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实验;科学思维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创设良好的情境是学好科学的基础。而初中科学实验现象一般不太明显,或者现象的可见度不高。教师演示时学生较难感知现象,如果实验时教师能进行简单的改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就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源短路实验”,电源短路对电源的损害比较大,必须避免。对于这个实验,书本中提供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个干电池和一根铜导线,让学生触摸铜导线是否发热。对于这个实验,“可见度”不够明显。笔者对这个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采用一节五号干电池,和一块锡箔纸。只需将口香糖纸沿纵向剪去一半,然后对折,再在糖纸中间位置左右剪去约一毫米的宽度,再折一下。然后将糖纸两头分别搭在电源两端,糖纸中间狭窄处立刻冒烟。上述改进有以下几个优点:现象明显,冒烟;耗时短,基本上一秒钟内就有现象;取材简便,一节五号干电池和一张口香糖纸而已。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本实验除了能解决电源短路的问题之外,还带出了横截面积对电阻的影响的问题,即为什么中间狭窄处先冒烟,两头不冒烟?

二、W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实验设计是指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它要求设计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的设计主动权在于教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实验方案,导致一些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实验做得规范准确,现象明显,但学生做起题来仍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实施创新教育后,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将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事实证明,这种主动权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教学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如,有关CO2的溶解性实验改进中,用教材中的装置来探究这个实验,经常有学生怀疑矿泉水瓶(比较薄的矿泉水瓶)变瘪是教师在止水夹充分振荡时用手指力压瘪的,加之打开瓶盖后变瘪的瓶身没有复原,因此更加对CO2能溶于水加以质疑。上新课的时候,笔者会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瓶子变瘪到底是什么原因?学生通常会作出猜测:可能是“捏瘪”的;可能是气压减少。那么你们如何来进行实验验证呢?学生就会想到让瓶子连接一根导管,另一端和水相连,观察玻璃管中水位如何变化?简单的一个改进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简明地解决了问题。

三、利用小组实验培养科学思维

由于实验仪器不复杂,药品较简单,但演示的时候不易观察,所以,我们可以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相应的新授课变为探究性课程。例如,初中科学八上第三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用实验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取两只烧杯,盛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中间各插一支温度计,如图一”,开始时,它们的温度相同,然后同时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

笔者在做该实验时发现该演示实验不容易成功,同时也认为存在不科学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本人经过多次实验,认为如下改进更为合理。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改进:(图二)取水和煤油各50克,分别装入两只短而粗的试管中,将两试管固定在同一硬纸板上,盖上中央有孔的试管塞,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但不与试管壁相碰,在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入90℃左右的热水,将两试管装有液体部分浸入热水中,立即可以看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等两试管温度相同时,移去烧杯,又能看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下降得快。此实验利用小试管代替烧杯,用水浴法加热代替酒精灯加热,克服了煤油的导热系数比水小的不利因素,既简单,又节约了时间,实验结果令人信服。最主要的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科学思维。

科学教学中,实验是基础,创新无止境。如果平时能注意收集信息,并在实践中大胆地探索创新,必然会在实验优化上探索出更多、更佳的途径,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范文第2篇

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呈现出来,这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投入到科学实验教学中。例如在讲解“火山”这篇课文时,存在的难点较多。因为火山的形成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这就使得火山的形成过程难以观察。教师可以在自己收集资料的同时,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火山的图片与资料,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与视频功能,将火山喷发的过程展示出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火山喷发的场景,教师可以再加以解释说明,让学生了解火山的形成。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多媒体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音频、图片、动画、视频等途径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视听效果,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经常有一些知识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很难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要能够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教学课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信息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解“四季成因”这篇课文时,教师仅仅通过地球仪的演示,是无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规律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演示的形式来进行演示。在演示地球公转时,可以先通过动画展示地球与太阳,然后通过太阳照射的高度不同来讲解造成四季变化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动画来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对四季的变化现象进行推理。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赤道附近没有四季变化的现象?为什么南极与北极没有四季变化?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要能够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降低教学难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3多媒体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有的课文中的实验周期很长,需要观察很长时间才能够得到观察结果,有的实验需要观察几周,有的更长,甚至一个多月。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实验,这就会影响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够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做种子发芽的实验、月亮的盈亏观察实验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方面的视频或者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这样既让学生观察到了实验过程,又让学生得到了实验结果,可以缩短实验操作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多媒体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 节约 材料

2011版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指出“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地使用与自制实验器材,积极研究、改进、创新实验和活动。”本文通过一些教学中的实验事例阐述做好实验,能节约更好。

一、倡导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

实验能变抽象为直观,变深奥为浅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兴趣。笔者曾在讲授大气压强一节时,碰到这么一段。当讨论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后,笔者说“牛奶是怎么进入你们口中的?”学生A:“牛奶是被吸进去的,我每天都喝牛奶,这不会错。”过了一小会儿,生B:“不对。如果是喝进去的,那谁不知道,还用问你这个问题吗?”这时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插有吸管的,但瓶盖和瓶口之间、瓶盖和吸管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的矿泉水瓶,“请班级里力气最大的同学上来,试一试能不能喝到其中的水?”大个子生C上来,拼命得吸,连脸都憋得通红,“吸不上来。”请再试一试。这时生A站起来说“我知道了,牛奶应是被大气压压入口中,不是人将牛奶吸入口中的。因为不密封的瓶子,与瓶外的空气是相通的,当用力吸时,管内和口腔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大气压将牛奶压入口中。”这时其他同学也恍然大悟。通过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水到渠成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常见误解。

二、改进实验方案,节约材料

教材中有些实验,按照教材中提供的装置和材料在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可以在遵循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实验效果明显提高。而且节约材料,又能促使学生深层的思考。如在做镁条与稀盐酸实验时,如果将镁条全部放入稀盐酸中,那么学生在观察后,反应仍然在继续,这对整个实验来说,就浪费了剩余的镁条。用细铜丝将镁条拴住,放入到稀盐酸中,等学生观察过现象后,将细铜丝提起,这样镁条就与稀盐酸分开,阻止了反应的进行,如果再需要观察,再将细铜丝放下,镁条又与稀盐酸反应,对实验方案的略加改进,不但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现象也很明显,而且对药品的节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利用这个实验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可谓一举三得。又如氢氧化钠的潮解实验,课本中实验是在表面皿上放上一些片状的固体氢氧化钠,而后观察表面是否变潮湿,需用的试剂量较大,却仅用学生的视觉效果。对于这个实验,笔者在课堂中改在小烧杯中进行。用药匙取3到4片氢氧化钠固体于干燥的小烧杯中,立即把小烧杯倾斜,只见几片氢氧化钠转到一起,随后摇晃烧杯,开始听到清晰的“咯咯”的声音,渐渐声音变小,一会儿听不到声音了,再把小烧杯倒转过来(口朝下)都没有掉下来,这时学生感觉很神奇,“为什么不响了”、“为什么倒不掉了”,由此,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把此小烧杯依次传看一下,观察表面有什么变化。仅这小小的改变,既可节省药品,又比较安全。对学生来说,既有视觉的刺激,又有听觉的冲击,效果比课本中的实验好。而且还可以加一些水于烧杯中,观察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性,节省时间,节约材料,少用器材。再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课本中的“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装置已经作了改进,但白磷的引燃是用铁丝的,需要对铁丝加热到红热后插入锥形瓶中,很不方便,而且很费时,费酒精。实际上实验时只需瓶底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加热即可。本来锥形瓶底铺有细沙的,又加上白磷的着火点只40℃,这样比较方便快捷,而且原来塞紧的瓶塞和气球也不用改变,实验更容易成功,更节约原料。

三、改进实验材料,节约原料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需要“绿叶”做实验材料,但教材上介绍的实验材料天竺葵在我们这里不太常见。要获得充足的材料较难,而且天竺葵叶片较大,较难完整放入小容器中,溶解叶绿素所需要的乙醇也更多,并且加热的时间较长,容易造成乙醇和燃料的浪费。根据网上资料和实践,在本实验中,用黄花酢浆草和蔓花生作为天竺葵的替代材料,由于叶片更小更薄,大大节约了无水乙醇的使用量,缩减了处理叶片和加热的时间,既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又节省了乙醇和燃料,还能增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合理使用破损仪器,节约材料

如在做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时,就可以利用底部破损的试管,用细铜丝编结成网团状,放在试管底部,然后将大理石放在铜丝网团上,试管塞上带有导气管的单孔橡皮塞。使用时只要将试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或锥形瓶中,使大理石浸泡于稀盐酸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能从导气管中放出,如果不用时将试管提离稀盐酸,即能中断反应的进行,所以对于破损仪器,只要合理利用,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这也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约。

总之,新课标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涉及此方面内容时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珍惜能源,爱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范文第4篇

1.课题: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一些物质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一些物质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相关知识。②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②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3.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过滤装置。小组准备:食盐、面粉、沙、烧杯、玻璃棒、过滤装置。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在一般实验教学中出现了因过滤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只简单让学生进行过滤操作,而对过滤的具体过程采取省略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果。学生因为没有亲眼看到过程及结果,所以会影响学习的兴趣,造成对科学知识的可信度降低。而此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过滤的视频,通过加快播放的方式,让学生观察过滤的过程,直观地观察到过滤的结果,节约课堂实验时间,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当然,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来实现。例如,学生观察食盐、面粉、沙在水中溶解的实验以及过滤操作的实验都需要采用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此,一堂完整的科学实验课需要结合实际,适时、适当地将多媒体技术与一般实验教学相整合,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善实验教学。

二、多媒体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小学科学的实验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些较为复杂而又有些枯燥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通过讲授法来讲解,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听不懂而失去学习兴趣,而一般的实验教学又很难使这些复杂且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而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具有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丰富性,能够很好地使这些枯燥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加有趣。例如,教学“运动起来会怎样(二)”一课,笔者尝试采取一般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整合的方式完成教学。1.课题: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②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心脏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②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体在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3.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组准备:水盆、水、洗耳球、塑料管。关于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个难点。如果借助多媒体,以动态的视频展示,就更加直观,学生也易于理解,学习热情高。在体验心脏工作的实验中,学生分组做实验,锻炼多种实验技能,保留实验操作的优势。在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心脏重要性的课堂处理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多方面谈论关于心脏的知识,锻炼自学能力。多媒体与实验操作的整合使整个实验教学趣味浓厚,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点较难导致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能解决实验设施缺乏的问题

每所学校的实验设施水平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遭遇实验设施缺乏的窘境。在“声音的传播”一课中,这一课的前半部分是探讨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实验比较简单,采用分组实验教学。后半部分内容探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课堂处理为演示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反证的方法证明声音可通过空气传播,因而实验时要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掉,让学生观察到在空气逐渐变少的过程中,声音也在逐渐变小,最终消失。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有抽气泵,而面对实验室没有抽气泵的事实,要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确实是个难题。如果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实验视频,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抽气泵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得越来越少,学生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小,最终只能观察到振动现象而听不到声音了。现象清楚明了,从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验设施缺乏的难题,同时使整节课的实验教学完整起来,掌握的知识也更为系统。

四、思考与建议

比较难的科学实验范文第5篇

1 科学新课标中规定:“科学教育”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所以科学课是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串联而成,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而科学探究的有效进行离不开相应的有结构的材料做辅助。如果没有材料,就如同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我们的课就是空洞无味的。然而以往的自然课配备各种仪器,是为了验证科学结论的正确与否,重在演示验证。从新课程来说,显然并不适合。新课程要求我们准备的材料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具有探究价值。这样学校原有的一些器材就不能使用,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从根本上加重教师材料准备的负担。

2 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他们一边要忙于语文、数学的备课批改和辅导,一边又要忙于材料的准备,有时真的不知道该顾那头。

3 学校经费紧张,地处偏远山村,部分教师课改意识不强,思想上不够重视。学生年龄小等原因,都会造成材料准备难的结果。

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成为影响科学课教学的“瓶颈”,制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一、因地制宜地用足用好现有的材料

原有的仪器有些还是比较适合新教材的,如磁铁性质实验盒,物体沉浮实验盒等,对于这部分材料我们要用足用好。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学校现有的仪器进行整理,哪些可用,哪些不能用,哪些需要改进,要做到心中有数,免得重复准备。对于需要改进的改进后再使用。如在教学《固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学生提出固体能膨胀到什么程度,膨胀1毫米需要多少时间。为了便于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我就重新设计了一个教具,把铜丝连入电路中,利用灯泡的发光来指示铜丝的热胀。这样一来不但能对固体热胀冷缩做一定性的分析,而且还可以进行铜丝膨胀1毫米需要多少时间的定量分析。同时灯泡的发光与否对学生眼球的刺激更大,学生实验起来更有兴趣。

由于城乡差别,城市与农村在材料的准备上有大的区别。城市学校的硬件设施较齐全,但自然环境、生物资源不丰富,有关的动植物单元的材料,就比较难找。农村虽然设备不如城市,但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如便利的自然环境,充足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物质资源。在教学动物植物单元时,在农村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所以要发挥各校的优势,化不足为动力。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准备。不必讲求大而全,做到切合实际,够用即可。

二、动员家长和学生参与材料的准备

一些便宜的物品或家中常用的物品(比如塑料杯子、勺子、量匙和量杯、洗涤器、软木塞、气球、小苏打、玉米、板栗、大豆等等)可以从学生家长那里寻求帮助和获得材料。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也叫学生准备,可是学生却准备不起来,或者常常忘记带来。这是因为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不充分,或者缺少教师的指导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

首先教师要在学期之初发出一封家长信,列出需要家长捐赠的物品或学生自备的物品,让学生根据材料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准备起来的材料可以储存在鞋盒里,放在教室里。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班级的科学实验,都能正常启动科学材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让学生体验提前到来的探究和责任感,渲染活动前的气氛,让学生十分乐意地探究下去。比如三下“混合”单元中几乎每课都需要大量的活动材料,便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参与准备,提前体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准备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就是不要把过难的任务交给学生,同时还要做好一些指导工作并讲清要求。否则,学生辛苦一场,或无法完成老师的任务,或活动时用处不大,使他们原先积极情感就会发生迁移,产生一股气馁和抱怨的心理,兴趣和信心大减,效果适得其反。

其次还要加强学生准备材料自觉性的训练。可以在教室中配备一个小小科学站。其中摆放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书籍。书中的实验简单易行,而且学生也会非常喜欢操作这些实验。在一天之中学生应该随时都可以使用科学站,每周可以安排一个新的实验。在完成作业后、在自由活动时间、上课之前或放学之后,学生都可以到这里来。利用简单易懂的实验方法说明进行实验。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间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自觉性。

三、建立科学课材料储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