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8-02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生命教育该如何理解呢?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

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并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在当今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不断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那么,基于教育的层面理解,教育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

思想政治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循环升华的形成与发展。[2]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中学生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国内的较少数学校被作为教育内容设置,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

那么,在设计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坚持三个重要的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合理建构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要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要符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选择和确定科学合理的、有用的、专业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且不间断地经初中、高中进行,直至大学,最终脱离学校教育后,能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继续开展自我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是做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者内容间也具有整体性、持续性、一贯性特征。

1. 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内容既略高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学生的能力。可以确定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护、特别的生命三个主题。[3]小学一年级设计为有趣的生命,包含发现生命、坚韧的生命、有次序的家庭;有趣的发现、如果没有生命、我要保护生命六个章节的内容,这样为学生们从身边动植物的生命逐步牵引到人类生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内容设计为自我保护,包括神奇的护身术、我学护身小技能、身体的界限;谁是坏人、我不会上当、保护自己,爱护别人。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锻炼本领,学会判断情况,并且保护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设计为特别的生命,具体包括特别的生命、特别的自然界、特别的你我他;特别的美、特别的爱、特别的行动,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不仅要爱护和保护自己,还要保护他人、保护自然,理解特殊的生命现象。这三个主题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学年的课程设计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对生命的概念、保护和赞美有充分认识,最终都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样的内容虽然较少,但是每一部分都具体到教育内容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不仅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有正确的态度,还要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2. 四至六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命教育拓展阶段课程设计。这一阶段的内容设计是要让学生学会判断生命中的现象和行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淀生命意志,设计自己的人生。具体设计如表1。

通过拓展阶段的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就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标准、生命的逆境、人生的理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且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要求能结合在一起。

3. 七至九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七至九年级,初中升华阶段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初中年级的生命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是小学生命教育的升华,目标也应该高于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包括欣赏生命、赞美生命、信仰与人生三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结构教育、疾病预防教育、性教育,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正常的心态看待自身的成长和变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享受成功和生活的教育,正视挫折、生于忧患,增强本领,解决困难,正确对待成败,学会享受生活,学会生存;信仰科学,社会参与的教育,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学习本领,有远大理想并有坚定信念的指导,为美丽人生而奋斗。

三、生命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命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其原则,还应注意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特殊的教育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他学生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1. 专业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初中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健康标准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实现教育的目标。高中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现在的科学技术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也充斥着高中生,对于生命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那么,培养专业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挖掘和培养学校内部的人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4]而对于已经从事本专业教育的人,也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地提升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基础上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学校内部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把学生面临的问题尽快解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 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足以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前事情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对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理解,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面传授,帮助学生讨论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实效性。

3. 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实现必须要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表达出来。生命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应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多启发、多沟通,建立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言论和参与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不断开发网络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平台,进而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终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努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定功,路日亮.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4]林思林.发展生命教育事业的再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 计算机组装 探索

一、引言

中职教育是完全不同于其它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中职教师仅需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且光有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够的,特别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所有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必开的一门技能性专业课程。在其教学过程中,内容丰富多样,且技术更新快;设计知识面广,且对动手有很高的要求;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高,更对教师的实际教学与实战经验有很高的需求。这门课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更是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经常需要使用的一门技能。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在这几年从事该课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和对大量中职院校交流考察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弊端:

1.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落伍

由于经费和管理等诸多原因,许多中职院校实训条件和硬件设备严重落后于实际需求,甚至有的中职院校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缺乏市场上比较先进的设备,或是有比较新的设备仅仅用作观摩而很少用于实际教学。大部分学生是共用一台老式机型去开展实训课题,有的则减少实训项目和课题的开展。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达到实际教学要求,这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是很大的问题。

2.很多教师具备的实战能力不足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对实际技能性要求颇高的课程,对教师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只从书本上或是以往的学习上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动手能力,而对复杂的实战问题力不从心;有的则是完全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实际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系统的维护等实践工作。这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3.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过于单一

由于很多教师对的传统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的依赖,他们往往喜欢选择以基础理论考试为核心,对大量的理论知识要求记背。实践环节简单重复,等等。这样导致本来就不擅长理论知识记忆和理论考试的中职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而对他们今后实际工作真正用到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忽视。这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4.课程内容的设计往往照搬传统的课程体系

在很多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现有的,设置以往很多年前的教学内容和资料,比如很多学校在这门课程上就是教学生简单的机器拆装或者操作系统安装。看似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学生仅仅靠拆装是达不到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的。

5.教学设备损坏率高,设备管理难度极大

教师害怕学生搞坏设备,学生害怕动手机会少,学校害怕设备淘汰快,投入过大。很多老师只能无奈选择传统教学方式。这样的连环套也导致该课程教学创新上的难度。

三、教学新思路的讨论

本人在这几年的教学实际工作中,不断对教学进行思考,改革与实践,摸索出几种基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新思路。这个教学方法比较完美的解决了上述存在的弊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更是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的认可。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经验,仅供参考和讨论。

1.中职教师应注重较完善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

对于中职教师来说,任课教师不仅仅是本门课程的理论课或是实践课教师。而且还应具备有实际操作经验,他们要能够很快的处理属于计算机的各种疑难问题,良好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知识,熟练地应用机器语言,对底层故障具有较强的软件编程解决能力;具有丰富的实际维护、维修经验,遇到疑难杂症能够顺利解决;对市场较为了解,能够跟上计算机市场瞬息万变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对教师的培养可以从实践中来,再到教学中去。

2.加强实验室建设,最大化地用有限的资金,扩充实训场地

跟上市场步伐,扩充实训场地,增加实验设备。改善实验环境,完善实训室建设。这个要求对于很多财政紧张的学校可能比较困难,那么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建立适当的管理机制,合理地配置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哪些课程需要设备少,或是该设备不是每次课程都要使用,那么综合进行配置。

第二,充分挖掘已经落后或者淘汰设备的再利用价值。淘汰的计算机设备可采取报废再利用的方式,比如很多学生在动手之初容易损坏设备,那么先给他报废设备老设备练手,等熟练了,教师认可了,在给予先进设备予以实践,这样不仅学生动手能力满足了,最新设备操作过了,学生对于设备的损坏也大大降低了。

第三,让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维护教学。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满足技能培训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简单的实验室维护工作中去,去辅助机房管理员开展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动手实战机会,也大大降低了设备管理的难度。

3.以实际工作环境模拟教学法

由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的计算机维护,维修和销售工作。因此,在课程上就可以给学生实际的工作感受和体验。先在实验室中,装一套模拟电脑维护和销售的门店都有的设备展示台或者展示柜,在单个设备和设备理论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时刻置于这种设备的直观感受中,各种设备的参数设定和硬件的安装过程都能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课堂内容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4.重视专业技能的考核

既然职业教育以培养技工型人材为目标,那么,对于学生的考核就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考试,而应该侧重于对专业技能的考核。但是,组织专业技能的考核是很困难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师在同一段时间里只能对极少数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考核。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全班学生完成技能考核,一则需要大量的技能监考教师,二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器材准备工作。一个弥补技能考核难的方法就是:用平时的实验和实训成绩来代替期末的技能考核成绩。这时就要求教师认真抓好平时的每一次实验和实训,并认真做好实验和实训成绩的记录工作。让实验成绩和实训成绩占成绩总评的更大比例,如达到70%;而理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更小的比例,如30%。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和压力都会下降,反而更提高了平时动手的兴趣和动力。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改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策略

作文指导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小学三年级作为学生作文入门的关键时期,需加强重视。笔者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诸多作文教学的经验,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现将具体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一、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

写作文的关键在于丰富的素材积累,但是目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他们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对生活中素材的积累来源有限,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就要发挥极大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这样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获取写作素材,丰富内心情感,增强观察能力,在写作中就不会出现无从下笔的现象。例如,在指导命题作文《记一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时,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写作,而是带领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组织跳绳比赛、表演话剧、户外游戏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能在写作时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还应带领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的人与事,能够将自己所看、所感、所闻等,尤其是自己感兴趣、印象深刻的话题写出来,激发写作兴趣。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开展对话,对培养写作能力同样重要。中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心理活动频繁且丰富,并且他们的思想及感情令人捉摸不透,这些小学生急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给他人,此时就需要有人来倾听他们的声音。教师要做小学生的倾听者,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流露心声,畅所欲言,这对激发写作灵感非常有效。

二、引导小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小学中年级作文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写作中词语匮乏、表达情感不丰富、句式应用平淡无奇,甚至不能顺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小学生的语言储备量有限,进而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想要突破小学中年级作文指导的困境,应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阅读素材等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课堂内的积累。语文教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小学生积累语言的最直接材料。在教材中,每个章节的训练重点不同,课文内容也丰富多样,如写人、写景、写事,都对小学生作文写作起到典范作用。课文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学生可在自己的笔记本中记录下来,今后在写作中直接引用或者稍作修改和加工,润色文章。另一方面是课堂外的积累。由于教材中课文的数量有限,课文中可用的语言有限,因此小学生在阅读课文范本的基础上,还应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形成阅读兴趣,还能记录书籍中的妙语佳句,并且将课外书籍的优美片段摘抄下来,做好读书笔记,确保读完每本书之后都写出读后感,积累更多丰富的知识和语言,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将书本中的知识内容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三、发挥作文讲评课的重要作用

从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来看,作文讲评课不能停留于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总结性评价阶段,而是要引导每个学生成为作文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中,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日记中记录的趣事,逐渐体会到写作的快乐,自觉在日记中积累好词、好句;其次,对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积累对提高写作成绩的重要性,进而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使得作文学习轻松且有效;再次,采用典型的讲评方法,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作用,每次讲评课应有所侧重,如写作技巧的讲评、写作方法的讲评、拟人或比喻使用方法的讲评等,多样化的讲评内容,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另外,讲评的方法也可多种多样,例如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再由教师进行批阅,如果学生能够找出作文中的用词错误或者标点符号错误等问题,要当堂表扬,让学生乐于参与作文讲评课,认真帮助其他同学批改作文,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养成了敢想、敢写、敢创新的好

习惯。

总之,小学中年级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时期,教师应结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参考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作文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将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增强起到关键作用,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叙事;小学;品德与社会;德育艺术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当前小学进行德育艺术教育的主导学科,通过其有效的课程开展,将学生的品质养成与思想教育联系起来,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教育思想,纠正学生日常生活的不良观念,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健康的成长方向,从而获得高效的德育。但是以往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过于强调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不注重实质性的道德教育。学生已然把这门课程当成了教学课程,其实际的教育思想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发展,只能保留在课堂教学中,未曾切实地进入到小学生的心里,对他们的行为素质产生确切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得到的是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课本知识传播,但是传统的教育更加注重了“教学”板块,学生仅仅能够记住和掌握一些德育内容,实际对于他们的影响却是十分小。为此,在素质教育的落实过程中,人们加大了对德育艺术教育的关注,教师也实时引入了教育叙事的教学方法,以期全面提高教育实效。

一、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性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教育氛围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言,教育叙事更加有利于品德课程的开展。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帮助教师轻轻松松地开展教学和教育。学生也会因为品德课程的趣味性,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整体的学习氛围。而且叙事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俨然不同,方法变得多样科学,且能够最高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乐于并享受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同时,叙事教育是一种以叙事展开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趣味性的德育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这样不仅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还能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内心思想,形成他们优良的作风习惯。

2.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德育的深层次传播

教育叙事除了有一定的趣味性之外,还具有较高的启发性。在品德课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叙事教育的特点,在基于课本内容的前提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趣味故事进行讲述。一方面可以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这堂课的思想教育,积极进行故事探讨和讨论,加强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德育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得到深层次的传播,学生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与故事人物的共鸣,自觉地认可这种思想教育,并把这层因素增加到培育自身优良品质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人格,培养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

二、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综合运用

1.以品德故事铭育树人,传播美德

有关教育的叙事比较多,而且范围也比较广。但是,在小学品德课中的运用却并不多。笔者以为,教育叙事应当将教育和人本相联系,突出以人为本与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感受和情感。小学之所以会有思想品德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够切实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开展思想品德课,不仅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还能改善学生的成长过程,使他们成为品德优良的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使学生成为一名品行良好的人。而面对小学生对品德课文的文字性教学咀嚼起来十分不易的状况,教师必须采用全新的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叙事的开展,恰好改善了这一状况,而且由于其教育方式的趣味性和新颖感,学生很容易对这种教育内容认可和接受,有效地促进了美德教育的宣传。教师要合理运用叙事教育的教育传播功能,让学生切实地认识到优良美德思想的重要性,并加以在生活中运用和传播,完善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改变了生活氛围,促进了文化素质氛围的形成。

2.以智慧型故事进行启发式教育

教育叙事不仅能够高效实现传播优良美德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以一定的智慧型故事进行思想教育启迪,使学生自己感受到美德思想的渲染,优化自身的素质修养。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本质是一门教育型的课程,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美德知识,而是为了进行实质性的教育宣传,把思想教育切实地落实到学生的心里。而想让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型的最有效方法莫过于让其进行自我感悟和学习,智慧型故事就是这样的教育模式,教师把一些智慧的故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述,学生会因为故事中的智慧内容获得一定的启发,提升自己的品德与思想,并能在课堂上进行智慧的交流探讨,发现这类故事的独到之处,促使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高效的培育。

总而言之,教育叙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播知识性内容。它可以实质性地渲染教育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有效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逐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故事的倾听和理解,产生深层次的启迪,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找寻平时生活中自己为人处世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和优化,最终会对自己的人格形成造成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共青团组织 科技创新教育 阵地建设

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是历史选择的必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外从事学术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依托资源,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是“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素质拓展舞台的重要支撑,同时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学子、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富有潜力和活力的阵地。在新形势下、新条件下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如何有效科学地进行阵地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科技创新活动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保障功能

健全的制度建设,是组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规章制度的建设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从宏观方面讲,主要是学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的方向性规定,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引进管理等方面如何最大化培养、训练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理想、创新情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志。从微观方面讲,主要针对有利于科技创新活动而制定的具体办法和规章制度。如: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场地及建立这些物质有效使用和管理的保障制度;组织人事与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对指导老师和参与科技创新优秀大学生的评价奖励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科学、可持续化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深化团队建设,延伸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引领功能

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强团队建设是其基本条件。团组织应当建立和加强“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团队[1]:即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将三支团队有效结合,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实践型人才。

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建设,首先以“优秀学生科研人才库”为平台,选拔具有一定科研素养、在科创活动中有成果且表达能力强的优秀科研人才到普通大学生中开展科技交流、沙龙讲座等,以朋辈模式指导和带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其次以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为补充,团组织在其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创新、提升社团的活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普及力度,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促进科技活动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指导教师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建设一方面可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聘请在学生科创能力培养方面有热情、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入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库”,担任项目、竞赛指导老师或评委,明确导师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调动导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导师库”平台,牢固树立导师的创新教育理念,突破“知识传授型”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智慧开发型”教育观念,加深其对高校培养“双创”――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是科技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保障性因素。目前在各高校直接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管理工作的主要是学校各级团干和学生会、团学联学生干部。因此,要明确管理模式,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抓好四个环节“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的组织管理工作,早日实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网络化操作和信息化管理。

3.营造科创氛围,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催化功能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庞大工程,营造科技氛围、培养科研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技的意识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多渠道深度挖掘成功科创团队和个人,发挥科技创新典范、科技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营造科创氛围。通过“科技竞赛”、“科创嘉年华”、“学术沙龙”、“科研微课堂”等形式,拉近学生与科技活动的距离;利用网站、微信等多媒体平台的立体化宣传,让学生轻松愉悦地主动走入科研、亲近科创,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由“自发型”转变为“自觉型”,将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从“个别化”转变为“普及化”,形成人人关注科技、人人感受科技、人人参与科技的良好氛围。

4.落实点面结合,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培育功能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连续性、完整性与系统性的过程。因此在坚持“实践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的前提下,实施点面结合的创新训练,努力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既注意科技创新的群众性,又重点培育科创精品,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高端化是进行大学生科创教育的重要途径。

面:即面向大多数学生进行普及性、分层次的创新训练。鉴于大学生不同年级在个性特征、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和优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应注重个体差异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性、阶段性,帮助年轻大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期望,建立创新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平台上,综合全程导师制,整合资源,开展从下往上金字塔式的“卓越科苗计划”、“学术节”、“创新论坛”的三级培养体制,并予以相应的创新学分认证。“卓越科苗计划”即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践基础培训阶段,主要加强实践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可组成科苗团队(一般5人/组),实施导师与科创团队的双向选择,减少学生科研的盲目性,增强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数据处理、总结报告书等初步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学术节和创新论坛则是在卓越科苗团队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即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实践应用阶段,使学生从基础知识的积累到综合知识的融合,从依赖辅导到独立创新,从单纯模仿到个人创造,并结合专业和个性最终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

点:即面向已有良好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或有潜力的学生科研项目进行重点的引导培育。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竞赛活动和各级各类创新性实验项目为切入点,对已有良好创新素养的优秀人才重点引导,独立完成课题的选题、分析、设计、研究、论文撰写;对有潜力的学生科研项目重点培育,给予场地、设备、经费、专家智囊团等软硬件支持,鼓励跨学科合作,对学生科技成果进行技术论证、质量评估、成果评审和推荐等工作,指导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同时注重依托“挑战杯”等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技赛事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2],打造科创精品,培育科创精英。

5.拓宽支持渠道,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配套功能

拓宽支持渠道,丰富阵地的配套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科技活动区和创新基地。在企业建立科技展区、交流培训基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验平台,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科创所需的仪器、材料、场所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可作为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课外基地的延伸。二是加强校际合作,构建国内外交流互访平台,让学生“走出去、请进来”,鼓励跨学科合作,培育国际视野。三是加强产学研一体,构建成果的转换和孵化平台。其中,学生的创新活动要想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团组织必须在资金渠道、生产渠道、研发渠道、人事渠道、营销渠道及宣传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使得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而让科研项目“落地”,加强科技创新的实际意义,将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中。

6.重视市场观念,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阵地的转化功能

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往往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缺少前期的市场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分析,造成项目与社会、市场脱节,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或者只重视过程的刺激性和探索性,而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将高校的科创成果看成商品,那么这些商品经历了从市场调查、选题、技术选择、项目方案、论证评估到最后转化投产的等一系列空间、时间及价值形态上的变化过程。团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中的阵地建设就应当做好上述每个变化过程中的市场观念引导,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前的选题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与市场的充分交流。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谷等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引导成熟可行的学生科技成果落户,并给予各项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技术成果的市场对接、与企业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和实际运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