上最快速的小提琴手”让摄影师们犯难了。快门虽快,却不一定能跟上他这每秒钟演奏13个音符的节奏。不忍打断大卫每次投入的演奏,摄影师们只能不断地加快拍摄速度。未曾想,这位重量级的人物,在投入演奏之余,也很有心地注意到摄影师们的难处,在一曲奏罢时分,大卫特意停下,摆了几个Pose,让摄影师们可以有静态的画面捕捉。

不得不说,这些小小的细节彰显了大卫贵为提琴“王子”,却平易近人的性格。或许艺人会有些许镜头前的“不一样”,但是,大卫那孩童般纯真的微笑,大卫那融入感情的琴声,告诉大家:他正是这样一位可亲的“王子”。

上海之行,用音乐对话

这次的上海之行,是大卫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前他曾因旅行的关系去过香港。对于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尤其是第一次造访的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大卫表示,他对上海的印象不甚完整,但感觉非常现代化。今晨他在街道上走了走,觉得上海非常美,那种美是表现在上海的发展上的。时尚的事物、美味的食物甚至是各种类型的音乐,上海都能用最快的速度接受、包容,继而发展。

当被问到此次的上海之行是否有其他安排,是否会去尝一些名小吃的时候,大卫表示,他的上海之行基本都被音乐塞满了。面对中国的首场音乐会,他并无一丝懈怠,而是加紧排练,熟悉场地,为中国的乐迷们带来一场不一样的精彩。对于上海的美食,他的回答却是烤鸭。在场的人告诉他,其实烤鸭是中国首都北京的美食时,他像个孩子一样很羞涩地脸红了,似乎因为错误的答案而不好意思。紧接着便请大家推荐一些好吃的东西,晚上他可以去尝试一下。

大卫是个很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正如他对于音乐的跨界尝试一样。在音乐上,他不喜欢被归类,喜欢多元化,他说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人都会给到一个建议就是:Be yourself and try to find your own limits(做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他也给到了自己对于音乐学习的见解:“最好的教育不是教授什么,而是主动自发地探索,然后发现自己的观点理念。你不能模仿,模仿会让人的大脑变得不会工作。”

第一次来到陌生城市的大卫,也许还没有适应上海的天气,也许还未尝过上海的美食,但是,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引领着他用音乐和上海对话,用他的音乐和每一位来上海音乐厅的朋友沟通。

音乐可跨界,时尚亦无界

在与大卫互动的时候,为了和大家更加直观地交流,他主动把沙发椅调整了角度,与笔者面对面而非侧着身体交流。这也使我能够更直观地打量大卫。

一件灰色外套,内搭白色印T恤,下着深色牛仔裤,另搭一双棕色皮靴。细细观察,大卫那“音乐界的贝克汉姆”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他的配饰非常多。除了手上各色夸张的戒指外,最特别之处在于他胸口垂挂的那条项链,骷髅的坠子尽显“摇滚”范儿。音乐可以跨界,对大卫来说,时尚也是没有界限的。在音乐上,他想做好自己的音乐,做好一个音乐人。在时尚领域,他也从未刻意把自己塑造成什么范儿。他从不需要专门的造型师,他坚持自己的风格,喜欢正装,但更偏爱混搭,偏爱摇滚风。

所以,当笔者问到他关于“归类”的问题时,他用了一个相当好的对比。对于把他的音乐归为古典还是其他曲风,其实和他对待登顶2008年GQ杂志风云人物一样,他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做“跨界”音乐,并不是需要跨界音乐给他什么回报,只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从中了解并更加热爱古典音乐。会的结尾,大卫感谢了在场所有的人员。他邀请所有的人观看他2月27日在上海音乐厅的唯一一场音乐会。

看着穿着牛仔裤的大卫站在那里,微笑地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我只想用一句著名的广告词来形容他:“毋庸喧哗,气度自成”。

“镜”距离 M=《魔镜画报》,D=David Garrett

M:在上海,有没有喜欢的食物?上海的小吃什么的?

D:我喜欢烤鸭,你知道,中国传统的美食。(但事实上烤鸭是北京的美食。)啊?那是北京的啊?我这么说是不是不对啊!(哈哈,没关系!)我不知道,我今天晚上会尝试一些上海的美食。例如饺子啊?饺子是中国的美食吧!告诉我一些中国的美食吧!

M:什么时候开始把摇滚和古典音乐结合的?有没有把对于时尚的见解融入到音乐中去?

D:主要是两点原因。因为我的秀,主要还是以古典音乐为主的秀,这样的结合一方面是我自己喜欢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给年轻的一代人看,这是和他们沟通古典乐的桥梁。

对于我来说,没有时尚的音乐,只有好和不好的音乐。只是我喜欢,仅此而已。

M:2月27日的演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D:古典的,有巴赫、维瓦尔第,也会有摇滚的东西,有枪炮玫瑰和一些MJ的作品。会有R&B、Rock和New Jazz等融入。

M:有没有喜欢的中国的音乐家?期待合作的?在专辑里选曲子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的?

D:李传韵,我想我知道他。中国的流行乐非常棒,旋律很优美。

我会选一些真正的放在古典音乐中有潜力的,用大家熟知的乐曲加上一些交响和摇滚的元素,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我比较喜欢尝试新的东西。

M:刚提到说现在还会有一些古典音乐的演出,既然在跨界音乐已经那么有名了,为什么还要做那样的演出呢?

D:我不知道你哪里听到的这些传闻。古典音乐和跨界音乐只是功能不一样而已。跨界只是兴趣,我没有忘记古典。对我来说,最大的回报不在于跨界带来什么,而是很多年轻人开始喜欢古典音乐。

M:小时候有过其他的梦想吗?这次上海之行,除了明天的音乐会,还有其他安排吗?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第4篇

朗朗,国际著名钢琴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1982年6月14日生于辽宁沈阳,满族人,被数家美国权威媒体称作“当今这个时代最天才、最闪亮的偶像明星”,他是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朗朗3岁由父亲启蒙开始学习钢琴,4岁师从朱雅芬教授。5岁和7岁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之后师从恩师赵屏国教授,9岁获全国星海钢琴比赛第一名,11岁获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金牌)。同年他应邀与新组建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开幕式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作为嘉宾出席。14岁考入著名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钢琴大师院长格拉夫曼。3个月后,与国际著名的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从此走向了职业演奏家的道路。两年后又签约了世界著名的德国DG唱片公司,成为最受重视的艺术家。现在郎朗共出版了5张CD和1张DVD。2008年连续出版2张CD。他的每张音乐专辑,都在全球古典音乐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他的演奏会长期在世界各地的票房雄踞第一。朗朗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功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朗朗热潮”。在音乐流行现象中引发了社会高雅音乐震荡的“朗朗现象”。

二、 “朗朗现象”的解读

1、作为艺术现象的朗朗

朗朗在艺术上的成功得益于他先天的条件和他后天的刻苦努力。但是更得益于朗朗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和对古典音乐的大胆诠释。在史学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切历史的都是当代史。那么这个观点移植到艺术领域也同样成立:一切艺术都是当代艺术。一个无法引起受众共鸣的艺术种类是不具备艺术生命力的。美国《人物》杂志把朗朗评选为“20位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其中一个重要的上榜理由就是“他改变了流行对古典的看法:古典的也可以成为另一种流行!”。朗朗弹奏的古典音乐不再是严肃而呆板的诠释,他在世界各大知名音乐会上所表现出的大胆而张扬的演奏风格,征服了无数的观众。让流传了几百年的古典音乐具备了熠熠生辉的时尚风格。朗朗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我们还有待时间进一步去证明。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他拉近了古典音乐与观众的距离,对普及高雅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作为商业现象的朗朗

朗朗入选美国《人物》杂志“20位改变世界的年轻人”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改变了艺术对于商业的看法:艺术上是成功的,在商业上也应当成功!”。从朗朗的成名之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和商业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朗朗是从美国的文化商业的运作中脱颖而出的。从IMG到DG再到现在的索尼经纪公司,朗朗的演奏生涯总是与商业运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朗朗的产业运作来看他的商业成功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清楚的商业定位:古典的时尚性;其次是受众定位: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中产以上人士;再者是艺术商品定位:高雅而不晦涩,高贵但不高傲,极其贴近其受众的艺术消费需求。

朗朗所创造的商业收入不仅仅体现在商业演出和唱片的出版这两个方面,更体现在他的商业代言方面。郎朗目前已成为奥迪汽车、索尼电器、万宝龙、杰尼亚服装、雅培奶粉等众多世界著名品牌的代言人。中国招商银行也以郎朗“和世界一起红起来”作为自身的品牌追求。北京音乐台更以郎朗作为形象宣传大使推动古典音乐。5100矿泉水以郎朗作为品牌代言推动环保意识。德国国家电视台邀请郎朗作为文化大使,促进中德文化交流。阿迪达斯还将推出一款“郎朗牌”运动鞋,设计新颖。从这上述的系列现象我们好像发现朗朗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有所不同,好像更像一个商业娱乐界的明星。但是谁又能说高雅艺术与商业化是绝缘的呢?当年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会所引起的震荡风潮又何逊于朗朗。事实证明:只要艺术受到了受众的肯定,它与商业并不矛盾,一定情况下反而能更好地促进艺术的发展。

三、“朗朗现象”对中国当代高雅音乐市场化的启示。

关于高雅音乐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狭义的高雅音乐主要指的是西方古典音乐以及在艺术创作上偏重西方古典音乐手法的艺术作品。而从广义角度来理解的高雅音乐则主要是相对于通俗音乐和轻音乐而言的,他们在创作技法上更为复杂,在思想内涵上更为深邃,在理解方面要求受众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

虽然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其社会功能上各有千秋,但是它们在我国当代艺术市场中所沾的份额却是严重失衡的。这一点我们从相关学者的对电视音乐传播的研究成果中就能窥见一斑:“在对待音乐的电视传播问题上,中国大陆电视人的价值取向往往是矛盾的。他们可能会在传播行为的实施之外,倾向于承认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具有比流行音乐更高的固有价值;但出于趋利的本性和电视媒体固有的商业属性,他们往往又会在电视传播的实践中,倾向于崇仰和张扬流行音乐文化的工具价值。”(何晓兵 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 303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学者认为高雅音乐或者艺术音乐之所以无法在商业价值上与流行音乐相抗衡是因为其“曲高和寡”。但是“朗朗现象”证明只要产业运作得当,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并不矛盾。笔者认为我国的高雅音乐市场的商业化程度之所以长期滞后,主要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事高雅音乐的职业团体和个人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遭遇“身份尴尬”。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艺术事业不存在商业化的问题。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要求,这也成为我国文艺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潮迅速冲击了我国的艺术事业。流行音乐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身份归属和商业都是很明确的:它就是以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和工业化的生产谋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高雅音乐职业团体和个人则从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想通过市场化的过程来为团体获取利益和普及自己的音乐,另一方面却有碍于自己“公益性”的身份不敢过度的市场化。而另一个方面在我国“纯商业性”高雅音乐职业团体少之又少。这就使得高雅音乐市场化运作呈现出“真空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借鉴“国企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把市场化的改革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的“国企”,更要扩大到艺术领域的“国企”。只有“身份”和“责任”明朗之后在产业运作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

其次, 产业体制的不完善造就了产业运作的滞后。朗朗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其背后有一个完善的商业运作团队来为其进行商业运作。但是我国大部分的高雅音乐团体就运作团队而言是尚不完善的。我们以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为例,其除了常规的乐团高层管理人员如团长、经理、艺术主管、人力总监、坦格伍德音乐总心总监、首席经济师、发展主管、营销与市场主管、乐队经理等人之外。乐团还下设多个服务机构,具体管理各类事务,如行政人员/艺术类部门、行政人员/节目制作类部门、业务办公室、发展部、教育活动/档案保管部门、活动服务部门、人力资源部、信息资源部交响乐大厅部门、公共关系部、出版物部门交响乐大厅部门、安全保障部、清洁部、坦格伍德音乐中心部门、销售、订阅与营销部、坦格伍德运作部、志愿者办公室等等。正是这样一个完善的运作团队在有条不紊的运作机制下才使得这个乐团成为国际艺术市场上久负盛名的高雅音乐团体。

“曲高和寡”不应成为我国高雅音乐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借口。从“朗朗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看出,在适当的产业运作和合理商业定位的基础上高雅音乐也可以像流行音乐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① 选集.第二卷[M] 人民出版社 1991

② 何晓兵从中心到相对:电视音乐传播价值论[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③ 沈雁晖论高雅音乐的市场化[J] 民族音乐2007.6

④ 裴菲 我国高雅音乐市场赞助活动研究[D] 天津音乐学院 2010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界;界定;古典钢琴音乐;流行钢琴音乐

一、关于界定

“界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划定界限,确定所属范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概念。“跨界音乐”这一概念的使用最早起源于大约半世纪以前的美国乐坛。本文所讲的“跨界钢琴音乐”是“跨界音乐”中的一种,或者说是由最早的声乐上的跨界现象延伸到钢琴音乐上。在音乐中的“跨界”不是指地理中所说的领土、领空范围中的界限,而是指音乐中各种音乐元素、类型分类过后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相互渗透。

二、“跨界钢琴音乐”的一个前提

跨界钢琴音乐必需要有一个前提——钢琴音乐的界限。只有有了界限才有跨界这一词可谈。在音乐中的各种界限都是我们将音乐进行的分类。钢琴音乐中的分类是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向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别,通常我们按时间顺序分为:

早期键盘音乐,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洛奥﹒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制造出第一架钢琴标志着钢琴时代的到来,直至以后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钢琴音乐。1600——1750年音乐开始进入了巴罗克时期。这时的钢琴音乐与当时的建筑以及美术等审美一致,以豪华、绚丽、带有很强的装饰性为主要特点。1750——1820年钢琴音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具有平衡、清晰、严谨、有节制等特点。1820——1900年钢琴的浪漫主义时期所表现的钢琴音乐特点是过分华丽、充满戏剧性的对比色彩、注重感情的表达。印象主义时期大约是在1880---1930间,在音乐表现上通过和声与音色唤起人们的感官印象,从而表现出模糊的意象。在钢琴音乐上通常是通过弱音踏板使颤动的和声与音色飘浮在空间。进入20世纪后,音乐的表现不再是那么统一,而是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一种表现音乐思想。

这种按时间进行顺序进行分类的统称为古典音乐,与古典音乐相对应的是流行音乐。钢琴流行音乐中以爵士音乐及情调音乐为多。

钢琴爵士音乐具有一定的即兴演奏性,但也有较多的是通过一些已有的乐曲为题材进行改编的。在节奏方面大量运用切分音节奏,长期或连续地打破原有按小节划分的强拍,表现得极其复杂。钢琴情调音乐以理查德﹒克莱德曼为代表,通常作为一种背景音乐。

有了这些分类,才有了界限,有了各种各样的界限才能够去谈“跨界”音乐。从宏观上看,在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这两大音乐艺术流派之间的跨界,从微观上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在各自的内部各种不同的时期及不同类型之间也是可以跨界的。从演奏上看,这种跨界可以是一种技术上的跨界,即某一演奏者可以以自身的高超的演奏技术来演奏不同类型的钢琴音乐,也可以是演奏者在演奏某一首钢琴曲,一首钢琴曲的演奏效果和技巧已经超越了这两种或多种风格和技巧,以达到两种或多种风格和技巧的大融合,从而能够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与技巧。如理查德·克莱德曼最初是演奏古典音乐的,后来转入了流行音乐。作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能够自由地行走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同时他又能以自己高超的技术以流行音乐为表现形式地来演奏古典音乐(如致爱丽丝),从而行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超越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演奏风格。

三、跨界音乐与拼贴音乐的异同

拼贴音乐,是把完全不同的作曲家、流派和风格等音乐粘合在一起,使其作品中“引用的材料的时空跨度和对比度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i,这种音乐通过解构和重组对传统音乐进行新的解释,建立起新的意义。跨界音乐与拼贴音乐常被人误认为是相等的,虽然两者有相类似的地方,但两者还是不同的。

拼贴音乐与跨界音乐的共同点:它们都是由多种风格多种音乐元素进行的一种融合物,都具有复杂性。这种融合可以是多样的,如各个时间段的不同,各种流派的不同,各种风格的不同,各种类型的不同等内部的融合(巴罗克时期钢琴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及外部的融合(情调钢琴音乐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

拼贴音乐与跨界音乐的不同点:两者的组合程度不同,拼贴音乐是要将所要组成的各种音乐元素做出最大程度的对比,所讲究的是各种元素的不同,是一种对抗与分离状态,而跨界音乐与之相反,它所要求的是将各种音乐元素做最大的融合,这包括技术的融合和音色的融合,是一种多合一的状态。两者的组合形式也不同,拼贴音乐具有板块性或局部性,在一段时间内所表现的是某种固定的音乐元素或风格或流派,而每一个板块都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整体,跨界音乐由于各种元素或风格的融合从而具有统一性,整体性。

四、对“跨界钢琴音乐”研究的意义

“跨界钢琴音乐”是新音乐中的一个小门类,对于新音乐的研究已是音乐学研究的重点问题,2011年5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专门就“中国新音乐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研讨,在本次研讨会上将“跨界”作为一个重要议程。“跨界音乐”已是音乐发展到今天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它是音乐向前发展中寻找突破的一个徘徊时期。

对“跨界钢琴音乐”的研究具有科学与实践意义。科学意义: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各行各业和人类的需求都趋向于一种全新的社会化现象发展——跨界。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音乐文化,当然也同时向着多元化的跨界现象发展。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孤立而单一地出现,它都是依靠于其它事物,而同时去发展。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音乐也是发展中的音乐,要想音乐有所发展,如果只靠音乐中的某一单一现象或某一单一元素来发展音乐,那是不可能的。从音乐发展趋势与长远的价值来看,音乐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学习,才能够有未来,有长远的发展,有更好的音乐。本文所讲述的是乐器之王——钢琴音乐的跨界,这对钢琴音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很大价值。

实践意义:钢琴的跨界现象将钢琴音乐进行了内部融合,从而使得钢琴音乐大众化。通过跨界中的钢琴音乐,将带动人们去接受不同的钢琴音乐,同时也使人们去慢慢了解不同的钢琴音乐,从这个角度来说,跨界钢琴音乐对于听众起到了一个过度和大融合的作用。那么对于演奏都来说,演奏跨界钢琴音乐是一种新的挑战,在挑战的同时,演奏者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从而寻找到更高,更新的自身要求。作为一个对钢琴音乐跨界研究者来说,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必要的。通过研究这种现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才能够提高我们自身的研究水平和演奏水平,才能够在今后的钢琴音乐理论发展中不断提高和寻找到新的观点。

注释:

i 沈旋 谷文娴 陶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5年 472页

【参考资料】

[1]《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Z].英国麦克兰公司出版,2000.

[2]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张式谷.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宋学军,王小夕.中国新音乐的现状和未来——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之新音乐跨界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