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科技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室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1 研究背景概况
随着全球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社各行各业的融合成为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互联网+”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全面融合,并深化所有传统行业的创新构建。中国的“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绝佳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它与“互联网+”技术的相互结合必然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室内设计及其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而互联网时代下的室内设计正逐步向智能化设计方向发展,室内设计教育也必须与时展相适应,所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2 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中职学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从1957年开始,至今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发展,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仍然停留在“工艺美术教育”的观念上,有当代设计教育的内容,但与当代所言的“设计教育”还有相当大的距离。[1]课程之间没有连贯性和时代性,缺乏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综合训练,仅注重单项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过度依赖设计工具,造成设计作品往往只是模块库之间的生硬组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到来,室内设计人员如果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将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2.2 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中专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在专业上没有基本的艺术修养,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把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没有学习目标,主动性差,缺乏兴趣,最终难以在专业学习上取得进步。
2.3 毕业生就业率低,教育水平明显滞后于社会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以技术性操作为主,学生希望在工作中检验学习到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市场需求的人才与学校人才输出出现了偏差。据相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职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本专业的就业率为90%,自2012年后逐年递减,2016年室内设计专业就业率仅为68%。
通过分析,当前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存在两种常见问题:一种是教学与时代、市场脱轨,设计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种是虽然打着与市场接轨的旗号,实际效果却与目标相差甚远。前一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不接受新的事物,抱着原先的教学模式不放,墨守成规,没有升级或更新课程中被时代淘汰的内容,而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被削减,甚至被取消。后一个问题是因为教学模式力图与市场接轨,急功近利,一心想着学生学习一些课程后就能够快速上手干活,但却忽视了一个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与长期发展,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的实际意义与目的。
中职学校如何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培养新型人才,转变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3 中职学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1 明确创新的目标与思路
在现今的室内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课程还是脱胎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关于基础知识和设计基本方法的教学,就知识结构来说已经不能很好地对接当前的经济模式。[2]针对中职学校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行业必然要经历思维的转变,相对应的室内设计教学也应当融入更多互联网思维,并结合未来的趋势做出调整。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工作室制度,依据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分组学习,以实际操作为基础,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交叉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提高当前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3.2 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确立
建立“1+2+2+4”教学模式,设置“互联网+”与室内设计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1+2+2+4”教学模式。“1”指一个载体,即“互联网+”技术;第一个“2”指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第二个“2”指两种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即信息技术教学和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指的是依托于数字化技术的信息收集,不仅大大提高设计前期资料收集的容量,进而提高了效率,而且能与当前的市场接轨,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市场信息,也改变了教学模式的被动性。这种数字化环境下的室内设计教学,充分利用了网络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并将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去。“4”指四个基本教学流程,即导入、教与学、评价、总结。导入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框架,增加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学习能力,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筛选和整合,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相结合,从而转化为最终的学习成果。
3.3 建立联动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机制
建立联动校企合作教育实践教学机制,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体化发展的教学方法。广泛开展企业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创新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建立校企合作,按照企业设计岗位的技能要求,与企业共同设置课程教学方案,广泛开展企业项目导向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创新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3.4 对接职业标准,搭建创业平台
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需要衔接时代和市场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室内设计创新创业电商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对外出售自己的设计作品、装饰产品等。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及运用,从而提升整体创业能力,为未来就业与创业建立较好的平台。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新技术的出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室内设计及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作为从业者或专业教师,应当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专业的特殊性出发,从培养新一代设计师的角度出发,以开放的心态探索符合时代变化的室内设计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智能手机对技工院校课堂的冲击
近年来在技工院校中,拥有手机的学生基本上已达到了100%。技工院校学生多数是中考、高考的“落榜生”,自学能力较差,多数带有厌学的情绪。智能手机的普及,往往导致他们上课手机不离手,更加的无心听讲。课堂上静静的玩手机“低头一族”,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屡禁不止的一道“风景”。长期如此对教与学双方都造成极坏的影响。智能手机俨然已成为技工院校课堂上,教师最大的挑战,被许多学校和教师视为不受欢迎的“第三者”。
如今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成本越来越低廉,同时智能手机应用于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和便捷。笔者认为与其把智能手机堵截于课堂外,倒不如主动“迎接”其进入课堂,使其成为技工院校课堂的重要补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般是先演示一遍,学生通过上课观看后,自己再实际动手练习。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会出现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业,从而发展成厌学的情况。如果在课内和课外利用手机下载慕课、微课,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能很好地解决了离线无法学习及便于重复温习的问题,也可以方便的与教师进行交流解答疑问;把手机转变成教学和学习的好工具,可谓一举两得。
可以说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一方面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又给我们技工院校的传统课堂带来了新思路。它必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会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2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知识传播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好地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功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联系的便利性。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以及学生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前知识的传播以及预习工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Edmodo等组建一个师生社交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教师课前可将课堂授课内容进行上传,要求学生下载学习并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疑难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讲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2)课上知识内化
由于学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课堂知识的提前预习以及和同学、老师之间的探讨,对该课堂的知识要求有了一定基础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会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对授课内容的内化能力。另外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引入,还可以使到课堂纪律管理更加轻松,并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比如借助智能手机利用“课堂派”的网络平台进行课堂管理授课,能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学生又能欣然接受。“课堂派”的课堂管理在国内已被很多学校采纳。又比如,可以通过“Kahoot”制作课堂限时问答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愉快学习,同时教师可收集相关数据供教学之用。“Kahoot”可以把学习过程游戏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些都是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能在课堂提升学生内化知识效果的方式。
3)课后测试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反馈是教师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课堂中,教师会通过随堂练习、测验等方式进行,基础差的学生在测试环节中往往会觉得厌烦甚至逃避完成,教师一方就容易气急败坏、劳心又劳力。
借助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可以使得在评价环节中师生双方都变得轻松愉快。它的基本方式是将测验的试题及时上传让学生进行自主测验,比如可用“课堂派”、“问卷星”等这些第三方开发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甚至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及时点评。第三方学习软件的引入,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检验、测试以及评价,还可以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于这种评价方式灵活、新颖、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优势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主要表现在:
1)学习信息及时便捷传递
借助智能手机,教师传达的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快速的传播,方便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专门辅导和交流。
2)使师生交流更接“地气”
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较为轻松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会觉得教师再也不是在教坛上的居高临下,会觉得与教师处于较为平等的位置。学生会较为快乐、积极地参与讨论,即使是不善于言辞的学生也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快速解答学生的问题,为师生沟通搭建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平台。
3)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发挥其正面作用
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数入学前基础差、厌学情况严重,用手机上网、娱乐是他们用来逃避学习的首选。通过把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引入教学,不但可以端正学生对手机的态度,还可以促使学生把手机用在学习上,使手机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同时,还让学生享受到移动学习带来的便捷与实效。
4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在技工院校课堂中的局限
当前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的应用还不成熟,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学校还在摸索中前进。它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学生会过于依赖网络
很多学生习惯用智能手机上网搜索答案,长此以往碰到任何疑难都会习惯性地去上网找答案,而不会积极思考。另外学生会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手机上有课程可以下课后再去看,再去学习”。然而技工院校学生的升学压力极少,大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差,不一定会在课后积极地利用智能手机学习。
2)移动学习资源不足,易受干扰
目前,国内关于技工院校学生相关课程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不是很充足,近年开始流行的“微课”、“慕课”等一些学习资料都是大学的课程居多,很少有适合技工院校的学习资源,移动端口的学习资源严重不足。另外学生在借助智能手机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和浏览时,往往被其他五花八门的信息吸引了眼球,也包括那些不良信息,反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3)智能手机的利用和限制处于两难局面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自律能力差,而智能手机的娱乐性又强,很多学校考虑到这一点,对于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进行了禁令,甚至在网络使用也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更加不会开通免费的wifi网络给学生。为便于管理,很多学校会采取“一刀切”的拉闸方式限制学生手机上网。如此一来,就会给想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互联网+课堂”的教师造成很大的障碍。
5 结束语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专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推进高等专科学院教育改革
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高等专科学院需要改变一下它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考虑,大力发展学校“互联网+”的教育。通过采用“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将会实现学院教育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而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创新学校教育模式,还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改革学院教育模式,会使学院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由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将会大大提高一些重要决策和方案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2.改变教育模式,扩大辐射范围
学校由从前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不仅只是改革了一种教学模式,而且还能扩大学院的辐射范围。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可以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联系,使各个学校之间能够相互学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院的辐射范围。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只要将资料放到网上,将会有许多的人看到这些信息,这样将会使更多的人了解学校,大大增强了学院的辐射范围。
3.“互联网+”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对大多说高等专科学院的教师而言对他们今后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他们需要适应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并且根据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找到他们各自适应的教学方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习惯都是长时间才能形成的,因而需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转变他们从前的教学方式。另外,在当下,教师还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只有考虑到各个方面才会使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专科教育引进模式及发展对策
1.搭建信息化资源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高等专科学院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搭建一些信息化资源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进行讲课,如可以通过PPT、投影仪、音视频资料等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这样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
2.建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不会仅限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他们也可以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可以直接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中,让学生在虚拟的操作中真实的体验到工作环境,使他们对此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通过这种仿真的实训基地,可以使他们有工作的意识,让他们的态度更加认真,为他们今后踏入社会进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要适应“互联网+”的教育模式
高等专科学院要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因而整个的教育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展开的,学院教学的效果也是由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出的。因而在“互联网+”的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必须要尽快的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习领域内,他们必须得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有这样他们才能不被时代抛弃。例如,以高等中医药教育为例,学生可以借助一些著名的老中医的有关于医学经验交流的教育平台拓宽自己的视野,接受这些老中医知识中的精华,同时还要了解一些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中医药的知识,这样将会使他们知识更加丰富。学生想要在当下适应社会,就必须适应这种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只有如此,才能让他们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
三、“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专科教育中的应用
1.“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企业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而这些企业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样在当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也要跟随时代前进做出改革。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进行的学习,因此在目前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只有对这些成人高等专科教育进行改革,他们才能更加的适应当下的社会,做好他们的工作。
2.“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中医药高等专科教育的改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等学院也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学院只有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改革才会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中医药高等学院也是如此,只有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且要以适应时代为主旨,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这位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许多的信息都通过网络进行记录,因而在网络上将会有许多有关于中医药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因此在一些中医药高等专科学院就可以通过教育平台进行网上授课,学校可以聘请一些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在网上为学生进行讲课,拓宽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主动式;开放性;互联网+;国际会计;慕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221-03
一、引言
慕课,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综合了以往的学习管理系统和开放的各类网络资源,是一种全新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2008年,两位加拿大学者以连通主义理论为基础设计和领导了一门网络课程,其名为“连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是现代“慕课”的雏形。慕课发展至今,规模巨大有其独特的优势,突出表现为规模性、开放性、时空性和教育性。学习成员的数量众多体现了其规模性,传统课受制于教室物理空间的容量,参与人数大概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人,然而“慕课”的最高听课记录达到16万人左右一次。开放性表现在它的管理模式开放,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地方参与学习和“慕课”。通过网络学习体现了其时空性,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可以进入课程,不存在时空的局限。教育性表现为知识不分国籍,凡想学者,都可以进入学习,实现了“无门槛”教育[1]。2013年,“慕课”的浪潮席卷中国,很多知名专家认为“慕课”是一次伟大的教育革新,并把此年称之为中国的“慕课元年”。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翻转课堂”,对现行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进一步丰富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慕课”使教育不再受制于时空的局限,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全球和全民的共享[2]。
二、高校国际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困境与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长期存在以老师“教”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国际会计教学课堂,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老师只要注重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老师组织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融洽解决内容繁杂和课时紧缺之间的关系,但是,把老师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有主动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严重妨碍了学生主动地对学习产生兴趣的道路。翻转课堂扭转了过去课堂上纯粹“老师说、同学听”的单向填鸭,转而重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把学习的发球权还到学生手上;更看重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能力,并认同多元评量与多元价值。诚致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方新舟曾归纳翻转教学的关键有三:学生是学习主体、让天赋自由和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老师不再使用课堂时间讲授课本知识和材料,学生需要在上课之前自主地学习和完成课本信息。实现的关键途径就是在课前通过观看和学习以某种网络技术来制作的教学课件,充分了解老师以往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而且在遇到难题时还能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和查阅所需学习资料[4]。
“微课”主要通过与此教学课题有关的课程大纲、教学素材、课后总结、扩展练习、反馈建议和老师指导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习课程,并把组织形式和表现手法相结合共同“打造”一个有水平的半结构化和半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
“微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1.教学时间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主体部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一堂“微课”的时间安排不会超过10分钟。因此,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少:针对教学课堂中的某个环节、课题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与传统一节课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课程主题更显而易见,因此可称为“微课堂”。
3.素材容量小:单个“微课”资源的总容量大都小于一百兆,视频格式都是主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教学资料,也可下载保存到终端设施上实现移动学习,能够极大程度满足老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的需要。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通过多媒体技术去“整合”素材课件、师生反馈及专家點评等资源,形成了一个“微教学资源环境”。全平台师生在这种教学情景中,较容易地进行“隐性”和“默会”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授学观念、技能和风格的继承和提升,从而可以快速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的学业水平。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堂课程的主题只有一个,或者说一堂课程的内容只围绕一件事展开。研究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规律、教学中探索的方法和教育教学理念等详细的、实际的和具体的本人能解决抑或能与大家分享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各门学科定的细微课程内容,任何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专业方面成为某门课程的研发者。老师和同学都有可能是课程的面向对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将所授内容、所授目标、所授手段结合在一起,因此,授课的内容一定是老师本身感兴趣且有把握能解决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网络互联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网络互联技术》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程序设计的能力。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综合布线》、《网络优化》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个人专业的发展。
目前《网络互联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何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本文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合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通过此教学方法用以贯穿于整个《网络互联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其重点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该门课程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但因有较多的抽象概念、理论和实现命令,需要许多前驱课程的铺垫和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有一定的要求,使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不易理解。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弱,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在学习《网络互联》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难以理解和不易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放弃该门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的内容组织不尽合理
教师通常以选取的教材为中心,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形成完整的教案。课堂教学往往就是实施教案的过程,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理论内容较多,案例较少,使课程变得更加抽象和枯燥,即使有部分案例演示,也多数是照搬教材上的程序来进行验证,理论和实践脱节较为严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持续降低。
(三)课程的实践环节案例选择的不典型充分
从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来看,附带案例的不是很典型,有的教材尽管附了案例,但所附案例的背景介绍得不全面,以致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网络互联的理论和方法,感到枯燥、抽象且有距离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手段也有了很大改进,由“黑板+粉笔”转变为“计算机 + 大屏幕”。这不但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也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提高。原因有两点:①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发生根本转变,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进行备课。教师课下不仅要按照教材备好课,为了追求效果,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PPT。教师课上采用读PPT或播放PPT的形式,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这种模式过于依赖电子教案,课堂互动仍然不足,气氛沉闷,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②课堂上信息量大,讲授内容多,学生们很难有思考问题和消化知识的时间,往往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印象不深刻,容易造成课上对所讲内容都明白,课后将课上所讲内容全都忘记的情形。为了克服《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实践与改革
(一)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的结构框架是由“教师理论讲解 — 师生项目任务分析 — 组项目任务驱动实践 一 师生经验交流 一 教师评估总结”五个基本环节组成。首先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问题,进行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讲解,必要时可以将一个已完成的案例演示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让学生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老师一起进行项目的任务分析,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设想;然后学生分组合作,用模拟的工具和软件来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项目任务评点,分析任务的重难点,和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课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对知识点点和技能点做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
1. 增加新知识内容
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适当补充新内容以更新课程没有讲到的新技术、新趋势。如传感网络、物联网。对于这些技术,在日常应用中经常会出现。而且这类技术知识掌握可以使学生很快熟悉当前技术发展状况,能够应用到实际领域环境中。以企业新技术讲座、专家论坛等形式聘请校外的企业工程师、专家来我校开展技术交流和讲座。
2. 增加实践环节的情境任务,联合培训机构开展相关的资格认证,以证代考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学任务应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在大部分学校开设的《网络互联技术》课程中,实验内容安排的课时较多,通常为36个学时,大约为14个实验。如“动态路由协议”、“广域网的连接”、“VLAN的划分和配置”、“交换机的配置”等实验。然而这些实验课程开设要求有专门的网络设备,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通常不能提供大批量的学生实习。通常采取六人一组方式来开展网络实验。对于这种设置最终导致一半以上的人不能或不会配置网络设备,达不到实验教学目的。
我校采用的方式是跟中兴公司联合办学,共同投资,共同受益,借用中兴网络的设备和实验教材,结合我们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来提供培训任务,来开展网络互联技术的实验教学。同时对于所有实验通过和满足课程教学任务的同学,由中兴公司提供相应的网络工程师证书,来证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样,一方面为学生实际动手培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中兴公司提供的证书也给学生就业提供了帮助。
3. 构建课程网络平台,完善课程教学和评价
网络教学平台在原来教学系统的基础上,从对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支持,到教学的组织管理,再到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管理系统的整合,集成了网络教学需要的主要子系统,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充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它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并能够在课后得到老师的及时辅导,有益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该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基本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拓展的教学资源包括仿真实验实训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虚拟网络配置工具。
4. 改进课程的教学评价
在课程的考核上面,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完全体现其教学成果。有学者提出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即一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状况:二是考核学生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网络互联技术》的课程考核中,最终成绩分为三块,即平时课堂任务完成质量占30%,日常学习完成情况占30%(20%日常的课堂纪律、10%学习及合作态度),期末实践操作考核占最后的40%。这样的好处可以取消学生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念头,同时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课程的评估上,现在院校使用的方法是:院系级领导、教师随堂听课 + 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评分评估 + 检查教学文件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在《网络互联技术》的课程评估中,使用学生评估的效果较好,原因有两点,首先花费不大且有相当的信度,它的信度范围通常在0.8-0.9之间,其次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课程的感知和观察比其他人更加细致。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