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五大实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降低难度,循循善诱,善于用假设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高中物理课本内容与初中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力、热、电、光、原五大部分(高中新教材中增加了选修内容:近代物理初步),很多知识原来在初中只要求学生定性了解,定量计算问题较少,所以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或者套用公式而能得高分。但高中物理的要求与初中相比有所不同,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定量分析的问题较多。老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在教学中可能一笔带过,但学生在老师讲过后可能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若能用些浅显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通过这些提问可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产生求知的欲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寻求方法,深入浅出,善于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有些概念,定义非常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用类比的方法说明,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如讲到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时,我们把气体分子想像成一个个刚性小球,在容器中做无规则运动;讲到电流时我们想到水流,带电微粒在导体里的流动就像水流一样;学习光的波动性时,就会联想到水波,学习光的粒子性时,又会联想到飞行着的子弹;当讲到电磁波的调制、传播、检波时,我们可以将这三个定义类比为将货物装上汽车,汽车(装上货物的)的中途运输,到达目的地将货物卸下的三个过程。这样将不易理解,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形象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就容易理解多了。
三、重视实验,强调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规律、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许多物理知识非常抽象,甚至与我们常见的日常现象似乎矛盾。如对于光的衍射,干涉现象,学生很难理解。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眼观察到明暗相间的衍射,干涉图样,则对光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衍射、干涉现象的结论就容易理解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熟练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还起到了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探索知识,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01-01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升能力,获取新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转变思想、提高课堂效率的理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践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新课标下实施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
1.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和物理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物理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很多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感,若教师适当的将某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以此来引出新课,则会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浮力时,以下面的例子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轮船和铁片都是铁做的,为什么轮船能在水中漂浮,而小小一块铁片却沉入水底呢?为什么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也能在水下航行?你们想知道潜水艇在水中航行时浮力的变化吗?你们想知道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别出黄金王冠的吗?"等等一些生活中常见或者有趣的现象,使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学习热情,急于想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真谛,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状态会非常的好,课堂效率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都等待着学生去探究,去认识,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够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提高课堂效率。
2.利用情感导入,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以情感策略为主线,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首先,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多给予学生肯定、信任和鼓励,因势利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做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其次,教师要善于创新,以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与思考。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的趣味问题和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对于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教师先不做评判,而是让提出方案的学生亲自到讲台上来为大家演示,在成功的方案中确定一个并展开讲述。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树立新课改理念,努力向传统教学告别
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理念的改变需要老师主动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老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3.1 改变老师的主体观。初中物理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增添了许多彩色图片,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技术有密切联系,特别是加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对学生学习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培养。所以,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形势,老师的首要明确的教育理念,逐步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摆正自己的佳置,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个性放在首位,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权威性,努力寻找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2 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新课改的核心教学理念是把教学的主角是学生。而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理念应充分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学习,从而使学生从繁重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并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健康的、高效的发展。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率是必然低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在物理课堂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新知识,相互讨论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商量如何解决问题。老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更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它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同时,实验的直观性也可以用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解释枯燥的理论知识。实验能力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五大能力之一,要求考生能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会使用仪器、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使实验能力得到更好的考察,就要依赖实验命题的方向及方式。如果能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物理实验的观察,从认识物理现象,到领会物理规律原理,最终能应用物理知识到现实生活中去。那么初中的物理教学就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物理科的学习也达到目的了。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学生一齐惊喊起来,但铁球却在"千钧一发"之际"荡"回去了,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自然界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再如讲"摩擦力"一节时,取一根两端等大的圆木棒(实验前备好),叫一位"大力士"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上各握棒的一端,然后相互争夺,结果男同学取胜。然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油擦一下棒的一端,把擦油的一端给男同学,再叫他们各握一端争夺,结果女同学获胜。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到"摩擦"上来。
1.多元性。
教师确定或师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明确、具体、有层次、可操作;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教学过程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整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大目标――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仅仅围绕着这三维目标,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养成学生积极进取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合作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里的合作不但体现在师生之间,而且体现在生生之间。生生间的层层交流与讨论,师生间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创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敢于表现,敢于争论,敢于质疑,使个性特点、思维和情趣有一个张扬的空间和机会,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欣喜。
3.开放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千姿百态、变化丰富的过程。
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社会等知识开放,将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进课堂,将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体知识和学习环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教学手段具有开放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开放性。设置开放的问题情景、条件、解法、答案的不限定,促进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创造性。
新课程的事实为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个无比宽阔的舞台,更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入了催化剂。
二、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分阶段后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1.过渡阶段。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如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教师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
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
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
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为中心组织起来。
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等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
1.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今天,教学过程的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教学目标的设置应简洁明确,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定位,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具体如下:(1)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实验操作。(2)能力与方法: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的改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合作交流。从目标定位看出,不再停留于简单复习,而是通过解决问题提升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装置改进,进一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与他人的交流中、老师的指导中通过再发现进行再学习。
2.实现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的同步攀升。
思维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思维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不断探究、精心设计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学习材料不断地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提出问题,暴露出他们思维的过程,迸发出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3.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一般都把教学过程考虑得比较周全,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比较充分。然而真实的教学情景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是动态的、无法预料的,我们可以预测它,但无法规定它。在许多情况下,教学过程不是完全按照设定的方向去完成,在过程中会出现意外事件。这要求教师不但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还应该提高应变能力,从容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科学前概念;科学学科
元认知也称为反省认知、超认知和反审认知,是学生对于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学生可以通过元认知策略来了解、检验、评估以及调整自身的认知活动。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以及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元认知是近十几年来心理学家所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不断研究可以发现,这种理念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元认知的实质是学生在学习科学学科时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调节。
一、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形成因素
1.对生活经验先入为主造成学生形成前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各类自然现象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使学生形成前概念。但这些概念观点是错误的,教师要打破学生的传统观念。
2.学生个体差异性造成学生形成前概念
每个学生之间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也就造成了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维逻辑方式、认知水平、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方面都大有不同,因此学生的前概念也存在不同。部分学生可应用自身的概念解决问题,处理抽象概念并及时构建新概念,但大部分学生的概念能力较为低下,不能很好地对概念进行认知。
3.知识负迁移造成学生形成前概念
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生在进行数学、英语、物理等主要学科的学习中形成了较为消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学科由于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导致学生在学科之间形成错误的关联性,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低下,从而出现知识负迁移的情况发生,也是导致学生形成错误前概念的主要原因。
4.大众化传媒造成学生形成前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途径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并不是都具备科学性。初中生还缺乏鉴别能力,无法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削弱了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知识教育的效果。
二、运用元认知策略转变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1.合理创设情境减少认知冲突
课堂上的情境创设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前概念转变过程是否顺利,同时也是学生有效学习、构建合理科学观念的重要途径。波斯纳认为:“概念转变过程的发生,是由于学生对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产生的矛盾所引起。”因此,教师要想有效转变学生的前概念,需要设计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进行前概念的转变。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要确保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相融合,要全面覆盖教材中的科学知识点,同时还要适当融入生活中的科技事件。创设合理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遵循科学知识力量去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知识共鸣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从而暴露出学生的错误前概念。要想合理有效地转变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就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来进行研究。
例如,在初中科学第一册第一章当中的“科学入门”一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这一问题,学生几乎都认为科学家是采用实验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教师得到答案之后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再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打破“实验方法”这一错误前概念。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黑盒实验”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最后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联系教材,使学生形成全面的探究思维和科学逻辑思维。
2.利用元认知策略转变学生的前概念
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以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打破学生的科学前概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在《认知发展》中提出:“元认知也称反审认知,是个体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有所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是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来有效转变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概念,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根据教材设计完善的问题层次,要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层次上的前概念转变,并将正确的科学概念进行透彻剖析。以下面例题为例进行分析:
小红发现一种身上长毛,并能在水中自由游动的生物,这种生物可能属于()
A.两栖类动物 B.鱼类 C.爬行类动物 D.哺乳类动物
虽然经过“生物的分类”一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了解了五大类动物的特点,但在解题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错误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自身的认知冲突上转变前概念。教师:“哪些生物可以在水中游动但不属于鱼类?”学生:“青蛙、鲨鱼、鲸鱼、鸭嘴兽。”教师:“那这些生物之中哪个动物身上有毛?”学生:“鸭嘴兽。”教师:“鸭嘴兽是哪类动物?”学生:“哺乳类。”教师:“在刚刚你们列举的动物中还有哺乳类动物吗?”学生:“鲸鱼。”教师:“哺乳类动物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身体生长毛发,胎生。”教师:“再来看这道题,这回知道正确答案了吗?”通过教师不断深入地提问,学生可以在回答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认知逐渐对前概念进行转变,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反思,这种教学方式还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构建。
总而言之,教师在元认知策略下对学生进行前概念的转变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将教材内的知识点与元认知策略有效结合,同时要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考虑进去。依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创设科学性极强的科学课堂。在转变学生前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元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自身建立起良好的科学思维,要让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相信在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下,可以在科学课堂上更好地利用元认知策略来转变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完善正确的科学思维以及极高的科学素养,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静.初中科学课堂转变学生前概念的策略及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