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 绘画日记活动让教师更懂幼儿的画

(一)色彩的运用更能让教师感受作者的情绪

参观学习时,看到其他幼儿园的幼儿作品时,老师们都会驻足欣赏一番,开始我们是用成人的眼光去感受孩子这稚嫩的笔触,画面上绚丽的色彩让我们惊叹,不管是什么色彩,他们都敢去尝试,这充分显示了孩子们特有的色感,这是我们许多成人所不及的。

可是当我们沉浸在绘画日记的研究中,了解孩子们绘画的意图和用色含义后,我们对他们的画有了新的看法:在孩子的色彩世界,高兴是可以用五彩和跳跃的色块来表现的,当他生气沮丧时,可能就是单一的、灰暗的色彩来表现的。一次,班上的佳阳小朋友在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把所有的物体和人都涂成了红色,开始我很生气,心想这孩子怎么捣乱呢!我不解地问道:“怎么所有的色都是红的?”阳阳撅着嘴说:“我们在吵架,我很生气。”我笑着说:“哦,原来如此,是心里冒火了!”

(二)线条的夸张是孩子情感的体现

我们很喜欢看画得整齐、比例恰当而有序的作品,这比较适合我们成人欣赏的眼光。但现在,孩子们夸张的笔触也常常是我欣赏的亮点。常常看到孩子们把人物的手或脚画得一个粗一个细,一个长一个短,比例严重失调,若在一些家长眼中就是很不好的画了。一些家长会对孩子说:“宝贝,你这画得是什么呀?太难看了。”我们老师会说:“你宝贝的画很有特点,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把这只手画得很长吗?”家长很奇怪地看着老师说:“不知道,他就是不会画!”老师笑着说:“他想走快点去拿玩具,脚长的人走得快!”“哈哈哈,真的吗?很有趣。”还不相信地看看自己的孩子,直到家长似乎得到孩子的肯定才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就是最像。如孩子画踢毽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刷牙、吃东西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家长不要用“像”与“不像”评价幼儿。

(三)画面布局的不合理是孩子心理的表现

班上总有孩子在画画时,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全画得很小,经提醒后依然如此我们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在画中我们所看到的色彩和线条等形式都是为孩子的内心表达所服务的,不是第一位的,表达的过程和其中暗示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二、绘画日记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课题活动促使教师多看专业书

每次学校的课题活动,课题组的教师都要聚在一起畅谈自己在研究中的想法和做法。开始教师都不知道该在活动中说些什么,总喜欢先听别的老师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其实,我们一直在想,搞科研对我们教师来说,缺乏的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大家都在实践,但有时候就是不能用专业的理论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所以在平时的研究中,教师会常常翻看专业书籍,用理论来引领自己的做法,在研究中找到扎实有效的方法 这样自己也少走弯路,孩子也能在活动中得到有效发展。渐渐地,在课题活动中老师也敢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讨论了。

(二)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每学期教研组的老师都要上教研课,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磨练。有的教师会觉得繁琐,因为上课就要涉及到选材、备课等等。上完后还要准备被听课的老师评价。然而实践证明,多次课堂的磨练,教师在上课的组织能力、随机教育能力和把握重难点的能力都比参加课题活动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教学反思磨练了教师的写作能力

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大家都会议一议过程和环节,上课的教师会在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注上一些修改环节。其实有时反思也是自我提高的阶梯,对每次教研课(自己上的或是别人上的)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都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并把在课上所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这样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也会让自己观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会有深层的认识。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

本文要说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垂线”,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说明和教学过程四大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线与角等关系的延伸,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之一,也为学好代数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知识作准备,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将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二)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直,掌握垂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垂线段最短”.

(三)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

新数学课程理念的数学教学要跟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它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 所以,根据“垂线”在人教版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可以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制订: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情景,加深学生对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会画垂线,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归纳并掌握垂线的第一个性质;同时进一步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3)运用不同的生活、学习等实际例子感知“垂线段最短”,并学会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应用,从认知到理解,逐渐养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的习惯.

3.?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内化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并注重及时反思如何解决问题,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回馈于生活,从数学本身的魅力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教法设计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的教法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画、想、议、练”等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如何测量跳远成绩这一问题中先让学生想一想,再议一议,进一步加深对“垂线段最短”这一性质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

这样的教法,既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启发式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学法说明

新课程理念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学法指导:

指引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发现、观察数学现象,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与探讨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体验接触、学习和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

具体做法是:(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合作探究――归纳新知;(3)即时训练――巩固新知;(4)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这样做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既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还体现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通过组织科学的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结合本节课的预设和生成,再调整和实践,系统地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寻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入课题.

1. 观察苏通大桥的图片,说一说图片中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2. 南通市区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3. 教室里有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4. 同学们用一张长方形纸片,能否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

通过以上例子引入课题,第一,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亲切和自然;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摇合作探究――探究新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他们有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还有着少量的活动经验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学习活动后,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能达到对数学的理解. 因此,我安排了两组学生接触过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来理解垂直的两个重要性质.

活动一

1. 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 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 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 你画出的垂线有何特点?并与同伴交流.

这样安排是因为前一学段已经学过垂线的画法,在这里,一是起到了复习的作用;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垂直的性质: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二

1. 如何测量跳远成绩?(演示跳远的图片)

2. 过马路怎样走最短?(演示过马路的图片)

3. 测量图形中PA,PB,PC,PD的长,比较哪条线段最短(其中PA是垂线段)?从中有什么启发?

4. 你觉得如何规定点到直线的距离比较合理?

这样安排,第一,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第二,能更好地理解垂直的性质: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这两组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的发展规律.

(三)?摇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在这里,我安排了两组测试题.

基础测试题

1. 如图1,已知直线AB,CD,以及AB上一点M,过点M分别画直线AB,CD的垂线.

2. 如图2,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排水管道才能使用料最短?试画出铺设管道路线,并说明理由.

3. 如图3,P是∠AOB的边OB上的一点.

(1)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

(2)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点H.

比较PH与PC、PC与CO的长短,并说明理由.

能力测试题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是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三是通过即时评价激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样做,一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反思、总结的习惯;二是有利于将零散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上一个台阶;三是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 最后的板书设计如下:

1. 定义: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记作:ABCD,垂足是O.

2. 性质: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这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五彩斑斓》一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以原色为基础。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原色之间互相混合,可以产生许多色彩变化,并学习应用,装点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色彩知识。

二、设计意图

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感受,从多种颜色入手,对色彩有整体认识。在游戏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认识了三原色,三间色,并进一步调和出复色,最后通过色相环由小到大,少到多,了解色彩的特性。欣赏名家作品,体会画家们怎样利用色彩的特性去创作。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美,欣赏美,追求美。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创作过程以及学习调色的方法。范画的欣赏贴近学生,不断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在小学阶段曾有过色彩创作的尝试经验:第二册的彩色棉签画、第三册的“尝试水粉色”单元、第四册的“滚印真有趣”单元等,学生的认识还停留在实践阶段。本课是中年级小学生色彩的开始。是让他们初步认识色彩的美术语言,让他们知道三原色红、黄、蓝是最基本的颜色。用三原色相互调配,可以产生出许多其他颜色,而这三种原色是无法用其他颜色调配而成的。三原色相混可成为黑灰色。同时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看、画等操作有所深人体会色彩的特性。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3.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学习调色的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难点: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和间色的调色方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颜料、色块等。

七、教学流程

(一)和学生聊聊颜色,引出课题

(色彩是个大家族,在这个大家族,你知道哪些颜色的名字吗?)

学生说说。(正因为有了色彩这个大家族。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出示课题:五彩斑斓

(二)倒水实验,认识三原色,三间色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底有多少种颜色呢?你知道这么多的颜色最初是从什么颜色调出来的吗?)

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杯(请学生上台倒水,能调出多少颜色。)

小结:三原色是不能用别的颜色调出来的,但却能调出很多颜色。

板书:三原色,三间色

出示色相环(三原色――原色与间色――间色。复色)

(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色彩的美

(色彩的家族如此庞大。我们的画家他们不仅爱惜这些颜色而且很有本领,他们会挑,会选,会调,可不是什么颜色都用的!)

作品欣赏:

①蒙德里安的作品(看,画家蒙德里安他喜欢用什么颜色?)

②康定斯基的作品(在统一的色彩背景上作品,充满一种音乐的旋律)

③凡高的作品,向日葵(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凡高的黄色如此动人,散发着无比感人的魅力,来自太阳的光是金色的火焰。画布上流动着金色的阳光,向日葵生气勃勃,尽情地吸收着热量、辉煌。)

④一种色彩为主色调作品:红色调为主,蓝色调为主(红,什么是红色,红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蓝,什么是蓝色,看到蓝色你有什么感觉?)

(找一找颜色,说一说感受)

(四)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画一副郁郁葱葱的树林,选用蓝与黄调和出绿色,以绿色为主表现蓬勃的生命力。)

(五)欣赏教师、学生范画,说说感受

出示教师范画,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

欣赏学生范画(选用了哪些颜色,用了什么创作手法,表现了什么?)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想法。

(六)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要求:以三原色、三间色为主或选择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利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的红,黄,蓝三色颜料来画画。)

(七)作品展示,拓展延伸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来谈谈自己作品用了什么颜色,以什么颜色为主等等。

拓展:生活中也充满了色彩的艺术美欣赏图片(各种色调的室内装修、生活用品、民族饰品)

八、教学反思

1.激“趣”贯穿于教学始终,本课设计从一开始的图片欣赏创设强烈的视觉感受来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求知兴趣,再以学生最喜欢的拟人动画形式――“色彩的自述”使学生产生认识色彩的欲望,然后通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本课的亮点是采用大量的色彩鲜艳图片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大容量的视觉冲击中感受色彩世界的奇妙,在生动的拟人动画中接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知识,使学生在一连串有趣的情景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2.动手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这节课虽然是一节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概念认知课,但自始至终设计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探索的动力。当学生正为自己能调配色彩而兴趣盎然时,适时进行色彩练习,通过几何图形组合填色练习,感受色彩的组合搭配,在实践中感悟色彩,领会并运用色彩。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当预设性生成提前来时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前了解教材进度,超前知识,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抑制这种超前知识,而应客观地承认,正确地面对,并能以此作为教学的可利用资源,弹性地安排进度,灵活调换教学环节。

课的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具体如下:展示面积差别比较大的两张长方形画,:“这两幅画是我们班的小画家诗娴和雅萍同学画的,漂亮吗?如果涂上颜色就更漂亮了。现在如果我们要用这两幅画进行一场涂色比赛,谁先涂满其中的一幅,谁就是冠军,你会选择哪一张呢?”学生的回答都能按我之前的预设进行。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生活中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摸一摸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比一比,谁的更大,谁的更小?”谁料,我的话音刚落,班级的一名男孩脱口而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全班同学一听,有的就跟着说起来,有的一脸迷茫,不知他说得是对是错,纷纷将目光转向我,就等老师来做评选。一时语塞沉思后,我决定来个顺水推舟:“这位同学从哪儿获取知识的呢?其实知识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慧眼了。”“物体表面的大小,谁能来举例呢?”让学生通过举例对男孩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与认识,并引入“什么是面积”的正式认识中。这样,不但充分体现了该生意见的价值所在,表现出了师生对他的尊重,同时,又可极大地鼓舞全班学生当时的探索热情。

二、当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时

当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时,我们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他们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到地引导实现教学目标,也许,他们就有可能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发现。例如,在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在第一个班上的时候,我的教学表现较为急躁。师:“我们刚才看到的两幅图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师:“你还能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这种封闭图形吗?”这时,学生都呆了,回答不出来。看学生这样,我急了,预设的生成不能及时出现,干脆把正方形、圆形等图案一一展现出来。我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缺乏预设的引导,只是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再次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找出问题: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易于理解,而对于“封闭图形”学生对此知之少而浅。因为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所以他们说不出“封闭图形”有哪些。

人总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教学也是一样。我重新修改教学设计,并尝试在第二班级进行实践教学(屏幕上出示图形),师:现在我们来看屏幕上画的三个图形(在画正方形时故意留一个很小的开口),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生:长方形最大,三角形小些,正方形最大。师:你们比较图形的大小,比的是什么部分呢?生:是比用线围起来的部分的大小。师:现在我们给这个围起来的部分涂颜色。我在电脑上给长方形、三角形分别填写充黄色和蓝色时都顺利完成了,而给“正方形”填充红争时却无法完成操作,将三个图形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都涂上红色了。“哇!颜色跑出去了”、|“有漏洞”,学生情不自禁地叫了出来。我便故意自言自语道:“咦,这是怎么回事呢?细心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奥妙,纷纷揭示出谜底:这个“正方形”的一个角上“开了一个小口”、“有漏洞”、“没有完全闭合”。这时,我撤消了刚才的填充颜色的操作,“真的是这个原因吗?”我找到开口部分用“铅笔”画线使之闭合,“现在再试试看。”竖起拇指夸奖道:“你们的眼力真好,观察特别仔细,哪怕一个细小的开口也没能逃过你们的眼睛”,我看到学生的脸上也露出满足的笑容。这时我追着问:“通过刚才的电脑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要封闭的图形才能比较大小,“一个学生急着回答。师:“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指什么吗?”生:“图形中涂色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师:“说得好!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生……!通过精密的设计,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展开探索与交流。预设得到了很好的生成。

三、 当精心的预设变为未生成的预设

新课程遇到的问题:同一教学设计,同一问题,面对不同的班级,或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都有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所以精心准备的预设有可能成为精彩的生成,也有可能成为多余的预设。精彩的生成是我们希望的,但当它成为多余时,我们只能尊重学生,或一带而过,或删除。否则只会画蛇添足,浪费时间。

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认识后,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面积的大小,我课前颇费了一番脑子,我是这样设计(出示情境):装修房子,想选购一种地砖来铺地。(课件展示房间平面图和1-4号两种材质地砖的图片)呈现所有不同大小形状的图形,想让学生选出面积最大的3号图形,但3号图形虽然价格一样,它的材质比其他几种要稍差一些,所以不能选。再组织学生从1、2、4号中选出面积最大的。从而让学生在1、2、4号图形中去判断,让学生自主地甄别比较,最后选出最满意的一块地砖。

红色的画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4-01

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课程同属人文科学的范畴,而美术作为艺术课程的一类,更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形象地来说,人文科学关注的是人,而自然科学关注的是物。既然关注人,那就会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比如人的生存价值、人的道德尊严、人的文化传统等等,其内涵包括了知、情、意、人格等。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哪一幅不包含着上述这些?我们在观看一部作品的时候,也能够窥探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窥探到他用美术的艺术手法所展现的人生价值、智慧、道德等方方面面。美术教育,同样也体现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1.目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脱离幼儿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幼儿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绘画,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其实是一种本能,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1岁左右能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就开始了绘画,那个阶段的绘画我们称之为涂鸦。在儿童时期没有经历过专业学习的阶段,完全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为之的行为,涂鸦作品往往能表现出一种随意、自然的感觉。但是一旦开始专业的学习,教师专业的讲授,很多时候却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基础,幼儿会突然产生一种美术离我们很遥远、要想画好一幅画不容易的想法,这就眼中阻碍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很多幼儿对美术敬而远之。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教学中过多地采用教师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而忽视幼儿的自主体验和感受,使幼儿机械、被动地接受。

在我们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临摹,而忽视幼儿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幼儿,而教给他们一些模式化的东西,使幼儿形成定势。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在中国的美术课堂与美国的美术课堂上,同样是画一个苹果,中国的美术老师会在黑板上先画一个圆,然后在画上苹果把儿,最后画上一片叶子,一个苹果就画好了,所以我们的千万个幼儿只要一画苹果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可笑又可怕的场面;反观美国的美术课堂,同样是画苹果,老师会把一个真的苹果摆在讲桌上,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苹果的样子画下来,因为美国的每个孩子话的苹果都是不同的。@个例子足以引起我们深深地反思。

1.3过于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对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熏陶。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因为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长久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过分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必须画准比例,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而这种不让幼儿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的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幼儿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幼儿情感体验。

2.人文精神如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2.1课堂教学人文氛围的营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对他们不同的画作要给予理解,比如同样是红色,可能有的幼儿认为红色代表热烈、活跃,而有的幼儿却认为红色代表沉静、低沉。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鼓励每一个幼儿展开丰富的想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2.2在技能技巧的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技能的学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更直接、更主要的还是老师的传授。通过示范,幼儿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比如老师的情绪、状态、动作以及反映到技术上的笔触、线条、色调、构图、对画面的理解等,都会直接刺激幼儿的眼球作用于心理,转化为最直接的情感,使幼儿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美术技能、技巧,而且要导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幼儿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3人文精神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中。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还应该注意到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要让对每一个幼儿的评价变成正能量,因为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可取性。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其它幼儿发现每一幅作品的优点,并将其放大,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了。

3.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从幼儿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尊重、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艺术表现,切忌过高、过难地要求和束缚幼儿,应在美术活动中及时、适时地给予他们启发和肯定,让幼儿积极、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姜广辉.《人文传统》.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