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学科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学生 地理书面表达能力 问题 成因 对策
地理书面表达是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是考查和反映学生地理综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地理教学的全过程。本文从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对策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下面通过一则课堂实践案例分析说明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4《城乡规划》(湘教版)相配套的作业本中有这么一则读图类填空形式的非选择题:下图所示城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请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在①、②、③、④四地中:
附图:
某学生书面表达:自来水厂应建在 ① ,理由是在河流上端,净化城市用水。化工厂应建在 ③ ,理由是排放废水不影响城市用水。疗养院应建在 ④ ,理由是效区环境好,噪声小,地域空旷。商业中心应建在 ② ,理由是城市中心,便于交易。
参考书面表达:答:自来水厂应建在 ① ,理由是位于河流的上游,水质比较洁净。化工厂应建在 ③ ,理由是化工厂会导致水体污染,应建在河流下游,同时应建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疗养院应建在 ④ ,理由是位于山区,空气比较清新。商业中心应建在 ② ,理由是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人群。
通过这则书面表达案例的对照分析以及平时的作业活动的分析总结等不难发现,学生在地理的各项书面表达中存在以下不足:
1.书面表达不够全面。如在这则案例中,关于化工厂之所以布局在③的原因分析不够到位和全面。从化工厂的生产过程来看,其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和废气,因此分析其工业布局必须从水体和大气两个角度考虑,注意其布局尽量对城市用水和大气不造成影响或尽量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很明显该生的书面表达只考虑了水体方面的因素,对影响化工厂布局的因素分析不全面。
2.书面表达条理不清和逻辑性不强。如前因后果,形成早晚,影响程度大与小与空间方位的排序等,不按顺序来答题,出现思维混乱。在回答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沟通的五大水系名称,有学生表达的结果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按照自北向南进行了回答,不按顺序回答;在回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分析时,有学生这么表达: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从踩分点的角度而言,这位学生回答得并不差,但如果他能把自然原因放在一起表达,清晰地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条并列的线索进行分块表达,那么他的表达的条理、层次和逻辑性会更好。
3.书面表达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地理学科有其特殊性,有些词是不能随便更换的,在这则案例中,关于河流的“上游”这个专用词组,学生用“上端”来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平常的作业和检测中,还有学生把河流的“下游”表达成河流的“下流”等,说明学生对于地理的专业术语还掌握得不够到位。
4.书面表达不能使用规范格式,经常出现错别字。如在这则案例中,参考书面表达按高考的要求进行表达,在开始具体表达时先书写“答:”,这是一个格式和规范的问题;郊区的“郊”写为“效”则是一个错别字的问题。错别字的教学虽然在地理课上的强调程度不如语文课,但从准确书面表达而言,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思想上不重视。在日常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但是重视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引导,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也没有采取持续性和强化式的日常训练,致使问题不断重复出现,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书面表达习惯。
2.中学生自身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素质亟待提高。中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训练,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文中所提到的书面表达普遍性的问题,这与现在学生缺乏思维训练、缺乏阅读、大量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有很大关系。
3.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理解造成组合运用不灵活、呈现能力不强。比如在回答我国的地形特点时,很多学生仅表达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并未将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加以表达,细分析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地形和地势这两个概念没有很好地掌握和理解。有时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还会存在这样的状况:基本知识掌握了,但稍加变化,就不能很好地加以表达,灵活运用、组合和呈现能力不够。
三、提高中学生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的对策
1.加强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书面表达的主观重视。学生真正发现了问题、重视了问题,并有克服书面表达中存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那么就可以避免因粗心等原因而造成的主观错误。
2.重视对学生书面表达的过程分析和方法指导。(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要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审题读图和分析材料的习惯。如前一则案例:所示城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请学生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自来水厂和化工厂等的布局问题。而在城乡规划的书本中也有一道图文基本类似的活动题,其题干是:该市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东南风,请学生从城市合理建设的角度考虑自来水厂和化工厂等的布局问题。照理回答应该不成问题,但实际的回答却不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读题不仔细:由于学生凭经验做题,一看似乎做过,连题目都没怎么看就开始答题。其实只要读一读题目,就会发现这两组题中的夏季风的风向是不一样的,一个夏季吹西南风,而一个是夏季吹东南风,因此让学生养成读题等良好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再如审题,审题是做题的前提,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做题的前提,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出题者的意图(考我什么知识点)是答题正确的关键。有的人写了一大篇,由于未能了解出题者的意图,结果得了零分,有的人很快了解了出题者的意图,写了几句话就得了满分。
(2)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点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在学到中国地理时,在回答“我国降水的特点”时,有同学是这么表达的:我国的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学生回答中不难发现学生只回答了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未表达出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亦即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着知识点不够完整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究其原因是对于降水特点应包括空间和时间特点这点并未掌握到位。还有在回答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时,没有很好地宏观把握好原因分析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大角度进行,造成只回答其中一个方面而导致书面表达不准确。在书面表达中经常有学生把表示地理空间方位的“北、南、西、东”表达为“上、下、左、右”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知识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地理专业术语。
(3)重视思维过程中逻辑连贯性的培养,提高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如在考查中国地理河流和湖泊相关知识时,有这么一则活动题:读图回答问题:试分析图中各河流的径流变化特点及原因。
附图:
某学生是这么表达的:靠近绿洲河流的径流量大。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这题无从下手而表达得文不对题。原因是除了学生审题不到位之外,还与他们思维过程的逻辑性不连贯和严密有关。因此,在明确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采取了这样的线索剖析方法:什么是河流的径流和径流变化(即河流水量及多少的变化)?影响河流水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降水、高山的冰雪融水等)此图中的河流分布在什么地方?(塔里木盆地及四周)这些河流水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冰雪融水)为什么?(地处西北内陆;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冰雪融水的多少受什么因素影响?(季节气温)。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学生就非常顺畅地作出了合理而准确的书面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按事物内在关系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其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也就是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4)书面表达要注意“回归教材”。有些需要学生回答的地理问题设问巧妙,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如地理课上关于“朝鲜缺粮严重,分析其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的问题,学生乍一看是政治问题,不知从何答起。这时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做的是地理科目的题,要回归地理教材,联系地理主干知识;从自然因素(朝鲜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及人文因素(国家的经济状况、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表达阐述。
3.教师应重视学生书面表达作业的有效批改。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会在学生的书面作业的表达中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通过细致地批改用文字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明确并加以改正;对于问题特别大的学生,可以采取面批的方式。在批改完后,应做个有心人,把学生在这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概括,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分析和讲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明白错在何处,还能明白这种错误的出现与思维活动的关系,懂得如何修正自己的思维和书面表达。如在批改“我国耕地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书面作业时发现很多同学是这么回答的:因为我国的人口众多。而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与我国的地形特点有关,因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细细分析为何学生会大面积地出现这样的问题,发现是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把耕地比重等同于人均耕地。事后,我在地理课堂上对于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印证了自己的估计和分析,同时设计了系列问题:对于该种地理事项(我国耕地比重小)产生的主要原因我是如何表达的?合理的解释是怎样的?产生两种表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今后的表达中应该如何避免?又如学生在回答“一般来说,表示城市规模的指标是什么?”的书面作业中,有个别同学是这样表达的: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而合理的解释则是看人口的数量,因为地理学中城市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城市的人口数量。由于是个别同学,所以我就把那位同学单独找来进行了探讨分析,事后共同分析得出之所以表达错误的理由:一是审题不仔细,按感觉和经验作题,态度不够认真;二是没有很好地理解和区分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内在涵义的差别和联系。通过多种有效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对于从深层次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较好的作用。
结语
地理学科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它有赖于教师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所以我们必须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我们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相信学生在书面表达方面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启.人性与美[M].世界知识,2003,(2):23-3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提问;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26-01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和认识都比初中地理学生上升了一个层面。但是在课堂上却出现了沉默的现象,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回答。对地理的学习也因为高考压力过大、地理课堂枯燥无味,造成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同时又由于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方法,教学方法略显呆板,十分不利于学生地理的学习。
一、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现状
地理学习与语、数、外及其他科目学习不同,地理学习更加注重实际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所举的案例也要同实际相结合,是一门实用性较大的科目。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高中地理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同时也成为了高考中必考的科目。所以在高中课堂教学中,也加大了对地理教学的投入。高中地理教学也不能仅仅只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更重要的则是教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近年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要以教授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教学主要目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还是从地理的理论知识层面进行教学。同时在课堂提问设计上,也仅仅只是结合历年高考的考题进行提问。从高考考题的设计中让学生掌握地理试题的解题方法,而并不是教授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使得地理课堂学习相对比较呆板枯燥,并且无法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趣味性,打消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仅使得学生无法有效的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还使学生面对老师提问时无法及时给予正确的答案,使得高中地理课堂相对比较沉闷。
二、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设计的改革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问题设计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老师的问题设计不仅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问题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一个班级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老师在问题设计上不能仅仅为了照顾成绩好的学生,故意在问题设计上加大难度,而应该在问题难度设计上层层递进,将问题设计从基础上升到难点层次。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对待老师的提问也能想出答案,同时还能巩固成绩优秀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中还要加大趣味性和针对性,改变传统单一的提问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加大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就必须要求老师在课后的备课中加大教学投入,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直观的将地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如老师在讲关于我国山脉分布,就能够通过直观的影响资料展示给学生,而不是课本中平面的示意图。通过观看多媒体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针对多媒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思考。
2、问题设计内容上要结合实际情况
地理学习是一个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可以说生活中处处贯彻着地理知识。所以高中老师在课堂问题设计上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地理课堂提问设计。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堂提问设计上老师要紧密结合最近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天气变化等现象。将大众最近所关心的地理问题以及亲身经历的自然现象,作为课堂中提问的内容,这样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近几年内我国多发的地震灾害,自然也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老师为了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就应该将地震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提问设计中,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刺激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思考,学会通过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美国著名的教学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环节,就更应该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
三、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老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问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摒弃单一的提问内容,将丰富有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提问中。从提问中增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要在提问设计上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改善地理课堂沉默的现象,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吴 荣.关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对策
一、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
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是增加负担的“副科”,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笔者曾对所在县某中学初一、初二共687名学生作了不计名问卷调查。样卷内容包括:你喜欢上地理课吗?你抱着一种什么心态上地理课?你会认真完成地理作业吗?上学期地理考试成绩如何(总分100分)?对于地理考试成绩有什么想法?
从收回的有效问卷658份中可看出,喜欢地理学科并会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考试成绩都较好,但这类学生所占比重不大。而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地理学科的学生,他们对待上课、做作业和考试,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类学生所占比重最大,为69.4%,说明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还有12.7%学生不喜欢地理学科,这些学生大部分为学困生,可能对每一科学习都不重视。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看,由于受“不中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学习。
2.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笔者也曾对任教地理学科的教师作了调查,大多数地理教师的专业不是地理,有的是其它“主科”教师因课时不够兼任地理教师,有的是年龄较大临近退休,有的是教“主科”时教学成绩不太好。因此,很多教师没有把精力放在地理教学上,也不愿意下功夫。再加上很多教师没有学过地理专业,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现在部分农村中学几乎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少教师连教学常规都不懂。即使有教研活动也敷衍了事,许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在外派教师学科培训或教育教学研讨等方面,很多学校也只注重派出“主科”教师,地理学科教师很难有学习机会。地理教师学不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不善于向科研要质量和效益,必然观念陈旧、教法落后,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
3.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
地理教学很多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或有效教具来完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但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薄弱,地理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在某些学校连最基本的挂图、资料模型、地球仪和经纬网仪都没有,使得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大多农村初中只有教材,缺少配套的辅助材料,有的连教师的参考书都没有。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缺乏对家乡的了解,“乡土”教材的编写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初步了解,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对家乡的改造建设都十分有利,“大纲”中专门提到“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但很多学校根本没有真正实施,以至于“标准”和“大纲”对“乡土”地理的要求,形同虚设。
二、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对策探析
要想尽可能改变地理教学目前状况,使地理学科发挥更大作用,也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更轻松更容易,地理教师自己先要重视起来,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加强学习,积极主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在地理教学对策上多下功夫,吸引学生,让学生把一堂“反正不中考,可学可不学”的地理课变成“虽然不中考,但地理课太有意思了,我喜欢学”的地理课。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以下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运用多样教学方法
(1)“读、议、讲、练”相结合。为改变教师上课一讲到底或只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采用“读、议、讲、练”相结合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中国主要山脉分布时,首先,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时间认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然后,给每位学生一张中国轮廓的空白图,再把他们分成四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把我国主要山脉名称及其走向填在空白图相应的位置上;最后,小组内互相评改,评出优胜者,给予表扬。这就用到“读、议、练”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训练既落实对这一知识的学习,又通过分组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事实证明这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
(2)“故事法”引人入胜。故事喜闻乐见,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开篇就说:“有位母亲在远洋轮船上生下一对双胞胎,人们记录下来的生日是姐姐出生的日期比妹妹晚,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个奇异的故事带学生进入浓厚的探究状态,教师适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好奇心一但被激发,就会很认真去听老师后面所讲的内容,被老师所讲内容深深吸引。
(3)“诗歌谚语”创设课堂情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来描述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描述夏季风对我国哪些地区影响最大;用“马前桃花,马后雪”来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地势对气温的影响等。这些诗歌谚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学科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地理知识也会对其它学科学习有帮助,从而改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的生活环境、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它们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通过它们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用居民主食“南米北面”、传统民居 “南尖北平”等,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来让学生明白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受多种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同时,还可以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来进行房屋建筑、桥梁设计、环境监测和整治、资源开发和利用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类生产、生活。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应合理选择与利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地理学的价值。
3.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教学论、学习论、系统科学、传播学的启发,地理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
教学目标设计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原点,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因此有四大基本特征:首先是指向性,即规定教学活动的运动方向;其次是选择性,即教学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媒体手段的选择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再次是整合性,即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都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最后是可测性,即课后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能进行测量,并对本堂课的目标实现度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由此可见,地理教师首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二、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巧妙创设导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导入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系到该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个创设巧妙的情境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学习变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知。德国一位学者曾做过一个形象恰当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将很容易地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其吞下。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方可显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价值体现在“情”与“境”两个方面,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是情境中“情”的作用。另一个是“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形象地说,“境”就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识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的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二)科学构建地理课堂教学信息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传播不仅与信息的意义相关,而且与信息的形式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信息的合理结构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而无序的信息由于缺乏结构易被遗忘。而大多数教学信息只需改变原有信息的呈现形式,例如可以把文字信息转变为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的结合,即转变为视听信息。这看似只是一种形式的转变,但其信息结构更完善,课堂教学效果更显著。
(三)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多项教育研究表明,只有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开展有效教学。
怎样才能设计出一系列科学的学生合作探究环节呢?为此我以“探究曲线”为理论指导,力争用设计的合作探究把学生引入琢磨状态。
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才会产生真正的探究动机,在学生提出假设之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处于发散状态,一旦提出假设,学生的心理指向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验证假设时,学生的心理指向是直线指向目标的,总是希望越快越好,但实际上,真正的探究行为却是曲折的,是正反馈(+)和负反馈(-)不断交错出现的。
如何利用好这一规律把学生的迫不及待之情很自然地引到合作探究中呢?我认为“问题”是学生进入琢磨状态,开展合作探究的导火索和发动机。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发现问题—尝试错误—体验成功—趋近目标”的过程,我们在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可以设计小步子问题,层层深入递进,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这种探究设计避免了一种困境:一下子将一个大而无边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所适从。同时分层次小步子问题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发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合理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通俗化。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因为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实现,所以高中地理教学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体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这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在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针对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一方面可以提炼核心问题、分层次小步子层层剖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突破难点。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转换为教学实践,避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随意,增强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地理教学设计质量、增强地理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教学,2002(10).
[4]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从我国优越的国土条件出发,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心,地理课中有关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要从全面深刻地认识祖国入手。只有全面认识祖国,才能更好地热爱祖国,进而致力于建设祖国。这是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比比皆是,大量体现在阐述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宽广辽阔的领土范围,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体现了中国国土条件优越的主要特征。如我在讲述初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时,告诉学生我国三面靠陆、一面临海的海陆条件,既丰富了我国自然条件的种类,又有利于国际交往,无论是靠陆地或海洋,我们都有优越的条件来建设祖国。东西宽达5000千米、跨60多个经度,南北长达5500千米、跨近50纬度。不论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所处的温度带等看,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初中地理本学科教学,注重打好“双基”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运用能力。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起“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好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
立足本学科教学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双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知识点真正弄懂、吃透。要形成地理知识的系统网络,纲举目张,只有系统了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三、重点教学系统地理知识,适当拓宽和补充区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综合分析往往是学生掌握的难点,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它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往往又融合其它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综合意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立足本学科,就是要按照《初中地理教学大纲》,抓好本学科的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且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以教材的不变应万变。
四、加强地图教学,掌握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充分运用地图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图的教学,必将给学生留下知识的大漏洞。学生读图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地理综合能力运用的高低。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地图知识的教学,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平时的教学要注重运用各种地图,如区域图,最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教会学生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图文转换的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并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五、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