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演艺术的培训

表演艺术的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表演艺术的培训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演力;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13-01

舞蹈表演艺术是一种比较复杂而系统性的概念,这其中包括了舞蹈表演技艺还有舞蹈的审美特点和规律,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那么对学生的舞蹈表演力的培养,就需要我们的舞蹈教师运用适合、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帮助舞蹈学习者建立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的素养,有针对性的提高,舞蹈受训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素质,使舞蹈学习者深入感知舞蹈的美,以而引导舞蹈学习者更顺利,推动他们更快的掌握舞蹈表演的技艺、更快的投身到舞蹈艺术表演的实践中。

一、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特点

1、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目标。舞蹈表演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教育论文的让我们的舞蹈教师教授舞蹈学习者表演技艺,而是希望我们的舞蹈教师通过舞蹈表演艺术的教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学生的自身情感的协调和舞蹈动作。需要我们注意的,我们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艺术的时要注重进展学生的特点风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学生的舞蹈动作和学生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学生在接受舞蹈表演的培训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舞蹈的动作和舞蹈的意象,和自己对舞蹈表演艺术内涵的理解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做到学以致用。

2、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原则。舞蹈表演教学的艺术原则总的来说是,鼓励革新和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意识的革新和学习,进行舞蹈的表演和编排使我们舞蹈教授者应该做到的。不断地训练,由点及面的积极地刺激、创造的激发,对学生学习舞蹈、热爱舞蹈、投身舞蹈表演艺术的行业和事业中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舞蹈表演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断的训练,不断的积累,正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一个长期的努力的过程。此外,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创造力,一个没有革新的舞蹈表演是没有生机、没有趣味,更不会受观众欢迎,所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舞蹈表演艺术中是多么的重要和难能可贵。

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1、舞蹈传授者,要注重对学生舞蹈表演艺术审美特点和意识的培养。舞蹈既是一门表演艺术,又是一门审美艺术,它有其特定的美学特点和美学规律,因此,无论是对于舞蹈的编排,还是本科毕业论文对于教师教授舞蹈而言,要想进地步掌握舞蹈的表演艺术、编排出优秀的舞蹈、更好的展现我国舞蹈的风采,那么了解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和表演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其中舞蹈表演艺术的审美特点有:舞蹈表演艺术的动作性、舞蹈表演艺术的性、舞蹈表演艺术的虚拟性。

不管是我们的舞蹈教授者、还是舞蹈的学习者,都应该积极的探讨,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质体现手法和舞蹈生活的美学规律,把我们的生活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并借用特殊的舞蹈美学手法展现给观众欣赏。

2、电化、多媒体课堂的日常教学。对舞蹈的产生、历史,对舞蹈的欣赏,对舞蹈的技能、对舞蹈的编创等课程的观摩和赏析舞蹈家的舞蹈风格、创造思想,还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浅析经典舞蹈作品的能力。让学生站在欣赏者和观赏者的视角推动学生对舞蹈表演、舞蹈服装、舞蹈音乐、舞蹈灯光、舞蹈舞台等,推动多元化舞蹈人才的培养。

3、舞蹈艺术就是需要在舞台上进行表演,那么舞台上的经验对舞蹈表演就很重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舞台经验的灌输,同时也需要我们舞蹈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实践上的指导,例如,进行影视表演实践、模特表演的实践等。

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舞蹈的编排、舞蹈表演的作用、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应该引起重视的。快速的接受能力、机敏的想象力、合理的创造力都可以推动学生对舞蹈的表演能力、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全面进展。

三、总结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和时代的进步,国民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也在相应提高,所以对舞蹈表演艺术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为此,舞蹈传授者要以多方面、多角度、对舞蹈学习者的舞蹈表演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舞蹈教育水平,推动我国舞蹈表演艺术教育事业的进步。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2篇

一、声乐表演的实质

声乐表演实际上是人的声音的表演,人们通常会从听觉上去感知表演。一个艺术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必须通过声乐表演者优美的声音才能表达出来,使人们通过个人的审美标准对声乐作品作出评价。声乐表演与乐器表演存在着很大的实质性差别,乐器表演是通过乐器将乐曲演奏出来,而声乐作品是通过人的声乐将声乐作品展现出来。是将人和作品进行结合,将表演者表现出来的美传递出作品的魅力。有时,声乐表演除了需要表演者优美的声音,还需要表演者肢体动作的完美配合以及附上较为夸张的表情,将声乐作品的意思表达出来。

二、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维方式

(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声乐作品的创作来源是历史,在表演过程中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力的结合,既要将历史中的风格表达出来,还要采用现代化的表演方式,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但是也不能完全按照现代的表演模式进行表演。在声乐作品的表演中,要将作品自身的时代感进行充分的体现,要尊重历史。例如,在对《黄河大合唱》这首作品进行表演时,要将作品的时代感展现出来,将作品表达的气势展现出来,使观众得到渲染,铭记历史,并自强不息。声乐表演实际上是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统一,正视历史,展望未来,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声乐作品的客观性,从作品自身来说就是要归于真实,真实的展现作品的历史特点和历史背景,不扭曲事实。表演者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品自身结合,总结出个人的主观理解,这是声乐作品所具有的主观性。声乐表演是音符、文字和声音的有力结合,文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文化和背景,要尊重文字中的历史,将歌词的含义仔细进行揣摩,表现历史文化、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现实。表演者在客观作品历史中表现出主观感受才是对作品最好的诠释。而声乐作品自身的客观表现对每位表演者来说都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不同的声音所表达的艺术形式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在表演《松花江上》时,不同的表演者会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个性特点做出不同的表演处理,表演风格也有着千差万别。在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将声乐作品自身的观点完全展现出来,因此,要将声乐作品的主观与客观感知进行有效的统一。

(三)表现与技巧的统一

在我国的声乐表演中,不仅要将声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出来,还要采用一定的演唱技巧,以最优美的形式展现作品的价值。演唱技巧使每一位表演艺术家在表演中必须用到的,如果不利用这些技巧,只是凭借声乐作品和表演者的声乐,是无法将作品完美的呈现出来的。声乐不只是为了将表演者的声音展现出来,将作品的魅力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合理的利用演唱技巧,使表演无瑕疵,更能达到艺术的层面。很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除了具有优美嘹亮的嗓音作为演唱的基础,还经过了声乐表演的专业技巧培训,而表情也是表演技巧的重要方面。在演唱欢快氛围的声乐作品中,表演者要时刻保持微笑,表现出作品中的欢快和喜悦,使观众在欣赏声乐的同时,通过表演者的表情产生情感共鸣,了解作品的含义。声情并茂在任何音乐作品的表演中,都不会被摒弃,因为这是表达音乐作品的最好方式。赋予了作品活力,避免了在表演过程中,由于作品缺乏与人的沟通,而产生枯燥感。因此,只有将表现与技巧完美的结合,才能更完整的表达作品。

三、结语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表演艺术专业 舞台课堂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罗润来(1968- ),男,湖南衡山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及管理;俞晓康(1979- ),男,湖北武汉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表演艺术专业教育。(浙江 宁波 315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2012年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表演”重点建设专业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F-BY-KC-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13-02

在浙江省、宁波市积极创建文化强省、文化大市过程中,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的着力点。其中,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服装表演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服务,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要,也是实现文艺惠民和文化民生举措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在创建文化强省和大市过程中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如何在高职艺术教育和文化服务事业中寻找到科学有机的契合点?

一、大众文化服务需求和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

表演艺术的大众化服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和演出服务。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工程之一“文化阵地工程”明确提出:以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力,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改变我省部分基层地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现状,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的要求;加强群众文化产品生产,开展万场演出下乡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坚持服务在基层,为繁荣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努力,坚持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尤其搞好节庆演出、社区文化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活动。宁波市在积极创建文化大市的过程中,也把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不断贯彻文艺服务方针,大力扶持新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等基层文化建设,使基层群众在“物质富有”的同时享受更多文艺作品带来的“精神富足”。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表演艺术专业办学定位,正是基于对以上表演文化事业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结合对区域文艺人才需求结构、数量、岗位分布等的认真调研分析而确定。首先,我们根据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构想,认为高校表演艺术专业理所应当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表演文化人才、项目和作品。其次,基于当前高职艺术教育的特质,表演艺术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入学门槛较低,生源质量不高,艺术专业的大众化、普及化、基层化培养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主流。由此我们认为,在区域文化事业建设大潮中,基层文化阵地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去充实,恰恰是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的契合点。结合我院表演艺术专业群生态依存格局,我们专注培养“一专为主、德艺双馨、多能兼修”,具备“能唱、能奏、能舞、能编、能教”等应变能力的应用型文艺骨干,去满足基层文化建设和服务所需。

二、演艺大众舞台,构建开放课堂,探索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而宏观地解答“如何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的钥匙,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统领教学方式的主脉。表演艺术与生俱来地带有强烈的舞台实践特点,舞台是表演的时空载体,也是表演艺术的灵魂所在,失去了舞台和观众,一切的表演艺术将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文艺服务的价值和生命力。由此,我们提出“课堂与舞台相结合、教学与演出相结合”,逐步构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1.把课堂当作舞台。教学紧扣表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舞台实践的内容,以舞台艺术表演要求作为课堂教学要求,以舞台汇报演出形式进行教学考核和总结评分;除一些专业基础训练课程外,表演艺术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如“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其课程内容始终与舞台表演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场所模拟真实的舞台环境;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作品采取集体评分,并力求搬上校内舞台进行汇报演出,公开观摩。

2.把舞台当作课堂。舞台实践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它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法。舞台是最好的课堂,观众是最好的老师。既然课堂教学的阵地是大众舞台,最大的教学目标莫过于观众的认可。直接用项目演出和舞台表演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课程有“演出策划与组织”“舞蹈作品排练与创编”等。舞台节目创编和演出的过程就是课程学习的过程,教师以项目化教学方式全程指导,最后让舞台和观众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直接获得真实舞台体验的同时完成课程学习,激发了学习欲望,更好地掌握了课程的要点和难点,同时教学的价值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三、采用“三式”“六进”做法,落实人才培养模式

介入式——我们可以用“请进来、走出去”来概括,首先是行业专家、群艺学者、文艺机构等校外资源充分介入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到授课方式,从市场调研到专业研讨、再到专家讲座、授课,“请进来”的思路全面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其次是教学介入到当地文化市场和演出服务当中,走出校园,接受大众舞台演出的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大量参加各种校外演出活动,就是“走出去”的具体诠释;项目式——我们整合音乐、舞蹈、模特表演和化妆设计等专业教学资源,专门成立并运行“浙纺服演艺工作室”作为校企、校外项目合作服务平台,承接和运营各类专业演出任务,并遵照市场规律,将所有主办、策划或参与的演出、文化活动作为项目来经营管理;竞赛式——积极参与和承办各种专业竞赛,以竞赛促进教学,以竞赛激发争先,专业群每年都积极主办、承办或参加国际国内和省市级的专业赛事多项,我们的教学安排在时间上与比赛统筹,在内容上和比赛衔接,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又做好了充分的参赛准备,做到“赛、课”结合,常抓常练;近三年来,专业群学生共在各类演艺大赛和竞技舞台获奖100余项,其中国际比赛获奖5项,全国获奖19项,省市级比赛获奖80余项,连连取得优异成绩。

“六进”泛指演出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会展、进节庆、进部队、进校园”等基层服务阵地。这六个方面服务范围是“表演文化服务”的具体落脚点,这些基层社区、乡镇、企业和公众活动存在着迫切的表演文化需求,而专业人员较为缺乏,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期间,主要针对这些对象开展舞台实践,有利于同学们尽快熟练演出业务,了解群众所需,熟悉工作环境。通过舞台演出,既能检验和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衔接就业岗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专业群学生共计演出200多场。通过广泛的“六进”舞台实践,专业办学上游连接课堂教学,下游连接实习就业,进一步体现出“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所在(如图所示)。

四、以专业办学成效和育人质量,检验人才培养模式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也是我们对该模式的实践检验和探索过程,几年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存在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逐步进行深化和完善。通过课程、教材、师资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专业基本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尤其用社会服务能力和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与反馈来来验证该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化服务的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文艺作品的大众化与人才培养的平庸化,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技能、素质整齐划一,艺术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和不同艺术潜质,因材施教,口传心授,这些表演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依然被我们所尊重;基层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大型的文艺活动组织,有小型节目慰问演出,有省市级会展节庆晚会,有企业和社区的内部联欢,还有对老年、儿童的演出培训与指导等,它们不同于大剧院、音乐厅的专业文艺演出,条件相对简陋,流动性大,随机受到的干扰因素多,和课程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困难,平时个体化的专业技艺修炼和团队化项目演出更需要在演出实践中去不断磨合。值得高兴的是,师生们在数年的实战舞台中,提高了表演技能和从艺品德,获得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克服了以往重艺术轻文化的通病,做到“文”“艺”“技”“德”等综合素质互为养成。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我们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在歌舞团、大剧院等专业性文艺机构之外,先后拓展建设了一大批基层街道、社区、企业等校外演艺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进行舞台演出、顶岗实习和就业上岗的中转站,专业群办学成效明显增强,先后获建为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重点建设专业,建有省级精品课程两门,教师获“省级教坛新秀”等荣誉,学生通过“钢琴、声乐、舞蹈”等艺术考级级别逐年上升,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稳定在100%,数百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浙江省各地的基层文化服务阵地。

五、结语

我校表演艺术专业群积极响应省市文艺惠民方针,在文化服务大潮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为区域文化建设奉献优秀作品、输送合格艺术人才;专业群在 “舞台课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我们将始终把握新时代演艺文化主旋律,坚持大众文化服务方向,把握高职艺术教学规律,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舞蹈;表演意识;培养;训练

舞蹈是一门高尚优雅的艺术,它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展示着美,传递着感情。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不仅仅需要高超的表演技巧,能将舞蹈作品的感情传递出来,吸引观众、得到观众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而当今,舞蹈演员大多追求专业的表演技能,暗藏在舞蹈作品中的人性情感却往往被他们所忽视。一位优秀的舞蹈演员,只有重视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懂得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才能在表演中,通过舞蹈动作把作品内涵传递给观众,引起共鸣。

一、表演意识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表演意识是指在表演中,演员的所有思想与所有感受的统一表现,也就是对舞蹈作品内在精神的把握了解,体现了演员对表演的认知水平。因此舞蹈表演意识的强弱,是很多舞蹈专家判断舞蹈演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舞蹈是充满享受和美感的,在舞蹈演出中,演员们要想使自己和观众真正融合到作品的情景中,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面部表情和优美的动作来实现。而除了少数极具天赋的演员,大部分的演出者都要进行表情、意境和动作的严格培训。要想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者,必须要进行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二、如何培养和训练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

第一,重视培养舞蹈演员的自信心。舞蹈是项表演性非常强的艺术形式,演员首先要具有自信心。自信能激发表演者内心的激情,让舞蹈动作更具有感染力。演员要想建立自信,必须要消灭自卑心理,增加表现力。我们要意识到,自卑是人类正常的心理,只有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才能激发内心暗藏的激情。作为表演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情,也要通过精心练习得来。人类的面部表情主要是通过鼻子眼睛耳朵嘴巴来表现,共同形成人类的喜怒哀乐。在舞蹈学习中,舞蹈演员学会控制自己的脸部表情,脸部肌肉如果过于夸张会使表演不自然,甚至僵硬。

第二,重视舞蹈演员的文化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是从事社会任何工作的基础,包括舞蹈表演艺术。舞蹈艺术家要想为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学习,吸取精髓。重视舞蹈演员的文化水平,其实就是要提升演员们的文学素养。文学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地反射着现实世界,它与所有的表演艺术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文学就像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藏,为我们创作作品、塑造舞蹈艺术形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因此培养演员的表演意R,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是要提升演员的文学素养。舞蹈表演者们要有形象化的思考能力,在舞蹈表演中需要阅历的积累和各种情感的表达,而文学作品中,艺术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学会用艺术的审美眼光观察社会、感受生活。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使我们可以深入地体验各种领域的生活,积累各种情感,这是我们在自己生活领域中不可获得的经历;文学还有助于我们对舞蹈作品内涵的理解,对作品人物感情的把握,在表演中更贴近实际,打动人心。而我们要想了解把握舞蹈艺术创作的规则还需要学习文学理论,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我们表演的成功率才会提高。

第三,重视培养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能力。我们普遍认为意识是人类对环境和对自己的认知力,表演意识是对作品与自我的认知能力,这并不是一种完整清晰的概念。而二度创作是舞蹈演员把既定的动作掌握熟练后,对作品中的人物渗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使舞蹈表演与作品内涵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每个人对作品中的角色会有不同的感觉与理解,他们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和精神,可能会对舞蹈的某些动作进行补充、调整甚至改变。因此不同的演员表演同样的舞蹈,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有的表演带着丰富的情感,让你融入表演中或者欢乐或者悲伤;有的表演却让人无法融入,感受不到情感的表达。这就是要看舞蹈演员是否进行了二度创作,能不能准确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二度创作在舞蹈表演中是必须的,我们要鼓励舞蹈演员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努力提升表演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四,重视舞蹈演员的音乐素养。音乐是展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它通过有组织的排列乐音这种形式来抒发人们的感情。音乐素养是指人类对音乐艺术性和技术性这两方面的了解、把握以及欣赏水平的修养。舞蹈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的艺术理念与音乐、文学及美术都存在重要关系,而音乐是联系最紧密的。舞蹈演员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较强表演意识。这就要需要演员有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以及对音乐的感应力。最重要的是,好的音乐作品就是作者对生活经历的感受和想象凝结出的精华,舞蹈演员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充分地感受作者透过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和遐想,并把这种感情和遐想塑造成舞蹈艺术形象。舞蹈演员音乐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认真地积累、精心地体会并且长时间地坚持才能成功。

舞蹈作为一门肢体表演艺术,是将人们的动作经过美化后,以艺术的形式表演出来。从古至今,这种艺术形式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当今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仅仅依靠高超的舞蹈技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而将隐藏在作品之中的人性情感表现出来是舞蹈演员所要重点呈现出来的。可以说舞蹈作品的内涵才是吸引观众的武器,而演员的表演意识是呈现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舞蹈演员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的是演员综合的表演素质和演出能力,具有良好表演意识才能使演出锦上添花。因此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舞蹈动作的技巧,更应重视表演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只有在坚持舞蹈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文化知识理论的学习,才能成为高素质的舞蹈表演艺术家。

参考文献:

表演艺术的培训范文第5篇

北京市教委体美处副处长王军表示,短期培训并不奢望老师的京剧唱功如何了得,但让每个教京剧的老师都能开口唱是一个基本要求。 唱京剧只是形式,关键是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孩子们培养对民族艺术的兴趣。

在湖北,据不完全统计,试点学校各年级近3万学生将学唱京剧。在一份抽样调查中,28名小学生有21人表示对京剧感兴趣,7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不一定非得学京剧,像剪纸、书法等,都可以了解和掌握。

说起京剧京中小学课堂,上海向红小学校长苏虹对此并不意外,“我们学校已经有13年京剧特色学校的历史了。” 据苏虹介绍,向红小学一直以来可谓是“学唱京剧总动员”。早几年,学校已经有自编教材《京韵入门》,所以每个班每个星期都会有一堂专门的“京韵入门”课。课堂上系统地教学生“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等基本常识,老师也会给孩子们欣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经典京剧唱段。到一定进度后,再教孩子们学唱一些简单的唱段。

天津市教委体卫艺处刘恒岳老师说,京剧进校园在本市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但京剧进课堂不同于进校园,不再是以往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本学期,市教委计划在中小学中开展京剧的示范教育,让15-20场经典剧本进校园,让师生们感受京剧的魅力,在京剧进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将以听赏为主,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模仿性学习。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被确定为试点学校后,从3月3日起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原来课间和午间的时间,校园广播大多播放流行音乐,现在被京剧唱腔所代替。学校广播节目先播放带有京剧韵味的现代歌曲《说唱脸谱》,让同学们有一种亲近感。接着再播放京剧名家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选段。该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吴巧玲表示,京剧是国粹,有必要让年轻一代来学习传承。学校这样做,首先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对京剧产生兴趣,由欣赏了解到学唱。目前,学校第二课堂已经成立了戏曲京剧班,让有兴趣的同学接受个性化的强化学习。

如今,在各大试点学校已经发起了一股学习京剧的热潮。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是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艺术。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京剧进课堂将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弘扬传统艺术的有效尝试。

中国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伟,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首京剧教学曲目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猛听得》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 《猛志在胸催解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