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音乐的特征

传统音乐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音乐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音乐的特征

传统音乐的特征范文第1篇

一、民族声乐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艺术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较为优秀的程度之上,其中音乐是我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民族声乐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方面民族音乐之中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和演唱方式;另一方面民族音乐融合了西方国家的声乐唱法,其唱腔唱法能够与世界联结,既有我国的民族特色,又包容其他国家的艺术特点。民族声乐能够追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与时代和潮流接轨,从而让更多的人接纳和喜爱民族声乐。

二、我国民族审美取向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人民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的精神内涵,但是在审美取向方面,受到不同原因的影响,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外来文化对民族审美的冲击

民族声乐自身所存在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其包含了我国各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个地区人民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中国与其它国家的交流也更加亲密。这就导致了外来的文化对民族的审美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现代的一些年轻人大部分喜欢听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没有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晓民族音乐的内容。除此之外,时代的进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也因此减少了各类宗教活动和传统的民俗活动的举行,致使民族声乐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民族声乐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逐渐缺少了对民族声乐的明确认识。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大部分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随波逐流,根据大众的喜好来选择演唱方式,缺少了对艺术个性和内涵的追求。还有一部分人极端的舍弃了传统的民族声乐的内容,认为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落后于时代,从而导致民族声乐缺少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三、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前进,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认识也不断的在改变,不管是社会背景的变迁还是外来文化的影响,都导致民族声乐审美取向的改变。然而,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核心的民族审美取向,其富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发展变迁后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大约分为五个方面:语言的审美特征、内涵的审美特征、对“字正腔圆”的要求、音色的审美特征、韵味的审美特征。语言的审美特征主要重视的是歌词要富有诗歌之美,从固有的诗词基础上演化出富有美感韵味的文学语言。其一方面富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另一方面对情感的抒发极为重视。此外歌词还需富有节奏韵律,在演唱的时候让人感觉整齐均匀、宛转悠扬;内涵审美的特征主要以“情”作为核心。其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富有情感,并且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表述在音乐之中,使民族声乐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从而充满感染力;我国的传统声乐要求“字正腔圆”,民族声乐也不例外。在演唱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歌词的整齐优美之外,还要注意演唱时发音的准确,吐字清晰。这一点与西欧的音乐有极大的区别,然而不管是中国传统戏曲,还是说唱、民歌,其都没有抛弃这一观念。“字正腔圆”可以清晰的将演唱者的意思表达出去,并且给人以为质彬彬之感;在音色方面,由于我国的语言特点,在汉语的发音方面,舌头通常较为靠前靠上。由此使中国民族音乐在音色审美上与其它国家不同,展现了我国特有的审美习惯;在韵味方面,我国各类传统音乐都较为重视演唱的韵味,其不仅能够传达演唱者的感情,还能体现出我国音乐的艺术特色,以“字正腔圆”作为基础核心,韵味要求“字”与“腔”之间有多重处理方式,从而表现出音乐的内容和情感。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取向

从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对民族音乐的审美取向。这是一个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审美过程,并且在不断的转变之中,其审美取向逐渐走向了世俗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素质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对艺术文化的追求也就更加严格和多样。但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我们仍要注重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民族声乐的特色。由于经济社会的诞生,音乐也逐渐变得商业化,为了博得大众的喜爱,创造更多的收入空间,艺术和生活逐渐混为一谈,导致民族声乐的风格越来越生活化。总体来说,这就是民族音乐审美取向的世俗化。

结语

传统音乐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决定着作品的内特质与民族个性。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辨别音乐风格的问题对教学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从音乐角度分析,音乐风格主要取决于旋律的创作与演奏,了解一个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首先要对传统音乐有透彻的了解。

一、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最主要特点——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

朝鲜民族音乐在调式的形式原理和调式体系及旋律特点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从调式骨干音来看,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调式支柱音和中国、日本的传统调式的支柱音有所不同。由于主音之外的调式骨干音的位置不同,它所产生的调式内各音级的倾向性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也有显著差异。朝鲜族传统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平调和界面调的调式体系,其旋律也是平调旋法和界面调旋律的进行特点,但到了朝鲜王朝末期,平调虽然还是保留了五声音节,但界面调从五声音阶变为三声或四声音阶,歌曲中看到的平调曲是羽调(平调)《灵山再会》《别羽调打令》等,界面调是《定大业》《三弦灵山会相》等。虽然朝鲜民族传统音乐主要由三音或四音音阶构成,但却具有鲜明的特征,如三音或四音音阶这些单纯音阶构成音乐依赖于弄弦法、转声法及退声法来获得其本身独有的风格特征,这是朝鲜族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些演奏法和其他民族音乐演奏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朝鲜民族传统音乐在节奏方面的特点——“长短”

朝鲜族传统音乐形成了特殊、丰富多彩的节拍节奏组织形态,而且拥有了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主要由“长短”构成。

“长短”包括节拍的规律、节奏的组织形态、速度、情绪等,每个“长短”都有自己相对情绪性格上的特征。构成朝鲜民族音乐的“长短”的基本特征是一个3拍子为节拍单位的节奏型。所以,所有8分复合拍子来构成的“长短”,实际上是几个3拍合并的“长短”。这几个3拍子往往是不同的强弱规律和不同的节奏性的组合。因此,3拍子是朝鲜民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节奏型。

朝鲜族传统音乐节奏型的产生原因和生活语言音节的节奏组合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总之,朝鲜族传统音乐中长短的三分拍法、退声法、摇声法、转声法是朝鲜民族音乐的最重要的特征。这些传统技术发在西洋音乐理论中被认为是不正统的,但在朝鲜族传统音乐中,如果去掉这些因素的话,便失去它独特的韵味及风格。

总之,朝鲜族传统音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的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朝鲜族传统音乐不论是声乐曲或器乐曲,大部分都在“合长短”即强拍开始。2.大部分的终止采用四度下行或音节是下行终止的终止法。3.在平调和界面调中摇声和转声是上行时常用,退声是下行时多用,而且一般是在有规律的位置上使用。4.在装饰音的用法上,朝鲜族传统音乐是以上行装饰音为主,日本民族传统音乐以下行装饰音为主。在摇声的用法上,日本传统音乐也是常用下行,而朝鲜族传统音乐是常用上行。5.朝鲜族传统音乐“长短”法和西洋音乐的节奏有本质上的区别。6.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唱法和其他民族音乐的唱法不同。西洋唱法以亮为点,朝鲜族传统音乐唱法是在明暗交叉中带柔断性的颤音。以上的特点是朝鲜族传统音乐固有的特点,它和西洋音乐、中国及日本传统音乐都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三、朝鲜族传统音乐特点的衍生与发展

高丽时期,朝鲜的宫廷乐接受中国音乐,中国文化对朝鲜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涉及的面也很广。单就音乐方面来看,这种影响涉及到音调的进行、乐器的制作、乐谱的记谱法乃至乐队的编制。由此可看到,朝鲜族传统音乐的本身特点和固有性以及和中国传统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朝鲜族的音乐教育当然是离不开西洋调式体系为基础的旋律学、和声学、复调学、曲式学、配器法等体系,但就音乐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功能以及培养民族音乐后继人而言,我们的音乐教育内容和体系很有必要进行特别的修改和补充。有了对朝鲜族传统音乐本质上的理解,就有基础和可能建立民族音乐所倡导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从多年来的民族音乐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利用传统的民族调式为基础,结合中国民族音乐调式体系创作的旋律,在纵向上,朝鲜族传统音乐中的3拍为基本形态的节奏型与2等分原则的节奏型的结合,是有完全的理性与时间意义上的存在价值,这些得到了教学实践的证明。可见,结合传统音乐特点来研究民族音乐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开拓民族音乐为主的教学体系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但目标是明确的,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研究民族音乐的固有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正确引导,就有可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和爱心,巩固和发展学生对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将来从事民族音乐的能力。

总之,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应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放眼未来,才能担负起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20世纪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朴宇英.朝鲜音乐史[M].民族出版社,1985.

[3]崔顺德.音乐史[M].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编,1994.

传统音乐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 哲学 宗教 历史

中西方音乐由于许多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从而产生各自的音乐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注重情,西洋音乐注重音乐本质;中国音乐语言略于形式,西方音乐形式严谨;中国音乐发展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呈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追求意境,而西方音乐却讲究情与理的统一……种种不同,让人们觉得中西音乐浩如烟海,正因为这一领域如此广阔, 才需要无穷的认识和探索,进而真正了解产生中西方音乐特征的具体原因。

一、从地理的角度看中西方音乐的特征

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中国哲学从第一部《易经》的“阴阳”思辨开始到王夫之(1619-1692)“推故向别致其新”的最高阶段,他们都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老庄也把人与自然、宇宙联系起来,越是亲近自然越能感到自然的和谐之美。这种思想无时无刻渗透在中国音乐之中,象古曲《高山流水》无论是“浙派”的清丽平静,还是“蜀派”的波涛澎湃,处处体现出情境交融的意境。“我们宇宙既是一阴一阳, 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 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 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

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开放的地理环境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贝多芬的《命运》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似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罗曼罗兰)。”柏辽兹在描写悲壮的特洛伊战争中,嘹亮的战斗号角奏出独有的悲剧式音乐,成为英雄战死沙场铭记的誓言。音乐在这里烘托情结,渲染斗争场面,揭示主题矛盾。

二、从哲学的角度看中西方音乐的特征

中国哲学源于道家,是以自然来作为事物原则的依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吕氏春秋》记载)。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哲学思辩的特点。《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宋明理学家提出的“一物两体”、“分一为二,合二以一”等。他们把宇宙的演化视为一系列生成、转化的过程,把天地、万物、动、静、形、神视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影响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意义及方式。这里听不到象西方交响乐所要表现的那种命运对自然的冲击主题的对立,而是音乐与人的精神已融化成自然。古曲《梅花三弄》中傲霜高洁的品格和《阳春白雪》中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切如《周易》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象中国画家画山水, 不但要画出他的形, 而且要画出他的精神与力量。

与老子同时期的希腊人毕达哥拉斯,他提出西方音乐的哲学思想在于含有的数理观念。“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 而任何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这些对后来西方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影响。西方人获得了数理智慧以及逻辑认识,他们对自然总是采取进取反抗的态度,要求一种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一种命运主题的对立。

作为音乐中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于“西方音乐的最高意境往往是宗教或神话的,其主题往往是人与神的冲突。”“中国音乐的最高境界, 往往是人和自然的默契潜陶, 更常见的是人间的主题。”如果说西方音乐最高形式交响乐包含着一种进取、奋斗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那么中国音乐所包含的则是一种伟大的人伦美和心灵智慧力量的哲学思想。

三、从宗教思想的角度看中西方音乐的特征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价值观念是建立在儒道两家文化价值体系基础之上的。老庄及孔子的哲学美学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范畴。《乐记》、《声无哀乐论》等文艺著作体现了儒道两家关于音乐的审美思想和标准,并指导着几千年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实践。“道”是老子哲学美学的最高范畴,后由庄子发展“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关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的自由境界”。除老庄之外,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先驱,其音乐理论与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在他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结合的中国文化传统。

如果说中国音乐的宗教观念是基于儒道文化,那么西方音乐的宗教思想则秉承了基督教的观念,在空间价值的继承和题材取向上一直延续至今。早期的西方音乐把上帝作为至高形象的代表。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代表的宗教音乐可以说是中世纪西方音乐的主体,它以独特的艺术、人文特质,发挥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其次表现在题材取向上,以《圣经》为内容的音乐创作贯穿了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从圣咏、清唱剧、歌剧到交响乐,从巴赫、亨德尔到斯特拉文斯基、布里顿,宗教与音乐一直保持密切的关系,其题材成为西方音乐家艺术创造不竭的源泉。他们从宗教中汲取灵感与创作激情,把变成一种艺术行为。

四、从历史的角度看中西方音乐的特征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一直是封闭的,但我们确有一段值得骄傲的鼎盛时期,唐代。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都是向外输出的。但中国似乎从此沉迷于此,后来清朝的闭关锁国,到国内战争,我国的音乐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我们知道音乐是世界的,正是由于不断的输入输出,才让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与新鲜感。直到“五四”前后,一批欧美留学的知识分子陆续归来,并将西方音乐理论技巧运用于中国音乐的实践之中,进而发展中国新的音乐文化。

在中国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我们看到欧洲艺术的历史流是何等的频繁,贝多芬兼备德奥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双重气质,这还不包括他身上独特的吉普赛风味;肖邦在20岁时就离开了波兰,此后直至去世的19年他都是在巴黎度过。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有着不同民族的综合气质,这使他们不断的将不同理念与风格的艺术作品创作演绎,将前辈们的艺术经历赋予新的生命,将西方音乐置于世界音乐之巅。

参考文献:

[1]刘志明.西洋音乐史与风格.大陆书店出版,2005.

传统音乐的特征范文第4篇

音乐创作过程中的纵横结合的结构就是所说的音乐织体。音乐织体也可以叫做声部结构,是多声部音乐在各声部之间的纵横关系,也可以说成是为合理地组合搭配多声部音乐的旋律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规律,中西方在这个方向的看法是不同的。在人们心理音乐的多声关系和时空关系能够引起心理共鸣和音乐文化知识。中国传统音乐具体的表现手段是将横向性的时间进行延伸产生单线型的旋律,也就能体现出靠着先进的和声技术西方音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织体。中国传统的音乐中旋律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音乐中的旋律具有很强烈的独立性,而西方的音乐的主体创作中复调、和声还有旋律是密不可分的,和声和复调的因素又紧紧和旋律的构思联系在一起。含蓄的意境是中国传统器乐在表现上的追求,西方的音乐则采用了配器与和声这样的音响手段来进行气氛的渲染。中国传统音乐线性结构的多声音乐的方法是在进行过多声音乐处理的纵横向关系中形成的,然而横向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变化是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线性关系的主要表现。齐奏是单一的演奏和多人演奏中的音乐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这其中并不包含着西方在演奏时常常会用到的和声的手法,旋律的进行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运动方式被中国音乐所应用,旨在保证旋律的完美流畅和意境的构造。线性思维模式的方法具体包含了旋律音的保持和延长、旋律线条的跳进、上行、下行级进、旋律线条的波浪形或拱形线等,这些方法是不同的线性结构功能的具体表现,体现了织体在旋律中单声部横向展开时的特征,更加说明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与织体是大体重合的。众所周知单声是多声的基础,然而在西方的音乐中多声则是最明显的特征,多声音乐也会手到来自于单声音乐的形式构建的影响。在做多声部处理的时候主调是西方音乐研究的重点方向,它是一种立体的生动的思维,是其他声部和旋律的和声关系。

二、中西方音乐创作乐思的发展手法上的差异

线性思维是中国艺术建立的基础,立体思维则是西方艺术建立的基础,这样的特征体现了音乐中音乐思维的基本方式是旋律思维。乐思是对音乐结构的扩充和简缩,派生、对比、展开、重复、装饰性变奏等手法都是乐思在西方音乐中的发展方式。其中装饰性变奏和重复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乐思发展的重要方式,西方音乐创作中有着复调理论与和声理论,这些都是中国不具备的,但是中国却有在一音之中听起来察觉不出数量的基音和泛音融合在一起新成果的立体声,这就是移宫转调的技法。

三、中西方音乐创作方法上的差异

一二度创作分离性是西方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它是属于音乐家的个人劳动,是具有深厚的个人特征的。这种特性是指在作曲家将乐谱变成了可以演唱或演奏的音响之后,再由演奏家或者歌唱家对其进行再创作,然后最终传达给听众,在按照曲谱演绎的过程中演奏家和演唱家还要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修改。中国的音乐作品一般是一曲多用重视再创造,而西方音乐是专曲专用重视原创。西方的音乐作曲家是根据前辈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技术系统,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有音乐性的规律,然后运用材料进行创作,创作中对理性的重视性很牵挂,还注重对专门构成的特殊技术的研究。中国的材料大多注重感性,对内心的感悟十分重视。大量前辈的作品是中国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必须要熟记和掌握的,这些前辈的作品都要牢牢的背熟和背唱,要烂熟于心,再按照移步不换形的规律,依曲变奏而成,进而体现出将方法和材料进行融合的特点。

四、中西方音乐形式上的差异

西方音乐高度地开发音乐上的形式与技巧上,而中国传统音乐十分重视表现具体的情景,形式上缓慢却并不完善,但又展现出另一面的价值。

(一)调式

以某一个音为主音且将不同的音按照固定的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产生了调式。中国传统音乐的乐音组织形式是五声调式音阶,以五声正音为基础,这是从乐学角度来看中西方体系最大的不同,而音乐则是六声、七声并存,以五声音阶为主的音阶体系。与之不同的是西方音阶的本质就是七声性,西方音乐运用的是以七声音阶为主的音阶体系,而它的调式类型是由七个高低不同个的音组成的,可以分为小调式和大调式,这些调式又是以旋律、自然、和声为主要形式的。

(二)旋律

传统音乐的特征范文第5篇

音乐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唱、发声技巧、乐理知识的掌握等专业知识。培养这些专业知识就是强化学生的读谱能力以及演唱能力。在对这些能力进行培养时,老师应该结合典型的音乐作品进行示范教学,使学生可以理解音乐中的内涵,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情感的诠释能力。这样的教学和传统的音乐基础教学不同,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音乐课堂生动有趣。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音乐基础教学的方向,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走出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误区。在音乐课堂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做到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方式、音乐节奏的掌握方法、特殊的记谱方式等自己开发的音乐学习方法带到课堂中去,和老师学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分析音乐学习方法的利弊。所以在确立音乐基础教育的方向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目标,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把学到的音乐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模式的更新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其他国家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推进现代音乐教学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发挥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传统音乐基础教育应该借鉴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基础教育得到长远的发展。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都是以示范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受,把教师的音乐思想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略了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音乐是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得知识学习的一门艺术,所以学生的自身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音乐教学的这种本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应该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音乐中的含义,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不断积累音乐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素质。老师也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的感受,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舒适温馨的教学环境,建立相应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基础教育教学中放松自己,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音乐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身的体验,另一方面还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音乐知识,并不是一味地传授,而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自我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师对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可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提供良好的保障。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好的专业素质,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技能,应该被学生当做好的学习榜样。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艺术家,可以为学生带来艺术上的感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深刻了解音乐的内涵以及其中的感情,把这些感情内涵正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音乐感受和审美观上得到双重的提升。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音乐学习技巧,辅助学生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对音乐进行学习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特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四)对学生音乐个性特征的培养

在传统的音乐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就是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理念的要求,应该不断更新音乐基础教育的观念在学习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特征。由于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和对技能的学习方法不同,导致了每个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差距,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设不同的音乐课程,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有的学生在读谱方面很有优势,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项特殊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有的学生有天生的好嗓音,老师应该为这一类学生布置多种类型的歌曲演唱练习,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天生的好嗓音,加强声带的练习使自己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歌曲演唱。有的学生则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特别强,这类学生往往是感情非常丰富的人,所以老师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布置多种情景的音乐练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心情感,用他们敏感的音乐感受能力更好的诠释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针对这些有个性特征的学生,老师应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在音乐方面的个性特征,并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开展音乐基础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教师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