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启发式教学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老师起到了绝对的主体作用,学生近乎在被动中完成了学习。呈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大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呆若木鸡。课后学生便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讲过的,自己恰好又记住的,那学生便是一成不变地完成,然后课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便也甘于受到这样的表扬。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学生一味依赖老师的思想,包括了学习方法的依赖,学习习惯的依赖等多方位的依赖。试想一下,学生各方面都依赖老师,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而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基础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想为主,而现在的学生依赖心理与之完全悖逆。另外一方面,如果课后学生偶尔有了自身对题目的新思维,在作业中进行了表达,但换来的不是老师的认可,而是一顿臭骂,认为学生自以为是,不听老师讲课,这样学生便会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做。这样一肯定和一否定的鲜明对比,对学生来说便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认识。总之,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呈现的一种大趋势是老师的主体地位过于强势,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状态,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完全不符,不利于未来教学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也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选出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来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定位。
三、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单一且老师绝对主体的教学现状,启发式教学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但对于如何实施的方法策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与探索,此处笔者就小学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肯定学生主体,保证启发有效实现
启发式教学中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说就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应当把这一点作为基准,以保证启发的有效实现。启发的前提就是有东西可启,就是在启发现有的事物时应当有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物的标准,在有联系的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启发,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准备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对课本内容进行剖析,以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或是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启发。关键一点就是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习惯作为出发点,完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进行启发式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与教学资源的利用。
2.确定老师引导,确定启发有效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都相对欠缺的情况,要确定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老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启发,如何进行教材内容的发散启发都与老师的课前准备与课上的老师教学方法紧密相连。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就需要我们在启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确定老师的引导,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指定出老师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老师进行专门的引导启发教学培训,从思想上让老师首先接受启发式教学,体会启发式教学的真谛与内涵,让老师从根本上完全吸收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继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以确保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进行。
作者:庄建森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启发式教学 实施途径
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利用情境材料、问题设置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由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重在利用某种介质,如问题、情境等,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被唤醒,从而更为主动的学习。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师灌输、讲解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也是凸显新课改中以生为本的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发现,利用启发式教学,能助力于调动学生主动性;能助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等。那么,应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展开启发式教学呢?[1]
一、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情境的选择中,多设计一些疑问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心里想求通,但又不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愤”和“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这一课时,笔者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同学们,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很想和大家一起上数学课。有一次,国王批准了,于是,小精灵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很大家一起上一节难忘而又开心的数学课。哟,小精灵真是准时,铃声一响,就到教室了。同学们看一看这位小精灵是什么时间到教室的呢?(出示真实的挂钟,让学生试着说出上课的时间)在这个案例中,数学教师以童话故事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等到数学教师描述完后,学生开始看着挂钟,思考应该怎么准确说出时间。挂钟上有时针、分针、秒针,由于还没有正式进入学生,学生想要表达出时间,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但是,小学生都想说出小精灵来到教室的时间,证明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利用情境成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后续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一点一点为学生揭秘。[2]
二、设计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每一节课都会有重点内容,或者是学生难懂的问题。数学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启发点,设计启发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在设计启发性问题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不宜太难。一般而言,太难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容易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即认为这太难了,我思考了也做不出;二是题目也不能太容易、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经过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这使问题本身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三是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相连。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很难发现知识间的联系点,因而设计的启发问题应与课本相关为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背景:超市中有很多吸引人的物品,玩具熊23元,光头强15元,旺仔小饼干6元,饮料7元。依据这个背景,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1. 小明想买玩具熊和饮料,一共多少钱? 2. 小红想买光头强和旺仔小饼干,一共多少钱?3. 小强身上有21元,请问他能同时购买光头强和饮料吗? 数学教师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点融入情境问题中,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从题目设计来看,呈现出由较为简单到难度较大的变化趋势,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转动。特别是第三个问题,特别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到底如何计算。其实,教师只是稍微变了一下说法,让学生跟着问题,脑子不断变化思考。实践证明,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思考。[3]
三、提供操作机会,引导提出问题
动手操作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极有帮助;同时,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手操作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动手操作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图形拼组》这一课时,笔者提供了动手操作机会,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拿起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自己动手折一折,然后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尝试做一下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折一折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例如,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而在做风车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应该选择长方形的还是正方形来做呢?还是两者都选择?其实,做风车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平面图形转换的过程。这个操作活动很容易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根据实践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利用启发式教学时,数学教师也要注意均衡讲授和启发的时间,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主思考能力较弱的缘故。笔者相信,只要数学教师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小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得到更宽、更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青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 新课程(教研). 2010(07)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课程;启发式教学;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87-02
Abstract As a teaching practical matter,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theor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o guide students′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by using heuristic, promoting to impart the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he practice proves that it has achieved a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ourse of computer network; heuristic teaching; OSI re-ference model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武警警官学院工程技术类学员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从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使学员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组建与管理技能,为将来从事武警指挥信息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按照现行课程标准要求,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工作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知识。在授课中发现当介绍计算机网络外延时,学员还比较感兴趣,而大多数教材从第二章起均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内涵、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介绍,而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非常抽象,学员看不见、摸不着,又想象不出来,自然而然就感到困惑。如果教员依然还按照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照本宣科地讲授,学员就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他们不清楚所学知识有何用处,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疲惫状态,从开始感兴趣到逐渐失去耐心、不认真听课,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后面章节的授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这就要求教员深入地去思考更切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将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收到不错的效果。
2 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其含义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员思考问题的潜能,不断促进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它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员为主体的模式,教员更多的是引导学员逐步掌握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但是启发式的提问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精心设计的提问,充分利用比喻和类比,启发学员积极思考,把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开拓学员的思维,言简意赅地描述自己的思想、思路,让学员领悟、理解、接受,并变为自己的思想,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2]。
3 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必讲的知识,它是计算机网络的主线索,对于理解和设计计算机网络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大部分教材在开始章节安排OSI七层参考模型的总体描述,希望建立起学生对网络的整体认识,然后围绕七层模型分章节展开。这部分知识是教学上的难点,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理解,而对教师来说用传统教学法又很难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地去讲解OSI七层模型的每一层功能,则使得知识失去线索,让学生陷入不得要领的困惑,无助于建立起整体上的认识。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抽象的传输流程与网络结构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畏难。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模索出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实例为导向”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设问引入:为什么OSI参考模型要设计成七层?这七层是怎么来的?然后从网络通信实例逐步推导出OSI/RM中的七层模型[3],自底向上,逐层引入,通过设问让学员参与其中,来共同讨论各层的功能与需求,让学员建立起对OSI模型的整体认识。
引导学员站在一个网络设计者的角度考虑以下问题。
实例一:两台相同计算机在理想环境下直接互联,引入物理层。首先考虑两台计算机完全相同,外界干扰可以忽略,两台计算机相邻,让学员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传送数据或文件需要怎么做?这是计算机通信中最简单、最理想的情况。不难想象,在此种条件下,两机间传送数据或文件只需要将待传数据转换成光或电信号,再利用某种通信介质及其接口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就可完成二进制位流的传送。这就是物理层应该完成的工作。
实例二:两台相同计算机在非理想环境下直接互联,引入数据链路层。在实例一的基础上去掉其中一假定,通信环境很理想。因为在现实中,电气信号的传输往往受到空间电磁干扰的影响,而使被传的二进制位流中的信号从“0”变为“1”,或发生反向变化。这样一来,如果仅仅因为一两个二进制比特出错,就造成整个文件传输失败而须重传的话损失太大,传输效率大大降低。让学员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员马上就会想到:将一连串的二进制比特流组装成一个个的数据帧就能解决,哪个帧的比特出错了,只用重传出错的帧,这就是所谓的“成帧”,数据链路层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工作之一。
另外,为了检测出传输错误,必须提供某种检测手段,这就是数据链路层的第二个重要工作――差错控制。为了知道是哪一段数据出错,应对各段数据编序;为了让接收方能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应当进行流量控制。所有这些都是数据链路层需要实现的功能。
实例三:两台或两台以上相同计算机间接互联,引入网络层。实例一和二讨论了两台计算机直连的情况,而在现实网络中,通信远比这种情况复杂,当两台以上计算机间接互联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类比于邮政系统需要邮政地址,在网络中应该解决通信对象的标志问题,就是网络地址。当两台计算机之间可通过多种路径到达对方时,类比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通运输,需要解决选径问题。当同时上网用户多、流量多时,类比于上下班高峰或节假日出游时交通堵塞,应解决网络拥塞问题。这些都是网络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例四:两台或两台以上相同计算机通过多个或多种网络互联,引入传输层。先让学员思考:到现在为止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呢?网络层原则上只实现网络的逐段确认,当计算机之间通过多种网络互联时,怎么解决好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呢?网络层的寻址只能找到对方主机,但是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着多个进程,数据到达对方主机后怎么交付给不同进程呢?这些都是传输层要解决的问题。
实例五:计算机系统的不可靠性带来的问题,引入会话层。让学员结合平时上网经历,当计算机正在传数据时系统发生故障,这时有可能产生死锁,此情况下双方应用软件失去同步,系统恢复后也难以从真实断点继续未完的工作,该怎么解决呢?需要在传输层之上解决“计算机间会话”的同步问题。
实例六:数据表示的差异、数据压缩与加密问题,引入表示层。由于数据在不同的计算机内的表示不尽相同,因此存在一个数据格式的转换问题;为了减少网上传输的数据和提高传输效率,采用数据压缩是一种好方法。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以保证信息传输安全。这些问题试图放到会话层之上来解决。
实例七:通用性应用问题,引入应用层。对于各软件厂商开发的应用软件要提供开放式服务,须解决通用性应用的问题。
从以上七个通信实例自底向上引入OSI的七层,为了增强学员对每一层功能的认识,分别用一句话去概括每一层要完成的工作,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从前面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中可看出,经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使学员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为学员积极参与的教学互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学员不仅学习了课堂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培养高素质的军事指挥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混合式学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多媒体技术》是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并重。在讲授理论性的知识点,如多媒体的基本概念、数据压缩技术和编码方法等,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面对面传统教学能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但在讲授操作型的软件教学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实践素养存在极大的差异,想在课程教学中达到因材施教很难。虽然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因素影响,但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因此,需要结合面对面授课和多媒体线上学习的两者优势――混合式学习。
2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实施
2.1传统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讲授,在“灌输式”讲授知识点的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引导、 启发学生思考,加深记忆。例如:在采用“演示法”讲授“应用Photoshop 滤镜制作各种图片特效”时,关注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列举的内容靠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利用滤镜美化人物皮肤、给人物换装、制作卡通大头人物等等,选取班上某几个同学的照片作为素材进行相应的操作处理,既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上台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授与监督的角色,而是与学生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共同学习完成一个个小案例。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积极性,让每步的实践操作都牢记于心。
2.2 培养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教师在课后布置一些趣味小作业,延续展开课堂中的演示实例,如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照片进行修饰,美化皮肤、瘦身、调节色调等,锻炼学生的独立构思和设计能力。同时将课件、各软件视频教程、练习习题等专业知识资料上传到本学院内部校园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对课堂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回忆、 巩固,温故知新,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有些在课堂学习中遗留下来的问题、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往往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学中遇到疑难问题或较难攻克的知识点,可通过网络平台在线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从个别学习转变为小组交流讨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效果。
2.3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
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先由教师详细地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再由学生按部就班的在同一时间和空间里模仿完成。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受制于封闭的实验平台中,没有激发出对实验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受限的时间内难以充分完成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混合式学习理论, 在多媒体技术课程实验中依托传统实验教学与在线学习、虚拟实验相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取长补短,以活动为中心构建设计实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实验性质,调整实施细节。对于注重实际操作的验证型实验,如PHOTOSHOP的基础操作、FLASH基础应用等,教师加强引导和完善学习资料,通过目标设定、资源共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践能力。而对于综合性较强的实验类型,如应用Dreamweaver设计制作网页,教师在线完善指导资料,创设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以团队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的创新实践的空间。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构思与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混合式实验学习不再受制于真实环境中的诸多限制,以其开放、个性、丰富的特征为师生互动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可能。
2.4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中,设计教学考核为单元测试、作品设计、期末考核三部分。在单元测试中,教师利用自身储备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建立测试平台,对章节知识进行巩固检测。作品设计通过学生线上展示各种实践作品来及时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相互观摩, 互相评价,从而在测试中参考学习。通过期末上机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考核基本操作是否掌握、设计是否有新意、应用是否娴熟、布局搭配是否合理等。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最终形成了对学生多媒体应用技能的总体评价体系。
通过测评反馈交流,教师能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调整下一步教与学,最终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教学完成效果;学生在测评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温故知新,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养成按时自我检查、巩固学习的好习惯。
3结语
通过二年多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教学,顺利完成了《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实现了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综合应用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研究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低下,脱离现实生活,教师教学懈怠,学生提不起兴趣等问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高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高效课堂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升,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是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概念
高效教学是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想教学状态。课堂高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教师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及个人的发展。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收获了更多的知识,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取得更快的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只培养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同学,做到共同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授予,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被理解为公式、习题的集合体,学生学习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不知道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曾以部分地区为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自我封闭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一些数学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如奥赛选手)面对一些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
2.教学方法单一,未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独白式”的授课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仅是听教师讲解,完成习题,课堂上没有交流和互动。“专制”和强迫的色彩使教室有点类似“牢笼”,“(它)扼杀我们的活力,遏止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气,使我们的课程暮气沉沉,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了‘塞在象牙嘴里的牡顿’”。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脱离现实生活,缺少交往与沟通,抑制了学生现实的丰富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灵感被埋没。
3.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习的效果
传统教学理念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成绩好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学生仅看重知识的积累,出现了“读死书”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仅能够解决课本上的问题,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真正的教育应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而不是仅看重分数。就小学数学授课内容来说,应不仅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包括分析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数学教学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措施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高效的课堂教学依赖于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变现为师生观、教学观等。正确的教学理念是立足于学生的“学”,研究教师的“教”,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学生学习的规律探索教师的教学规律。自主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活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开展思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筋的好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
(二)引入情境式、启发式等多样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数学因其学科特点,很难提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情境式教学是以直观的方式将课本上的事物表现出来,变抽象为形象,让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启发式教学是在分析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以上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培养学生养成评价与反思的习惯
要想对所学内容深刻理解,并能触类旁通,必须进行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问题解答完就完成任务了,事实上,对结果的合理性思考和对解题过程的评价、反思才是真正提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也就是对解题结果如何进行评价和反思。当做完一道数学题时,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规律,这既是知识的再现过程,也是思维延伸拓展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地评价、反思,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论
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进行了粗略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概念,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改进措施。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等的限制,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成熟,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http://blog.cersp.eom/index/l093283.jspx?articleld=90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