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第1篇

一、明确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必由之路,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实验,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尊重知识、追求卓越的上进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二、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既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可演示一些兴趣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兴趣实验一:魔棒点灯。

教师问:怎样能点燃蜡烛、酒精灯呢?

生答:用火柴、打火机等点火工具。

此时教师用一根玻璃棒蘸点药品(白磷)后轻轻一碰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奇迹般地被点燃。

兴趣实验二:“清水”变“牛奶”。教师准备一小烧杯“清水”(澄清石灰水)和一根吸管让一学生往“清水”内吹气,过一会儿“清水”变为“牛奶”。通过兴趣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神秘与好奇,从而把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使他们在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中激发出求知与探索的强烈愿望

三、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强化学生思维培养,是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学习活动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和化学入门的向导,学生以实验操作为基础,初步了解化学原理,归纳化学知识的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构建化学知识框架。

切实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根据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为:①反应原理;②仪器组装;③实验操作过程。任课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对三个关键步骤进行理解、探索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是反应原理的思维培养。反应原理,是一个化学实验的理论原理,即用什么反应物,通过什么条件,得到所需要的物质。

其次是仪器组装的思维培养。“仪器组装”是指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实验,应选择什么设备、仪器,进行什么样的连接,达到反应的最佳效果。

最后是实验操作过程的思维培养。“实验操作过程“是根据反应原理、仪器组装,由学生根据一定程序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活动的过程。

运用化学实验的三个关键步骤可以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后,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本身就是一件动手动脑的活动。只有动手做实验,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发挥人体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已动手做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氢气的制取时,教师可提供稀硫酸,让学生自备药品铁钉、废干电池外壳,让学生做铁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和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的实验,观察对比实验现象,通过师生讨论,对比得到锌和硫酸反应的速度比铁和稀硫酸反应快,而且锌的价格比铁便宜。因此,实验室制取氢气用锌和硫酸。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化学与社会联系的意识。实验时要求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观察记录并注意规范的实验操作、仪器组装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实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化学实验的探究,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

探究实验: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通过探究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加求知欲。

六、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其仪器和药品均可从生活中寻找,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例如蜡烛及其燃烧等。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极大地诱发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精心设计实验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和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如: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以“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探究实验,他认为鱼鳔内含氧气约占四分之一,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

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通过习题和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反复弯折铁丝使铁丝发热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同时明确了现象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对于柴油机则在“信息库”中介绍,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最后,本节通过活动“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纸片燃烧放热的不同”建立了热值的概念,通过阅读燃料的热值表,让学生认识到热值也是燃料的一种特性。通过“读一读”了解关于燃料燃烧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比较陌生,或者尽管教师提出事例学生能有一些感受,但是甚少想过为什么,更加不能科学的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探讨热传递、做功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原因时,关于能量的转化情况需要充分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加以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实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让现象呈现在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的课堂上。

三、任务与目标

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冬天给手取暖的两种方式”和“使铁丝温度升高的两种方式”说明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入新课。第二板块:通过实验“空气压缩仪引燃硝化棉”,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实验“水蒸气推动木塞”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三板块: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例举生活生产中做功改变内能的事例并解释,进一步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第四版块:通过实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模拟热机的做功冲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通过做功可以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节课热机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整节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设计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第3篇

一、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把物理总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练习,时间上约从高三上学期到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即头年九月到第二年三月初,大约需要六个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各单元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二阶段:

按知识块(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物理实验)进行小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上第二年三月到四月,大约需要二个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中的几个分支(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进行小综合复习,复习的重点是在本知识块内进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基本规律在小综合运用。因此,在这一阶段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辨析各知识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

进行大综合(包括理科综合和学科内综合)复习练习,时间为第二年五月至六月,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和理、化、生各学科之间知识点进行大综合复习练习,复习的重点是进行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的辨析、重要规律的应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里,要求同学们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方法

在制定好复习计划后,就要选定科学的、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方法,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确定不同的复习方法:

第一阶段:

以章或相关章节为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结构网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完整、使之系统化。其次,要对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辨析,对本单元的典型问题及其分析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归纳,并着重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然后对本章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但练习题不宜过多,应精选练习题,不能搞题海战术,最后要根据练习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小结。

第二阶段:

本阶段可根据各知识块的特点,将有关内容分为几个专题,进行专题复习,着重进行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的练习。

第三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练习知识的大综合,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将整个物理知识分为几个重要大专题,着重练习某些重要规律的应用,或某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如:动能定理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变力做功问题的分析方法、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假设法解题技巧等等。

本阶段要突出练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有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方法,在本阶段要进行大综合模拟考的套题练习,试题要求在难度、覆盖面上均接近高考或达到高考的要求。

三、处理好几个关系

高考物理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考纲”与“教纲”的关系

“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复习的纲领;而“教纲”即“教学大纲”,它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纲领,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在高考总复习备考时,应以“考纲”为准。

(二)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目前,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往往会造成你以复习资料代替课本的现象,这是大错特错的,将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并选择适合本人具体情况的复习料辅复习,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

(三)点与面的关系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既要抓住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也要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四)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在高考总复习中,要处理好与能力的关系,非凡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忽视基础知识,专门做难题、怪题,是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的。

四、要培养的几种能力

(一)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练习,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二)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练习,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技应用问题一般都是运用物理科学知识、原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如:用物理科学技术原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在实施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几大重点工程中有关问题。

(三)加强实验技能练习,提高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练习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可以提高实验技能:

1、对基本仪器使用的练习

物理实验要通过各种基本仪器来完成,因此,只有熟练把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才能做好各种实验,并提高实验技能。

如:要把握各种电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弹簧秤等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重事项。

2、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操作的练习

物理实验中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很重要的实验技能,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实验技能。

3、加强物理实验思想、原理、方法与技巧的练习

物理实验思维、原理、方法与技巧是衡量学生实验能力的核心,如: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电流表的内、外接)、作图时对个别点的舍弃、图线的“曲化直“(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画图象)等等,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才能提高实验能力。

4、加强设计性实验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物理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按要求设计出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或只给出实验课题,由学生自选仪器、自己设计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得出实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实验技能与技巧。

如:在电学实验中,要求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自己设计方案,自选器材进行实验,看谁设计的方案多(有十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佳?通过这样的练习,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加强创新思维练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奇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1、类比推导法

将已知或新给出的原理、知识或方法横向类推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以解决新问题或得出新知识,即已知(或新知A)类推新知(或新知B),其要害在找好横向类比迁移的“参照点“。

2、逆向思维法

物理学中有些问题按常规正向思维分析不方便,此时可改变思维方向,由正向思维改为逆向思维,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光学中的光路可逆原理,匀减速运动倒过来考虑就变为匀加速运动等。

3、等效思维法

物理学中的问题,有时直接分析有困难,此时,可用效果相同的模型来等效代换,使问题便于分析解决,如: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力的分解与合成等。

(五)加强学科交*渗透练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第4篇

1,本课题的教学背景

(1)本节教材在本节和本章中及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前后关系

本课题内容是在学习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本课题内容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盐类水解及其利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学习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本课题在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盐类水解及其分类,盐类水解的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双水解,及其盐类水解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3)本课题教材内容的能力点,利用平衡理论的知识解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利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本课题教材内容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

(4)在教学大纲中,本节教材是C类要求。

学好本节教材,不但加深巩固化学平衡的知识理论也可利用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通过条件改变,克服盐类水解的不利影响,解决生产中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二,说方法

(一)说教法:

1: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盐类水解,包括的知识点主要有:强弱电解质,强酸,弱酸,强碱(此知识已经在第一节中电离平衡已有所了解)盐类水解部分是在上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含有弱离子的盐类能水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盐类水解的规律,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水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利用,因此在教材中通过复习提问,实验,讨论,分析,归纳,讲解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等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在盐类水解知识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知识断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强弱电解质的知识,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提炼出对盐类水解有用的知识点,达到学生能尽快掌握盐类水解的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实验的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二):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层层导入最终让学生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知识原理,解决盐类水解的利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从原理到理论的知识,而且思维活跃,通过掌握平衡,电离及其PH计算的知识,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式引出正题

复习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PH值,导入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H+]和[OH—]的关系。

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温故知新,从熟悉的溶液的酸碱性是由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引起进而提出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H+]和[OH-]相对大小决定,酸溶液中存在的平衡:

强酸:

弱酸:

因为酸电离出的H+增大溶液中的[H+]根据平衡移动理论,H2O=H++OH-朝左移动,[OH-]的减小,而温度不变,因此KW不变。KW=[H+]。[OH-],所以[H+]增大,即[H+]>[OH-]溶液显酸性。同理,碱性溶液中显碱性。结论:加入的物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造成溶液中[H+]不等于[OH-],即溶液呈现一定的酸碱性。

提问:盐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

2,实验探索(学生动手)实验用品:AL2(SO4)3KNO3Na2CO3蒸馏水酚酞石蕊PH试纸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激情并融于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学生提出将三种盐分别配成溶液并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得出结论,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这样处理实验,启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补充对比实验:

(1):干燥的盐的酸碱性

(2):水的PH值测定

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分析实验,深化知识。

提问:为什么盐的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教师可提示:H2O=H++OH-电离平衡因外加的酸,碱而引起[H+]不等于[OH-]的思考

(学生会朝着盐类放入水中,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引起[H+]不等于[OH-]分别从Na2CO3,AL2(SO4)3溶液着手引导学生分析弱酸电离,弱碱电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盐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减少水电离的生成物:[H+]或[OH-]。进一步分析能与水电离的H+或OH-反应的是弱酸电离的阴离子或弱碱电离出的阳离子)。进一步推导出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盐类水解。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规律

从Na2CO3AL2(SO4)3水解实例指导学生分析得出: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越稀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的盐类水解的规律。

5,通过复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强调盐类水解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完成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6、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盐类水解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7,课后作业

五:说板书

生活科学小实验及其原理范文第5篇

一、以情感培养为抓手,积极开展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活动。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至少算不上是完美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表明:培养学习情感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其它方面,而是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全面落实到位。如果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虚无化和边缘化,即使教学活动取得一些成功,那也只是暂时的,绝无“深刻持久”的道理。比如教材图片,看是简单而静止的,一旦“盘活”起来,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情趣,引导学习思维。声现象中的“编钟”和“胎儿B超图像”,还有光现象中的“发光的水母”,以及物态变化中的“坎儿井”等,都是一些很难接触的现象图片。在学习时学生既觉得形象生动又感到情趣倍增。再如有些章节中开设的信息库,生动地介绍了一些科学家故事,他们不迷信权威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正是培育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优质资源。

二、以实验活动为支撑,积极开展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支撑的基础性自然学科。实验活动对于初学者而言,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训练他们的手口脑联动能力,而且能够在学用结合、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验活动就是物理课程的重要主宰力量。比如电磁知识的运用,教师可借助模拟电话机和电铃等进行演示实验,以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把理论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课堂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分组实验,在关于“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不吸水)密度”实验中,组织和引导学生首先开展小组内讨论,研究实验的步骤;接着,按照上述研制步骤开展分组实验活动;然后在小组内或者班级内讨论和总结,从而得出实验的结论。此外教师应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激励学生应用“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猜一猜”“看一看”“画一画”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小实验活动,以不断增强知行统一和实际体验。

三、以生活链接为涵养,积极开展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活动。

物理科学既来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有人说“物理学原理是对生活常识的不断总结和有效提升”,这正是对“物理与生活”紧密关系的最精辟论述。换句话说,物理学科及其教学活动离不开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内学外用、相辅相成”的指导思想,善于把“小课堂”和“大社会”链接起来,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如教学大气压强时,可引导学生作如下观察或实验:把一只矿泉水瓶内装入些许热水,稍作摇晃后倒出热水并拧紧瓶盖,由于瓶内残留的蒸气慢慢遇冷液化,内部气压降低并小于瓶外大气压,塑料矿泉水瓶就会自然“变瘪”。还可激励学生观察水龙头“吐水”,感受电风扇“吹热风”,做一些“巧剥熟鸡蛋”“塑料棒摩擦起电”等,充分感受物理生活现象。

四、以差异平衡为抓手,积极开展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活动。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生长环境、心智发育、生活阅历和意志品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学生群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在学校教育中,衡量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在于“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这并非指“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多地还是在于潜能生群体。也就是说,要从整体上全面打赢初中物理教学的这一场战役,教师必须而且应当把教学精力更多地投放在潜能生的根本促进和有效“补差”上。如教学《杠杆》章节时,可首先让学生举行掰手腕比赛,然后介绍杠杆原理并列举生活中的种种“杠杆现象”,再进行“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分类。如此而为,可以最大程度地淡化课程活动形式,变相减轻潜能生的学习难度,逐步强化他们的学习意志和品质。尤其要给予赏识性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