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试验 反面实验 家庭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灵魂,许多化学理论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尤其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具有创新作用的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中考试卷每年探究性实验的分值稳中有升。对于搞好初中探究性实验,笔者有如下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化学是中考前一年才开设的启蒙学科,且中考所占的分值小,不能引起家长、学生的重视。但中考每年实验考题又不可缺失,从吸引学生认真学好化学以及全面培养人才着想,搞好实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如下优点: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中千奇百变、多姿多彩的现象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他们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且通过实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逼真的现象,易于学生掌握。2.通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一个实验的开展都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认真观察,然后根据现象加以分析、归纳。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不会分神,而且还能提升眼、手、脑等多器官的协调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水平。实验的完成需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操作,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避免只是“听化学、记化学、模仿化学”而不能“做化学、用化学”。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参与,效果往往优于只听教师的吹嘘,避免高理论低实践不实用的人才出现。
二、新课标下探究性实验与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差异。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所以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革新传统的验证性封闭式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开放式的实验。1.二者实验目标上的差异。验证性实验目的在于重新验证实验的结果是否达到原理上的要求,重在让实验者了解这个实验过程,熟悉实验的环节,巩固实验原理。而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是在假设的条件下进行自主设计、操作,达到验证假设的目的,偏重于获取对假设有价值的实验信息,它不拘泥于教条,注重实事求是。2.二者实验步骤上有差异。验证性试验是在已有的固定实验步骤上进行机械性重复操作的过程,实验者是按照固有的步骤操作获得预想中的实验结果。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者在自己的假设条件下通过创新思维活动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并完成操作,目的是获取自己假设的正确。3.二者中实验者对实验结果的态度有差异。验证性试验其结果早已知晓,无新意,无悬念,只是实验者仿照别人的思维重新机械性地获得一次过程而已,实验者在实验中往往无激情而消极。而探究性实验其结果因人而异,不可预料,实验者对结果充满期待。实验者对结果的期望越高,势必在实验过程中就越认真、越严谨,这样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二者对教师的要求有差异。验证性实验因其验证性的特点,实验具有封闭性,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模仿与知识理论的强化,一般采取讲授法。探究性实验需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开放性、灵活性、合作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导演”角色,重在引导学生。
关键词 :实验;探究性;促进思维;培育情感;提高素质
目前,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模式,首先由教师确定实验目标,阐明实验原理,规定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完成任务。这种实验模式属于验证性属于教学,带有明显的简单模仿的特点,其本质是将实验作为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的手段,从而也就大大限制和削弱了实验本身所应发挥的作用。而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预设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操作实验步骤,并依据实验现象和事实,自行研究、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直至形成结论,因此,其一般程序是:问题――讨论――实验――结论。
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探究性实验教学可能因实验内容不同,实验主体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其基本程序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也是教与学的载体。探究性实验的选题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开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另一种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选择课题。选题的内容应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讨论
针对初步选定的实验课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实验的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这时,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避免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说教,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最大信任和支持。对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可以做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采取共同探讨的形式,启发学生自主决定实施方案。
三、实验
3.1 明确探究性实验的重点。
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未知结果的情境中,在教师引导和配合下,学生独自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问题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并对结果进行交流的一种实验形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应着眼于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
3.2 在探究中要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
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的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即探究的进度能否有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的开展非指导性的研究;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那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那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提供有关信息,何时传授响应的准备性知识。
3.3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一个好的探究性化学实验方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对化学教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中要把握好实验的难度,难度过小的实验,不利于学生的探究,甚至没有探究性。难度太大的实验,学生又不知道如何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创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在探究性实验中强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都是被灌输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更别提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然而兴趣无疑是很好的老师,热情则是较好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的是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设置问题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层次性.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创设“为了预防煤气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的防止煤气中毒吗?”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要弄清问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导致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导致出现煤气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块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从而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间内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知道了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对预防煤气中毒有了更科学认识.通过探究性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续探究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但鉴于是起始学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进行实验,按部就班操作、观察、回答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知识掌握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思维被束缚,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实验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将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牵牛花或紫甘蓝叶的情境,有意让学生发现其变色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其“发现”,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将白醋与石灰水分别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两朵小花上,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比较两种物质与两种指示剂作用现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结论,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实验,分别取不同的酸与两种指示剂反应,不同的碱与两种指示剂反应,比较不同的酸或碱与同种指示剂作用的异同,比较同种酸或碱与不同指示剂作用现象的异同,最后归纳出酸、碱与常见指示剂作用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教材验证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课外实验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但是说到发生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解答出来,其实有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化学密切相关,只是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缺少联系的桥梁.一些学生更是认为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因此,化学教学中,通过增加一些探究性生活小实验,让化学学习接上“地气”,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比如,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妈妈们用做饭用的碱面来清洁一些满是油渍的东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清洁的效果却是非常好的,碱面有很好的祛除油渍的功能.那么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油污难以祛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油渍的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但当这一物质遇到碱性溶液之后就会得到水解,分解得到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这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教师可以在完成烧碱溶液与油脂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性课外实验,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肥皂和碱面分别加入沾有油脂的容器,比较其共同现象,从而得到这些物质都是碱性物质.通过这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留意各种现象,寻找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努力的学好化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
关键字:初中化学实验课探究性教学
一、“实验探究法”的基本内涵
“实验探究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通过实验亲自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该法要求课堂教学以实验为线索,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通过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经过处理、分析、归纳来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探索化学规律,让学生参与到发现问题、科学探索、解决问题、运用新知的全过程中。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的原则
1.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活动结合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教学中要突出对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应用,把基础知识和实验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意识和习惯。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法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实验的智力价值。
2.以学生主动探究为重点进行实验
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学科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以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在总复习中尤为突出,而如果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究,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把知识梳理出来,还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和网络化,并对知识进行拓展与深化。同时促使他们在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大胆地分析问题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乐于提出问题,这是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开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探究,让化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1.有液化气灶,而没有液化气,能产生燃烧吗?能煮出饭和菜吗?2.有液化气灶,又有液化气,而不点火,能产生燃烧吗?3.有液化气灶,又有液化气,而将液化气灶上的空气阀门关闭,燃烧能进行吗?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大胆分析燃烧需要哪三个条件,由学生探究出燃烧的概念和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教师先提出一些灭火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灭火的原理:1.堆放的棉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3.扑灭草原上的大火措施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草迅速割掉。
通过对灭火实例的分析,学生会牢固地掌握灭火的原理。
2.通过实验,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把实验跟探究性学习融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提问的习惯。如把红热的铁丝缓慢插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学生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有黑色的物质落在集气瓶中的水面上。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实验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又如实验:在A,B两个小烧杯中装入20mL酚酞溶液,小烧杯C中装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小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后,学生就会发现小烧杯A中的溶液慢慢地变红了。而小烧杯B中的溶液颜色没有变。这个探究性的实验引起了学生思考。此时,教师提出:“是什么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就会得出是氨分子运动的结论。
总之,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探究方法,努力摸索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活动能力的方法,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承波.吴俊民.化学教学设计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
蕲春县白河中学 黄晓谋
【内容提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但教材中许多实验由于受到其篇幅内容设计方案的限制模式单一,且部分实验内容陈旧,演示性强,学生兴趣不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改革的一些做法,从探究实验情境的创设,提高实验创新性,增强实验探究性和启发性,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性习题,注重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作为化学教师应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标准》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将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有机地统一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始终处于大胆的猜想、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维之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关 键 词】:化学实验 创新 探究 延伸
【正 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化学实验教学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地改进实验装置和操作,简化复杂的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观性,或设计一些教材所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演示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用“白纸显字”的方式自我介绍(即先用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及老师姓名,然后往白纸上喷稀氢氧化钠溶液)。介绍化学的奇妙时,做“魔棒点灯”、“来无影,去无踪”、“烧不坏的手帕”等小魔术,把学生带入一个神秘的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又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在铁盘上涂上少量蜡油,中间插上一根浸满油的棉线,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这些趣味实验的设计,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再加上及时的启发引导,可有效地把学生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强化了学习的动机,增强了学习兴趣,达到了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目的。
二、增强实验的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
探究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和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还要增强启发性问题设计,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启发性问题:以前学习过哪些化学反应中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并逐一列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可实验室实现不了,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相比之下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比较方便。接着,让学生进行试验。试验完后,教师进一步深入引导:那么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呢?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学中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教师有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进行讨论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创设必要的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地转变,课堂上不再大量灌输权威性的结论,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引导、组织学生去“猜想”、去“发现” 、去“创造”,通过亲历实验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化学知识。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营造一种兴趣盎然,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的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磨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实验探究“中和反应” 情境的创设。【悬念情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几名士兵和一名军官闯进波兰一位化学家的实验室,要求化学家为他们服务,化学家誓死不从。军官恶狠狠地指着桌上的一瓶浓盐酸说“如果不同意就把它喝下去!”化学家从容地拿起浓盐酸倒在一只大烧杯里,说:“反正是死,还是死得更快些吧!”说着又拿过来另一瓶液体也倒了进去,搅拌了几下,一饮而尽,然后躺在地上等死。德国士兵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他们走后,化学家又站了起来,继续做他的实验。你知道为什么化学家没有死吗?他拿来的另一瓶液体可能是什么?【猜想情境】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问题情境】化学家对药品间的反应把握得非常准,你不能随意效仿,因为你不知道两种药品是否正好完全反应。但是我们借助什么试剂就可以知道酸碱混合时发生了变化呢?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呢?【猜想情境】①酸碱等体积混合 ②酸碱等质量混合 ③用PH试纸测试 ④用石蕊做指示剂 ⑤用酚酞做指示剂【实验探究情境】学生分小组研究制订,教师指导。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探究什么时候两者正好完全反应。【交流与评价情境】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有关的分析说明,全班学生都可参与评价。
四、增强实验的创新性,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
在现行的实验中,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实验的旁观者,结果的接受者,学生的思维被牢牢的束缚,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由于思考的被动性,对于部分实验细节无法全面感知,准确描述。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创造实验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大胆质疑,发散思维. 例如: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如果仅仅传统地完成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学生枯燥地观察冗长而又十分明显的实验现象,索然无味。这时,实验可改为:让学生分组探究,完成用酒精灯加热已经炭化小木片上的氧化铜,通过生成红色的物质归纳得出生成金属铜;然后设疑:碳必然要与氧结合,是生成一氧化碳还是生成二氧化碳呢?学生刚刚亲自完成生成铜的实验,仍处在获得成功的兴奋中,思维异常活跃,必然会热情高涨的进行探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完成实验。虽然是同一个实验,但此时的观察重点侧重于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存在明显的变浑浊的现象。通过这样的创新实验,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不仅知识印象深刻,而且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培养。
五、变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强化学生探究的技能。
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你教我学,我学不会;你做我看,我能知道;你让我做,我能记住。”现在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个观点。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认真地设计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提出了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教师也要表扬鼓励,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经受磨练。只有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的机会,才能更好地促进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形成。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演示型实验为学生设计操作型实验,扩大学生实验的自主性,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强化学生的探究技能。例如:在验证不同金属活动性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在教学中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来验证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不同。(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这样的实验,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去讨论,去设计,去操作,去探究,来验证自己的设想,结论的归纳总结水到渠成。
六、用心设计探究性实验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探究性实验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方面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习题只需要利用大脑的思维,避开实验条件,利用已有的知识,在大脑里形成探究步骤,在大脑里比较分析各种可能情况的利与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它不仅能很好的锻炼探究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品质,学会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有利于提高在实际探究中更快的找到最佳方法的能力。例如:在完成“盐”的性质教学之后,我给学生安排这样一道习题: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药物都可以用来治疗胃病,对于胃溃疡患者使用含哪一种成份的胃药更合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筛选,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两种物质都能与胃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生成,所以治疗胃溃疡不宜使用含碳酸氢钠的药物。
通过实验习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更全面的对知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毅力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注重化学实验在生活中的延伸 ,开拓学生的探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