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发展得快,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此方面有特长,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教师能唱会跳,教师的动情朗诵,教师的一笔好字,教师的看书习惯,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教师的十八般武艺,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奠定做人的基础,奠定求知的基础,奠定精神的基础,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职责需要全科型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能够守着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便于因材施教。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也是如此,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除此之外,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也启发我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具备多样的能力,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的课程特点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如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从教学组织来看,小学生的课堂更需要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从课程内容来看,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包括校内、校外、社会,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是用阅读的方法,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四我国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呼唤全科型的教师

(一)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年级不全,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也是中国“特色”之一,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高 改进 语文课堂教学

课改专家崔允郭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通过教师巧妙的安排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处于想读书的状态。下面笔者根据实践来谈一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感彩的、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才会让学生学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新课标也指出:“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在创设情景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领悟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文章的本意是通过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激发学生尊敬老师,喜爱老师的感情。但是现实社会中受物化思潮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照本宣科,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文章所写的情境,我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学校中师生之间感人的教育故事,而后在课堂交流,拉近课文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积淀学识、厚积薄发

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当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会说:“大家课后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教师学识不渊博造成的。目前,大多数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新课程、教育教学艺术的积累这一方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当学生的问题超出课堂教学范畴时,教师就会“黔驴技穷”。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是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河。所以,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积淀自己的学识,只有自己的学识渊博,才能驾驭自己的课堂,才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局出现。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课《水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当课准备结束的时候,一位同学举手,问:“到底水星以前有没有生命呢?没有水,为什么还叫水星呢?还有,火星是不是上面真的有火呢?”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因为课文中都说这是一个谜。基于平时科普知识的积累,于是,我给学生解答说:“水星是因为表面看起来有水的清澈之色,所以叫水星。事实上,水星仅仅是因为土壤偏灰而给人们带来了假象,但水星却是靠太阳最近的行星,没有大气层,表面温度高达摄氏400度左右,根本不可能有水。火星之所以叫火星,是因为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火星通红通红,像燃烧的火球,因此叫火星。”如果没有平时的学识积累,是不可能解开学生的疑惑的。所以,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充实自己。

三、提升魅力、情感共鸣

陶行知先生给正之先生的信中曾经说过:“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乐学。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情感信任与依赖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堂,才能相互感染情感,产生共鸣。所以,教师自己要学会自我塑造,让自己产生非凡的魅力。比如,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许多小朋友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方式问老师一些问题,有时候确实回答不出来。我们的搪塞、蒙混,不仅有损师德,而且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其实,承认不足是提升个人魅力的有效抓手。

四、把握时机、调控节奏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学前专业 可行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研究方法

调查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筹建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的意义

2.1.1增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顺应了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针对全国和江苏省印发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学前教育的学科特点可以看出,大规模、有质量地发展学前教育是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学前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协调发展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为学前儿童配备专业性体育教师的学校还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这种现象与我国缺少专门培养学前体育教师的高等院校有直接关系。因此,如在我校开设融合学前教育和体育教育基本理念的学前体育专业,能顺应我国和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培养出来的学前体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的不足,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1.2满足对学前体育教师的巨大需求增设体育教育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入园的儿童不断增加,以江苏省2010年进幼儿园的学前儿童数量为例,当年数量为74.5万,如以100人配备一名学前体育教师来计算,那么就需要7450名专业的学前体育教师,同时江苏省学前儿童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能专门培养学前体育教师的院校只有沈阳师范体育学院和广西幼儿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学校,且所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其的潜在需求。因此在“徐幼专”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学前体育教师的潜在需求,而且能填补江苏省乃至全国学前体育教育的空白,对促使学前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3增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满足体育专业设置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关注。为了提高并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许多成熟的体育院校也针对这一状况,对体育专业的设置进行了改革。如部分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机制的专业设置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目前,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再就业时却供不应求。同时,我们也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广州幼儿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结果是相当乐观的。这些院校主要采取的是专科三年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二就已经和相关单位签订了合同。由此,在我省高校增设学前体育这一新兴学科不仅顺应了当今体育专业设置改革的要求,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2影响高职院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生源、教学基本条件、就业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说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可行性。

2.2.1生源因素分析

2.2.1.1据对普通高中调查了解,徐州市区2011年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就有384名,而江苏省2011年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有近万名,2012年全省体育考生有9681人,基本与2011年持平。可以说这些考生都是比较可靠的生源,数量是可观的,另外各职业技术类院校还可以从外省招收一定数量的考生。

2.2.1.2徐州市体校每年有30名左右的毕业生,按每个城市30名体校毕业生来计算,江苏省全省每年有630名左右的体校毕业生。体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或再深造,当前就业压力大,三年中专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中专生的资历和技能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其中很多学生会选择再深造,而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就业形势无疑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2.1.3据对全运会后退役运动员走访调查了解,每届全运会后因年龄因素要退役的运动员有8000人,其中符合年龄(18岁左右)的有4000人,这4000人中各市体工队接收500人左右,特招到全国各类高校的占200人左右,而剩余的3300人同样面临就业或再深造,因此职业技术类院校可特招其中一些体育成绩突出的运动员继续深造。综上所述,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生源范围较广,生源数量较多,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生源数量将是可观的。

2.2.2教学基本因素分析

2.2.2.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一所公立高等专科学校,是江苏省唯一培养大专层次幼儿教师的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落实“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在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占39.29%;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占33%;具备大学教师资格的占92%。师资数量充足,实力雄厚,有省特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徐州市优秀专家、名教师、拔尖人才、徐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等。学校还聘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北京师范大学刘焱、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南京师范大学江玲、上海音乐学院顾平、徐州师范大学段作章、汪缚天、陈延斌、唐军、穆凤英等10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2.2.2.2目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专任体育教师15名,其中具备副教授职称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50%以上,教师的专项类型分布较丰富,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开设体育教育学前专业的教学能力。

2.2.2.3学院拥有1个标准田径场、1个室内体育馆、14个标准篮球场地、4个标准排球场地、健身房2个、舞蹈室3个,并计划陆续建设网球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因此,可以满足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健美、形体、武术、散打等课程教学需要。今后学校还将逐年增加投资,将按国家教育部《体育教育专业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标准,积极完善设施,满足教学和训练的需要。

2.2.2.4科学规范的管理,为申办体育教育学前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我们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制定这些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使体育工作有章可循,调动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2.2.5多所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实习场所。教育实习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主要环节。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我校与市区主要中、小学都建立了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同时学校自身创办有14所幼儿园,幼儿园教职工320人,在园幼儿2113人,是学生教学、科研、见习、实习、就业的优良基地。

2.2.3就业渠道。

2.2.3.1幼儿园教师。毕业生就业面向苏北地区及全国各地幼儿园。除幼儿园外,也可在学前儿童亲子教育、学前儿童图书出版、教玩具研发销售、幼教科研等机构从事教育、培训评价、管理等工作。

小学科学课教育叙事范文第5篇

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教学应通过下列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新旧课程标准无不把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社会和地理学研究主题作为贯穿全教材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揭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认识到离开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等谈可持续发展是毫无根据和意义的空谈,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生产生活观,在此基础上连点成线,逐步建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意识。

如我在教学西双版纳的旅游与经济时与学生谈到以下问题:

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是凭借什么而发展起来的?

(位置优势和动植物资源优势。)

因此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什么问题?

(保护动植物资源。)

如果在产业发展中不注意保护环境、任意砍伐,其结果会怎样?

(山变光、水土流失、动物迁徒或死亡,无景可观、游客锐减、旅游业成无米之炊。)

旅游业的衰退,会影响到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吗?

(那是肯定的。)

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的减少会在当地产生什么后果?

(生活水平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通过上述简短谈话,学生就逐渐建立了环境保护与当地人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在研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毋庸置疑,新课程中的活动内容给课堂教学之余增加了生生互动的平台和话题,这将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交流;其次,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视野,教师应根据学生研讨的内容主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本地具体事例进行展开。这样能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且指向性明确,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组织学生研讨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时,组织学生讨论的题目是:“临淄区全区有23个民族。其中,汉族有59459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8.2%;回族911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蒙古族116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9%;满族98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6%。不同的村组都有一个主体民族,你认为这样的分布对各民族有什么好处?”经过小组研讨后,进行全班交流,在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心领神会了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三、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既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能在实践中增强和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