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与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浇筑施工技术
(1)基础筏板混凝土浇筑先在钢筋上方用脚手架铺设浇筑马道,以防钢筋被踩变形。由一端开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大于45cm。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棒快插慢拨,插点均匀。边振捣边用杠尺刮平、抹子抹平。梁柱节点钢筋较密,用Ф30的小振捣棒。
(2)墙体混凝土浇筑浇筑墙体混凝土前,底部先填以厚度为30~50mm的与墙体混凝土相同配比减石子砂浆,避免墙体底部混凝土出现烂根。浇筑墙体砼时必进行连续施工,上下层砼浇筑间隔时间小于初凝时间,每层浇筑振捣应达到其表面返浆不冒气泡为止。
(3)框架柱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先浇筑30~50mm厚与柱混凝土相同配合比减石子砂浆,以便与混凝土结合密实。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其厚度不大于45cm,振捣器不得振动预埋件、预埋电箱盒等。柱子浇筑时,宜以四个柱子为一组,循环下灰。柱子混凝土浇筑高度应高出柱四周深梁底20~30mm,常温条件下,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1.2mpa后进行施工缝处理,剔除浮浆层。
(4)框架梁及楼层结构顶板混凝土浇筑先在钢筋上方用脚手板及钢筋马凳搭设浇筑马道,以防钢筋被踩变形。梁板同时浇筑,浇筑时由一端开始下灰,振捣手必须密切配合,用“赶浆法”保持水泥沿梁底向前推进,当达到板底部位后与板一起浇筑。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器快插慢拨,插点均匀。板面随振捣随抹平,抹好后禁止上人踩踏。梁柱节点钢筋较密处,用Ф30振捣棒振捣,并准备一些小钢钎人工辅助振捣。
(5)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浇筑的时间应以设计要求及相关沉降观测报告为依据,待结构混凝土浇筑后两个月开始浇筑,浇筑时先清理后浇带内的杂物,将钢筋表面清理干净,对于墙、顶板等处要确保模板及其支撑牢固可靠。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以设计要求为依据。
2.混凝土养护
为保证工程质量,我们选用有信誉、质量有保障的商品砼供应商,提供优质的商品混凝土。在施工中采用流程化管理,严格控制砼各项指标,浇筑后成品保护措施严密,每个过程都存有完整记录,责任划分细致,配合模板体系后,保证了砼工程内坚外美的效果。在基础底板、楼层结构顶板等平面部位的养护工作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后浇水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框架柱、剪力墙等立面部位需要在框架柱、剪力墙部位拆模后,可涂涮水溶性养护剂。
二、质量控制措施
1.技术交底工作的实施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以在建筑施工准备工作的进行过程中,需要工程相关技术人员与图纸的设计单位和工程监理人员对图纸中的质量标准、数据指标、技术条件、工艺流程及制度规范等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并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掌握,领会设计的真实意图,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违规现象进行控制和预防。
2.浇筑中的具体质量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的浇筑施工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放出主轴线,同时进行施工的人员需要把墙线、边线及门窗洞口的位置确定好,以保证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墙体浇筑时应单面挂线,每层浇筑时应穿线看平,墙面应随时用靠尺校正平整度、垂直度。在浇筑过程中需要注意配合墙内管线安装,墙体拉结筋按照建筑施工的图纸进行施工,保证横平竖直。
三、结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沉降观测;观测技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049-02
1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 对施测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对施测要求如下:仪器与设备的操作方法和观测程序要精通、合适。在第一次观测前必须对所用仪器的诸项指标实施检测校正,在必要时需要用计量单位进行鉴定。在连续使用半年之后,要再次对所用仪器与设备进行检校。具体观测当中,所有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步调保持一致,积极主动,真正做到了步步有校核。另外,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如下:按照建筑物的特性与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对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进行选择。在没有特殊要求条件下,通常高层建筑物使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可以达到沉降观测的需求[2]。
1.2 仪器人员的观测时间和观测点
按照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较高的特征,通常规定测量的误差需要小于变形值的1/10~1/20所以要求沉降观测仪器必须运用精密水准仪,而受环境以及温差变化影响较低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正好适用。通常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条件下,运用一般塔尺一定要使用第一段标尺。这就要求作业人员可以针对不同工程特征、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其观测程序,然后对实施过程中涌现的问题可以分析原因并且正确运用误差理论开展平差计算,及时、高效、精确地实现每次观测工作目标。而观测时间要求如下:在进行首次观测一定按时开展,在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时,按照工程进展情况一定要定时开展,不可以漏测或者进行补测。只有如此,才可以获得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者规律[3]。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叫做一个观测周期,通常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根据一定的时间段作为一观测周期或者根据建筑物的加荷状况每升高一层作为一观测周期,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一定要根据施测方案中所要求的观测周期按时进行。而观测点要求如下:要求建筑物上所设立的沉降观测点在纵横两个向要对称,而且相邻点之间的间距要介于15~30米,要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四周。一般情况下,在建筑物设计图纸上,具备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除此之外,进行埋设的沉降观测点应该适应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尤其是要考虑到装修阶段,会不会由于墙或者柱饰面施工而损害或者遮掩住观测点,导致不可以连续观测,从而丧失了观测的意义。
1.3 沉降观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所谓“五定”是指沉降观测按照的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要求点位要稳定;使用的仪器、设备保持稳定;进行观测人员保持稳定;在观测时的要求环境条件保持一致;进行观测路线、镜位以及程序与方法保持固定。上述方法在客观上尽可能降低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让得到的观测结果体现出统一的趋向性,确保各次复测和首次观测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最终使得所观测的沉降量更加精确。
2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技术
2.1 测站设置
当我们对建筑物展开沉降观测时,一般在一个测站上能够同时观测到4~5个沉降观测点,倘若在这一个测站上可以同时测完这几个沉降点,那么其工作效率非常高,然而前后视距差一定会超限。倘若严格根据前后视距差的要求,就只能在两沉降观测点之间均进行测站的测试。这样就会在一方面使得测站设置越多,发生观测误差的概率就会越高,在很大程度上会由于过分强调前后视距相等,使得观测精度减低与工作效率低下;而另一方面,我们都清楚前后视距差的限制是为了达到降低由于仪器 i角而导致的误差,然而通常在观测之前,仪器i角已经严格校正到接近于零的程度,所以前后视距差即使非常大,也不可能产生显著的i角误差[4]。由此可知,在进行观测之前,当我们对仪器i角进行了严格检校,就会使得这一前后视距差达到规范要求,那么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就不用放宽或者不作要求。
2.2 成果整理
在沉降观测时,需要在每次观测时细致记录观测点上的荷载增加状况,阐述出建筑物出现的新状况,比如是否倾斜、有没有裂缝等;还要求在现场按时计算各个观测点的前后视高差与检查各个读数是否精确以及各项误差是否在可控范围内。根据水准测量的要求,一般把测量路线设置为闭合路线,然后计算它的闭合差,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测量数据中是不是存在错误或者大的累积误差。除此之外,倘若闭合差不超限,就要把其反号分配到路线中,就是对每一测段的高差进行重新设置。但是就建筑工程沉降观测而言,除了首次测量之外,其他的每次均是重复测量,所以避免了误差累积,在另一方面通过同一点两次高程值进行比较,还能够得知测量中是否存在大的问题,因此根本不需要将故沉降观测路线设置为闭合路线。
3 建筑工程中应用沉降观测的周期与步骤
3.1 观测周期
可以将建筑工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周期分为以下两个时期:首先是主体封顶之前。在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规定:民用建筑能够每加高1~5层进行观测一次。因为建筑工程在主体封顶之前的施工阶段荷载增加非常快,沉降量也非常大,所以建议有关规范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即每加高一层观测一次,通过这样能够及时确定沉降量和荷载的关系,及时发现不均匀沉降,实时调整施工计划[5]。其次是主体封顶之后。在建筑工程主体封顶后到工程竣工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装修期,相关的规范标准对这一时期的观测周期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当然在装修期间,建筑工程也会由于抹灰、进设备导致荷载的增加,然而这时荷载的增加受到资金与配套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无时间规律可循,沉降速率也非常不确定,鉴于此,我们应在权衡沉降速率与施工进度等因素的前提下,把装修期的观测周期设置每1~2个月观测一次。一旦建筑工程竣工到沉降趋于稳定,这一时期的沉降速率会不断降低,然而时间很长。因为在观测单位和建筑工程开发商签订沉降观测合约时,通常会有明确的观测工作量与合同期限限制,但是建筑工程沉降期的长短并不能确定下来,所以实际操作时难度很大。对于这种状况,如果竣工后同一建筑物上各个沉降点的下沉非常均匀,并且沉降速率也趋于减缓,就可以根据每季度或者半年观测一次,最终使得沉降趋于稳定才可。
3.2 建筑工程中应用沉降观测方法的步骤
(1)建筑工程的平面基准网点的布设步骤如下:在确定建筑工程测量方案之时,需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和布局特征进行制定,通常基准点是由建设方提供的,按照建筑工程的测量方案与布网原则对基准控制网的实施布设,然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修正:首先是各级移位观测基准点需要包含方位定向点,通常不得低于三个,并且按照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工作基点,而且保证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有助于开展校核与检验工作。其次是在采用GPS技术实施平面测量与三维测量时,一定要确定基准点位置的适用性,即不但要有利于技术设备的摆放与操作,而且要保证视线之内的障碍物其高度角不可以高于十五度[6]。最后是需要关注四周的大功率无线电基站,和它们的距离不能低于二百米;仔细观察四周的传输微波无线电信号的通道与高压输电线路,和它们的距离不可以低于五十米,并且要确保通风与可视度高,且尽量的保证观测站周围环境和所处区域的大环境保持一致,这样就会降低由于气象因素而产生的观测误差。
(2)建筑工程的布设沉降点的一般步骤如下:在对沉降点进行布设时,一是一定要确保观测点的牢固,这样可以确保点位的安全,更加有益于长期的保存;二是尽可能在建筑物转角比较大的区域和房外墙之间每相隔10~15厘米埋设各沉降点;三是要注意高与低建筑物之间相交的两旁,以及它们在地质条件上的不同以及基础与机构不同分界点的处的设置;四是观测点的上部一定要位于明显的地方。
(3)建筑工程的观测线路的选取。按照场区基准控制网与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者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的相应布点图,设置沉降观测点的相应位置。在控制点和沉降观测点两者之间设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且在架设仪器站点和转点处设置好标记桩,确保各次观测都能沿统一路线。
(4)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可能在不转站的条件下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这样可以保证精度;其次,在开工前要对仪器规范要求进行相应测试与检验,要不断进行检验校正而且要定期检测。由于结构每升高一层,就要对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且进行观测,直至竣工为止。
4 结 论
建筑工程在施工与运营过程中,因为各种荷载的变化以及外部自然环境、阳光、温度以及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当然在一定限度内的沉降变形是能够接受的,因为它不会危及建筑物的构造安全。然而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一旦危及到建筑物的安全,就会给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施工与使用阶段对建筑物开展沉降变形观测,目的是为了沉降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有一个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崔艳珠.加强工程竣工结算审查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
[2]国家技术监督局.工程测量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3]郁雯,郭丙军,郭卫彤,等.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3):21-24.
[4]王冰,潘友,熊春宝.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几个问题[J].建筑技术,2005(4):276-277.
[5]赵海渊,沈锦华,赵欢欢.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2(2):54.
关键词:建筑设计; 测量放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各种建筑业的要求逐步增多,各种异体建筑物的出现成为常态,放线测量是建筑单位顺利完成好施工任务,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作为施工单位,金应该在建筑施工前期做好放线测量工作,本文将对放线测量的概念、测量控制和放线方法做出简单的阐述。
一、放线测量的概念
建筑业放线测量就是指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平整完毕后,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独立或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进行施工图纸与实地定位的测量,再通过实际找点、连线、打桩基等方式确定施工关键点,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维护各方面利益的测量工作;对于放线测量的作用,首先建筑放线测量是对工程合理性的初步实际检验,是现场确认的重要要求,其次放线测量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市政和民生设施,改善施工现场附近环境的作用,最后放线测量还可以保证施工场地相邻各方合法的各项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放线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放线测量应用方法不当,这就能直接导测量工作量变大,大家都知道,建筑业的放线测量范围差异很大,从厘米到千米差距明显,如果测量方法不当,将会导致工作量陡然增加,而且不必要的和重复的测量活动也会增多;二是开工验线工作不到位,由于目前我国建筑规范中对建筑工程开工并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这就致使部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开工验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仅仅将此简单视为一般行政检查,从而导致验线工作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三是测量人员专业水平低下,有一些施工单位将测量工作看做是设计部门和监督部门的事情,在本单位内根本没有合格的专业人员对测量工作进行施工、监督和检验,这势必会引起放线测量和实际施工在操作层面上的矛盾。
二、建筑工程放线测量控制
1、测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建筑工程安装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验收土建平面控制基线或红线界桩点及标高基准点,并作好书面交接记录;一方面是基础埋件的放线就位及标高;一方面是设置好垫板组,控制好构件安装的标高和轴线;一方面是主轴线网的建立;一方面是平面控制网的测放;还有一方面是标高的引测。
2、测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对于建筑体,则采取用经纬仪校正垂直度和用全站仪复核轴线偏差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对于高程传递,除用大盘尺直接进行高程传递的常规方法外,还可基于三角高程原理采用全站仪进行高程传递;而对于平面控制网的测放,则可以根据现场通视条件,首先测设主控制轴线,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密各建筑轴线。
3、测量控制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测量仪器具的准备,按照ISO 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在钢框架结构工程中所使用的计量仪器具均应经过权威计量检测中心检验并校正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并要填写好以下相关表格作为管理资料存挡,包括《计量检测设备台账》、《计量检测设备周检通知单》、《机械设备校准记录》、《机械设备交接单》等,测量仪器具计划配置表包含全站仪、经纬仪、激光铅直仪、水准仪、经纬仪弯管目镜(垂直度校正)、对讲机、塔尺、水平尺、激光接收靶、磁铁线坠、钢卷尺、大盘尺、校正罗丝刀及拨针(仪器校正)、三脚架、激光反射贴片(测距和高程传递)。二是要做好测量人员的准备,要根据工程测量工作量及操作的难易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测量人员。三是要做好技术准备,要熟悉图纸,学习测量施工规范,计算并记录内业成果。四是要主轴线的测放准备,要根据施工总平面图上标示的界桩点或轴线交点的大地坐标,再结合整个工程(指包括土建、建筑工程在内的整体)的测量方案,并对土建交付的控制点进行复核,对于地下室结构施工,控制点设置在地下室基坑周围地面,确定主控制点。五是要做好平面控制网的测放准备,根据测放出的主轴线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平面控制网一般需要经过两次测放工作来完成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安装与校正,而对于第一次测放(即地下室部分),是当基础垫层浇筑完毕并达到一定强度后,要根据基坑地面控制点,在基础垫层上进行平面控制网的第一次测放,测放时首先要根据已经测放的主轴线点结合内业计算成果,用全站仪将建筑轴线测放在地下室基础垫层上,并在基坑周围做好控制轴线引桩以备测量放线用,对于地下层测量放线的基准均应从基坑地面控制轴线做起始,且每次测量放线前进行复测检查,确保各次放线位置正确一致;对于第二次测放(即地上部分),是对于+―0.000m以上即采用“内控法”,当+―0.000m层结构楼面混凝土浇筑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开始进行第二次控制轴线的测放,根据测设好的基坑四周主轴线控制引桩,将主轴线点恢复至+―0.000m层楼面,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点位的精度调整,然后用事先预埋的钢板刻上十字线作为标示。
三、放线技术
第一步就是复核规划定点位置,一般施工总平面图上绘出的坐标,是由规划技术人员现场定位,而规划定位是理论值,与现场建筑物施工时的实际位置又会略有差别,所以一定要进行复核、纠正,由于相关尺寸较多,面积又比较大,所以有关坐标设计的理论存在缺陷,对此,建筑施工放线时,一定不能完全按规划定点放线,需综合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依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位置。
第二步就是测定建筑物的轴线、标高,常规做法是打龙门桩、钉铁钉,标记红三角标高,再接各分层工序,依次往上弹线;然后挖土方,洒灰线,捣制垫层后弹墨线,这里要特别注意,垫层上要弹出柱子的位置,且要用红油漆标记四个角,以便柱子钢筋定位,在地梁处要准确弹出各轴线网,且要复核,各轴线要垂直引上,分楼层弹置确定控制轴网,标高要由一条柱、墙角处引上,四周每道墙、柱上均弹水平线,对于关键轴线、尺寸都应由施工技术员亲自操作。
而对于常见异形平面建筑物放线技术有:勾股定理法,它适合20米以内的定位放线,是最简单方便的手工放线,如独立柱基础框边及轻短的建筑物轴线。若延长线过长,则造成误差较大;等腰三角形法,已知一条直线段,做垂线段用此方法将准确、快捷地做出垂直线;工具法,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图、制作出大小直角三角形、矩形、圆形框,在放线时找到轴线即套上模型非常快捷精确地弹出柱脚边线及其他边线;经纬仪放线法,当建筑物长超过20米时,必须采用经纬仪放线,其优点是精确,缺点是速度慢,要搬动仪器定垂直线,转角时容易出错,故每一平面放线时都必须要做一个闭合差计算。结语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保证建筑放线测量的准确性,对于建筑放线测量的方法还需要交叉使用,在保证测量精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希望大家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地摸索,可以逐步找出一条既简便又适用的办法,以更好的做好放线测量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项目监理
1引言
随着国内建筑事业的蓬勃、飞速发展,各地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日渐增多,如何结合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运营现状与经济条件,树立科学严谨的工程项目监理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工程监理方案,同时提升建筑施工工艺与技术,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2建筑工程项目监理与施工的关系
2.1项目监理工作确保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能够实现工程目标的监督与促进作用,确保施工技术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科学管理建筑工程的每一项施工阶段与环节,避免施工工期的延误。项目监理人员需要结合具体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施工作业中每项环节、各个阶段的监督管理,注意从施工中发现不足与问题,分析并提出应对的施工对策,起到防范质量通病,确保工程质量的作用。施工管理人员还应当从实践出发,选择最佳的工程施工方案和具体施工工艺,满足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与性能。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工作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
2.2项目监理工作提升施工进度
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工作,能够确保施工工期按预定计划完成,避免施工进度的延误,从而起到节约建筑成本,提升工程利润与经济收益的作用。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企业及负责人员,应当从研究与创新施工工艺、加强对每个具体施工环节的管理做起,确保建筑工程按照预定工期竣工验收,同时保证施工质量符合图纸要求,依照工程方案,完成施工任务。
2.3项目监理工作协调各部门利益
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工作能够协调施工中各方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利益,加强具体施工环节中所有参与方的协调配合,确保施工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作为建筑工程的项目监理单位及管理人员,应当提升自身的工作意识与责任心,认真履行监理职责,注重发现并提出不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的问题,同时总结应对、解决的施工策略,确保建筑工程的工期与质量[1]。
3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3.1项目监理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建筑工程监理体系逐渐变得完善,所以对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总之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监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会对建筑项目的监理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建筑监理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监理人员虽然从事建筑监理工作,但是他们的专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所以,尽可能地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能力,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任务。
3.2工程项目应当建立全面的监理工作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专业化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当中的分工变得越来越明确,建筑行业想要在我国市场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参与我国的建筑事业。现存的建筑工程监理制度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继续改进。我国的建筑行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成果,但是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人员仍然存在能力不高、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因此,想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对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进行完善,促进施工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优化工程监理、提升施工技术的策略与建议
4.1界定各部门管理职责,避免施工工期进度的延误
从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情况来看,清晰界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实施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质量监理是优化工程监理的有效方法。作为项目监理部门及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监督管理意识,注重从工作中分析、发现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防范施工漏洞的对策。与此同时,明确项目监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起到了监督各环节施工的顺利进行,确保施工任务按期完成的作用,避免因为施工进度延误,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作为项目监理人员应当通过对施工技术的质量监督,实现对施工工期的严格管控,以监理部门职能履行能力的提升,带动建筑工程项目的高效、顺利完成[2]。
4.2建立全面的监理工作机制,促进施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应当建立完善的项目监理工作机制,自觉遵守国家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规范的内容与要求,为居住者创造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生活空间。项目监理人员应当重视施工工艺的创新和发展,鼓励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倡导绿色低碳、清洁环保的施工方案,应用新型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污染,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4.3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沟通配合
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监理人员尤其应当注意对建筑原材料、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符合项目规划目标与设计图纸的要求,严格依据规范要求,科学使用质量检测设备和测量工具,审查施工企业的质量安全体系、项目管理体系,依据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合同,审核施工方案与建筑原材料,确保建筑材料的规格和性能符合工程要求,确保施工现场的有序管理和安全施工。为了做好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监理工作,监理企业及监理部门应当积极与施工企业加强沟通配合,共同管理现场的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监理企业还应当加强与建设企业的协调合作,致力于研发并应用新型、高效的施工技术,促进施工工艺的发展进步和水平提升,从而促进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施工;技术;强化措施
一、前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土建施工时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技术是否先进与管理措施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因此,对于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以及强化措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
1模板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模板施工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顶板模板施工技术,根据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以及结构特点,在不同的结构部位采用不同的模板施工技术,通常要求顶板底模采用单根枋作为内楞,以双层涂抹的胶合板作为面板,间距为600mm左右,房屋内设置扣件式脚手架作为模板的支撑系统,脚手架横杆等距为160cm、主杆横距为60cm、纵距为50cm,同时脚手架还应该与平台进行加固连接,保证施工安全;其二,房屋梁柱模板施工技术,在进行房屋梁柱模板安装施工之前,应该采用全站仪观测,再配合锤球定位检测,保证梁柱模板的垂直度,柱模板通常采用厚度为18mm的木夹板,在制作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方木作为骨肋,柱模采用抱箍围柃的加固方式,用螺丝紧固,如果柱高相对较高通常采用槽钢支撑的方式;其三,在柱模上弹出高程、梁位以及轴线,然后将方木平铺在施工好的承重排架上,同时用钢钉将底模固定在方木上,侧模采用木夹板,外侧用槽钢直通,竖向用方木进行加固,中间适当的采用木条进行支撑,防止模板在施工的过程出现变形,用水准仪测量高程,如果梁的宽度相对较大,梁底模应该根据具体状况适当的起拱。
2钢筋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钢筋施工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钢筋加工技术,在钢筋进场之前,应该对钢筋进行严格的检测,例如钢筋材料的材质、规格以及数量等,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钢筋的长度,钢筋下料之前应该留足搭接长度以及弯曲长度,弯曲加工过程应该在加工台上表明钢筋的所有位置、弯点等,并对对应相应的位置进行加工成型;另一方面,加钢筋绑扎施工,钢筋绑扎施工的过程中绑扎的扎丝应该全部头朝里,保护层中不能出现钢筋头,根据现场的施工图纸,在模板上标明钢筋高程、范围以及预埋件的位置,用扎丝将钢筋交叉点绑扎牢固,钢筋头的绑扎应该相互错开,保证将搭接接头的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钢筋和箍筋应该在相互交接的位置进行全部绑扎,防止出现跳扣的问题,底部钢筋垫块的厚度不能小于50mm,两个相邻垫块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1m左右,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踩踢现象,防止出现钢筋变形的现象,对于容易变形的钢筋应该设置钢筋支架,保证在进行钢筋施工的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变形、偏移等问题,同时,应该保证预留设孔洞位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板墙、承台梁等都应该按照相关的设计图纸进行绑扎稳固,防止出现位移或者遗漏等问题。
3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由于建筑工程的土建施工中的混凝土工程量相对较大,因此,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混凝土搅拌施工技术,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合理的配置统一的配合比,在保证原材料符合相关设计指标的基础上,再根据环境、运输距离、交通状况等及时的调整配合比的水胶比,以此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同时还应该选择匹配的搅拌机,严格的制定合理的搅拌制度,严格的控制放料的次序、投放量、搅拌时间等,并且在搅拌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实时的检测混凝土是否存在离析、泌水等问题,检测之后混凝土的坍落度达到相应的设计标准之后才允许使用;其二,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应该检查钢筋以及预埋件的位置、数量等是否符合相关的设计标准,然后将浇筑面的淤泥、杂质等清除干净,并做好相应的防水、排水措施,在进行竖向结构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时,应该先在底层添加类似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的水泥砂浆,庵后采用由低向高进行分层浇筑的方式进行浇筑施工,在浇筑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随时的检测预留孔洞、预埋件以及支架的变化状况,如果出现变形、移位等现象,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当浇筑施工完成之后,应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密实性与均匀性,同时做好新旧混凝土的衔接工作,保证整个平面的平整度;其三,混凝土振捣施工技术,混凝土振捣施工通常采用插入式振动棒和平板振动器相结合的振捣方式,通过分层下料以及分层振捣的方式进行振捣施工,为了保证混凝土振捣施工的质量,应该讲振捣帮插入到足够的深度,采用快插慢拔的方式进行振捣,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气泡,以此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施工时,分层振捣的厚度不能超过50cm,一层振捣密实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层的振捣施工,避免出现过振、漏振的现象;其四,混凝土养护技术,当上述工序完成之后,还应该对混凝土进行养护,通常采用浇水、覆盖的方式进行养护,在常温状况下,每天进行两次浇水养护,养护的时间不能小于7天,如果环境温度相对较高,应该采用草袋进行覆盖养护,同时定期的进行浇水养护。
三、强化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的有效措施分析
1强化土建施工现场的教育和管理。在建筑工程的土建施工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方面,实行安全管理责任人制度,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专门的负责人对施工进行负责,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忽视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的现象进行通报批评,对于直觉按照安全生产制度进行施工的行为给予必要的奖励,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所有土建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防止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强化对所有施工人员的培训,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施工进行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安全保护意识,这样能够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为土建施工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2强化现场施工指导。由于土建施工涉及到机械施工、人力施工两个方面,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响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很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不仅影响土建施工的质量与进度,还严重的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强化土建施工现场的指导工作,由项目经理安排具有丰富操作经验以及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例如对于材料的使用、工种的分派等,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保证土建施工的各个工序能够顺利的进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建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建筑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我国许多建筑工程中土建施工技术以及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土建施工以及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土建施工中,通过应用合理的施工技术以及相应的强化措施,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的整体质量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丛国强.关于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管理的强化措施探究[J].江西建材,2014,(8):270.
[2]刘启栋.建筑工程中的土建施工技术分析[J].山西建筑,2013,39(26):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