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国民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声乐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音乐专业优秀人才以及增强国民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目前在高中教育中,声乐教学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效性教学的概念以及教学的策略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性教学概述
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就对科学化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对教学的早期研究中,只把其当作一种艺术性的行为,并且结合了现实主义哲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效应用。由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的研究理论认为教学应当属于一种科学技术,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对教学策略的高效运用,就能达到提升学习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即指有效性教学。
二、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1.正确处理嗓音变声特点。由于大部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因而他们的心理以及生理等,都在不断的发生剧变。而在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声乐非常容易受到声带改变的影响。而教师在展开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正确处理学生的嗓音变声的特点,而这也是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提升所面临的一大阻碍。尤其是对于男生来说,高中时期是大部分男生变声的中期,而这一时期的男生声带一直保持在充血状态,且其音域较窄,声带缺乏弹性,若教学的过程中不正确处理,则会非常容易导致声带破裂。而当变声到了后期时,才能逐渐趋向于稳定的声带状态,且控制声带的能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加强,从而达到改善音质、音域以及音色的目的。而高中时期的女生,大部分都变声结束,但是还需进一步的挖掘起声带的潜力,而开发声音的效果与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首先就是正确处理高中生嗓音变声的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变声的具体情况加以认真的分析和考虑。而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防止过度训练而伤害到声带,教师还需要合理的控制音域训练的宽度,并且要对音量的训练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保护好学生的声带,从而让他们能够将变声期顺利的度过。
2.加强基础训练。与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不同的是,高中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系统性,且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起始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任何事物的学习,最难的就是初始阶段,音乐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因此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声乐基础加强练习,一般最开始练习的是自然声区,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同时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最安全、最基本的发声方法传授给学生们,这样才能防止他们出现盲目练习,而损伤到声带。并且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发音及时进行修正,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发音正确、吐字清楚。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单一的学习内容,教师还应从多个方面吸纳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另外教师还应选择一些丰富多彩的歌曲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各种音乐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对音乐课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防止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演唱出现单一的、过渡的模仿。
3.深入理解、不断创新。在传统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教师教授、学生记忆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以及主动性都相对较为缺乏。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增强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声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们对声乐教学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创新,由于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更好的升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为了增强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增强声乐教材的适用性。另外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并通过音乐自己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有效性,不仅需要结合高中变声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同时还要声乐基础加强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对声乐教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潘月丽 单位: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赵银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探讨[J].基础教育课程,2016,10:19-20.
[2]谭师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4,01:174.
关键词:音乐兴趣 歌唱姿势 互动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科间的渗透大大加强,从教材中可挖掘出大量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长期的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发现,音乐课堂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加强与学生所学的文化课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还可以依靠音乐课中的兴趣反作用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捷克大教育家夸梅纽斯提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至理名言。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音乐课的学生从本质上来说应该已经对音乐发生过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我在音乐课上的作用则是:为学生搭建通向音乐成长的桥梁。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兴趣与渴望。我第一次面对高中新学生的时候,在第一堂音乐。我在自我介绍自己的教学观念后(不以学校发下来的教材为主,学生马上雀跃,眼睛都亮了),然后再花较多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挨个发言,让他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类型的音乐课、喜欢什么音乐、现在会什么特长等等,我则认真记录好每一个学生回答的音乐信息。师生第一堂课的沟通和了解非常重要,这样的话,师生间的距离会缩小很多,而且老师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音乐学习的状态和大致基础,以便日后教学计划的完成。接下来,和学生们谈谈音乐人生(教师自己、或者别人学习音乐的故事。谈谈一些音乐方面的趣闻轶事等),让学生也谈谈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人物或者趣事,这一节课主要就是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的兴趣在于熟悉。熟悉的音乐才更能激发或产生情感。音乐就是这样,越熟悉就越喜欢听,越喜欢唱。越容易产生情感。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歌唱的声音条件是非常有限的。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对于一节音乐课而言,先应选择简单短小、容易上口、音域较窄的歌曲。还有,学生在最初接触音乐作品时一定要给他一个正确的观念。这个观念不应只是理性的。而应是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的。因此我在歌曲选材时。特别注意选择与学生歌唱水平相适应的并对掌握和巩固歌唱方法有一定益处的歌曲,循序渐进。如:《阳光总在风雨后》、《飞得更高》、《风雨无阻》、《我不后悔》等一些朗朗上口的歌曲。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利用多样、创新、开放并且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使学生的某些能力得到提高。使音乐课能成为其他学科的延伸。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二、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
对于初学者来要说养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姿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渐培养,注意在训练过程中多对照镜子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及早形成一个正确的、良好的歌唱姿势。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原动力,我国民族传统的唱法中就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的说法,由此可见,呼吸在歌唱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呼吸的方式共有三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这三种呼吸方法中,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被声乐界认为是一种完善而科学的呼吸方法,在声乐这门艺术领域里,曾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歌唱家,他们发声的技巧究竟是如何取得,如何唱出那么美妙动听的歌声,是我们后人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探寻才能发现前人成功歌唱的技巧,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最佳音质的标准,最佳声音的位置。在声乐学习中,我们不但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立足于学习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歌唱,还要客观分析自己的真实演唱能力,为自己量身定做适合的歌曲,并根据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体现作品的特色。如果做到以上这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艺考时取得好成绩。
三、推行师生互动式音乐教学
所谓师生互动式音乐教学,是指学校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直接参与学生活动之中。与生同乐,师生共同欣赏音乐作品,一起体验艺术审美的愉悦。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欣赏和音乐表现活动。最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通过师生音乐互动,可以融洽师生关系。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喜欢教师,就会喜欢音乐课。学生们通过自身去体验、感受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拓宽音乐视野,培养审美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对真善美的理解。最终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爱心融入到声乐的教学中。把学生往后的前途放在自己心里,要树立敬业精神,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和创新。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尽力帮助课堂学生解决音乐以外的困难。了解学生心情不畅快、学习不顺利、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消除这些外在因素对音乐教学质量的影响。教师还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学生。以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责任心。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成果。
关键词:教育;多元化;民族声乐;高等音乐院校
1.研究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根基,为民族多元化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探索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推动我国民族声乐多元文化的基石。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方多元音乐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众多清唱剧、音乐剧、歌剧受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同时,如何把我国民族声乐推向国际舞台,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2.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高等院校增设了民族声乐专业,招收了大量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但全国已形成了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而淡化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民族特色。从文化遗产角度来审视,民族声乐教育没有形成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特点的教育体系,多元化民族声乐特色存在严重的流失,独特的地方戏曲、民间民歌等未能得以延续和流传,正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流失,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还存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偏离了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教育理念,忽视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继承,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体裁不断被淡化。
3.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民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正是这种注意力的提升,使得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舆论关注不断增多,同时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也呈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从招生生源上分析
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习俗各异,地方戏、民间音乐广为流传,在招生中,本省计划持续增长,而外省计划过于缩减,限制了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传承,我国特有的多元民族声乐未能在高等音乐院校进行普及和宣传。第二,招生录取不科学,体制机制不健全,个别招生还不符合规程,打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众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考录音乐院校,使高等音乐院校学苗质量严重下降,考取音乐院校像跟风一样形成了一个潮流,甚至有的艺校、高中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学唱几首歌曲,参加相关考前培训等方法混入了高等音乐院校,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导致我国多年来没有出现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和艺术团体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培养一流音乐人才的渴望。
3.2从课程设置上分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课程安排还不够科学。第一,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重视不够,严重脱离了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教育,长期以来,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追求的新鲜时尚的产物,而淡薄传统音乐知识体系,偏重于声乐演唱而缺少传统理论知识结构的理解,对民族民间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第二,重视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在声乐课程设置中,“重洋轻民”的思想难免存在,主要以西方声乐教育体系为主,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为辅,对至关重要的民间歌曲、地方戏曲方面的教育知识传授不多,学生视野受到一定的影响。
3.3从教育教学上分析
从教学过程中审视,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较高,民族唱法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传统民间民歌、地方曲艺等歌曲的演唱掌握不够灵活,把握不住演唱风格和特点。从研究方法中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授课为一对一教学,主要是对教师演唱,学生模仿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授课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4.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变革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要创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音乐院校在民族音乐的主导作用。
4.1推进民族声乐教育体制建设
第一,探索新的培养方案,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等院校民族声乐培养目标重叠,教育体制结构不够清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没有层次,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思想观念上积极创新,合理布局定位,为培养出一流的专业歌唱演员或歌唱家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二,探索新的办学规模,创新音乐类招生体制改革,扩大外省招生和留学教育。据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导致今后一段时间里,我省各大高等院校将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特别是在高等音乐院校,生源不断缩小,因此,加强外省招生规模和招收来华留学生是未来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趋势,这样能控制学校的生源情况,并实现了地域的优势,实现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多元化短缺的现状,对推广我国民族声乐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第三,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外合作办学和国外音乐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国内音乐院校与国外音乐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使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构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体系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思考,声乐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以民族多元化音乐为基础,在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今天,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最大限度内保留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充分认识和体现这一点。从民间特色的角度思考,在学习经典民族声乐作品时,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声乐作品,多种视角来理解民间特色歌曲的内涵,并从中感受歌唱艺术的共性与个性,形成学生自己的演唱风格。
4.3创新民族声乐教育实践教学
创新民族声乐实践教育是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最根本的实践教学方法。从实践方法上看,加大校外实践的课程安排,民族声乐教师走出校门,聘请地方民间歌唱者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对民族声乐的学生进行授课,形成多元化互动,让教师和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唱法,体会到民间歌者的演唱方式和风俗习性。从教学模式上看,学校要提供更多参加音乐会或校外演出的机会,加强学习交流,特别是学校与学校、学校与音乐团体、学校与民间团体、国内学校与外国学校互访等方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启迪创新实践教育思维模式,拓展实践教育新的视野。
4.4科学选取实用性教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不应仅限于曲谱教材,要利用音像音响教材和曲谱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供学生参考,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5探索民族声乐教育合作机制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想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注重学校与社会对接,充分利用资源与歌舞团、艺术团、歌剧院等相关行业建立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定向培养及合作意向,研究行业的需求是否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也可以按行业的需求来制定学校的培养方案,有效与行业接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了学校的就业渠道。小结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是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瑰宝,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精髓,民族声乐教育需要借助我国悠久的民间音乐中的宝贵元素来丰富充实自己,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改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王霭林.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J].文化学刊,2007
[4]冯坚.对原生态民间唱法走进高校声乐教育的思考.歌海[J],2009
[5]周丽娜.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11
[6]夏毅,马琰.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7
[7]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
[8]蔡多奇.民族声乐的困境与未来[J].艺术百家,2011
[9]赵金霞.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石惟正.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J].人民音乐,2003
[11]解丽,刘明健.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6
[12]孙晔.民族声乐的现代化[J].艺术教育,2012
[13]刘婕萍.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音乐生活,2010
关 键 词 :音乐课程标准 培养目标 实践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出台,转变了原有音乐教育中的一系列固有观念,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的全新教学理念。在上述改革的推动下,作为输送合格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基地——高等音乐教育院校,提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音乐教育理论,广博的音乐教学及相关技能,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其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①基于此,以改革高师音乐实践课作为突破口,我们将对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改革,这将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高师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实践课包括实践性课程与实践环节两个板块。回顾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与高师培养目标,从当前高师实践课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实践课教学往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忽略教学“育人”的本质,强调教学性,忽视教育性。
其次,实践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自身内在的严密与完整,灌输给学生的也是本学科的重要性及将来向专业发展的观念,②导致高师实践课教学内容失去“师范性”特征,转向“专业性”培养。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不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实际问题。
最后,实践课教学模式较陈旧,不利于知识有效、长期的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远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人才的要求,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高师音乐实践课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加快高师课程改革的步伐,应采取整合、增设、量化、渗透四个途径,对音乐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革新。
1.实践课程的相互整合
通过整合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实现实践类课程的多样性与实践环节的充裕性,加大实践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例如,歌曲写作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单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创作能力。歌曲写作教学提供了学生自行创作的素材,通过电脑音乐制作完全可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因此,原有的歌曲写作与电脑音乐制作两门课程是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通过整合节省出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根据中小学对音乐教师钢琴水平的要求,可将钢琴教学与钢琴伴奏教学进行整合。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采取分层小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小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竞争意识得到加强。
2.实践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增设
首先,应当在原有高师课程设置中大量增设实践类选修课程,如创作表演课程、舞台动作设计课程、简单器乐(道具)排练编配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综合课程等。改变目前实践类选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的比重,加快实践类课程的更新速度,使教师培养最大范围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添加人文素养教育,使实践课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性问题,更包含教育教化的功能。套用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功能的论述方法,即认为音乐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③
3.实践环节的量化工程
当前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音乐活动实践、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计划与课程简介一览》,该校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习的学时数为六周,仅占到总学分比例的3.4%。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六周教育实习基础上,增加教育实习的周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在音乐活动实践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性课程。学校还可以考虑写作学期论文。学期论文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心得,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科研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思考、解决,有助于今后学习更具针对性。
4.实践教学的全面渗透
在不改变原有课程时间分配的情况下,可通过学科内部及外部的交叉综合,以达到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钢琴课、声乐课、合唱指挥课、钢琴伴奏课等。以声乐课为例,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还应穿行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传授学生一定的舞台技巧与经验等,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诸如钢琴、声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专业实践类课程都可相互渗透。
中西方音乐史、基本乐理、复调基础、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可囊括在专业理论类课程中。上述课程的授课方式普遍采用一对多的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作为信息的接受器、存储器,由此,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积极参与实践,主动性得到发挥,改变了原有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获得的间接经验。唯有如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厚积薄发,肩负起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任。
注释 :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王锐.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改革高师音乐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2(5).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