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节能 发展历程欧洲 借鉴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21世纪以来,能源问题就一直是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全球各行业领域中,建筑能耗在全球占比不断攀升,在很多国家甚至超过工业和交通两大领域。2007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Achim Steiner曾表示:“据保守估计,全球的建筑行业能够减排二氧化碳18亿吨,而更加积极的节能政策可能使这个数字超过20亿吨,或者接近京都议定书中约定减排数量的3倍。”
在全国节能减排的背景下,我国建筑节能在过去的三十年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不小成效,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已经走在前列,且与我国部分气候区域有着相似性的欧洲国家。本文将通过建筑节能政策和技术两方面,展现欧洲建筑节能的发展,同时对比分析中欧差异,并参考借鉴其经验。
欧洲建筑节能政策
根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相比其它行业,欧盟国家建筑能耗的终端能耗占比最高,占到40%,超过了交通和工业能耗。
图 1. 欧盟各行业终端能耗 (来源:BPIE,2011)
主要政策
欧盟在2002年颁布的建筑能效法案(EPBD)是各成员国在建筑能源利用方面所遵循的一个主要政策。主要有四方面的要求,首先对所有新建建筑和超过1000平方米的将要进行综合改造的既有建筑提出最低能耗要求;其次,建立总体框架,提出建筑综合能效的计算方法学;再次,建立新建与既有建筑的能源认证制度;最后,实施对建筑空调系统和中大型采暖系统的审核与评估制度。2006-2010年间,EPBD法案在大部分欧盟国家得以全面实施。
2010年,为了进一步探索建筑节能在社会、经济与环境潜力方面的优势,EPBD修订版本完成并。其中新增和修订了数条较为重要的条款,例如:提出2020年近零能耗建筑目标;去掉了原有既改“1000平方米以上”的范围(1000平方米以下的既有建筑占72%)限制;第一次提出成本效益概念,要求成员国应保证建筑的最小能耗必须是在最具成本效益的水平上达到的,欧盟为此建立统一的成本效益计算方法,提升其可比较性;要求相关机构对能效认证进行抽样审查,并出具年度审查报告,等等。
欧洲的建筑节能标准发展至今已有将近30年,其主要动因即不断增高的能源价格。2010年2月,欧盟出台《近零能耗建筑计划》:要求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新建建筑需达到近零能耗水平;2018年12月31日前所有公共建筑需达到近零能耗水平;需出台针对既有建筑的节能目标。这些行动计划可在国家层面上按不同情况分别执行(表1)。
表 1 欧洲国家新建建筑节能目标
来源: SBi (2008) European National Strategies to move towards very low energy buildings
以德国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其建筑节能之路是通过示范项目与统一最低能耗标准(德国建筑节能规范“EnEV“)两条线相辅相成逐步推进的(图2)。示范项目有“太阳能房屋”、“低能耗建筑”、“三升房”[“三升房”指通过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达到每年每平米使用面积消耗的采暖耗油量不超过3升的房屋。]、零能耗建筑等,30年来其能耗从200kWh/m2·a下降至负能耗。国家节能标准也不断地与示范项目的能耗水平靠近,目前的能耗标准已经降至50kWh/m2·a以下。
图 2. 德国建筑节能标准发展趋势(1980-2015)(来源: DGNB)
能耗水平
目前,欧洲的普通新建居住建筑的平均能耗在80-150 kWh/m2 ·a左右,有很多已经达到了被动房屋的标准(小于50 kWh/m2·a)。在欧洲,对于低能耗建筑尚无绝对的定义,目前一般将建筑节能水平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低能耗建筑(LEB):采暖、制冷、通风、热水的一次能源消耗为40 - 60 kWh/mTFA2/ a,与普通新建建筑相比,其节能率达40-60%。
2)超低能耗建筑(ULEB):在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通过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达到更低的能耗水平,20-40 kWh/mTFA2/ a,与普通新建建筑相比,其节能率达90%。
3)零能耗建筑(ZEB)/正能源建筑(PEB):当建筑的采暖、制冷、通风、热水的一次能源消耗为0-20 kWh/mTFA2/ a时,即达到近零能耗或正能源建筑等级,通常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应用得以实现。
欧洲建筑节能技术
欧洲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欧洲多国气候寒冷,其建筑节能技术尤其适合我国北方建筑进行参考与借鉴。
保温水平
欧洲的保温水平分为南北两级,以高效的复合保温隔热系统以目标。一般都有较厚的保温层,新建建筑围护结构(除去门窗)的K值一般在0.29 W/m2·K到0.22 W/m2·K(北欧国家水平)之间,被动房屋的外墙保温厚度则达18-20cm。
窗户
欧洲国家的单层玻璃基本消失,双层玻璃已经成为标配。如德国三层玻璃的窗户正成为主流趋势,而在北欧国家三玻逐步成为标配,中空三玻或四玻的产品也成为先锋应用。在欧洲低能耗建筑中,窗户的U值不大于0.8W/m²·K。
外遮阳
欧洲国家外窗普遍采用活动外遮阳,形式多种多样。新建建筑以卷帘式活动外遮阳最为普遍,已成为标准配置。
采暖
颗粒锅炉(Pellet Boiler):逐渐取代化石能源锅炉技术的是颗粒燃料锅炉,在北欧国家非常普遍。
热泵系统(Heat Pump Systems):随着低能耗建筑的不断推广,热泵系统逐步成为首选,其COP大概在3左右。
热电联产系统(Combined Heat and Power):在较大的居住区或大型公建中,尤其是结合生物质能源使用的情况下, CHP系统是最佳案例的首选。
能源回收的通风系统
在保温和建筑气密性十分优越的情况下,当建筑采暖负荷峰值不超过10w/m2, 带有热回收的机械通风系统就可以满足室内采暖需求剩余的采暖需求,其效率达到80%以上。
气密性
在许多欧洲国家,新建建筑都推荐使用鼓风机测试,对低能耗建筑则强制要求该测试,被动式房屋则要求鼓风机测试结果达到气密性n50(50Pa)≤0.6h。
欧洲建筑节能对中国的借鉴
中欧建筑节能发展对比分析
在对比两者之前,需明确的是中国与欧洲的建筑种类、产权性质、用户生活习惯等的巨大差异。例如,欧洲的住宅建筑面积占到了75%,非住宅面积为25%,而在住宅建筑里,单户式房屋占64%,而公寓建筑仅占36%(BPIE,2011);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住宅都由住户自己建造等等。
建筑节能政策体系
从上述欧洲建筑节能政策发展来看,在欧盟统一的建筑节能目标框架下,各国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主要对象为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节能,部分国家也出台了专门针对某一类建筑的能源管理。我国的建筑领域节能工作则从五个领域展开,除了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执行以外,还包括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改造、大型公共建筑与政府办公建筑的监管、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以及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这也是我国建筑量大,建设速度快,能耗较高,节能技术发展较晚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建筑节能水平
从建筑能耗来看,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远低于欧洲国家,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高于欧洲,这其中的原因包括用户的生活习惯、需求以及设备使用方式等方面造成的差异。其次,我国建筑能耗的统计方式与欧洲国家的年度一次能耗(采暖、制冷、通风与热水)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两者的能耗水平无法直接进行对比。
建筑节能发展路径
欧洲国家在高舒适度需求下的高能耗水平,已经通过不断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在保持其舒适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而目前中国的建筑低能耗水平是在城乡巨大差异前提下,以牺牲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达到的,因此我国的建筑节能发展之路应是通过政策与技术的进步,约束其总体能耗需求,与此同时保证和提升建筑舒适度。
建筑节能技术
欧洲建筑节能技术体系与我国提倡的本土化技术体系有较多共通之处。但由于生活习惯、增量成本等因素,仍具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超厚的保温层、高气密性要求、外遮阳等几个方面。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建筑节能理念的不断扩散,逐步让相关主体接受新知识与技术改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盲目采用某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能保证节能改善的效果,需综合考虑项目气候特点、建筑能耗、投资以及示范性等因素。
借鉴意义
通过对欧洲国家的建筑节能发展状况的分析与对比,可以为中国的建筑节能之路提供较好的参考经验,促进节能减排在建筑领域获得更大的成效。
1、加强政策评估机制
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政策基本通过国家到地方由上至下的试点推广、财政激励、再到强制实施的步骤进行。从北方到全国,从建筑设计到施工阶段,我国自80年代开始至今的一系列节能政策都在不同阶段发挥着巨大的效用。然而,与欧洲建全的能效管理机制相比,我们仍然欠缺完善政策评估机制,在每一项重大国家政策出台和执行期内,需要对其产生的节能效果、成本费用、温室气体减排,甚至是就业机会等进行总结。这样才能了解其政策实施的效益,更好地保障建筑节能目标的切实完成。
2、高节能率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多数国家将低能耗建筑分成了三个等级,且制定了不同技术策略供建设者选择。而当前我国的建筑项目普遍以达到强制节能标准为目标来进行设计,限制了建筑高效节能的进一步发展。在不同的项目基础下,应允许不同建设目标和策略的建立,利用各种激励手段促使其达到优于强制标准的水平,以更好地带动建筑节能市场的良性发展。
3、全寿命周期统筹发展
由于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建筑运营阶段的要求,从建筑的建设、改造、销售和租赁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尤其强调建筑运行过程中对采暖锅炉以及空调系统的检查等等。而我国的建筑节能在运营阶段的要求起步较晚,相对于设计阶段来说其管理制度也还不完善,在这一方面可充分借鉴欧洲相应规范,确保建筑全寿命周期节能潜力的充分发掘。
参考文献:
BPIE. Europe´s buildings under the microscope[R]. 2011,10.
Wuppertal Institute for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European Union[R].2012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仇保兴. 我国南方建筑节能十大策略[J]. 城乡建设.2011,2: 6-11.
卜增文,孙大明,林波荣等.实践与创新: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综述[J].暖通空调. 2012,42(10):5-6.
作者简介:
问题的提出:中国面临“能源危机”
“电荒”“煤荒”“油荒”“水荒”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几种极不安定因素,而且也无情地改写了中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的历史标签,中国的能源底牌因此大白于世。
――石油资源:据能源专家估计,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约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左右,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2006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1.4亿吨,未来15年原油供需缺口将逐年加大。由于需求持续大幅提高而产量增速有限,到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都将达到55.8%―62.1%。一个靠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必定会比他人付出更多的外汇支出。有计算显示,由于2006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中国多掏了近70亿美元的外汇。
――煤炭资源: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占能源资源总量的75.2%。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即使我国有可观的煤炭资源量,但优质资源却很少。
――电力资源:目前,中国人均用电仅为世界平均用电的1/3。据国家电监会的监测,在正常年份,全国供电缺口基本在800亿千瓦时左右,而在高峰期全国电力缺口大概在2500万千瓦左右。尽管全国的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21个省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电。而每缺1度电,就会带来7元的GDP损失。
――水资源:资料显示,我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在2000亿元;而近几年农业每年缺水(近33亿亩土地收成受影响)造成的损失在1500亿元。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
“能源危机”折射出了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病态”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致的畸形能源消费结构。2006年,我国钢产量达4.62亿吨,2007年将达到4.66亿吨,比上年增长10%;2006年。10种有色金属增长了19.1%;氧化铝增长11.2%;烧碱增长了7.7%:水泥增长18.9%。与之相对应,我国2006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已达到64.3%,比2005年又提高了3.1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近年来我国电力和能源消费的高增长。在长三角地区,一批批高能耗的大型制造业项目如石化、钢铁等随处可见,而为了解决这些企业的能耗问题,配套的热电项目也随之上马,从而生成了高能耗项目加高污染能源项目的产业模式。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不仅是耗能大国,更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的国家――能源利用总效率只有32%,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先进国家高3倍,生产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国外高出50%至100%。其中,工业锅炉平均热效率只有50%到60%,比国外低20至30个百分点;风机、水泵和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在50%以下,比国外低5至10个百分点。不仅如此,我国汽车发动机每百公里油耗的设计值比发达国家要高10%至15%,而平均单车年耗油的实际值是2.28吨,比美国高10%到20%,比日本高1倍。不久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报告指出,低产值、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能源、环境先衰。
尴尬的现实:能源浪费十分惊人
燃油:私车过多,每辆车的乘客数量比起燃油耗费量来说显得过于奢侈。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社会普遍没有侧重公交事业的建设,结果导致燃油耗费严重,造成燃油稀缺。低技术含量及高浪费的消费方式,是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存在的最根本问题。
煤炭:很多用煤企业生产方式粗放,浪费严重。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从1980年至2000年,全国煤矿资源浪费280亿吨。照此下去:到2020年,全国将有560亿吨煤矿资源被浪费。
电力:室内能见度很好的上午,几盏大吊灯毫无顾忌地开着;商场里冷气大开,但门也大开,冷气都可以跑到几十米的远处:形象工程的亮灯工程灯光彻夜不熄;电视机、VCD、空调等家用电器关机后仍处于待机状态:多数家庭从不把白天不用的家用电器插头拔掉;日常工作中,下班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不关打印机电源开关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全国所有的办公电脑下班后都如此“关闭”,每年浪费的电将在12亿度以上……这种浪费,让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的人士感到异常不解,责备我们在“奢侈地使用能源”。
建筑: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楼层和室内设计不合理,每户的居住面积过于宽大奢侈,建筑材料的节能性不好等等,每多一处建筑就多一份土地、水、电等方面的资源浪费。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尤其是中国各地许多形象工程的利用率低下,闲置期过长,造成土地、建筑成本等方面的浪费。
水资源:目前,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8800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约有7000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标准的地下水。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水质下降;还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已诱发46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全国还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
需要指出的是,在资源匮乏的国情面前,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们理应做社会各界和大众的表率,然而。“政府是最慷慨的消费者”却成了社会上对公务员的写照。北京市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居民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一名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最高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也许,居民生活耗电与机关办
公耗电没有什么直接可比性,但想到居民耗电器材林林总总,要比机关耗电器材多得多:居民生活几乎全天候不间断用电,而机关办公只有每周五天,每天8小时(甚至不足)耗电。那么,这些“反差”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尤其是以“人均耗电量”这个小视角来观察时,一个“浪费型机关”的形象就呈现在公众面前。
也许我们的不少人还在做着如同民间故事“聚宝盆”那样的美梦:不断向外拿,盆里的财富却不见少。可现实会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撕得粉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近提供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如果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6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投产五六个大同煤矿,而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经济性效应:节能市场是座“富矿”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一次能源转换有25%的节能潜力,终端消费有26%的节能潜力,一次能源消费的平均节能潜力达26%。事实也正是如此,武钢从2002年以来,4年时间连续投入30多亿元的资金用于节能方面的技术改造,企业的产量增加210万吨,但是能源消耗基本没有上升。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炼油厂在实施“过程能量优化改造工程”以后,节能5638吨标准油,平均每年节约资金1014,84万元。浙江新昌制药厂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仅去年一年企业从电、油、水中省下来的钱在1500万元左右。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中国节能所展现出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工业节能:最大的蛋糕
资料表明,目前全社会能耗的70%集中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因此,工业被看成是节能投资潜力最大的部门。其中工业电动机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2/3,且一半用于风机、泵、压缩机的驱动,约2/3的风机、泵类机械在运行中需要调节流量。同时,在全国约1000万台工业电动机中,若能采用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及高效辅机,工业部门供电煤耗可降低10%左右。另外,我国现有50万台工业锅炉及10多万台工业窑炉,他们的热效率约为60%至70%,与国外相比差10至15个百分点。如果对其节能改造,如使用动力配煤、型煤就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
建筑节能:肥沃的市场
按照国际通行的分类,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如建筑采暖、电梯、通风等方面的能耗。资料表明,我国现有建筑中,95%达不到节能标准,新建建筑中达到节能标准的也不足20%。而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的资料介绍,本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建筑业的鼎盛时期,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接近2000年的2倍,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由于我国的墙体、屋顶和门窗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2―5倍,所以,解决建筑节能的关键是急需开发出既能承重、符合环保,又不需要采用其他保温措施就能达到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材料。据悉,在上海启动的100万平方米节能住宅中,在一间穿上外保“新衣”、建筑面积16平方米的节能样板房内,开上一天一夜空调,可以比传统住宅节电5度左右。而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就可每年节省3,35亿吨标准煤、减少8000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4.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交通节能:流动的财富
汽车是石油消费大户,为此国家准备对新出产车型实施最低燃油经济性标准,这将是中国首次实施这类标准。虽然“煤变油”技术早在上世纪就已开发出来,但由于其产品价格高于石油而始终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如果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据了解,国内不少民营企业已经向政府主管部门表达了参与煤变油项目的强烈愿望。另外,汽车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车动力的电气化代表了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技术变革与转型趋势。氢能作为与电一样的能源载体,是新一代主导型车用燃料的最佳选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零污染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被认为是汽车动力电气化核心部件的理想选择。为此,需要企业集人力物力资源开展研究。
家庭节能:丰饶的宝库
3.4亿户中国家庭形成了强大的能耗拉力,但同时构成了节能的重要细胞。如果把中国1.3亿台家庭现有的普通冰箱都换成节能冰箱,在今后15年内平均每年可节能20%,全国将少消耗电1200亿度。同理,如果将电视机的待机能耗指标限定在3瓦以内。并假定彩电待机时间平均每天2小时,到2011年,累计节省电能可达到116.12亿度电。如果每个家庭用4支节能灯算,每年能节约费用200亿元:如果全面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全国城镇家庭一年可节水17亿吨。
环境的营造:强化制度与政策的力量
根据我国能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能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杜绝能源的浪费,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生产率,以缓解能源供需的矛盾。
――调整能源结构
由于目前我国能源的供给结构十分具有刚性,因此。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重点应当从需求结构或消费结构切入。本着“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方向应该是: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产业,依靠国内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利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能源消费格局,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
实施能源替代战略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题中之义。而令我们欣慰的是,对于规划中的未来中国替代能源发展。国家发改委有这样一个描述:近期对小水电、太阳能热利用、沼气等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能源。要通过消除市场障碍,加大国家政策支持等措施扩大开发应用规模:对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基本成熟且接近商业化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要通过制定法规和鼓励政策等措施,建立和扩大市场需求,以项目为依托,加快产业化发展:对资源潜力巨大、技术成熟可靠而成本较高的太阳光伏发电,要因地制宜,用于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和特殊行业的用电问题,提供光伏产业发展的必要市场规模,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必须指出,我国能源领域改革严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如煤炭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电力部门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还刚刚开始:石油部门分拆后的区域垄断性还比较强;能源领域的竞争主体、市场秩序、市场功能、定价机制等还未改革
到位。因此,国家应当成立一个统一的能源管理机构,推进能源改革,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制定和实施能源发展战略,以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优化经济布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前提。其基本要求是: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要实现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中,应当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包括: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速信息化进程。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要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要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撬动政策杠杆
在财政政策方面:(1)逐步提高节能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在未来的公共财政改革中,预算内投资规模并不会削弱。恰恰相反,它会随着国家财力总规模的增长而相应扩大。此外,预算内投资将会改变过去投资范围太宽、包揽太多的格局,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中逐步退出,对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产业予以投资倾斜。显然,强化节能投资符合国家预算内投资的改革趋向。(2)预算内节能投资要更多地利用贷款贴息方式。近年来中央一级和某些地方选择一些节能项目,通过专项贴息贷款方式予以支持,深受企业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投资效果,进而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节能的发展。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并在今后予以进一步推行。(3)要选择一些特殊重要的、投资数额巨大的国家级节能项目。国家财政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当然,这类项目并不是由预算内投资独立承担,而是与企业融资一道完成。预算内
直接投资与贴息贷款比较,对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更大,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投资来源,并减轻企业负担和压力。但受国家财力制约,节能的预算内直接投资项目不宜太多。
在税收政策方面是:所得税要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加速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增值税可以借鉴国家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相关政策。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且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个别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退还增值税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按一定比例,达到增加企业发展后劲的效果。同时要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如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适当调整一些现行应税消费品的税率水平,如提高大排气量轿车的消费税税率,适当降低低排气量汽车、摩托车税率等等。当然,促进节能的税收政策还应体现在节能产品的进出口之上。其基本要求是:在进口方面,可对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节能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合理数量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直接用于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国内确实不能生产或技术上达不到要求、将用于节能产品生产、节能效益非常显著的重大设备,可以免除关税,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出口税收方面,应当考虑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导向,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对鼓励类的出口产品,适当提高退税率,对限制类出口产品的退税率,适当予以降低甚至取消。
――硬化制度保障
【关键词】钢结构;装配式; 住宅;优化
装配式住宅诞生于20世纪初期,这种建筑设计标准定型,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加工,现场采用螺栓、自攻螺钉等连接件和密封材料干式组装,无湿作业,施工安装便捷。近30年来在欧美等国家(地区)逐步发展起来。装配式住宅不仅改变了传统住宅的结构模式,而且完全替代了砖、混凝土、石材、木材,真正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工期,这种方式已在国外得到了推广。为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国的利用,本文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我过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并从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及其优化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现状
1.1设计方法落后
传统是住宅设计和预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设计无论从结构体系的设计、基本模数的确定、平面的定位方式、设计的指导思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方案阶段,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没有区分,数模化、标准化的设计思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施工图阶段,缺少对于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探讨,没有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阻碍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
1.2设计规范缺失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由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在相关设计、施工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文件缺失较多,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工法和安全规程还未建立,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装配式住宅发展,我国在某些方面远远落后与国外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在很多地方还不兼容,使得装配式住宅在设计、审批、验收等方面无标准可依。这对于工业化住宅的大规模推广是一个障碍。
1.3部件发展滞后
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由于缺乏技术引导及自主创新,市场需求并没有达到产业化的程度。因此,我国的相关产品功能性单一,工厂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标准的要求。目前,该技术零散而不系统,技术水平及标准参差不齐,不配套,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并进行整合。我国钢结构住宅在建材和部品方面,目前建造钢结构住宅方面的所学材料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运来,甚至有些外商在中国大陆委托加工的部件,往往也只能到国外去采购,在国内市场上一时还找不到,这严重制约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及推广。
1.4环保节能意识落后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 95%属于高能耗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其中产生的污染物是引起雾霾的主要因素。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对于传统的砖瓦建设材质具有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环保节能的钢材在整个钢结构住宅中的使用率很低,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10%左右,绝大部分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使用的钢材仅仅是一般材质的钢材,在节能、环保、安全性能方面满足不了当前的需要。安全性能低、使用寿命较短,而且钢材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
2 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思路
2.1以建筑结构为主导,结构专业为辅助
钢结构住宅设计首先要遵循住宅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这是建筑设计的最重要原则,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多地关注其现场板材裁截量、使用功能、节能环保以及建筑效果等,然后是发挥钢结构的优势。单纯突出钢结构而不考虑生活的舒适性,不能满足人文要求的钢结构住宅项目是没有市场的,必将影响钢结构住宅在我国的大量推广应用。
2.2户型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目前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方面缺乏户型设计的标准化、定型化标准,大多住户住宅户型设计随意,规格多种多样,这样会导致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的不确定性,严重拖延整个工程的现场施工周期,对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标准化生产的板材尺寸统一的特点,房间的深入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房间开间的尺寸满足模数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版材裁截量,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周期。
2.3 厨卫设计标准化、定型化
住房的心脏是厨房和洗手间,由于内部管道多,功能复杂,在设计施工的时候往往是最耗时耗力的部分。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对于厨房、卫生间的设计执行标准化,定型化。尽可能减少异形板的使用量和现场板材裁剪,住宅民户设计一套标准化、定型化的程序,减少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影响,以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周期。
2.4 平面布置系列化、模块化和灵活化
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设计过程中,以住宅间、套型或单元为单位模块,以木块的多种拼接形式来适应总平面的布置变化。实现住宅平面功能的开放设计,充分发挥构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通用化应用、多样化组合的特点。
3我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优化方案
3.1 建立功能需求明确、结构合理的住宅户型
一套功能需求明确的户型必须遵守,合理布局、动静分区、充分利用的原则,合理布局就是根据集体条件将特性相近的行为单元组合在一起,动静分区则是在行为单元组合中尽量避免相互干扰,充分利用则是充分利用房间空间面积。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房屋的柱梁方面数量要尽量少,结业钢材用量,设计并成功装配一套宜居舒适、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洁污分区的优秀户型,
3.2 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是当前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建筑结构体系。高科技是指建筑设计和建造环节突出节水、节电、节材、节能的设计理念。钢结构是典型的环保绿色建筑,仅垃圾排放量就比传统混凝土建筑减少约六成。因此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中广泛应用环保节能的钢材,可以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在具体户型中控制建筑体形系数、床墙比、减少外形的凹凸、大坡顶、入口设门斗等技术,可以很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3.3 追求户型造型的美观
户型的美观是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作为一种先进的建筑方式,必须重视户型的美观。在具体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技巧,动静分开、公私分开、主次分开、干湿分开,重点对屋顶、檐口、入口雨棚顶、窗线条、腰线处理等方面的设计,有利于家具摆放提高使用面积,也符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
参考文献:
[1] 叶之皓.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1-17
[2]卢俊凡, 王佳, 李玮蒙.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的发展和应用[J]. 城市住宅. 2014(6):23-26
[3] 陈以一, 王伟, 童乐为. 等.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J].住宅产业, 2012(12):15-18
一、执行能源指令,落实政府对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具体政策支持
欧盟节能的目标是:2010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8%(以1995年为基期)。根据一项正在酝酿的指令,2006~2012年,欧盟两个强制性节能目标是:各成员国总体上每年要节约1%的能源消费量(以2005年之前的5年平均计算);其中公共部门的目标是每年多节约1.5%,以示表率。2012年,各成员国年度总的能源消耗量将比2006年减少6%。
欧盟颁布了很多能源指令,如促进热电联产指令、建筑物节能指令、家电节能指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能源服务指令等等。欧洲一些国家经常根据欧盟的指令和要求,或国内外情况,推出一些促进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的计划,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不直接与企业打交道,而是把计划任务连同有关政策支持条件列出,委托行业组织来执行政府计划,并在此过程中落实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以德国2006年的一项中小企业节能降耗计划为例,这项计划的具体内容就是由行业协会组织咨询人员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而政府负责承担部分咨询费用。行业组织在这项计划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环节:接受企业申请并审查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书面确认(一股有时间限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后交给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德国的联邦经济部),由该部门根据行业组织的建议以及申请材料的质量,决定是否给予资助;负责与申请、发放资助和资金使用有关的具体工作;在规定期限内对企业进行咨询服务,落实资金使用并提交报告;配合联邦审计署及其下属审计机构对行业组织所咨询的企业进行审查。
二、通过节能咨询活动帮助和推动中小企业开展节能降耗
一般情况下,欧洲行业组织拥有较多的科技人员和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工作人员,他们基本上都具备双重专业,知识面较宽,能够承担较为专业的咨询活动,而这些咨询项目均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中小企业节能降耗。
欧洲行业组织的咨询重点是如何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推动中小企业通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具体而言,包括:(1)为企业进行诊断,找出能耗高的原因、矛盾和差距;(2)向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建议;(3)为企业提品、效益等方面的反馈意见;(4)帮助企业进行市场预测、技术预测以及社会需求预测。
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行业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通常分三步走:
第一步称为初始咨询,如果一个企业考虑进行节能降耗,行业组织就会告诉企业:应该采用何种技术进行节能降耗,采用这种新技术所需要技术力量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以及到什么地方去物色这种人才,用在企业的什么部门,等等。在这种问讯式的初始咨询工作中,往往是中小企业登门求教。由于咨询工作量不大,行业组织不收咨询费。
第二步称为上门咨询。当企业决定了节能降耗的技术和方法后,就会进一步请求行业组织派出咨询人员上门服务。通常咨询的范围为:(1)分析选择决策企业已经设计好的节能降耗方案;(2)应用某种节能降耗技术或管理手段,如何选择协作单位、设备及新产品的销售渠道;(3)企业开发新技术所需的投资以及投资回收期。
第三步称为发展咨询。企业选准了节能降耗的开发项目后,如果经费短缺,就会再进一步请行业组织协助向研技部门申请资助。企业需要提出申请报告,在报告内容中阐明所开发的新技术;费用中哪些由自己承担,哪些请人协助;需要资助的经费数量;等等。行业组织经过评定,确认报告合理后,就向研技部门申报所需资助额度,一般在一个季度内,企业就可以获得资助的款项。
三、开展技术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节能降耗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在欧洲,开展技术研究的行业组织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行业组织下属的研发中心;第二种是以开展技术研发为核心业务的专门性行业组织。
以德国为例。德国非常重视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节能降耗,德国钢铁协会下属的钢铁研究中心,将节能降耗作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优化工艺流程、研发新型钢材和提高废钢材重复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据了解,德国目前每吨钢用电量由1990年的630KWH,下降到2006年的345KWH,CO2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了20%。德国另一个行业组织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是公助、公益、非营利的科研机构,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下设62个研究所(截至2008年),遍布德国各地,近13000名科研人员一年为3000多企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开发项目,年经费逾10亿欧元。
再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萨梭罗地区很早就有陶瓷生产,但是现代陶瓷业则始自二战后。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萨梭罗镇已成为世界闻名的陶瓷生产基地,设在这里的意大利陶瓷工业研究试验中心(简称陶瓷中心)是意大利陶瓷行业的权威单位。陶瓷中心由9家单位共同参与管理,主要单位有波罗尼亚大学、陶瓷砖和耐火材料协会、陶瓷和摩擦材料协会、粘土协会、制造业协会、手工艺联盟、国家陶瓷和硅酸盐院,以及一些商会。
陶瓷中心按研究或工作的领域分为化学部、陶瓷工艺部、先进技术陶瓷部、环境保护部、节能技术部等5个方面。化学部的主要工作是陶瓷原料的研究和分析,例如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坯体和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研发新的坯料和釉料;陶瓷工艺部的研究范围包括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及耐火材料,研发新产品或功能;先进技术陶瓷部主要是开发或优化陶瓷制造工艺,包括粉体制备、成形技术及烧结,另外还研究新的测试方法;环境保护部的业务是研究陶瓷工业的废水、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认证和优化清洁系统,废水、废泥的处理技术;节能技术部的工作范围为陶瓷生产过程的认证,新工艺的研发,陶瓷厂能耗统计,节能技术和余热利用。
四、实施标签制度,支持节能降耗产品占有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
在欧洲有许多能源标签。比如,德国制冷行业协会根据欧盟的总体要求,对制冷电器颁布能源标签,它的等级划
分主要是根据该产品的能源效率指数而确定。能源效率指数(EEl)等于该产品的实测耗电量除以同等类型产品的平均耗电量,再乘以100。
在实行标签制度的欧洲国家,行业组织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执行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机制,这种市场准入机制总体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支持鼓励进入机制;二是限制约束进入机制。
在行业的准入方面,虽然节能降耗产业、环保产业本身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往往有限,因此政府可能在工商、税收、融资、担保及上市等方面给予恰当的优惠政策措施,行业组织通过支持企业进入行业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增加这些行业的产品市场供给。对于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行业,政府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商、税收、金融等切实可行的限制政策约束直至禁止进入市场。同样,行业组织也会出台有关行业禁入的规定。
在企业的准入方面,行业组织还会根据欧盟和政府指令,做好新进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那些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措施。
在产品的准入方面,欧盟通行的做法是,任何产品进入市场必须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并通过相关的认证,获得对应的标识。在节能降耗方面,按照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针对产品本身(standards for production)的污染、能效或节能标准,即产品的生产、制造、使用均不能造成高污染、高能耗。例如最早流行于欧洲的生态标签(eco-labeling)和电子产品的能效标志(欧洲A+能效标志)等;第二是针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方法(standards for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methods即PPMs),即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应该符合相应节能降耗标准,否则就不能进入市场;第三是针对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生命周期管理(standards for life-cycle-analysis即LCA),必须对产品生产、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仅以产品包装为例,发达国家形象地把绿色包装归纳为4R:Reduce(减少材料消耗)、Refill(大型容器再填充使用)、Recycle(可循环使用)、Recovery(可回收使用),另外还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管理认证等。
欧盟的一些行业组织(如欧盟家用设备制造商协会)积极设立或资助专门的实验室,对中小企业已经获得的节能标签进行测试。
欧盟曾是依靠制造商自我声明模式成功实施能效标识的典范。制造商在认可的测试实验室测试他们自己的产品,并在标识上标注其测试结果,偶尔也使用第三方的测试机构进行测试。自欧盟实施能效标识以来,曾出现过企业自我声明的能效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但迄今为止,只要产品标识上的信息准确性受到质疑,在被第三方测试证实后,制造商都会对其产品重新进行标识。为确保标识信息的准确性,1997年10月,欧盟启动了制造商之间的自我监督机制,这大大补充了欧盟的自我声明模式。这一机制是由欧洲家用设备制造商协会资助的,允许任何签约的制造商或供应商对其他供应商所粘贴的能效标识的准确性提出质疑,如果不能直接解决所提出的质疑,那么就应在实验室对有疑问的电器进行测试,如果不能在测试的实验室达成一致,就应在独立实验室进行测试。执行欧盟法律的职责属于各成员国,因此每一国家对标识的监督检查机制和处罚形式都不同。如法国,对没有准确明示标识的零售商进行通告批评,如果还没有得到纠正,将提讼。
五、通过信息交流,促进节能降耗理念、技术和产品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推广
欧洲行业组织通过出版物、展览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促进节能降耗理念、新技术、信息和产品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推广。下面以德国为例进行说明。
一是专业出版物推动节能降耗。德国塑料工程师组成的学术团体,简称VDI-K,创立于1936年,是国际上成立最早的塑料工程专业学术团体,会址设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委员会理事会由理事长和理事若干名组成,并设有19名成员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和13个地区分会以及9个专业分会。委员会的宗旨是促进职业训练和继续教育,研讨塑料技术领域中的科学、技术和有关生产的问题。主要活动有:①举办各种专题讨论会、报告会,进行地区性的经验交流;②组织会员到工厂考察;③举办专题讲习班和讲座,传播塑料技术知识;④出版《塑料》、《工程知识丛书》以及有关塑料工程方面的《德国工程师协会规范》(VDI-Richtlinien)。在这些活动中,节能降耗是重要的主题。
二是各种绿色展览会推动节能降耗。德国是世界展会经济大国,每年举行各行各业世界顶尖展览会或博览会。近年来,德国展会愈加突出一个特点,那就是与生态、环保挂钩,各展会主题也就成了“绿色XX”。如近年来,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汉诺威国际电信技术展(Cebit)和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ITB)先后于三月上旬举行,一个是世界最大的电信技术展,另一个是世界最大的旅游展,两个展会的主题分别是“绿色IT”和“生态(绿色)旅游”。行业组织组织企业利用这种展会推出节能降耗的理念与产品,客观上加速了整个行业节能降耗的信息传递和技术积累。
六、组织系列培训,为中小企业节能降耗提供知识与技术方法,培育人才
8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针对中小企业的节能降耗培训事业发展极为迅速。欧盟指导框架和法规的颁布,以及日益增多的法律条款和新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明显推动了培训业的发展。当传统内容的培训需求减弱之后,新的环境保护领域(如中小企业节能降耗、环境管理、生产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综合产品政策、物流管理)创造了新的培训需求。欧盟有一些项目,专门对大多数节能培训以及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执行和认证提供资金支持。
另外,环保节能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各界(公众、私营部门和个人)环境意识的提高也都给企业提出了更多的节能与环境保护要求,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培训业的发展,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特征。
“能源管理师”培训是欧洲的一项创举。1997年,位于德国中法兰根经济区的全国六大商会之一的纽伦堡工商会,在整个欧洲首次开办了“能源管理师”培训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99年以来,德国其他五大工商会(卡塞尔、柏林、斯图加特、奥古斯、慕尼黑)也相继开办了能源管理师培训课程。2003年以来,欧盟其他三个国家英国、奥地利、波兰也开展了这项工作。2005年以后,在欧盟的推动下,这一培训课程已经推广到13个欧盟国家。到2006年底,德国已培训了超过600名能源管理师,有上万人参加了部分课程培训。欧洲能源
管理师培训已经有1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经培训的学员掌握了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基本工作方法,增强了分析能源消耗状况和优化节能技术的能力,学会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学员应用掌握的节能技术,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成本,确保企业节能目标的实现。很多学员还能对高层管理层推荐节能项目,使企业投资方向正确,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回报。
七、参与社会活动,推动形成节约型社会,促进中小企业的节能降耗
在欧洲的许多国家,行业组织、政府机构和大学等研究机构组成了庞大的环保教育网络,它们向民众做环保知识介绍,向企业推广环保技术,向社会宣传新的环保立法。例如在德国,联邦环境部对全国的环保意识建设进行总协调,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在全国实行“国家环保行动计划”,目的是使全国与环保意识建设相关的机构形成更紧密的网络,以在全社会更好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行业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德国民间环保组织在建设环保意识方面十分活跃,德国有各类全国及地方性的节能、环保组织,它们向民众免费提供讲座和环保知识小手册,并深入民众宣传环保。在节假日的街头闹市区,常能看到不同行业组织搭起临时宣传摊,向行人讲解环保知识和发放材料。数不胜数的节能环保网站也促进了民众强化环保意识。
行业组织也参与学校的节能环保教育活动。区域行业组织的负责人经常会到当地的学校讲授节能环保知识。行业组织在各地组织大大小小的节能降耗比赛,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环保项目等。
回顾欧盟国家30多年节能降耗事业的发展,不难看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节能降耗氛围越来越浓厚,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保护环境方面,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损害和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也都得到了体现。
八、推行欧盟标准,树立行业壁垒
欧盟的一些行业组织积极推行企业节能降耗,不单是出于环境与能源的考虑,也有国际贸易的考虑。由于节能降耗与贸易保护主义相结合,欧盟的行业组织更加容易推行企业节能降耗的理念与做法,更加容易争取欧盟企业的认可。
关键词 光伏产业 挑战 对策建议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 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
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
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