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市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根据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和当前面临的障碍,实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优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应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原则。治理结构优化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商业银行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合理配置问题,只有坚持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称,才能有效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公平性原则。主要是平等对待所有股东,如果他们的权利受到损害,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同时,银行治理结构的框架应确认公司利益相关者(债权人、雇员、客户等)的合法权益。三是透明度原则。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银行进行市场监督的典型特征,是投资人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信息披露也是影响银行行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良好的公司治理要求在信息披露中采用高质量会计标准和可靠的信息审计,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风险控制体系的不可替代性原则,即不以治理结构优化替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要防止将治理结构优化作用夸大的倾向,那种认为“一股就灵”、银行上市就会自动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事实上,无论是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还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倒闭潮都是在商业银行具有良好治理结构背景下发生的。
2、实施商业银行硬预算约束,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的目标。渐进式改革、增量型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特征,目前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只有硬化商业银行预算,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外部的非市场手段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而重造商业银行的信用基础。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经营管理层的责任和义务,配套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加速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让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尽快退出商业银行,减少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与中央银行的博弈机会,通过解决商业银行产权问题来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恢复商业银行的企业信用基础。总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或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借助经济民营化进程,实施“国退民进”的改革,才能从出资人的源头解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优化问题。
2、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商业银行治理准则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1999年了《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从银行价值取向、战略目标、责权划分、管理者相互关系、内控体系、特殊风险监控、激励机制和信息透明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应具备的要素。根据这些原则,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实践,当前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应着重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完善规范组织架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改变经营管理层权力过份集中的现状。二是建立董事会下属的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引进外部非执行(独立)董事以增强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建立独立董事评价制度。二是设立专门委员会。从目前的实际看,独立董事受到供给源、社会声誉机制缺乏的制约,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将大于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建立将使董事会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具体化,真正发挥董事会在商业银行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三是优化对银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防止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错位。由于银行高级经营管理层事实上拥有对商业银行资源的投票权、支配权和决策权,他们是否会积极运用本身的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精神”)为银行创造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或者银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必须以适当的形式(如相对较高水平的与业绩挂钩的奖金、认股权等等)给予这些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以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同时,加大对经营结果的监控、考察和评估,促使这些拥有事实上投票权的人员对投票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风险金等方式),从而抑制“廉价投票权”的广泛存在对银行经营效率的侵蚀。
3、以优化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完善治理机制,力求治理结构优化效用最大化。首先要规范股东大会的运行机制,防止“一股独大”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通过进一步明确股东大会的议事规则、运作程序等措施,充分发挥股东大会作为商业银行最高权力机构在治理结构中的作用。重点要建立和规范董事会的运行机制,这是提高治理机制的关键环节。一是要规范董事会成员的构成和选聘程序,确保专家治理和适当的规模;二是要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美国花旗集团董事会的17名董事中有13人来自外部,美国十大投资银行的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68.4%)。董事会某些方面的决策,特别是涉及到对经营班子的考核评价、奖惩、薪酬政策等方面均主要由独立董事做出决定。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制定的“董事会批准与监控指引”,规定了贷款和或有负债审查程序、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资产负债管理、融资管理、增资计划和财务预算等需董事会批准,衍生金融工具、利率风险和货币风险敞口的管理、审计方案、内部控制等事项需事后向董事会报告;三是要明确董事会的职责,设立执行董事,并建立独立的评价机制。可以由监事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对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进行绩效评估,并由监事会向股东大会报告并向董事会反馈结果;四是提供董事所需要的信息,以利于决策;五是董事会应就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形成定期评估的机制,并至少要满足几个通用的标准:第一,至少要每年评估一次;第二,评估需要分析银行的年度以及长远表现,并且与竞争者进行横向比较;第三,必须通过行长个人目标和银行目标来判断其业绩的优劣;第四,行长必须对自己的业绩表现作出自我评价;第五,行长必须与外部董事直接沟通并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反应。
4、改革银行业的外部环境,提高外部治理效率。外部治理是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必不可少的方面,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即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产生的替代效应,促使商业银行自觉改善内部治理;二是建立并实施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加大行业开放程度,鼓励行业兼并,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生存压力来促进治理结构优化,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上市进程,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治理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加速商业银行发展,借助外部力量改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和机制。目前世界排名前50名的大银行除我国的三大国有银行外(建行已于2005年10月上市)均为上市银行,表明商业银行上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四是加强外部监管。以与国际接轨的监管要求对国内商业银行实行评级、并大力推行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公众和存款人关注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强化债权人约束,进而促进商业银行自觉优化治理结构。五是大力培育银行家市场,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的人员流动创造条件。
5、配套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在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之上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专业机构,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只是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基础,要真正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商业银行配套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这里首先是董事会必须建立清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具有指导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全行的经营行为能够得到统一。其次,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推行矩阵式管理,逐渐形成垂直化、集约化的经营系统,提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第三,建立垂直化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独立评估信贷风险,并建立直属董事会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对全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第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在实行董事会直接管理稽核部门的同时,引入外部审计部门实施对内部审计的再审计,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6、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要根据国际上有关银行信息披露的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2002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己初步建立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我国商业银行《暂行办法》的规定,对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公司治理信息及年度重大事项进行公开披露。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各商业银行要参照国际银行业惯例,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信息的公开披露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制度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与国际通行准则的统一程度。监管当局还必须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信息的虚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进行严格处罚,以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公司治理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在出资者、经营者、劳动者、相关利益者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这是一道永无止境的课题。世界上也许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完美的、或一成不变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事实上,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公司的所有制模式和公司治理模式有很大差异,但是公司治理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则。随着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公司治理,既是一个必然选择,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
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变幻莫测,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认识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决策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商业银行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有助于将银行经营活动的视野放在全方位的未来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对系统、对银行进行战略策划,从而寻求出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道路,使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并保持传统的竞争优势,需要采取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战略。首先要结合银行自身实际选择一个独一无二的战略定位;其次,为了选择战略定位,必须列出尽可能多的可选择项;再次,在列出所有的选择后,必须做出明确选择,即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为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认真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和市场定位是什么?是向全能银行发展,是以对公业务为主,还是以零售业务为主?在确定总体目标后,还应进行市场客户细分,明确提出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2、市场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要研究制定自身市场竞争战略,是立足于巩固现有市场,还是发现一个新的市场,是用现有的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开发新产品来打开新的市场,还是组合使用各种市场战略,来不断巩固、发展银行的市场。
3、区域战略。要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重点区域要在机构设置、技术投入、产品研发、费用分配、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倾斜,进一步形成在该区域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于非重点区域,要实施果断的推出战略,减少资源的无效、低效占用。
4、客户战略。要对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按照贡献度进行细分,确定本行重点依托的客户群体,建立起能长期合作、提供稳定收益来源、保障银行长远发展的客户基础。
5、产品战略。产品战略要以特色突出、品质优异、收益显著为目标,培育银行自身的核心品牌产品。对核心产品,要大力提高研发质量、适当加大资源投入,精心组织营销策划,有效开展产品包装,宣传营销和市场推介,落实具体人员,提升核心产品的售后管理,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凸显品牌价值。
6、科技战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是提升金融服务的技术保障。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联系日益加深,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创新,创新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已成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旋律。
7、文化战略。要想赢得竞争,就要建立适于现代商业银行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文化。突出的是要树立整体营销的意识和氛围,要主动为客户服务,主动去营销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的需求为银行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他想要的服务。要通过建立营销的竞争文化来对银行员工的行为进行导向、约束和激励,从而促进整个银行更加健康、高效地运行和发展。
8、活化经营策略――面向市场,融入市场,抢占制高点,开拓生存和发展空间,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许多历史问题的累积、有些改革的不到位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活化经营、抢占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从根本上与外资银行抗衡的战略选择。我们要本着“发扬传统优势、扩大独特优势、培植后发优势、聚合整体优势”的指导思想,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了解、融入、服务、开拓、占有市场,审时度势地提升经营层次,突出经营重点。在组织资金上要把主攻点放在抢占黄金地段的滩头阵地、抢占市场份额上;在配置资金上要把落脚点真正放在壮强扶优上;在追求目标上要把根本点放在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经营上。摒弃大包大揽、规模扩张、粗放经营等习惯行为,注重人均创利和存贷款平均成本等效益性指标。当前,要研究、调整、拓展金融产品的消费群,真正实现有效投入。信贷配置要面向外需,抓好内需,巩固传统产业,着眼新兴产业。
(三)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控制风险是确保业务稳健发展的前提。加入WTO后,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银行经营将暴露在更多的国际、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之中,承受更多的风险。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防范机制,规避经营风险就显得更加重要。还要看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很不宽松,潜在风险很多,防范和减震的难度增大,更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十分地提高警惕,把防范化解风险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抓紧抓好。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吸取亚洲金融风波的教训,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高效、稳健、安全运作。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建立符合银行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可控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建设良好银行治理的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要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实现对风险管理进行整体战略决策管理;通过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实现对银行内各机构风险的有机统一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银行内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有效管理;通过创新先进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2、建立健全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整的内控信息反馈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要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机制,建立完整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加强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及时协调解决内部控制中的问题,消除信息传导失真,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风险。
3、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对现行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彻底的检查、全面整合和完善,使得制度具备自我修正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性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实行内控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有明确认识,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
4、加强稽核审计,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首先,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其次,应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第三,要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科学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作为警戒线对监控对象的状况做出快捷的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第四,要借鉴国外审计经验,将外部审计作为内审的有益补充,促进内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业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则是留住人才。因此,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宿感;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建立起较为稳定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和配置的制度体系;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整套有效测度和绩效评估的技术指标和科学管理体系。留住人才并不是要制造人才流动的障碍,留人而留不住心是没有实际效应的。只有在人才的流动和竞争过程之中,积极地创造适宜金融核心人才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我们才能发现和真正留住人才。
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多层面的,在管理者的激励中,报酬激励和控制权激励是两个重要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将控制权激励内化于市场型的公司治理体系时,重视报酬激励机制,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追求委托人的利益。各级管理者应按照公开、公正的选拔标准、制度、程序及其规则,竞争择优聘任,实施科学的控制权激励。
在员工激励中,建立市场化用人制度,优化劳动组合,加快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定岗定员、减员增效的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在优化劳动组合的同时,建立绩效挂钩、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以岗定薪,加大工效挂钩力度。完善内部授权,依据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客户结构、风险履历等多种因素综合授权,并根据情况不同进行调整,建立权限和程序合法有效的经营机制,使人力资本与银行经营资本优化配置。
考虑在董事会中设立薪酬委员会,制定书面的、制度化的对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以完善对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对员工的薪酬制度进行改革,薪酬标准由以职位和工龄为基础过渡到以岗位技能和业绩为基础,依据科学的岗位评价标准,将员工的薪酬拉开档次,以真正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收入中与员工绩效挂钩的部分,以加强薪酬的激励作用。逐步考虑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属于长期激励收入行为,是通过资本投入取得红利;股票期权计划是建立在该银行股票上升的基础上的,运行程序是:银行授予员工股票期权员工更好地为本银行工作银行取得更大的业绩、利润股票价格上升股票持有人获得无成本收益员工持续地、更好地为银行工作、服务。该计划做到了“零风险、高收益”,克服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垫资负担和套牢风险。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来激发员工在银行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藉此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五)全面提升综合服务、业务创新,创建核心竞争力
“当变则变,不可自缚”。面对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入世带来的各种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惟有创新,才能跟上市场变化,才能推进银行的有效公司治理、增强银行的实力。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要求在一定机制下银行各部门协同工作,进行整体联动性的研制、开发、运用和推广。
首先,与客户关系密切的公司业务部门、零售业务部门、营业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和反馈客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信息科技部门应及时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对有普遍性的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宣传、推广运用的力度,以赢得更多的新客户。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组织结构上、人员结构上、业务结构上对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使业务流程安全可靠、快速细致、齐全周到。
第三,实现业务流程科学化,这样能减掉传统业务流程70%以上不必要的工作,从而节省成本;使经理人员得以集中精力和时间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以及人才培育开发等重大事项;减少管理层,实现管理的扁平化,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使银行组织系统更具柔性,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
第四,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和服务品种的创新应以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及安全性为准则,实现负债业务方面的存款证券化、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和个人退休账户等的创新,资产业务方面的银团贷款、并购贷款、保理贷款、个人信贷等的创新;中间业务方面的多功能高品位的银行卡、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衍生金融业务等方面的创新。
(六)加强信息科技建设
我国票据市场自1998年中央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后,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票据种类不断增加,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001年以来,票据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动向。本文拟在分析当前票据市场的基础上,探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
一、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经营机构大量增加,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对票据业务认识的逐渐提高,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将票据业务作为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的主要业务品种,全力投入票据业务的拓展工作。目前,部分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批准,也相继开办了票据业务。经营机构大量增加,导致票据业务竞争日益升温。
(二)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盈利空间不断缩小
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近两年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从直贴业务来看,在一些经营机构重规模、轻效益的错误导向下,价格的非理性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地区的直贴利率已与人行再贴现利率持平,个别银行甚至还以低于法定利率的价格来争夺票源。转贴现方面,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市场,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已接近货币市场平均利率水平。
(三)产品竞争逐渐取代了价格竞争
由于传统票据业务的经营收益不断降低,为抢占竞争先机,各银行纷纷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如民生银行推出的买方付息票据、保理业务、外汇票据买断业务,深圳发展银行的票据拆零、质押开票、商票保贴,中信银行的商业发票贴现方案等,在业务创新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票据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了票据业务盈利空间大幅收窄。商业银行必须因势而变,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变更传统的经营模式。
二、商业银行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原因
2000年11月,中国第一家票据业务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诞生,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步入了一个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新阶段。此后,其他银行纷纷仿效,相继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专营机构,票据经营模式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商业银行对集约化经营模式的选择,既有微观理由,也有宏观原因。
(一)集约化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票据业务专业性强、风险集中、业务连续性强和涉及面广,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既不利于风险的集中控制,也不利于经营成本的降低和经营创新的推进。而且,如果票据业务分散在支行网点,一方面,商业票据能否贴现、贴现额度大小,都要经银行信贷部门审批,手续繁琐;另一方面,再贴现、转贴现业务通常集中在银行资金部门办理,如果两者沟通不顺,容易出现信息滞后和业务脱节。而集约化经营既能发挥支行网点业务辐射面广的特点,又能体现专业化分工的优势。通过集中办理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既可以强化业务风险控制,还能通过整合系统内资源,提高业务效率和规模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加快业务创新,为票据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后续动力。
(二)集约化经营模式也是票据市场发展的需要
高效率的票据市场,必须有健全的票据流通和转让的组织体系。虽然我国票据业务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票据市场总体流通规模仍然偏小,交易不活跃。大量票据在承兑和产品到货付款之前还没有真正流动起来,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持有票据的积极性。此外,有的银行仍把票据业务视作贷款的一部分,在业务拓展中以直贴为主,不重视再贴现与转贴现业务。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票据二级市场仍不发达,缺少票据市场中的造市商——专业性的票据经营机构。从国外的发展来看,专业性的票据机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加速票据流动,加快资金周转,活跃票据市场交易;还有利于推进票据利率的市场化,促进供需双方自主入市、自动议价、自愿成交,形成真正的市场利率。因此,商业银行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逐步建立专业性的票据经营机构,是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必然。
(三)从实例来看
工商银行自建立票据营业部以来,票据业务实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2002年全年累计实现交易1319亿元,比2001年增长17%;票据日均余额245亿元,同比增长88%,并且没有产生一笔不良资产;全年实现拨备前利润1亿元,人均创利158万元。除了工行这样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外,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积极推行票据集约化经营改革,成效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2002年该行推出了票据集约化经营改革方案:先在部分地区成立票据中心,再自下而上,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行的集约化经营。自推出改革方案以来,该行票据业务发展迅速,2002年累计办理票据贴现逾1500亿,较上年增长62%;全年实现利息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12%;年末票据贴现余额331亿元,比年初增长78%;贴现不良率接近于零。这些银行良好的发展态势着实体现了集约化经营改革的成效。
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顺应票据市场变化,改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在推进集约化经营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立足实际,选择适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由于各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基础及发展状况不同,营运体制和资金调度能力差别较大,在推进集约化经营改革中,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对于业务基础较好,资金管理和调度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在总部建立票据总中心,然后自上而下地推进集约化经营。对于业务量较小,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银行来说,可以先在一些票据市场较为发达、辐射能力较强、业务基础较好的地区设立票据分中心,实现票据业务专营;待条件成熟,再设立票据总中心,实行全行票据业务的集中化、专业化运作和业务垂直管理。
(二)票据中心与分支机构之间要合理定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对策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有新的挑战,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在日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当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国内外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借鉴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方面。该理论的理论基础是源于麦金农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压抑论和金融深化论。近30年来,利率市场化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美国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而日本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的市场化在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加大了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19世纪80年代伊利若斯银行破产,到今天的美国次债危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风险控制都被提到更高的位置。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实际的情况而言,利率市场化始于1978年,但直至1996年6月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举措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一幕,到2000年9月21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才实质性的迈出第一步,应对金融全面开放当2007年上海同业拆借利率的时候,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远远超过了金融开放的要求,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因为如此,利率市场化一旦实施,必将给银行的业务经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将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银行资金流人相关经营项目无法得到及时回补,致使资金停滞在经营项目中,极大的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竞争及收益曲线风险
目前我国对于利率的管制主要在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使金融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高额的利差。若管制放开,在金融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国内外金融机构存贷款竞争必然加剧,利差缩小在所难免,而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给对商业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鉴于此,在目前中间业务尚不发达的时候银行将会千方百计的加大存贷业务,由于存贷业务利率的敏感性存在着千差外别,随着利率的上下浮动,将造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从而导致收益不确定性的收益性风险被加剧。
(三)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这种风险通常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随着利率的市场化,这样的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将在市场上不断的商业,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
(四)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借款者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由于2008年一季度所凸显的通货膨胀情况,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因此金融市场里直接融资萎缩间接融资又成市场资金的主要来源,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利率水平上升,而利率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
三、加强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业风险控制的对策
利率市场化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未成熟时期给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的隐含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有相应的充分准备,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波动的风险。因此,在应对路径是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调整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充足率
内部运作成本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主要的束缚之一,成本过高,将导致较高风险,因此降低成本是保证利率市场化过程商业银行赢利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优化金融产品定价机制保证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营利性
1.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
据统计,2006年,美国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0%,大通银行为68.9%,总的来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左右,而我国2006年,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个,各银行中间业务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0%左右,最高为22%,有的甚至不足1%,因此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长期被传统业务统治,利润随存贷款利差依赖过强,因此开展中间业务银行可以依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扩大银行营业收入,从而弥补利差的损失,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降低利率风险。
2.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银行营销力度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产品服务方面的贡献而言,它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同质性得到缓解,因此若能有一个很好的营销系统作为支撑,对于银行开展非一致化业务有很大帮助。而这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员工的素质,真正从营销的角度来做市场,而非从推销的角度片面用关系争取业务,使业务销售稳固性增强,促使信息流畅,稳定客户群体,减少借款者的逆向选择和信用风险。
开展利率市场化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好途径,但它必然会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手段去减弱,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繁荣下的理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及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利率风险是指利率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财务受损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波动频率、幅度、方向均将面临更多变数,从而使得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偏离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按照来源不同,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此外,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更多地投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还可能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期限错配风险,代表未来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因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从而使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不同步,导致资产相应的利息收入变动与负债相应的利息支出变动不对称,进而影响到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现象,即运用短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中长期贷款收益依然保持原有的固定利率水平,短期存款成本却需要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将因此而降低。
2.基准利率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一致的情况下,如资产利息收入和负债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未同步变动,导致银行利差较前期发生变动而形成的风险。在我国利率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非对称性调整。自199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共计进行了18次非对称性调整,在此期间,一年期存贷款最大基准利差达到3.6%,最小利差为0,基准利率风险对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
3.收益率曲线风险又称期限结构风险,收益率曲线是表示金融工具期限与收益率关系的图谱,当长短期利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收益率曲线将出现非平行移动,这一期限利差的变动也会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工具的收益和经济价值受到影响。如图2所示,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平坦化的趋势,长短期国债收益率差异收窄,银行持有债券资产的收益和价值面临的收益率曲线风险不断加大。
4.期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中内置有选择权条款,业务存续期间参与人可根据利率变动方向作出改变其原有安排的决策,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却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如预期利率降低时,贷款人可能会选择提前还款并重新续贷,以降低其融资成本;预期利率上升时,存款人可能会提前支取并续存,以增加其利息收益。随着银行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客户行为的理性化,此类期权性风险对于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将日益突出。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敏感性缺口分析
在商业银行内部,运用模拟高级计量方法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更能满足实际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此类方法对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要求极高,公开渠道无法取得。因此,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兼顾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对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进行评估,期权风险暂不纳入本文分析范畴。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RSG)是指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间的差额,即RSG=RSA-RSL。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分别代表一段时期内需按照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当RSA>RSL,代表存在正缺口,属于资产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随之增加。当RSA<RSL,代表存在负缺口,属于负债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将有所减少。可见,商业银行需根据市场预期灵活管理其资产负债头寸与期限结构,以应对利率波动风险。
2.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对各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家银行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15家银行各期限累计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其中10家银行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代表2/3的银行均为短期负债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上升、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1/3的银行为短期资产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13家银行1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代表大部分银行均为中长期资产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其余2家银行为中长期负债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
3.利率变动对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2014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意外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至1.2倍。上述政策后,各家银行贷款利率基本按照下调后的标准执行,存款利率则因各家银行竞争力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化。以央行此次调息为背景,本文假定各家银行维持2014年6月30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不变,各时间段内的资产负债在该时间段的中点重新定价,据此分析上述利率变动对银行1年内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其中,以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作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变动的模拟情景,而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变动则假定降息前均为基准利率,降息后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按照下调0.25个百分点后的存款基准利率执行;二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三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对于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上市银行半年报中仅划分了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两个时间段,未细分出3个月至6个月这一时间段,因此对3个月至1年这一时间段内的利率变动采用6个月利率和1年期利率变动幅度的简单加权平均数。可见,本文的分析可将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均涵盖在内。数据显示,当存贷款利率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形成的利息收入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形成的利息支出均成下降趋势,但由于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导致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有所下滑。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仅降低0.015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反而上升了0.015个百分点,此情景下,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降幅进一步扩大,所有银行均超出了其2013年净利润的15%。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上升了0.22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上升了0.28个百分点,因此各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受到利息收入减少和利息支出增加的双重侵蚀,下降幅度均达到2013年净利润的25%以上。
三、结论与建议
(一)模型设计根据现有研究,本文的理论假设是: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受到“风险转移效应”和“利润边际效应”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两种效应综合得到的结果表现为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之间呈U型关系。“风险转移效应”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负相关关系。在信贷市场中,集中的银行系统具有较高的市场利率,从而会推高贷款市场利率,导致借款企业承受较大的偿债压力,增加企业寻找高风险项目的动力,最终使得企业道德风险问题增加;相应的,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增加。与此相反,当银行竞争度提升时,风险降低。“利润边际效应”表现为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正相关关系。银行竞争的加剧会降低贷款市场利率,降低负债企业的偿债压力,从而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但是与此同时,贷款利率的降低将导致银行的收益随之下降,使银行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受到损害,从而导致风险的积累。当利率降低对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强于利率降低对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正面影响时,利率边际效应发挥作用,商业银行风险与竞争度呈正向关系。综上所述,本文以Martinez-Miera和Repullo(2010)提出的“银行风险与竞争呈U型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引入银行竞争度的二次方项对银行风险与竞争度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测度。其中,Riskit表示第i家银行第t年的银行风险,分别用总体风险和信用风险刻画,Compit度量第i家银行第t年的竞争度,F(n)it为一组银行控制变量,用来控制银行其他变量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G(n)t为一组宏观控制变量,用以控制宏观环境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1.银行风险(1)银行信贷风险。选择不良贷款率的超越对数函数(PL)作为衡量银行信贷风险的指标,考察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经营风险———贷款市场上的风险行为。由于不良贷款率这一指标有界,为保证模型等式左右的一致性,本文对不良贷款率进行超越对数处理,以消除其有界性。PL的计算公式。(2)银行总体风险。选择Z指数作为单个银行总体风险的度量,也可以理解为单个银行的破产风险。具体来说,Z指数将盈利性指标、杠杆比率和盈利波动性联系在一起,反映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和银行权益资本与总资产的比值带来较高的银行稳定性,而较高的盈余波动性则带来较低的银行稳定性,因此Z指数是银行总体风险的反向度量,即Z指数的增加意味着银行风险暴露的减少,说明银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2.银行竞争度(Lerner指数)勒纳指数基于非结构式的新经验产业组织(NEIO)理论来衡量银行的市场势力,度量了银行产出的边际价格超过其边际成本的百分比,即在边际成本之上的定价能力。该指数介于0到1之间,Lerner=0为完全竞争,Lerner=1为完全垄断,0<Lerner<1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Lerner指数与银行竞争度呈反方向变动。其中,Pit是银行的产出价格,由银行总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MCit是银行的边际成本,根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推导得出。本文借鉴AngeliniandCetorelli(2003)及FermandezandMaudos(2007)中的计算方法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假设银行总成本为银行产出、银行资金价格、银行劳动价格、银行资本价格和技术变动的函数,即TC=C(TA,W1,W2,W3,Trend)。银行的资金价格(W1)用存款利息支出除以总存款表示,银行劳动价格(W2)用人员开支除以员工人数表示,银行资本价格(W3)用资本费用除以固定资产表示,其中资本费用为扣除人员开支后的营业成本,Trend表示技术变动,用时间趋势衡量。图1展示了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2000-2012年中的Lerner指数的均值走势①。在现实情况中,具有较大资产规模的银行在资产配置、资本获取、员工配置等方面确实具有较强实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即由Lerner指数反映出来的银行竞争度较低,故图1结果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不同类型商业银行Lerner指数趋势的分离说明将银行分类进行竞争与风险的研究是必要的。从图1还可以观察到,自2004年利率市场化政策实现实质性推进之后,银行竞争度整体态势先降后升,这说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放开对商业银行的竞争产生了有效促进,利率上限的适时放开有利于信贷资产的审慎定价和行业内部的有效竞争。但2009年之后,Lerner指数走势向上反转,特别是大型银行的竞争度不升反降,说明在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中,大型银行因其固有优势所获得政策支持更多,故其市场势力在此阶段逐步攀升。3.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面对的利率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本文选择时间哑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事件对银行风险产生的影响,选择存贷利差方面的变量度量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渐进式影响。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故本文以此为起点构建时间哑变量(Y05)刻画利率市场化这一政策,自2005年起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存贷利差方面,本文从基准存贷利差(LD)和银行净利差(IGAP)两方面对其进行阐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基准存贷利差依照“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放开,而净利差的变化趋势由于银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在2005年之后呈阶段性降低,而中小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则持续增长。基准存贷利差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差值。考虑到利率政策的时滞性,我们选取年度加权值进行计算。银行净利差计算方法。其中,LIR为实际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的利息收入与总生息资产之商;DIR为实际存款利率,等于利息支出除以存款与短期借款之和。2000-2012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走势见图2,其中中小型银行代表中小型银行平均净利差,大型银行代表大型银行平均净利差。图2中,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利差的走势出现明显分离,中小银行的平均净利差始终高于大型银行的平均净利差。由此可见,中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面对的市场有所差异,中小银行面临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净息差;与此相对应,中小银行面对的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该图也为中小银行对存贷业务依赖较大提供了佐证,说明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说对于利息和风险追求的动机也更为强烈。4.其他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宏观经济活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本文选取经济增长环境、货币环境等作为额外解释变量。此外,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银行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加入存贷利差和时间哑变量来控制这一政策变迁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环境(pGDP)用平减后的实际GDP来刻画,我们预期银行风险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下较小。货币环境(MG)由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衡量,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过多的货币流动性带来资金业务的快速扩张和银行间的过度竞争,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提升。为控制其他银行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影响,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选择银行规模、存款规模、净资本占资产比率和流动比率作为风险的解释变量。银行规模增长率(Sizegr)变量的平稳性检验表明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不平稳,故引入其自然对数的差分项度量。规模较大的银行由于具有更大的投资范围和更多的投机机会,因而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散能力;但同时,由于“大而不倒”的隐性保护政策,规模较大的银行对于高风险业务具有更高偏好,导致风险的积累。净资本占资产比率(EA)值越高,意味着银行防范风险性资产引发重大损失的能力越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越强。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贷款业务仍占据较大比例,本文引入存贷比(DB,即贷款总规模/存款总规模)以衡量由于存贷款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和数据本文选取2000-2012年中国5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选取银行的标准为:能够收集到关键指标———员工总人数的商业银行。样本涵盖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26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8家农村商业银行,样本总资产占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在70%②以上,具备较高的代表性。数据来源于Bankscope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中国金融年鉴、国泰安经济数据库及商业银行年报。借鉴吴栋和周建平(2006)的银行分类标准,依据资产规模和经营区域两个标准将样本银行分为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大型银行同时也是通常意义所指的全国性银行,中小型银行则包括小型股份制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二)研究方法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截面异方差、自相关检验,发现样本数据存在截面异方差、组内自相关和截面同期相关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可行的方法有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等。在三种方法中,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仅适用于长面板(本文T仅为13,属于N>T,因此不适用此方法),而面板校正标准差估计对小样本数据的适用性较差,故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搭配稳健标准差估计作为实证方法。在标准差选择方面,Hoechele(2007)通过对聚类文件标准差、White异方差一致标准差、Newey-West标准差和Driscoll-Kraay标准差进行比较,指出当存在截面异方差时,Driscoll-Kraay标准差回归效果最优。因此,考虑本文数据结构特征,并且在豪斯曼检验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固定效应(组内)搭配Driscoll-Kraay标准差,回归结果见表2。考虑到模型的稳定性,本文采用不同的银行控制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实证结果的方向及显著性均无明显变化,由此说明本文模型具有稳健性。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度与风险间行为关系确有不同,体现在拐点和U型关系的方向两方面。模型1、3、5中,Lerner指数的平方项显著,符合Martinez-Miera等(2007)提出的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呈U型关系。为了进一步确定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的关系,本文将Lerner指数的分布与该二次函数的拐点④进行比较。银行总体Lerner指数的82.9%分位数为0.539,拐点为0.540,可知从银行总体来看,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大型银行拐点为0.792,结合其Lerner指数98.1%分位数为0.788,可以判定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小型银行拐点为0.171,Lern-er指数15.1%分位数为0.169,可得出其竞争度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为直观表现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度与风险的差异性,本文根据拐点关系和U型曲线开口方向画出银行竞争度与总体风险关系的概念图(见图3)⑤。由图3可知,银行总体的拐点位于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之间,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U型曲线的分布截然不同,大型银行受到“风险转移效应”的影响更大,竞争度的提升有助于其总体风险的降低,而小型银行的竞争-风险关系则由利润边际效应主导,激烈的竞争会削弱其稳定性。该结果与现实经济中的情况相符:大型银行在资产规模、经营范围、内控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实力,因而具备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竞争增加能够促使其业务转变,从而有利于降低总体风险。与此相反,由于其自身实力较弱,激烈竞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是利润降低,抗风险能力的削弱。模型2、6中,银行竞争度与信贷风险正向相关。竞争度的提升可能会导致银行承受较大的利润压力,导致其取得高利润业务的动力增大,对业务风险的审核要求降低,信贷风险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中小银行由于其业务单一性和对于利差的依赖性,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模型4却显示,大型银行信贷风险与竞争度相关性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型银行具有强大的经营实力、较广泛的业务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因而信贷风险受竞争度的影响不大。表1、表2中基准存贷利差和净利差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对于大银行来说,净利差与总体风险正相关,与信贷风险负相关,也就是说净利差虽然导致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但降低了其总体风险;中小银行则正好相反,其净利差与总体风险呈负相关关系,但与与信贷风险关系不显著。关于利差的实证检验说明: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营业范围受限、网点数量少、内部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相比大型银行更加依赖传统业务,因此净利差的收窄将会直接威胁其生存经营,因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中,识别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与风险关系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分类引导尤为重要。对时间哑变量Y05的实证检验结果说明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竞争度和风险的关系确有影响,表现为在利率市场化实质推进后,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信贷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对改革不适应等原因,阶段性经营风险却有所累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