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第1篇

摘 要 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开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形象性,教育性以及科学性的结合,本文主要采用系统构建和文献资料以及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结合研制足球理论课件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教学意境当中的应用,探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足球理论课当中的应用,以寻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课件 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

一、前言

足球是一项节奏快速多变竞争相当激烈的同场项群项目,由于它的对抗性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现代社会足球运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何快速的提高技战术,加快足球的发展是现在足球研究领域的新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足球的规律,探讨足球技战术教学当中的效率最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足球课当中理论课的环节进行展开,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用形象化的课件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等能力,同时以符合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认知规律为基本前提,激发学生大脑中对原有已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和巩固,并创造性地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的足球理论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好奇和情感,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快速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二、研究方法

(一)系统设计法

系统设计法是以整体的角度,整体的意识来看待客观的事物,将研究的对象及其相关的事物都看作一个整体机构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本研究按照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将编制的内容按照其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二)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著作,学术期刊,以及有关于MCAI方面的理论资料,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完整的论证,论证以后然后再查阅足球理论课教学当中的有关理论,为课题的形成和制作做好准备。

(三)实验

实验的安排如下,首轮在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09级足球专选班中进行预备性实验,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两组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初步考察足球理论课教学当中的教学辅助课件的效应,以认证其可行性.第二轮进行正式实验,以便于研究分析,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形成实验一组,实验二组以及对照组,第二轮实验对象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2009级专选班,共计54人,为避免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实验前的理论水平,年龄差异和原有的技术水平的因素进行处理使得实验因子基本齐同同时合理进行分组。

三、课件制作与设计

(一)课件的设计构想

1.课件开发的整体设计

在研制理论课件当中为了开发理想的课件,我们首先对课件进行了规划。

2.课件开发的指导思想

课件制作的指导思想是将教学软件与专项相结合,方便教师上课、备课和学生自学,即把文字、图形、图像等素材整理成演示系统,使之既可作为体育专项理论和技术课的教案,又使整个结构易重组,内容易增减,方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方式备课,同时能在多媒体局域网上播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促进个性发展。

3.课件设计的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课件的研制首先必须改变以往教学录像的单一播放形式,实现人机对话的互动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可见的图标点击选择学习内容,这种交流与反馈相比而言,反馈相对及时,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安排按照不同的内容和手段,进行学习,实现进度的自我控制,另外,课件当中的图像需要高清,声音需要清晰,声音和画质要同步,使得整个观赏的效果要非常好,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境。学习中教师基本掌握学习的进度,促进学生对足球理论知识全方面的掌握。

(2)区别对待原则。在课件制作的过程当中按对应群体进行广泛的调查和访问,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过程当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虑,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学生的兴趣差异,学生对内容选择的差异,从而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选择课件的结构系统,同时选择好课件内容的深度及难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过程当中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直观展示原则。学生的思维的本能是对图片十分的敏感,所以我们在展示的过程当中尽量用图画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要学的足球知识的基本内涵,从而让学生快速,高效的掌握知识以促进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4.课件内容设计

(1)足球起源和发展。本部分主要介绍足球的起源和足球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足球的真正的内涵,从本质上对足球进行分析,同时介绍足球在中国的开展及目前在中国开展的状态,同时对中国的开展现状同日本,巴西,德国等一些传统强队进行对比从而启发学生,去分析为什么中国足球的现状相对落后。

(2)足球技术特点。本部分主要介绍足球的技术结构,技术基础和技术细节,同时采用一些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的细节对整个技术进行分析,对每个细节进行展开,以让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对技术环节,技术细节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3)足球竞技能力的结构。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足球运动的竞赛规律,足球的竞技能力主要从心理能力、智能、体能、战术能力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分析运动员要想获胜从心理,智能,体能战术方面如何进行改进才能达到高水平与动员的水平,从而进行启发性教学。

(4)足球理论知识题库。这一部分设计了判断,选择,填空题对学生的认知的水平进行考察,同时设计好参考答案以备在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当中,对自己进行考核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足球欣赏。这个部分主要介绍足球的器械、裁判规则、场地和对运动员的要求来引导学生如何欣赏足球,如何欣赏足球技术和战术,同时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短片形式表现出来。

(二)课件的具体制作

在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当中,主要采用原始素材对它进行采集,同时完成程序的编制和调试打包,制盘等多项工作(图3)。

图3 课件制作程序

1.文字、脚本的编写

以足球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教科书对文字进行编辑以word2003作为读入的工具,根据不同内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字体大小,颜色,进行编制脚本,对课件内容每一幅图画,每一段文字,每一种声音,每一段录像,进行细致的取名选名,设计,并结合课件特点做好方法,形式以及内容的画面的创新性研究和设计。

2.课件素材的处理

基本素材包括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等,制作过程当中我们全盘考虑媒体的容量格式和表现形式等因素,保证软件的风格的一致性并与软件环境相协调,保证界面良好的流畅性和使用性。

3.课件的制作调试、打包

通过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图,制作成MCAI课件,课件完成后,首先进行调试,检查程序运行是否存在问题或缺陷,确认课件符合要求后,用AUTHORWEAR6.0打包,制作成可执行文件,最后用CD―R将课件刻录成光盘,便于保存和携带。

四、软件的特点与使用环境

“足球理论MCAI”的研发,就是为了改进和方便教师教学,使教师摆脱繁琐的理论课的教学,也让学生脱离让人乏味的理论课学习,所以,本软件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整个课件界面风格保持一致,界面层数只有两层。“足球理论MCAI”软件中使用的是航标导向,需要学习哪一章的内容,只需鼠标点击即可,可选性较强,学生很容易接受与掌握。

五、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实验对象有关因素比较分析

从结果上看,各组之间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年龄和理论成绩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讲没有很到的差异,因子基本齐同。

(二)预备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足球理论成绩分析

为了了解该软件的辅助效果,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09级专选班中进行小样本预备性实验后通过两组实验对比进行分析,初步考察和验证课件辅助教学的效果和基本的可行度,从表2中显示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性达到了显著的水平,教学实验表明,本课件对促进学生掌握足球规则及足球技战术知识要有较为明显的效应。

(三)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检验

在实验研究当中其实验结果是否可靠,对实验成败非常是重要的,因此我们通过对足球理论课知识测验的信度来考察第二轮结果的可靠度,本研究采用测量法对成绩进行可靠度的再次检验,表三显示测量信度系数为0.75,0.79,0.72表明信度可靠度相对较高。

(四)实验组与对照组足球理论测验成绩比较分析

在实施正式实验以后,我们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知识测验成绩进行显著性方差分析,从三组自身比较结果看试验后各自都有较大进步,但从实验组相互比较的结果看,实验二组的成绩均高于实验一组及对照组,差异性达到显著性程度,实验一组与对照组的理论测验成绩无差异。

针对足球理论课课件在教学当中的使用情况,最好有老师在现场对学生进行现场的指导,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具体分析,现场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课前对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评判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我们不难发现足球理论课课件的创新性研究对于取代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的形式有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会出现一定的盲目性,从而教学效果,效率都会处降低。当MCAI课件与教学的创新性方式进行优化组合运用以后可以达到优势组合,课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因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这说明集图画,图像,视频和文字于一体的课件教学,通过生动活泼与形象的演讲方式和人机互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考,从而达到强化、巩固知识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最初制定的教学目标,因而该MCAI理论教学课件在足球教学当中是可行的,在实践当中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六、结论

(一)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播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只能安坐静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角色,而不能参与教学,本研究主要是创造性地改变这种状态,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也不是呆板地,僵化地讲授,而是加入了视频,图片,文字,音频等一些直观手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及在实践当中对知识进行实践,发挥知识学习的效用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MCAI课件在高校足球理论教学过程当中是一种必然发展的趋势。

(二)计算机系统作为一种辅助的直观教学手段,他可以运用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多视角展示足球技术的技术环节和技术细节,从而对足球技战术的时空特征和细节特征及结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是技术环节的细节变化的展现更加逼真、清楚、准确和规范,可以在时空上以不同的速率重现技术完成过程中的各种细节,能让学生更加清楚了解到技战术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对技术细节的完整的感知,因而该教学方法是创新性的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是可以尝试全面推广的。

参考文献:

[1] 曲明祥,于浩.对中国足球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14(5):56-58.

[2] 陆煜.我国竞技系列U-17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现状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3.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数学;应用课程;数学实践能力

一、开设数学实验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独立院校大学数学教育的特点:时间短、课程多、任务重,造成了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局面.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在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锻炼,使得他们只懂得“学数学”,而不懂得“用数学”。从而不能适应更高层次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利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开设合理的数学实验课程。

根据上面提出的以及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数学实验,首先要有三个方面的目的:第一是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将抽象理论形象化,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的本质精髓;第二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速度及能力,将繁难的计算通过计算机简单地求解;第三是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将数学真正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简单地说,数学实验的目的就是:理解、计算和应用。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数学实验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理论清楚,应用灵活,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可行性

在过去的年代里,如果想要了解数学理论的本质内涵,那么,我们就必须沿着当初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自然科学的前辈们走过的路,仔细地分析他们所研究的具体事物的本质,通过追随他们的脚步,来发现数学的理论本质。但是这样的过程是作为普通学习者无法做到的,我们只能将现实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然后从简化的形式中,找到理论的脉络。然而这样的一个简化过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有出现了计算机之后,有了计算机对现实的模拟,我们对理论的分析过程才有了简化形象的可能。而过去我们教授的数学知识、数学学习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进行计算,但是十分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计算能力都很差,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教材中的习题技巧性比较强,让学生觉得内容繁难,又没有实际意义。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是不是真的没有意义呢? 客观的说,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强调过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计算内容怎么解决,目前已经有了MAT2LAB、MATHEMATICA、MAPLE、LINDO、LINGO、SAS、MATHECAD等多种数学计算软件,它们或者对于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所解决,或者对某个方面的数学问题有方便准确的求解。那么,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软件的使用能力。而MATLAB、MATHEMATICA等已经有大量的教学书籍可以参考,学习容易,对于计算机硬件要求也不高,很适合高等院校用于教学。

三、目前国内数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状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下期开始,数学实验的思想和内容引入我国高等院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数学实验在一些院校中开始大规模开设,近几年,数学实验大有燎原之势。尤其是我国举办数学建模竞赛以后,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被各各高校列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而独立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更应该与各大院校保持一致,坚定不移的开设数学实验等应用性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计算机及相应数学软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激情。

四、数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点滴体会

从2009年开始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程至今,我校已有三届大一、大二的本科生(包括工科、理科、管理学科)开设了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果。

1、该实验课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数学课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初步掌握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结局实验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不仅仅是公式定理的推导,套用和手工计算的结论,它还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方法,建模方法,计算机操作和软件使用等多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为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课对数学的方法的理解,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应用的实际中来,初步具备通过“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为数学建模课程和竞赛打好基础。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数学实验思维量大, 思维性强, 很可能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 因此教师要根据问题方向, 广泛阅读相关书籍, 进行深入的思考, 把握实验的实质、知识结构、内在联系、逻辑依据和知识体系, 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创新意识。

2.数学实验中计算机使用只是手段, 学生应精力集中地进行数学方面的探索, 不提倡学生提前预习, 因为预习往往使学生先入为主, 失去重新探索过程的意义, 但实验完成后要全面系统地总结复习。

3.数学实验是有控制的开放教学, 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但开放不是任其自然, 教师仍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帮助者,也是学生实验活动的观察者和共同实验者。教师备课重点不是讲什么内容和怎样讲解, 而是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另外数学软件包也是开放的,可以用Matlab, lingo软件作为实验平台, 也可用其它软件进行实验。

六.结束语

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等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自觉主动地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大学数学应用性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重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独立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独特作用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管理学原理 教学模式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84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inverted class-room)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深度融合的典范,近年来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主要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将课程的主要内容制作成视频、声音、图像等重新规划和设计,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先学后教”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的实质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和做学习的主人,促进生师互动和知识应用,鼓励高阶思维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面向职业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

翻转课堂通过教师将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图像、声音等信息,使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中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讲解,提高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中参与以及课后巩固的教学形式。

二、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过调查发现了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很多设置都是以理论为主,缺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另外,这些《管理学原理》教材版本落后,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教师的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课堂授课,教师照本宣科在台上讲课,对学生被动的学习形成“填鸭式”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方法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迫切需要改进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学生成绩考核不合理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应用较广泛的学科,注重能力的培养、善于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等,而目前很多高校τ凇豆芾硌г理》课程教学的考核方法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平时学生作业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最终期末考试分数一般高校的比例为70%,造成部分同学考试前对理论的快速突击,考试结束恢复原状,并未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能力的提升,考核面过于狭窄,不够科学。

三、翻转课堂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非常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能有效缓解目前传统教学的弊端;2.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意识;3.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4.有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翻转课堂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翻转课堂采用新媒体视频+互联网技术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教师通过《管理学原理》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成视频、图像、声音相结合,是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三)翻转课堂完善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考核方式的单一和缺陷问题。翻转课堂可以采用线上考核和课堂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分或者在课堂上根据实践测试。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提高《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效果。

(四)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翻转课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翻转可以根绝学科特点进行设计。首先,通过理论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自主学习的引导,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案例分析引导,教师播放相关理论案例和视频资料,通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小组讨论,并有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提高学生之间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翻转课堂《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将面临的挑战

尽管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现实中还需受到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挑战。

(一)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影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受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影响,教师很难解决课题出现的学生对课程参与问题,制作微课程时学生是否参与,属于单向的传递,不能像传统课堂做到随时调整。学生参与人数与理想人数存在矛盾,只能展示和使得真正参与的同学收益最大化,而其他同学则长期作为观众参与其中。

(二)教师对翻转课堂的影响

有关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任务中被视频教学所代替,并没有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同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专业特征等制定相应的视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并未能深度参与其中。另外,翻转课堂要求课题高度数字化,网络安全,完善的教学设施等。现实缺乏相适应的配套设施,不具备完全的网络教学环境。

总之,翻转教学课堂符合时展潮流,虽然目前依然处于尝试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但对于研究生管理学教学是可行的。要想全面、高效地应用于管理学课堂教学仍需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辛巍巍.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5

[2]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01)

[3]蔡兴红.翻转课堂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生教学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 科学化

[作者简介]曹新锋(1977- ),男,陕西渭南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工资。(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28-0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投入,高职院校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以国家教育改革的宏观指导为调控方向也在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完善,逐步解决了快速膨胀的规模与办学能力之间形成的一些矛盾,但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水平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各省配套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为标志,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始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调整转型。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又面临着不被社会认可和生源减少而竞争更加激烈的不利形势,这些机遇和挑战对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工作也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探寻高职院校的管理规律,推进科学管理,促进高职院校规范有序、和谐高效地运转,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本质内涵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等资源,以期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保证组织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过程,对应的英文为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单位或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对应的英文是Manage或Run。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就是一个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具体实施并不断改进从而达到组织各项目标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含义: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总之,管理就是不断地决策和实施,在反复地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协调调动各种资源,指导和激励组织内部的人员共同努力,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科学化就是使管理工作符合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实事求是、规范高效的过程。“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管理科学化既包含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组织文化、发展愿景和长远目标,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计划、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还包括明确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以及及时有效的监控和反馈等。管理科学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时代性,组织目标及具体的实施计划和落实手段都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其次是系统性,每个组织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有要实施的计划和反馈的问题都应纳入这个系统,在系统内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决策;再次是规范性,组织成员的行为和工作程序都很明确,也很规范,不是临时动议、信马由缰的;最后是人性化,管理科学化真正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作用及其自身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管理科学化是注重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是符合组织发展规律和管理规律要求的管理。

高职教育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但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上都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在管理上自然也有特殊要求。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对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就是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内涵所在。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就是指管理者对学校面临的所有问题进行统筹分析处理,提供和采用可操作计划、程序、方法和手段,实现对整个学校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决策和系统控制,对学校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涵盖学校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管理思想体系形成以及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动态过程。

二、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历史的特殊性需要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要么是继续沿用原中专的管理模式,要么是在照搬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而没有结合自己本身教育特点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迅猛增长,增长速度已远超软硬件建设的速度,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因此,必须推进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二)基于高职院校自身职能的特殊性需要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大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其承担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也有特殊性。在教学上,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实际的技术操作能力,采取的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大量时间要么是在校内仿真实训,要么是在校外的企业中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训,这都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进行科学管理。由于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更注重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高职教师一般在传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上处于劣势,而在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改造和推广等服务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而这类研究又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也需要适应规律的科学管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或与社区联合等方式,在科研开发、技术应用、教育培训、咨询、信息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更加切合市场实际,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因此也需要科学化的管理。

(三)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需要

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有来源于校内固定编制的专职教师,也有来源于企业一线不占学校人员编制指数的兼职教师,校内满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要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每年及时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和行业发展现实,不断地更新技术,从而提高实践技能;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平时需要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而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一线指导。这种不同身份和不同阶段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情况使得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复杂和困难,如果不能科学管理,就无法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四)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需要

国家对高校实行的录取体制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以及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那些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和整体素质较差的群体,而且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在生活习惯、学习要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偏差和弱化,外界对大学的层次论和对高职不客观的评价又强化了他们本身可能就存在的自卑、失望和埋怨情绪,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必须科学管理才能做到和谐稳定。

(五)基于高职院校管理现状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和认可,时至今日高职教育已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近年来又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具体的高职院校管理层面都还缺乏对高职院校内在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和全面认识,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和内部管理都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宏观上讲,国家缺乏对高职院校的专门管理体制,在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其他日常管理制度上都等同于普通高校管理,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方面,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忽视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普遍存在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而忽视实践教学管理和外出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重视学校内部正式职工的管理而忽视外聘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重视后勤经营指标的实现而忽视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等问题。另外,在学校内部部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观念不强,工作标准认识不清楚,沟通衔接不好,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无论是从学校整体还是管理者个体来看,都需要管理科学化。

三、高职院校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一)在转变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管理理念

要实现管理科学化,高职院校就要在高职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必须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新形势:一是由被动维持型管理向主动创新型管理转变,被动维持型管理就是仅仅局限于日常事务和常规程序的消极管理,主动创新型管理就是主动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强调管理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二是由传统的封闭式静态化管理向开放式动态化管理转变,传统的封闭式静态化管理主要是和普通高校一样的内部常规化管理,而开放式动态化管理就是要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点所构建的管理;三是由刚性管理为主向柔性化管理为主转变,刚性管理片面强调规章制度,讲求人的无条件服从,而柔性化管理则以人为本、以德服人,让教师主动自觉地服从。

管理理念的创新包括整个学校的管理要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制度为基础、以文化为根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教师管理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引入人力资本的理念,树立起以投资效率和产权概念为基础的管理理念;教学管理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管理、持续提高培养质量为理念;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变管理为服务、先成人后成才为理念;科研管理要以突出高职特色为根本,以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为理念;后勤管理要以学生和教学为核心,以服务至上、兼顾效益为理念。

(二)在分析高职办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符合高职办学需要的组织结构

高职教育是面向市场以工学结合为教学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开放式办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也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对于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来说,必须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高职办学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和趋势下,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组织结构的再造不仅需要提高内部组织结构和所需功能之间的契合程度,而且要构造高职院校与外部各个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再造过程中,既要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发展战略对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探索,还要依据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对学校生存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以便建立起真正契合高职特点的组织结构。在具体的管理结构构建中,高职院校要充分体现市场的需要,建立企业、市场和社会相关人士参与的学校董事会,营造并落实民主管理机制,在公众监督之下行使管理权限。

(三)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并优化保障高效运转的学校运行规则

高职院校的内部运转和外部合作交往要求必须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运行规则和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激活组织功能。符合组织目标并且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一个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组织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体现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制度体系,使任何事情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在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和求职的需要,要遵照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做到各项工作数量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例如,可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避免党政两条线的基础上做到信息沟通、协调一致;实行专项工作统筹制,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和统筹协调地解决问题;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制,在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加强系部的危机意识和管理责任意识;实行同一管理岗位二人制,即每个管理岗位有两个人承担管理责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出差、培训或个人事务等临时离岗造成的管理缺位;建立真正可上可下的岗位聘任制及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在加大管理竞争意识的同时完善管理岗位责任体系,从而保证学校的有效运转。

(四)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和管理能力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岗位人员要么是从专职教师转岗调任而来,要么是刚毕业的普通大学毕业生,都没有进行过管理学的教育和培训,也没有管理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即使是管理岗位之间的轮换,也缺乏对新岗位的管理经验,因此必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使其胜任新岗位的工作要求。同时,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与绩效评估、激励等手段结合运用,可以提高管理人员和整个管理队伍的能力,增强活力,提高工作效能。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将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形势、规章制度、运行机制、重大决策和管理要求等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全院教职工,尤其是处于管理岗位的人员,这样可使管理层和执行层统一思想,了解管理目标,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其次,对教职工特别是管理层要常抓不懈地进行政策宣传、形势教育和管理规范的培训,对学校全局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激励管理者主动思考、提高工作绩效。最后,要对管理者进行本岗位的管理业务知识培训,可以加速本岗位的适应速度,为早日顺利高效地进行岗位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规范化 能力培养

一、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

1.因为我校是从地方性师范院校升级而来的,因此所有的实验教学文档、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设置等都打上了严重的物理、化学的烙印,并不适合我校各学科并重的发展模式。

2.实验教学评价及考核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实验课程的单独开课及单独考试并没有完全实施开来。

3.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存在老师讲的时间多学生做的时间少,或者讲的时间少学生做的时间又太多等情况。

4.在以说教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下,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这种单一的刺激视听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特别不适用于实验教学。

所以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地接受到更多的是主动地参与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规范化措施

做实验时,注意把握实验预习、实验进行、实验总结等三个重要环节,严格量化实验参与人的行为标准化,使实验教师、管理员、学生三者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利益相互牵连和制约,体现每一参与人的重要性。具体分工如下:

(一)实验预习

预习包括阅读资料、熟悉仪器设备和写出预习报告。仔细阅读实验教材和有关的资料,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① 做什么:这个实验最终要得到什么结果。

② 根据什么去做:实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的原理。

③ 怎么做:实验的方案、条件、步骤及实验关键。

(二)实验进行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先在实验室准备好的实验情况登记表上签到,将写好的预习报告交老师检查,然后认真听实验教师的讲解指导。老师讲解后,按照编组使用相应的指定仪器,实验时应按要求布置好仪器,再按确定的步骤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钻研和探索实验中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后再进行处理。仪器发生故障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排除故障的方法。总之,实验时将重点放在实验能力的培养上。

实验过程中应做好各项记录,例如研究对象的编号,主要仪器的名称、规格和编号。原始数据要求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到课前设计好的表格中,如确系记错,也不要涂改,应轻轻画上一道,在旁边写上正确值(错误多的,须重新记录),使正确数据都清晰可辨,以供在分析测量结果和误差时参考。

实验结束,先将实验数据交教师审阅,经教师验收签字后,再整理还原仪器,方可离开实验室。

(三)实验总结

实验后要对实验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如果原始记录更改较多,应加以整理,对重要的数据要重新列表。数据处理过程包括计算、作图、误差分析等。计算要有计算式(或计算举例),代入的数据都要有根据,便于教师批阅,也便于自己检查。作图要按作图规则书写,图线要规范、美观。数据处理后应给出实验结果,最后要求撰写出一份简洁、明了、工整、有见解的实验报告。

(四)实验课程记分标准

1. 到课准时(10分)

到课准时,以上课铃为准,到课准时者记10分,迟到者扣10分。

2.预习报告(10分)

预习报告用统一的预习实验报告纸按格式要求书写,且书写整洁、清晰、排版合理者,记10分。格式基本达到要求,但书写潦草者可酌情扣分。

3. 实验操作(40分)

① 按实验步骤和实验程序,自觉认真完成实验且实验数据达到要求者,记满分即40分。

② 抄数据和实验结果者扣40分。

③ 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步骤和试验程序规范程度及实验数据合乎要求的情况视情形酌情记分。

④ 粗心大意损坏仪器者,除按规定赔款外,另扣10分。

4.文明卫生纪律(5分)

5.仪器整理(5分)

6. 实验报告(30分)

① 实验报告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按格式要求书写。实验数据按要求处理并有实验结果表示,报告书写整洁、清晰、布局合理者,且附有预习报告和原始记录,可记30分。

② 没有数据处理、计算过程以及最后结果表示的扣15分。

③ 实验报告要求在实验项目完成1周内交任课教师批阅。报告迟交1~7天扣5~15分,迟交超过7天以上扣30分。

(五)实验操作考试计分标准

1. 考试内容和方法

内容:在本学期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中,通过抽签决定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考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学生每人1台仪器,独立完成。

操作流程:仪器装备(接线)开机操作读数数据处理整理仪器

2. 操作考试计分标准

在规定时间内:

① 按实验步骤正确接线和开机 记10分

② 独立操作、准确无误 记30分

③ 观察细致,读数准确 记20分

④ 数据记录清楚,分析正确 记15分

⑤ 正确处理数据 记15分

⑥ 实验完毕,自觉整理仪器 记10分

3.实验期末成绩考核评定标准

优秀:本期所开项目平均成绩90分以上

良好:本期所开项目平均成绩80分以上

中等:本期所开项目平均成绩70分以上

及格:本期所开项目平均成绩60分以上

不及格:本期所开项目中缺做2个实验项目或仅有1个项目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