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三 数学 总复习 哲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16-02

数学是哲学思考的前提或基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数学的研究都总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数学,根源于实践,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充满着辩证法思维。现代基础教育中初三数学的总复习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又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指导。

1 初三数学总复习中哲学思考与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哲学与数学学科的关系。哲学与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具体科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或规律;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数学则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二者又紧密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或反思,而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当然也为数学提供方法论基础。

哲学对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的价值。现实中的初三数学教师掌握哲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总复习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哲学思考有助于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系统的数学教育观,把握各种数学现象的本质,辩证地认识数学问题,增进数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有助于加速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静态、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向动态的、相对的社会性数学观转变。另一方面,初三数学总复习如果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有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与落实;有助于科学地系统、完善、深化和熟练运用所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从实际出发,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有效地再学习教材知识,以达查缺补漏之功效;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善于总结规律与不断创新的能力,切实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指导思想的哲学思考

2.1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现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三的数学总复习中,务必从现在所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学习实际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薄弱环节或学习效果出发,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特点,因材施教。

其一,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考试说明的现实要求出发,把握教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明确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三个层次,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化归、类比和函数的思想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和图象法等;教师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三个层次的“度”,不要任意拔高或加深。例如,关于初中几何中的“反证法”教学思想,只能定位在课程标准的“了解”的层次上。同时,要研讨中考数学题型,探究中考命题规律,把握命题的动向,分析归纳概念性、技巧性、多解性、隐含性、阅读性试题与解答题、作图题、应用题以及开放性、探索性、存在性试题等,借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现实内容出发,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第一轮的复习要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把全部内容归纳成数与式、方程(组)或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统计初步、线段(角)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知识专题或知识单元;要抓好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基本技能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在脑海里形成比较完整的初中数学网络结构。

其三,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薄弱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精选题目练习。

2.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实践规律和认识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教学工作中充分练习。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每一次认识都比较地上升到高一级的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反复练习以不断探索与强化知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认识的秩序是从矛盾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善于总结数学规律,按照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其一,要力求讲练结合,少讲多练;精讲精练,集中演练;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重点问题反复练,疑难问题天天练。应该注意的是,选择的习题要有“六性”即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例如,关于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和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应重点把握的常考的综合性问题。

其二,要充分让学生自思自疑自问自练,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数学观念,让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在探索中得到知识;要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与数学建模的能力。

其三,要学会总结归纳,举一反三。

3 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教学方法的哲学思考

3.1知识的整理,要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

在初三思想总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用全面(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指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对知识系统归纳或整理,以使知识有条不紊、学生有效把握与效率提高。

例,在复习初中代数时,可整理为3部分

(1)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

(2)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

(3)统计初步等。

3.2例题的设计,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特别是应用题的设计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题目的取材应尽可能联系社会生活,并具有新颖性、鲜活性。数学的应用性题目,如果不反映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实践,那么它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例,可以联系金融危机状况下的某些商品积压降价问题设置题目:某公司的mp4标价为185元,若降价以八折出售(即优惠20%),仍可获利15%(相对于进货价),则该mp4的进货价是多少?

3.3解题技巧的点拨,要灵活运用哲学方法

3.3.1运用联系的观点看数学

“数学是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各部分的不可分离的结合”。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与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此,我们在初三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应自觉应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注意把握数学现象的整体部分、因果、直接间接联系。诸如,在研究一次函数时,我们可以联系乘法公式类比考察;在研讨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联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作类比考察。

3.3.2运用全面的观点看数学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的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待或揭示数学问题。

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k

数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解决初中数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三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思考,创新思路,深入浅出地总结解题技巧或解题规律并指导进行相应的练习。

4 结语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与不断创新的数学命题,我们的初三数学教师理应在初三数学的总体复习中必须不断地自觉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与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去创新思维,圆满地完成新的课程标准赋予我们和我们的学生的神圣使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数学观,努力在新时代培养出适合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初中代数解题方法与分析(九年级)[C].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9.

[2]张少玉.新课标初中代数解题方法大全[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6.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第2篇

一、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根本谈不上能力可言。因而,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能力是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也是知识的升华和融通。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这就要求同学们通过读取教材,对教材章节有一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有几节,每节有几框,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易错点,都要通过读取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将各章节零碎的知识形成网络化、提纲化、系统化,即打破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界限,使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知识线,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

二、突出重点,联系实际

第一,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全面复习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基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热点与焦点问题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高考政治命题的一大特色。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社会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强劲趋势。

第三,《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对于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进行复习;对于选考点特别是当年新增加的考点必须倍加重视,并且要与当年时政热点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作为政治总复习的重中之重。

三、明确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40-02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方法的内容,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以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的。如果离开了这一载体而专门介绍方法,固然可以将各种方法的性质、特点、操作程序、适用范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介绍得较为详细明了,但是这些方法的表述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运用过程,就会变得十分抽象,从而大大增加学生学习这些方法的难度。因此,在方法教育中,应紧密结合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寓方法于知识教学中,将方法教育与知识教学融为一体,有效提高方法教育的质量。

一、在典型史例的剖析中,指导学生感悟方法

在新课改中,化学史已经逐步成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现行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中涉及几十位化学家,他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都有成功运用方法的典型范例。在方法教育中,要结合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对这些典型的成功范例进行剖析,向学生展示化学家运用方法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蕴涵在化学概念、原理、理论及规律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方法,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史知识的同时,不断受到潜移默化,接受方法教育。

例如,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在化学史和哲学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此之前,人们只认识36种元素。地球上究竟还有多少种元素?怎样去寻找它们?在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去寻找这些未知元素,往往会有很大的盲目性。找出已有元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成了科学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门捷列夫勇敢地选择了这一课题,他对前人的工作作了大量的比较和分析,并对已发现的元素进行分类、综合、归纳,进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科学地编排出元素周期表。可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排,是观察、比较、分类、综合、归纳等多种方法在化学研究中成功应用的一个典范。元素周期律发现后,门捷列夫又依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推理,提出了镓的比重的正确范围,预测了锗等未知元素的存在以及它们的性质。在此过程中,门捷列夫又巧妙地应用了类比、假说等方法。除此之外,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为量变引起质变规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剖析该史例,鼓励学生尝试自行编制元素周期表,还可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亲身体验化学家所应用的方法。

二、在化学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方法

中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关理论和规律、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就是化学家们运用方法进行探索研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的过程。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以具体的化学基础知识为载体,将方法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和应用中学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对化学方法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原电池”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1)观察和实验。学生合作(或独立)做锌、铜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电极的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变化,并认真做好实验结果的真实记录。(2)分析并动态模拟微观过程。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的有关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将问题聚焦于电流计指针为什么会偏转,为什么铜电极上会有气体放出,放出的气体是什么。(3)归纳推理结论。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步骤(1),学生可学会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通过步骤(2),学生可以认识分析方法;通过步骤(3),学生可以体会归纳方法。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化学基础知识的形成和科学思维的应用,对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分析方法和归纳方法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三、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强化学生方法训练

从中学化学的角度来说,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是训练化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中,学生首先需要主动针对问题性质,联系有关的知识经验(概念、原理、理论、规律、元素化合物知识或有机化合物知识、类似问题的图式以及其他背景性经验等)。在联系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去进行分析和作出判断。而要利用联系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就更需要方法。很明显,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方法训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从方法上加以示范,并指导学生养成运用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切实提高方法训练的效果。

例如,“在金刚石的网状结构中,含有共价键形成的碳原子环,其中最小的环上有______(填数字)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上的任意两个C-C键的夹角都是______(填数字)”这个问题从传统的角度来说,是考查有关金刚石晶体结构知识的试题。但这个试题以金刚石晶体结构知识为载体,也考查了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的水平。因为从学生解题结果来看,他们能正确地回答金刚石网状结构中以共价键结合的碳原子之间的夹角是109°28′,

这说明他们在观察教材中金刚石晶体结构示意图时,重点观察了晶体中C-C键的夹角为109°28′。但对最小的碳原子环有几个碳原子,学生却难以作答。其实,后一答案也在上述示意图中,只是学生在观察示意图时,注意了重点观察,忽视了全面观察,从而失去了对最小的碳原子环有几个碳原子知识的掌握。利用这样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训练,学生就能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对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第4篇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课标和考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生成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单元与单元、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混淆?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建构、认知,而不是教师简单地越俎代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导学生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然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础。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考生丢分,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能熟练掌握造成的。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政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到“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的基础上去强化记忆,而且要学会同遗忘作斗争,运用心理学规律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学生在总复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本学科的知识体系。

二、把握重点,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选准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和关键,突破重点和难点,是知识结构的枢纽,是学生认识教材的核心内容。教师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要选准,并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坚决反对死记硬背。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就是高考政治复习的重点,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概念就是哲学大厦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对整个哲学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是政治高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点,考生在全面复习过程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注重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相联系,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当年高考考试说明中必考点和新增加的考点是政治总复习的又一个重点。对重点内容要把握其内涵与要领并能够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明确方向,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命题提出了较为科学、规范的依据,也为高考的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指南,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总复习之前,必须全面认真且深入地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创新之处,明确方向,进而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大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哲学基础知识归纳范文第5篇

简答题,顾名思义,答案要简明扼要,问什么答什么,不必作过多的扩展。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发表我的一管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为何类简答题

做这种题型要注意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二是意义。回答原因可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危害性等角度思考;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到政治、由文化到哲学等角度来综合作答。

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地位,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按劳分配的基础知识,通过此题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因。

答案: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一,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必然性)

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第四,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第五,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二、辨析类简答题

辨析类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错对混杂,尽管是简答题,却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并且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第二,回归教材,确定答案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从中找出其理论依据,即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对每一层意思一一进行分析,对的讲理由,错的讲原因,分析要事理交融,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三、归纳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是同方面的,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此题型由材料到观点,即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在此基础上,通过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确定答题方向。

第三,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一致性。在表述观点时注意与材料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国有资产规模扩大,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去年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行业的资产达到11.4万亿,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3.3%,该比重比2006年的33.6%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邮电、通信等五大行业的资产为7.1万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3.3%,比2006年27.3%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现象?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首先,审设问,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次,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国有资产规模扩大,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次,回扣课本,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最后,要做到规范化答题,即“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规范日常化,语言科学化,书写认真化”。

答案:第一,材料反映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材料中基础行业的国有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充分说明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启示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再根据材料回扣原理,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答题时可从坚持什么(正确的)、反对什么(错误的)、避免什么(失误的)、注意什么(经验教训)、做些什么(国家、集体、个人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学校、社会家庭)等角度考虑,这种题型比前面几种要深刻一些,透彻一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否则就不是启发。

例如:小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位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下棋。他想,要是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交流、娱乐场所就好了。于是,他给居委会主任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居委会对此非常重视,经过多方努力,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分析:紧扣原理“民主管理”,结合材料。

答案:第一,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小王的做法,正是积极尝试民主管理的做法。

第二,通过参与民主管理,我们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三,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机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大胆尝试民主管理的活动。

当然,简答题还有很多题型,但不管哪种题型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命题材料,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第二,明确答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